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

合集下载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
息化 和全 球化 在我 国 同时进行 。 这个 复杂 的过程 , 既给
公 信力 下降 . 导致 人 的 价值 观迷 茫 , 社 会 信任 缺 失 , 道
德 失范 , 自律不足 。 从而 削弱 了社会管 理 的思想 基础 。 二、 当前我 国社会 管理工 作存在 的 主要 问题
我 国的经 济社 会发 展带来 了 活力和 动力 .同 时也使我
国面临着 西方 国家 发展 过程 中曾经 有过 或没有 遇到过
的错 综 复杂 的社会 问题 和社会 矛盾 .社会 管 理工作 的 复杂性 世所 罕见 。
面对 新形势 , 我 国各级党 委和政 府 高度 重视 , 社 会 管理工作 不 断得 到加 强并有 所创新 .但 我们 必 须清 醒
认识到 。 影 响 社会 和谐 稳 定 的源 头性 、 根本 性 、 基 础 性
究 方 向 为政 治 学 、行 政 管 理 。
加 强和创 新社 会管 理工作 .是 党 中央积极 应对社 会 矛盾 多发期 、社 会风 险活跃 期而作 出的一项 重大 战
人 口流动 具有不 完全性 和不稳 定性 。由此导 致社 会 能 量和社会 风险迅 速集 聚 . 增加 了社的 新形势
现 代性 孕育稳 定 。 而现代 化过 程却滋 生着 不稳定 。 社 会管 理 的发展 规律 与一个 国家 的经 济发展 阶段 和特 定 的历 史条 件密 切相 关 。 当前 , 我 国正 处于经 济社会 转 型与体 制 转轨相 交织 时期 , 工业 化 、 市 场化 、 城市 化 、 信
是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必 然要 求 。本 文针 对 当前 我 国社 会 管 理 工 作 面 临 的 新 形 势 。从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入 手 ,探 讨

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制度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制度体系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确立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必须从思想观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环节、管理手段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重大转变。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要努力克服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统筹推进,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取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

要克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尽快从传统的“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

要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

要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从源头上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要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地方人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地方人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些 问题 的解 决 , 关 系 经 济 长期 平 稳 较快 发 展 , 不仅 而 创新社会管理 、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 定下十 , 且关 系党 执 政 地位 的巩 固 。加 强 和创 新社 会 管 理 , 大创新重点任务 ; 广东 、 湖南 、 湖北 、 江苏 、 黑龙江、 青
妥善解决这些 问题刻不容缓。一是适应经济体制深 海 、 宁夏 等 省 区专 门出 台文 件 , 加 强 和创 新社 会 对 刻变革 的需要 。在经济体制改革 、 经济持续快速增 管理作出全面部署 。围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 湖北 长 的推 动下 , 国经 济结 构 已达 到工业 化 中期 阶段 , 省 宜 昌市 对 社 区 实行 网格化 管 理 , 照公 务 员 考 录 我 参 但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 1 年时间 5 。这就要 方 法 , 配备 了 19 名 社 区 网格 管 理员 ; 苏省 南 通 20 江 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 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相协 市 确 立 了发 展 是生 产 力 、 会 管理 也 是生 产 力 的理 社 调 的 社 会 结 构 。 二是 适 应 社 会 结 构 深 刻 变 动 的需 念 , 建立 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从上到下建立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 国城 乡 我 健全六级大调解工作网络 ; 天津市滨海新 区全面建 结构 、 就业 结 构 、 会 阶层 结构 、 入分 配结 构 、 口 社 收 人 立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 三级平 台” 推广农 民工社 区 , 家庭 结 构 都 发生 了重 大 变化 , 是我 国社 会 管理 面 管理模式 ; 这 安徽省铜 陵市铜官山区在全 国率先启动
临 的新 任 务 , 切 需要 创 新 社 会 管理 工 作 。 三是 适 了社 区综合体制改革 , 迫 撤销原有 6 个街道 , 整合形成

