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时案列分析重点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徙倚、凝睇、烽火、临洮”等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对仗、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实际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经典历史事件,如深圳特区的设立、加入世贸组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结合时事政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面临的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摩擦等。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对外开放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如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普通民众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主要特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等。
2.深入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
3.阐述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影响,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4.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辩论,如对外开放是否应该放弃本国利益、如何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如“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为什么我国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等。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3课《安全记心上》教案及反思

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3课《安全记心上》教案及反思

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3课《安全记心上》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安全记心上》本课内容主要围绕“安全”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学习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校园安全、家庭安全等。

- 学生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如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电器、防火防灾等。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学会分析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模拟应对安全问题的情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 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安全隐患,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

-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将所学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安全,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语:同学们,安全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你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在路上行走,那么你们知道在路上行走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2.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交通安全的短片,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交通安全常识学习- 教师出示PPT,展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的含义及作用。

-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己知道的交通规则,并分享给全班。

2. 安全隐患识别- 教师列举几种常见的交通安全隐患(如: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并展示相关图片。

-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隐患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避免的方法。

第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案

第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案
-举例:通过认读、卡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运用。
(3)人物形象分析: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并表达出对胡萝卜先生的评价。
-举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描述胡萝卜先生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人物分析。
(4)创意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句子结构创作个性化故事,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举例:设计填空、造句等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提高运用能力。
(3)创意故事的编写:学生在创作个性化故事时可能缺乏思路,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
-举例:教师可提供故事开头或结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逐步完成故事编写。
(4)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能存在沟通、协作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图解和角色扮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尽量用更生动、直观的方式来讲授课程内容。
在分组讨论和故事创编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围绕“助人为乐”的主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了很好的合作。这让我深感鼓舞,也证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掌握故事主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加强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子结构创作个性化故事,促进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协作,实现共同成长。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13课《桥》教案

第13课《桥》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意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举例:
-生字词如“巍峨”、“矗立”等,需学生能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修辞手法。这些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解读《桥》这篇课文,分析老支书在洪水面前如何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情景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老支书的精神品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情景模拟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述一个物体或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桥》一课,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本课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准确、流畅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13课唐诗五首-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
其次,诗歌意象的解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课堂上,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以后,我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感悟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设计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讨论主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第13课唐诗五首-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同步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唐诗五首》选自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同步教材(部编版)。本课内容包括五首经典唐诗:《登鹳雀楼》、《相思》、《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岳》。通过对这五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会从题材、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鉴赏诗歌,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涉及诗人的生平背景、诗歌的意境描绘、重点词汇解释、诗句赏析等方面。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诗歌结构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意象和结构来表达情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唐诗,讨论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体验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美。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朗诵环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害羞而不够自信。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我可以在课堂上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七年级语文第13课,以《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三首古诗为教学内容。这三首诗分别选自王维、李白和白居易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
1.《使至塞上》:体会王维描绘边塞风光的高远意,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渡荆门送别》: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分析诗中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3.《钱塘湖春行》:领略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然而,我在讲授过程中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韵律美、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山水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描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如何将边塞风光与个人情感相结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意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风光相关的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句,模仿王维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大家逐渐能够体会到王维笔下的边塞风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韵律的部分,尽管我通过朗读和讲解来强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知韵律,比如尝试用音乐来配合诗歌朗读,让韵律美加直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被某处风景深深吸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掌握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东汉的兴衰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东汉的建立和灭亡。

2. 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2. 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几课的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东汉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东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东汉兴衰的原因,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赣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教学设计4

赣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教学设计4

赣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是赣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概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之美,学会运用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原理进行创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色彩认知和绘画基础,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色彩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概念,掌握色彩和谐与对比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色彩的和谐与对比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色彩搭配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之美。

2.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色彩案例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色彩对比和和谐的实物例子,如衣服、画作等。

