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教案:《六国论》目标学生:高中生课时:2课时(90分钟/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作者2. 掌握《六国论》的核心思想3. 能够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纸笔等学习用具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我们都知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意义。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六国论》?它的作者是谁?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六国论》的了解。

2. 学习《六国论》的背景(15分钟)a) 教师通过PPT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包括作者及写作背景等。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下重要的背景知识,并展开讨论。

3. 阅读《六国论》的部分内容(25分钟)a) 教师出示《六国论》的相关章节或者摘录,学生独立阅读;b) 学生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观点;c) 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分组汇报(15分钟)a) 学生将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来复习《六国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

2. 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20分钟)a) 教师用PPT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重点解读经济、军队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内容;b) 学生做好笔记,并与教师进行互动问答。

3. 探讨《六国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b) 学生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补充温习重点内容;b)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进行评价,鼓励积极的学生。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六国论》等相关文献;2. 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高二语文教案-六国论第1课时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六国论第1课时 精品

示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

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

3.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理解14个词语及归纳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教学难点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问法。

对文中简单问题,通过提问法,引起同学的注意。

3.讨论法。

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同学们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比较法。

通过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扩展阅读视野。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同学们知道他的姓名吗?苏洵(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

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

高一语文(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

六国论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40%,可见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效仿、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分析综合能力及鉴赏评析能力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地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如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2)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情感与态度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引导——启发——点拨四、教学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力,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感。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下面,我们就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怎么演变为一枝独秀的。

苏洵的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哪位同学对苏洵有印象?(二)知识背景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某某眉山县)人,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教稿

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教稿

临开一中高二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 7课题:《六国论》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薛振华审核人:时间:2014年4月(第2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翻译第1段,归纳文言知识并分析【学习重点】翻译第1段【学习难点】归纳文言知识并分析第1段【知识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有《嘉祐集》。

2、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

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

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二、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暴.()霜露洎.()牧以谗.()诛胜负之数.()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革灭殆.()尽2、翻译课文第1段,并在课本上标注加点词后,释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学案第一课时

《六国论》学案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 苏辙合称“三苏”, 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 “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 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 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本文选自 《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二.文体介绍及写作背景: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 后称 “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 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 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 下之奇才”, 上下团结一心, 抵御外侮, 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其实,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赂秦来立论,是为针砭时弊服务的。 解题: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 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 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 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贿赂 ( ) 率 ( )赂秦耶 思厥 先祖父( ) 暴 .. . . . ( )霜露 荆棘 ( .. ) 草芥 ( ) 城邑 ( . . ) 洎 ( )嬴 政( . . )
我的反思:
2
课堂案
【合作探究】研读文本一、二段。 Nhomakorabea1. 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采用了什么论证结 构?
1
2.第二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论证的什么观点?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1.《六国论》学案篇1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

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食’,吃饭。

‘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以及作者韩非;
2.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主题;
3.能够分析《六国论》的观点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韩非子《六国论》;
2.教具:多媒体设备、PPT。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讲解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六国论》是什么内容吗?
2.梳理背景(10分钟)
3.阅读与解析(30分钟)
分组阅读《六国论》,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并思考韩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4.分组讨论(15分钟)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5.展示与分享(15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分享,学
生互相学习和分享自己的见解。

6.总结(10分钟)
对《六国论》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学习文献的重要性,并鼓
励学生多读经典著作,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课堂作业
1.读懂《六国论》全文,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写一篇关于《六国论》启示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六国论》的内容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过于紧凑,没有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

下节课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吸收《六国论》的思想。

六国论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六国论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六国论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主备人:郭海霞一、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借古讽今的写法;2、理解与则以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文章结集《嘉祐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人们称赞“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时代背景:北宋中期,民族矛盾进一步严重,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绢和茶叶。

这样“陪邻”的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针对这种现实撰写了二十多篇著作,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3、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洎()牧以谗诛(4)胜负之数()范增数()目项王(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赢()粮而景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7)贻()笑大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三、文本探究:1、诵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最后的结论。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3、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四、当堂训练: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1)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2)秦以()攻取之外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暴秦之欲无厌()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6)思厥()先祖()/父() 6)此言得()之()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一词多义:则:小则得邑,大则得城金就砺则利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四)翻译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1课时)编写人:于振环审核人:冯忠波【学法指导】1、书写规范、整洁、独立完成;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利用课外资料,课上独立完成预习案部分;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案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诵读文本,研讨第一自然段,翻译梳理文本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三苏”。

