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荟萃精制]
第一跖底动脉
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
行业培训
13
3、拇展肌表面动脉吻合网
在拇展肌表面,拇展肌上缘动 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之间有 3-5支吻合支,沟通了足背内侧 和足底内侧皮肤血供。
行业培训
14
拇展肌表面动脉网
行业培训
15
以拇横动脉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
旋转点:拇趾近节趾中点。 轴心线:拇趾胫侧侧中线与拇展
皮瓣掀离之后
行业培训
术后
11
二、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
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的组成:
第一跖底动脉远侧段 拇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拇横动脉 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
行业培训
12
拇横动脉
(1.3±0.3)mm
拇趾胫侧趾底 固有动脉
(1.1±0.2)mm
足底内侧动脉
(0.8±0.2)mm
拇趾腓侧趾 底固有动脉
术后 7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2、以内踝前动脉 或跗内侧动脉为蒂
行业培训
8
临床应用 顺行转位 以内踝前动脉或跗内侧动脉为蒂
足背疼痛瘢痕
手术后
内踝前动脉为蒂
行业培训
9
皮瓣设计:逆行转位
以拇趾底内侧动 脉浅支为蒂
行业培训
10
临床应用 逆行转位 以拇趾底内侧内侧动脉浅支为蒂
足前部骨与关 节外露 术前
岛状皮瓣的设计
行业培训
4
足内侧岛状皮瓣手术要点
关键点:内侧楔骨处。 轴心线:拇展肌上缘;胫前肌腱前后缘。 面:切取面积为足背和足底的内侧半。
游离面在拇展肌表面。
行业培训
5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1、以足底内侧 动脉浅支为蒂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深度创面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深度创面作者:王家贵马显杰宋保强栗勇夏炜舒茂国夏文森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第01期足跟部常因烧伤、冻伤、慢性溃疡等切除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常伴有肌腱、跟骨、关节等外露,是创面修复外科的难题[1]。
自2001年10月~2012年8月,笔者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26例足跟部深度创面,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
年龄12~76岁,平均32岁。
病因:烧(创)伤引起的足跟深度创面10例;冻伤4例;慢性溃疡12例。
创面均位于足跟部,其中,跟骨慢性骨髓炎2例。
足跟缺损面积3.8cm×4.0cm~8.5 cm×7.0 cm。
感染创面行分泌物培养,清创换药,充分引流,根据创面分泌物菌种与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1.2 手术方法1.2.1皮瓣设计:足底内侧缘与内踝前缘延长线的交点为皮瓣的旋转轴点;第一、第二跖骨头连线的中点与旋转轴点相连做为皮瓣的轴心线。
皮瓣在跖筋膜下肌膜表面切取,切取范围在轴心线两侧的足弓部。
皮瓣形状与创面相似,并比创面稍大,使皮瓣转移后能无张力缝合。
1.2.2 创面处理:将创面坏死组织及周围感染、水肿的皮肤及组织、瘢痕组织、肉芽组织、死骨、窦道彻底切除,电凝彻底止血。
3%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3遍。
1.2.3皮瓣切取:依据皮瓣设计线,先切开皮瓣远端的皮肤和跖筋膜,在踇展肌和趾短屈肌间找到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随后切开皮瓣的两侧,于跖筋膜下肌膜表面分离,将踇展肌和趾短屈肌分别向两侧牵开,将动静脉血管束从肌间隙中分离出来,由远及近掀起皮瓣,最后切开皮瓣蒂部,形成足底内侧皮瓣。
常规明道转移覆盖创面,皮瓣下置1~2枚引流片。
供瓣区移植厚中厚皮片,打包固定。
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
2 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封闭。
随访6个月~3年,平均6.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较正常足跟柔软、耐磨、外形满意。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区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附16例报告)
行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 内侧 岛状皮瓣修复 。结果 1 患者 的皮瓣 均成 活 良好。 随访 6个 月 一 6例 5年 ,皮瓣修 复重建后 皮肤的感觉、 色泽 、痛觉 、耐磨性及 负重功 能 良好 。结论 足底 内侧 岛状皮 瓣修 复足 底 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满意。
【 关键词 】 足底 内 岛状皮瓣 ;足底 ;软组 织缺损 侧 【 中图分类号 】R329 【 3.9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 52 (08 1 18 — 3 07 97 20 )1 — 91 0
