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市统考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50-12:2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下立君,以为民也。
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在这里,荀子强调A.尊君 B.礼法 C.重民 D.仁义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
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墨子以为天下的大害,莫如大国之侵略小国,大家族之欺凌小家族,强者智者之压迫弱者愚者,以及一切伦常间的失欢失德,总而言之,即人与人的冲突。
”为了消除“天下之大害”,墨子提倡5.央视播出的成语大会中出现了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
这三个成语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分别是A.道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儒家C.兵家、墨家、道家 D.儒家、道家、墨家6.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某学派说:“他们主张邦联制的松散国家联盟,即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
”这一学派是7.“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
”汉代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A.官僚体制的确立 B.君主专制的强化8.他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南阳市2017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提供了条件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 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可知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所以排除A;由“基本上差别不大”、“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出现了文化统一的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发展趋势类似,所以B符合题意。
争霸战争对文化的促进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局面都没有体现,排除CD。
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 儒家、法家B. 儒家、道家C. 墨家、儒家D. 法家、道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对材料阅读分析,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结合“百家争鸣”所学,分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无为、寡欲” –体现的是道家的主张。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50分)1. 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夏商早期农业。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中的“協”字反映了三耒共耕,可以推断当时已经使用耒耜耕地,故①项正确。
材料提到“(王)大令众人”,可知当时的耕作是众人完成的,可以推断出是集体耕作方式,故②项正确。
材料提到“協田”,说明当时采用集体耕种的方式,井田制下公田由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故③项正确。
在殷商时代书写并不方便,将农业生产活动记载入甲骨文中,体现了农业活动在当时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B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C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故D项排除。
3.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A. 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 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 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 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
河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考号: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表所示为《尚书酒诰》的若干记载,讲述了周成王时,在周公之弟康叔被封于殷A.周成王的权威遭到挑战B.殷商遗民反抗意识强烈C.礼崩乐坏现象引发关注D.礼法并用思想得到运用2.英国宪法学者认为,责任内阁制使得“内阁成为高效的行政核心”,使得"国王变成一个有尊严但仅仅发挥礼仪作用的行政首脑”。
这表明,责任内阁制的实行()A.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B.使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D.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3.1932年,中共中央局成立了由工农群众组成的“轻骑队”,主要任务是“检查苏维埃机关内、企业内贪污、浪费、腐化、消极怠工等现象”。
1933年至1934年,在中央机关内“贪污分子送去法庭制裁的29人,开除工作的3人”。
这反映出当时苏区()A.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B.开启了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C.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D.革命统一战线日益发展壮大4.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
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
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A.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B.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C.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D.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5.1694年,英国政府公布法律,限制印花税局的服务人员成为国会议员,1699年,议会规定将此法律推广到其他各部。
英国政府此举()A.减少了营私舞弊现象的出现B.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C.防止平庸之辈占据国家要职D.降低裙带关系对政治的影响6.汉武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
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
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
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A. “焚书坑儒”B. “书同文”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答案】B【解析】“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2.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A. 恢复周礼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 维护统一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答案】B【解析】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
推荐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1. 表l为孔子年谱(摘要)表l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和礼乐制度的破坏,即是对对“礼崩乐坏”局面所进行的反思,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为政以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忠恕”的理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 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答案】A【解析】崇佛、灭佛、坑儒、尊儒看上去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均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去做的,即均是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四个实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适合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只适合汉朝独尊儒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
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
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A. “焚书坑儒”B. “书同文”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答案】B【解析】“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2.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A. 恢复周礼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 维护统一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答案】B【解析】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
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答案与解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答案与解析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治国济世主张层出不穷,代表不同阶层、阶级的利益,这与该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分化加剧有关,B 项正确;A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济世主张不一定就是实用的学说,D 项排除。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题干中提及的先秦诸士子中的“君子”、“兼士”,公正无私的“铁腕”者等,都体现出注重个人修养,B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D 两项都是其中的一方面,不全面,均排除。
4.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先秦时儒学作为民间学说注重对学问的探讨,因而主要体现为宣达自己的见解;汉代儒学官学地位确立,使治学风气转向了研究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治学方式,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研究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内容,A 项与材料无关,错误;董仲舒创造了新儒学体系,B 项错误;汉代太学以儒家经典作教材是儒家思想官学地位确立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 项。
5.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融合。
材料中佛道两教都推崇“孝”,说明这两种思想都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孝”的思想,因而体现了此时期思想文化的融合倾向,D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佛道两教思想的吸收,不能说明三教合一,A 项错误;材料现象虽体现了佛教中国本土化,但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儒学对佛道两教的影响,并没有体现佛教对儒学的冲击,C 项错误。
学%科网6.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可见,。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答案】B【解析】材料中是儒家的两大派别的争论,并不是不同的政见的争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内部因为政治形势的发展所导致的分化,不是借鉴其他学派思想,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根据“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可知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题目时间是东汉时期,故B项错误;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说明统治者为了推行儒学,加强思想统一和文化专制,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的是西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由材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可知,朱熹主张理先事后,结合“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事先验性的规则,故A项正确;由材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可知,朱熹主张理先事后,而非理产生于君臣父子的伦理宗法关系中,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朱熹对理与事物关系的探讨,与理是人的道德修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
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此变化A.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B.反映了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C.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D.是不同流派思想融合的体现2.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
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A.以民为本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礼法并施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4.“(周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体现的是A.老子的“辩证”观念B.孟子的“仁政”学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韩非的“变革”主张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君舟民水D.兼爱非攻6.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该态度的代表人物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7.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材料表明当时A.经济衰败,但是社会稳定B.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C.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D.儒家思想有待进一步改进8.“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河南省商丘市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精
河南省商丘市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评估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九年级历史(人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DDACC 6——10 ACABC 11——15 DBBBC 16——20 ACCBC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5小题,共30分)
