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7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6地理
浙江鸭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7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6
考点强化练27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市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市化。
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指数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2.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人文发展速度时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
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人文城市化建设亟需加强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D.丁区域,景观发育程度较高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根据发展指数与城市化的关系,甲区域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和在四区域中最高,城市发展水平最高。
第2题,从图中看出,甲、丙和丁区域景观城市化高于人文城市化,乙区域相反;而在乙区域两城市化指数差别最大,即景观城市化远低于人文城市化,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题。
3.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4.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答案:3.C 4.D解析:第3题,图示德国小城镇人口比重为58.32%、大中城市人口比重为32.91%,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10万~50万的城市有70个,5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10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小城镇。
第4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表格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成因
措施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化石燃料 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 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 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 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 立绿化隔离带
环 境 水污染 污 染 固体垃圾
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城市地面径流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 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 提高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行污水达标排放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耕地面积
资 减少 源
城市数量增加,规 模扩大,占用大量 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 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短 水资源 缺 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 集中,用水量增大 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面沉降、海 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 季回灌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采用填埋、燃烧、堆肥 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 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影响
成因
措施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居住条件差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社 会
公交优先;加快住房 建设
问 就业困难、 题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④城市环境恶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A 2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面积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第2题,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市区气温增加,故会形成城郊热力环流。
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
据此完成3~5题。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建筑布局类型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C.丙类型D.以上都是4.紧凑型城市应该(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A.降低公共空间B.加剧钟摆式交通C.加剧大气污染D.保护农业用地答案:3.A 4.C 5.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建筑布局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紧凑型城市。
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而杜绝城市扩张不利于城市发展,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
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发展紧凑型城市,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钟摆式交通加剧、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发展的结果。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7讲 城市化过程
第27讲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缩小。
2.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加试)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加试)(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016·浙江10月选考)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
完成1~2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可以限制对土地资源的无序开发使用,通过置换土地搞建设可以保证耕地总量的平衡。
第2题,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只是对占有土地数量的调剂,对城市空间结构没有影响,土地资源具有特定的区位特征,是不能改变其空间位置,也是不能流动的。
3.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据此回答1~3题。
1.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2.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3.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管理方式C.人为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
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故选A。
第2题,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它主要是测量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示生物的丰富程度。
据材料“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恢复保护即隔离保护管理,因隔离所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物种丰富度最低。
故选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恢复利用即利用与管理方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因此应利用和管理湿地。
故选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级阶梯B.东部季风区C.内流区D.东部经济地带5.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D.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答案 4.B 5.D解析第4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主战场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只有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三个主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攻坚主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他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甲、图乙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 南高北低B. 南北低,中部高C. 东高西低D.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2.图乙显示,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A. 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 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 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 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
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代表居民区的是()A. AB. BC. CD. D4.TOD开发模式可以()A. 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B. 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C. 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D. 增加就业机会城市居民出行耗时多少与出行工具和路程有关。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出行方式耗时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城市()A. 出行距离与耗时呈正相关B. 公交出行速度最快,耗时短C. 步行出行速度慢,耗时长D. 距离在4千米内最适宜骑自行车出行6.为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该城市应()A. 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高速交通方式B. 优先保障城市公交线路畅通C.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现象D. 大力增设红绿灯等交通管理设施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8.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出生率低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单元检测卷: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一记填一填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城市热岛效应(2)河流(3)生态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利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用方式就业方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聚落景观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人类活动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文化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1.“城市病”的成因及表现(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
(2)表现2.城市郊区化(又称逆城市化)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表现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市中心区衰落本质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新阶段研一研1.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2.下图为“城市环境污染图”。
(1)除了图中列举的城市环境污染,还有哪些污染类型?提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除环境污染之外,城市环境问题还包括哪些方面?提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等社会问题。
研析体会练一练[2019·湖南学考]2018年5月6日,襄阳市市区普降暴雨,市区大部分涵洞积水,影响人们出行,图1是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设计图,图2为水循环简图。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27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用书含解析必修2
第27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教材金句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1.(2016·4月浙江选考)2004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同时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
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 )A.有利农业规模化经营B.有利优质耕地保护C.制约农业劳动力转出D.阻碍商品农业发展答案 A解析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城市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增大,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加速商品农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大量耕地会转变为建设用地,不利于优质耕地保护。
(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第2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答案 D解析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局地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植被对气温的调蓄作用减弱,导致气温变率(日较差、年较差)增大,因此,A、B错,D对。
在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下,风速会减小,因此C错。
