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构建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快速发展与变革导致了社会文明和经济上的飞速发展。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引领力量,它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且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促进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贯穿全新世纪的发展,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性质和动态。
现代社会发展的任务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建立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实施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调控模式,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全面实施改革开放,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步伐,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此外,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平衡的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现,也使得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联系十分紧密,是中国持续发
展和进步的基础和支撑力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加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国发展的稳定与均衡。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呼唤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现代化主要是指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刻变革的过程。
①具体而言,现代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根本和整体的转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和转轨,是文明结构的重塑。
第二,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过程。
第三,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是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领域的复杂的变迁过程。
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第六,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不是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
简言之,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及自然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过程。
显然,这与科学的发展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传统的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阶段。
传统发展观始于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60年代。
这一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的增长,把经济的增长视为发展,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社会出现了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社会整体发展的“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
社会被简单化了,人被物化并在人自己的视野中消失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的暴露,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追求整个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为内容的综合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济南市 250100)摘要: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定向、规范、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正确定位,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价值目标定位、功能目标定性和目标系统定值的科学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目标选择;科学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现代化是人类诀别传统、创建新型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进步过程,它总是受特定的现代化目标所导向、规范和控制的,不同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选择现代化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实行了一种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片面经济增长型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活力和财富涌流,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调等现象,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难以持续发展,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现代化模式的不合理性及其革新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适时提出了一种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
科学发展观正确总结概括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统领原则和行动规范。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科学定位。
一、现代化目标的概念、结构与功能分析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多有分歧,简单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西化论、工业化论和过程论诸种②。
其中的西化论把现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过程,它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歧视内涵,在实践上也已为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现状所证伪。
工业化论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一种经典和狭义上的现代化定义,也是较被认同的一种现代化概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模式
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 。我们应该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勇于探 索和开拓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新模式。 ( 关键词 ] 科学发展 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模 式 [ 中图分类号] 6 D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9 9 2 1 ) 1 06~ 5 10 30 (00 0 —0 1 0
关 于发展 的世 界观 和 方法 论 的 集 中体 现 , 其重 要 的
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 的伟大胜 利 。2 0世纪 7 代 以后 , O年 以邓 小 平 为 核 心 的 党 的 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坚持 毛泽 东思想 , 在深 刻 总结 国际共 产 主义 运动 特 别是 中国社 会主 义革命 和建设 正反 两方 面的经验教 训 的
一
、
从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历 史经 验深 入 把握
科学发展 观的 实质
科 学 发展 观 的形 成 和 提 出有 着 深 刻 的历 史 背
