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作者:白玉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论如何⾼估也不嫌过分。

已故的卞之琳先⽣曾经在上个世纪⼋九⼗年代发表过⼀篇论述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的长⽂(题⽬记不清了,只记得是登在《译林》杂志上),以诗⼈兼翻译家和过来⼈的三重⾝份详述了中国新诗主要源于翻译诗的史实。

时⾄今⽇,没有诗歌翻译就没有中国新诗这⼀论断似乎已成⽂学界的共识。

由于卞先⽣对中国新诗受翻译影响的情况论述甚详,这⽅⾯我就不再多讲,⽽是扩⽽⼤之,或具体⽽微,随意采撷⼀些古今中外类似的例证,以补充说明翻译造就中国新诗这⼀事实并⾮孤⽴独特,因⽽不⾜为奇,⽏庸讳⾔。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的。

由显到隐,有诗体、词汇、句法、意象、⽐喻乃⾄思想观念等等。

下⾯我们就简略地分⽽述之。

⼀、诗体。

众所周知,中国新诗的体式除少量借⾃民间歌谣和传统诗词之外,⼤部分都是舶来品或仿制品,如最流⾏的⾃由体和各种各样的外来格律体,后者包括⼗四⾏诗、四⾏诗、三⾏诗、俳句等。

实际上,与中国新诗⼏乎同时诞⽣的英语新诗的情形也是相似的。

中国新诗或⽈⽩话诗始于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话诗前后;英语新诗或⽈现代诗则始于1910年前后出现在英国伦敦的意象主义运动。

中国新诗与其旧诗或⽈传统诗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是⾃觉⽤当代⼝语即⽩话写作,虽然最初所采⽤的诗体与传统诗体并⽆⼤的不同;英语新诗与其旧诗或⽈传统诗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则是⾃觉⽤⾃由诗体写作,虽然最初所使⽤的语⾔仍未摆脱传统诗陈旧⽤语的窠⾅。

意象主义诗⼈的⾃由诗主要来⾃对法语⾃由诗的模仿,虽然早在50多年前美国诗⼈惠特曼就已率先⾃发⾃觉地使⽤⾃由体写诗了。

但是惠特曼的地位和影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算真正被确认。

⽽我怀疑,惠特曼的⾃由诗体很可能学⾃翻译⽂献。

因为当惠特曼写作的时代,东⽅宗教和神秘法术在美国和欧洲相当流⾏,尤其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被⼤量译介⼊英语,其中有些韵⽂被译成英语时变成了分⾏的散⽂。

英语是印欧语系中较简单的⼀种语⾔;英语读者往往拙于学习外语,畏惧外来⽂化中陌⽣的元素,所以英语翻译向来以归化为主,即为了迎合读者⽽往往简化或稀释原⽂的难点。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白玉洁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3-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顿代步”的翻译策略。

标签:卞之琳;“信”、“似”、“译”;“以顿代步”;诗歌翻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同步开始,并经历了从开始到探索,从成熟到高峰的阶段。

在仔细研究前人诗歌翻译的实践以及中国白话文的特点之后,卞之琳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理论及策略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很好地进行了验证。

一、翻译思想——“信”、“似”、“译”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信、达、雅”,“神似”与“形似”,“直译”与“意译”之争。

“信、达、雅”说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严复在此书中感叹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逐渐被人们尊为翻译标准。

有些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如“神似”“形似”翻译标准。

傅雷在其所译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高老头》的序言中把翻译比做临画,提出“舍形求神”这一艺术主张即“神似”说,受到我国译界、特别是译学研究中文艺学派的极大推崇。

“神似”“形似”说是继“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引起译界争论的另一热点所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意译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把“直译”“意译”之争推向了高潮。

但是,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等同地对待“信、达、雅”或是追求原作以外某种独立存在的“雅”,全都是不可取的。

卞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授课时就强调,就译诗而论,应该“破‘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后来在评论我国新时期的译诗成就时又指出“‘信、达、雅’教条的无稽,‘直译’、‘意译’争论的无谓”,谈论何其芳译诗时再一次重申“反对讲‘信达雅’分‘直译’、‘意译’、‘形似’、‘神似’”。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

从卞之琳诗歌看现代抒情诗的发展摘要:卞之琳的诗歌受到中外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直接继承新月派,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考察其诗歌结构,可以看出卞之琳努力推进新诗格律化,在结构上运用相对主义手法,并且存在戏剧化倾向,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一系列特点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抒情诗结构的特点及发展演变。

