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控制机制和群体的三重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
他认为,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
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求的目标时,它们是平衡的。
这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行为。
反之,由于社会化教育缺乏,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群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其形式主要有:创新、形式主义和造反等。
可以说,涂尔干对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层面,默顿的失范研究则是从社会结构失范来研究个体行为失范。
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失范,即社会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分类及主要现状“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社会的规范丧失了或者陷于混乱,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呈现出无序化局面。
社会失范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缺乏完整、明确和自治的特征而导致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或曰社会病态。
关于失范与越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笔者以为,社会失范与越轨虽然都是对于社会规范的背离或违背,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种现象属于社会失范,但未必就是越轨。
而任何越轨都是一定的社会失范。
即社会失范现象包含越轨现象和虽未越轨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可以说,越轨现象是严重的社会失范。
本文所要研究的社会失范包括了越轨,是社会成员面对社会规范而难以遵从或遵从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违反规范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时,发生了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法律、法规等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现象。
试论电信行业在消费者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建设
试论电信行业在消费者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建设【摘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防范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的发生。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社会信用的意识淡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落后,影响我国市场产品的交流。
因此,本文以电信行业为例,分析了我国现行电信行业的信用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原因对策建议1 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电子通讯产品在我国的普及。
电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讯业的发展每年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
电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打破了原来市场的独家垄断,市场竞争激烈,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需求市场形成,改变了电信行业供应商原有的服务模式,联通、移动、铁通和电信形成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模式方面的竞争。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电信企业对用户管理水平的管理滞后成为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一大因素。
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电信企业提供的是电子无线通信类服务,所以在电信行业采用的是先付费后服务的行业发展模式,因此行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行业必须建立的客户服务信用等级。
目前,我国的电信行业信用等级比较低,没有完善的信用等级保障体系,仅仅依靠企业的以往服务活动来评定信用等级和客户建立默认的信用关系。
今年来,出现用户用假身份证或者其它非正规的方式办理各种电信服务业务,电信企业也为了利益忽略了办理网络业务的各种程序,以至于形成了电话号码大量的废弃和用户欠费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管理。
2 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1)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的缺失。
我国的信用经济发展比较晚,仅仅依靠道德良知建立互信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信用失范的现象经常发生。
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电信用户缺乏市场经济下的信用意识和守信道德观念,甚至利用各种手段获取电信网络服务,有意拖欠通信服务费用。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二、特征
1、普遍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
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
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
2、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 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意志。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
“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
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外在控制是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 会规范的类型。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主要靠社会规范的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 范的认同来实现。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越轨者,并受其强烈 影响,那他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越轨者。
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方面来解释越轨的原 因。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 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 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被社会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
失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越轨的原 因。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一、含义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调节和制约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
二、特征1、普遍性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2、阶级性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3、强制性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分类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2、硬控制与软控制(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3、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四、社会控制手段1、习俗2、道德3、宗教4、纪律5、法律6、社会舆论第二节社会越轨一、含义及分类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按照越轨行为所触犯的社会规范的性质,可以把越轨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违俗行为——违反现行风俗习惯违德行为——违反社会道德违纪行为——违反组织纪律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违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二、社会越轨的特征——相对性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并不是这个行为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们赋予的。
