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的反思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感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自从踏入中医领域,我便对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不仅会针对感冒的症状进行治疗,还会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再次发生。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药方面,我认识到中药的疗效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方面,我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之处,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推拿方面,我了解到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预防为主。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位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了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也为我从事中医事业增添了信心。
六、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
亲身感悟中医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我便被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吸引。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
在学习和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与魅力,以下是我对中医的一些感悟与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首先,整体观念使得中医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疾病。
中医诊断时,不仅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病因、病机、体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疾病。
其次,整体观念强调内外环境的和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辨证论治的奥妙。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辨证论治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
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我们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2. 辨证论治需要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不同,因此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辨证论治强调动态调整。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治疗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人体才能健康。
在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保健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1. 顺应自然。
中医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以下是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中医的理论体系1.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阴阳五行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五行相生相克。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3.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病机则包括寒、热、湿、燥、火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舌苔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2.闻诊: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体味等,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脉诊、触诊等,了解患者的脉象、体质等。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4.食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食材进行调理。
四、中医的感悟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体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中医强调预防为主:中医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3.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医治疗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中医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源于古代哲学,其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态。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哲学思想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诊断疾病时,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这些都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而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体态等,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等,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疾病的性质;切诊则是通过脉诊和舌诊,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
在学习中医诊断方法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严谨细致。
望诊要求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闻诊要求医生具备灵敏的嗅觉,问诊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切诊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脉诊和舌诊技能。
这些诊断方法相互印证,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其中,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易于应用等特点。
中药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
在学习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药的神奇之处。
中药治疗并非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反思总结
中医反思总结中医反思总结篇1本人于2______年8月开始在____市中医院实习。
本抱着潜心学习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
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
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
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
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
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
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
”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
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
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
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
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
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
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
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
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
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
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
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
当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中医以来,我深感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
它教给我们如何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去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让我明白了,治疗疾病不能只关注局部,而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例如,一位患有失眠的病人,中医认为其病因可能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要针对失眠症状,还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如疏肝解郁、健脾养心、补肾安神等。
这种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其核心思想,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辨明病因、病机、病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让我深感中医的神奇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患者虽然症状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却各有不同。
因此,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使我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严谨的辨证思维。
三、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注重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要预防疾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养成了以下习惯: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
我遵循这一原则,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规律作息:中医强调“早睡早起”,我尽量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适度运动: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我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4. 调节情志: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健康。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通用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2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中医心得感悟 中医心得体会感悟(通用8篇)
中医心得感悟中医心得体会感悟(通用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中医心得感悟中医心得体会感悟(通用8篇)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
中医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医逐渐成为了主流医学,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疗效却始终未能被取代。
在我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中医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1. 脏腑相互关联中医认为,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例如,心主血脉,肝藏血,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
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时,肝脏也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
2. 经络相互沟通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于全身,连接各个脏腑。
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诊疗中,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相互依存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则百病丛生。
中医治疗疾病,常常从调理气血入手,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
辨证,即根据病情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等,找出疾病的本质。
论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感悟。
1. 辨证精准中医辨证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辨证结论。
2. 论治灵活中医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灵活的治疗方式,使得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3. 预防为主中医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情志等因素,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科反思出科总结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中医科的实习生涯即将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意识到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实习的反思总结。