关键词:卞之琳;新诗结构;格律化;相对主义;戏剧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81-03一、当前卞之琳作品研究现状卞之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也是散文作家,其作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不小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卞之琳作品的研究经历了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期,最终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蓬勃发展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界对卞之琳的研究从宏观探讨转向微观分析,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

而研究方向则主要集中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其中诗歌创作的研究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成果最辉煌的。

通过对卞之琳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诗结构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当代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曼仪女士,其历时八年,与1989年出版的《卞之琳著译研究》可以算作是第一本对卞之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该书主要是评价卞之琳的创作和翻译,除了评论之外,还引用了丰富的史料,让后人看到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除了评述之外,张曼仪针对国内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在流派归属上,张认为卞之琳是出于“新月”而入于现代,这种观点已经被诸多后世学者所接受。

更可贵的是,对卞之琳的作品,张曼仪并不是一味赞美,而是有所赞赏,有所批评,对其局限性也有深刻的分析。

因为采用了史论结合、比较研究的方式,这本著作的结论相当有说服力。

其后出版的影响较大的卞之琳研究的专著有三本:陈丙莹:《卞之琳评传》(1998年,重庆出版社)、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2000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刘祥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2006年,文津出版社)。

卞之琳翻译理论评价

卞之琳翻译理论评价

下?”的中文句子,诠释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也 使翻译非常接近中国的文化,语言词语运用上也体现 了中文博大精深、来去自如的表达流畅性,可谓忠于 原文的同时,做到了传神。 四、评价 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许多不朽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个翻译家,笔者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比 如,“以顿代步”,虽然在音律上翻译得非常有顿挫 感,完美贴合了西方诗歌的韵律的特点,但是违背了 他所提出来的“忠实”原文的要求。可见,在诗歌的 内容翻译上他很好地遵守了这一要求,但是似乎忽略 了中文的流畅感。比如,“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上, “看她 / 在田里 / 独自 / 一个”, 从音律上确实完美诠释了韵律感, 但是同时应注意到, 过分追求贴近韵律感, 反而忽视了中文语法的流畅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翻译应为,“她独自一个 人在田里”,这才符合中文主谓宾顺序,也比较容易 理解。而卞之琳为了韵律感,打乱了主谓宾的正常顺 序,虽然读者也可以理解翻译内容所想表达的内容, 但是失去了了英文原文中音律与英语语句表现出的孤 独落寞的感觉。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追求形似的 过程中, 丢失了神似的重要原则, 背离了 “忠实” 二字。
三、翻译理论 卞之琳的翻译理论主张“信、似、译”。他在 这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改进 与完善了之前的翻译理论。“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 于原文。“似”就是翻译要做到近似。由于语言与文 化背景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所以需 要译者做到形意近似。“译”,强调作为译者,虽然 不能完全复制两种语言之间的寓意,但也不可擅自发 挥,作为语言转换者,要尽可能地在原文的束缚制约 下合理改动。 卞之琳认为译作需要尽可能在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上和原作品保持近似一致。这在他的许多翻 译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卞之琳非常强调“忠 实”二字。在诗歌翻译领域,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到令人满意的文体。诗歌 非常在意格律、节奏。卞之琳建议要根据英文诗歌的 格律性,用白话文,同时也用格律体翻译。他提出以 顿代步的方法。从字面理解,英文诗歌具有英语格律 的音步一说,而中文可以用顿的感觉来代替英文诗歌 中的音步。卞之琳提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 实践。《割麦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做到了他所提 出的以顿代步。第一节节选: 原诗: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译文: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卞之琳翻译理论探析

卞之琳翻译理论探析

卞之琳翻译理论探析严荔【摘要】A Probe Into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 TheoryYAN Li(School of Econom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have a detailed study on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As a translator,Bian Zhili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ot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His study focused on literal 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s studies and he also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He has done a lot of translations including English verses and Shakespeare's drama,through which his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verse into verse" has been applied.Besides that,he also postulates other translationtheories,such as "faithfulness,resemblance,translation","all-round faith"and "playing the sedulous ape" etc.%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作者:喻凯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5期摘要:卞之琳(1910-2000)在诗歌翻译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提出的“亦步亦趋”“以顿代步”等著名翻译理论,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赋予诗歌翻译的“自由度”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卞之琳翻译的威廉布莱克所著诗歌《The Tyger》与徐志摩、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略探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关键词:卞之琳译诗思想自由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94-02在英诗汉译领域,中国历来就存在两派:一派是以白话来译,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效果甚佳。