相对性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一样,在一个社会被看作是严重越轨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将一种行为是否看作越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以及行为主体的变化而相异。
三、产生原因(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体态理论、染色体理论(染色体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科学家发现许多男性暴力罪犯的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即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
染色体理论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郑杭生/洪大用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作者简介」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邮编100872「内容提要」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
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策略,正确认识国家的作用,高度重视风险教育,积极实践新型发展观。
「关键词」社会安全/风险共生/风险管理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各地频发的导致重大伤亡的灾难,看上去似乎并不相关,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共同预示着一个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
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社会安全的界定社会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安全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安全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二是系统内部因素。
从环境因素看,影响社会安全的具体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自然环境的衰退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可能对基于此种环境生态条件的社会系统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一方面,外部社会的冲击、竞争、打压、颠覆甚至直接入侵,也会导致社会紧张和混乱,严重时,可能会瓦解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的安全状况。
从系统内部因素看,一个社会系统的安全取决于社会内部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思想文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名词解释:(1)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此后,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是:“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2)学生失范行为答: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较普通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必须用刑罚来惩罚。
(3)心理缺陷说答:心理缺陷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4)挫折—侵犯说答:挫折—侵犯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该理论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人在受到一定的挫折以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归因,并将失败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作用,从而致使心里产生失衡,为了寻求慰藉和平衡而产生越轨等侵犯行为。
福师(2021-2022)《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3)-辅导资料(答案)
福师[2021-2022]《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注:本科目作业有多套随机试卷,请核实是否与您的试卷顺序相一致!!!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1、()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C]2、德国社会学家()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A]恩格斯[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C]3、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C]4、()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A]5、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B]6、()就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差别或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如财产的多寡、政治身份的显微、劳动熟练程度、社会声望的大小、文化水准的高低等等标准,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集团的人们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A]文化分层[B]社会分层[C]政治分层[D]教育分层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B]7、()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A]教师义务[B]教师职业声望[C]教师专业地位[D]教师权利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B]8、()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正确答案是]:[B]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
浅议事业单位岗位廉政风险防范
新华词典对“风险”一词的解释是:喻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灾祸。对待风险的关键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航空界飞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恩法则”,他以明确的数据和事实告诉我们,严重事故是由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所引发造成的,而这些事故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要想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起事故隐患控制住,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3.4开展有效地督察,增强抗风险针对性。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督查机制,按照上级查下级,下级监督上级的要求开展督查。二是要通过督察队伍网络加大督察力度,提高防控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执法情况加强日常督察,重点加强对敏感岗位、重点人员的分析和监控力度。四是要加强廉政预警,对可能涉及违法犯罪、情节严重的风险一级预警,构建绝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对可能涉及违纪,情节较重的风险二级预警,构筑不能逾越的“警戒线”;对涉及违反日常管理规定和要求的一般风险三级预警,构建需要共同遵守的“斑马线”。同时要加强动态监督和保护挽救的风险控制机制,实行诫勉提醒、诫勉督导、诫勉纠错“三诫勉”制度。五是要加大办案和惩戒力度,完善落实问责制度。
2.1.3内部管理风险:
主要是指体制、制度、机制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未根据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及时制定和有效实施各项制度;以及在权力的制衡,机制的约束,程序的规范,环节的科学,监督的力度,制度的执行力度,工作作风方面的不足等等。
2.1.4外部环境的风险:
主要是指管理、服务对象和业务往来中可能对工作人员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式影响,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牵制,从而导致领导班子决策失当、工作人员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另外,“逢年过节”特殊时节,朋友交往的性质等也是诱发风险发生的一些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_特点及对策
市房产私有率的迅速提高,房产拥有者成为了城
市中的重要利益群体。 虽然业主在社会中是一个
较强势的群体,但在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之间的
矛盾中他们处于相对弱势,这种情况使“强强”冲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
类型
、
特点及对策
●
马基教研室课题组
