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

合集下载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疏通课文,整体感知】1 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2 古今异义词颜色憔悴古义:今义: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3 活用词安能以皓皓之白乃歌曰鼓枻而去4 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 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5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不复与言6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文本研读】1 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的一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 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探究】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马路。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意义。

3.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学法建议】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学习过程】【前置学习】一、知识链接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

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①句子长短不一。

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②多用“兮”字。

“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鼓枻.()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渔父.(2)子非三闾大夫与.(3)歠.其醨2.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圣人不凝滞..于物(5)何故深思高举..3.多义虚词渔父见而问之曰()而: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莞尔而笑()何故至于斯()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以见放()以: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足()渔父见而问之曰()之:吾闻之()安能以身之察察()蒙世俗之尘埃()4.文言句式(1)行吟泽畔()(2)不复与言()(3)是以见放()(4)屈原既放()(5)自令放为()(6)胜任不凝滞于物()(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三、品味文本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北师大版九下《渔父》教案学案4篇

北师大版九下《渔父》教案学案4篇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课件)学生齐读: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一)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二)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屈原:1、外貌、神态: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2、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三)教师小结课件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渔父》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编制:三组审核:马晓英【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音2、字词3、古今义4、句式补充:被动句5、句子翻译补充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二、问题——自主、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渔夫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三、能力提升“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结合下面三首古诗文,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三)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钓。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渔父”文化内涵:六、课后作业-收集屈原名句四、思维拓展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毅然赴死,渔父与时推移,司马迁忍辱而生,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四、艺术特色1、多层面的鲜明对比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这对比,可以从整体构思和具体阐说两个层面来看。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

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

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

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渔父》学案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顾杨梅●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见、举”等文言词语。

2.熟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学习资料【屈原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宏大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问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当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加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逼下的楚国的危机,主见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挡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抱负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宏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宏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普遍怜悯和敬重。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名句回顾】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学习过程一、预习要求1.结合解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人物情感,激情诵读、背诵全文。

3.完成《作业与单元评估》中《渔父》的预习抽查题目。

二、思索回答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渔父》教案(大全5篇)

《渔父》教案(大全5篇)

《渔父》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渔父》教案长治市教学能手参赛教案《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2012年12月30日《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4.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但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

他们的生存选择为何如此迥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自习时要求学生读通全文并给生字注音)。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阅读,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新沐者必弹冠(古义:洗头;今义:一般与“浴”连用,指洗澡。

)新浴者必振衣(古义:洗身;今义:与“沐”连用,指洗澡。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翻译:屈原被放逐,在湘江的岸边漫游,他在岸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销骨立,一副枯瘦模样。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句式:被动句翻译:圣人不会被外物所拘泥,而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句子。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积累写作素材。

二.【萌生入境】1、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重点)2.理解渔父这个人物形象的涵义(学习难点)3.学习一些塑造人物的方法。

(拓展学习)二.熟悉课文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正音:闾(lǘ)淈(gǔ)餔(bū)歠(chuò)醨(lí)汶(mén)莞(wǎn)枻(yì)濯(zhuó)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吗)(2)古今异义:颜色..憔悴(脸色)形容..枯槁(形体容貌)可以..濯吾缨/足(可以用来)(3)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句)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自令放为(被动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附译文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湘江边徘徊,在江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到问他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缘故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都是污浊的唯独我清白,大家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渔父说:“圣人不被外物束缚,并且能够随着世事变化。

世人都污浊,为什么不搅浑那泥水,推扬那浊波?大家都喝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什么缘故深深地思索使行为出众,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落衣服上的尘埃。

怎么能够用干净的身子接受外物玷污呢?宁愿投入湘江,葬身在江鱼的腹中。

怎么能让耀眼的白,蒙受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微微笑着,敲打着船桨离开,边唱道:“沧浪的水真清澈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呢,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足。

”(唱完)就离开了,不再与(屈原)说话。

四.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以一问一答,“问答体”的写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屈原与渔父1.屈原历史上的屈原:战国时诗人,政治家。

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自投汨罗而死。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渔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疏通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解读屈原和渔父形象,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一、回顾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离骚》中又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为楚国贵族,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后在楚国郢都被攻破后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二、默写我们已学《离骚》(节选)的名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朗读并疏通词句,译文。

第1段:字词注音:实词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特殊句式:(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既:已经,……以后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江一带行走。

(2)是以见放。

见:被句式:被动句翻译:因此被放逐。

口译该段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流浪。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渔父_导学案__正式 3

渔父_导学案__正式 3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屈原与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词正音。

渔父.憔悴..枯槁.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弹冠..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濯.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何故至于斯()(2)文言句式行吟泽畔()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翻译句子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文本研习1.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2.本文中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哪些特点....?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的渔父的形象。

三、思考探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他选择了以生践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屈原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宁赴湘流,以死明志,也不愿让皓皓灵魂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长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似是无悲无喜。

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你更欣赏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巩固延伸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殉道者,比如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疾呼“拼将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力挽回”的巾帼英雄秋瑾;。

他们以傲骨为笔,鲜血为墨,书写着如苍松般不屈的气节。

殉道者固然可敬可叹,高韬遁世的隐者,难道就没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吗?。

他们以飞鸟为邻,流云为伴,守护着清风般自由的灵魂。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教育点
思考面对人生重大抉择面前应理性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
重点:能把本文准确的翻译成现代文,并通过分析屈原与渔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难点:通过对比屈原、司马迁、渔父的不同的人生选择,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投影展示屈原形象,并显示课题,并播放背景音乐《哀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
板书设计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明志
渔父渔父:超然物外随波逐流以退守志
司马迁:忍辱著书洗刷耻辱以生践志
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屈原
1、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刻画出屈原心力交瘁的状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2、动作描写——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3、语言描写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课题
《渔父》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积累重点文言现象,并能完成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任务。
2、掌握本文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能力点
1、屈原、渔父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探讨他们的不同人生态度,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2、对比分析在人生“生存选择”面前,司马迁、屈原、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总结:
渔父
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高二语文《渔父》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体”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以《离骚》为代表,被后人称为“骚体”。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诗经》与《离骚》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三)名句分享①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③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④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四)“渔父”意象①远离尘嚣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杜牧《渔父》②等待时机的渔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③心灰意冷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预习内容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熟读背诵默写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过程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涵淡彭湃而为此也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阅读思考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渔父》导学案共2课时.doc

《渔父》导学案共2课时.doc

第三单元第二课《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塑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⑴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Z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盜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Z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 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汩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 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屮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3、《楚辞》裁是抢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科说歌桃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 “颂”小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学案
定陶一中高二语文组李金梅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二、预习内容
1、熟读文本,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渔父()泽畔()枯槁()凝滞()
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
淈()泥莞尔()鼓枻()濯()
2、屈原名句填写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3、作者简介:
屈原:名____,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_____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______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段: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放:游:于:行:
颜色:形容:枯槁:
译句:
<2>、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而:与:何故:至于:
译句:
<3>、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是以:见:放:
译句:
第二段:
<1>、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凝滞:于:而:推移:
译句: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淈:而:餔:糟:醨:
译句: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自令:为:
译句:
第三段:
<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
译句: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

安能:以:之:察察:
汶汶:于:之:
译句: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之:而:之:
译句:
第四段:
<1>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尔:而:鼓:枻:去:
译句: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乃:之:可以:濯:缨:
译句:
<3>遂去,不复与()言。

遂:与:
译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