另一派是以汉语旧体诗来翻译西文格律诗,效果多半不佳,因为旧诗清规戒律多,局限性大,难以用来移植西诗形式,即使了解了西诗的思想内容,也不易使之恰如其分地再现。

[6]卞在音步数和韵式上既要求“亦步亦趋”,又容许“相应伸缩”,即宽严并济。

卞在追求原作的格律和韵式的基础上又会适当发挥自由度,这使得他的许多译作都传神达意,活灵活现。

这一点在他翻译的《老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刘重德在《翻译论稿》中指出:“关于译诗问题,古今中外,一向有争论,有主张…诗可译‟者,有主张…诗不可译‟者。

在可译情况下,怎么译才好,用格律体译,还是用自由诗体译……我个人多年的亲身体验是:诗可译,但难译”。

“我说诗可译,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中外发表,出版的译诗,数量之多,人人皆知,已毋庸举例,而且其中不少上乘译品。

”[6]中国新诗的最早确立就是一首翻译诗。

卞之琳认为,中国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都是在翻译诗的影响下形成的。

卞在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中提到“胡适自称所写的…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后来还都脱不了词曲的气味和声调” [1]。

但胡适作为提倡白话文的先锋,确实打开了白话新诗的门路。

从莎作翻译漫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论文

从莎作翻译漫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论文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摘要卞之琳是中国著名现代派诗人,也是杰出的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

他以诗人的胸襟看待翻译,从翻译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在实践中浇铸独特的诗歌翻译精神,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做了个性化的诠释,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新思路。

本文在梳理卞之琳的莎作译介经历与译介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莎作译介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影响,归纳了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精神。

关键词:卞之琳莎作翻译诗歌翻译精神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卞之琳(1910-2000)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

在其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诗歌翻译如同贯穿其间的经线,从为了练笔、遣怀糊口而翻译西方现代派诗歌到自觉与学术研究工作相结合,推出学术品性更高的莎作翻译,他将闻一多首倡,何其芳等人发展的“以顿代步”翻译西方(格律诗)的译学流派发扬光大,为中国翻译事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而他所译的莎作正是这笔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卞之琳莎作译介背景及翻译思想述评卞之琳初中时代便选学了《莎士比亚故事集》,高中阶段已能阅读原版的《威尼斯商人》。

大学期间他着手翻译莎剧,曾试译《仲夏夜之梦》全剧。

成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员后,他开始系统研究莎剧,于1954年起陆续发表相关莎作,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七首》(1954)和《哈姆雷特》(1956),《奥赛罗》(部分)、《里亚王》与《麦克白斯》的翻译也于1956-1983年间完成。

卞之琳还用论文阐发他对莎剧的理解和翻译心得,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1955)、《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1956)等文面世。

但最能体现其莎剧翻译与研究成就的还是《莎士比亚悲剧论痕》(1989)、《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等(译)文集。

卞之琳为莎士比亚诗歌、戏剧那丰富、深刻的内涵吸引,决心译介莎作,曾计划从翻译四大悲剧着手,不断加深对莎剧的认识,撰写译序、论文,并用专著形式对四大悲剧做系统分析。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第 2 6卷第 4期
201 1年 7月
长 沙 理 工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Vo. 6 N . 12 o 4
J OURNALOFCHANG HA UNI R I C E C & TE S VE STY OF S I N E CHNOL OGY( OC ALS I NC ) J 1.2 S I C E E u 0 1 1

位 著 名 的翻 译 家和 诗 论 家。 论 文拟 从 中 国文 化 和 文 学建 设 的视 角 , 卞之 琳 的翻 译 理 论 和 新 诗 格 律 论 反 观 他 的翻 用
译 与 创 作 实践 , 讨 诗 歌 节奏 的 意 义 , 测 卞诗 、 译 给 我们 的启 示 。 探 探 卞
[ 键词] 关 卞之 琳 ; 歌 ;格律 ;翻 译 诗 [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6 6 H35 9 I0 . [ 献标 识 k A 文 3] [ 文章 编 号 ] 6 2 3 X(0 1 0 - 0 0 -0 17 —9 4 2 1 )4 19 5
意 义与声 音的有 机统一 体 , 要译 成外 国语 , 之数 十年 锲 而 不 舍 的 追 求 。“ 五 四” 以后译界 气象万 千 , 风起 云涌 。杨德豫先 生在论 及英语 格律 诗汉译 的形 式 问题 时 , 各种 不 同 主张 将
论 卞 之 琳 的 诗 歌 翻 译 与 格 律 论
陈可培
( 长沙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400) 10 4
[ 摘要 ] 之琳 是 中 国现 代 诗 歌 史 上 一位 举 足 轻 重 的诗 人 。他 的诗 被 誉 为 “ 古 化 欧” 承 上 启 下 , 响 深远 。他 又是 卞 融 , 影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17161763)是一位早期文学家,他的诗歌被称为“中国十六英尺诗”,意思是十六英尺长的诗歌。

