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素养目标: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含意丰富的句子,哲理句、含蓄句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常考的内容,要把握理解这类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

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熟读并理解《我与地坛》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线。

2. 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

3. 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叙事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与地坛》。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文章情感。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如插叙、倒叙等,并探讨其作用。

4. 深入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如面对困境的态度、珍惜亲情友情等。

5. 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了解了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了文章的叙事手法和深刻情感。同学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积极面对困境。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一、导入:《我与地坛》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用最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会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上帝对他如此苛责,在21岁的大好年华里夺去了他的双腿,但他的人生却因此更加健全。我们应该很想知道,苦难为何能成就这个年轻而不幸的灵魂?而他为何能对人生的困境报之以歌?今天,我们一块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品读他的文字,探寻他从苦难之中挣扎而出的生命感悟。

二、学习目标

1.欣赏地坛之景,体味哲理人生;

2.品味绵密语言,感悟至爱亲情。

三、预习检查

淡褪()坍圮()蝉蜕()窸窣()颓墙()嘈杂()灼烈()倔强()熨帖()譬如()亘古不变()玉砌雕栏()

四、苦难之中,是命运的安排

1.要想读懂史铁生寄寓在《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感悟,仅仅读准确字音是不够的。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思考:史铁生到底经受了什么样的苦难?请同学们从他流动的文字中去探寻答案。

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命运对史铁生如此残酷,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夺去了他的双腿。在史铁生遭遇苦难之后,是谁给予了史铁生生命的支撑,陪他走过迷茫、痛苦和挣扎?——地坛、母亲。

五、苦难背后,是思想在回荡1.最初的时候,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①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②我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的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辉煌,壮丽——荒芜;作者:狂妄——残废。对地坛荒芜的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③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作者可以在地坛感悟生命,思考人生。)

我与地坛(节选)-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

前言

本文摘自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中的《我与地坛》一文的节选部分。这篇文章是作者金圣叹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了自己在地坛的求学经历,寓意深刻,值得阅读。

正文

地坛是北京的一个历史文化名胜,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地坛则是一个公园,一个垂钓、散步的好去处。

但对于我而言,地坛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我曾经在地坛的一所私塾里学习了三年,那是我圆梦的地方。私塾的老师们朴实无华、知识渊博,他们为我们传授了知识,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在那个时代,贫苦的家庭像我这样的孩子想要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不容易。但在地坛私塾,我收获了做人和学习上的乐趣。

在地坛私塾里,我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经历。比如有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玩起了百家宴,学习到了许多陶瓷器物的相关知识;又比如每年的传统杏花节,我们就会去到地坛停车场为杏花祈福。

地坛对我来说,是塑造个人性格、获得生命智慧的重要场所。我深深感激地坛给了我这样宝贵的机会。

结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的积淀,一个地方的文化也决定了它的未来走向。地坛积淀了三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庄严而神圣的地方。

我与地坛的缘分,通过这篇文章交流出去,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品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

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篇一: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

(1)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与地坛(节选)》说课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与地坛(节选)》说课教学PPT课件

目 录
1 作家作品 2 任务活动探究 3 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4 拓展延伸
01
作家作品
作者档案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 作家、思想家。1958年在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 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 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 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 表作品。
拓展延伸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 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 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 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任务活动三 深入文本,把握情感
4.怎样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明确 这是作者在地坛经过漫长的思考而得出 的关于死的认识:“死”不再令人恐惧,“死” 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成是一个漫长的 节日。正是由于获得了这种认识,作者可以安然 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可以坦然地面对人 生的重大问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材定位】

《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以母亲去世后几年的思考,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思考史铁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还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素养目标】

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

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5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预习任务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六、文本研读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一、素养目标

1.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2.分析文章表达的哲理,领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素养

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病隙碎笔》)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三、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亘古(gèn) 撅(juē) 颓墙(tuí) 坍圮(tān)(pǐ)

窸窸窣窣(xī)(sū) 譬如(pì) 灼烈(zhuó) 猝然(cù)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以致·以至

[辨词] “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

[运用] ①然而,宇宙空间中的距离如此遥远,以致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需要更多时间。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一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所展现出的文学魅力;(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一文;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我与地坛》;

2. 参考资料:关于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1)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意境和主旨。(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意境和主旨,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

2.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我与地坛》

2. 相关资料: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介绍,母爱的名言警句,学生对散文的鉴赏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对比等,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散文作品。

4. 情感体验

(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中母爱的理解。

学案1: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1: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节选)

【助读链接】

一、作者简介

一位对生命有特别感悟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史铁生21岁的时候,双腿瘫痪,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心境下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鉴赏史铁生在抒情中展现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母亲与地坛的关系,探究母亲对于作者的人生启迪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亲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亲情美、人性美、生命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地坛对于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作者对于母亲感情的理解。

2.教学难点:母亲对于史铁生人生成长的意义。

【教学课时及方法】

精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预习引入

●课前预习讨论:上完第一课时,再阅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课时核心问题探究:作者在写“我”与地坛的故事中,为什么会回忆起母亲,这两者

有什么关联?

二、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的行文脉络?

通过阅读发现,衔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3段,从“我”常独自跑到地坛去,过渡到对于母亲的回忆:回想“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第4段,作者话锋一转,插叙了一段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是为了让母亲骄傲,从而在5-10段写到“我”自己的人生:“我”在地坛中回想起往事,自责与哀怨,并开始理解母亲,母亲却再不能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三、精读探究

史铁生的残疾病痛是突然发生的,却伴随了他漫长的人生,在遭遇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时,他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颓废与绝望,这在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

当他终于在地坛的包容和启迪中冷静下来,他回想起,他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阅读第二部分第二段,思考:“我”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案名称: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学科领域:语文

年级:高中

课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3)能够把握作者对生活、人生、母爱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难点:

(1)深刻理解作者对生活、人生、母爱等主题的思考。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情感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2)准备相关资料,如课文解析、赏析文章等。

2. 课堂导入: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

(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语文教案参考我与地坛节选

语文教案参考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节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节选,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描写和表达,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描写。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2.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写作技巧,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内容:学生对《我与地坛》节选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和写作技巧的把握。

2. 评价方式: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较好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有自己独到的阅读感悟。

七、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

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一)教学导入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核心素养

|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

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

与史铁生对话

《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

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国学经典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解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容易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读: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诗海拾贝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①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②悲不任③。

昔有吴起④者,母殁丧不临⑤。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注】①经年:终年,整年。②尔:你。③悲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④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⑤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赏析】慈乌,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作者在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

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坍圮..

(tān)(pǐ) (2)亘.古(ɡèn) (3)截瘫.

(tān) (4)窸.窸窣.窣(xī)(sū) (5)颓.

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

(wú) (8)猝.然(cù) (9)蝉蜕.

(tuì) (10)剥蚀.(shí) (11)炫.

耀(xuàn) (12)焦灼.

(zhuó) (二)多音字

(1)闷⎩⎪⎨⎪⎧苦闷.(mèn)闷.热(mēn) (2)稍⎩⎪⎨⎪⎧稍.微(shāo)稍.息(shà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