跖 骨 头 后 方 1c m,后 界 为 内 踝 尖 垂 线 与 足 底 内侧 交 界 , 内侧 界 为 足 内侧 与 足底 内
图 1 顺 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 跟恶 性黑色 索瘤 a 足跟 恶性黑 色素瘤 ;b广泛切 除术 ; C以足底 内侧 动脉浅支为蒂顺行 转移 ;d 、e供皮瓣 区取 大腿全层 皮 片植皮 ;f 后 1 ; 术 2 d
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临床应用
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各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分别采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踝前皮瓣、第一跖背动脉皮瓣、对侧内踝上皮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5种皮瓣修复。
结果除2例皮瓣远端少量皮肤出现坏死,愈合欠佳,清创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术后随访5-15个月,足部外形恢复良好,负重与行走功能正常。
结论: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及创面大小,正确选择不同类型的外科皮瓣,而防止和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随着国家现代化工业及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高能量所致的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该处皮下组织菲薄,缺乏肌肉组织,局部可供转移覆盖创面的皮肤组织有限,修复相当困难。
足在行走负重中起重要作用,各种原因造成的足部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临床上极其常见,因其解剖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地修复创面,控制感染,保全肢体,重建功能,成为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治疗颇为棘手,若处理不当,严重影响下肢的负重与行走功能,只有采用皮瓣修复的方法,才能修复和重建下肢和足部的负重和行走、跳跃等生理功能[1]。
本研究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分别采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踝前皮瓣、第一跖背动脉皮瓣、对侧内踝上皮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5种皮瓣修复。
种皮瓣修复,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患者,男22例,女9例;年龄9-38岁,平均年龄23.4岁。
损伤原因:电烧伤10例,撕脱伤7例,机器伤8例,车祸伤6例,均于受伤后1~4 h来院就诊。
左足脱套伤5例,车祸伤致足背及第1-4趾坏死6例,足背软组织缺损13例,足跟软组织缺损7例。
足内侧皮瓣
足内侧皮瓣介于足底内侧与足背内侧之间的区域,为非负重区,部位隐蔽,皮质地好,属多源性供血。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均可作为血管蒂选择,是邻近转位修复内踝、跟腱、足背和足底创伤的理想供区。
应用解剖:足内侧皮肤血供属多源性,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等供养。
足底内侧动脉自踝管内由胫后动脉分出后,经踇展肌深面,于舟骨粗隆后方又分为浅支和深支。
浅支沿踇展肌与跗骨间筋膜下前行。
深支又分为内侧深支和外侧深支。
内侧深支经踇展肌深面潜行,于舟骨粗隆前方浅出。
内踝前动脉始于胫前动脉,主干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前行于足内侧区,内踝前动脉长5.2cm,血管外径1.6mm。
跗内侧动脉始于足背动脉的主干,紧邻胫骨前肌腱外侧前行。
上述动脉在胫骨前肌腱两侧相互吻合,并发出众多皮支营养足内侧区。
手术操作
皮瓣设计:;以舟骨粗隆至第1跖骨内侧中点连线为皮瓣的轴心,向两侧延续3-5cm为皮瓣的宽度。
切开皮瓣跖侧缘。
切开脂肪层
从踇展肌浅面向背侧分离至该肌前缘后,从骨膜浅面解剖,将浅支包括于皮瓣中。
解剖显露其血管链(手术中不用显露)
切开皮瓣背侧缘,在深筋膜下向下掀起皮瓣,循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向踇展肌与跗骨间解剖并显露足底内侧动脉。
(皮瓣通常包括大隐静脉和隐神经,根据具体情况可结扎或剥离)。
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血管,探讨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结构及其对临床手术的指导作用。
方法:观察30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足的足底内侧动脉。
结果:足底内侧动脉的走行,分布有明显变异。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有2~3条皮支入足底内侧岛状皮瓣;深支有3~4个皮穿支入该皮瓣。
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变异多,浅支恒定,顺行转移时可在足底内、外侧动脉分叉点至第I跖骨头后方1cm的点之间设计皮瓣,必要时需切断结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以获得足够长度的蒂。
逆行转移时,皮瓣尽可能的设计在近段,蒂部尽可能保留2~3个分支。