他的诗歌充满着伦理,在描述人物及其情感时,他用自己的言辞及其英文自译翻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文主要从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角度出发,探讨他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及其相关伦理内涵。

首先,有关卞之琳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的伦理内涵,可以了解到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的内容通常有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故事,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忧郁,悲伤,人物及其情感表达。

卞之琳在翻译英文诗歌时,经常会使用真实存在的地理景观,形容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应变,并融入他的宗教信仰,把伦理内涵、人物和事件细节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望江南》中,他使用地理成分,如江河、湖泊、山丘等,形容清爽的自然环境,表达他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出隐藏的伦理主张,以及关于重视家国之情的宗教内涵。

其次,以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伦理来看,他的诗歌既有抒情性,又有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清晰的表达了隐藏在其中的伦理内涵,即重视家庭情谊,尊重友谊,深爱祖国,推崇孝道,重视人生,赞扬正义,孝顺皇室,以及理解,宽容,尊重等等。

在《八思巴》中,他运用芭蕉、鸟,给人们传达了不同的伦理信息,描述了友谊,爱情,情义的芳香,表达了尊重友谊,追求自由,参与家庭生活,热爱故乡等。

最后,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社会,心灵及其他诸多事物的思考,他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引导读者用理性的态度,携带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学习做人,做事。

因此,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的伦理考验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引导了我们正确的思想方向,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导向。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体现了他以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来理解生活的力量,以及丰富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智地把握道德标准,让我们的行为得到更好的规范。

浅谈卞之琳诗歌自译实践——以“英文诗自译十一首”为例

浅谈卞之琳诗歌自译实践——以“英文诗自译十一首”为例

春城 P E K I NG
1 93 4 节奏 韵律 进行调整 , 或是在 内容上进行创造 性的增益 、 删减或 改换。但译诗都基
本 保 持 了原 作 的整 体 风 貌 。 卞 之 琳 的 自译 实 践 为研 究 译 作
音尘集
断章 F R A GME N T

( 1 9 3 5 — 1 9 3 7 ) 无 题 三
TI NG— PAP ER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 B i a n Z h i l i n ’ s” E l e v e n P i e c e s o f Au t o — t r a n s l a t e d P o e ms i n t o E n g l i s h ”p o s s e s s e s i t s d i s t i n c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u t o —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y . Af t e r a n a l y z i n g B i a n Z h i l i n ’ S a n — t o -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 i t c a n b e f o u n d t h a t h i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o f
193419301935音尘集断章fragment19301935音尘res0undingdust第一盏灯thefirstlamp候鸟问题themigrat10nofbirds半岛thepeninsula雨同我therainandi装饰集thed00rmatandthebl0t19351937无题三tingpaperthehistory0fc0mmunican0ns无题四andarunningacc0unt无题五theloversl0gic灯虫tinygreenm0ths3卞之琳英文自译诗十一首分析31语言形式诗歌可以说是一门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艺术高健2006指出仅仅只有好的内容还不能成诗只有内容与形式两者俱佳才可能产生好诗或者好的译诗p16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中国古代文学家卞之琳是清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集众多优秀诗作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讨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的相关内容。

首先,关于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他大部分诗歌都是有关四季景色及风景的,例如其代表作《过零丁洋》,借助流动的河水,表现出秋季里冷而湿的气息,该作品反映出思乡之情,即向家乡致敬的情感。

此外,卞之琳的诗歌也常有对家人的爱的表达,例如《梁甫吟》的情节。

这首诗的本质是表达对木兰的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叙述木兰母亲的勇敢和顽强的精神。

