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2.2 气压带和风带 导学案 课时3
2.2气压带和风带第3-4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学会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判定气候的类型【自主学习】1.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阅读课本P 39图2.16,完成导学案附图12.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阅读课本P 39三个案例)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 (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全年皆夏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 (风带)控制,带来海洋暖湿气团,终年温和湿润 ③地中海气候:夏季受 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冬季受 控制,温和多雨 2.主要气候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⑴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⑵阅读课本P 39图2.16和P 40图2.17,完成导学案附图2【合作探究】气候类型的判定1.根据分布判定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分布纬度....与海陆位置....判定气候类型,读附图1和附图2,找出各气候的分布纬度与海陆位置特征。
★必须填写: 2016级 班 组 姓名*2.根据成因判定气候类型3.根据特点判定气候类型判定步骤:①判定南北半球:以纬线判定南北→纬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以温度判定南北→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例题下表是某地气候资料:①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②该地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是。
【自主演练】右图为非洲和西欧气候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右图气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D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于30°-40°亚洲大陆东海岸B. A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5°之间C. B为热带草原气候,只分布于非洲D. E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2.图中雨热不同期、为冬雨型的气候是()A. BB. DC. ED. A右图是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3~6题:3.少雨的气压带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4.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什么风带控制()A.甲B.乙C.丙D.丁5.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什么气压带控制()A.①B.②C.③D.④6.由③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课时 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九周星期一单元(章节)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节课题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学科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地球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
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从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视角认识各种气候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看主要气候图片,使学生对气候差异充满好奇。
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难点: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提炼的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图片讲解自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导入:(复习)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若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带草原气候,在此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就不详细讲解,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解。
大家应该注意的是气候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气压带和风带,还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请结合教材图2.17的a、b两图资料和“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思考分析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两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基本成因是什么?(2)试从地形、陆地轮廓等分析两地分布面积的差异?(3)你认为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影响到a图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吗?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2、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图表判断)第一步、定南北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第三步以水定型二、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那么,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漂洋过海到美国的原因大家应该非常清楚,由于日本部分与美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40°到60°之间,处于西风带,而日本在美国的西面,因此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飘到美国,对其造成威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江南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请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赤道与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低。
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思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自我探究能力。
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a、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b、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c、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a、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b、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 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考点同步解读本节在第二章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在本节中重点介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核心素养聚焦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合作相结合。
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并且通过“问题导学”形式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准确地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其形成原因。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提问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主动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然后,我会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他们对于气象现象的看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与风带”为基础,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知识回顾]
什么是热力环流?
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
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 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导入]
热力环流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那么在全球范围 内,也存在着受热不均的情况,因此也存在着大气运动。这种全球性的
【板书】 过
理想环流(图 1)
假设条件: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程 【过渡】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3、太阳直射赤道
实际上赤道与两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 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 而形成了另外一种环流。
接下来我们先打破第 2 条假设,来看一下大气运动。
风带、气压 带的季节移 动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点
教
学 难 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
学
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
原理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到实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
设 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北半球的三圈环流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南半
想
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使 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
【活动】
程
