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以来福建私家藏书的特点
宋代莆田的刻本藏书
宋代莆田的刻本藏书藏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士人生平第一要事”。
我国藏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私人藏书家,公认的当推孔夫子。
因为唐代以前成书实属不易,所以藏书家相对比较少些,宋朝之后就日渐其多了。
清人藏书家张金吾有段精辟的见解:“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
藏书者,通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
”这或许是对兴化(今莆田市)士人倾财求书、舍命护书、埋头抄书、勤奋读书,用情著书的最佳诠释吧。
藏书量的多少,往往是衡量某一个地方文化教育兴盛的标志之一。
宋代莆田民间藏书之多在全省以至于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堪与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比肩而立。
这一方面得益于福建刻书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莆田士人视书为财的风气所致。
据考,福建的刻书业始于五代初,当时邑人徐寅有《自咏十韵》诗,诗中是这样说的:“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
”可知福建在五代初已有书商刻书了。
到了两宋时,福建刻书业已经相当发达和繁荣了。
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流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主要标志是刻书机构众多,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已经形成;刻书地点分布广泛,刻印书籍数量居全国之首,是宋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正如南宋藏书家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所说的,宋代刻书“其精以杭为最,其多以闽为最,蜀皆次之”。
虽然宋代闽刻的中心是福州和建阳,但是当建阳麻沙版盛行时,莆田也有开雕,所刻书籍远销于省内外。
据载,莆田著名的刻书坊有“莆田郡斋”等几家,所刻内容,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许多刻本被名家书目所记载,有的还流传至今成为图书馆珍藏的善本。
莆田的刻书业到了南宋已发展到繁荣阶段,可与泉州等地齐头并进,在福建雕版印刷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宋乾道四年(1168)兴化军学刻印蔡襄的《蔡忠惠集》36卷。
蔡襄还著有《荔枝谱》和《茶录》两本书。
宋庆元五年(1199),莆田人黄汝嘉刻印胡安国的《春秋传》30卷,该书初刻于宋乾道四年(1168),后汝嘉修补刊行,北京大学图书馆今藏有修补本。
福建私人藏书述略
集》 5卷 。 闽县林 肃 , 闽府 大 将 . 好 聚 书 。五 代 , 为 尤
闽县林 鼎 所 聚 图书悉 由 手 抄 。其 残 篇 蠢 简 . 手 缀 亦 之. 无所 厌倦 。闽县 陈 贶 , 书达 数 千卷 。 积 宋 代 以后 . 随着 刻 书 业 的兴 盛 和文 化 、 术 的 繁 学 荣. 私人 藏 书又 有 更 大 的发 展 。“ 宋 之 世 , 书 家 南 藏 越、 闽为最盛 。 据史 籍 统 计 , 代 以来 , 建 私 人 藏 ” 宋 福 书家有 近 3 0人 。 宋 元 问 . 建 就 有 杨 徽 之 、 颂 、 2 福 苏
吴 与 、 渐 、 霆 、 良弼 、 略 、 祟 龟 、 日华 、 方 林 余 方 余 余 郑 寅 、 可复 、 樵 、 莹 中 、 景 元 等 名 家 尤 以莆 田 郑 邦 廖 詹
为最盛 。陈振 孙就 曾 传 录 郑 氏 、 氏 、 氏 、 氏 书 方 林 吴 达 5 10余 卷 。 18 明代 有 陈第 、 居 中 、 暹 、 森 、 懋 和 、 肇 黄 陈 马 林 谢
、
曹 氏 刻车 。显 示 出 福 建藏 书 家又 是 学 问家 、 著作 家 、
校 勘 家 、 杠家 和 出版 家。 三是 自编 藏 书 目 , 版 以传 后 世 。如 吴 与 的《 氏 书 目》 吴 4卷 , 寅 的《 氏 书 目》 邦 郄 7 卷, 陈第 的 《 世善 堂 书 目》 徐 鳓 的《 氏家 藏 书 目》 , 豫 4 卷 、红雨 拦藏 书 目》 《 8卷 , 虞 稷 的《 顷 堂 书 目》 2 黄 千 3 卷, 陈树 杓 的《 经 堂 书 目》 带 5卷 , 杰 的 《 韩 居 书 邦 注 目》 4卷 , 章铤 的 《 棋 山 庄 藏 书 目录》 陈 乔 纵 的 谢 赌 、 《 朴 园藏 书 目录》 林 春元 的 《 古 堂 书 目》 陈 , 述 2卷 , 陈 宝琛的《 闽县 螺 陈氏 赐 书楼 书 目》 龚 礼逸 的《 通 , 大 楼 藏 书 目录》 5卷 等 加 余 种 。 四 是 建 藏 书楼 珍 藏 。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
座 ;江西 占l 4 座 ;福建有5 座 ;安徽4 座 ;河南5 座 ;山西2 座 ;湖南4 座 ;其他地 区5 座 ;地址不详的有2 座。另外藏 书规模过万卷 的就有3 3 座 ,占总数的4 2 . 9 %, 藏 书规模在十万卷以上的有2 座, 分别是叶梦得 的 “ 叶 氏书楼”及魏了翁的 “ 尊经阁” , 藏 书数量不详 的私人藏书楼 有3 O 座,占总数的3 8 . 5 %,藏书数量在万卷以下的有1 5 座。”f 1 ] 宋 代 的私人藏书楼 类型 多样 ,不论 是数量 、规模 ,还是分 布区 域 ,都超越 了前代 ,是鼎盛发展的宋 代文化 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动力 。 同时宋代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中国古代藏 书楼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 对前代藏书传统的继承发扬 ,也对后世 的藏 书事业产生 了深远影响 , 其所积累的文化底蕴厚重深沉 ,在中国藏 书史 、教育史 、文化史等方 面都有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
中国藏 书楼 的建设起源于先秦时期 ,甲骨文献集 中放置的地方就 是 中国古代藏书楼的雏形。汉代 以后 正式 的藏 书楼才逐渐发展起来 。 宋代私人藏书事业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私人藏书楼 的大规模建设 , 以便 于保存和 整理书籍 。据代芯 的 《 宋代 私人藏书楼 初探 》中所 统 计 的7 8 座私人藏书楼中可知 , “ 四川 占l 2 座 ;江苏 占1 0 座 ;浙江 占1 5
浅析现存宋代私人书目的特点
. . 瑙嘿鬓一
2 6 3月 下 刊 00 年 号 旬 夫放喻 才
变, 以及著作者情况的文献, 又称提要或序跋。它起 自 西汉 刘向编纂的《 七略别录》 时的“ 每校完一书, 条其篇目, 便‘ 撮 其意旨, 录而奏之。 , ”《 七略别录》 就是 目录解题的雏形。 汉 《 书 艺文志》 建立“ 志汉” 体例。撰者先列总序, 其次列书目、 撰者、 篇章卷数以及相应的补充或评论 , 最后对该书作结论 性总结。这是 目录解题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晃公武在对所收之书校勘清点后 , 汉书 艺文志》 仿《 著 录之法, 每校完一书, 即对该书做出提要、 作者身世 、 , 居里 或论书中大意要旨等。着重考订是晃公武的解题内容的主
类, 分经部为九门, 史部十八门, 子部十二门, 集部五门, 与 《 崇文总目 、 》《 郡斋读书志》分类大同小异。只是子部特增 “ 谱录” 一类, 专门收录石鼓文谱 、 镜录、 刀剑录、 文房四宝谱 之类。 集部设“ 章奏类”以收历代名臣的奏议谏章等。 文 , 设“ 史类” 专收诗话等。 三书均承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但各有其特点。 隋书 如《 经籍志》 中的起居注类 ,郡斋读书志》 《 将其改为实录类 , 而