其次,卞之琳的格律论也值得一提。

卞之琳的诗歌格律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卞之琳认为诗歌可以通过格言的运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卞之琳还认为,格律能够增加诗歌的文学性,更能表达出对未来深远的思考。

例如,《西江月》中卞之琳用格律反映了自己对象的未来的思念,而《水调歌头》中的格律则展示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

最后,从艺术角度来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他融合了四季之美,家园之情,以及对象未来的展望等优秀的内容,将千古不变的情感描绘出来,使其有持久的文学价值。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传达的情感也影响了许多中国文学家及读者,他的诗歌翻译及格律论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藏、研究并推广。

张枣眼中的中国新诗——《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译后记

张枣眼中的中国新诗——《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译后记

张枣眼中的中国新诗刘金华张枣眼中的中国新诗——《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译后记张枣以中文诗创作闻名,他用英文写的诗评其实也很有抱负。

在《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a (原题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of Modernism in Chinese Poetry Since 1917,收入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in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93)一文中,张枣盘点中国现代诗人之余,就讲到了庞德、爱伦·坡、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詹姆斯、梅特林克、韦尔哈伦、里尔克、马拉美、瓦雷里、厨川白村、济慈、柯勒律治、艾略特、丹丁、勃洛克……,至于流派和理论,又谈到了意象主义、法国象征主义、欧美现代主义和英国玄学派、德国初期浪漫象征主义、纯诗理论、唐诗风格、儒家、道家及禅宗……,好像要用一篇文章的容量写一部中西诗歌比较史。

这部诗人自己做的中外比较史立论也别致。

有关中国白话诗诞生以来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张枣按年代逐条梳理,着重提出了“抒情表面的象征化”概念。

概念中的“抒情”大致对应了本土文学传统,“象征”理论则与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相合,抒情与象征均注重情感的抒发,想象力在白话诗创作中的作用得以凸显。

这种诗歌理论上的尝试强调了诗所以为诗的本质,在张枣看来,他由此重构的中国现代诗歌体系,就足以代表整部的初期白话诗史了。

在张枣这一个人的诗史中,对现代诗人的定位不同以往,常常是颠覆性的判断:浪漫的新月派诗人统统是具有过渡性质的“浪漫—象征主义者”;卞之琳诗中的象征变成了“传统主义”的;几乎完全从道教传统和禅宗处吸取灵感的废名,倒成了“彻底的现代派”;在有着“师法里尔克”标签的冯至身上,张枣则发现了“儒学”的现代表现形式。

根据张枣的论述,上世纪20-40年代,现代主义因素无孔不入,与本土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三者相互缠夹,汇成了现代白话诗坛的一方江湖。

卞之琳的翻译策略研究

卞之琳的翻译策略研究

卞之琳的翻译策略研究
朱明胜
【期刊名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5)002
【摘要】卞之琳作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非同一般.在翻译外国诗歌方面,卞之琳提出了“以诗译诗”、“以顿代步”、“全面求信,形神兼备”翻译原则,体现出译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翻译思想,表现出对原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在自译诗歌方面,其翻译中又体现出诗人特质,以读者为中心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朱明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卞之琳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及翻译思想 [J], 马博
2.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J], 陈太胜
3.卞之琳的译诗集《英国诗选》中的r意象及其翻译 [J], 肖曼琼
4."信""似""译"——卞之琳翻译观述评 [J], 王海姣; 祁文慧
5.“信“”似“”译”——卞之琳翻译观述评 [J], 王海姣;祁文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写新诗:卞之琳

如何写新诗:卞之琳

如何写新诗:卞之琳
方长安;李一扬;许仁涪;王立扬;郑艳明;黄艳灵;徐文泰;张婧冉;丁乐;周紫薇;刘钰琪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0)005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方长安;李一扬;许仁涪;王立扬;郑艳明;黄艳灵;徐文泰;张婧冉;丁乐;周紫薇;刘钰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J], 陈太胜
2.论中国现代新诗中的戏剧性独白r——以卞之琳《酸梅汤》为例 [J], 吴珊
3.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 [J], 西渡
4.T. S.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以卞之琳和穆旦的新诗创作为例 [J], 袁奉亚;杨尉
5.T.S.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以卞之琳和穆旦的新诗创作为例 [J], 袁奉亚;杨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趋向

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趋向

卞之琳,“汉园三诗人”之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于1929年入学北京大学,翻译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以及《魏尔伦》两篇论文。

