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主备人:审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背诵“易水送别”。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见《优化设计》课前学习导引。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找出第一、二部分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三)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今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四)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五)特殊句式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二、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堂提升] 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子第二部分:开端第三部分:发展第四部分:高潮第五部分:结局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第三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5、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6、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课后巩固】1、默写易水诀别一段2、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秦凤云语文工作室《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编者张照琛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
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
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三、文言知识点积累2.函封之( )3.太子迟之 ( )4.皆白衣冠以送之( )5.又前而为歌曰 ( )6.发尽上指冠( )(四)指出以下句子为哪一种文言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取之百金( )5.欲与俱( )6.待吾客与俱( )7.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常痛于骨髓(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一词多义,请写出以下多义字的意义、用法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②恐惧不敢自陈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乃遂私见樊矜期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六)写出以下虚词的意义、用法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四、巩固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导学案
执笔:审核:姓名:班级:《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人物介绍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2、司马光评价荆轲: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
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
”此话说得好啊!3、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马上增派军队,度过易水,大破燕国二、小组讨论英雄匹夫荆轲刺客侠士三、课后延伸世间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乃是英雄中的超级英雄,从他们身上更能凸显出英雄主义彻骨悲壮的那一面。
世间的财富和地位并非为失败的英雄而备,被财富和地位俘虏的成功的英雄也终将褪除其本色。
失败的英雄为人间正义而歌,即使长刺扎入胸脯,也绝不短少夜莺绝唱的每一个音符,歌之以泪,继之以血,歌之以生命,继之以灵魂。
那些瞻前顾后的人,那些精打细算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这样的英雄,也不可能钦佩这样的英雄。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幕壮剧,历来有赞有弹,比如说,陶渊明盛赞荆轲的侠义勇烈,柳宗元则批评荆轲的浅见寡谋。
同样是《咏荆轲》,他们竟吟咏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味。
陶渊明的《咏荆轲》能够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以诗艺取胜,以激情取胜,而且以历史观取胜。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背景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督亢( ) 更( )虑之樊於期( ) 椹( )其胸拊( )心濡( )褛淬( )之忤( )视嗔( )目变徵( )之声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目标平台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3、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一)预习案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2、注意下列加线字的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
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
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
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一词多义①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A.解除B.解剖C.分开D.解释E.解开②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还A.环绕B.回来C.回D.旋转E.归还③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振A.举起B.震慑C.救D.震慑E.摇动④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A.遭受B.穿着C.遭受D.表被动E.披散着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5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与“荆轲刺秦王”故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古为今用。
【学法指导】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书下注解和相关工具书来翻译课文。
②小组协作,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关于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关于史书体例: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例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③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课时布置】: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温习文学知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全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才干。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白话文。
学习进程:义务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红对勾p30«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时,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征:①富于文采。
言语明快流利,纵恣多变,委曲纵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情和活动,愈加详细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生动。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经常援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作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一致中国之前的六年。
事先,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一致六国的大势已定。
现在,燕王为了却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许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成语积聚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描画愤怒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许已成遗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描画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战国策》;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五学时一、【知识链接】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偏袒扼腕而进。
【我的收获】《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二课时)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第1—2段重点词语。
2.探究1-2段的特殊句式并做到准确翻译。
【知识链接】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其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
其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等。
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
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其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
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
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
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趾高气扬;又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
其四,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力忌八股调、学生腔。
【课堂导学】1.诵读课文第1-2段。
2.自主翻译第1-2段并展示。
【巩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尽收.其地()(2)进兵北略..地()()(3)则虽欲长侍足下..()(4)微.太子言()(5)臣愿得谒.之()(6)今行而无信.()(7)诚.能得樊将军首()(8)臣乃得有以..报太子()(9)将军以穷困..来归丹()(10)愿足下更.虑之()2、翻译下列句子(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句式)【我的收获】《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三课时)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第3—9段重点词语。
2.探究3-9段的特殊句式并做到准确翻译。
【预习展示】1、诵读3-9段2、夯实文言基础:圈出重点文言知识,讨论交流。
(1)实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右手揕其胸顾计不知所出耳终已不顾(2)古今异义词:①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古义:今义: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合作探究】文言句式及翻译: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⑤以试人【自我检测】补写出下文中空缺的句子。
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
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我的收获】《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四课时)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第10—18段(三、四部分)重点词语。
2.探究10-18段(三、四部分)的特殊句式并做到准确翻译。
【预习展示】1.诵读10—18段2.串译10—18段【合作探究】解释下列实词(1)持千金之资币物(2)比诸侯之列(3)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使使以闻大王(5)以次进(6)群臣怪之(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8)使毕使于前(9)图穷而匕首见(10)秦王还柱而走(11)卒起不意(12)诸郎中执兵(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4)乃朝服,设九宾(15)倚柱而笑,箕踞而骂【自我检测】1、全都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成语是()①切齿拊心②一去不复返③怒发冲冠④图穷匕首见⑤无可奈何⑥易水悲歌⑦燕市悲歌⑧秦庭之哭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⑧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2、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进兵北略地 B.函封之C.箕踞以骂曰D.使使以闻大王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常痛于骨髓B.嘉为先言于秦王C.燕王拜送于庭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仰天太息流涕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复为慷慨羽声D.愿举国为内臣【我的收获】《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五课时)编写: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预习展示】(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6)左右乃曰古义:今义:【合作探究】用红笔把文中描写荆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勾画出来,看看荆轲的性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在易水诀别时,荆轲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2)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秦廷行刺中荆轲有什么样的表现?(3)讨论: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请:请求C、今日往而不反者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3、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 )B.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 )C.荆轲有所..待 (有住所)D.事所以..不成者(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我的收获】【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小组讨论,互相启发)(1)开端():(2)发展():(3)高潮():(4)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