《 直斋书录解题》 又重先并人起居注类。 对所分类目, 考虑了
所收书的数量和目 类数量之间的均衡。如《 直斋书录解题》
部则与《 隋书 经籍志》 史部分类较《பைடு நூலகம்同。 隋书 经籍志》 差异
较大。“ 二书” 尽管都分书为十三类, 但只有六类相同。“ 书 志” 去除了薄录类 、 谱系类 、 杂传类 、 旧事类 、 起居注类 、 古 史类、 霸史类等七类。增加史评类 、 伪史类 ;把古史类、 霸史 类、 旧事类并人正史 、 杂史类 ; 改起居注为实录类 ; 把谱系 类、 杂传类裁辑为传记类, 并做了一些修订。该书在分类上 吸收继承了前代史志、 艺文志的特点 , 实进行了增改。 又
宋代福建刻书业对地方文化的贡献_金雷磊
第 24 卷 总第 112 期Vol. 24 Sum No. 1122015 年第 4 期No. 4. 2015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宋代福建刻书业对地方文化的贡献金雷磊(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摘要】宋代福建在文治制度、北风南渐、科举改革的背景之下,迎来了刻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刻书事业和前朝相比,进行了一些改革,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内容上突出功利性和实用性,在形式上强调通俗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些创新措施,书籍进一步畅销,受到读者普遍欢迎。
北宋时,以福州寺院刻书为主;南宋时,以建阳书坊刻书为主。
随着刻书事业的发展,福建地方书院文化、藏书文化和科举文化也得到相应的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闽学;刻书业;寺院刻书;书坊刻书【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2015)04-0076-04雕版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有“‘东汉说’、‘晋代说’、‘六朝说’、‘隋代说’、‘唐初说’、‘唐中说’、‘唐末说’、‘五代说’等”[1]。
现在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朝,其证据是868年在敦煌发现的印刷实物《金刚经》。
而欧洲最早的雕刻印刷品实物,是在1423年德国南部发现的《圣克利堪斯托菲尔》画像,比我国晚了近600年。
福建刻书的最早记载,是五代时期徐寅的《自咏十韵》这首诗,诗中写道:“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
”这个记载表明,徐寅生前就听到有人印卖他的赋,五代时期雕版印刷的条件已经具备。
同时,也说明徐寅的赋很受欢迎,流传很广。
两宋是福建古代刻书发展的繁荣时期,其刻书规模大、数量多、技术精。
随着刻书事业的日渐兴盛,福建地方文化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普及和发展。
一、宋代福建刻书业兴起的背景(一)文治制度宋代实行文治制度,宋代的文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宋史》记载:“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
文献名邦藏书世家——宋代莆田方氏藏书
文献名邦藏书世家——宋代莆田方氏藏书□方宝川宋代福建莆田,从地域范围上看只是蕞尔之地,然其人文环境则有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务的良好社会风尚,私家藏书成了一种时尚,书堂普遍,堪称鼎盛。
《(弘治)兴化府志》卷十五《风俗志》即有“传及有宋,遂有‘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之语”。
何乔远的《闽书》卷二十五曾记载了宋仆射陈俊卿与黄公度廷对时,更说出了莆田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名句。
可见,当时莆田士子已把藏书与读书看作人生的真正财富,莆田由此享有了“文献名邦”的美誉。
宋代莆田私家藏书以方氏为最。
方氏入莆的时间,历史上有晚唐、北宋诸说。
其金紫方氏,当为最早入莆者。
方氏入莆后,衍派开基,聚族而居,子弟好学,家多庋藏。
北宋皇祐至南宋淳祐(1049年—1252年)的两百余年间,见于文献记载的方氏藏书家就有方万、方崧卿、方信孺、方渐、方于宝、方秉白、方阜鸣、方其义、方峻、方子容、方略、方审权、方翥、方景严、方采、方淙、方楷等17人,其中金紫方氏、富文方氏、白杜方氏、墨林方氏、寿峰方氏等藏书世家,所藏不仅数量多,且多善本与珍稀书画。
闻名于世的方万“斗车楼”“一经堂”、方崧卿“丛书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略“万卷楼”等藏书楼,在我国的私家藏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三“绍兴十五年(1145年)二月丁亥”条记载了兵部郎中叶廷珪轮对云:“窃见闽中不经残破之郡,士大夫藏书之家,宛如平时。
如兴化之方,临漳之吴,所藏尤富,悉是善本。
望下逐州搜访抄录。
”叶廷珪所谓“兴化之方”,即分居莆田各处的方氏藏书。
方氏之庋藏,大都是经历了世代相传与不断积累。
“斗车楼”与“丛书堂”方万(1121年—1162年),字盈之,系金紫方氏仁载派下。
绍兴三十年(1161年)进士,监和剂局。
其孙方大琮《铁庵集》卷三十五《判院方公孺人郑氏志》载:方万“辟全凤斋以教子,架‘斗车楼’以藏书,创‘一经堂’以垂训”。
论宋代民间出版的特色及其影响——以福建建阳民间出版为例
中国是 最早 发 明雕 版 印刷术 的国家 。 关 于 雕版 印 刷 术 的发 明年代 . 众说 纷纭 。“ 归 纳起 来 . 大致 有 ‘ 东 汉
说’ 、 ‘ 晋代 说 ’ 、 ‘ 六 朝说 ’ 、 ‘ 隋代说 ’ 、 ‘ 唐初 说 ’ 、 ‘ 唐 中 说’ 、 ‘ 唐 末说 ’ 、 ‘ 五代 说 ’ 等。 ” [ 1 1 现 在 学界一 般认 为 , 雕
当时 , 大有 市 场 需求 的就 是 儒家 经 典 , 儒 家 经 典 著作 是 当时科 举考 试 的必 考科 目之 一 , 这类 书 籍对 于
那些 参加 科举 考试 的文 人来 说 , 是 手头 的必 备 参考 书 目. 所 以他们 就 大肆刊 刻儒 家经典 的著作 。“ 故 岳珂 在
属 闽北 , 闽北 多 山 , 地势险要 , 远 离 中原 战场 , 相对 战
金 雷 磊
( 三 明学 院 文 化 传 播 学 院 ,福 建 三 明 3 6 5 0 0 4 )
摘 要 : 宋代建 阳由于经济 的发展 、 政 治的稳定 、 文化 的繁荣 、 交通的便 利、 造纸所需资源 的充足 。 逐步发展成为 当
时 的 三 大 出 版 中心 之 一 , 特 别 是 民 间 出版 通 过 改 革 创 新 尤 为 繁 荣 。 其 出版 的 书籍 在 内容 上 追 求 实 用 性 、 功利性 ; 在 形 式 上 追求通俗性 、 趣 味 性 。建 阳 民间 出 版 的 改革 与创 新 为 福 建 的藏 书 、 科举 、 教 育 等 方 面都 作 出 了 巨大 贡 献 。
版 印刷 术起 源 于 隋唐年 间。在 北宋 时期 , 平 民毕 异 又 发 明 了活字 印刷术 . 活 字 印刷术 的发 明是 中国 印刷技 术 史 的又一 次 飞跃 。活字 印刷 术有 泥 活字 、 木 活字 和 金 属 活 字 印刷 等 。尽 管 在 宋 代 已经发 明 了活 字 印 刷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作者:刘喜涛来源:《卷宗》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到宋代时进入了一个兴盛发展的时期,书籍的流传进入了以雕版印刷和手抄并举的阶段。
宋代藏书之盛,规模之大,藏书家之多,校书之精,是以前各朝所不能及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私家藏书的大发展,实起步于宋代。
关键词:宋代;私家藏书;特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悠久而深远。