这两篇论文对卞之琳的诗学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而他创作生涯的前期又恰逢“新月派”的黄金时期,以至于卞之琳前期的诗学理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新月派”、“现代派”、“汉园”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而1935年之后的卞之琳,便走上了告别新月诗派的浪漫主义之路,实现了自我诗学的蜕变。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诗歌意象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在这段期间内,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大量的介绍、翻译以及评论。

而这段时期的卞之琳,同时在进行对西方文学和西方文艺理论进行翻译研究,随着翻译工作的不断进展,卞之琳对外来地文化观念自然也开始了加工再创作,尤其是以西方作品中的各种意象为主。

以《灯虫》为例:“……多少艘艨艟一起发,白帆蓬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

赞美吧。

芸芸的醉仙……”这首诗中包括了数个古希腊神话中的知名意象。

如稀世珍宝的金羊毛,在古希腊神话中,许多英雄都为了得到金羊毛而死于非命。

海伦则是众神之王宙斯的女儿,她是世间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与往死帕里斯的私奔则引发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

《灯虫》中的另一部分:“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则引用于波德莱尔的《献给美的颂歌》一诗:“蜉蝣花了眼,朝你这蜡烛飞去,嘶地一声烧着,还说:火炬有福!”。

对两首诗进行品读后,不难发现,两首诗都隐晦地表达了,世人不应过分追逐凡尘中的美丽虚妄。

而在此基础上,卞之琳的诗则更偏向于对世人的劝诫。

诗歌中所引用的金羊毛也在更多的表达遗憾和批判,带有明显的中式教育的色彩。

除了《灯虫》,《白螺壳》也是卞之琳从西方文学中挖掘出的能够引起共鸣的经典意象。

《白螺壳》取材于瓦雷里的《人和螺壳》。

在《人和螺壳》序言中,瓦雷里自诩,人和螺壳的创作对他来说,就像一个过路人在海边捡起了一个鬼斧神工的贝壳,由此引出自己无限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新 诗所 受 到 的外 国诗 的影 响 ,主要 不 是 直 接通 过 外 文 诗 ,而 是 “ 间接 ” 地 通过 “ 翻译 ” 来 完
成的。 ② 对 此 ,卞之 琳也 曾在 另一 篇文 章 中 明确 地 指 出来 过 , “ 译诗”往往 比 “ 外 国诗原 文 ” 对

国的诗创 作影 响更 大 。 ⑧也就 是 说 ,西 方诗 对 新 诗 的影 响 ,主要 是 通 过作 为 翻译 作 品 的 “ 西 方
三种翻译方式 中,卞之琳 最为看重 “ 格律 体” 。他提 倡格律诗 的理论 ,并在 写作和 翻译 实践 中实行 自 己的理论。卞之琳对外 国诗 的翻译和研 究 ,经 由他 自己的写作和理论 ,促进 了中国新诗在 格律化 方 面
的探 索。通过 卞之琳这一个案研 究表 明 ,尽 管新诗 的发生和发展确 实受到 了外 国诗 的影响 ,但新诗 也
事 。 自新诗 诞生 以来 ,它与外 国诗 的关 系问题 ,就 是 常被谈 及 又往 往众 说纷 纭 的一个 问题 。而在
这 当 中 ,外 国诗 的 翻译对 中国新 诗 的产 生 和 发 展 所 起 的 作 用 ,又 可 以说 是 最值 得 研 究 的一 个 课 题 。本 文将 以中 国现 代诗 人卞 之琳 为个 案 ,从 其 有 关 西 方 诗 的翻 译 对 中 国新 诗 的影 响 的观 点 出 发 ,考察 其 本人 相关 的写 作 和翻译 实践 ,并进 一 步探讨 翻译 与新 诗 的关 系 。


