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材定位】《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以母亲去世后几年的思考,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思考史铁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还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素养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章珍爱⽣命、热爱⽣活的主旨,品味散⽂的语⾔。
过程与⽅法⽬标——回忆性散⽂的⽚段写作⽅法:注意内⼼描写,设想⼈物内⼼世界从⽽更好表现⼈物的写作⽅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的思考和对⽣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以⾔表的愧疚之情;培养学⽣正确的⽣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理承受能⼒。
教学重点:理解⽂章传达的情感;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悟对⽣命的思考;学习刻画⼈物形象的⽅法。
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有这样⼀个年轻⼈,在他21岁⽣⽇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个⾎⽓⽅刚的⽣命来说,⽆疑是⼀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接受这份⽣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脆放弃⽣命,⼀了百了?他⾯临着⼈⽣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作家史铁⽣的内⼼深处,⽤⼼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作者史铁⽣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年代⼗⼤经典作品”之⼀。
三、研读课⽂1.《我与地坛》⼀共七个部分,我们课本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
快速默读课⽂,思考:这两部分各写了什么?板书:“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2.当初作者是在⼀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地坛的?(提⽰:包括⾝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
)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作,找不到出路(颓废)3.那时,他眼中的地坛⼜是⼀种什么样的景象呢?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4.⾃从那个下午您⽆意识中进了地坛,他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呆就是15年。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
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
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
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
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 学会欣赏散文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谈论自己了解的地坛或曾经去过的地坛,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2. 展示作者史铁生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懂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地坛景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作用。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以“我与地坛”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坛,了解作者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进行互动讨论和小结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哲理。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一)教学导入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
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简介二、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三、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教学案例.doc
向死而生逆境突围——《我与地坛》教学案例一、背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对应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第 15 课。
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选入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等五篇写景抒情的名作,意在引导学生以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其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篇文章描写的都是同一城市的景物,但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更侧重于“美”的呈现。
《故都的秋》的景物描写则侧重于“味”的打磨。
而《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更侧重于“思”的提炼,在景物描写和追忆往事中穿插许多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将自己的生命和景物的生命相互映照,相互交融,其思深邃透彻、清醒入骨。
3.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备了这方面的基本读写能力。
本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所对应的五个单元中的第三个。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在品味语言、把握形象和体验情感上,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手法尚未有明确清晰的了解,更缺乏民族审美传统的相关知识,全面深刻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足。
在写作方面,多数学生只能撰写简单浅显的写景抒情散文。
4.方法与策略用项目学习理念设计单元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情境的设计,启动学习动力系统,再将单元学习任务细分到每一课时。
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阅读、借助学习支架、师生互助评价、方法指导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讨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讨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对作者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对某个地方的特别情感,例如家乡、母校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这个地方的故事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进行小组分享,互相交流。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参与小组合作项目,以展示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地方的特别情感和记忆。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对小组合作项目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以及他与地坛之间的特殊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 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抽象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如何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和他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乡、与大自然的感人故事。
(2)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感悟生命的意义。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家乡、与大自然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对地坛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与怀念。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节选部分,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解析课文: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的感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情感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与地坛》节选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的理解和解析。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材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节选部分,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地坛对他的影响,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思考自己与身边事物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对生命的启示。
5.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写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写作实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检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通过课后作业和长期观察,了解学生对生命思考和感恩心态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全文)等,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精彩片段;(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独特写作风格;(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增强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精彩片段;2. 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独特写作风格;3. 解读并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2. 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 感悟文章所传达的哲理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与地坛》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我与地坛》,了解作者史铁生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节选部分,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朗读展示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感受文章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精彩片段;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哲理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深入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我与地坛》(节选)这篇课文。
(2)分析并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述,体会作者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3)掌握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我与地坛》(节选)这篇课文。
2. 分析并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述,体会作者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3. 掌握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2. 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史铁生其他作品:《我与地坛(节选)》作者史铁生还有其他优秀作品,如《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史铁生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时,教师可以播放地坛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解课文主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互动,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相关知识的应用。