3.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4.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色彩对比和和谐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和谐与对比。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色彩和谐与对比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原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搭建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创设生活化情境,如模拟高铁购票、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交通运输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交通运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交通运输变化对经济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提醒学生在文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如科技革新、政策支持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最后,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设置合作任务,如调查交通运输变化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有效的教学评价: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问:“你们对现代交通运输有哪些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诗歌的意境描绘:重点讲解两首诗中景物描绘的特点,如《野望》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和《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体会诗人的意境创造。
举例:《野望》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通过“独坐”与“长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豪放,是情感理解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细腻把握: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往往流于表面,难以体会其细腻之处。如《黄鹤楼》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离别之情,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深度。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体会诗歌的情感;
2.注重修辞手法的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在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内涵;
4.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心。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野望》《黄鹤楼》教案,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两首唐代诗歌《野望》和《黄鹤楼》展开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野望》:通过学习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野望》和《黄鹤楼》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阅读中准确识别或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如《野望》中的“相望时中天,连山若波涛”中的比喻手法,学生需理解其比喻的内涵和效果。

第13课时:《野心的实现》教学设计

第13课时:《野心的实现》教学设计

第13课时:《野心的实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野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了解野心的实现路径和策略;3. 培养学生的野心和追求成功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野心的定义和重要性;2. 野心的实现路径和策略;3. 成功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 引入野心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自己对野心的理解和看法;- 引发学生对追求成功的兴趣和意愿。

2. 知识讲解阶段- 介绍野心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野心在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成功中的作用;- 分析野心的实现路径和策略,探讨不同人的成功之路。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阶段- 提供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野心和实现路径;-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野心和实现策略,互相启发和交流。

4. 总结和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野心在追求成功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野心并制定实现策略,展望未来的成功。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2.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野心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2. 学生对野心实现路径和策略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教学延伸:1. 邀请成功人士或专家进行讲座或座谈会,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野心实现策略;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锻炼野心和追求成功的能力。

备注:请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13课《万里一线牵》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13课《万里一线牵》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13课《万里一线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万里一线牵》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并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网络使用经验,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网络的正确使用和网络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2.难点:培养学生的高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网络的便利,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网络使用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准备网络使用的安全指导资料,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和演示。

3.准备网络使用环境,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网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网络使用的场景,如在线学习、网络购物等,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的便利,引发他们对网络使用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网络使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网络使用中的经验,讨论网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网络使用的正确方法。

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体会到了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歌鉴赏:分析本诗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4.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尤其是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交往故事。
5.诗歌创作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表达的友情主题,以及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态度。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掌握其结构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词汇应用: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歧路”、“沾襟”等,并能正确运用到语境中。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典诗歌中表达友情的基本方式。诗歌是通过韵律、意象、情感等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它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诗歌在传递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在讲解诗歌理论时,我尽量以简练明了的语言阐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摩登战争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2. 掌握不同文化在战争中的碰撞和交流。

3. 培养批判性思考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摩登战争中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 难点:理解不同文化在战争中的互动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文献资料,以辅助教学。

2. 准备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3. 制作PPT,列出教学要点和相关材料。

4. 确定教室讨论和作业的主题,以便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则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解答,确保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摩登战争对不同文化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文化在战争中的碰撞和交流。

3. 培养分析摩登战争与文化交流的干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摩登战争中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

2. 教学难点:理解战争如何影响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交流如何影响战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文化交流的干系。

3. 安排教室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后,向学生介绍摩登战争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摩登战争对文化的影响a.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b. 讨论战争对人们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案例背景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努力和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还将会通过引入具体的事例和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将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案例和事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情况来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我还将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此外,我还将会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第13课志愿服务,奉献社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第13课志愿服务,奉献社会

课题志愿服务,奉献社会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成为一名志愿者需要提高哪些自我修养(2)了解成为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和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3)认知志愿都髓神,了解志愿者的奖励机制(4)掌握参与志脚踏需要懒摊备工作素质目标:(1)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参与志愿服务做好准备(2)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成为志愿者需要提高的自我修养、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者的奖励机制教学难点:志愿者的精神、参与志愿服务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欣赏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一作业反馈(IOmin)一问题导入(8min)T专授新知(25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传授新知(25min)—实践引导(10min)一课堂小结(3min)—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反馈(IOmin)【教师】遨请两位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开展“12・5国际志愿者曰“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活动开展难点【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小组代表开展-12-5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对活动开展难点进行剖析和答疑【学生】聆听通过作业反馈环节,了解学生开展“12•5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答疑问题导入(8min)【教师】提问引出新知识点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他可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志愿者也叫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

他们致力于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工程控制测量案例
3.2.1背景材料
我国在中南与西南地区拟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设计单位提供了线路的首级控制网数据。