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3、《六国论》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探究案】研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问题研讨: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检测案】见PPT或黑板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唐太宗李世民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六国与秦国的史实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牢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北宋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4.字词积累率( )赂( )秦耶暴( )霜露思厥 ( )先祖父与( )嬴洎( )牧以谗诛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解题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六国论学案一

六国论学案一

六国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写作要关注时代、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的特点,把握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感知文意,把握不同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史论文的逻辑性,培养其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自主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三苏”的《六国论》2.解释加点词(1)率.赂秦耶(2)其实百倍..(3)诸侯之所亡.(4)思厥.先祖父(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6)始速.祸焉(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9)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10)而韩、魏乘.之于后(1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12)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当秦兵(13)而为天下出身..(1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15)莫不宾礼..(16)皆致.客无数(17)则民靖.矣(18)故堕.名城(19)槁项黄馘....(20)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7)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8)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9)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课堂探究1.任务活动一:发现六国灭亡的真相(1)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关于六国存亡的史论颇多。

北宋著名的“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尽管父子三人用了同样的篇名,但持论却各不相同。

关于六国的存亡,三苏的立论角度和观点分别是什么?请浏览文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六国论公开课学案

六国论公开课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Aims1、熟读课文,疏通句意,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要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研读历史,以史为鉴,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二、写作背景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但是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

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

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六国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三、作者介绍:苏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1009--1066),大器晚成的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颇喜言兵”。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四、导入
关于秦与六国: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六王毕,四海一”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赂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层
对比双方的土地消长得失,来论证赂秦之弊。
对比祖先得地艰难和子孙割地轻易,再写诸侯求安不得,以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引古语比喻论证赂秦之危害。
4、几组对比
秦 受赂所得——战胜而得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态度 祖父创业艰难——子孙如弃草芥
窘况 频繁割地——一息安寝
四、听读课文。
正音。
五、疏通文字
六、诵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高二语文(六国论)学案

高二语文(六国论)学案

学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第一节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理解写作意图。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能疏通文意。

附:1、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3、背景资料⑴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案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案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一课时学案组题:王芳日期:5月5日审核:【学习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第一、二段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正确译文。

【学习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导读:一、介绍作者:苏洵,字________,号老泉,四川眉山人,________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________ 、________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________”,均列入“________”。

著有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介绍背景: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外交软弱。

契丹攻宋,直逼澶州城,威胁宋都,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释题: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这是一篇史论。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编整:于立婷第一课时·自主预习一、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字 ,号 ,是之一,他的儿子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 ”。

三、课文注音赂秦()思厥()暴霜露()暴秦()草芥()洎()邯郸()殆尽()易量()苟()第一课时·研读一、二段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弊得赂秦盖失强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5、问题探究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二、研读第二段1、重要词语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此言得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古: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句式举以予人()5、翻译句子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六国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论证方法;2、本文的讽喻意义。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之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3、学习前两段的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都学过中国历史,大家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

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那就是《六国论》。

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的精辟与广博。

(或一、导入“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故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剖析: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了这个历史课题,于是有了《六国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语文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034 日期:(2015-11-03) 编写:姚瑞玲 审核:高二语文组 …………………………………装………………………………………订………………………………………线…………………………………… 六 国 论(第一课时) 【考纲要求】1、通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用法,培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并背诵第一段。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深入学习】 (一)相关知识 1. 介绍作者——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三)课内探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赂.()秦六国互丧.()小则获邑.()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无厌.()
草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2.请注释文中黑色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秦而.( ) 力亏.( ),破灭之道.( ) 也。

或.
( )曰:“六国互丧
..( ),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 ),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 。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 ),大.
( )则得城.( )。

较秦之所得
..( ),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
..( )百倍;诸侯之所亡
..(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 (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
不在战矣。

思.( )厥.( )先.( )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孙
视之不甚惜,举.( )以.( )予人,如弃草芥
..(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 )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
()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
..
()颠覆
..(),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翻译关键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 探究与发现。

第1段中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此段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
【课堂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

2.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素材集锦】
文学成就: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

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

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

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
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