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定稿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第一轮复习
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3、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读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 读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 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空明澄澈等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理解性默写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记承天寺夜游》 一句, “ ”一句,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的美妙境界。 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 吾谁与归”的感慨, 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 相近的一句: 相近的一句: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 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 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 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 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 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 “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 简述你的理由。 简述你的理由。 例:作者自称“闲人”,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 作者自称“闲人” 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 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 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其心境是安宁愉 悦的,这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从“欣然起行” 悦的,这与陶渊明是一致的, 欣然起行” 中即可看出。或者:作者自称“闲人” 中即可看出。或者:作者自称“闲人”,既流 露了抛却官场烦恼, 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 也有因不能为朝廷效力的感伤, 适,也有因不能为朝廷效力的感伤,其心情是 极其复杂的,与陶渊明的心情有细微的差别。 极其复杂的,与陶渊明的心情有细微的差别。
《记承天寺夜游》定稿3
苏 轼
(1037-110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无与为乐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 至承天寺 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步于中庭。 如积水空明, 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竹柏影也 何处无竹柏?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积累我能行” 积累我能行” 积累我能行
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写景: 抒情、写《记承天寺夜游》。 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谢谢老师们, 谢谢老师们,谢谢同学们
合作学习二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 对屡遭贬谪而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你 想说些什么呢?联系自己生活实际, 在小组内说说,也可以先写一写,再 交流。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 的眼睛。——罗丹 罗丹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 苏轼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创新我能行” 创新我能行” 创新我能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你是我的梦的世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内容概括: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欣赏夜月美景的事,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鄙弃世俗、在清寂中寻求心灵宁静的“闲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情。
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复习
授课时间
年级科
九年级语文
主备
徐英平
审议
学习目标
复习整理知识点,系统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展现自我:
一、基础知识
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选自《》
2、生字复习
藻() 荇()
3、复习背诵按提示及相关内容用原文填空。
(1)庭下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5、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
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6、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甲]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其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结构、意境或景色等方面入手)
来写水的清澈。
②在[乙]文横线上填入原文。
3、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A.高峰入云重岩叠嶂B.晓雾将歇朝发白帝
C.青林翠竹清流见底D.夕日欲颓不见曦月
4、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贤与能B.将:晓雾将歇出郭相扶将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自: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
(2)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
(3)作者为什么要“寻张怀民”,连系上下文思考?一个“寻”字写出了什么艺术效果?
(4)“闲人”是什么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检测,查缺补漏:
中考链接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定稿3[
观看朗读视频,注意字音、节 奏、感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安福浒坑学校 谭桂玲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
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 阳隐居。不愿为官,隐居山林, 寄情于山水,又被称为“山中 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
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 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 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 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 作。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 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 ”四字, 比喻月下美 丽的竹柏倒影。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 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探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例:“自然界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 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考考你,你能说出多少带“月”的诗词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纲要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纲要一、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二、文章中心概括本文写于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到承天寺寻访好友张怀民,并在一起漫步赏月的事。
文章描绘出一幅澄清幽静的夜景,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文章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又流露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重点注释、翻译:(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答案:(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答案:(共同,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只是)(清闲的人)(罢了)6、月色入户.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答案:(高兴的样子)8、怀民亦未寝.答案:(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答案:(交错纵横)(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专题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1、重点字词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3、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4、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5、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6、特殊句子——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二、主题探究《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文章结构记承天诗夜游叙事写景抒情夜深人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荇藻交横,竹柏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寺庭步月月下庭中景物点睛之笔由景生情苦乐并存三。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B.遂至承天寺/称心遂愿( )C.怀民亦未寝/废寝忘食( )D.相与步于中庭(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5.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8.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9.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4分)11.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1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风豪放派。
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因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写于作者因不同政见被贬黄州之时。
二、基础知识1、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遂:于是,就。
欣然:高兴地,喜悦地。
盖:原来耳:罢了2、结构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层次清晰;先写一事——夜游承天寺。
这一小段点出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方面月色入户,欢喜异常,故欣然起行,另一方面知音甚少无与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同被贬谪的好友张怀民。
结果二人心有灵犀“亦未寝”再写一景:庭下月色皎洁,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最后再写两位闲人:清闲的是身体,不闲的是理想,被贬谪的命运暗含在“闲人”二字当中,表现出作者无限的苦闷与惆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习题练习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请分析下列语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高兴念无与为乐者——为知音甚少而遗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好友的急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3.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月?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比喻,将月光比做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做水中的藻荇;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4.文中描给了一个怎样的月夜之景?请做简要评析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影子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1)说明二人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可以欣赏如水的月光。
(2)作者与好友在政治上都有远大的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这种“闲”并非他们愿意,只是聊以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文章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线索】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
【作者感情】赏月的欣喜、自豪,漫步的悠闲,被贬后的失落、悲凉、自嘲,自我排遣的豁达,对人生的感慨【景物特点】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文章结构】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记叙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描写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议论【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课文内容理解】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①“清闲的人”,因被贬而无事可做,表达自嘲之情②有闲情雅致的人,只有高雅之人才能欣赏到如此美景,表达愉悦悠闲自豪之情。
③透出不能施展抱负的失落、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二、解释加点的字: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句子: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填空或简答: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我国_______朝的_________。
字子瞻,号_______,眉山人。
本文是他被贬________(地名)时所作,文章对_______________作了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在贬谪中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当时作者谪(zhé)居黄州已经四年),夜晚,(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就愉快的起身行走。
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性背诵】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情此景中,作者的感慨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当时虽遭贬但仍乐观,文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旷达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文中表明张怀明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句子是(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游天承寺的原因:月色入户。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直击中考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巩固
《学练优》 P81自己复习
课前准备
《记承天寺夜游》2课时导学案、 《文言文全解》、《学练优》、
练习本、双色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复习目标
一、夯实基础; 二、鉴赏文中描写月色的精妙语句; 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目标一: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豪放派代表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合称“唐宋八大家”
目标二:鉴赏文中描写月色的精妙语句 (一)、课文每一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用四字概括。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 区别?
