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水到哪里去了 1教案 首师大版
小学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学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小学科学11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导语】本次科学课教案的主题是“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水的能力和特性,以及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循环运动和分布情况。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感受水的流动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中水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2. 了解水的循环运动和特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4. 增加学生对水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循环运动和特性。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水桶、水壶、水杯、透明塑料管、喷壶等。
2. 教师准备好课件或教学展示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水循环图的图片来引入新知识,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水在地球上有哪些形态?”3. 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Step 2 学习水的循环运动和特性1. 教师通过课件或教学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水的循环运动和特性,包括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水循环现象,例如室内空调里的水滴、雨后水迹等。
3.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价值。
Step 3 进行简单的实验1.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过程。
2. 实验一:用透明塑料管和水壶演示水的流动过程,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特性。
3. 实验二:用喷壶在玻璃窗上喷水,观察水的蒸发现象。
4. 实验三:用水杯里的水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水的凝结现象。
5.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的循环运动和特性。
Step 4 总结和展示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核对学生在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能够描述水的不同形态。
2. 知道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转化到其他地方。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以及相应的绘图工具。
2. 水的实验材料:水杯、水、冰块。
3. 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想想,当我们用水洗手、喝水或者下雨时,水去了哪里?2. 让学生讨论并出声回答。
步骤二:学习水的特性(20分钟)1.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介绍水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 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形态的水。
3.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形态变化,比如放水在太阳下会慢慢变成蒸汽等。
4.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水的特性。
步骤三:了解水的循环过程(30分钟)1. 介绍水的循环过程,从水蒸发到云中变成水滴,再从云中降下来。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水是如何转化到其他地方的。
3. 练习阅读和理解相关的文本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步骤四:实验验证水的消失并非消失(30分钟)1. 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填满一个杯子的水,然后放在太阳下。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消失。
3. 引导学生思考,问他们这些水去了哪里。
4. 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是如何通过蒸发转化到空气中的。
步骤五:让学生尝试回答水去了哪里(20分钟)1. 提醒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思考水去了哪里这个问题。
2.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回答,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他们的观点。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水的三种形态、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转化。
2.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水的特性和循环过程的兴趣,鼓励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水的知识。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1水到哪里去了
2给水加热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4冰
5云雾雨
6腊
7生锈
8发霉
9推力和拉力
10浮力
11摩擦力
12找找身边的力
期中检测
(一)《变化的水》单元
体现新课标:在这一单元,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的探究,进行试验、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先思考的习惯,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单元教学内容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第2课给水加热。
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8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清水、温水、玻璃黑板、湿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你能举个水变没的例子吗?2、学生汇报。
3、师:这些水都到哪里去了?谁来猜一猜?(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写字游戏。
(1)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水到哪里去了,老师在这块玻璃黑板上写一个大大“水”字,你们猜,它会怎样?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做一做,30秒后观察它有什么变化,1分钟后有什么变化?(2)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3)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你有什么感觉?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实验,汇报感觉,交流体会。
(6)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发现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态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蒸发的快慢。
(1)师:要想让一件衣服干得快,怎样做?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师:你怎样去验证?需要那些实验器材?本实验留在课下进行验证。
(三)巩固提高:老师给每组10毫升水,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液体蒸发的最快?板书设计:7冰、水和水蒸气100℃9雨的形成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小学科学1《水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1《水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水的消失现象;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探究能力;3.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1.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的基本概念;2. 理解水的消失现象的原因。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消失现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准备一块透明的玻璃板;2. 准备一盆水;3. 准备干净的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水消失的现象,让学生描述并思考原因。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水到哪里去了”。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引出课题“水到哪里去了”,让学生思考水的消失现象的原因。
2.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发现水的蒸发现象。
3. 展示透明玻璃板和盆中的水,向学生解释水的消失现象与蒸发有关。
4. 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蒸发实验,将一块湿布放在透明玻璃板上,观察布干燥的过程。
三、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水的消失现象和蒸发的原因。
2. 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解释蒸发是液体表面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散开而逸出的过程。
3. 教师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
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四、实践探究(2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湖水是怎么消失的”这个问题。
2. 小组讨论并记录实验设计和实验步骤。
