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2016年秋季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习题
人教2016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人教版】 (共40张PPT)
1.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 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
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 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 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 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习俗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化措施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 ①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改说汉语
②
④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与汉联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移风易俗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4张PPT)
2016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从嘎仙洞到进鼎中原
内蒙古呼伦贝尔拓跋 鲜卑发祥地—嘎仙洞 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拓跋鲜卑大事记
西汉初年 东汉末年
南迁大泽即今呼伦湖
迁至河套及阴山一带
公元315年 拓跋猗卢建立“代”政权 公元376年 前秦苻坚灭“代”
《扬场图》(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孝文帝出行图》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裤褶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小袖上衣 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衣着传 统,袖子变宽,裤腿变肥……
席 地 而 坐
胡床
方凳
椅子
两名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食品
生 活 习 俗
文化交流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建立
从草原孤鹰到融入华夏
小 小 评 论 家
【历史细节】一场鲜卑婚礼
在北魏建国后不久,开国皇帝 拓跋珪(guī)迎来了他仰慕已久的贵 妃,这位贵妃是他母亲的妹妹贺兰 氏,也就是他的姨妈。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习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栏目索引
例1 (2019广东茂名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
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以下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 (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
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都属于中国
栏目索引
5.(2017湖南邵阳中考)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 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 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 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 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 选B。
栏目索引
初中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栏目索引
本课内容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 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在北方各民族政权彼此攻战中,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 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隋 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栏目索引
3.北魏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是因为 ( ) 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 B.仰慕洛阳的繁华 C.要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要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等可判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准备:“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淝水之战形势图》;孝文帝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板书)感知理解一、淝水之战1.前秦统一北方。
(1)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2)提问: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4张PPT)
东晋 谢安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 以少胜多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 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前秦
苻坚 失败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 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1、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 失败的重要因素。 2、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3、东晋将士士气高昂,力保江南, 而且将领指挥有方。
东晋(317~420)
朝代
西晋
东晋
建立者
司马炎
司马睿
时间
266年
317年
都城
洛阳
建康
前秦
(4世纪后期)
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 方、各自拥有的兵力、 最后的结果如何?战 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淝水之战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 果 影 响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 改革 措施
促进 民族 融合
北魏骑马俑
பைடு நூலகம்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 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 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 借鉴意义?为什么?
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发展的 ,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要 素不会变,因此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不会变, 所以古代的战争经验、教训对今天仍有借鉴意 义。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 六国的分裂时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 战乱。
汉族服饰 鲜卑服饰
缩句游戏
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 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 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共22张PPT)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 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 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 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 生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 些?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灵活迁移运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 感知身边民族交融的事例。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
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 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 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 所 征 服 的 民 族 的 较 高 文 明 所 征 服,
这 是 一 条 永 恒 的 历 史 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 方,黄河流域各 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一起,日常的 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 和生活习俗方面 相互影响,民族 融合已成为趋势。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 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于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十分活跃。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阶段的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更选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初中学生对民族交融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认识有限,但是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活跃、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四、〖教学思路〗该课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利用影视作品图片和民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按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顺序进行,对于民族交融的概念,让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
对于改革措施,安排学生表演历史剧,创设历史情境,结合大量的材料和图片和采用缩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加深理解。
对于改革作用,引导学生从材料得到结论。
对于北朝政权变化,实行温故知新,跟踪三国以来政权的发展更替,以便使学生系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最后,师生共同畅想民族融合前景,使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完成情感升华。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2018年秋季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9张PPT)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文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1、这一时期,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 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评价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 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敕勒歌》反映了 鲜卑族的生活情景, 从诗中大家能看出鲜 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呢?
游牧民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 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我该怎么办 才好呢?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 居,内迁各族在生活、生 产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 显的区别,而鲜卑族内迁 较晚,仍保留鲜卑族的习 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 区困难重重。
考考你
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 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 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 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 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 的地方?
我的回答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 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 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 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 果。
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完成下列内容
北方的民族汇聚
孝文帝改革
西北部 地区的 少数民 族大量 涌入中 原 背景:改变北魏落后状况,加强北 魏统治力度。 内容: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顺应民族融 合历史潮流。
民族交往 经济发展
百家论坛
鲜卑族中拓跋氏的一支。势力更是强大, 他 们建立的北魏政权机关,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与 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在这个政权统治长达标148 年的时间里,由於出於对汉民族文化的热爱 ,君主 开始禁止通行鲜卑民族的民族服饰和鲜卑语,与本 来之鲜卑民族划清界线。自称是五帝之後。改从汉 人姓氏 ,提倡鲜卑汉通婚混血已达到改造自己民族 的目的。 因此的缘故 , 鲜卑民族就可以称为是新 的汉民族 。 因为鲜卑已经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方式 与本民族划清界线。这与後来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和 满族人的政权完全是不同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共25页)
?