在宋代以前,中国社会上总共出现了四类藏书形态:国家藏书、私家藏书、寺庙道观藏书和书院藏书。
私家藏书作为其中的一种,对书籍的保存和传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宋代是继唐代以后的另一文化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朝代,其对于典籍的收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广泛普及,为私家藏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量书院的兴建,普及了教育,使社会上大批知识阶层,为藏书家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
宋代政府十分重视对图书收藏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图书,特别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大书的编著,活跃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氛围,提升了当时文人对图书收藏的兴味。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步完善,给士人提供了学习的强大动力。
自春秋战国以来图书的累积,给宋代藏书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私家藏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自身特有的地方。
1 藏书家大量出现,并且南方藏书家明显多与北方就中国私家藏书史上说,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藏书家就有将近七百人,是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数的近三倍。
其中私家藏书在万卷以上的大藏书家有二百一十三人,约占宋代藏书家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进行的数据统计,江西五十四人,浙江三十二人,江苏二十人,河南十九人,四川十三人,安徽十一人,河北十人,山东八人,山西五人,湖南二人,湖北二人,陕西一人,宗室诸王十四人,籍贯不明者一人。
从上面的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南方藏书家的人数明显多于北方,这种趋势与南宋王朝的建立导致大量读书人携书南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了文化南移这一趋势。
名声之外:宋代福建的私家出版业
Beyond Fame:The Privat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Fujian in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金雷磊[1]
作者机构: [1]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36500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地方志
页码: 82-8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私家出版;家塾本;合刻本;宋代福建;书籍传播
摘要:宋代私家出版活动较为普遍,私刻图书质量往往较好。
一般认为,私家出版图书,是为了名声。
宋代福建私家刻书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刘元起、魏仲举、黄善夫、蔡梦弼等人,他们所刻书籍一般会冠以“某某家塾”字样,这种字样作为一种标识,形成一种品牌,可以和其他图书区分开来。
宋代福建私家刻书,一是出于家庭授习的需要;二是为了传之后世。
宋代私人藏书楼初探
宋代私人藏书楼初探
宋代是传统私人藏书事业的繁荣时期,无论数量与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也表现出一些异于前代的特点。
其中,私人藏书楼大放异彩。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私人藏书楼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首先是前言,主要回顾了宋代私人藏书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所指称的宋代私人藏书楼是广义的藏书楼概念,包括厅堂、斋室、楼阁、殿宇等凡用于收藏图书的处所。
第一部分为概述部分。
笔者对所能搜集到的宋代私人藏书楼楼名、藏主、建立年代、藏书规模等因素分为十个区域作了整体性的梳理,并列表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部分则对宋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情况略作探讨。
宋代私人藏书楼命名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其命名方式往往很有讲究,有以藏书类别命名;以藏书规模命名;以藏主志趣命名;还有其他的诸如以“山房”命名或以“书”“墨”等相关字词命名的方式。
不同的命名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表达了藏主不同的文化境界和追求。
第三部分是对宋代私人藏书楼类型的概括。
本文以私人藏书楼的功用为依据将之划分为四大类:(1) 以藏主自身修为为主要目而建立;(2) 以教育子弟为主要目的而建;(3) 兼及乡闾、惠及乡人的私人藏书楼;(4) 以私学为主要依托而惠及更大范围的私人藏书楼。
私人藏书楼的上述类型决定了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使得宋代私人藏书楼的社会效能得以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兼顾了私人与公众、家族与社会,从而其作用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得以实现。
多维视角下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爱书情结
收稿日期:2023-07-12作者简介:艾玲(1977 ㊀),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㊂多维视角下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爱书情结艾㊀玲(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漳州㊀363000)摘㊀要:古代藏书家往往有着强烈的嗜书情怀,在他们求书㊁抄书㊁护书㊁读书㊁传书㊁共书的过程中,以及在嗜书感言和藏书印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体现㊂文章从上述角度简要介绍了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的爱书情结,以期丰富福建历代藏书活动的精神内涵㊂关键词:藏书家;福建;宋代;明代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8-0138-031㊀背景㊀㊀福建私家藏书晚于北方,逊于江浙,南朝梁陈经隋唐到五代,福建仅出现7位藏书家,其中梁陈时郑露1人,唐时林披等4人,五代时徐寅㊁林鼎2人㊂两宋时,由于雕版印刷的兴起,福建私家藏书异军突起,藏书家达89人,藏书万卷以上的有14人[1],主要分布于莆田㊁闽南㊁福州㊁建阳等地,知名的有苏颂㊁郑樵等藏书大家㊂元朝因存续时间较短且社会动荡,福建鲜有知名藏书家㊂明代是福建藏书家辈出的时期,出现了杨荣㊁陈第㊁徐火孛力㊁曹学佺㊁黄居中等藏书大家㊂2㊀宋代福建藏书家的爱书情结2.1㊀求书心切㊀㊀藏书家为了获得喜爱的藏书,往往数十年四处奔波,用去大部分俸禄,甚至节衣缩食购书,遇到珍贵的书籍则不惜重金购买㊂有的藏书家虽然以乞借为生,衣衫褴褛,但仍有钱就买书,临终时家无余财,只有藏书数万卷,如:北宋宰相苏颂的老师㊁建安(今建瓯市)黄晞 