景,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去深入把 握它 的实质 。党 的历史 证 明 , 科学 地 回答 和解 决 时 代提出的重大 问题是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历史 经
1 6
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 创造性地回答 了“ 建设 一个 什 么 样 的 党 、 样 建设 党 泽东 思想 、 小平 理论 的继 承 毛 邓 和 发展 。“ 三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是 在 新 的历 史 条 件 重
验 。科学 发展观 也是遵 循这样 的发展 规律而形 成 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涉及工业化 、 城市化 、 社会结构的分化 与集中化、 世俗化 和理性化等广泛的方面。人类社 会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不表现为所有国家和地
区齐步 走 。中 国是 现代 化 的后 来 者 , 西方发 达 国 与
个 国家或 地 区现代 化程度 的重要 标志 。
理性化。这是现代化体现在人类思维方式上的
表 的后 实现 现代 化的资 本主义 国家 的发展 模式 。这 些 国家 的现代 化大 多在 1 纪才 开始启 步 , 步的 9世 起 原 因主 要来 自于外 部 世 界 的 生存 压 力 , 以及 外 部 文
人 均 收入 方 面 , 中西 部地 区与 东部地 区差 距 明显 , 收 入 差距存 在愈拉 愈大 的趋 势 。 第四, 从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来 看 , 代化 引发 的环 现 境代 价越来 越 凸显 。由于长期采 取 粗放 型 的发 展 战 略, 一味追 求高增 长 的发展速 度 , 忽略 了生态 环境 的
经验 , 以科学 发展 观 为 指导 全 面推 进 我 国现 代化 进 程。
一
国际化 。随着 世界 经济 和全 球市 场 的迅 速发展
以及信 息网络技 术 的普 及 , 各个 国家 和地 区的经济 、
、
现 代化及 其路 径分析
科技 、 化等方 面普遍呈 现 出相互渗 透 、 文 相互 依存 的
这是 现代化 的一般 特 征 。实 际上 , 代 的 变迁 时 与各 国国情 的巨大 差异 , 同处 现代 化 历史 进 程 中 使
的各国具有了不同的形态 , 形成了不 同的现代化发 展道路。从 1 世纪 6 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算 8 0 起 ,4 20多年 问 , 的国家 已实现 了工业 化 并走 向 了 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首先,科学发展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总结先进经验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时俱进、与国情相符、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的,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历史逻辑。
其次,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
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观点,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赋予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新的内涵和要求。
再次,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更体现在实践层面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中央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定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成就。
例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和谐等。
最后,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科学发展观主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解决好分配关系和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必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 2 卷 第 6期 l 20 年 l 06 2月
天 中 学 刊
J u a f a z o g o r l Tin h n n o
、0 . 1 N O 6 ,1 2 . De . 0 6 C2 0
科学发展观视域 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联 东欧社会 主义现代化 的终结 ,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 人类思想 和行 为的一 切领域 的复杂 的变迁 过程 。 四 , 第 的发展困境 ,都说 明对现代化 问题研 究的艰难性 、重 现代化 是一个 动态的概念 ,是不断 向前推进 和深化 的
要性 和紧迫性 。就 当代 中国而言 ,发展 问题的核心是 历史过程。第五,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 但不是 现代 化 ,寻求 以最合理 的手段 、最小的代价来 实现最 人类进 程的最 高阶段。简言之 ,现代化是 以工业化 为
收稿 日期 :2 0 .72 0 60 9 基金项 目:河 南省哲学社 会科 学规 划项 目 ( 06 KS 0 ) 20D 07 作者 简介 :史历 ( 9 6 ) 1 6~ ,男。河 南汝 南人 ,黄淮学院社会科 学系副教授 ,武汉理 工大学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大的发展 目标 。站在 2 世纪的今天 ,回首 中国的现代 基础 ,经济 、政治 、文化 、人和 自然全 面协调 发展 的 l
化历 程 ,我们不难 看到 ,我 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过程 。显然 ,这与科学发展 观有 着内在的一致性 。 的进 程 ,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与代 价并存 、欢乐 与痛苦
的索取对 象而忽视 自然界首先 是人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式 ,一为无 序竞 争 ,一为有 序竞争 。无序竞争 的结 果 的基 础”【,以经 济增长作 为衡 量发展 的惟一尺 度 。 ”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体系
马 克思 列 宁 主 义 、毛 泽 东 思想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代 表 ” 三 重 要 思 想 是 中 国共 产 党 的 指 导 思想 ,也 是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人 民进 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指 导 思 想 。 党 的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 持 以人 为本 ,树 立 全 面 、 协 调 、可 持 续 的 发 展 观 , 促进 经 济 坚 社 会 与人 的全 面 发 展 ” 。强 调 : “ 照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统 筹 区域 按 发 展 , 统筹 国 内发 展 与 对 外 开 放 的要 求 ” ,推 进 改 革 与 发展 。胡 锦 涛 同 志把 这 样 的发 展 观 概 括 为 “ 学 发 展 观 ” 。科 学 发展 观 是 科 我 党 从 新世 纪新 任 务 出发 ,坚 持 马 克思 主 义 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坚 持 毛 泽 东 思 想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对 “ 三 什 么 是发 展 ” 、 “ 什 么 发 展 ” 、 “ 为 为谁 发 展 ”、 “ 靠谁 发展 ”和 “ 怎样 发展 ”等 根 本 问题 作 出 了科 学 回答 ,深 刻 揭 示 了 中 国现 代 化 建 设 的发 展 道 路 、发 展 模 式 、发 展 战 略 、 发 展 目标和 发展 手 段 等 ,集 中体 现 了与 时 俱 进 的 马 克 思主 义 关 于 发 展 的 世 界观 和 方 法 论 ,从 而 对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的指 导 思 想 作 出 了 新 的重 大 发 展 。 十 六 届 五 中全 会 指 出 ,以 科 学发 展 观 统 领 经 济 社会 发展 全 局 ,这 将 对 发 展 的实 践产 生根 本 性 、全 局性 的 重大 影 响 。 科 学 发 展 观 回 答 了 “中 国为 什 么要 发 展 的 问题 ” , 明确 了 把 发 展作 为 党 执 政 兴 国 第 一要 务 的必 要 性 和 重 要 ,对 “ 么是 什 发展 ”作 出 了科学 回答 ,揭 示 了社会 主 义现 代 化 的本质 内容 在 当今 世 界 ,和 平 与 发展 已成 为 时 代 的 主 题 。 从根 本 上 说 , 发 展 是 一 个 国家 从 传 统 的 农业 社 会 转 变 为 现 代 工 业 社会 并进 而 向 信 息社 会 变 迁 的 过 程 。从 中 国 的 国情 看 ,发 展 则 是 一个 实现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的过 程 。