1、寻伴夜游 ——记叙
2、庭院月色 ——描写
3、月下感慨——抒情
(二)通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概括 文中记叙的几个要素。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点:承天寺。 • 人物:作者和张怀民。 • 原因:月色入户。 • (根本原因:遭贬后落寞) • 经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结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是怎样描写 景色的?
• 方法指导:1、先找出文中作者描写景色的句子:月色入
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学生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常。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我们学过他的词《》《》《》。
二、字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8、水中藻荇交横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用原文填空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本文的点睛之笔:3、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
(两字)4、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5、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六、阅读分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至少两句),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5.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6、本文描写月景的句子是其内容可概括为(四字概括)《活版》练习一、文常节选自《》,作者(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朝代)科学家、家, 家。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公开课定稿)
投,命运相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点字词
户—— 门。 盖—— 原来是。 念—— 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寝—— 睡觉。 欣然—— 高兴的样子。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但—— 只是。 耳—— 罢了。 遂—— 于是、就。
二、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 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心态。 也隐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微妙复杂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篇一: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课题:第十四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求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和虚词2.掌握几个特殊词语①古今异义②词类活用3.掌握几个重点语句的翻译4.掌握几个名句的默写5.理解课文,把握主旨复习方法1.交流心得法2.提问法3.讨论法4.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步骤:一、导入正课我们的文言文复习已接近尾声。
大家能用《论语》中的总结一下复习的感受和复习的最高境界分别是什么吗?今天我们按照复习资料《赢在中考》文言文复习顺序的编排,我一起复习一下第十四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是文言文中的精品,也是今年文言文考试预测热度较高的一篇。
先请集体朗读(或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二、正课先请一位同学就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交流一下心得围绕文言文复习重点分别请同学交流心得,其他同学听后可以作补充。
1.重点实词虚词(提名学生作答)2.掌握几个特殊词语①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想念,出声读耳古义:语气助词,而已,罢了今义:耳朵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人家②词类活用(《赢在中考》p56--57注:关于“寝”字的用法不可采信)3.特殊句式例:(其它学生总结)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相当于:相与于中庭步②省略句:③定语后置:④判断句4.重点语句的翻译5.重点语句的默写(补充3题)①交代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②作者感叹知音稀少心理活动的句子:③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6.重点内容的理解问题: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句理解文章主旨是有效的方法)①背景: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奏划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
(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15分钟
自主解决: 1、作者
自主归结知识点 回顾重点 )
作品 及作者的代表名作 2、文中重点的字音 、 字形 、 词义 、句子 翻译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三)重点梳理:
一: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 宋八大家” 之一。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 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 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本文选自《东坡 志林》。
小结:
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 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 积极的情怀。
(四)测试1: 2011山西中考语文试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地点)
景
①默写写景的诗句 ②文人雅士,常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
,
,
。
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白思乡 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 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 坡如何巧喻月色?
情
①默写议论抒情的语句:
?
?
。
②“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点 晴之笔,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
四:课文理解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 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五)积累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 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把酒问青天 ( ) (2) 念无与为乐者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 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 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15分钟)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
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 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 选择它的理由。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院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大概 只是 清闲的人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和荇交 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二:重点字词
欣然—— 高兴的样子。 相与----- 共同,一起。 念—— 思考、想到。 闲人-----清闲的人。 户—— 门。 遂—— 于是、就。 寝—— 睡。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重点字词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水中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借月抒发了无数的愁苦,而月也排解了 他们心中不尽的抑郁。如豪放派词人苏轼就曾在月圆之夜
把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他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 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 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 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 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 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门 高兴的样子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进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 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 到 想到 “的人” 是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在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 藻、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本文指不汲汲于名 利而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 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 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 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整体把握
事
本文写了作者被贬黄期间在 与 赏月的事。
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6、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考点: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表现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其次,“闲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乐观旷达,又有为"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
可得分)
测试2::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