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视域下的盘江瘴气及其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凯里学院学报Vol.34No.5 2016年10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Oct.2016地方志视域下的盘江瘴气及其治理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地方志资料显示:盘江自古即是瘴气重灾区,其瘴气具有分布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瘴气给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陈克宅注重协调,凝聚各方力量,采取浚江隘、决积流、斩恶木、薙丰草、建亭坊、修厨舍等措施,对盘江瘴气进行了治理,取得了“瘴疫不兴”“饱食安行”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志;盘江;瘴气;治理;陈克宅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6.05.27
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为一方总览,其征信程度较他书为高,抑且无他书可以代替,素有“博物之书”“—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之美称[1]。

因此,地方志对研究区域自然、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盘江包括北盘江和南盘江,是珠江的源头河段,主要流经云南、贵州和广西境内,自古即是我国著名的瘴气之区,也是目前珠江流域生态最脆弱、经济最落后的地区[2],颇值得关注。

所谓瘴气,在指称疾病时,大体上是以疟疾尤其是恶性疟疾为主的疾病[3],故亦称瘴疟、瘴毒、瘴疠或瘴气病。

学界对盘江瘴气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南盘江流域瘴气的地域分布、形成原因等问题[4],对地方志视域下的盘江流域瘴气治理研究着墨不多。

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了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克宅巡按贵州期间,曾对治理盘江瘴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界对此却鲜有关注。

鉴于此,拙稿即从地方志的视角对盘江流域瘴气和陈克宅治瘴及其相关问题略作探讨,以期为盘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酌。

一、盘江瘴气简史
盘江流域地貌以高原、丘原、山原和山地为主,跨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四个气候带,素有“十里不同天,百步不同土”之称[5],山高箐深,恒多阴雨。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盘江流域成为瘴气的高发区。

(一)明代之前的盘江瘴气
目前所见最早明确记载盘江瘴气的文献是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的《华阳国志》:谈指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贵州兴义、晴隆、安龙、兴仁、册亨、贞丰、望谟等地)“不津江,有瘴气。

”[6]关于不津江,清人郑珍《牂柯十六县问答》云:“不津江当是北盘江异名,今自安南沙麓津以下,并岸狭中深瘴疠蒸郁,舍此则夜郎左近并别无有瘴之江。

”[7]郑氏之语不仅明确了不津江即北盘江,而且表明瘴气在该地域一直持续到清代。

《华阳国志》记录的是从远古到东晋的史事,由此而言,北盘江瘴气存在的历史应该在晋代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同样关注了盘江瘴气:“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东迳梁水郡北,贲古县南,水广百馀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

”[8]盢町山在今云南陆良县东南,据地图可知,此语中的盘水即南盘江,“甚有瘴气”说明当时该地瘴气浓重。

宋代《太平御览》卷791引《永昌郡传》语:“郡北三百有盘江,广数百步,深十余丈,此江有毒瘴。

”[9]学者研究认为,此盘江即南盘江[10]。

《永昌郡传》成书于何时已无从考究,然《太平御览》引用该书的记载,表明在宋代及其以前,南盘江同样有瘴气存在。

以上分析表明,明代之前,瘴气即广泛分布于南、北盘江,区域甚广。

(二)明清时期的盘江瘴气
明代有关盘江流域瘴气的记述较多。

仅略举数
收稿日期:2016-07-17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明代贵州官修省志生态资料辑录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ZD008)
作者简介:胡安徽(1971-),男,河南唐河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医学地理。

129
例:曾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的夏邦谟《开浚记》云:“盘江南通广,北抵蜀,西接滇,东极吴楚闽越之际,在贵州称瘴气者名最著。

”[11]261夏氏之语表明了盘江瘴气在贵州境内尤为严重。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永宁州箭眉山,“多烟瘴,不敢久居,惟土著仲家夷居其中焉”;红崖山,“山畔有洞,……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之声或崖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厉(疠)”;盘江,“夏秋之交暴雨,水气上升成红绿色,行人触之即病瘴。

”[12]102生活在嘉靖年间的郭子章所撰《黔记·山水志》和万历《贵州通志·永宁州》亦有同样描述。

地方志的记载表明永宁州(位于北盘江流域,辖境相当于今贵州关岭县)瘴气分布之广、持续时间之长。

明代普安人杨彝对盘江渡口的描绘:“瘴湿黄茅常带雨,露溥白草不成霜。

”[12]165明代大文学家杨慎《盘江行》曰:“可怜盘江河,年年瘴气多。

”[11]261巡抚杜拯《过盘江河》云:“泛泛盘江二月天,一蓬瘴雨夜郎船。

”[13]624
上述明代地方志文献从类型、频度、时间等不同角度记述了盘江流域的瘴气状况。

实际上,该地区瘴气一直持续到清代、民国,如清人爱必达《黔南识略·兴义府》云:“郡处贵州极南,热多寒少,每春夏之交,阴雨暴霁,岚气薰蒸,中人如疟,有头疼、胸懑、脾泻诸症,盖瘴气最多。