而 中 国 是世 界 上 最 大 的 发 展 中 国家 ,正 处 在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 会 和 加 速 现代 化 的进 程 中 。要 实 现 全面 建设 小 康 社 会 的宏 伟 目标 ,最 根本 、最 重 要 的是 始 终 坚 持 发展 是 硬 道 理 的 战 略 思 想 。在 改 革 开 放 以前 ,虽 然 也 认 识 到 发 展 的 重要 性 ,但 由 于 党 在 指 导 思 想 上 出 现 “ ” 的错 误 ,甚 至 把 发展 经 济 当作 “ 左 唯 生 产 力 论 ”加 以批 判 。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我们 党 对 发 展 的看 法 发 生 了根 本 转 变 , 明确 提 出 了 以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重 新 确 立 了 发 展 社 会 生 产 力 在党 和 国家 各 项 事 业 中的 核 心 地位 ,使 党 的 工 作 重 心 由阶 级 斗 争 转 向经 济 建 设 。2 世 纪 9 年 代 初 期 ,邓 小 平 同志 O O 敏锐地提 出了 “ 发展 才 是 硬 道 理 ” 的著 名 观 点 ,而 且 指 出 : “ 中 国解 决 所 有 问题 的 关键 是 要 靠 自己 的发 展 。 ”对 外 要 反 对 霸 权 主 义 ,维 护 世 界 和 平 ,对 内要 尽 快 提 高 人 民的 生 活水 平 ,还 要 实 现 国 家 统 一 。 解 决 所 有 这 些 问题 的 关 键 都 要 靠 自己 发 展 起 来 。 随 后 ,我 们 党 又进 一步 提 出 “ 须 把 发 展 作 为党 执 政 兴 国的 第 一要 必 务 ,… …党 要 承 担 起 推 动 中国 社 会 进 步 的 历史 责 任 ,必 须 始 终 紧 紧 抓 住 发 展 这个 执 政 兴 国 的第 一 要 务 , 把 保 持党 的先 进 性 和 发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优 越 性 ,落 实 到 发 展 生 产 力 、 发展 先 进 文 化 、 实 现 最 广 大 人 民的 根本 利 益 上 来 …… 。 把握 住 这 一 点 ,就 从 根 本 上 把 握 了 人 民 的愿 望 ,把 握 了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 的本 质 。 ”这表 明 , 党 开始 把 发 展 视 为 “ 一 要 务 ”, 既 更加 强 调 了发 展 的 重要 第 性 , 又 突 出 了发 展 的紧 迫 性 和 首 要 性 。坚 持 以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 用 发 展 的 办法 解 决前 进 中 的 问题 , 这 是 我党 领 导 人 民建 设 中 国特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作者:潘保兴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跨入“十一五”,中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系列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作出新的解答。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经济社会每一次大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次新的飞跃,都离不开指导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
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一、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积累的新经验,并在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和集成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
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与发展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与发展在理论层面首先需要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践发展而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民,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不仅体现在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上,也体现在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正在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商业环境、推行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
在政治发展方面,中国提高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了多层次选举制度,推动法治建设,实现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在文化发展方面,中国强调文化自信,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国家形象宣传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致力消除贫困,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思想,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改革,同时强调依法治国。
在生态发展方面,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球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与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秉持互利共赢、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增强了沿线国家间的合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全球贫困减少、环保、气候变化、国防等方面展示了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在新世纪全球治理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中争取发展中国家权益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科学发展观(以下简称科学观)是一种具有21世纪特色的理论体系,由习近平等一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探索者总结出来的。
科学观强调从新的历史起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摒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视创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动能。
科学观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科学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观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目标是人民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
2.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观主张坚持综合平衡,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为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3.科学发展观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科学观主张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具体体现为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建设众创空间等方面。
4.科学发展观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科学观强调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体现为深化改革、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民主建设等方面。
5.科学发展观以实践为核心科学观强调,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体现为强调实践为龙头、实践为基础、实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方面。
二、科学观的实践效果在哪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观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以下五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观的实际效果:1.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转变200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了德国,成为傲视全球的第三大经济体。