3. 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践,引导他们发现湿度和温度对蒸发速度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水消失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课所学进行复习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消失现象及原因”的小作文,要求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课堂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首师大版)第5册变化的水——《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的核心概念是水的蒸发。
蒸发是水的三态变化现象之一,按照“课标”的划分从属于物质世界分类,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划分在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小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水的三种形态之间变化的过程,通过往复的认识过程,逐渐把对水的各个形态之间变化的具体现象,抽象出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升认知能力。
教材的编写分为四部分。
可概括为:水的蒸发——蒸发的条件——其它液体的蒸发——蒸发的相关因素。
从编写思路上分析,前两部分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形成属种,是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
通过学习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以得到一定培养。
第四部分为选学,与第三部分的研究结果“一般液体都能蒸发”形成了又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一)前测汇总1.杯子里的水在两个星期后会?A.增多(0) B.减少(20)2.衣服晾干以后水跑到哪里去了?A.衣服里(0) B.飘走了(13) C.没了(7)3.夏季,正在水中游泳时和刚刚上岸时比,哪种情况冷?A.水中(2) B.上岸(18)4.假设杯子里的水飘走了,这种现象与下面的哪种情况相似?A.国旗飘动起来很美丽。
(0)B.火箭升空需要燃料提供的能量。
(9)C.鱼儿离开了水就会死掉。
(11)5.通过研究可以知道,水真的是飞散到空气中去了。
可是我们确实没有看到怎么飞走的。
飞走的水应该是什么样的?(像雾、轻轻的、软软的、旋转着、无气味、看不见的……)(二)座谈分析1.选“减少”100%,(前几天倒水没喝,昨天看减少了许多;被太阳光射到水,变热,变蒸汽蒸发了;从蒸锅的白气分析)分析:生活中蒸发现象很多,学生有所感知符合他们的好奇心,说明平时留意观察了,并且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思考,从这个角度考虑蒸发离学生很近,并不陌生。
教学中应该运用好此前概念,起到激趣、集中注意力作用,因此本课仍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
(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实验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2.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蒸发的几个因素,认识到使用不同的方法也可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究水蒸发快与慢的因素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谈话法、探究法四、课前准备温水、湿布、玻璃片、硬纸板、酒精灯、火柴、滴管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那么,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
(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水字)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哪知道世界水日是哪一天吗?(3月22日)地球上水之源丰富,但地球表面97%被海水覆盖,可供人类引用的淡水资源还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用水……师突然回头,咦?你发现了什么?生:水干了;水不见了。
师:那么水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
(二)主体探究1、什么是蒸发师: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可能变成了什么?你看到了吗?闻到了吗?生:渗到黑板里去了;蒸发到空中去了;水变成水蒸气了……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给蒸发下个定义吧,说一说什么是蒸发?(板书蒸发)生:其实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的现象。
(根据回答板书)师:在蒸发的过程当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现象呢?现在请大家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水干后是否还有这种感觉?生: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先感觉很凉,等水干了就不凉了。
师:大家讨论分析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先感觉很凉,等水干了就不凉了的原因。
小学科学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标题:探索水的循环过程——小学科学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引言:小学科学课程的第一课是关于水的循环过程的探索。
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对学生们增长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发学生们对水的循环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让他们了解水的重要性,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掌握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路径。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生命、关注环境保护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描述水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过程,掌握水的循环路径。
2. 难点:理解水的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图片或动画,实验用的透明容器、水、热源、冰块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小学科学》第一册,相关课件,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活动(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关注,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循环过程的视频或展示一张图画,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呢?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展示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液态、固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2. 探究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例如:“太阳能让水变成什么?水变成蒸汽后去了哪里?”等等。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尽可能提出多样性的问题。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前准备教师出示实验用透明容器、水、热源、冰块等,并解释实验目的和步骤。
2.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水装满透明容器,加热水并询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然后,教师将冰块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冰块融化后的现象。
3.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水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过程,并与之前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
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一节“水的变化”。
详细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以及生活中水资源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
难点: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相态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热水、冰块、杯子、碗、酒精灯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融化过程,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态变化。
介绍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水的三态变化?4. 实践活动实验:将热水倒入冰块中,观察水蒸气的产生,让学生了解水蒸气的形成。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绘制水的三态变化图。
强调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入河流、湖泊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天中家中用水情况,分析哪些地方可以节约用水。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更多关于水资源的知识,关注水资源保护,参与节水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冰块融化的观察。
2. 例题讲解中对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的阐述。
3. 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活动设计。
4. 板书设计中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的呈现。
5.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和节水措施制定。