”[14]222安南县,“盘江在城东四十里……。

至沙麓津则上下皆迫狭,郁蒸瘴气,行旅艰阻。

”[14]230再如永宁州,“地又多瘴气,耕者少至”。

[15]285贞丰州,“地既辽阔,夷苗凶悍,且瘴气时发,盖荒僻之区也。

”[15]291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载:北盘江,“林木深阻,滩濑狞恶,岚瘴薰蒸,人迹罕至。

”[16]170民国时期,贵州瘴气病严重,政府为此专门派人来黔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瘴气病多分布于省南沿盘江及其支流之山谷中,贞丰、册亨及安龙等县属各地,为瘴气病流行重要之区域[17]130。

盘江因瘴气盛行甚至被称为“瘴水”,明人杭准《经盘江》诗:“瘴水已知多客泪,穷山只是有人行”[16]1117即是明证。

上述方志材料表明,盘江流域自古即是瘴气重灾区;瘴气具有分布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二、盘江瘴气的危害
瘴气的危害是严重的。

明代贵州提学谢东山《建盘江河桥疏》:“旅客每劳昏晓,候黄茅瘴起,魂销贵竹之程。

”[13]598此语是说,旅客在清晨或黄昏一旦遇到黄茅瘴,必死无疑。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即已对黄茅瘴有过关注:“芒茅枯时,瘴疫大作,交广皆尔也,土人呼曰黄茅瘴,又曰黄芒瘴。

”[18]“瘴疫大作”表明了黄茅瘴危害的严重性。

唐代诗人也对此瘴的危害亦多有描述,徐彦若《戏答成汭》云:“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19]9865陈陶《赠别离》曰:“山妖水魅骑旋风,魇梦啮魂黄瘴中。

”[19]8475医学家对黄茅瘴的危害认识更为深刻,清代医学家俞震指出,黄茅瘴“入虚人口鼻,即患瘴闷”[20]288,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黄茅瘴仅是众多瘴气中的一种,另有寻常瘴、暑湿瘴、毒水瘴、孔雀瘴、桂花瘴、蚯蚓瘴、蚺蛇瘴等[20]287-289,均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故而,明代太子洗马罗璟问候友人的第一句话是:“君在镇宁康健否?”镇宁是盘江瘴气高发区之一,罗璟问候友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地瘴气对人体危害之重。

兵科给事中马中锡诗:“瘴乡深喜独生存”[12]107,其意是说,身处瘴气之区,为能够生存下来而感到高兴,侧面表明了瘴气时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

咸丰十一年(1861),普安州“会疫瘴盛行,死骸徧野。

”[16]87清末,政府在兴义坡脚一地驻军5000人,因瘴气死亡的就有3000余人[17]131,死亡率达60%以上。

盘江瘴气危害之大还可以从当地民谣中所见一二,如兴义民谣云:“芭茅花开摆子狂,十有九户都倒床;春来庄稼有人种,夏秋谷黄无人收。

”“住在郎板登,大人不病娃娃病;住在九盘河,不死男人死老人。

”安龙民谣:“走到石门坎,鬼在后面喊;走到梅子口,鬼在后面候;走到三道沟,阎王把魂勾;过了坡脚河,写信回家嫁老婆。

”罗甸民谣:“栽秧忙,病上床,秋收谷子黄,闷头摆子(即恶性疟疾)似虎狼”“谷子成熟在田里,病人睡卧在家里,割稻的人病倒在田边,挑谷的人病倒在路边”“七月八月天灰灰,锄起锄落挖坟堆。

”[21]透过这些民谣,瘴气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跃然纸上。

民国学者对位于盘江流域兴义一带的调查报告中称:瘴气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开展,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7]131-132。

由此可见,瘴气的危害在民国时期依然严重。

三、陈克宅治理盘江瘴气的举措及成效
盘江瘴气的严重危害和被动的治标之法呼唤治瘴者能从根本上铲除瘴疟,陈克宅即是其中之一。

陈克宅(生卒不详),字即卿,浙江余姚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嘉靖年间御史。

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陈克宅巡按贵州,途经盘江,见该地瘴气严重,便“周览俯察,静究其微”,开始着手治理。