一、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能力还有待提高。
例如,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病例时,我往往难以准确判断病因和病机,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为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加强中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诊断和辨证施治能力。
二、实践操作的不足在中医科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部分诊疗操作,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然而,我发现自己在实践操作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 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如针灸的进针、留针、起针等,以及拔罐的火罐吸附、留罐时间等。
2. 实践经验不足: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我接触的病例较少,导致在临床实践中缺乏经验,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掌握不够全面。
三、沟通能力的不足在中医科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与患者沟通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 沟通技巧不够成熟:在与患者沟通时,我往往过于紧张,导致沟通效果不佳,无法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诉求。
2. 缺乏同理心:在处理患者情绪时,我有时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患者满意度不高。
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不足,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提高自己的诊断和辨证施治能力。
2. 多参与临床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多参与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操作技能。
3. 提高沟通能力:学习沟通技巧,培养同理心,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果。
4. 做好实习总结:认真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
总之,中医科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汇集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汇集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1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
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
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
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
《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
通过四大经典的朗读,老师的讲解,给我的认知是:一,树立中医学习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中医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辩证论治思维,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欠缺方法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习混淆中西医概念等,经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都是老师经验介验,特别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绝对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树立坚定的信心。
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人心得体会(实用12篇)
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人心得体会(实用12篇)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心得体会篇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以及脏腑功能的调节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和信任。
中医人是指那些从事中医工作或受过中医治疗经验的人。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他们深刻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信人体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自然规律。
其次,中医人深知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注重病因的分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寻找治愈疾病的关键。
此外,中医人重视预防和调养,认为健康是一种全面的状态,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点滴护理。
第三段:中医对人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
中医人通过对人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的认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关注人体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从中发现病理变化的线索。
同时,中医人懂得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相信身体内部天然的修复机制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调理体质和增强自愈能力来达到治愈效果。
第四段:全面悉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中医人强调全面悉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不同于西医的药物疗法,中医选用中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理病人的身体。
此外,中医人还推崇中医养生理念,通过按摩、饮食、运动等方式,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人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今天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身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通过保持心态的平和、合理的作息和饮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的心得8篇
中医的心得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的心得8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一篇心得体会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医的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传统文化的反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回归传统,坚持中医本源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当代社会,面对西方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中医学应该如何发扬光大,发展壮大?首先,我们要回归到中医学的本源,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式相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更为细致和个性化,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这与西方医学侧重于治疗病症的单一性和局部性有很大不同。
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看似陈旧,但是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和疗法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追随,我们应该在此方面倍加发扬。
其次,我们要激发中医医生们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
中医医生应该注重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纠正不合理的治疗方式,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叉学习,使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二、科学研究,探索中医学的奥秘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也需要科学化的探索和验证。
在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和挑战时,中医学发展要靠科学研究取得突破。
首先,我们应该开展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探索其疗效机制和治疗功效。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为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找到科学的解释,有助于使中医学更好地立足于现代世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们要发扬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传统,尝试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以期能够创造出更为有效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三、国际化发展,推广中医学中医学虽然是中国传统的医学模式,但是其治疗方式和理论却已经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接受。
首先,我们应该推广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应用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中医学的影响。
以此,推动中医学与世界医学交流与融合,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实践中的得失与思考(共14篇)
中医实践中的得失与思考(共14篇)第一篇: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思考摘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医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理论的现代化、临床实践的标准化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本文将探讨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引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使中医理论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类健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必要性1. 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学理论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这些变化。
2. 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医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提高其理论的现代化水平,使其更容易被国际医学界接受。
3. 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理论现代化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可行性1. 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可以对中医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
2. 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现代医学在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医理论现代化提供参考。
3. 中医学自身的创新:中医学界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与现代医学相融合的新理论。
建议与展望1.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2. 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临床实践的证据级别。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能力的医学人才。
4. 推动中医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提高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只有不断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类健康。
---第二篇:中医诊断方法的现代化探讨摘要中医诊断是基于望、闻、问、切四诊合璧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之一,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使得中医学在当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一、中医学的优势与挑战中医学在技术和理念上独具特色,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养生理念在很多方面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可以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进行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学的药物治疗和针灸等手段已经在临床上证明了其疗效,而且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但是,中医学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现代医学。
二、发展中的中医学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中医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