翻译 与中 ,首先是 诗 人 ,其 次是 翻译 家 。其 实 ,卞 之琳 还有 另一 不 为一般 评 论 者重 视 的身份 ,即批评 家 。卞 之琳 写过 大量 有关 中国新 诗 的诗 人 和作 品 的文章 ,并 且往 往有 极 为 独到 的见 解 。若论 个 中原 因 ,当然 ,肯 定与 他本 人就 是一 个卓 有 成就 的诗 人有 关 。卞之 琳 的评 论 ,涉及 翻 译与 中国新诗 的关 系 、新 诗 的形 式 ( 包 括 诗 体 ) 等 问题 。他 的理 论 主 张 ,与 其 原 创 写作 和 翻译 实践 有很 大程 度 的相应 性 。 卞 之琳 本人 对新 诗 和外文 诗 的 翻译 的关 系 ,有 非 常 精 到 的认 识 。1 9 8 1年 ,卞 之 琳 在 一 份 名
段 的发展 ,这 当中也 有一 些对 现代 诗 的发展 起 到 了不 良的作 用 ,即卞 之 琳说 的 “ 过” 。为 详 细说
1 41
为 《 新 诗 和西 方诗 》 的发 言稿 中 ,开 篇 即 明确指 出 :“ 中国新文 学有 自己产生 的主 观条 件 ,当然 也有 外来 的因素 。外 来 的影 响 是催化 剂 。不从 西 方 ‘ 拿来 ’ ,不 从 西方 ‘ 借鉴 ’ ,就 不会 有 ‘ 五 四 ’ 以来 的新文 学 的面 貌 。 ” 他 认 为新 文学 中 的 长篇 小 说 、短 篇 小 说 和 话 剧 ,都 是 从 西 方 “ 借 鉴 ” 而 来 的结果 。至 于诗 ,尽 管我 国古 已有 之 ,但 “ 用 说 话 调 子 ,写 起 来 分 行 ,成 为 ‘ 新诗 ’ , 也是 由于从 西 方 的 ‘ 引进 ’ 。 ①卞 之 琳 将 这 种 由西 方 引 进 新 的 形 式 ,变 旧诗 为 “ 新诗” 的路子 , 视为 “ 人 间正 道 ” 。也 正是在 这篇 发 言稿 中 ,他简 要 地将 中国 2 0世 纪 5 O年 代前 的新 诗发 展 分 为 几个 阶段 ,并 指 出西 方诗在 语 言 和形 式 上 对 “ 新 诗 ” 发 展各 个 阶段 的影 响 。在 卞 之 琳看 来 , 中
仍 然 是 中 国的 东西 , 中 国文 化 现 实 的 产 物 。
[ 关键 词 ]翻译 新诗 格律体 半格律体 [ 中 图分类 号 ]1 3 / 7[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0 — 1 1 4 X( 2 0 1 7 )0 3 — 0 1 4 1 — 0 8
正值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 际,对 与新诗有关 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 和研究 ,是 非常有意义 的
诗” ,而不是 外 国诗原 文 来 实 现 的。卞 之琳 强调 “ 外 国诗 通 过 翻译 才 会 对 本 国诗 产 生 真 实 的影 响” 。 ④他 同时认 为 ,中 国流行 的 自由诗 ,往 往拖 沓 ,松散 ,却 不 应归 咎 于借 鉴 了外 国诗 ,而 是 一 部 分 外 国诗 的译 者 之 “ 过” 。 因此 ,卞 之琳 强 调文学 翻译 中 内容 与形 式 的 双重 忠 实 ,主 张在 无 法 准确译 出原诗 形式 的 时候 ,也应 该 注 明原诗 的形 式 ,是 自由诗 还是 是格 律诗 ,如 是格 律诗 ,又 用
金 堂
7年第 3 期
翻译对 中 国新 诗产生和发 展的作 用
— —
以卞之琳为 中心 的研究
陈 太 胜
[ 摘 要 ] 卞之琳认为新文学 ( 包括 ‘ ‘ 新诗’ ’ )在产生的过程 中,外来影响起到 了 “ 催化剂, ,的作
用。而西方诗对 中国新诗 的影响 ,主要 通过翻 译 来 实现 。在 “ 格律 体 ” 、“ 半格 律体 ” 和 “自由体 ”
什 么样 的格律 。 ⑤
卞之琳 还 写过 另外 一篇 专 门讨 论 翻译 与 中 国现 代 诗 的文 章 ,即 《 翻译 对 于 中 国现 代 诗 的 功 过》 。文 中 ,卞 之 琳认 为 ,翻译 对 中 国新 诗 的 “ 成 立 ” 具有 特别 重要 的作 用 。他 在开 篇 即特 别 提 到胡 适 的译诗 《 关 不住 了 ! 》,认 为 这是 为 白话 新 诗 打 开 “ 门路 ” 的作 品 , 自此 之 后 ,用 现 代 白 话 写成 ,用说 话方 式来 念 或 朗诵 的新 诗 渐 渐立 住 了脚 跟 。 不 仅 如 此 ,翻译 还参 与 了新 诗 各 个 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