家贫,谒索以为生,衣不蔽体,得钱辄买书,所费殆数百缗,自号聱隅子 ㊂有的藏书家不置田宅,得钱就买书,如:北宋天禧年间建安张式 既老矣,终不肯治田宅,所得禄以置书 [2]㊂南宋藏书家辈出,如:南宋莆田人方略 民间有奇书必捐金帛求之 [3];南宋仙游人傅诚以全部俸禄用来购书[4];南宋浦城人真德秀一有闲暇就访书㊁购书㊁读书,其西山藏书楼聚书达9,000余卷[5];辛弃疾好友,南宋侯官(今福州)人郑元英不远万里到四川卖药,再购书返回,不辞辛苦,建 巢经楼 藏书,辛弃疾诗‘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赞之 万里康成西走蜀,药市船归书满屋 [6];南宋莆田人郑樵家境贫寒,不仅四处求书读书,还在藏书理论巨著‘通志“中提出求书八法,分别为即类以求㊁旁类以求㊁因地以求㊁因家以求㊁求之于公㊁求之于私㊁因人以求和因代以求[7]㊂2.2㊀抄书之勤㊀㊀古代藏书家大多乐于亲自抄书,不仅可节约购书费用,还可边抄边读,陶冶性情㊂北宋庆历宰相泉州同安人苏颂家贫俸薄,雇不起佣书人抄书,在馆阁任职期间抄书九年,积书万卷,其长孙苏象先的‘丞相魏公谭训“载其 每日记二千言,归即书于方册 ㊂南宋郑樵在‘献皇帝书“中记载 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他的藏书以抄录为主,达数千卷之多㊂2.3㊀苦读乐读㊀㊀藏书家多爱读书,苦读并陶醉其中㊂北宋邵武人黄伯思手不释卷㊁遍读群书,且要求读书室窗明几净,李纲曾评价他 所至虽假室暂寓,必求明窗净几,图史满前,欣然处其间,诵习述造皆有度程,寒暑不易 [8]㊂傅诚在月峰山大仙岩下建 月山书院 ,王迈作诗称赞: 山下闻书声,胜似听丝竹㊂山中嚼书味,胜似饱粱肉㊂丝竹无趣空有音,粱肉悦口不悦心㊂ [9]南宋建阳(今南平市建阳区)人祝穆在‘樟隐楼记“中把藏书楼比作琼楼玉宇, 盖兹楼也,检书则登,整书则登,曝书则登㊂乘兴一登,便觉水晶宫阙㊁琼楼玉宇去人不远 [10]㊂831第43卷第8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8月2.4㊀传书之谆㊀㊀藏书家读书爱书,希望其后代也能爱惜藏书并读书出仕㊂北宋宰相苏颂有劝子读书的藏书铭 惟苏氏世,官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㊂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11]㊂郑樵的同郡好友林霆把藏书作为留给后代的良产,对子孙说: 吾为汝曹获良产矣㊂ [12]2.5㊀共书之情㊀㊀多数藏书家的藏书概不外借,并要求子孙后代严加保管,如若损坏或鬻卖则为不孝,但也有不少藏书家能够互相分享藏书,或开办书院供人读书,或赠书给爱书者㊂苏颂藏书乐于外借,其诗‘客来“表达了对书友的欢迎之情: 有客过我门,开颜喜相见㊂贫居何以待,案上书千卷㊂高论到古人,终日自忘倦㊂ [13]辛弃疾好友郑元英在其 巢经楼 旁建 尚友斋 ,供人读书,辛弃疾‘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诗后注曰: 楼之侧有尚友斋,欲借书者就斋中取读,不借出㊂ [14]3㊀明代福建藏书家的爱书情结㊀㊀元代短暂且战乱,福建私人藏书事业深受影响,整个元代有记录的私人藏书家仅有晋江人赵希直㊁建阳人蒋易和崇安人詹景仁[15]㊂到了明代,随着新书坊的兴起,藏书家数量增多,达74人[1],主要集中在福州,知名的有杨荣㊁陈第㊁徐火孛力等㊂自明代以来,私家藏书印逐渐兴起,藏书印成为藏书家表达爱书情怀的又一方式㊂3.1㊀嗜书感言㊀㊀古代藏书家往往会留下爱书感言,明末藏书名家徐火孛力终生不仕,认为藏书读书的愉悦超越出仕, 名士见而嘉叹,俗夫闻而窃鄙㊂淫嗜生应不休,痴癖死而后已 ,他在‘笔精“卷六中说: 余尝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㊂得一僻书,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罗盈目,不足喻其快也㊂ [16]3.2㊀求书心切㊀㊀明代闽县(今福州市西南郊)人林懋和酷嗜藏书,‘柳湄诗传“载: 懋和以庶吉士改礼部,有贤声,督楚学所识者皆名士,历布政使归时藏书数万卷㊂ 林懋和年老辞官后仍不停搜书,闭户苦读[17]㊂随沈有容出征台湾的连江抗倭将军陈第酷爱藏书,见好书即不计代价买下,他在‘世善堂书目题词“中说: 吾性无他嗜,惟书是癖㊂ 他遇书辄买,惟恐有失,且不择善本,不争价值,在年老辞官后,依然跋山涉水前往金陵焦竑家读书抄书,令焦竑自叹不如[18]㊂闽县人徐火孛力购书不置田产,其在‘藏书屋铭“云 少弄词章,遇书则喜㊂家乏良田,但存经史 [19],他还在‘红雨楼藏书目序“中提及自身求书之法, 更有罕睹难得之书,或即类以求,或因人而乞,或有朋旧见贻,或借故家钞录 [20]㊂晋江千顷堂主人黄居中也 衣食所余,辙以市书 ,其藏书达六万余卷[21]㊂3.3㊀抄书之勤㊀㊀明代长乐人谢肇淛家贫,雇不起抄书人,于寒冬腊月抄写北宋谢薖的‘竹友集“, 每清霜呵冻,十指如槌,几二十日始竣 ,他曾托人向朱氏后人借抄藏书: 庚戌夏,余托友人谢于楚至其所,钞一二种,皆不可得,岂秘之耶?于楚言其书多在后殿,人不得见,亦无守藏之吏,尘垢汗漫,渐且零落矣㊂ [22]3.4㊀苦读乐读㊀㊀徐火孛力自幼喜爱读书, 闲尝取父书读之,觉津津有味 ,他的好友侯官人曹学佺也好读书,徐火孛力之子徐延寿诗云: 朝朝亲简册,日日弄雌黄㊂灯案三冬足,书橱两脚藏㊂好读神愈健㊂日诵几千行㊂ [23]晋江人黄居中读书 寝食坐卧,晏居行役,未尝一息废书也 [24]㊂3.5㊀藏书保护之精㊀㊀藏书家对藏书非常爱惜,装潢精好,明初 三杨之一的建安人杨荣曾在永乐年间秘府㊁秘阁火灾之际,挺身保护朝廷珍贵典籍,被永乐皇帝朱棣誉为 岁寒松柏 ,他对个人藏书也十分爱惜,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 建安杨文敏家藏甚富,装潢精好,经今二百年,若手末触者㊂ [25]闽县邓原岳藏书 装潢齐整,触手如新 ,他在‘寄宣儿十六韵“中嘱托儿子去除书中蠹鱼: 楚客漂零久,殷勤寄汝书㊂西楼千卷在,东廓一廛余㊂梅过先搜蠹,春来急种鱼㊂ [26]3.6㊀传书之谆㊀㊀陈第以军人特有的豁达嘱托子孙处理藏书, 吾买书盖以自娱,子孙之读不读,听其自然㊂至于守与不能守,亦数有必至 ,其藏书传至乾隆初年逐渐散佚[27]㊂徐火孛力在‘题儿陆书轩“云: 菲饮食,恶衣服㊂减自奉,买书读㊂积廿年,堆满屋㊂手有校,编有目㊂继书香,尔当勖㊂ [28]3.7㊀共书之情㊀㊀闽县人邓原岳出仕前在竹屿老家建造了 竹林精舍 ,邀请谢肇淛㊁曹学佺㊁徐熥㊁徐火孛力等人结社吟咏,被世人称为 竹林后七贤 ,徐火孛力的‘宿邓汝高竹林山庄“称颂了他们一起读书交流的美妙: 精庐遥结翠微间,借得云窗一夕闲㊂流水断桥通古路,斜阳残磬下空山㊂犬声似豹闻茅舍,萤火随人入竹关㊂931艾玲:多维视角下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爱书情结㊀桑柘满村堪寄隐,与君吟卧却忘还㊂ [29]徐火孛力把借书人比作知音而乐借, 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也,何可不借 ,他的 红雨楼 还为借书人提供茶水[30]㊂3.8㊀藏书印中的浓浓书情㊀㊀藏书家的藏书印往往蕴含他们的爱书情怀,闽县人徐熥为著名藏书家徐火孛力之兄,有藏书印 徐熥真赏 ,彰显了他对藏书和读书的热爱㊂闽县人蒋玢知道藏书可能随时间流逝散佚,有藏书印 是书曾藏蒋绚臣处 ,既显示了他对藏书归宿的豁达,也表露了他对藏书的热爱[31]㊂4㊀结语㊀㊀福建古代藏书家人数众多,藏书不计其数,如实描述他们的爱书情怀实非易事,笔者搜集资料有限,多有遗漏,且不同的人对藏书㊁爱书的标准不尽相同,故笔者对藏书家爱书情怀的表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学界能够进一步丰富对古代藏书家爱书情结的描述,并增补相关资料,以切实彰显福建古代藏书家的爱书情怀㊂参考文献:[1][2][4][5][6][8][9][10][12][13][14][15][17] [20][23][25][26][29]㊀王长英,黄兆郸.福建藏书家传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213.[3]㊀王卫国.宋代私家藏书的管理与利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1):103-106.[7][30]㊀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85-264.[11]㊀衡大新.古代藏书家的读书情结[J].古典文学知识,2010(6):138-142.