一、实践情景引入中冰块融化的观察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通过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篇一:《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道理。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收热这一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三、教具:课件,水杯(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生活中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还很多,如大雨过后,地面上留下很多水坑,几天后水坑会有什么变化?坑里的水到哪里去了?洗过的衣服放到阳光下,不久衣服变干,农民刚收获的小麦、玉米湿湿的,挂在树上会变干,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变干?这些现象中的水,究竟到哪里去了?你愿意探究这个问题吗?(二)学习新课:1.活动:(1)我们玩个写字游戏(假想)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观察这个字的变化,由此你想到什么?出示课件问题:①黑板上的“水”字的水迹哪里去了?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了?③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物质跑掉了?讨论汇报:水干了,就变成水蒸气跑掉了。
(蒸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蒸发?水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2)师小结板书: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水----------→水蒸气(蒸发)(3)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水蒸发的现象?(生讨论)你能解释洗过的衣服.新收获的玉米为什么会干的?2.活动(水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1)观看课件,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示课件)(2)要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用手指醮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或抹在前额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交流,汇报)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师:看书30页,得出结论:(板书)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热量。
液态-----------→气态(吸热)(4)师: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刚才的小男孩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3.活动: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蒸发,它是水变成水蒸气时的一种现象,在蒸发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那么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猜想议论:师举一例(生举一反三)如:两块刚洗过的毛巾,一条展干晾晒,一条弄成一个团,哪一个干的快?师小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蒸发的面积大小.有没有风等因素有关。
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水的循环”,主要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资源的珍贵,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滴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烧杯、玻璃片、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干旱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进而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2. 新课讲解(1)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固态、液态、气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水循环的过程结合教材,讲解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水循环的意义讲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补充地下水等。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探讨水循环的过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与水循环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水循环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3. 水循环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
(2)阐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2)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略。
(3)节约用水的方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
首都师大版小学科学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吹风等手段加快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2、光照、火烤等加热方法可以加快蒸发。
3、泼洒、摊开等增大水的面积可以加快蒸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知道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加快蒸发;并能画出对照实验过程图。
2、学生初步掌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2、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现象也值得研究的。
3、细致视察、描述(记录与表达)加快蒸发的方法。
2学情分析1、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学生在知道了水在常态下的蒸发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加快蒸发都有那些方法,了解加快蒸发的现象是针对于常态下的变化加快的原因。
2、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本班学生视察能力、记录能力、表达能力等都高于其他班水平,水蒸发一课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能够对加快蒸发现象进行分析。
3、四年级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学生仅凭直观感受对加快蒸发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它的形成和特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是不能解释清楚的,因此显著的对照实验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加快蒸发的科学概念。
3重点难点重点:学生有目的地估计、视察,基于实证的验证过程,深化了他们对加快蒸发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照实验探究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黑板较脏用水擦后半天不干问:想什么办法让黑板上的水快点干?板书课题:让黑板上的水快点干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一)假设、设计实验:1、把你们组想出的解决办法写到记录单上。
2、并针对猜想设计你们组的实验3、汇报假想的方案进行交流,有不同的地方补充。
4、修改设计方案。
(二)实验验证1、下面分组实验出示实验要求:(1)选择实验设计中所需材料到实验盒里拿材料。
(2)不需要的材料先不动。
(3)请你们视察10分钟左右,看看有什么发现(4)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查(三)汇报实验发现1、分组汇报,并板书方法2、小结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总结:你们知道我们今天用实验法找到了哪些让水干得快的办法呢?活动3【练习】拓展训练:设计一款“快干擦地器”的小作品,大家回去设计,看看谁有最好的设计大奖。
首师大版《水到哪里去了?》
) ) ) )
三、认真思考巧填空: 1.( 蒸发)和( 沸腾 )都是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都要( 吸收 )热量。 2.蒸发的快慢与( 温度高低 ) (蒸发的面积大小)和( 有没有风 )有关。 3.水的表面积越( 小 ) ,水蒸发的就越慢。 四、简答: 晒衣服为什么要把衣服弄展了,放在通风处?
四年级科学下册
•黑板上的“水”字的水迹哪里 去了? •你看到水跑掉了吗?
•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物 质跑掉了?
•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 下进行的?
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 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这种现象叫蒸发。
实验1:水蒸发时温度的变化
1、测量教室的温度并将温度记录下来;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测量烧杯中水的 温度并将温度记录下来; 3、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快速观察温 度计上温度的变化。并记录在报告册中。
问题:为什么夏天向地上洒水,会觉得 凉快。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 的现象,在这个变化过程 吸收 中要吸收 温度高低、蒸发的面积
大小、有没有风 等因素有关。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 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蒸发越快
习题设计: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2).doc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变化的水
1.水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态度、情感
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2.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2.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三、教学难点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分组:烧杯里装温度略低于室温的水、毛笔、玻璃片、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
1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水去哪了?