收稿时间
弱,社会整合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整合
机制一时难以形成,社会控制机制运转不灵,导致
大量社会失范现象出现, 就必然产生冲破社会规
范、破坏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
(
三
)
社会认识不足
首先是相关处理人员对群体性事件认识不
清。 一是对突发性社会群体矛盾的性质区分不
清,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 敌
社会张力逐渐增多并表面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 40-张力的积累,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 当前中国正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
水平得到整体性提高的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扩
大,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社会规范
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
化, 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导致社会示范,社
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以上访、围攻、静坐、游行、集
会等为主要方式的,行为激烈的人民内部矛盾。
2005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提及,中国群体
性事件从 1993 年的 1 万起, 增加到 2003 年的 6
万起,参与人数从 73 万增加到 307 万。 据不完全
统计,2008 年群体性事件大概有 8 万多起, 其中
失范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失范的社会学名词解释在社会学领域中,失范是一个常用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行为超出规范或价值观范围的现象。
它包含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破坏、背离或无视。
1. 失范的定义和范围失范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超出了正常可接受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这种行为可以涉及个体的道德标准、社会习俗、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公认的行为准则。
失范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个人层面的道德犯罪行为,也可以涉及群体层面的社会动乱和组织失败。
2. 失范的原因和影响失范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是多元化的。
在个体层面,一些人可能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失衡、道德沦丧或心理问题而产生失范行为。
在群体层面,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失范现象的出现。
失范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犯罪率提高、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组织崩溃等。
3. 失范的分类失范行为可以根据行为类型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根据行为类型,失范可以分为道德失范、法律失范和社会失范。
道德失范指的是行为与道德标准不符,如欺骗、不诚实等行为。
法律失范指的是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如盗窃、杀人等行为。
社会失范则指的是违背社会习俗和规范的行为,如社会动荡、腐败等。
根据影响范围,失范可以分为个体失范和群体失范,在个体失范中,行为仅限于个人范围,而群体失范则涉及到整个社会群体。
4. 失范的应对和改善失范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措施应对和改善失范现象。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来遏制和惩治失范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提高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同时,改善失范问题还需要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等结构性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改革。
5. 失范的挑战和展望失范问题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数字化时代的道德失范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失范问题的范围和形式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
社会学概论 简答题总结--自考本科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 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 社会化得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一种自发形成,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需要互相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 被某一群体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既得利益群体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得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人们在感情和行为方面等方面互相结合,已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及行为规范、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的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依据社会资源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利益,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失控时指社会虽然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但却并未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导致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为所欲为。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治阶级 道德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 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威来为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指社区各个社会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某种层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因为心理或精神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社交或活动所表现出的偏差行为。 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关系与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时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的偏差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指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标准来授予。 概念由库利提出,他说“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是指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公共部门是指被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可以通过比较个人一生中某几个时期的工作,如最初的工作、结婚时的工作、退休前的工作灯反映出来。 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 社会控制方式。 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精选三重一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1、出台制度内容的操作性不高,对具体事项界定不清晰。
一些单位只对“三重一大”制度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界定,细化量化不够;制度的制定多为照搬上一级规章制度,缺少结合实际制定的适合自身的实施规范;对“三重一大”范畴不能准确区分到位,对需要集体决策的内容、范围、权限、项目安排、资金性质等不够细划不明确,造成一些事项应上会未上会或是不必上会却上了会的情形,挤占决策层时间及精力,降低决策效率。
2、部分单位未严格执行领导末位发言制。
会上领导率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后再由其他成员表态,造成部分成员有言不敢言的情形,导致民主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议题事项执行结果透明度不够。
部分上会讨论的“三重一大”议题仅局限于决策环节,缺少研究是否执行、如何执行及预期的执行效果,以及事后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通报和决策调整机制。
