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全案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我与地坛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课文《我与地坛》教案范文(精选10篇)
课文《我与地坛》教案课文《我与地坛》教案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我与地坛》教案范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我与地坛》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教案《教案:》。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优秀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品读探究(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
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
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与地坛》教案7篇
《我与地坛》教案7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而后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主旨大意、识别作者的写作意图;(2)用已学句型完成故事叙述;(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感受文化意蕴和探究文化之美;(2)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含义;(3)培养责任感,爱护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2.1 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大意;(2)通过阅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
2.2 难点(1)感受文化意蕴;(2)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2)学习地坛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2 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2)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章大意;(3)开展小组讨论,展开分享和互动;(4)开展主题讲解,强化教学内容;(5)完成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 教学流程与时间安排4.1 整体流程活动环节计时安排(分钟)具体内容1. 课前导入 10 分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2. 阅读文本 20 分钟阅读、分析文本结构3. 小组讨论 15 分钟展开分享和互动4. 主题讲解 10 分钟强化教学内容5. 阅读理解 15 分钟完成阅读理解4.2 详细活动安排1. 课前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关于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 阅读文本(20分钟)学生分别阅读《我与地坛》一文,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小组讨论(1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文化内涵,并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互动。
4. 主题讲解(10分钟)老师就地坛及其中概念、方位等进行主题讲解,并强化教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坛及其中涵义的价值。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我与地坛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
(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读导入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推荐】《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上课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体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觉,教案《上课教案》。
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
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
这些激励着“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精华】《我与地坛》教案四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3、学习作者的预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同学们穿的衣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与地坛)二、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三、课文研读: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生命荒芜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10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10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母亲是爱的象征。 生2: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 的同义语。 生3:母亲不仅仅孕育了生命,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成长护航,在不幸和 穷困面前,母亲以精神的充实为航标,指引前行。 生4:爱,在影视中总是像火一样炽烈、壮丽;在现实生活中,却像水 一样平静、淡远,无风时,甚至看不到一丝波纹。然而朴实平凡的一 切,正寄寓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能否从平淡中感受到这片真情, 也是孩子是否成熟的标志。 生5: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 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 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 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 理好零乱的思绪。 生6: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重心,支 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 洋就会在心中蔓延。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 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膀,舔舔伤 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 …… 教师总结:让我们把最美的祝福给母亲,让我们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 活。随着背景音乐,请大家深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第七段,带着深深的敬 意,一起来追忆母亲,怀念母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读本)。 2.以“妈妈的白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然仍很朴素,但稍许多了几许神秘,它们昭示着各种可能性,但就是不 明说;久久注视它们,可能让你一无所获,也可能给你一万种提示,全 视你当时的境况而定,这就是使残了身体却想过健康生活的作者,虽悟 透了生死却又着了迷般“常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 教师: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 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在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 象;一个忧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亲的形象。在这一部分中, 作者重点写了母亲给自己生存的启发。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母亲给了作者 哪些启发? 1.课文的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 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 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明确: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第一部分的 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 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做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是 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 纵横。当然,作者思索的结果可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开始,他也许是 这么认为的,但在最后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 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 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 段所起的作用。 2.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 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 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 亲。”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 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 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 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 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 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 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 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 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母亲那种矛盾的内心,在家中的焦虑,作者是看不到的,作者也仅仅 是“设想”。他在文中说:“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 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 母亲生命的理解。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 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察看自己的心 魂”。 明确:史铁生“追寻”的问题共有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呢?是不是一死了 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的心魂。 3.这几个问题,史铁生解决了没有? 明确:关于这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 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 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 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这时,他的前面两个问题 已经解决。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第三个,就是为什么活下去?以什么 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去面对冷酷、残忍、不公正的命运?当我们 读到“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有蜜蜂、蚂蚁、瓢虫等小生命活跃其 间;当我们从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 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中,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思想 时,我们应看到圆满的解答,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 的信念。 4.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重点,是追思的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 么多的景物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又为的是什么? 明确: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 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 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 界”的解读。作者在文中写到“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 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所以我常常 要到园子里去”。正写出了生命的永恒。 可以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待 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当然,一开始,史铁生 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 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 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 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
从容说课 教读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点,感悟 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 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 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 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 张扬个性。 教材只是个例,既注重文学鉴赏,又不失生活教育,以一代十,文学欣 赏课的教学理当如此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 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 受.从而进一步提高 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 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 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 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悉尼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时的镜头剪接,约二分钟。 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 1.默读全文,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出全文的总体思路。
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 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三、讨论分析、思考内涵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有很明显的区别,我们就先各自为单位进行分析,请 同学们在对前边内容讨论的基础上,再来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它起了什么样 的作用? 明确: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 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 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2.第四段写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理解的是什么意图呢? 明确: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语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 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作者在文中描写地坛,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从这 样的景色中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吗?作者为什么写“园子荒芜并不衰 败”?为什么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 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会降临的节日”呢? 明确:在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 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 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 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 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 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 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 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 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 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4.作者在感悟之后,已能够平和和豁达地打量死亡了。“剩下的就是怎 样活的问题了。”可为什么作者仍徘徊于地坛之中?本部分最后一段所 写的景物同前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怎样活的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这却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 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想它多久了。”因 而,作者在感悟人生之后,仍在地坛的陪伴下深沉地思索着,此时的地 坛也已成为作者的哲学导师,在最后一段里,进入史铁生视野的景物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