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pptx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pptx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 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使农民在农闲时忙于
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
以 A 项正确。 【答案】 A 8.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学无止 境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 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 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 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解析】 材料中王安石的诗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南门徙木”的典故,这
一做法是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答案】 A 3.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
学无 止 境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解析】 公元前 361 年,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
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与各诸侯国礼遇秦孝公,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了富
强。
【答案】 C 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解析】 19 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 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3 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2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夺取政权B.废除了梭伦的改革成果C.打击了贵族势力D.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对僭主政治的评价与认识。

对僭主政治的准确认识与把握是解题关键。

庇西特拉图凭借武力夺取了政权,但他没有废除梭伦的改革成果,而是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答案】 B2.《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

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四百人会议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

克利斯提尼改革中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故选C项。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四百人会议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轮流执政和抽签选举不涉及提防英雄人物,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3.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A.梭伦——制定“遗嘱法”B.克利斯提尼——“陶片放逐法”C.梭伦——设立公民陪审法庭D.庇西特拉图——设立五百人会议【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设立五百人会议的是克利斯提尼,故D项错误,A、B、C三项均符合史实。

【答案】 D4.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谈到梭伦改革的结果时说:“富人被激怒了,因为他剥夺他们的债权抵押;穷人更加被激怒了,因为他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上述引文中省略的“他们的愿望”应包括()①重新分配土地②为担任公职的人发放津贴③将旧贵族流放到国外④实现公民权利的真正平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穷人”指的是下层平民,他们占有很少甚至没有土地,生活贫困。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高中历史的学习和记忆一定要注意时间轴,以下是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请大家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南北朝之间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安定
 D.均田制的实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入境以来,压迫与剥削汉族民众,导致北方人民生活困苦,家破身亡,这必然激化汉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而鲜卑族是当时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故选B。

 答案 B
1。

2017--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017--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017--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

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 A解析A项措施使大量债务奴隶恢复了人身自由,与题干中的“独立存在的‘公民’”一致,A项正确;B项措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项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D项措施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

2.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它反映的政治理念是() A.中庸原则B.节制思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平均主义答案 C解析“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反映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3.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故选B。

4.二十级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

下列叙述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促使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答案 C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也反映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A、B、D均与题目信息相符,而C与题目要求不符,故选C项。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 B.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 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

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此材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解析】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

【答案】A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答案】D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解析】材料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

可知此“人”反对商鞅变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故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

A、B、D三项是商鞅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反对。

【答案】C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梭伦鼓励农业发展,①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强调专制集权而梭伦鼓励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9.3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9.3 Word版含解析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898年,某国殖民者为庆祝本国强租威海卫成功,绘制了如右面的漫画,这位殖民者应属于()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解析】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新界”。

【答案】 A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 B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具备了“纲领”条件。

【答案】 A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解析】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 D5.维新变法运动时的“新政”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

”这里的“双方”指( )A.奴隶和奴隶主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平民和贵族D.改革派和保守派解析: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改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双方”是指旧氏族贵族和平民,故A项错误;“被统治者”包含外邦人、广大奴隶等不享有民主的人,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本人是“改革派”,故D项错误。

答案:C2.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设立的,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和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3.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会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但体现不出“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故A项错误;B项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财产等级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平民沦为奴隶,保障了公民的成员构成,稳定了城邦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三)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三)及答案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 )A.编户制度 B.汉政策.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答案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

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2.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这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 B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解材料中“征调赋敛”这一信息。

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发展 B.北魏手工发展.北魏商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答案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5.“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颁布均田令 B.实行汉政策.迁都洛阳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答案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三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三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主题: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两大背景:北魏统一北方与民族大融合趋势三条重要内容:制度创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二、重大历史线索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必然性和可能性。

2.孝文帝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封建化改革。

3.均田制推动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迁都洛阳后,全面的汉化政策表达了孝文帝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程度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程度型选择题又称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完整最准确。

其他各项中有没有明显错误,但不够完整全面。

2.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能力。

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典型例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技法攻略】看材料——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明设问——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析选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确定,本题答案为B项。

【针对训练】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八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解析:由题干中“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整顿吏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此有密切关系,也都是目的之一,但非主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一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意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两个背景:雅典国家产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三个局限:贵族仍占优势;氏族制度残余;未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四个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完善国家权力机构发展工商业二、重大历史线索梭伦改革发生在雅典奴隶制国家早期阶段,改革主要协调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广大平民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也促进其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概念式选择题【题型解读】1.历史概念式选择题就是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的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