4、决策资料管理不规范。
有些单位有关“三重一大”的资料保存不完整,无法还原决策真实过程,有些单位资料杂乱不完整、不齐全,找不到决策对应的会议资料,或是会议记录过于简洁反映不出决策程序。
审计建议1、修订完善制度内容。
应结合单位实际和发展需要补充完善现行“三重一大”制度上的疏漏和不足,细化该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注重“三重一大”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
2、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意识,严格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坚持事先调查论证、会上集体讨论、党政正职末尾表态等规定,会议记录要体现每位发言者的表达意愿,并注重档案的收集完整和保管。
3、建立健全决策结果报告机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和纠错机制。
强化决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在决策实际执行过程中要不断纠偏纠错,遗失补缺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削减风险,并将决策落实结果在会上予以反馈,形成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程序链。
存在问题1:“三重一大”基础资料较凌乱、不规范、未分类编号、无目录表,效能监察在工作总结及基础材料中未记录。
第十五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从内容上讲,社会控制可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规定、引导、促进、鼓励人们按照既存的 社会规范从事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是防范、阻止、处罚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 社会发展的行为。
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 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 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
2.越轨的正功能
(1)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增强群 体团结,增强社
会控制的效果。 (2)越轨能带来某些规范与制度的变化。
(3)越轨行为有时可以提高一个组织的效率。
(4)越轨行为给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
三、关于越轨的有关理论
1.越轨的病理学观点 2.文化冲突理论 3.亚文化群理论 4.标签论
1.越轨的病理学观点
• 这一观点在1890—1910年即社会学早期非常盛行。 • 社会病理学观点源于有机体类比法,其主要观点有:
①妨害社会正常机能的个人或情况则被视为有毛病的,这种毛病就是 社会问题。
②社会病态就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而社会病理则是指社会 的生理功能处于失调状态。
③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 ④所有麻烦都是那些在遗传上具有缺点的个人造成的,优生学运动作
第十五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老的标准被打破新的标准又不能建立。 ——迪尔凯姆
第一节 失范
一、失范的含义
迪尔凯姆主要是在社会结构的层面研究失范。 迪尔凯姆认为失范主要指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 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 无序的社会状态。
迪尔凯姆认为这种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 “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结果。
某一社会如何依据其价值体系对某人或某事“定名”或“标示”的 过程。 • 标签论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偏差的 起因和由来。 • 那些被多数人看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被 社会打上了烙印——那种把“越轨者”和所谓“正常人”区别开来 的社会耻辱标记。
53郑州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社会学7410 本期末考试测试及参考答案
单选题:1、属于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是:B学生守则2、“过分社会化”是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的概念。
D丹尼斯•郎3、()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
C 19895、不属于教师课堂角色的行为方式是:A家访6、教育病理学代表人物是:B新掘通也7、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D芝加哥8、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C 美国9、属于消极的再社会化的机构是:收藏A.监狱B.小学C.文化宫D.少年宫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监狱10、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收藏A.普遍性B.单一性C.潜伏性D.变异性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单一性11、古代读经书,应科举,取功名的国家是:收藏A.美国B.英国C.D.澳大利亚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中国12、属于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形式有:收藏A.社会习俗B.学校C.亚文化D.家庭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学校13、“控制缺乏说”属于:收藏A.失范的社会学解释B.失范的心理学解释C.失范的控制说解释D.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失范的社会学解释14、“三重人格理论”是( )提出的。
收藏A.米德B.丹尼斯•郎C.库利D.弗洛伊德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弗洛伊德15、强调完美人格塑造,个人独创和自我实现等个人主义的国家是:收藏A.越南B.古巴C.D.美国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美国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发布于:收藏A.1964年B.1967年C.1965年D.1966年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1966年17、属于中央调控型政治结构的国家是:收藏A.朝鲜B.日本C.美国D.中国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日本18、下列不属于学生的“重要他人”的是:收藏A.同学B.家长C.宠物D.教师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宠物19、差异交往说属于:收藏A.失范的心理学解释B.失范的控制说解释C.失范的生物学解释D.失范的社会学解释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失范的社会学解释20、关于观念转型说法错误的是:收藏A.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B.是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第18章 社会控制
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通过生命体征、症状改善及心理状态等指标评估 护理效果。
定期记录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
护理效果评估
患者反馈
收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反馈,以便改进。
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护理效果评估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策略,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团队应保持学习和进修,以跟上医学发展的 步伐。
谢谢观看
如何进行护理?
日常护理
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得 到满足。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可引入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 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什么是枕骨大孔脑膜瘤?
发病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 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增加发生风 险。
什么是枕骨大孔脑膜瘤?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平衡障碍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因肿瘤大小和位置而异。
谁需要护理?
谁需要护理?
患者群体
所有被诊断为枕骨大孔脑膜瘤的患者均需专业护 理。
入院期间
患者入院后需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计 划。
护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等。
何时进行护理?