试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试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试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作者:张莉李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1期摘要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结合实际,在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如何加快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创新治理,已经成为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社会治理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作者简介:张莉,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博士;李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82-02社会治理,简单来说就是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国家的政治工具,例如法律、法规、政策等,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治理方式主要指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途径和手段。

当前,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弊端建国以来,利用高度集中的单一社会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稳定,但事实上却窒息了社会创造活力。

(一)社会治理方式呈现僵化状态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对运用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的手段进行社会治理比较陌生,进而使得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易于出现紧张局面。

同时,有些领导干部不能认真听取民众的批评意见,拒绝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甚至采取打击报复等手段,极大地损害政府形象,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社会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
稳定的重要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 统一和多元关系
在社会管理中,要统一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实现目标的一致和效果的
最大化。

但又不能忽视多元化的需求和差异化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尊重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特殊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实现统一性和多元性的有机结合。

2. 依法和因法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法治理,加强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确保社会管
理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但又要因法而治,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科学决策、灵活处理,使法律成为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而非僵化的枷锁。

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关系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和领导,形成层层责任和指导机制,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工作的推进。

但又要充分重视自下而上的意见和反馈,尊重基层的情况和特点,实现民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4. 理性和感性关系
社会管理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依据事实和逻辑开展工作,确保决策的合
理性和效果的可控性。

但又不能忽视感性因素和人性需求,要注重情感交流和关怀体验,赋予社会管理更多的人情味和温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处理好统一和多元、依法和因法、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理性和感性等四个关系。

只有通过平衡好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治理结构创新治理结构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应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会动态的监测与分析,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深化社区管理改革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深化社区管理改革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管理与引导,推动社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

同时,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和风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强化应急管理能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民众的应急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和方法,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社会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治理涉及到社会组织、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体系包括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要素。

其中,党委的领导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政府则扮演着组织协调者和决策执行者的角色。

社会协同强调不同组织之间的协作合作,公众参与则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事务。

法治保障是治理的重要保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社会治理的公平公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政府才能参与社会治理,民间力量的参与同样重要。

因此,建立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可以有效地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三、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重视基层治理。

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治理的组织机制,注重社会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此外,还需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四、优化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

通过制定和完善社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治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档案系统,可以实现对社会各界行为的监督和激励。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成为了当今的必然选择。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通常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参与主体单一,决策权集中。

然而,现代社会治理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

只有将各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为完善、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和传递社会治理相关的信息,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同时,信息化手段也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便利性,便于群众和各参与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三、法治化的流程和规范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法律的制度和规范可以有效地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依法行政,依法制定决策,并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以保证社会治理体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四、灵活高效的机制和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灵活高效的机制和方式。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问题和需求,传统的僵化和繁琐的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需要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及时反应和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注重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通过应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五、公众参与的机会和渠道公众参与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缺乏对公众的有效参与,导致治理决策脱离实际,难以得到广泛支持。

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为公众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渠道,通过听取公众的声音、咨询公众意见,使得决策更加民主化、参与性更强。

六、综合协同的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具备综合协同的治理结构。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不同部门和参与主体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管理 体制 创新 的关 健 。 小政 社 会 需 要而 存 在 ,为 社 会 利益 而 存在 。 动 要求 政府 提供 胛务 .最终 实现 “ 府 、大服 务 ”的理 想格 局 。 社会 管理 主要 是政 府和 社会 组织 为 因而 ,它必须 为促 进社 会的 发展 和进 步
促进 社会 系 统协调 运转 ,对社 会 系统 的 服 务 ,为社会 日益 增长 的物质 和 文化 需 组成 部分 、社 会生 活 的不 同领 域 以及 社 求服 务 。政府 行政 在理 论上 不仅 仅是 单 会发 展 的各个 环节 进行 组 织 、协 调 、监 纯 的管理 制行 政 。而应 是为社 会 和公 众 督和 控制 的过 程 。社 会 管理 说到 底是 对 提 供服 务的行 政 。服务 是政 府的 首要 职 人的 管理 和服 务 ,涉 及 广大 人民 群众 切 能 。现 代西方 各 国政府 的职 能再 设计 也
理 体 制 创 新 中 ,由 于 政 府 处 于 主 导 地
( 一 )服 务 是 政 府 职 能 的 必 然 选择 。 共利 益服 务 。其次 ,还要 求权 力主体 观
位 ,因此 政 府 的态 度 、姿态 非 常 重 要 。 政 府最 根本 的职 能仍 然是服 务职 能 。政 念 也 要 有所 转 变 ,要 认 识 自己 的权 力 , 政府 开放 的态 度 和 自信 的 姿态 ,是社 会 府 作为众 多社 会 组织 中的一 种 ,也是 为 争 取 自己的权 力 ,限制 政府 的权 力 ,主