(3)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难点解析:课文《我与地坛(节选)》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生活态度较为隐蔽,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观。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知识点梳理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作者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作者背景: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真实、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也需要改进。我发现,我提出的问题有时候过于封闭,学生们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提问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下次在教学时,我应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节奏的掌控上,我觉得我还需要改进。有时候,我讲得太多,学生们接受的太多,课堂节奏过于紧凑,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思考。下次在教学时,我应该适当地放慢节奏,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请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与地坛的关系。要求:字数100-150字。
答案示例: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己、地坛公园的工作人员和游客等。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思考。工作人员和游客则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请从文章的语言表达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要求:字数100-150字。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我与地坛(节选)》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给大家布置了以下几个课后作业:
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感情的理解。要求:字数100-150字。
答案示例:作者史铁生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感情体现在他对地坛的熟知和热爱上。地坛成为了他思考人生、命运和自然的载体,他通过对地坛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接受。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与地坛》(节选)的内容;(2)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述,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感悟;(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感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感悟;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基础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2. 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文本;2. 相关资料:地坛的历史背景、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描述;(2)要求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讨论主题,如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作者的人生感悟等;(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作者对自己的比喻等;(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互相启发、借鉴。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品味作者富有哲理、饱含深意的语言。
3.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4.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5.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猝不及防的时候,命运带给你重重的一击,这时候你会如何对待降临到你身上的磨难,或者当你们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今后你将长卧病床,你又当如何。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遭遇不幸而后走出困境,对生命有深刻思考作家。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生活不仅仅只有开心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处于一种低沉的状态,那么我们该如何开解自己?如何走出泥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不幸的作家,看看他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的。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史铁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补充资料: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15我与地坛(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5 我与地坛(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熟悉“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掌握语文阅读策略。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诡异小说,提高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2.运用语文阅读策略,较好地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1.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熟悉“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运用语文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1.学会理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学会运用语文阅读策略,较好地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课前预习1.自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
2.阅读并理解课文。
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诡异小说,并了解学生对怪异小说的了解程度;2.引导学生思考:怪异小说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它与普通小说有何不同?学习1.讲解诡异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通过一段小说情节进行解读;2.基于语文阅读策略,运用推理、合理猜测等方法,较好地理解“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3.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我与地坛”的故事情节。
巩固1.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2.集体评价,分析评判答案的正确性并理解其背后的阅读策略。
练习1.撰写读书笔记,整理所学内容;2.通过小组或个人口述等方式进行表演、分享。
课后作业1.完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习题;2.收听或观看相关课程并做笔记。
总结1.课程结束后,老师针对难点进行总结,并发布相关学习资料;2.老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纠错。
参考文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
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
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
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
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国学经典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解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容易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读: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
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诗海拾贝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①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②悲不任③。
昔有吴起④者,母殁丧不临⑤。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注】①经年:终年,整年。
②尔:你。
③悲不任:不能承受悲痛。
不任,不堪,不能承受。
④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
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
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⑤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
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赏析】慈乌,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作者在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n) (3)截瘫.(tān) (4)窸.窸窣.窣(xī)(sū) (5)颓.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wú) (8)猝.然(cù) (9)蝉蜕.(tuì) (10)剥蚀.(shí) (11)炫.耀(xuàn) (12)焦灼.(zhuó) (二)多音字(1)闷⎩⎪⎨⎪⎧苦闷.(mèn)闷.热(mēn) (2)稍⎩⎪⎨⎪⎧稍.微(shāo)稍.息(shào)(3)捋⎩⎪⎨⎪⎧捋.胡子(lǚ)捋.虎须(luō) (4)稽⎩⎪⎨⎪⎧滑稽.(jī)稽.首(qǐ) (5)宿⎩⎪⎨⎪⎧宿.命(sù)星宿.(xiù)一宿.(xiǔ) 二、辨识字形(1)⎩⎪⎨⎪⎧xún(循)着逃dùn(遁)矛dùn(盾)(2)⎩⎪⎨⎪⎧cáo(嘈)杂马cáo(槽)cáo(漕)运 (3)⎩⎪⎨⎪⎧pì(譬)如荒pì(僻)pǐ(癖)好(4)⎩⎪⎨⎪⎧熨tiē(帖)tiē(贴)心zhēn(砧)板三、积累词语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四、辨析词义1.荒芜 荒僻课本原句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巧辨巧析 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
“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
“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
2.以致 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
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答:[明确] 母亲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答:[明确]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答:[明确]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行文图解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 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
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读] 所谓句子含意,它包含三层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解题指津]根据句子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1.摘录组合法句子特点:抽象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总起句)是对文段或全文意思的概括。
对应方法: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抓住文段中对句子的具体解说、解释、论证的内容,并探讨具体含意。
答题方向:摘录组合,由概括变成具体,转述、转换说法概括作答。
2.还原翻译法句子特点:描述或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一般借助各种修辞手法。
对应方法:抓住形象的特点,以相似联想(比喻、象征)、相关联想(借代)为思考起点,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分析表现手法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答题方向:揭示本质,由具体到抽象。
象征就用翻译法,比喻、借代就用还原法。
3.敲骨抽髓法句子特点:描述细致,动作具体,特点鲜明。
对应方法:从具体内容中归纳共性特点,或将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点进行合理分类总结。
答题方向:由具体表现到抽象特征。
结合文段或全文找到相关的信息,不能直接摘录,要由个体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归纳总结。
4.付诸情理法句子特点:言简意赅,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多用衬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表明作者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