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一、设计思路:《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
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
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情感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步骤(一)谈话引入(二)实验探究(三)交流成果(四)拓展延伸教师活动设计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
你们还记得吗?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5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通过两天的学习,使我对高效智慧课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
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
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4课专题探究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4课专题探究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教案教学设计第4课《专题探究: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4课。
在前3课研究种子繁殖的基础上,本课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知道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也能繁殖后代。
本课由五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除了种子之外,植物的其他器官也可以繁殖后代吗?第二个环节“作出猜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个环节“制订计划”:根据猜测,选择一种植物的根(或茎、叶)进行扦插。
第四个环节“搜集证据”:持续观察并记录柳枝、马铃薯、落地生根、番薯的变化。
第五个环节“得出结论”:通过繁殖活动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知道有的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种植蔬菜,已经知道很多植物都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同时他们已学习过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所组成。
虽然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见过人们用根、茎、叶育苗的实例,也见过马铃薯发芽、绿萝的茎长出气生根等自然现象,但是他们往往不会把这些现象与植物繁殖方式联系起来。
经过前面种植番茄的活动,学生能够独立种植、管理植物,能对植物种植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
因此,本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和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植物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能否繁殖后代。
三、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来繁殖后代。
2.初步学会用茎和叶繁殖新植株的方法。
3.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搜集和整理信息。
4.能持续地对植物繁殖进行研究。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教学难点:在调查活动中能搜集和整理信息。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图片(落地生根、长出新苗的落地生根、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红薯、发芽的红薯、柳条或绿萝枝条)、长根的柳条或绿萝枝条。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引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知识水平的,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讲解、展示或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使学生产生思考的动力和兴趣。
二、资料的搜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资料的搜集。
这包括图书馆的参考书籍、互联网上的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来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提供支持和依据。
三、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在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应该能够直观地展示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操作和观察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实验的设计需要考虑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和结果的记录等方面。
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并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四、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他们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对结果的观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进行反思。
五、交流与展示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海报展示、科学竞赛等形式将他们的科学设计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
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活力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实验设计与实施、结果分析和总结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科学活动五个流程
科学活动流程
一、确定主题和目标
1.确定活动主题
(1)选择与科学相关的主题
(2)确定活动目标和意义
2.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
(1)实验演示
(2)科学讲座
(3)观察和探究活动
二、筹备与准备
1.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1)选择适合的日期和时间段
(2)确定活动场地和设施
2.确定参与者和目标群体
(1)面向学生、家长或公众
(2)确定参与人员数量和年龄段
3.准备活动物资和设备
(1)实验器材和材料
(2)PPT或展示资料
三、活动执行
1.活动开场
(1)主持人开场介绍
(2)活动主题解说
2.实验演示和讲解
(1)展示实验过程和原理
(2)讲解实验结果和科学知识3.互动与参与
(1)提问和回答环节
(2)参与者自由探究或实验
四、总结与反馈
1.活动总结
(1)总结活动过程和成果
(2)引导参与者总结收获和体会2.收集反馈意见
(1)观众问卷调查
(2)反馈讨论和建议收集
五、结束与后续
1.活动结束
(1)感谢致辞和道别
(2)宣布活动结束
2.后续跟进和推广
(1)提供学习资源或延伸活动(2)宣传下一期活动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工程思维培养——以《造房子》一课为例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工程思维培养——以《造房子》一课为例夏凌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214177)摘要:工程思维是指按某一特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规范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生产或建设,直至最后制造出符合预期的产品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造房子》一课为例,通过明确主题、研究讨论、设计实施、评价交流和拓展应用这五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关键词:工程思维;设计制作;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伴随“技术与工程”作为独立教学内容出现在2017年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教育愈加重视培养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和工程设计等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指按某一特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规范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生产或建设,直至最后制造出符合预期的产品的一种思维方式。
结合工程思维的内涵,笔者以为,可以按照明确主题、研究讨论、设计实施、评价交流和拓展应用这五个环节实施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下面,以《造房子》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主题确定-个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创设相应的情境,是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出发点。
情境的创设,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资源。
这样,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造房子》一课教学,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已有认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居住的都是高楼大厦,非常舒适安逸。
但是,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至今仍住在很破旧的房子里,这些房子年久失修、屋顶漏雨,有些房子甚至存在倒塌的风险。
如果你是房屋建造师,你愿意为他们建造一座安全舒适的房子吗?”学生当然都十分愿意参与房子的建造。
接着,教师启发思考:“那你知道房子的建造流程吗?”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从而对房子的建造过程94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年5月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将要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目标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心得体会教学目标心得体会1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您最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您最难理解的是哪个环节,简单谈谈原因?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诸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统筹全局,精心构建和选择具体方案的过程。
我学习了李亦菲博士的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专题讲座懂得了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起始环节。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为了取得有效的信息传递效果,传播者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的学科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
故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准备状态,是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的。
同时,分析小学科学的有关“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从研究新课程总目的出发,明确阶段单元目标,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在此基础上,来制定教学目标。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防止教学目标的偏低或超纲,力求恰到好处。
虽然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但仍然可以根据这一结构,将学科能力分为表达学科知识的能力、探究学科现象的能力、运用学科技能的能力、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
设计者要从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从我们教学的实践看,定位比较正确,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
在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前,我们教师对“课标”的研读,有助于准确把握课本的教学内容,并与教学要达到的意图或教学目标挂上钩,与学习的对象相一致,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它们分别属于认知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还是情感领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
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
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
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 源。
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
❖
网络资源:
1.