办 公 璺 业 务 厅 室 : ¨ o f I = , c e 平r a s i ¨ i = i ; j
文/ 余 宁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
社 会管 理 体制机 制创 新 ,是指运 用 结 构 转 型 、世 界 格 局 多 变 的新 历 史 时 服 务在理 论 和实践 上都 成 为政府 职能 的 现 有 的 资 源 和 经 验 ,运 用 现 代 管 理 理 期 。政 府 必须全 面履行 经济 调节 、市 场 必 然取舍 。但 我们 的政 府仍 然 习惯于 全

“3245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3245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3245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具体表现为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管理在狭义上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也同时强调,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具体之于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解决好新时期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承担的历史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清镇市司法局在贵阳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先进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不断总结和完善切实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把法律援助、帮教安置、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教育等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

在摸索和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以“32456”理念为基础,建设打造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行政理念。

数字“3”是指的是以“三个至上”为清镇市司法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马克思主义未来观认为,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同。

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岁月多么漫长,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最终目标。

而同时,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法的保障,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家制度,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制度不受破坏。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变得更为迅猛。

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来说,我们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实践也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一、社会治理的定义及重要性社会治理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生态、资源等方面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了日益重要的工作之一。

因为人们现在的需求与以往不同,社会治理也需要进行新的创新和实践。

二、新时代下社会治理的创新1.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社会组织、民间支持等各方面都应当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确保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社会治理也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现代社会治理中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通过电子政务、在线问问、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了解群众需求,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多元共治传统的治理模式依靠国家机构或党组织来完成,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日渐过时。

新时代下,治理模式更加趋向多元共治。

民间组织、商业机构、民主党派等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实现治理的多元而共治。

4. 多层次立体化治理构建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不单单是指提高效率,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工作。

多层次和立体化的社会治理,能够更加适应现实的社会要求。

应该建立政府、社区、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从而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三、实践成果与展望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不断摸索中,我们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和模式,不断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实践中探究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创新和绩效,不断提升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方法创新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方法创新
觉 贯 彻党 的群 众路 线 .始终保 持 党 同人 民群 众 的血 肉联 系 。使我 们 的社 会 管理 工作 获 得最 广 泛最 可 靠 最 牢 固 的群众 基础 和力 量源 泉 。 二 , 第 把群众 路线 中
完善 制度是 长 效方 法。制度 是某 种准 则 、 种规 某 范 的概 括 和标 志 . 是客 观规 律 的反 映 , 过 去工作 经 是 验 的总结 和持 续 。 “ 度 带 有 根 本 性 、 局 性 、 定 制 全 稳
发 展为 了人 民、发 展依 靠人 民 、发展 成 果 由人 民共 享 。满足群 众 需要 , 要立 足 当前 、 眼长远 。当前 , 着 需
群众路 线是根 本 方 法。“ 切 为 了群 众 , 切依 一 一 靠 群众 , 群众 中来 , 从 到群 众 中去 。” 众路 线 是马 克 群 思 主 义群 众史 观 在领 导工 作 中 的生 动体 现 ,是 党 的 根 本 工作 路线 ,是我 们党 创造 的一 种科 学领 导 方 法
之 地 的根 本 。 ” 回顾 9 0年峥 嵘岁 月 , 历史 阶段不 同 , 但 “ 群众 观 点 ”始终 是我 们 党不 变 的宗 旨 ,群 众 立 “
指 数 。 决好 民生 问题 , 解 是解 决好 其 他矛 盾和 问题 的
场” 始终 是我 们 党不 变 的要求 ,群 众路线 ” 终 是 我 “ 始
中 共 贵 州省 委 党校 学 报 2 1 .( 15期 ) 0 15 总 3
思 想 理 论 双 月 刊
着 力推进社会管理 方法创新
贵州省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研 究 中心省社科院研 究基地
( 州师 范大 学 贵 摘 贵 州 贵 阳 5 00 ) 5 0 1 要 : 力推进 社 会 管理 方 法创新 的 主要 内容是 : 众路 线 是根 本 方 法 ; 足 需要 是 基本 方法 ; 着 群 满 完善 帝 】

