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是一种融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的启发式教学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是一种融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的启发式教学》——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150)201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课堂革命,吹响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号角。
201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具体细化了课堂革命的教学方法,《意见》明确指出,“要变满堂灌填鸭式教育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育教学,不断强化课堂变革”。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这份《意见》提出,“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变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推进课堂革命,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学得活一点,实效大一点”。
《意见》明确宣告,在中国由知识驱动进入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不能再用了。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创,又叫凯洛夫教学法,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而前苏联早在1958年就已经宣布废止了。
启发式教学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沿袭而来,强调在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融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为一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以引导组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传授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飞跃是现代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智慧选择。
启发式教学,必须以教师引导组织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合作探究为目的,以思维培养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关键,以活跃的情绪、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
不能一提启发式,就只看举手人数多少。
教学五环节
教学五环节一、什么是教学五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它的源头即是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抓好教学五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五环节的一般要求。
(一)备课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为上课做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
教师备课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订好三种计划。
(1)做好三项工作。
A、钻研教材。
这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
钻研教材可分三步走,即“懂”、“透”、“化”三个阶段。
B、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
C、考虑教法。
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订好三种计划。
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好以下三种计划:A、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C、课时计划。
即我们习惯上所称的“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应符合以下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的好。
5、教学效果好。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基本要求是:1、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助于学生对于“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2、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作业分层布置;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要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
(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
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
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一、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学生定向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使学生了解所谓的掌握是什么涵义,自己应提供哪些证据证明自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
2.学习方法指导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须花上一些时间对尚未接受掌握教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学习程序与方法。
主要指导事项包括:确立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态度;每个学生依据考试表现单独评定成绩,同学之间不作比较,鼓励每一个同学获得优良成绩,成为掌握者;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学生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后,均须接受测验并提供反馈/矫正程序;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实施教学首先进行班级团体教学,教学结束在移到下一单元教学之前,实施单元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把学生分成掌握组与非掌握组,给予非掌握组以补救性教材与教学,直到其掌握为止,方可进入下一单元教学。
给予掌握组学生以充实性教学,使之进入第二单元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遵循“起始班级教学——诊断进步测验——证实掌握或实施个别修正”的顺序进行单元教学,在学期结束时,则对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掌握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个手段不是用来对学生区分等级的,而是验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同时,布卢姆等人认为只要提供需要的时间和帮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是不同学生对学习特定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媒体种类认识可能会不一样。
二、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通过与他人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修改和培养人格的目的,因此,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运用。
五步教学法由来
五步教学法由“阶段教学法”发展而来,“阶段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提出,他作为心理学家把儿童课堂学习的过程认定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他创立的“四段教学法”,后由其弟子席勒加以完善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再后来是俄国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将其改造,写进《教育学》一书中,自此“五步教学法”影响世界。
作为传统教学法,这种阶段教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三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
早就有人大加鞑伐,其中弊端也是非常明显,那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五步教学法是国际通用的教学法之一,适用于各个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
运用五步教学法授课,教师首先要解决两个转变,即教师的作用和角色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教师的作用和角色转换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共十项,分别为:第一教—教师即教师的作用是“教”,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师”。
第二指导—指导者即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
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内因,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三 Direct-Director(导演) 教师的第三项作用是执导,所起的作用是“导演”,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要能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第四Organize-Organizer(组织—组织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现在的英语课堂是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听、说、读、写、唱、画、演、玩、做等各种活动中学习。
教师要对这些活动进行一一的组织,使课堂“活而不乱”。
第五 Demonstrate-Demonstrator(示范表演)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示范表演,所以教师的作用在这里是示范表演者。
表演包括面部表情表演和动作表演。
教学过程理论发展
教学一.教学概念1.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已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区分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4.教学的任务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二.教学过程理论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1.孔子: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躬行,初步形成学、思、行看过统一的学习过程思想思孟学派:《中庸》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我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交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注朱熹-强调学与思,提出-循序渐进、熟读静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读书法,对行有所忽视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思想产婆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真知。
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由施教者不断提出问题,使受教者在思想认识上陷入自相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
第二阶段:助产,帮助对方在认清事实、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重新归纳和定义所探究概念的正确含义。
产婆术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昆体良-古罗马的教育家《雄辩术的原理》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古代中西方教学的共同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注重政治、德行、和文化的传习。
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
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凯洛夫创立。
凯洛夫师承赫尔巴特派,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或知识、练习)、布置作业。
它与当时苏联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初级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
受凯洛夫教育学思想影响,中国基础教育
要求教师把握教学的所有环节,以便根据不同的知识
以及知识传授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
凯洛夫教育学的引入使得我国基础教育在短期