【关键词】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足底内侧动脉;基础解剖【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016-01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血供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供给,该皮瓣是治疗足底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的解剖结构对临床上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往文献对怎样获得足够长度的蒂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2~3],而获得足够长度的蒂的过程,正是手术的关键[4]。
本研究观察了30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足的足底内侧血管,对临床手术中怎样获得足够长度的蒂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足30例,其中左足15例,右足15例。
对尸体足经股动、静脉灌注红色乳胶。
对足底内侧动、神经的分支、分布进行观测。
2 结果2.1解剖学研究胫后动脉在穿足底拇展肌起点深面分出足底内、外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分为深、浅支,浅支沿足底内缘浅筋膜潜行分布于足底内侧区,有2~3条皮支入该皮瓣(图1)。
2.1.1第一型(13例)胫后动脉在拇展肌起点分叉处分为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内侧动脉前行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
足底内侧脉浅支自分裂韧带下方约2.3cm,舟骨粗隆后方约1.5-3cm处发出,越过足弓2cm左右,与足底发出的第2、3趾的趾总动脉分支吻合,间接和足弓相联;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继续向前,在近第一跖骨头处,向内发出拇趾底内侧动脉,与第一跖底动脉吻合,向前延续为第1、2趾之间的趾总动脉,并通过第1跖底动脉与来自足背动脉的足底深动脉相通,参与足底深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共同形成的足底动脉弓(图2)。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
足内侧岛状皮瓣是一种常用的皮瓣,可以用于手术修复足部和踝部软组织缺损。
该皮
瓣来源于足内侧动脉弓及其分支,可以提供可靠的血供和感觉供应。
本文将介绍足内侧岛
状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和应用。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血供主要来自足内侧动脉弓及其分支。
足内侧动脉弓位于足底,由前、中、后三个分支组成,分别向足趾、跖骨区和后跟区分布。
在这三个分支中,足内侧
动脉弓的后跟支提供了足内侧岛状皮瓣的主要血供。
足内侧动脉弓的后跟支起始于足底内侧,向后跟区分布。
由于后跟支与走行在跟骨横
行隆突和跟骨下方的腓后动脉有交通支相连,因此即使在足内侧动脉弓发生阻塞的情况下,后跟支仍然可以提供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足够血供。
足内侧岛状皮瓣是一种岛状皮瓣,其大小和形态因个体不同而异。
一般可以提取
10×5cm大小的皮瓣,最大可达15×7cm。
该皮瓣位于足内部,可以覆盖足底、足内侧缘
及踝部。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供区主要位于足底内侧和足跟区域,包括足跟内侧和跟腱区。
该皮
瓣的主要神经供应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和后侧皮神经。
足底内侧神经经过跟骨弓时,往往与
皮瓣一起提取,可以提供足底内侧皮肤的感觉。
在应用足内侧岛状皮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足内侧动脉弓及其后跟支的解
剖位置需要准确掌握,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
其次,皮瓣供区的大小和形态因个体差异
很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最后,皮瓣的提取需要细致、精准,避免损伤
神经、血管和肌腱等重要结构。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
剖学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是从足内侧距踝部位拉取的,表皮来源于足侧软骨弓播出的表皮侧面剥下的局部皮肤,主要来源于足背腹肌筋膜和足外侧小指肌腱附近。
皮瓣络合点连接应当主要是基底细胞外膜(basal extracellular matrix),因此拉取时重点要从膜质表层的表皮开始,分期开始,开始从前的表皮直至给皮下组织加压。
皮瓣表面入口处应当考虑外周软组织腹壁,尤其要注意表皮的交界处,术中应该把皮瓣的表面赘皮剔净和处理,较大部分皮瓣内面皮瓣血管和汗腺有着极其复杂的轴向变化。
术中应给予胶原蛋白及脂质辅助处理,术后应测定皮温,及时用湿布,冰敷调理,以促进瓣口融合和组织生长。
不同类型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不同类型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采用皮瓣修复术来治疗。
皮
瓣修复术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包括游离皮瓣、岛状皮瓣和肌腱蒂皮瓣等。
这些不同
类型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如何呢?