(一)重协调,聚合力
陈克宅在安南卫(治今贵州普安县江西坡镇)召开会议,分析了瘴气产生的原因,表明了自己治瘴的决心,得到了与会僚属的一致响应。

与此同时,他还协调云南巡按、御史中丞,以及三司僚佐参议、按察使、都指挥使等政要,共同商议治理方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陈克宅此举似乎并非治理瘴气的具体措施,然作用不可忽视。

据上文分析可知,盘江瘴气在明代以前即已存在,该地前任官员对此却并未有相关的治理举措,个中原因众多,但治瘴难度之大无疑是重要因素。

陈克宅要想展开治瘴工作,首
130
先需要统一思想,协调立场,取得多方面的支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

这是克服治瘴困难、取得治瘴成功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二)浚江隘,决积流
陈克宅通过调查后认为,盘江瘴气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草木水流交相为也”,意即大量的积水与密集的草木混在一起,年长日久便滋生了瘴气。

故而,要治理瘴气首先必须开挖河道,疏通水流。

为此,陈克宅命都指挥吴选率官吏军民“供畚锸,披沙砾,剔壅坏,火悍石,凡斥土广深各若干丈尺”。

在当时技术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能够“斥土广深各若干丈尺”相当不易。

陈克宅如此之举无疑表明了他治瘴的决心和毅力。

陈氏采取如此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水既冲决,宏肆汪洋视旧大为杀减,民得择其浅者揭焉。

”所谓“揭”即“揭衣涉水”,意思是可以撩起衣服过河,说明原来过多的积水已基本被排出。

这表明陈克宅开挖河道、疏通水流颇有成效。

(三)斩恶木,薙丰草
草木茂盛是产生瘴气的另一因素,因此,在开挖河道的同时,陈克宅大举进行斩木除草行动。

他让人把山上密集的灌木砍掉,把地上铺满的杂草割除,一边暴晒,一边焚烧,最终使治理之域“罔有遗蘖,无何荟蔚,一空旷若新”。

陈克宅此举显然是要把地面上的杂草清除干净,甚至要斩草除根,让其不再生长,从而使其成为一片空旷的地域,以避免杂草恶木与积水混在一起滋生瘴气。

(四)建亭坊,修厨舍
瘴气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活动太少,而人活动太少的原因是交通及配套设施落后。

为此,陈克宅在新辟的空旷地域修建了通津、永济二坊,又筑造挹翠、澄波二亭,在亭旁设厨房、客舍,并置艄公在江边管理船只、清扫道路。

这样以来,“道有坊休,力有次大,食有所闲”,极大地便利了过往民众,也对瘴气的消除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克宅治瘴花费了巨大的功夫。

就时间而言,嘉靖元年(1522)冬十一月着手筹备,正式行动始于十二月壬午,到次年(1523)夏四月乙未结束,共计一百三十四日;就用工数量看,共有四万六千二百九十人次[11]261。

从文献的记载看,盘江流域如此长时间和大规模的治瘴尚属首次。

陈克宅治瘴取得了不小成效。

首先,“瘴疫不兴”。

陈克宅治瘴之前,盘江一带,每月瘴气弥漫十余天之久;治瘴之后,“敞豁虚明,江山献丽”,往日积聚已久的瘴霾消散殆尽,天高气爽,“氛祲划剧,晴曦舒光,瘴疫不兴,趋息咸适。

”[11]261
其次,“饱食安行”。

陈克宅治瘴之前,盘江一带道路泥泞,“梯级沮洳”,境况非常糟糕;行人途经此路,“饥乏倦剧,含愁自郁,体用弗康”,这显然不利于出行。

治瘴之后,“饱食安行,笑歌嬉乐,食险忘疲”[11]261。

这无疑为民众出行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增加人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瘴气的消减。

陈克宅对盘江瘴气的治理使该地在整体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同一地耳,今昔异形美恶变态”。

不仅如此,这一地域还成为安南八景之一即“盘江晓渡”[13]170。

这从另一角度表现了陈克宅治瘴的成效斐然。

陈克宅治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誉,称其“是殆天诱(佑)我公之衷福浑吾民者也”,甚至将陈氏与上古时代传说中教人建筑房屋、凿挖水井的人物伯益(汉族称其为“土地爷”)和在潮州驱逐鳄鱼造福百姓的唐代韩愈相提并论,并“勒之山石,以垂永纪”[11]261。