术后恢复期
术后需要特别注意压迫症状的变化,及时报告医 生。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
何时进行护理?
定期随访
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
群体规范名词解释
群体规范名词解释1. 群体群体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在社会学中,群体是指在共同的情境下相互关联的个体们。
这些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共享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经济利益等。
群体的存在和特征是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2. 规范规范是针对某个领域或活动所制定的准则和标准,用于指导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
规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权威机构或专家制定的。
遵守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合作和减少冲突。
3.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对特定名词进行定义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特定领域的术语和概念。
名词解释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专业交流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4. 群体规范名词解释群体规范名词解释是对与群体有关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定义和解释的过程。
这些名词在研究群体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群体规范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4.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被普遍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是群体生活中的重要基础,它们帮助个体了解什么行为是被认可的,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
4.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体认同有助于维系群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4.3.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由群体对个体赋予的一种行为和身份。
社会角色规定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责任,并且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4.4.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协作的方式做出的决策。
群体决策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减少个体主观意识的偏颇。
4.5. 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指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互相吸引和凝聚的力量。
社会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提高群体的稳定性和秩序性。
4.6. 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违反是指群体成员在行为上违反了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违反可能导致群体内部的冲突和紧张关系的产生,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制裁和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控制机制和群体的三重失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体制的博弈也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机制,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不断进行利益的博弈与更迭,失范现象在各领域衍生、复制、蔓延。
经历了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渲染的社会群体,在转型期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与判断的能力,突发性群体事件不断发生。
认识三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体制的转型、重塑与整和。
【关键词】:规范失范; 控制机制失范; 群体失范; 群体性事件
在一个社会的结构内部发生巨大的变革的时候经常伴随着结构性的张力,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交叉与更迭的时候,必然伴随着旧有的社会规范与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社会规范的冲突;社会控制机制也面对新形势的挑战;社会中的既得与期待利益者群体由于利益的分配、取得的方式等的不同产生压力与不满,我国社会正式进入了急剧变迁的”失范期”,正如英国社会学家达伦道夫所言,一定程度的社会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2004年10月18日,重庆万州发生了群众围攻政府大楼、烧毁警车、哄抢超市的群体性事件。
2005年6月26日安徽池州群众冲击派出所,烧、砸车辆,殴打民警,哄抢超市的群体性事件。
2007年6月29日广东省河源市的富源电站工地因讨薪而发生群体性斗殴的”6·29”事件。
某种程度上,突发性群体事件,客观地反映了转型期的中国的刚性与柔性规范的双重失范,反映了社会控制机制的缺位与不足,社会群体对主流价值观态度的变化。
一、规范机制的失范
涂尔干认为”失范是价值的对立面,导致无穷尽的欲望”。
帕金森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失范是社会系统结构无法完全匹配的原因所致。
默顿从道德价值与制度化手段两者的关系分析:异常行为可以被看成是由文化确定的意愿与社会结构提供的显示这种意愿的途径之间所存在的分离状态。
我国学者朱力认为失范源于:社会规范的指导力量或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和松弛。
从规范的角度,私以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首先是约束政府与社会成员的社会规范失范,社会规范缺失、滞后、混乱以及工具性,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其次应对规范的缺失与不利,使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一)社会规范的缺乏、滞后、混乱、工具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权力型失范,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财富型失范,在社会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等现象。