这在当时还鲜有人预计,但正是科学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了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科学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基本方向的理论,特别注重生态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构建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构建
徐奉臻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新型现代化在根本旨趣和意向结构上的彼此契合,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新型现代化并由此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样态.该理论揭示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综合推进的整体性、同步变迁的系统性、统筹发展的协调性、跨越路径的复杂性、生态转向的集约性,不仅有助于克服由于器物至上论与科技万能论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与人的多重异化,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徐奉臻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机遇、挑战与对策: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究r——基于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视角
2.从传统城镇化走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视角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
读4.从疫情大考中看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基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发展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2005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Aug .,2005第4期(总第136期)JOURNAL OF THE CENTRAL I N STT UTE OF S OC I A L I S M NO.4(Gel .136)收稿日期:2005-04-21作者简介:王鑫(1967-),男,江苏省泰州市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研究员,副教授,法学博士。
・理论探索・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王 鑫(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21)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为人类认识未来和发展开辟的一个新的视角。
科学发展观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它标志着当代中国将走出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新道路及新模式。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05)04-0078-05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部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新历史征程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既是对我国26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新问题的积极回应。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戴均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
戴均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戴均良:以科学研究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科学推进改革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指导方针创新。
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微生物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 ; ; ;现代化是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我国现代化经济模式真正中国开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后。
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我区了巨大成就,但现代化的任务不但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要务,坚持以世界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
不发展经济,就伟大意义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强劲增长,也就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性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中其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政策。
; ; ;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 ; ; ;推进改革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今天的工业化不同于早期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
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期全球化的现代化,既不能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也反之亦然不能不搞工业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与合二为一电子政务融为一体。
因此,信息化既是方式又是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利用和积极发展技术,是当代城镇化的根本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努力提高的新型工业化竞争优势路子。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我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向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的实践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经济建设,笔者认为,深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萌芽,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一系列探索、主张和论述,以及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建设方面,也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5〕〔摘要〕 1979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找到了发展经济的一般规律。
现在的任务是再次从根本上面对社会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来指导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我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向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的实践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经济建设;以法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党的建设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080-05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广度或探讨的深度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基于,科学,发展观,其他论文文档]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论文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继承和创新党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深入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由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实践保证五个理论群组成。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特征,就是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形成的新社会主义观,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条件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也不例外。