北京科普之窗
2.
中国科普
3.
浙江小学科学网
4.
浙江小学科学论坛
5.
小学科学课程网
6.
科学视野网
7.
welcome to sciencebob
8.
science learning network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 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类别:学科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领会和具备先进的科学教育观;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规划和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养成将小学课程与教学技能提升为理论,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态度;初步形成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参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查找阅读与小学科学教育有关的课程标准、文献和典型案例,以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从三方面看:(1)深刻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要求对科学、科学教育的含义、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小学科学学习理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与评价等理论。
(2)加强实践,积极进行研讨、探究。
教师的实践、应变能力是科学课程与教学实施成功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多种实践途径,体悟并掌握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能力。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和《自然科学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形成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策略性知识,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自学辅导、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科学的定义与特征(2)科学、技术与社会(3)科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4)学习《科学课程设计》的意义和方法2.重、难点提示(1)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区别,明确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科学教育观念。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描述引言本文将描述小学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
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设计一个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 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将什么。
2. 知识讲解阶段:- 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物质的性质、生物的特征等。
- 教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点。
3. 实验探究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
-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4. 总结归纳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
-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归纳出科学原理和规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 拓展应用阶段:- 教师提供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束阶段:-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 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进行反馈,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结论以上所述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一般描述。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总结和拓展应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通过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
以《我们的双耳》为例设计5E教学模式
以《我们的双耳》为例设计5E教学模式5E 教学模式源于美国科学课程,前身是伯克莱大学的两位学者Atkin&Karplus 提出的“学习环”模式,包括探索、发明和发现,后来又修改为探索、概念介绍和概念应用,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渗透,1987年,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在“学习环”模式的基础上,在前面加上初始阶段,在后面加上对学生的评估,演变成5 个阶段,即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
因五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均为“E”,故称为5E教学模式。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标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重视“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5E 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其理论基础和操作流程非常符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特点。
本文以《我们的双耳》一课为例,基于5E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阐述5E 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方法和建议。
一、基于5E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我们的双耳》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自然第三单元“感知外部世界”的第二课。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眼睛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人的听觉器官——耳。
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有大小和高低之分、振动幅度的变化会改变声音的大小等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耳的结构以及双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模型、拼耳朵拼图来认识人耳的结构,通过自制人耳结构模型,模拟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科学知识,从而提升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方法(一)吸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是5E 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我认为最难理解和把握的就是安排教学事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我认为最难理解和把握的
就是安排教学事件。
平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们原来对科学内容的教学都是针对重难点展开的,而真正并没有把它们置于整个科学内容系统中来设计教学。
因此,我认为首先要通晓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它吃准吃透,这样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好自己所教学的科学内容,知道它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如何做好与其它知识的连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精心安排教学事件,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好学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的活动组织者,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科学素养上有所收获。
从这五个环节来看,我的理解是“安排教学事件”是最难把握好的。
原因很好理解,教学事件是开展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主战场。
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目标的落实、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学事件来得以落实。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开展教学活动,或者设计的教学事件不够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学的效果就无法保障。
当然,教学评价也是我们落实的不好的地方。
不是流于形式,就是评价单一,或者疏于评价。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努力解决的方向。
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中解释环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中解释环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探究实验的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而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证据、逻辑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之后,还需要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归纳出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同时经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科学解释能力等都是十分有效的。
一、5E教学模式中的解释环节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包括五个步骤: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
5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小组合作形式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理解和自主构建科学知识。
5E教学模式中的解释环节即是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解释研究对象的变化趋势(规律)或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思考实验数据所揭示的规律或事实,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对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或解释从而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解释环节中的数据分析、现象解释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桥梁。
二、解释环节中数据分析与解释的科学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科学解释的科学学习过程如下(见表一):以六年级《电磁铁的磁力》一课为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自主探究,记录数据。
在5E教学模式中的探究环节中记录各项实验数据,这是在后期进行数据归纳的基础。
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数(或电流大小)有关吗”,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电池、铁钉、导线、大头针)。
小组讨论后研究的内容:不同圈数(或不同电流大小)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设计实验并交流完善后,通电后分别吸引大头针,然后记录下实验数据。
科学教学设计活动过程
科学教学设计活动过程引言科学教学设计活动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然而,科学教学设计活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本文将介绍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教学计划和实施评估。