社会工作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社会工作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半年总结暨下半年工作思路今年以来,XX区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项目带动,扎实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

现将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完善格局,整体推进,奠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础为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按照市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点,XX区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格局,做到认识到位、勇于实践、措施得力。

一是强化领导,细化分解任务。

我区不断强化党委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协调,明确了建设自治区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示范区目标,在汲取XX年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XX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项目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5大类51小项工作项目和13个示范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

二是发挥主导,狠抓工作实效。

我区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百花、黄河两大市场改造、为城乡特困老人购买服务、街巷道路改造、基础设施改造等20件民生实事的落实。

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加快实施教育惠民、就业惠民、社保惠民、健康惠民、安居惠民、文化惠民“六大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感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是凝聚力量,夯实服务基础。

以项目化的运作进一步激励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区总工会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团区委以社区和学校为主线,成立XX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完善中小学心理预警机制。

与法检部门共同设立未成年人审判庭缓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区妇联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实施“十百千”工程;区科协积极推动“1+7+N”科普益民区域化管理和社会管理,深化科普益民服务,打造幸福社区。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一、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趋势。

与此相适应,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迁的客观实际,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调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仍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空前急剧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

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在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分化和重组的同时,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

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加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异质性和多样性对同质性和单一性的取代。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取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旧式格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的变化;改革前社会阶层结构高度均质化的状况已大为改变,并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社会分化几乎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导致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复杂化了,使同质的社会不断异质化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失调现象、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了。

在快速激变的今天,过去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趋向弱化,而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又不健全,特别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官本位依然大行其道,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整合力量特别是国家行政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得到调整和优化,共建共治和谐社会的合力不强。

社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确立治理主体、客体、行为准则、治理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需要各治理主体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能够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自律自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

但从现状来看,这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与行政能力不强等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理理念思路 的一个重要方面 。
性障碍和机制性束缚,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总 体上看 ,我 国社会 体制 与我 国 国情和 社会 主
义制度是基本适应 的。同时也要看 到 ,随着改革 开放
不断深入 ,随着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市场化 、 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随着经济体 制深刻 变革 、社会
强社会建设 ,提 要多谋 民生之 利 ,多解 民生之忧 ,
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 以 人为本 、执 政为民 ,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 务的根本 宗 旨,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 人 民的根本 利益。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提供
解决好人 民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
管 理 为 了人 民 ,管 理依 靠人 民 。我们 常讲 ,要 坚持 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 民主人翁精神 ,最广泛地 组织 和动员 人民依 法管理 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管理 经济 和文化 事业 ,支持和保障人 民当家作 主。落实 到 社会管理领 域 ,就是要尽可能地 由人 民来管理 自己可 以管 的又能够管好的事务 。当前 ,一些地方进行 了积 极探索 ,如北京 、上海等下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依靠 社会 组织进行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取得 了很 好的效 果 。社会和谐人人有责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在社会 管理领域如何更好地组织 和动员人 民 ,是创新 社会管
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 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 ,社会体制还存在 一些不 适应的问题 ,有些方面还
比较严重 。应按 照十八 大要 求 ,围绕构建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社会 管理 体 系 ,加 快形 成党 委领 导 、政 府负
创新 社会 管理 理念 思路 的另一个 重要 方 面 ,是 变 “ 管理”为 “ 服务 ”。社会管理 ,说 到底是 对人的

