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是不可违背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还缺乏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参与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违法行为的种类,明确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法治意识。
2.针对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不足,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7.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改进不足,提高法治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交通违法、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后,教师引导总结: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法律,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因此我们要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
4.阐述违法行为的危害,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案例中涉及哪些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 公民如何遵守法律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素养。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阐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违反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提醒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2. 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了解。

3.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法治讲座,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法治教育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打架成本:“打架成本=10日拘留+500元罚款+几千元医疗费+心情郁闷…”近日,呼和浩特市,一个写着“打架成本”的警方温馨提示牌成了网红。

民警介绍,因管辖区域学生较多,平日里,接警学生打架斗殴案件较频繁,才集思广益想到了这个办法。

警示牌挂出后,收效显著。

公民遵规守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何好处?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法不可违》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法律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身边的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辨别身边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呈现】今天在上学路上,小明遇见几个小青年故意“碰瓷”,被强行要走了二十元钱。

其中一个小伙子还恶狠狠地说:“小子,以后走路长点眼睛。

”另一个小伙子嘲笑道:“我很害怕,你可别去法院告我。

不过,这种小事法律也管不着。

”说完,三个人说笑着扬长而去。

小明是又郁闷,又纳闷?“碰瓷”是违法的事吗?法律到底管什么呀?请同学们一起来解答小明的困惑吧!教师点拨:我们知道违法无小事,违法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 考一考~法律知识我第一【多媒体呈现】问题:(1)上述三幅图片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违反了什么法律吗?(2)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要求:小组内探究分享,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反馈展示。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法律,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 5.1法不可违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做到遵章守法?为什么法不可违?难点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捡万元金手链后丢弃”,被判赔8376元并不冤枉材料阅读激发学生据广西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崇法之疆”8月28日消息,2022年8月4日22时许,何某抱小孩从后排车位下车时掉落一串手链在地上,何某当时未察觉,径直离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5.1法不可违
环节二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分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课中作业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节三
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屡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分。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那么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屡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课后作业设计:
完本钱课对应的根底训练
〔修改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重难点: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必须自觉守法。

而且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必定是着眼于公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没有理由不遵循,更没有理由背道而驰。

虽然我们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能标新立异,无视法律的存在。

与法律抗衡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自毁前程。

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为了灿烂的明天,我们能不守法吗?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预习课本46-51页,依据下列问题认真勾画,限时6分钟。

(二)自学问题: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三、新课学习:一、违法无小事(一)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情境:教师展示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案例,请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1.你认为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2.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和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角度思考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并对危害的严重性进行区分,也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违法类别,让学生对号入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

2.通过了解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法行为,不盲目跟风或模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即遵守法律,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2.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让学生准确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能够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清楚不同类型违法行为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情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概念混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遵章守法: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他很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

这时,他的朋友小红告诉他不能摘,因为公园里的花草是受保护的。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如果摘了花,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种行为不对,因为公园有规定不能摘花,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摘了花,他可能会面临什么后果呢?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图片,如闯红灯、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本章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特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法律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素材。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4.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环境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30页)教学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30页)教学课件
A. 属于犯罪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触犯了刑法 D. 是一般违法行为
课堂检测
3. 法律课堂上,小妹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
A 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小张:李某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B. 小曾: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 小易:李某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D. 小毛:李某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 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 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
行政违法行为
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 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探究分享
你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事后是怎么处理的?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典》
新知讲授
违法行为的类别
违法现象举例
民事违法行为
欠债不还;拾金拒还;恶意诽谤;侵犯他人
(1)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2)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 行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潭。
本课总结
什么是违法行为
法 不
违法无小事
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课堂检测
1. 小光同学捡到了价值4 000元的手机,当失主
课堂检测
4. 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
D 选项不属于它们共同点的是( )
A. 都是违法行为 B. 都有社会危害性 C.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D. 都要受刑罚处罚
新知讲授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 还财产,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 依照其规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过程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5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

提出问题: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及法不可违的思考。

7分钟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自主预习。

导读问题: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观点对吗?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阅读教材P46~52,整理基础知识。

要求:1、学生会听课,记好笔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独立解决各题。

8、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自主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

措施:深入到小组中,遇到问题点拨、指导。

9、我们为什么要遵章守法?怎样做到遵章守法?5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整理,疑难问题可组间合作。

深入组内巡视并点拨指导。

重点点拨问题:1、【误区】: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也一定是犯罪行为。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5.1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3.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增强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模拟法庭器材和材料,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律对这些行为有哪些制裁措施。

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题目可以是:“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约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法律意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法律为什么重要?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