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重对》导学案
23. 《隆中对》导学案
2.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5.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三、交流展示
【我的疑惑】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检查课文前三段背诵情况自然导入。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
谋挟令诸侯争锋
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
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
徐庶举荐()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
关张不悦()
11.给文章划பைடு நூலகம்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4、5段):
第四部分(第6段):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题
【我的疑惑】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3.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
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
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
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给画线的字注音:乐毅()徐庶()诣()因屏人()度德量力()欲信大义()遂用猖獗()挟天子()沔()殆()存恤()帝室之胄()●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
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二、学习提纲: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3、结合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采用批注法,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20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73页“课前预习”的第1、2、3题,第一课时的1、2、3、4、5、6、7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本文的作者、出处、重点词语、句子。
二、出示学习提纲:1、理清文章结构。
2、思考:(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教师版)
隆中对【课题解说】“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走进作家】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zuî),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重点解说】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剖析】①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②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③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利】古义:物资今义:利益;有利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太阳。
2.通假字陇:通“垄”田畔高地。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3.词类活用【时先主屯新野】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箪食壶浆】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
【西和诸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南抚夷越】名词作状语,向南。
23《隆中对》导学案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 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在古文翻译本上抄写原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3、认真独立完成《同步导学》P78—79的自主预习部分。
【探究案】 1、第4段可以分为哪三层?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检测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隆中对.( )2、亮躬.耕陇亩( )3、好.为《梁父吟》( )4、时人莫之许.也( )5、谓.为信然..( )( )6、时先主屯.新野( )7、先主器.之(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10、不可屈致.也( ) 11、将军宜枉驾顾.之( ) 1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3、凡.三往( ) 14、因.屏人日( ) 15、汉室倾颓..( ) 16、奸臣窃命..( ) 17、主上蒙尘..( ) 18、度.( )德量.( )力 19、欲信.大义于天下( ) 20、遂用猖獗..( ) 21、然志犹.未已.( )( ) 22、君谓计.将安.出.(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检测案【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隆中对(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1——3自然段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大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毅()颍.川()徐庶.()诣.()屏.人()倾颓.()度.德量力()猖獗..()()不可胜.数()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沔.()殆.()刘璋.()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2、再次朗读课文,梳理1——3自然段大意,口头翻译这三个自然段,并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陇亩....:..: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先主器.之: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之:诣.亮:凡.三往:乃.见: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新知探究1、梳理1——3自然段文意,重点把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以枉驾顾之。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2)一词多义。
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综合提升1、第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翻译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23《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编写人:徐发虎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09-22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章大义,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炼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探究讨论法【知识链接】一、陈寿及《三国志》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二、背景介绍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
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
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
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
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
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学习过程】激情导入,营造气氛三国故事大家谈(人物、战争、传说、歇后语等)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预习、质疑、合作探讨)1、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学生可适当补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①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正确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掌握重点文言语汇。
赵子山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编著人:赵子山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培养报效祖国之志。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重点)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难点)【学法指导和使用说明】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个过程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合作性学习时,可由学习小组内的组长安排进度,边讨论边动手,在共同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其中小组内A、B级学生完成学案中所有题目,C级学生学案中带有★的题目可以不做。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疏通文意。
2.积累文中实词“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倒装等语言现象。
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2.课前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预习内容】一、搜集资料,了解整理有关作者、作品知识陈寿,字,朝安汉人,家。
《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并称为“前四史”。
二、给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我的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5)孤不度.德量力( )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翻译下列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万店中心学校徐春艳学习目标:1、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2、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将深入探究课文,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刘表:据荆州,此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将军岂有意乎(占据)刘璋:据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暗弱张鲁:在益州之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占据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法指导1、从诸葛亮的对策中,你怎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洞察时势有远见卓识有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2、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非凡抱负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可就见,不可屈致暗示诸葛亮有雄才大略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洞察时势有远见卓识有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关张不悦(侧面描写)----非凡才能四、回扣目标,小结全文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问计”为主要内容。