关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突发和集中,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在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盲点”和薄弱环节,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亟需改革。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自上而下,大一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体制是社会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所以,建立“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公众参与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着重新分配,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备受热议和关注的热点事件,“郭美美”事件、广东的“乌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罪犯漂白身份,长期“潜伏”现象、“兰考大火”事件、“表叔”、“房姐”以及今年初让政府有关部门处于尴尬境地的“黄灯叫停”事件、“昭通泥石流”事件等,这些现象和事故的频繁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我国的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信号,是对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唤。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突出和集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社会矛盾的突出和集中、多发,一方面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平等、自由以及权利的主张更加强烈,对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以及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在面临和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也反映出了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管理工作不重视或认识不到位,凸显了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中还存在诸多“盲点”和薄弱环节。

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相对薄弱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挑战,要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尚未形成一致看法。

纵观各种学者的研究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描述是:社会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代起又开始了第二次大移民。这次大移民更有深度和广度 , 既有中国大陆各地移民, 又有国外
及港澳台地区的移 民; 既有来沪投资创业和就业的移民 , 也有来沪定居、 体朗、 养老韵移民。移 民在为城市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 , 也带来文化碰撞、 文化冲突和社会管理等同题 , 还会 面临移 民文化融入本地文化 、 本地文化吸纳移民文化即文化 融合 的新课题 。 使社会管理更加多样化 、 复杂化 。因此 , 移民城市要求提供适应不同移民群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鹰求 。
局正 在进行 大 的调整 , 社会 管 理 的区域也 更加 多样 化 , 郊 区大 型居住 区的出现也 要求社 区化 管
理 。上海正 在进 入老 龄化 社会 。据 统计 , 2 0 1 0年末 , 我 市户 籍人 口 中 6 0周 岁及 以上 老年 人 口 3 3 1 . 0 2万人 , 约 占总人 口的 2 3 . 4 %; 预 计到 2 0 1 5年 , 6 0周 岁及 以上人 口总量将达 到 4 3 0万 人 , 占总人 口的 比例将接 近 3 0 % 。在 转 型 中必然 会 出现传 统 与现代 思 想观 念 的碰撞 、 “ 8 0后 ” “ 9 O 后” 思想 观念与 上代人 思 想观 念 的碰撞 、 城 乡思想 观 念 的碰撞 。因此 , 转 型发 展 中要 利用 和 培
2 01 3年 第 2
上 海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的思 路
杨 绍 展 模 式转 变、 产 业结 构 调 整 、 人 口结构 变动 以及 城 市格 局 的 变
化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 具体而言, 上海的社会管理 面临着社会管理与社会 服务 的矛盾 ; 经济发展 与社会管理的矛盾; 事前管理 与事后管理的 矛盾; 社会组织管 理“ 控” 与“ 放” 的矛盾; 传统管理与信 息管理的矛盾。在上海的社会管理创新 中, 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叶庆丰(1955-),男,广西来宾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叶庆丰(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摘要]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需要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变防范、控制型管理为引导、服务型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手段,改进打防管控机制,强化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推进管理手段由单一、僵化向灵活、多样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社会稳定[中图分类号]C931.2/91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1)03-0054-04第15卷第3期2011年6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Vol.15,No.3Jun.,2011社会管理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等国家政治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方式主要指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管理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途径和手段。

一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转变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

第一,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社会管理格局。

党和政府几乎成为社会管理主体的代名词。

国家成为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国家”。

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受到限制,社会成员缺乏应有的自主性。

这种管理方式依靠严密的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却窒息了社会创造活力,牺牲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受到冲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围绕社会管理问题,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