中铁某工程局中标铁路线上的一隧道施工任务,该隧道长近10 km,平均海拔500 m,进洞口和出洞口以桥梁和另外两标段的隧道相连。

为了保证隧道双向施工的需要,需在线路首级控制的基础上,按gps c级网观测的要求布设隧道的地面施工控制网,并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对隧道进洞口和出洞口进行高程联测。

该工程局可用的硬件设备包括:双频gps接收机6台套、单频gps接收机6台套、s3光学水准仪5台套、数字水准仪2台套(每千米往返水准观测精度达0.3 mm,最小显示0.01 mm),以及2秒全站仪3台套。

软件包括:gps数据处理软件、水准平差软件。

人员方面,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配备测量技术人员。

3.2.2分析要点
(1)施工控制网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提供控制,有其自身的特点。

与测图控制网相比,其精度要求高,控制点的密度大,控制范围小,受施工干扰大,使用频繁,控制网坐标系与施工坐标系一致,投影面与工程的平均高程面一致等;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相比,在精度上不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对施工控制网,选点时要考虑施工和运营阶段变形监测使用的方便性,所以一般要建立观测墩,采用强制对中盘。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一测多用,在满足工程精度的前提下,工程中应采用国家统一30带高斯直角坐标系。

当边长的两次归算投影(高斯投影和高程面投影)改正不能满足工程所需的精度要求时,应采用工程区域的中央子午线作为高斯投影的中央子午线进行高斯投影,将坐标数据归算到测区的平均高程面上,最后再将坐标转换到施工坐标系中。

施工平面控制网一般有三角网、导线网、边角网和gps网。

现在gps
测量是建立施工控制网的主要手段。

(2)隧道控制测量包括地面和洞内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

对地面的施工平面控制网,现都采用gps测量方法完成,在进、出口
线路中线上布设进、出口点,进、出口再各布设3个定向点,进、出口点与相应的定向点之间要通视。

为了减小垂线偏差的影响,高差不要相差太大。

因为有通视要求,洞口处gps基线不可能很长,一般要求300~500 m,若小于该值,应设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小照准与对中误差对短边测角精度的影响。

在洞外gps
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洞内导线,洞内导线设计可分为由大地四边形构成的全导线网和交叉双导线网两种形式。

另外还可对某些边加测陀螺方位角。

(3)隧道的控制测量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隧道的正确贯通,隧道的贯通误差分为三部分:贯通误差在线路中线方向上的投影称为纵向贯通误差,在垂直于中线方向上的投影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在高程方向上的投影称为高程贯通误差。

对贯通误差的预计要有所掌握。

(4)gps数据处理时,一般采用一点一方向进行约束平差。

3.2.3样题
简答题
(1)在现场采集数据之前,需要做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2)为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设备进行测量?并写出观测方案。

(3)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4)抵偿坐标系的投影面应如何选择?(新增加的题)
3.2.4参考答案
简答题
(1)在现场采集数据之前,需要做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参考答案]
答: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探、选点埋石、方案设计。

资料收集:设计单位提供了线路的首级控制网数据、测区周边国家高等级的三角点和水准点资料。

现场勘探:对测区的人文风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气象情况等调查,同时现场查勘控制点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选点埋石:在进、出口线路中线上布设进、出口点,进、出口再各布设至少3个定向点,进、出口点与相应的定向点之间要通视;为了减小垂线偏差的影响,高差不要相差太大;因为有通视要求,洞口处gps基线不可能很长,一般要求300~500 rn,若小于该值,应设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小照准与对中误差对短边测角精度的影响;按国家规范要求在所选点位埋石。

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勘察的情况和工程要求,编制观测方案,以确定所用设备、人员、观测方案、所需时间等。

(2)为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设备进行测量?并写出观测方案。

[参考答案]
以利用测区国家高等级三角点、线路首级控制网点2个、国家一等水准点1个、在进、出洞口处各布设4个施工控制网点为例。

设备选择:双频gps接收机6台套、数字水准仪2台套。

观测方案略(对gps测量,在设计方案中,要重点突出观测的时段数、每一时段的观测时间、要按边连接等内容;对水准测量,要明确视距、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往返高差之差等)。

(3)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技术设计书;
——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控制网网图;
——控制测量外业资料;
——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4)应选择测区的平均高程面500m作为抵偿坐标系的投影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