21.(6分)(1)①——(C )②——( A )③——(B )④——( E )⑤——( D )(5分)(2)提示:言之成理即可(1分) 22. (6分)
(1)提示:战争与和平(2分)
(2)波斯帝国认识: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分)
(3)丝绸之路张骞(2分)23. (6分)
(1)布匿战争公元前27年(2分)(2)由于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1分)伯利克里(1分)春秋战国时期(1分)
(3)海洋文明(1分)
24.(6分)
(1)人文主义(1分)例如:但丁或莎士比亚、达·芬奇(2分)
(2)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分)例如:哥伦布等(1分)
25. (6分)
(1)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1分)
(2)自由平等《独立宣言》(2分)
(3)例如: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法律体系: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4)提示:言之成理即可(1分)。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 B.道家C.法家D.儒家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5.某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明末清初思想的大辩论。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存”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6.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治7.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以来,多有统治者为孔子追赠“公、王、帝”等谥号,这种殊荣甚至泽被孔子的后人。
近年来,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这些现象说明A.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B.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C. 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很强D. 孔子思想的价值开始受到认可【答案】C【解析】由材料“追赠“公、王、帝”等谥号”“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说明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很强,故选C;材料没有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B;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孔子思想的价值开始受到认可,排除D。
2. 先秦有一大学派,体恤百姓,信徒众多,影响广泛。
但秦汉以来,在政府的打压下却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该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D【解析】“体恤百姓,信徒众多,影响广泛。
但秦汉以来,在政府的打压下却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表明该学派是墨家,故选D;儒家是仁、仁政、礼法并施,故A错误;道家是无为而治,故B错误;法家是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故C错误。
3. 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
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
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
该思想家可能是A. 荀子B. 孟子C. 韩非子D. 王守仁【答案】A【解析】材料“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说明反对一般的儒家和法家,排除BC;D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排除;由““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强调性恶论,而“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实际要礼法并用,故选A。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商丘一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1、“您看看那些问题少年,父母爱他没有用,老师教他没有用,乡亲们劝他没有用,警察拿着手铐和绳子来,他就乖了。
有用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与说者的认识接近的是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说者主张法治,以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家思想,D正确;“父母爱他没有用,老师教他没有用,乡亲们劝他没有用”说明儒家主张的道德教化效果不行,故说者的认识不是儒家思想,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警察拿着手铐和绳子来,他就乖了”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解答。
2、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这一言论意在A、说明“春秋之法的不合理"B、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C、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D、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答案】B【解析】董仲舒认为“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即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其本质意图是,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为封建君主专制制造理论依据,B 正确;A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目的在于树立君主的权威,并非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排除C;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D错误、3、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因此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法家、道家C。
墨家、道家D、儒家、道家【答案】D【解析】由“国以人为本”可知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由“君无为则人乐”可知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以人为本” “君无为则人乐",结合所学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张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
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
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A. “焚书坑儒”B. “书同文”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答案】B【解析】“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2.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A. 恢复周礼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 维护统一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答案】B【解析】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
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家主要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家主要探讨政府与政府不要战争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 诸子百家中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错误。
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
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错误。
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诸子百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各家思想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
5. 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A. 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B. 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C. 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D. 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等字眼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行为是有一定约束力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出统治强化的问题,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危及统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所作所为是有所约束的。
6. 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 地方上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D【解析】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人数的增多足以证明儒学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强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法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数量增多而未强调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他们的工作A. 强调“天人感应”B. 加速国内民族融合C. 推动理学的形成D.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理学形成并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汉朝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中的时间;BD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是解题的关键。
8. 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存天理、灭人欲”B. “格物致知”C. “正君心”D. “致良知”【答案】C【解析】“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强调儒生读书为官是要做到正君心,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正君心”的意思。
9. 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格物致知D. 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教育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的教育思想,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在明朝之前已经出现,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 王守仁认为“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
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A. 王夫之B. 李贽C. 顾炎武D. 黄宗羲【答案】B【解析】以李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反思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平等观,和材料中的“圣凡平等观”是相似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均未涉及到平等观,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主张A. 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B. 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C. 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D. 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B12.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A. 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B. 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 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D.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答案】A【解析】“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等体现的是传教士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这是非常有利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主教与儒学宗旨是不一致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上层大力支持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题目考查原因时往往也会涉及影响之类的选择支,可以直接排除,例如本题的选项D13. 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
由此可见A.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D.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天文学家也研究儒学,儒学家也研究天文历法,体现了天文历法与儒学的密切关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不是天文历法发展的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儒学也不会推动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天文历法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14.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说明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受政治影响较大,由于政治运作的文明和理性才带来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的作用,排除D项。
15.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 实用性不断增强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 逐渐走向繁复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汉子从繁到简,越来越实用,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实用化而非形象化的发展方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将实用发挥到极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逐渐走向简单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准确的是A. 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B. 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 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工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人画追求是意境而非逼真摹写,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