[16][18][19][21][24][27]㊀韩永进.中国图书馆史㊃古代藏书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417-420. [22]㊀王国强.中国古代南北藏书家的交流及其历史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0):87-92. [28]㊀叶德辉.书林清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240.[31]㊀方挺.明清闽籍藏书家藏书印片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83-184.(编校:冯耕)(上接第137页)㊀4㊀文旅融合视域下绍兴图书馆地方资源建设发展建议4.1㊀强化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打造高品质阅读空间㊀㊀为城市旅游事业提供文献支撑是文旅融合视域下绍兴图书馆的首要任务㊂绍兴图书馆应继续推进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一方面,绍兴图书馆应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进绍兴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既要将民间传说㊁民俗技艺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已有专题数字资源,提升珍贵馆藏文献的可获取性;另一方面,绍兴图书馆应主动推进地方文献服务 走出去 ,延伸大先生书房模式,在景区㊁民宿㊁驿站等地开设流动图书馆或图书室,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由中心场馆延伸至旅游区,通过定制化文献资源服务设置高品质㊁专门化的 景区阅读空间 ,让地方文献资源既能为旅游资源提供文化支撑,也能促使人文属性成为旅游景点和项目吸引游客的亮点㊂4.2㊀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地方文献推广工作㊀㊀绍兴图书馆只有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才能让更多读者了解绍兴文化,期待绍兴之旅㊂为此,除了积极开展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绍兴图书馆还应利用新媒体服务平台,尤其是发挥微信公众号㊁抖音账号的即时推送功能[4],以绍兴地区文化盛宴为宣传点,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全国各地的读者都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初步乃至进一步了解绍兴之美,无形中提升其地方文献关注度㊁绍兴地方文化的标识度以及绍兴旅游的吸引力㊂4.3㊀发掘地方文献资源要素,打造绍兴文旅品牌㊀㊀文创要素发掘㊁文创产品研发是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绍兴图书馆应突破文旅融合参与者㊁文献资源提供者的观念限制与角色定位,转型为文旅融合的主导者㊁设计者,主动与政府㊁博物馆㊁文创工作室等部门或机构合作,将地方文献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坐标要素设计为文创产品,打造绍兴文旅品牌㊂文创产品作为地方文化的具象化体现,能够有效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与体验需求,助力城市特色旅游事业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㊀李莎,周淑云,刘沄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推广的实践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研究视角[J].图书馆研究,2022(6):59-66.[2]㊀李霞.公共图书馆开发利用文旅特色地方文献资源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S1):151-154. [3]㊀陈倩.文旅融合视角下地方文献的服务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2(10):25-29,74.[4]㊀张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2):29-30,33.(编校:崔萌)041艾玲:多维视角下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爱书情结。
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
书院藏书中的经典文献和备考资料为科举考试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教育普及
书院藏书的存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 ,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对学术研究的支持
提供研究资料
书院藏书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支持。
推动学术交流
书院藏书的存在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切磋的平台,推动了学 术的发展。
的复制本和地方文献。
重要藏书家
唐代闽地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藏书家 ,如欧阳詹、林慎思等,他们私人 收藏的书籍数量较多,并对书院藏 书建设做出了贡献。
官方支持
唐代后期,官方开始支持书院藏书 ,为书院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和 图书来源。
宋代闽地书院藏书的发展
01
02
03
快速发展
宋代时期,闽地书院藏书 得到了快速发展,数量和 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些书院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经典书籍,还收藏了许多地方志、历史档案等资料,反 映了当时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明代闽台书院藏书还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许多实用 的书籍,如农业技术、医学等,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Βιβλιοθήκη 明代闽台书院藏书对后世的影响
01
明代闽台书院藏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时期,闽地书院开始大量 出现,藏书量也日益丰富。
这些书院主要分布在福建、广 东等地区,其中以福建的龙溪 、永安、长泰等地的书院最为 著名。
这些书院通常由当地士人自发 创办,以教授儒家经典、弘扬 文化为主要目的。
明代闽台书院藏书的特色
明代闽台书院藏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注重收集地方文献和历史资料。
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
宋代福建兴化私家藏书兴盛初探
宋代福建兴化私家藏书兴盛初探
黄静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09(031)006
【摘要】以宋代为例,对福建兴化悠久的藏书文化及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着重讨论了私人藏书家的主要功绩,从而揭示促使兴化私家藏书走向繁荣的原因.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黄静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宋代兴化书院及藏书楼的兴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J], 薛慧芳