那么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当今世界情况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种变化作了概括: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正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与世界正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中国自身也发生并继续变化。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变化交汇在一起,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3篇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精选3篇(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发展。
我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标,必须关注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还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幸福感。
只有通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另外,科学发展观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拥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只有通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发展中,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学习科学发展观让我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深深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精选3篇(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中,生态价值在科学发展观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首先,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价值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04ASH00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黑龙江省软科学计划资助项目(GC08D501)。
[作者简介]徐奉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现代化、STS 、中外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改革与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构建徐奉臻(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现代化在根本旨趣和意向结构上的彼此契合,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新型现代化并由此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样态。
该理论揭示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综合推进的整体性、同步变迁的系统性、统筹发展的协调性、跨越路径的复杂性、生态转向的集约性,不仅有助于克服由于器物至上论与科技万能论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与人的多重异化,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型现代化;理论建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中国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9)01-0040-04一、问题的提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推进现代化建设”被规约为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以过去时的传统现代化为参照,此中现代化的空间定位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间定位是进行时和未来时,内容定位则是体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其解构与建构的语境和理论必定互有不同。
因此,研究中国新型现代化,必须与语境铺设和理论创新相伴随,既要设立新的话语生产体系,又需要全新的现代化理论给予支撑。
透析现代化有许多维度。
在中国现代化研究中,长期盛行重器物轻思想、重经济技术轻人文伦理的偏向,对现代化子系统观念层面的剖析始终是弱项,致使“缺乏对当今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些观念误区及其深层矛盾的深入反思”与“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进行综合研究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和方法”,[1](P1)成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的最大问题。
实践表明,现代化观念的滞后,现代化研究视角的狭窄化与研究方法的线性化,必然造成现代化理论无力解决现代化难题的困窘,使现代化理论由于与现代化实践之间裂痕的不断加大而逐渐弱化了诠释现代化变迁的能力,从而无力说明传统性在适应现代性功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社会建制与社会演化的不相适应、由现代人格的缺失所造成的人的矮化等。
与传统的旧发展观截然不同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开出了一剂弱化矛盾、克服危机的解救良方,而且也使对新型现代化的知性把握成为急待清理的现代性题域。
在扬弃、修葺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有助于推动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与理论期待。
二、旨趣契合: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在现代化研究中,“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理论”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虽然现代化的双刃性使现实中的现代化结果并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人们在进行现代化时,其原初动机都是要通过创造预设社会文化环境的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并由此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状态发展到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最先进状态。
因此,“广义的现代化理论”也常常被视为“发展理论”的同义词。
现代化既是“目的”,又是“过程”和“产物”。
在“目的”和“产物”层面,现代化与发展互为因果;在“过程”层面,现代化是发展的实现手段。
在驱使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与观念具有“指点方向”的功能。
[2]因此,无论是发展还是现代化,都要以人为创意者和实践主体,都既以发展观为引领,同时又都体现一定的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泛指某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围绕有关事物的质态转化而形成的认识、信念与情感,如发展的基本理论、发展的本质特征、发展的文化理念、发展的内涵目2009.140的、发展的操作手段与运行机制等。
发展观作为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观念形态,直接引导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发展观系统化和建制化的形态。
虽然发展观是无形的,但却隐性地规定、支配现代化发展的走向与进程。
因此,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问题,实质上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又归根结底缘起于发展观的危机。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观之新发展的产物,是发展观趋于理性化的体现形式。