2
蒸发———水常温慢慢的水蒸气(温度会降低)
3。
教科版《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8.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9年4月24日【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第七课后明白了液态水在加热沸腾状态下可由液态变成气态前提下,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常温下的汽化现象。
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蒸发概念。
教材中用小鼠标的语言提示学生思考水之外的其他液体是否同样有蒸发现象,如酒精、汽油等。
拓展活动“蒸发的快慢”,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重点训练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再次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同时,此课和下一课都在为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做铺垫。
【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论和新课标中科学中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探究”式即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从猜测假设、实验验证到交流讨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着重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学情简介】学生对雨后水慢慢变没了的现象都知道,但对于水为什么没了,到哪去了,了解不深,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个过程不是很理解,再有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知道的很少,对于水蒸发的快慢因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可能知道一些。
【教学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小学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学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水的不同状态和变化过程,并能够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提倡节水环保。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水的不同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2.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三、教学难点1. 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水的不同状态和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水的状态?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2. 学习水的三种状态(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下各种状态的特点和变化现象。
3. 探究水的变化过程(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自己的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下水的变化过程。
(3)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水的变化过程。
4. 学习水的循环过程(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的循环过程(蒸发、云的形成、降雨、汇集、流入河流、进入大海等)。
(2)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凭什么能够永远不断地循环。
(3)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5. 拓展活动(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节约用水?怎样节约用水?我们可以参与哪些节水行动?(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将自己的答案和意见汇报给全班。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和变化过程,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并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7.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完成:(1)填空题:水在 __________ 状态下,在 __________ 状态下,在__________ 状态下。
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标题: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
2. 掌握描述水循环过程的相关词汇。
3. 学会观察和记录水的变化。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白板。
2. 学生实验用的小容器、水、加热器和冷却器。
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水循环过程。
4.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白板展示一幅描述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吗?”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知识。
探究:1. 向学生解释水循环的概念,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
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过程。
2. 分发学生实验用的小容器、水、加热器和冷却器。
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将水倒入小容器中,观察水的状态。
b. 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c. 将冷却器放在加热后的容器上,观察水的变化。
d. 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总结:1. 与学生一起回顾水循环的过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例如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支持生物生存等。
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水循环的资料,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水循环的其他方面。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研究不同的水循环现象,如云的形成、雨的形成等,然后进行展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
2. 与学生进行讨论,检查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3. 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循环的文章,包括描述水循环过程和讨论水循环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将水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
2. 组织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水循环现象。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探索水循环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或者研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提醒他们小心使用加热器和冷却器。
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及反思
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
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学生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
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
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
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须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列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觉生活中有些东西是简单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乐于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预备:1、各种操作材料:水盆假设干、水杯、卫生纸、毛巾、棉花、石块、海绵、泡沫塑料积木。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一、老师设置情景,引起幼儿的好奇孩子们,今日教师给你们预备了无数材料,有水杯、水盆、毛巾、塑料……〔教师碰倒水杯〕哎呀,水撒了,怎么办呀?幼儿想方法,老师擦水。
孩子们,你们想的方法真好,桌子干了,但水到哪里去了呢?〔老师拧毛巾〕本来水被毛巾吸走了,毛巾是吸水的。
那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简单吸水的呢?二、操作活动:1、幼儿猜想已经出示的材料是否吸水,全班统一记录。
老师强调记录标志。
2、让幼儿自己进行试验来验证自己的主意。
老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个小伴侣做记录,其他小伴侣每人拿相同材料放进自己的杯子里,负责倒水的小伴侣倒完水,在水盆上方把杯子倒过来,同组的全部小伴侣仔细观看,负责记录的小伴侣把你们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简单吸水的要用对勾来记录,不简单吸水的用叉来记录。
3、幼儿进行试验,老师提示幼儿试验后记录试验结果。
三、沟通总结活动:你发觉了什么,哪位小伴侣来汇报一下?在他汇报时,其他小伴侣仔细听,想想你的试验结果和他的是不是相同的。
四、老师总结:请幼儿说说这些简单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孩子们,你能说一说这些简单吸水的物品有什么作用吗?老师总结: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五、延长活动:今日我们学习了好玩的吸水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是吸水的,小伴侣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试验,信任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水到哪里去了》教案2[目标预设]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觉生活中有些东西是简单吸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水到哪里去了 1教案首师大版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
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蒸发现象。
2.难点及突破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挂图:水的蒸发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水蒸气:没有颜色蒸发吸热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加快蒸发:温度高
透明的气体蒸发面积大
有风
附送:
2019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水到哪里去了 2教案首师大版一、教学目标
(一)态度、情感
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2.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2.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三、教学难点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分组:烧杯里装温度略低于室温的水、毛笔、玻璃片、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水去哪了?
蒸发———水常温慢慢的水蒸气(温度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