陈克宅治瘴举措推动了社会治瘴活动的兴起。

如清代兴义知府张瑛编纂的咸丰《兴义府志》即对历史时期医学家应对瘴气的方法做了系统总结,把东晋葛洪《肘后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以及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元代继洪辑《岭南卫生方》等著名医书所载治瘴处方进行详细整理,以应对瘴疟。

不仅如此,该府志又将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经验方》《试验方》等医书所记治疗瘴疟的方法进行辑录,如《试验方》:“常山、槟榔、甘草各二钱、黑豆百粒,水煎服。

”如此大量辑录整理,其目的正如志书所云“以上诸法,皆可治瘴而拯生人之命。

以郡之多瘴也,故详为附录,亦冀庶几有益于郡人耳。

”[22]
此外,一些游历贵州的文人亦积极搜集治瘴医方,如清代长期云游贵州的江阴人(今江苏省江阴市)陈鼎云:“中(瘴)者急觅黄花根,取汁服之即愈。

”[23]百姓也总结了不少应对方法:“勿起早,勿食饱,勿脱袄,勿洗澡”,或者事先食用生姜、肉桂或辣椒、胡椒并烟酒等,亦能抵抗瘴疟[24];或者“急伏地,或嚼槟榔,或含土”。

[25]
值得提及的是,由于明清政府尤其是清政府在贵州大力推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加速盘江流域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瘴气的消失,正如志书所言:“此时山林开垦,瘴疠全消。

”[26]
四、结语
地方志是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文献,充分利用地方志对区域生态史和经济史进行探讨,意义不菲。

从地方志反映的情况看,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很广,陈克宅治理瘴气的区域主要是在盘江渡口一带,由于条件所限,未能顾及整个盘江流域,而且在他离任之后,后继者也未能继续他原来的治瘴工程,导致曾被清除的山地杂草灌木再生,影响治瘴的长久效果。

尽管如此,陈克宅在盘江首次进行大规模从根本上铲除瘴气的做法值得肯定,且所
131
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瘴气的危害,对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无疑也有促进作用。

现今,盘江瘴气多已散去,当地居民和途经该地的旅客也不用担心再遭受瘴气的危害。

这虽不是陈克宅当年治瘴的直接结果,但他治理盘江流域瘴气所积累的经验对后世治瘴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陈克宅对盘江瘴气治理的意义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刘喜信.中国方志的社会学价值[J].社会,1982(3):52.
[2]安和平,等.流域生态经济与防护林体系建设贵州南、北盘江流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3.[3]左鹏.“瘴气”之名与实商榷[J].南开学报(哲社版),2011(5):37.
[4]周琼.清代云南澜沧江、沅江、南盘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2):113.
[5]金小麒.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水土流失概况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3(3):11-12.
[6][东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1
[7][清]郑珍撰.郑珍集·文集卷一巢经巢文集[M].王瑛,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7
[8][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M].谭属春,陈爱平,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5:536.
[9][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四夷部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3509.
[10]熊宗仁.夜郎研究选粹学人见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58.
[11][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
社,2006.[12][明]沈庠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成都:巴蜀书
社,2006.
[13][明]江东之等修,许一德等纂.万历贵州通志[M].万历二十五年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4][清]爱必达撰.黔南识略[M].杜文铎,等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5][清]罗绕典撰.黔南职方纪略[M].杜文铎,等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6][清]王粤麟修,曹维祺纂.光绪普安直隶厅志[M].光绪十五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4.[17]刘显世等修,任可澄等纂.民国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9册.成都:巴蜀书
社,2006.
[18][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1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清]俞震.古今医案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1]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68.
[22][清]张瑛.咸丰兴义府志[M].贵州省安龙县史志办公室,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03.
[23][清]陈鼎.黔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24][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M].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60.
[25][清]田雯.黔书[M].罗书勤,等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3.
[26]安顺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续修安顺府志辑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686.
[责任编辑:杨学军]
Study on the Miasma and Its Governance in Panjiang
with the Viewpoint of Local Chronicle
HU An-hui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The data of Local Chronicle indicated that since ancient times,Panjiang has been an area filling with heavy miasma characterizing as broad and long-lasting influence,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harm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Chen-kezhai focused on the coordina-tion,united all forces,took measures of dredging,controlling rivers,uprooting weeds and trees and building the pavilions and the kitchens to govern the Panjiang miasma,which made miasma weak-ened and satiation safety line.
Key words:local chronicle;Panjiang;miasma;governance;Chen-kezhai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