游离皮瓣是指自身体上游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可以用来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游
离皮瓣具有易获得、容易转移、远离缺损部位等优点。
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
临床效果比较明显,手术创伤小,愈合速度快,术后恢复周期也较短。
岛状皮瓣是指自身体上的一块完整皮肤组织,可以用来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岛状
皮瓣相比游离皮瓣,其皮肤组织完整、供血充足,修复后移植部位愈合好,术后形态美观。
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也比较好,可以提供完整皮肤组织覆盖缺损部位,术后形态美观,肢体功能也能很好地恢复。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各有优劣。
选择合适的皮
瓣修复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共26页PPT资料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优点
足内侧岛状皮瓣包括足底内侧和足 背内侧切取面积大。
岛状皮瓣的供血动脉为非主干血管, 切取后对足的血供影响小。
手术简便,易推广。
谢谢
足内侧岛状皮瓣手术要点
关键点:内侧楔骨处。 轴心线:拇展肌上缘;胫前肌腱前后缘。 面:切取面积为足背和足底的内侧半。
游离面在拇展肌表面。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1、以足底内侧 动脉浅支为蒂
临床应用:顺行转位
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
足跟皮肤缺损
皮瓣设计
皮瓣掀离后
术后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2、以内踝前动脉 或跗内侧动脉为蒂
以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 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为双血管 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 肤缺损。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
1. 跗内侧动脉 2. 足内缘动脉弓 3.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
1.跗内侧动脉 2.内踝前动脉 3. 足内缘动脉弓 4.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5.胫骨前肌肌腱
拇展肌表面动脉网
以拇横动脉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
旋转点:拇趾近节趾中点。 轴心线:拇趾胫侧侧中线与拇展
肌、趾短屈肌肌间隙之间连线。 面:切取面积为足内侧半皮肤。解
剖面在贴骨膜浅面。
皮瓣血供方向:拇横动脉 拇趾 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足底内侧动 脉深支内侧支。
术前
术中
术后
双血管蒂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
足内侧岛状皮瓣 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一、拇展肌上缘动脉弓应用解剖
跗外侧动脉或内踝 前动脉
(1.5±0.2)mm 趾底内侧动脉 浅支
(0.8±0.3)mm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 (1.1±0.3)mm
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目的:探讨采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治疗10例足跟部皮肤缺损患者。
结果:本组皮瓣完全成活9例,1例皮瓣远端部分组织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
结论: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组织与足跟相似,可满足负重行走的功能需要。
切取操作简单,切取后对足部负重功能及外观影响很小,是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ansferring medial plantar artery flap on repairing the heel skin soft tissue defect of the heel.MethodsMedial plantar artery flaps were used to resurfacing 10 cases with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s of heel, according to flap survival after operation.ResultsAll flapswere viable except marginal necrosis of one. Allpatientscouldwearshoesandwalknormally.ConclusionThese flaps are characterized by easy dissection, similar organization,suitable thickness and good appearance. It was not only simple and convenient but also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o repair heel defects with the skin of the non-weight一bearing area. As it is easily accessible, highly flexible and causes little damage,they are idea options for repairing the skin defects of the heel.Key words: heel defects; medial plantar artery flap足跟部皮肤解剖上具有皮肤较厚,皮肤与深层结构结合致密的特点,缺损后需用类似组织修复,才能保持良好的功能[1]。