孝文帝
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 材料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 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和生活和习俗上, 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 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 中原地区后,北魏的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 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 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 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 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 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 魏的统治 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原有统治方式和文 化已无法治理,且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突出。
淝水之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 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 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东晋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一、淝水之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 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 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 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 些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 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独 贺
赖 贺
孤 刘 楼 楼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2016年秋季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习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填空题知识点1 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团结一致,在________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促进了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________,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5)
改汉制
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Fra bibliotek四征、四镇和九卿
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
姓家族的发展。
(6)
改革余音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 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东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潜濡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 区即代王位。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 称北魏。其孙拓跋焘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4)
通汉姻
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率先娶汉
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
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 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 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 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3)
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2016年秋季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
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指导学生通过歌谣的方式巧记本课知识: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
以孝治国真高明,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方法指导四: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教学课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1)建立:4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
的一支建立北魏;
(2)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跋珪建立北魏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
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 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 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促进民 族交融 汉化措施
北魏统一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 成语典故吗?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淝水之战
畅言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PPT课件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4
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qiū cí
龟兹
沙漠
秦王坚会群臣
大 于太极殿,议 海 曰:“自吾承业,垂
汉水
三十载,四方略定,
唯东南一隅,未沾
前秦统一北方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王化。”
——《资治通鉴·晋 纪·淝水之战》
5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0
三、激情洛阳,置身交融日新月异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
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宅中原。"
——北魏孝文帝 《魏书●任城王传》
处理方案: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拓
跋
鲜
卑
迁
移
路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线 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译自《洛阳伽蓝记》)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7
四、魅力洛阳,胡风汉韵芳年华月
民族认同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得族到之长增。强所好
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3
述史抒怀
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 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 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 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 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首相望, 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北方民族在大交融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理解其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2.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其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料和案例。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北魏政治制度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对于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张克州) (共17张PPT)
P89页表格
民 族 交 融 之 成果 ——民族大交融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 人“ 服
胡”
“汉 胡”
“ 人汉 服
胡”
汉 人“ 食
胡”
“胡”床
椅子
方凳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晋
北方
(北朝)
十六国
淝水之战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唐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方
(南朝)
பைடு நூலகம்
平城
洛阳
南齐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 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 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
——(北齐)魏收:《魏书》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 姓或重复,皆改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唐太宗:李世民
民 族 交 融 之 背景 ——淝水之战
1.哪些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 2.前秦一百万大军为何会败给东晋?
民 族 交 融 之 行动 ——孝文帝改革
以汉族的魏为正统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7张PPT)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503:09:0203:09Aug-215-Aug-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03:09:0203:09:0203:09Thur 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521.8.503:09:0203:09:02August 5, 2021
民族交融 是时代主流
那么魏晋时期民族关系情况如何呢?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 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 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 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文化、语言、艺术、民族心理)
经济文化 日密 益切 频交 繁往
西晋时期, 内迁各族大 多使用汉语, 北魏孝文帝 改革后,汉 语更成为北 方主要的通
内容小结
淝水之战
北魏的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 族融合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措施
课堂训练 (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
是( B )
A.淝水之战产生于4世纪的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C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
人教版部编教材(2016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 北魏政治和课北方民族大交融
长春市九台区鸡鸣山中心学校 韩伟
氐族? 羯族?
鲜卑族?
一、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填空题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团结一致,在________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促进了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
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________,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选择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曹魏②西晋
③东晋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观察下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5.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21世纪教育网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6.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7.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C.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8.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
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D.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
9.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材料分析题
12.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拔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
——《魏书》
(1)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
(3)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4)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东晋淝水前秦
2.鲜卑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官制法律民族交融
3.畜牧业农业食物服装用具君主专制汉语乐器歌舞消解缓和
二、选择题
1.A 2.D 3.C 4.D 5.B 6.A 7.B 8.C 9.D 10.B
11.D
三、材料分析题
12.(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联姻。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3.(1)管仲。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4)改革创新;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
(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