科学发展观形成与运用的过程,是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体现的过程。
发展观之科学性的实质性品质,是创新性与真理性。
创新性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关键,真理性是检验发展观之科学性的一般尺度。
发展观的创新性和真理性,是不断递进和无限延续的,不具有任何绝对的意义和终极的关怀。
因此,发展观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根本上取决于创新过程中发展观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对称性。
对称的程度越高,科学性与真理性越强,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反。
发展观一旦被框定在科学的范畴内,就必然要有全质的内涵和维度。
以中国以往的传统发展观为参照,科学发展观至少具有全面、系统、集约、协调和可持续等维度,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基本特质所在。
因此,无论是在根本旨趣上,还是在意向结构上,科学发展观都与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彼此契合,这决定了以科学发展观孵化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并由此构建中国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
本文使用的“中国新型现代化”,基于当下中国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而提出,是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涉及基础理论创新的外延概念。
如果依内涵的由大至小对“中国新型现代化”进行电脑文件处理式的层级释义,其至少包含“现代化”、“新型现代化”和“中国的新型现代化”三个层面。
其为“现代化”,意味着具备了现代化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全球普适性特征,即中国的新型现代化也是在对旧传统、旧观念和旧制度的扬弃中实现社会力量的再组合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是在现代性扬弃传统性的创造性转换中获取新的社会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其为“新型现代化”,意味着在纵向上有别于中国以往传统的旧型现代化。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现代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开启于19世纪中叶的以两次鸦片战争为诱因的“外源应激型”现代化;二是开启于1949年的社会主义类型的现代化。
其间,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或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单向轮番凸进,始终没有置于一个相对和谐的体系或机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四个现代化和两手抓理论等,均是其重要路标。
作为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当下性现代化,中国的新型现代化肩负着继承、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其为“中国的新型现代化”,意味着在横向上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构建的全新的观念体系为精神之源,以地理大发现所揭开的世界由分散向一体发展、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嬗变的两个同步的历史进程为序幕,以近代初期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为实现途径,最后经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的两次转型而实现。
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启动于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混合增长的浪潮中,兼具后发优势和全球化压力,体现后进追赶和跨越进化的时空定位与发展路径。
因此,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具体性和复杂性,决定其解构与建构的语境的个体性和理论的独特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机制”[3](P10),理论以一定的模型或样态而体现。
作为过程取向中探询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思想工具或主导性原则,理论具有“能够筛选、组织、转移并诠释‘信息’”的功能。
由于理论所展示的是“有关某现象以何种方式影响另一现象的论点”,因此常用于表达“与具体的东西相比较而言的某种抽象”的事物。
“现象”与“具体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变量”,双方关系上为人们接受的公式化表述是X→Y,即当因变量Y发生变化时,这乃是因为自变量X发生了变化,自变量影响因变量。
理论发挥效应的过程,也是向“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的过程。
[4](P7-10)在现代化实践中,理论的责任在于知性地把握现代性危机。
理论切近社会裂痕,是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理论若陷入认识盲区,则必然造成实践上的操作误区。
作为植根于实存状态的一种认识形式,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实践的不确定性和现代化操作的谬误性的负度量。
如果缺少与实践相对称的理论,决策者和实践者就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与谬误性。
因此,构建新型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弱化决策者和实践者判断及操作的主观性。
三、理论样态:“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在方法上,构建理论的基本步骤,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将具体的经验或形象化的材料加以抽象,推演出解释系统的逻辑主干,隐含地规定系统的基本概念,并以某种抽象推演的解释或模型使主干结构鲜活起来,以体现理论的本质性特征。
在样态上,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的中国新型现代化理论,其主干结构应该是体现社会整体发展图式的“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
其中的非线性(non-linearity),不是数学中描述不同型数关系的概念,而是指社会科学范畴内,相对于自变量,因变量不是线性的、严格的比例关系。
在非线性系统中,非线性的表现形式不止一端,诸如子系统间的非线性,子子系统间的非线性,子系统和子子系统间的非线性,子系统与母系统间的非线性,子子系统和母系统间的非线性等。
非线性意味着复杂性、相干性、曲折性、多样性,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整体作用不等于部分作用之和。
系统结构合理,非线性运作有序,整体作用就大于部分作用之和,反之则反。
在框架上,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既以中国以往的现代化为参照,也建立在对中国新型现代化与西方现41代化的比较之上。
在性质上,该理论充分体现了新型现代化全面、系统、复合、协调、跨越、集约等特质。
这些特质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彼此重叠和相互寓于。
揭示了新型现代化的上述特质,也就描绘出“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的样态和功能。
“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的样态之一,是综合推进的整体性。
整体性层面的现代性,体现全息的现代化图景。
现代性(modernity)作为创造预设现代化构想的结晶,隐含着建立道德共契的社会秩序的价值诉求,以及建立发展和谐的生存环境的利益诉求。
经济的持续增长、政治的集权统治弱化、社会的灵活性增加、生态环境的低熵化、现代人格的形成等,都是构成现代性“一体”的“多位”组成部分。
现代性的形成过程,是人的深层价值秩序的位移与重构的过程,也是提高人类的卫生、健康和福利水平的过程。
以“多位一体多向转型的非线性理论”指导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发挥新型工业化基础作用和制度文明整合功能的前提下,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中,确立“化物”与“化人”的相互生成关系,以克服由现代化变迁所引发的世界、社会与人的多重异化,如经济奇迹背后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由社会建制与社会演化的不相适应所导致的政府低效与失灵、由现代技术工业灾难性潜能的过分张扬所造成的日益强化的环境恶化趋势、由现代人格的缺失所诱发的人的“精神贫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