各个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

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现行的社会管理方式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然而,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看,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局限在经济领域,应该而且能够延伸到社会领域。

因此,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

第三,解决多发的社会矛盾,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社会矛盾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有逐步放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经济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

加上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处理和解决新的社会矛盾,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

否则,不满情绪就会在社会上积累、蔓延。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建设滞后有关,与社会管理方式落后密不可分。

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刻不容缓。

二我国现行社会管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重五轻”:第一,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轻社会。

在社会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民族国家时代的通例。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政府不仅主导着社会管理,还替代了社会自身的管理。

一方面,表现为过多的重视政府管理、轻视社会自主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类社会组织过度“行政化”而缺乏自主性。

新兴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受到限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极其有限。

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

没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社会管理难以有效运行,更无法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2]。

然而,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试图包揽所有的社会管理事务,导致政府不堪重负,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

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参与的热情有所提高,参与的渠道有所拓宽。

但是,就总体而言,民众仍然缺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公民意识有待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在管理支点上,重管制、轻服务。

毫无疑问,社会管理要实现良好秩序,既可以通过政府的强力管制,也可以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维护。

在我国,由于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政府管理社会,更多地强调管制,而忽视公共服务这一核心职能。

对此,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各级政府把公共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公共服务部门的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把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疏导、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第三,在管理组织上,重机构、轻整合。

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我国设有数以几十计的社会管理机构,几乎是每个重大任务都要设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

这些机构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其设定的专项工作对资源的整合具一定作用。

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很难形成合力,很多工作还是凭借主管部门“独家跳舞”。

与多元化、扁平化、网络化的社会难以全面对接。

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各种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资源整合,全力搭建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舞台”,社会管理才能实现“大家唱”,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四,在管理方法上,重专项、轻常态。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搞运动的方式和组织战役、专项等形式整合资源,解决突出问题,而不是依靠法治和体制建设、机制建设来解决问题。

这样做,具有短时作用,却严重地影响常态管理和机构的正常运转。

久而久之,它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习惯。

常态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主要通过协调和疏导来解决问题。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或者为了完成某个专项任务,不惜动用警力;或者为了掩盖问题,使用各种手段限制行为人。

这些做法激化社会矛盾,使某些群体性事件演化为冲突。

第五,在管理过程上,重要求、轻投入。

以往,为了完成某项管理目标,我们层层定指标、限时间。

随着社会稳定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第一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而一些指标超越阶段,追求完美;一些指标脱离实际,缺乏基本保障,导致基层组织不惜突破法律、政策底线,甚至弄虚作假。

并且,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投入,客观上影响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究其认识根源,就在于把维护稳定理解为现状不变,试图通过抑制来维持现存秩序,追求静态稳定。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稳定应该是动态稳定,是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打破现状,用新的平衡代替旧的平衡,即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要实现动态稳定,要求各级政府具有心理承受能力,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学会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协商等手段来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

三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着眼于促进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变防范、控制型管理为引导、服务型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手段,改进打防管控机制,强化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推进管理手段由单一、僵化向灵活、多样的转变,提高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水平。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行为源于社会管理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一个前提是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

其次,树立“服务”理念。

社会管理主要不在于管制,而在于服务。

需要拓宽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以往那种“管”与“被管”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解决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实现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第三,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完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机制,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四,树立“预防为先”思想。

对于某些群体性事件,必须加强源头管理,积极预防、及时监控、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第五,树立“法治”观念。

当代社会管理的科学性要求,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体系、法治程序为支撑,促进社会管理产生最佳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此,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增强法治意识的教育,有助于社会管理进入法治化轨道。

(二)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现在我们的政府机关,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

但是,统统拿到政府机关来,就很难办。

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3]。

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存在。

我国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或多或少都与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越位、缺位、错位有关。

因此,科学地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就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必须由社会组织自主管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把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协作和良性互动。

具体说来,一是制定社会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二是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三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应对公共危机,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稳定;五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运用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公共资源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