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杨林;夏狮聪;顾加祥;刘宏君;张文忠;张乃臣【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7月,利用携带神经的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3例,皮瓣内神经从主干神经上行支干分离.皮瓣平均大小4.0 cm×5.0 cm(3.5 cm×4.0 cm~5.0 cm×6.0 cm).随访中,采用两点辨别觉评估感觉敏感性,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皮瓣外观满意度,并与对侧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均Ⅰ期愈合.4~6周后负重行走.3个月后皮瓣外形美观、色泽正常、恢复浅感觉,质地与足跟相近且柔软,负重行走稳定、耐磨、无磨损及溃疡发生,无活动功能障碍及供区并发症.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3(23±5.7)个月.术后18个月两点辨别觉为30~40 mm,平均33 mm.足跟重建后皮瓣外观满意度视觉评分为8~9.5,平均(8.6±1.7)分.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71.42±9.00)°,背伸(7.42±3.74)°.结论携带神经的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感觉恢复好,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供选择且较理想的方法.【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4页(P169-171,214)【关键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外科皮瓣;足底内侧皮瓣【作者】杨林;夏狮聪;顾加祥;刘宏君;张文忠;张乃臣【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江苏扬州 22500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湖南长沙 41001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江苏扬州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江苏扬州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江苏扬州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手足显微外科,江苏扬州 225001【正文语种】中文足跟因皮肤、皮下组织的解剖特性,具有适应行走负重、耐磨耐压及缓冲震荡等功能特点,但其皮肤软组织破溃一旦形成,常致创面经久难愈,严重影响足踝部负重、行走等功能,因此对足跟部缺损修复尤为重要[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内侧岛状皮瓣手术要点
关键点:内侧楔骨处。 轴心线:拇展肌上缘;胫前肌腱前后缘。 面:切取面积为足背和足底的内侧半。
游离面在拇展肌表面。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1、以足底内侧 动脉浅支为蒂
临床应用:顺行转位
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蒂
足跟皮肤缺损
皮瓣设计
皮瓣掀离后
术后
皮瓣设计:顺行转位
2、以内踝前动脉 或跗内侧动脉为蒂
拇横动脉
(1.3±0.3)mm
拇趾胫侧趾底 固有动脉
(1.1±0.2)mm
足底内侧动脉
(0.8±0.2)mm
拇趾腓侧趾 底固有动脉
(1.3±0.3)mm
第一跖底动脉
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
3、拇展肌表面动脉吻合网
在拇展肌表面,拇展肌上缘 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之间 有3-5支吻合支,沟通了足背内 侧和足底内侧皮肤血供。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解 剖与临床应用
一、拇展肌上缘动脉弓应用解剖
跗外侧动脉或内踝 前动脉
(1.5±0.2)mm 趾底内侧动脉 浅支
(0.8±0.3)mm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 (1.1±0.3)mm
内踝前动脉
拇趾底内侧动脉 浅支
足底内侧 动脉浅支
足内侧皮瓣动脉造影像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 脉、跗内侧动脉和拇趾底内侧 动脉浅支吻合形成拇展肌上缘 动脉弓。
拇展肌表面动脉网
以拇横动脉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
旋转点:拇趾近节趾中点。 轴心线:拇趾胫侧侧中线与拇展
肌、趾短屈肌肌间隙之间连线。 面:切取面积为足内侧半皮肤。解
剖面在贴骨膜浅面。
皮瓣血供方向:拇横动脉 拇趾 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足底内侧动 脉深支内侧支。
术前
术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
双血管蒂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
以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 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为双血管 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 肤缺损。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
1. 跗内侧动脉 2. 足内缘动脉弓 3.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
1.跗内侧动脉 2.内踝前动脉 3. 足内缘动脉弓 4.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5.胫骨前肌肌腱
临床应用 顺行转位 以内踝前动脉或跗内侧动脉为蒂
足背疼痛瘢痕 内踝前动脉为蒂
手术后
皮瓣设计:逆行转位
以拇趾底内侧动 脉浅支为蒂
临床应用 逆行转位 以拇趾底内侧内侧动脉浅支为蒂
足前部骨与关 节外露 术前
皮瓣掀离之后
岛状皮瓣的设计 术后
二、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
第一跖趾关节下动脉环的组成:
第一跖底动脉远侧段 拇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 拇横动脉 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
足内侧岛状皮瓣的优点
足内侧岛状皮瓣包括足底内侧和足 背内侧切取面积大。
岛状皮瓣的供血动脉为非主干血管, 切取后对足的血供影响小。
手术简便,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