一、目标设定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些目标应该是清晰、具体和可衡量的,以便于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计划和评估。
在设定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以及课程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能够帮助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计划在设定好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需要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以满足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和其他辅助教学资料,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这些资源,以便于教学实施。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时间应该合理安排,既能够充分展开教学活动,又不会过分拖延。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科学教学设计活动的核心。
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验、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
四、评估与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评估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平陵小学史青华
科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思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智慧,造就一个聪慧的头脑,最终达到一种高远的境地,养成积极缜密的思维品质。
“磁铁的两极”就是以此为基点设计的。
一、提炼一个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总是围绕着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而展开,逐步深化的,在课堂中提炼一个适宜的科学问题是探究的前提。
科学问题的提炼是否恰当、准确,其实也反映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对科学课程的参悟水准。
如今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浅显,导致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已有知识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的发展十分有限,甚至是停止不前的。
长此以往,对科学充满憧憬的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动力丧失。
二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深奥。
导致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探究从何处着手,课堂上常常做一名“冷眼旁观者”。
长此以往。
学生认为科学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
归根究底,这是我们对教材、学生、科学本质的理解不足造成的。
怎样才能提炼一个适宜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呢?我觉得应该从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做起。
教材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范本”,研读教材,才能熟悉教材编排体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根据教
材的教学目标先初步确定一堂课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地调整。
一盘菜肴不能适合任何人的口味,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教材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可能不是我们学生关注的焦点,可能对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深奥或冷僻,这时教师就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观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然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逐个解决,因此对问题要进行筛选、提炼。
一个适宜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的发展。
磁铁的两极”一课教材中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二是磁铁两极的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磁极的概念,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地方叫磁极,磁铁上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要建立磁极的概念,势必先要了解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最强?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在进行本单元学习前,对我校三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你了解哪些关于磁铁的知识?经统计,学生对磁铁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磁铁能吸铁。
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磁铁……在回忆原有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提及磁极的概念,说明学生对磁极知之甚少,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已经知道磁铁的不同地方吸铁的本领不一样,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提炼本课主要的探究问题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脑海中的“地图”,以及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这项活动,谋求发展。
结合学
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我们提炼出本课主要的科学问题: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是一个学生可以实施的真实的任务,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发展自我。
二、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让儿童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和动脑思考的活动来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可见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段探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屡见不鲜。
教师已想方设法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可是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学生玩在其中,却无收获。
究其原因,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逐渐明白无论是动手实验的过程,还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我们收集科学实证的过程,科学实证是支撑科学概念的最强有力的支柱,因此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科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科学课的魅力在于能做实验,能在玩中学。
我们尝试着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感悟科学。
在“磁铁的两极”这一课中,学生围绕“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个科学问题展开探究,通过亲自悬挂回形针的
方法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
在实验前,请学生提出检测磁铁磁力的方法,目的就是明确寻找实证的途径;在实验中,请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目的就是收集事实证据;在实验后,请学生仔细分析数据,目的就是用证据说话。
实证意识贯穿课的始末。
有了实证意识,学生才会在动手动脑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方面,通过分析现象、数据等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
我们坚信只有儿童自己做的科学才是他们真正学到的科学。
三、萌发N颗健壮灵动的科学种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就一门学科而言,这是引领我们教学的提纲契领,就一节课而言,我们要发展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我们滋润学生的甘甜雨露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实践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系统问题。
在小学阶段,我们如果能在学生心中播洒下科学的种子,再浇灌以甘甜的雨露,收获的将是一颗颗更加健壮灵动的“科学种子”——学生。
磁铁是小学自然、常识的经典科目,对于这么一个传统典型的内容,以今天科学课的视角来看,我们要向学生传递哪些信息,谋求学生的哪些发展呢?我们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1、多角度、多方法了解事物性质。
在探讨磁铁磁力的大小时,我们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大小,如悬挂法、滚珠法、铁粉法、距离法等。
每种方法在实施前都引导学生首先理清思路,
然后付诸于行动。
在探究过程中利用多方举证,多种角度论证自己的猜想,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把事物的性质与用途相关联。
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诸多事物的用途都是利用了它的某种性质,我们研究磁铁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了解磁铁的性质,把它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今天学生知道了磁铁的磁极磁力最强,如果让他们去寻找一枚掉在地上的缝衣针时,自然就会想到用磁铁的两端去吸引最容易找到缝衣针。
3、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本课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研讨用回形针检测磁铁磁力的具体操作方法,无非是为了暗示学生只有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才能获得有效的证据,才能推导出科学的结论。
看似几个回形针的简单悬挂,在操作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如回形针的测试点取在了不同的面上,回形针悬挂杂乱无章……我们统一标准不仅是为了交流的方便,更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实验检测必须有一定的标准,违反这个标准获得的证据就是无效的。
这种细致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受用一生。
4、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困惑,当学生的脑海中有此意识时,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本课最末设臵了一题“磁铁的判断”:有两块一模一样的条形铁块,它们的表面没有任何标记。
已知其中一块是磁铁,不准用任何辅助器材,你怎样判别出哪块是磁铁?这就是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答。
当问题轻松解决时,学生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是有用的,这个观念也会深入人心。
5、积极缜密的科学理性思维。
学科学不光是学知识、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探究磁铁的两极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有思想、有智慧地参与活动,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逐步向着成熟、独立的行为发展。
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摆弄磁铁,当我们和孩子携手跋涉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时,请别忘了“知而获智,智达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