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区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发展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并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与生物的固氮作用是相平衡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地区氮负荷。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使城市氮负荷发生相应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负荷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交通用地C.农用地 D.城镇居民区2、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逐步分散工业的布局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D.工业产业转换升级答案:1.B 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交通用地和城镇居民区总氮负荷增加较多,农用地变化不大,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减少。
与城镇居民区相比,2005年交通用地的总氮负荷较少,所以2005~2015年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用地,B正确。
第2题,由材料可知,氮负荷与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生物的固氮作用有关。
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业生产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一定增多,如果工业产业转换升级,高耗能产业减少,排放的氮氧化物也随之减少。
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无法推测出工业布局、单个工厂规模;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可能会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
D正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4.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补充地下水②增加下渗量③解决城市洪灾④解决城市缺水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3.D 4.A解析:第3题,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但对降水量影响不大,故D正确。
高考地理复习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准备了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希望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2)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 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训练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2.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1.B2.A【解析】试题分析: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2.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和生态城市。
【点拨】: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并能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判断即可。
3、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减轻城市内涝C.降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D.提供工业用水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知识。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从而降低市中心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A选项不符合题意;市中心集水区域的增加,当暴雨来临时,可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内涝,B选项不符合题意;城市水体数量的增加,城市水体流动性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分解更多的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C选项不符合题意;雨水收集量小,且城市工业用水标准不一,所以不包括提供工业用水,故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城市化问题及影响把沿街有花园的房屋的实体墙改造成镂空墙,使墙内的绿色透出来,叫“破墙透绿”。
22版: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步步高)
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植被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热岛效应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
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湿岛效应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浑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3.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4.改善措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等。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要素成因应对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有利影响要素影响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强化练27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市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市化。
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指数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2.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人文发展速度时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
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人文城市化建设亟需加强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D.丁区域,景观发育程度较高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根据发展指数与城市化的关系,甲区域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和在四区域中最高,城市发展水平最高。
第2题,从图中看出,甲、丙和丁区域景观城市化高于人文城市化,乙区域相反;而在乙区域两城市化指数差别最大,即景观城市化远低于人文城市化,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题。
3.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4.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答案:3.C 4.D解析:第3题,图示德国小城镇人口比重为58.32%、大中城市人口比重为32.91%,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10万~50万的城市有70个,5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10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小城镇。
第4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建制镇由167个发展到1998年的1006个,2004年又减少到762个,城市化水平达到45%。
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对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B.乡镇工业的发展造成污染加重,范围扩大C.小城镇数量过多、过密,造成资源浪费D.大城市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6.下列关于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对策,正确的是( )A.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B.分步骤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C.合理发展小城市,突出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辐射作用D.调整工业化战略,促进工业的发展答案:5.D 6.A解析:第5题,建制镇的增加说明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增快;后期建制镇的数量减少,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45%,是由于中小城镇发展为大中城市。
第6题,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城镇规模过小,服务功能少,难以发挥聚集力和辐射力。
根据合理、集中、有效的原则,撤并乡镇,向中心镇集中,城镇的人口、面积、服务功能增加,发展空间得以优化。
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
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
图甲表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图乙为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
据此完成第7~8题。
甲乙7.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 )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C.北京市拥堵延时指数约为2.25小时D.上海拥堵延时指数较低,与道路建设改善有关8.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
以北京为例,可推断( )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D.拼车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拼车网”答案:7.D 8.A解析:第7题,“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拥堵延时指数较低,与道路建设改善有关。
第8题,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以北京为例,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
TOD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
下图为TOD模式示意图。
完成第9~10题。
9.“城市无限制蔓延”主要是指( )A.“滞后城市化”B.城市化发展快C.城市郊区化D.“虚假城市化”10.TOD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A.治安混乱问题B.环境恶化问题C.就业困难问题D.交通拥堵问题答案:9.C 10.D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TOD模式是一种为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实行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充分利用城市土地。
减少了城市面积向郊区的扩展、延伸。
所以“城市无限制蔓延”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指城市郊区化,C项对。
“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不协调,A、D两项错。
城市化发展快不能体现无限制蔓延的问题,B项错。
第10题,根据材料,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
说明该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D项对。
治安混乱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就业困难问题,不是TOD模式的主要目的。
下图为我国某小区雨水花园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小区绿化区及园林水景建设的主要目的( )A.增加地表径流量B.增加生物多样性C.减少地表蒸发量D.增加下渗、净化水质12.雨水花园规划设计的作用不包括( )A.提高城市供水能力B.提高城市防涝能力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答案:11.D 12.A解析:第11题,小区绿化及园林建设,设置截流沟、排水沟、沉淀池、水管,会增加雨水下渗、净化水质;植被湿地面积增大,会增加地表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
故选D项。
第12题,小区雨水花园规划设计,能够增加雨水下渗、净化水质,减少地表径流量,所以有助于提高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但与提高城市供水能力面无关;城市植被和流畅地增多,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
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据统计,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
(2)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乙)。
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
(3)依据图文材料,分析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
(4)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3)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或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
(4)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为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第(2)题,上海市第二、三产业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
第(3)题,从经济、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4)题,浦东新区原来是菜地或农田,新区建成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14.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分析(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答案:(1)A>B>C。
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
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处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腾)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解析:第(1)题,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最低。
第(2)题,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第(3)题,该市蒸发(腾)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
第(4)题,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