九年级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 23 课《隆中对》导教案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狂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汉沔②、查阅相关本文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并记下来。
作者简介:背景资料:一、课标要求1、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异诗文 80 篇。
2、赏识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意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论;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1、翻译、累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经过朗诵课文,说出当时的天下局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宏图,计策及策略。
3、能意会诸葛亮的远见高见、极其锋利的战略目光。
三、要点1 、朗诵文言课文。
2、累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四、难点预设1、学会翻译文言文,认识文章大义。
2、说出诸葛亮的优异才能。
五、自学评论设计经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1经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2、3六、学习内容及过程1、合作研究部分(问题导学教课法)自主学习:①、朗诵课文,解决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②、疏导文意,找出你以为的应要点掌握的词句,并记下难点。
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合作学习问题 1、小组一同将自学翻译中的疑难在小组中商讨解决。
问题2、找出文中全部的人物名字。
这样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如何?请同学们分小组商讨这个问题,记得供给原文依据。
问题 3、诸葛亮如何剖析当时局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依据)问题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宏图是什么?问题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目标?依据是什么?(可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以后,综合作答。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按照的目标是:诸葛亮先阐述了占有荆州的必需性:再阐述占有荆州的可能性:又阐述了占有利州的必需性:最后阐述占有利州的可能性:问题 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3、《隆中对》导学案 (学生稿)
23、《隆中对》导学案(学生稿)主备:金云审核: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
2、积累字词,归纳文言知识。
3、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远见卓识,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介绍(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2、当时的政治形势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其中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自由诵读课文,同桌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颍.川()猖蹶..()汉沔.()挟.天子()存恤.()戎.越()胄.()殆.()欲信.大义()吴会.()蠡.( )2、小组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3、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大概文意。
三、【点评小结】与课文有关的成语俗语:①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②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③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四、【达标检测】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哪些具体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隆中对》导学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2、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二、课前准备1、课文是人物传记(体裁)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2、课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史学家。
西晋安汉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
三、学习过程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小组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课后题)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课后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东汉后期,各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建安元年,曹操又胁迫献帝迁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时,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又北征乌桓,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而孙权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
刘备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X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X 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X备,做X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X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X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4)
23 隆中对【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明确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能够结合课文及历史典籍对诸葛亮作出恰当的评价4.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诸葛亮的情趣、爱好和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读“,
我认为诸葛亮
读“”,
我认为刘备。
【当堂检测】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殆()刘璋()存恤()帝室之胄()
总揽()诸戎()箪()食
2.我来释词义
莫之许也()信然()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枉驾()顾之()因屏人曰()
倾颓()猖蹶()欲信大义()度德量力()
()未已()计将安出()自董卓以来()
猖蹶()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利尽()
国险而民附()()不可图()资将军()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2)王数封我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10.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11.“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回顾反馈(5分钟)
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10分钟)
请同学们欣赏《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英雄豪杰?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其中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是谁?(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是如何为刘备出谋划策的。
●合作探究
(15分钟)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②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③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④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暗弱()民殷()存恤()总揽()箪食()壶浆()孤之有孔明()
【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
2.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3.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在对前景形式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文章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导学案)(设计者:谢意如)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当时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和策略。
3.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程序
方法导航
【回顾反馈】1.请概括一个我国历史上被视为壮举的刺客行刺的故事。
2.仿写句子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陈胜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唐雎挺剑而起“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力屈虎狼之秦;;
。
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被后世之人传诵。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库
背景介绍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终归于晋,这是一个种种幻想急剧破灭的时代,也是一个英杰辈出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西晋初期思想家、历史学家的高度评述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表达劝世警示之意,抒发褒善贬恶之情,是当时史学家竞相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寿撰成了轰动一时并彪炳千秋的正史《三国志》。《三国志》流布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展示提升
(10分钟)
分析人物时,要弄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区别,进行客观评价。
●当堂检测(5分钟)
当堂检测,当堂计分。
走进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人,所著《三国志》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二、朗读训练营1.听课文配音朗读。2.自由朗读课文。
三、基础知识园
1.我来注拼音
陇()亩好()为乐()毅颍()川
徐庶()遂诣()亮倾颓()欲信()大义
猖()蹶()董卓()沔()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