2.宋代福建科举兴盛原因初探 [J], 卢珊珊
3.清代福建私家藏书兴盛探微 [J], 方挺;
4.明代福建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与特色 [J], 张美莺
5.魏晋南北朝私家藏书兴盛原因初探 [J], 陈德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福建私家藏书考论的开题报告
宋代福建私家藏书考论的开题报告
本文旨在探讨宋代福建私家藏书的情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宋代福建地区的私家藏书,我们将采用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方法,从藏书的内容、数量、藏书人的身份地位、藏
书家族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本文旨在揭示宋代福建地区私
家藏书的全貌,并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对宋代福建的文
化与思想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认识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福建地区私家藏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我们将分析宋代福建地
区私家藏书的形成原因,探讨藏书人的文化背景及其对文化的贡献,并
考察福建地区私家藏书的数量、藏书种类及其发展状况。
二、福建私家藏书的内容特点。
我们将对福建私家藏书中的内容进
行整体梳理,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特点,
探究其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三、福建私家藏书人的社会地位与文化传承。
我们将从藏书人的身
份地位、家族背景等方面,分析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探
讨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研究福建
私家藏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状况和演变趋
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福建私家藏书的研究,揭示其所反映的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并对该地区的文化与思想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认识和
启示。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摘要]到了唐宋,曝书形成了一种制度,每年到固定的季节,公家都会举行曝书会,把这个藏书拿出来晒晒太阳,一可以祛除湿气,二可以晒死虫卵。
在曝书会上,还会请一些士大夫、读书人一起来鉴赏图书。
核心观点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
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
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还形成一门特殊学科叫古文献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这些都是私家藏书文化的功劳。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
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
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
这也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现象。
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争权夺霸,出现“诸子学说”。
孔子这位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和教育家,要整理六经、教授门生,就需要有一些图书的收藏,所以孔子可以说是我们在文献上能看到的第一个私人藏书家。
《庄子》的《天道篇》对孔子的藏书有一些记载,更准确的记载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
除孔子之外,还有一些诸子的藏书也是比较突出的,如墨家创始人墨子和名家创始人惠施,以及纵横家苏秦。
西汉建国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兴起,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
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是有权势的诸侯王,一是有学问的士大夫和官员。
诸侯宗室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河间献王刘德,他的私人藏书是当时最有名的,还有一位是淮南王刘安,他的藏书主要是一些文学类的,所以史书上记载他的藏书不如刘德好。
当时有一批学问家也是官员,像贾谊、司马相如、朱买臣、扬雄,都有一定的藏书,数量也不少。
试论宋代私家藏书目录
试论宋代私家藏书目录
黄素钦
【期刊名称】《福建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私家藏书目录即由私人编纂的以私人藏书为基本著录对象的一种目录。
它发展到宋代,形成一种风气。
有书名可考的宋代私藏目录有30多种,如江正的《江氏书目》、吴良嗣的《蘸金堂书目》、田镐的《田氏书目》、李淑的《邯郸图书志》等等。
但现存的仅有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三部。
(以下分别简称为《郡志》、《遂目》和《书录》)。
宋代私目有如此长足的发展,有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黄素钦
【作者单位】福建邮电学校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古代私家藏书目录对谥法类著作的著录与归类 [J], 仝龙伟
2.常熟私家藏书目录考 [J], 曹培根
3.试论宋代江西的私家藏书 [J], 漆良蕾;
4.浅谈明清时期的私家藏书目录编撰体例——以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为例 [J],
李光杰
5.浅谈宋代私家藏书目录的小说分类问题--以《郡斋读书志》为例 [J], 赵梓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
形成的习俗、风气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开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开展沿革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
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开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广搜文献。
“定礼乐,明旧章〞。
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
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