内迅速建立起统一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促进了我国
教育长足发展。
从具体内容而言,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
长期影响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得缘于其与我国文化和
教育特征相契合
五环节教学模式得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推广,它的庞大惯性力量一直延续到现在,阴魂不散,在语文教育上表现为如今通行的讲读模式。
五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2 奥苏伯尔的设计教学模式
以其学习论为基础-----------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又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认为,四者不存在必然 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 他反对布鲁纳把发现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主张有意义的讲 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 基本方式。(实际上两者各有利弊,发现 法更适合低年级,讲解法更适合高年级)。 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 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心向的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后 来发展了----可以在学习材料后呈现。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 水平方面,可以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学习材料。 讲解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内容安排从一般到个别)。
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类: 一类是没有个人意义(personal)的学习;这类学 习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具体的个人意义,这类学 习 只 涉 及 心 智 (mind) , 是 一 种 “ 在 颈 部 以 上 ” (from the neck up)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个人 的情感,与完整的人无关。罗杰斯认为“现代教育 的悲剧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另一类是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这 是一种与个人的态度、行为、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 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个人会以积极的投入方 式参与到学习中,因而学习速度极快。如新到一个 国家用不着费力去教孩子语言,他很快就掌握了。 确实,有许多学生在学校时课业成绩很差,但他们 学习麻将等赌博技巧时又快又好。
注重学生的情感,这也是罗杰斯的教育思 想的合理之处。 近年来许多成功的教学改革或多或少、直 接间接地都用到了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但过分 注重情感,可能也使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 极端了。 中小学教育从反复抄练到比赛看谁花时间 少学会、从评比制到申报制、从大班到小班个 性化教学、从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学习 的组织者、发动者、从中学开设选修课、不分 年级的教学的改革,这些转变中或多或少可以 看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三)_英语论文
——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张正东六、课堂结构的立体化外语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直在五段教学法的框架内打转。
五段教学法始于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四阶段相对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行为。
后来齐勒尔 (Juiskon Ziller, 1817-1882)等人据此提出五段教学法:预备(复习),提示(讲授新教材),联想(比较抽象),总括(规则化),应用。
1902年清廷颁行《钦定学堂章程》,采用班级教学制,五段教学法也随之传入。
解放后经凯洛夫体系教育学的传播、强化,五段变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沿用至今:组织教学,复习相关旧知识/技能,讲授(认知)新教材,巩固操练,家庭作业。
人教社版教材提出五步:复习,介绍(呈现、活用新教材),操练(训练准确性的机械性练习,套用),练习(训练流利性的复用、活用性练习),巩固(归纳、总结、检查)。
其改进在于突出外语课的练习性而把巩固环节分成了三步,同时提出了教师在每步中的作用应该是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指挥者,裁判、监督者和帮手。
但从课堂结构的理论看,还是没有超越五段教学法。
当代外语教学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和新弗斯语言学说的影响。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把人看作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故作为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一切。
罗杰斯(C. Rogers, 1902) 据此提出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要求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在智能和情感上都能取得创造性的发展。
这种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集中表现就是缩小控制,给学生以主动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
也就是使传统的师生关系错位。
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则要求外语教学颠倒传统的教与学的位置,把学放在教之上。
新弗斯学派是结合语言使用环境研究语言的代表,它要求外语教学在使用环境中学习,语言功能只是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
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十类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或熟悉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在碰到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时才能灵活运用适合这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最大效率地发挥教学效果。
常见的好的教学模式有:(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公认)一、启发、讲授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要提倡的是讲授模式,并进一步演变成了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教学、讲授教学、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我们之前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就是对这五个环节要认真。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没有突出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逐步转变为以启发为主的启发讲授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中应当采用的主要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常采用启发式的讲授。
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启发理解—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从事发现时所需要的知识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不同的启发方式:①归纳启发式归纳启发式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者是从特殊到一般。
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生运用直观法(和一些逻辑方法)把他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成新知。
归纳启发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如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
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具体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应当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使这种概括得到充分说明。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作者:柯和平齐剑鹏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2期教学策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可选择参考与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法)主要有以下10种。
一、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后经前苏联凯洛夫的改造而传入我国。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
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
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此,多年来在这方面一直受到批评与指责。
二、九段教学策略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此教学策略把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相应地教学策略也包含九个步骤。
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难度高于当前学习内容时采用“渐进分化”策略,先行组织者难度低于当前学习内容时采用“逐级归纳”策略,先行组织者难度不高不低时采用“整合协调”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策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休、深入。
所谓“逐级归纳”策略,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阿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我国教学法的发展是曲折的,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苏联的“全盘灌输式”教学方法。
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中国教学法在近一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几乎未有什么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整个教学法首先倡导在整体水平上处理知识的基础上,在直观感性阶段把结论和规律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把大量的语言讲解省略掉,然后就用鲜明的直观材料进行演示,进而形成了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新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曾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它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改变了劳动者的思想素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西方一些教育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教学法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到了19世纪末期,各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20世纪初,俄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被否定后,其影响在美国和欧洲却一直持续下来。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赫尔巴特的学生凯洛夫又进一步完善了整个教学法体系。
他倡导按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用形象、通俗的语言阐明概念和原理。
他强调概念必须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关系,以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在凯洛夫看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呈现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系统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之上。