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权力型腐败问题。
主要表现形式为权钱交易、滥用权力、买官卖官、人事腐败、生活作风糜烂等问题。
但对其定罪量刑方面,如对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界定相当的模糊。
①在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为追求经济利益的财
富型失范成风,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群众怨声高涨。
政府制定出大量临时性、地方性、工具性的规范,为政府干预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寻求合法性机制。
大量的过时、劣质的规范的存在不仅无法规范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使人民群众对规范产生轻视的心理。
虚置而缺乏操作性的规范使群众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通道不畅通。
规范的疏漏使群众的维权成本过高,只得采取私立或者暴力救济的方式。
以刑事案件为例,1998-2002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283万件,比五年前上升了16%,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
工具性的规范使群众利益受损,政府缺乏公信力,产生信任危机。
当有导火索出现的时候,就会产生”逆领头羊”效应②,引起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重庆万州事件中,肇事者声称自己是公务员,打死人可以以钱来抵偿的行为引发群众极大的不满,促使事件一发不可收拾。
(二)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社会规范的缺失与滞后
美国在1974年即已通过了《斯塔福德灾难救济和应急援助法》,并在2002年通过《国土安全法》在组织、财政等方面予以修改和完善。
英国在2003年6月19日发布了国内紧急情况法案,并将其作为2004年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予以支持。
缺乏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规范,使各级政府应对时无法可依,出现如万州事件中政府人员殴打群众的情况。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年9月,《紧急状态法》出台,我国初步建立了一套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此时,距2003年爆发的SARS危机已经过去了4年,距万州群体性事件也已过去了3年。
这一期间,突发性群体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呈现了”破窗户”③效应的后期影响阶段,即无序、公众麻木不仁,犯罪滋生的阶段。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失范
计划社会通过控制资源、控制组织、控制身份、控制流动、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信息、控制惩处,在纵、横向的社会行政组织体系上,将每个组织和个体的活动有效地控制在特定的社会位置上,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完成特定的社会功能。
新的社会控制体系……最明显的是从对社会的高控制转化为对社会的低控制,由集权性控制转变为规范控制。
市场经济社会总体上是一个低控制度高失范度的社会。
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首先是社会控制主体即政府失范,其次是社会控制机制的措施的缺失与不足。
(一)社会控制主体--政府失范
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间自由流动,社会关系多样、复杂,信息传播渠道多元,社会成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参照物广泛、异质。
政府应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应该有足够强大的权力保障市场交易中的契约的履行。
然而正如诺斯悖论所指:当政府拥有足够强大的权力时,其理性经济人的角色便显现出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在重庆万州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的部分群众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在移民安置问题上对政府不满。
其次,政府官员的权力型腐败与公正的第三方角色失职,社会形成遵守规范的成本高,效率低,失范的成本低,效率高的失范机制。
这种高的规范贴现率④的存在使政府的公信度降低,社会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措施与手段亟待加强
首先,规范的执行机构或者出现暴力行政等侵犯人权的情况,或者出现运动执法⑤的情况。
短期看,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从长期看,暴力行政失去了长远的行政合法性与公信力的群众基础。
而运动执法,主要表现为”严打行动”,不仅存在扰民的问题,还造成了紧张的社会气氛,加大了社会群体的压力,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危险。
其次,社会控制机制应对群体性事件”有心无力”。
从万州事件与池州事件来看,其中一个共同点均是小起因,大骚乱。
这说明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上除规范层次上的制度缺失外,社会控制机制存在着人员、物资配备,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等的不足。
以人员配备的不足为例,统计表明,中国目前的警力和人口比大约在11‰-12‰,国际平均数字是30‰左右。
中国正以11名警察/万人这样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警力,应对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个犯罪高峰。
社会群体在规范的控制机制中,认同主流的价值观,通过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行为的准则,形成良好的规范机制,其他群体加入社会机制必须遵循已经形成的规范体系,如此循环,社会将按照良性轨道运作发挥稳定、和谐的作用。
三、群体的失范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是与集体和谐的个体意识的丧失,意味着社会在个体意识上的不充分在场。
在宏观的规范失范普遍存在,社会控制机制缺乏对群体适度的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失范行为将引发群体的失范,构成群体失范的微观基础。
根据默顿的偏差性行为分析,当个体的行为目标与制度手段无法吻合,反叛行为便应运而生。
在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失范群体在行动、心理、遵从性三个方面成因的推动下,充当了直接利益冲突者与非直接利益冲突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