2.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解答时,可用背景法、时空定位法等来解答。

【典型例题】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社会物质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 )A.颁布《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实行津贴制度D.确立财产等级制【技法攻略】定时空——由题干中的“梭伦改革”可知,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

找信息——题干中关键信息是“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物质保证”“该项措施”。

可知是回答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

联所学——由所学知识可知,《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保证了平民这一民主政治的公民集体;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经济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B、C、D三项都无此作用。

出答案——由上述分析可知答案选A。

【针对训练】1.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血写成的。

”这说明( )A.《德拉古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刑峻法B.《德拉古法典》的编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C.《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强烈反对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解析:“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血写成的”,反映了《德拉古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刑峻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模块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模块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 小题,每题 2 分,共50 分)1.“很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成立的雅典,此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惨遭奴隶的低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取解放!”梭伦诗句中波及的改革举措是() A.财产等级制度B.解负令C.津贴制度D.陶片放逐法分析:资料没有波及财产等级,故 A 项错误;资猜中“很多被出卖的人们也有的惨遭奴隶的低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取解放”表示解放债务奴隶,故 B 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国家为担当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 C 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拟订了“陶片放逐法”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2.亚里士多德这样评论某次改革:“( 它) 采纳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由于这次改革()A.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场面B.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促使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分析:梭伦改革经过取销债务奴隶制、确定财产等级制等举措,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场面,和缓了老百姓与贵族的矛盾,拯救了雅典,故 A 项正确;雅典推行直接民主制,并未实现以法治国,故 B 项错误; C 项是梭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与资料没关,故清除;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与资料“采纳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3.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讲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益仿佛并未被削弱。

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好像以两支强烈的锚,稳固处在风暴中的船”。

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A.是稳固统治的一种手段B.以和缓阶级矛盾为目的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D.认可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分析:梭伦执政时进行了民主改革,可是从资猜中的“贵族会讲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益仿佛并未被削弱”看,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场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联合诗中的比喻可知,他要用这两个机构稳固出现危机的统治,故 A 项正确;目的的表述应是保护统治,不是和缓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民主的推行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贵族内部的矛盾,故 C 项错误;经过改革,一般公民确实享有了必定的参政权益,故 D 项错误。

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3 人民版选修1

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3 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三)(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

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

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

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

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材料三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赇赂殆绝。

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

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注意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

【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

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1 人民版选修3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1 人民版选修3

专题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

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材料二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5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应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法国……找到盟友”等信息进行说明;第二小问可结合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进行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依据材料二中“凡是外国人”、材料三中“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需要联系德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第(3)问应注意结合德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核心: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措施: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2)变化:由称霸欧洲大陆发展到争夺世界霸权。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3

A.社会主义运动B.和平主义思潮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一时期,德国人宣称“我们的未来在海上”, 法国人高唱“不要忘记色当之役”, 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兄弟”。

这些耸动的口号和行动与下列哪一战争有关A.拿破仑对外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故B 项错误;德国人宣称“我们的未来在海上”即为 1890年上台之德皇威廉二世的主张“大海军主义”、“世界政策”图谋向外殖民扩张, 法国人高唱“不要忘记色当之役” 意指不要忘记1870年“普法战役”失败之耻,图谋向德国报复,俄国人扬言“保卫斯拉夫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故C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发动,法国与苏联都属于被侵略国,故D 项错误。

【答案】 C2.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 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

”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解析】 一战后,美国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并非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故A 项错误;一战中美国直接参战较少,主要向战争双方兜售军火和资源,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材料中“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相符,争夺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 故C 项错误;一战后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则分别 由英、法、日澳以委任统治的形式进行瓜分,美国并未获得,故【答案】 B3•“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虱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材料 中的“开端”应该是指()【解析】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目的是巩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建势力,与题干中的法国人高唱“不要忘记色当之役”不符, 故A 项错误; 打击了欧洲的封普法战争与俄国 B.普法战争 兄弟”真正目的是要染指巴尔干半岛,这些口号与行动, 约”两大敌对阵营, 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实有(A. )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B. C. D .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故B 项正确;因与英、法D 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60分钟分值:共90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5分)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当代•肖黎《魏孝文帝评传》(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

(10分)【解析】第(1)问“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概括即可。

第⑵问中第一小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故持否定态度。

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

第二小问,评价者的立场、选取的史料、时代背景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答案】(1)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 ......... _丄 7.......... ........ .............. ......(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洛的转折点。

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卷三(七、八、九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 )A.新思潮涌动B.农奴起义不断C.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答本题。