他还反对在教学中忽视直观、死记硬背和包办代替等现象,指出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在自觉的、积极的学习中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凯洛夫主张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美国的罗杰斯是20世纪最早的整个教学法研究者之一。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涵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
它起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苏联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加以调整而形成。
该模式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个认识活动包括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发展认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技能及经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2)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
(3)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程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按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来加以规划的,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确保教师较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三中心”来进行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因为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阶段的学生,且易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所以,在我国中小学长期使用。
但在运用该模式时教师要注意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采取有意义的学习策略,否则容易因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少而出现注入式教学。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1)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涵义又叫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多见于数理学科的教学。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教学原理。
我国当代主要教学模型
重学
重知识技能
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重传授
重发现与创造
重结果
重过程
戚勒则把“明了”一步分为“分析”和“综合”二步,其余仍 为三步(与赫尔巴持相同),而成为“五段教学法”。
2.理论的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 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3.基本程序:诱导学习动机——复习旧知 识——讲授新知识——巩固知识——运用 知识——检查反馈
优点:1.效率高,最经济的模式之一 2.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作用
4.实施过程: 第一 教师提出自学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 向和目标 第二 学生自学(核心阶段) 自学顺序:基础阅读阶段——逻辑整理阶段——结 构迁移阶段 第三 讨论和交流 第四 启发指导 第五 练习和运用 第六 评价小结
5.实现条件
第一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 第二 对教师本身的要求更高,要转变教师的作用 第三 因材施教
4.实施过程: 第一 教师方面:主要是背景创造、呈现、评价和调适, 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第二 学生方面:五个步骤 ①学生在教学的情景中对信息的选择、认知、评 价、理解到发现困难和问题的探索 ②充分准备 ③思考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④灵机一动 顿悟启明 ⑤通过逻辑分析或付诸实践证明解决方案的切实 可行性
三、情——知互促模式
1.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
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 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 2.理论依据: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 的辩证关系 3.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感情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 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又掌握知识,发展智能。
二、目标——导控模式
1.特点: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活 动为核心,又叫“目标教学模式”或者“单元达标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形成评价理论及 控制论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 “教育的功能是选拔而非发展” 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在各国的教育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教学 质量的有效途径.掌握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目标分类学,核心思想 是“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布卢姆注重对 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强调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主张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对 学生进行分等,而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 3. 教学目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要求,大 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
• 策略: • 1.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 2.建立新型的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 3.以正确引导,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
• 优点: • 1.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 • 2.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
• 优点: • 1.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 2.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
• 缺点: • 1容易出现灌输,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2.以书本知识为主,容易脱离实践。 • 3.注意面向集体,容易忽视个别辅导。
自学—— 辅导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基本程序:教师提出自学任务和要求——学生自学——讨 论交流——启发答疑——练习总结
• 教学策略:
• 1.教师在学生自学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资料,所选的内容应 该适合于自学。
• 2.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以及所达到的程度要有明确的要求。 • 3.教师要明示重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 4.引导,点拨,以导为主。
• 优点: •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
方式。
• 缺点:费时费力,适应面窄。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一. 传递-----接受式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和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 思想和方法,经过适当调整和修改而形成的教学模式。
目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教学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 检查评价
凯洛夫的《教育学》
凯洛夫的《教育学》一、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及其源泉20世纪30年代末,克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关于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作者曾在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关于文化和教育的理论;(2)经过批判性改造的教育学历史遗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工作和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祖国进步的教育学对科学的贡献;(3)在苏联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经验。
" ①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凯洛夫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领会、研究和吸收工作。
这三个方面是30年代联共中央为调整和整顿普通教育作出的各项决议的精神,以实施这些决议为主要内容的苏联教育经验和经加工整理的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上长时期形成的教育理论遗产。
这三者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正是这些重要的来源和依据,构成了凯洛夫《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和具体内容。
这三个方面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联共中央决议精神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核心部分;苏联教育经验则是用以验证中央决议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至于教育历史遗产特别是西方传统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作为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具体内容而选用的。
二、论克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凯洛夫对教学论的论述,可以说是他主编的《教育学》的精华所在。
它讨论了教学过程问题,以及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
(一)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克洛夫讨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
根据列宁“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真理和客观现实的科学过程,他肯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人类在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有着共同点,② 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
但同时,他也明确肯定“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与科学认知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
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现实的理解有其自身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凯洛夫创立。
凯洛夫师承赫尔巴特派,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或知识、练习)、布置作业。
它与当时苏联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初级文化的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
受凯洛夫教育学思想影响,中国基础教育
要求教师把握教学的所有环节,以便根据不同的知识
以及知识传授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
凯洛夫教育学的引入使得我国基础教育在短期
内迅速建立起统一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促进了我国
教育长足发展。
从具体内容而言,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
长期影响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得缘于其与我国文化和
教育特征相契合
五环节教学模式得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推广,它的庞大惯性力量一直延续到现在,阴魂不散,在语文教育上表现为如今通行的讲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