还有局部载体为本钱昂贵的帛书。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开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开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
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
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开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
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本钱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
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
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开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气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普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
“书籍之流播全赖坊肆之雕刻”——正说宋代民间书坊的发展
“书籍之流播全赖坊肆之雕刻”——正说宋代民间书坊的发展宋代民间书坊的发展宋代民间书坊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刻印书籍,完全视社会需求而动。
综观现存历代坊刻本,以科举程式之书为多,而科举之书正是宋以来历代社会需求量巨大的图书品种。
赵宋王朝以文为治,因而向读书士子广开科举之门,只要身家清白者,都有应试入仕的机会,就如苏辙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上皇帝书》中所言:'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
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在这种干军万马竞相驰逐于科举坦途的时代,各地书坊纷纷镌刻朝廷规定的举业之书,以供天下士子取备温习程式之用其二,刻书作为主要的经营活动,形成一定规模,这种规模主要体现在经营时间的持续性、刻书品种的丰富、拥有相对稳定的工匠等方面。
书坊有家族长期经营的特点。
如建阳余氏的勤有堂有六七百年历史。
书坊为维持一定的经营规模和雕印质量,需要常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工匠队伍。
许道和先生据《麻沙刘氏族谱》,描述南宋建阳刘氏三桂堂'曾聘有从事校劫加工工作的编辑,经部8人史部6人,还雇有专事印刷的工人16人'。
这可能仅是一时一地的情况,但足以说明南宋书坊已具有一定规模。
其三,接受委托雕印的加工业务。
书坊作为常年经营的手工业工场,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场地和工匠,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和盈利,除自己策划编刊书籍以外,也经常接受委托雕印业务。
这种委托业务通常来自于地方官府和学者藏家。
有关北宋书坊活动情况的记载很少,可能多数书坊就以接受委托雕印为主要业务。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所谓'近岁,市人转相摹刻'云云,是当时哲宗元祐时期京师开封民间雕刻印卖书籍的真实记述。
宋代以細书楼藏书知名于世的学者叶梦得曾于《石林燕语》中论及宋代的版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学与新知·主持人:徐雁·拂云楼·《庄子·天道篇》曰:“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便可追溯到孔子的春秋时期,从此私家藏书便开始了漫漫两千年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确立了私家藏书、寺院藏书、官府藏书与书院藏书为一体的藏书系统。
纵观书林中已经问世的有关私人藏书区域研究著作,如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薛愈《山西藏书家传略》,瞿冕良《常熟先哲藏书考略》,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徐雁、谭华军《南京的书香》,江庆柏的《近代江苏藏书研究》等等,无不深受学术界尤其是文献学界的关注。
然而曾为全国雕版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却未见一部完备翔实的著作。
以往仅有郭可光《闽藏书家考略》为200位藏书家作小传,萨兆寅《福建藏书家考略》介绍藏书家52人,因此,王长英与黄兆郸合著的《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和尤小平所著的《福建藏书家传略》(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版)的相继问世,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
福建私家藏书活动起步较晚,直到梁、陈间才有相关记载,在雕版印刷技术还未普及应用的晚唐之前,由于书籍多依靠文人学士一篇对一篇、一卷对一卷的传抄,私人藏书家要想获得并收藏大量书卷实属不易。
直到雕版印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宋代之后,私家藏书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据《福建藏书家传略》的作者考证,藏书数万卷的福建建安人黄晞(996—1057)“为福建早期藏书家之冠,他在福建私家藏书发展史上,建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这一私家藏书风气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总结这近千年的福建私家藏书历史,大致有如下六方面特点:1藏书家群以福州为中心赵宋王朝在开封建立以后,改革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大力倡导尊孔重儒的社会风气,从而增加了社会对图书的需求量,而雕版印刷业的长足发展,又为之推波助澜。
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江西、福建便成为了这一新都的政治、经济、文教“大后方”。
朱熹(1130—1200)的理学学说在福建创立后,学风所至,对于福建等地的民间文教事业的兴盛,发生了有益的影响。
与此同时,闽北雕版印刷书坊刊刻了大量图书,带动了整个福建地区藏书事业的发展,从而有“南宋之世,藏书家越、闽最盛”之说。
据王长英在《福建藏书家传略》中的资料统计可得,宋时莆田籍藏书家最盛,共39人,远多于建阳的8人,福州和邵武的6人。
究其原因,是因为莆田地处东南,学风浓厚,许多人做官以后购书回乡刻书,促进了藏书文化的流传,从而出现了“方氏”这样的藏书世家。
但到了明代,福州就已拥有藏书家25人,莆田和泉州的各有8人,当初的建阳刻书之地却仅残存藏书家4人;清代差距则更为悬殊,在统计的186人中,福州一带的藏书家就有100多位,占了半数以上,莆田和泉州等地的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顺着这些数字,不难发现,福州已成为历代藏书家的聚集之地,这与宋之后福建的经济中心转向福州有极大的关系。
大批的仁人志士来到了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州,使福州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精英,加之闽北刻书业的衰落,这都大大促进了福州藏书文化的发展。