A、B、D 分别是从思想、政治、军事的角度分析。

答案:C2.“我是一个工厂主,我有些烦……工人太少,素质也低,产量、质量都不乐观;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民太穷了,他们不买,社会又不太平……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

有啥办法搬开这块绊脚石……”材料表明工厂主的目的是( )A.坚决维护农奴制B.工厂主的积极性不高C.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D.有提高工人待遇的愿望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工厂主认为导致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带来的弊端,因此要求废除农奴制。

答案:C3.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莫斯科农民卡瓦廖夫可以( )①自由结婚、经商和打官司②以优惠价格购买地主的土地③自由外出打工和游历④购买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解析:农奴制改革后的农民需要以较高的赎金购买份地,还要受到地主把持的村社的管理,故②③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答案:C4.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

导致“十二月党人”被流放的直接原因是( )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D.同情俄国农奴的处境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

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

答案:C5.1866年5月13日,在写给大臣委员会主席的指令中,他对自己任务的解释是“保护俄国人民免受那些刚刚萌芽的伪理论的侵略。

这些东西会动摇社会的基础”。

“他”最有可能是( )A.车尔尼雪夫斯基B.亚历山大一世C.列宁D.亚历山大二世解析:1825年11月,亚历山大一世去世,排除B项。

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不可能对大臣委员会主席发出指令,排除A、C两项。

“刚刚萌芽的伪理论”指的是民主进步思想,故选D项。

亚历山大二世的这番言论表达了其改革的真实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答案:D6.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12国进行了为期22个月的考察。

该考察团的最大收获是( )A.加深了对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C.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了建立近代化海军的重要性解析:考察团广泛接触各国首脑、政府官员和各阶层人民,从各方面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并结合本国情况找出差距,将学习到的西方先进经验与日本的实际相结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答案:C7.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D.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废藩置县的实质就是消除封建割据状态,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答案:B8.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

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 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B.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解析:A、B、D三项体现日本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只有C项“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体现日本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

答案:C9.1867年,德川幕府提出“奉还大政”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B.保住幕府实际权力C.趁机准备反扑武装力量D.支持天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两项表述无误,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符合题意。

答案:B10.下列各项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中“和魂洋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措施之一B.它完全等同于中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它是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新式教育的原则D.“和魂”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忠君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中体西用”是从整个国家层面看,只学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日本的“和魂洋才”是从培养人才方面看,既学西方先进技术,又要有忠君思想。

中国的“中体西用”反映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日本的“和魂洋才”反映的是经济与思想的关系,故B项理解错误,为符合题意的选项。

其他三项均符合明治维新的特点。

答案:B1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建立君主立宪主张是在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提出,不是贯穿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故A项错误;全面引进西方文化是由19世纪60年代的“中体西用”思想开始,故不是贯穿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故B项错误;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兴起于20世纪,故C项错误;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反抗西方侵略的历程,同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兴起,D项是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故D项正确。

答案:D12.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A.表达了大众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混乱状况,说明变法的配套措施并不完整。

答案:D1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导致的。

②说法与史实不符,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C14.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实质表明( )A.中国下层民众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解析:维新变法在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于是民众纷纷上书,出现了材料中情景。

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没有反映材料的本质。

答案:C15.1897年,康有为面对当时的时局,在《日本变政考》中写道:“万国竞立之世,最讲进取。

比权量力,彼涨则此必缩,无可中立。

故改革者所以谋自强,必自强乃可言进取。

”这说明他( )①以进化论的观点来认识当时的世界②敦促清政府立即维新变法③主张以改革谋取中国的自立与自强④对维新变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最讲进取”和“彼涨则此必缩”强调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进取改革必然会自强和优胜劣汰的原则,这符合进化论的法则,故①正确;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强调变法与改革的重要性,希望清廷早日进行变法,故②正确;由“改革者所以谋自强,必自强乃可言进取”可知③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他对变法的前景是否乐观,可排除④。

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0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文忠公全书》材料二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

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

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

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三百多年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5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10分)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从原因、方式、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的各方面归纳总结。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仅仅是场在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局部改革的运动,依然坚持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俄国1861年改革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同时俄国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1)相同:①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内忧外患);②方式: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目的:摆脱危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④内容: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⑤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

(2)差异:洋务运动改革仅局限于工业、军队等“器物”层面;而俄国的改革则深入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层建筑层面)。

原因: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俄国地处欧洲,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基础。

经济:改革前,俄国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则产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后。

17.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材料二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

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全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