请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下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这样,全球就形成了 7 个气压带。 7 个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 6 个风带。
【探究】7 个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地理:2. 2. 《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版
2.2.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
向。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b5E2RGbCAP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p1EanqFDPw
5、海陆分
布对气压场的影
响:由于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
压,北太平洋形
成高压。
DXDiTa9E3d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
冬季:
冬季:
冬季
夏季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气候气候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RTCrpUDGiT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高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必修一 人教版 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科目地理授课年级授课教师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1、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其分布;3、理解气压带、风带地季节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联系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全球范围大气运动状况;2、引导学生绘制全球大气运动示意图,在绘图过程中加深对三圈环流原理的理解;3、通过课程学习,最终使学生能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借助这些图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法指导对前学知识做好迁移应用,将地理语言转化成地理示意图,在绘图过程中理解原理,利用图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重点三圈环流形成、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教学难点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演示、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1、热力环流根本成因?(限四个字)2、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3、白天、夜晚海陆之间近地面大气运动状况?(绘图)4、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二】新课讲授:气压带和风带引入:由上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引入:如果将局部的热力环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则全球大气将会怎样运动呢?冷热1、探究一:单圈环流的形成:如果上面的热力环流中受热和遇冷的地方分别是地球上的吃啊到地区和两极地区,那么在不考虑海陆差异和地球自转影响下,全球大气将怎样流动?请小组讨论并在导学案上画出示意图教师:检查学生讨论结果,并利用投影设备展示部分学生的示意图:正确的和错误的图都进行展示和点评,并给出规范的单圈环流示意图2、畅所欲言:如上图,单圈环流中的①②两支水平运动的气流能否由赤道毫无阻碍地直达极地?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3、想一想:(1)由2的分析我们知道:水平运动的空气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中①是在高空运动的,如果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速度会如何变化?(例子:骑自行车转弯,不刻意加大踩自行车的力度的话速度会如何变化---减速)(2)在高空水平运动的空气速度减缓后后面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堆积,使得气体变重,之后会怎样运动?(下沉)(3)某地高空空气下沉后近地面气压会如何变化?(4)当某地空气下沉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后空气又会如何运动?(向两侧)赤道 北极 ① ②(5)如果一股由较低纬度来的空气与一股由基地来的空气相遇之后,两股空气会怎样运动?(暖而轻的空气抬升,冷而重的气流下沉)4、探究二:画一画:结合“想一想”的五个结论,小组合作画出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单圈环流的最终状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气压带和风带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源: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在单圈环流基础上强调地球有自转,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引导示范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要点提醒:1、形成前提: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二组假设)2、三圈环流类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问题:南半球有三圈环流吗?与北半球相比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完成导学案【重点画图】部分,同时找一小组同学黑板展示南半球三圈环流情况图。
要求:①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南北纬90°。
②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③画出各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分四步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第四步:海陆分布使其断。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主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和控制大陆的西岸和中部,季风环流则主要影响大陆的东部。
一般而言,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控制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在大陆西岸,受单一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特征终年差异不大。
【板书】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上体现终年温和湿润的特征。
【转承】在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2.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类型在南北纬10─20°的大陆西岸,受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形成当地的湿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控制该地,形成干燥少雨的干季。
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郊高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以及成因。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2、理解单圈环流的形成原理,了解单圈环流成立的假设条件3、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环流原理。
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过程,并能归纳出其移动的规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想状态下的三个假设条件。
2、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以及风带的画法3、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气压带、风带移动之间的关系。
难点:绘制南北极与赤道之间的热力环流。
三、教学媒体:电脑、数字星球、白板、实物投影、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导入)展示热气球图片热气球一般是用来点缀气氛的,在节日庆典上使用的,但万事都有例外,也有人拿它作其他用途。
这件事发生在1944年,问1944年?在美国西部,突然出现了很多携带炸弹的热气球。
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问题1:这些气球从哪里来?问题2:这些气球怎么飘过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来自日本引导学生看地图册:日本和美国的距离,一个太平洋既然我们说飘,那说明气球靠什么力?学生讨论回答:靠风为动力。
(归纳总结)风是通俗说法,而课本中怎么描述风?大气水平运动。
我们看着个数字星球,它比较直观的反应了大气运动。
气球能飘过来,说明大气是不是乱动的?不是,说明是有规律的,而日本人就是利用了这个规律。
(过渡)我们今天把书翻到33页,看第二节气压带风带,通过这节内容来向大家介绍大气运动的规律。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实物投影)正文部分第一句话,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引导学生看数字星球:能不能看出规律?(过渡)但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出来?不能,所以我们需要从简单入手,先从假设的理想状态出发,一般来说理想状态比较简单。
(板书)假设①无自转②无公转③地表均匀学生讨论:这些假设分别代表忽视了什么?(学生回答)自转的影响,公转、自转的平面?填充侧7页,一起回答地表的不均匀。
(归纳总结)无自转忽视了地转偏向力,无公转忽视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表军训忽视5了海路差异(引导学生看地图册,地表最大的不均匀是海洋和陆地的不同)(板书)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假设情况:假设①②③引导学生讨论,这个时候的大气运动会怎样?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I8GNcOHjqN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I8GNcOHjqN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1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通过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
二、课堂总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气压带、风带南移)。
)上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
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炎热干燥
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A ,年降水量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