但令人疑惑的是,正如郑衡泌在《福建历代藏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中所说的那样,闽北刻书业在宋到明时期都处于繁荣期,理应藏书家辈出,可据史料记载的却寥寥不己,此种原因还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2以刻书流芳书林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将藏书家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
他指出:“于旧家中落者,贱信其所藏,富室嗜书看,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
”南宋建阳崇化人余仁仲是建阳书坊中最著名的刻书家之一。
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盖建安自唐为书肆所萃,余氏世业之,仁仲最著,岳珂所称建安余氏本也。
”其所刻书北宋以来福建私家藏书的特点唐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132“字划端谨,艞墨精妙”,于刻书、藏书、售书一体,成为宋代一藏书家。
明宣宗(1426—1435)时,光泽人陈盛举原为“新泰盛”书坊经营其分销店“鼎立轩”,为一书估而已。
该店原属邵武曹家所有,后来他自立门户改其名为“杭川阁”,四出采购各地图书,不惜重金购买名家手稿、遗著、法书、图卷,收藏5000余卷。
同时与福州大书贾谢明智合作,拓展店面,自造印刷用纸,增加印书作坊,还构建了藏书屋,随后雇请抄书、刻书名匠,精刻精印各种图书销售。
其陈氏弟子也从这些图书中沾染了儒雅之气,形成了藏书读书的风气,更造就了“杭川阁育御史”的佳话。
原来曾被公推为陈氏藏书屋总监督的好学之士陈泰,在28岁时应科举考试得中举人,后官至御史。
他为官江西、四川、山东、苏州等地,不断购买书册,增益藏书。
退休回乡之后,在教授子弟之余,还刻印书籍,编订了《杭川阁图书目录》。
再如明后期书贾余象斗(约1560—1637),建阳崇化人。
在邵武县学期间就开始涉足书业。
其“三台馆”、“双峰堂”书坊,先后刻印了不少适应科举考试的参考图书,还编印了一些通俗小说,编刻了《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等历史传奇小说。
所刻书多图文并茂,吸引世人。
清代的叶铭,被称为“闽北八书家”,是专文经营书业的大户,也撰有丰富的文章,但多散佚。
此外,许多藏书家虽不以刻书为业,但也或多或少地刊刻图书,极大促进了图书的流通。
曹学佺(1574—1646)在石仓园中刻印出版家乡先贤的文集,徐延寿无不羡慕地赞其“所刊书充栋”;张燮(1574—1640)则以一部《七十二家集》刻本蜚声书林,将汉魏六朝之遗集汇于一编;郭柏苍(1815—1890)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刻书,一生刊印图书达二十多种,刊刻有《唐周补诗》、《闽中十才子诗集》等。
3私家藏书多已散佚据不完全统计,宋以来福建的藏书楼有百余座,较著名的有宋代吴与的“吴奉议书室”、郑樵的“夹漈草堂”;明代陈第的“世善堂”、黄居中黄虞稷的“千顷斋”、曹学佺的“石仓园”;清代的萧梦松的“名山草堂”、李馥的“居业堂”、郑杰的“注韩居”、陈寿祺的“小嫏嬛馆”、梁章钜的“黄楼”、陈征芝的“带经堂”、林则徐的“七十二峰楼”、郭柏苍的“沁泉山馆”、陈宝琛的“沧趣楼”等。
一些藏书家甚至有多处藏书室或多种名义的藏书处。
如明代徐火勃(1570—1645)的藏书楼就有五处,分别为红雨楼、绿玉斋、汗竹巢、宛羽楼和偃蹼轩;清代林佶(1660—1722)除有藏书楼“朴学斋”外,另有“鹿眠庵”、“静寄轩”、“荔水轩”、“竹柏影轩”、“警露轩”等室;清代伊秉绶(1754—1815)的藏书室有“留春草堂”、“白雨山房”、“秋水园”、“寒玉斋”、“春及草堂”等。
虽然当时这些藏书楼显赫一时,藏书家们也精心收藏自己的藏书,希望它们能经久不衰,世代流传并惠及后代。
但不幸的是,部分藏书因疏忽导致的火灾被烧成灰烬,部分因遭遇战火兵乱,导致楼毁书也散,还有些在藏书家去世后,被夫人或子孙变卖以接济生活,如此种种,都导致私家藏书难以保存下来。
如明代陈第(1541—1617)去世后,世善堂内的所有藏书旋毁于夫人之手,浙江藏书家赵昱当得知有部分世善堂藏书被福建巡抚赵国麟长期借阅时,他就携款赶赴连江求购,可惜这批图书已经荡然无存了;再如清代陈寿祺(1771—1834)藏于“小嫏嬛馆”中的八万藏书,虽然其生前扃钥甚严,不愿将藏书外借,让藏书得以保存。
但据郭白阳在《竹间续话》中说,陈寿祺的孙子陈培业曾在福州衣锦坊口设“缥缃馆”书肆,公开售卖“小嫏嬛馆”藏书,其中部分被郭柏苍和杨浚所收,而其他尽散。
可见纵有千卷万卷书,如果没有加以反复精读,这些图书一旦散之毁之,其间所赋予的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散,岂不可惜至极?4藏本钤印留下图书流转印记藏书印在藏书和藏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透过这个方寸之地,可以了解藏书家们的个人志趣,体现他们不同时期的读书心得体会,实为了解藏书家们读书、藏书思想的重要依据。
宋代有关藏书印记的记载寥寥无几,但到明代就多见了。
明代初期藏书印记多较简单,多反映藏书家的姓名、字号,如林鸿的“林鸿之印”、高均的“高惟一之印”、杨旦的藏书印“杨氏家藏之书”、黄居中的藏书章“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
之后的印记就开始与藏书楼、室名相关,且藏书印常不止一枚,如徐火勃有“鳌峰徐氏宛羽楼藏”、“徐氏汗林巢珍藏本”、“绿玉山房”、“晋安徐兴公家藏书”、“闽中徐惟起藏书印”。
到了清代,藏书印更是丰富。
萧梦松有藏书印20余枚,有普通的如“萧印梦松”、“萧氏梦松静军”、“萧斋”等印,也有言简意赅、言其志的“澄之不清,挠之不浊”白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朱方,其所刻的藏书铭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曰:“名山草堂,萧然独居。
门无车马,坐有图书。
沉酣枕藉,不知其余。
俯仰今昔,乐且宴如。
”读来别有韵味,此番醉于书海,独享其间的精神境界让人艳羡不已。
李馥则有“居业堂”、“过眼烟云”、“不贪珍宝”、“生事不自谋”、“舍书百不欲”、“书魔惑”、“见客惟求转借书”等60余枚印章,其视读书为人生之一大乐趣,视钱财功名利禄于身外之物可见一斑。
历来私家藏书的藏书印精巧清丽,雍容秀雅,凝重古朴,不仅可作为艺术珍品加以欣赏,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有时一藏本上钤有几方甚至是十几方印记,经过考证后便可获知此藏书的流转情况,如其曾被哪些人收藏过或被谁校对鉴赏过。
1335提倡私藏流通,推己益人将藏书秘不宣人,一直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典型特征。
藏书家们在藏书过程中都意识到得书之不易,藏书之艰辛,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能完好地保存图书,以达到“久传后世,津逮子孙”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将藏书扃其楼钥,使举世不得寓目,这是一个让藏书免遭破坏的重要途径。
可是不难发现,每个时代均有藏书家将家藏秘本互通有无,加以抄写,与他人共读之的实例。
尤其是明代之后,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徐火勃主张“传布为藏”的思想,其所藏书多为罕见珍本,许多文人墨客不远千里来一睹其藏书,徐火勃皆乐于借阅,其在《笔精》中言:“书亦何可不借人也?贤哲著述,以俟知者。
其人以借书来,是与书相知也。
与书相知者,则亦与吾相知也。
何可不借?来借者,或蓄疑难,或稽异同,或补遗简,或搜奇秘。
至则少坐,供茶毕,然后设几持帙,恣所观览,随其抄眷。
”黄虞稷(1629—1691)“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
有名的《古欢社约》就是黄虞稷和丁雄飞交流互借图书的证明,“每月十三日丁至黄,二十六日黄至丁。
为日已订,先期不约。
要务有妨则预辞”。
梁章钜则认为借书与人是“推己之有余,益人之不足”,“其功似更大于通财”。
还有部分藏书家认识到只有教后代之学识,让其知藏书读书之重要,才能让藏书文化薪火相传,因此他们藉藏书以讲学,作育人材,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开办了多功能书斋、创立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