在技术方面,中医学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针对某些疾病,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思路和方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例如中医临床研究中心正致力于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中医临床应用结合起来,系统地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在理念方面,中医学需要更新其理念观念,强化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和均衡的饮食习惯,以更好地维护人们的健康。
另外,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价,提升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三、中医学的应用与推广中医学的应用和推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医学应该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而不能简单地将中医学看作是现代医学的“替代品”。
中医学应当根据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逐渐融入到现代医疗体系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此外,中医学的推广还需要加强对中医学的普及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学的优点和疗效,增强人们对中医学的信心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中医学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医学在当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机遇。
中医学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更新其理念观念,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广中医学应用。
中医工作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中医的神奇魅力,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对中医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要把握整体状况。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能够从整体上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在临床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再次,中医注重预防保健。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工作中,我积极向患者传授养生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护理技术也是中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熟练掌握了各种中医护理技术,如穴位贴敷、艾灸、拔罐等,这些技术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我对中医工作的几点感悟:1. 坚定信念,传承中医文化。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信念,传承中医文化,将中医精髓发扬光大。
2.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不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 关注患者需求,用心服务。
我们要关注患者的需求,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温馨、周到的服务。
4. 携手西医,优势互补。
在中医工作中,我们要与西医医生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为患者解除病痛。
总之,中医工作是一份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中医学是中国文化及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
随着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及其现代化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就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中医学在当代医学中的地位在当代医学领域中,中医学拥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方面,中医学具有多元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始终坚持“治未病”的理念,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病救人”有所区别,但相辅相成。
此外,中医学在注重病因病机的同时,还注重身体的调节和内在的平衡,它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学面临的挑战然而,中医学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标准不够规范:中医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缺少统一的检验标准和规范方法,这使得中医学的研究成果难以被现代科学所接受,也使得中医学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专业人才不足:中医学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承制度的弊端、人才流失等问题。
3.中西医结合问题: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西医诊疗模式的统一性、体系的整合性、中西药物的搭配和配伍问题等都需要得到进一步解决。
三、中医学的发展对策针对中医学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研究和规范:中医学研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范标准,推行中医学规范化的标准化方法,确立中医学科研规范体系,建立完善的检验体系,提高中医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可复制性。
2.加强人才培养:中医学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包括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科学素养的中医师资队伍,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构建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自我批评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向大家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
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的重任。
然而,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诸多不足,以下是我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一、对中医理论掌握不全面1. 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在中医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仅仅满足于了解基本概念和治疗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挖掘不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够精准。
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在学习中医理论时,我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对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难以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有效指导。
3. 对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不足。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石,然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对中医理论的把握不够全面。
二、临床诊疗水平有待提高1. 诊断准确率不高。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对病情观察不够细致,对中医四诊合参掌握不熟练,导致诊断准确率不高。
2. 治疗方案制定不合理。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我往往只关注某一症状的治疗,而忽视了对整体体质的调理,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中药运用不够灵活。
在中药运用方面,我未能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对中药配伍、剂量调整等方面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治疗效果。
三、医德医风方面存在问题1. 服务意识不强。
在诊疗过程中,我有时过于关注治疗效果,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导致服务意识不强。
2. 缺乏耐心。
在面对患者时,我有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未能做到耐心倾听、细心解答,影响了患者满意度。
3.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在团队工作中,我有时过于关注个人表现,缺乏与同事的沟通与协作,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益。
四、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与改进措施1. 加强理论学习。
今后,我将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掌握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保障。
2.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断准确率,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中医的自我检讨书怎么写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在此,我怀着诚挚的心情,就近期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向领导和同事们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
以下是我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认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一、检讨内容1. 对中医理论理解不够深入近期,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在中医理论方面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对于一些病例,不能准确判断病因、病机,导致治疗方案不够精准。
这反映出我对中医理论的钻研不够,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
2. 临床经验不足,诊断能力有待提高在诊断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璧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
有时,对患者的病情分析不够透彻,导致治疗方案不够完善。
这反映出我在临床经验积累和诊断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3. 对患者关爱不够,沟通能力不足在与患者沟通时,我未能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有时过于专注于病情分析,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此外,对患者的疑问解答不够耐心,未能做到耐心倾听、细致解答。
这反映出我在关爱患者和沟通能力上存在不足。
4. 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责任感在临床工作中,有时由于工作繁忙,我会产生懈怠情绪,对待患者不够细心,对工作缺乏责任感。
这反映出我在工作态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整改措施1. 加强中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我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
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中医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中医知识。
2. 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断能力我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
同时,通过参加临床实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提高沟通能力,关爱患者我将加强自身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在与患者沟通时,做到耐心倾听、细致解答,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4. 端正工作态度,增强责任感我将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在工作中,严谨细致,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彭坚⊙编辑/党卫阁⊙校对/杨克卫、小熊等:导致中医出现后继乏人、医术不古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医如何发展?你怎么想?看看“铁杆中医”彭坚老师怎么说吧~当代中医的反思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分支的中医,自然也逃脱不了被鞭挞的命运。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术。
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对中医的普遍看法。
命运与症结中医进入近现代社会,命运坎坷,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表达自己理论体系的那些概念,无法用当代科学语言解释。
许多名人和科学家,并不否认中医治病有效,只是因为读不懂中医的语言,即认为中医“不科学”。
北洋军阀和汪精卫政府曾经试图以“不科学”为名,取缔中医。
但由于中医界团结一致,据理力争;广大人民群众信赖中医,中医治病疗效好,费用低廉;中医队伍人数多,担负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卫生保健任务,那时的西医,完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取代中医。
几次“废止中医”的提案,最终没有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0年代,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1980年以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将中医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
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7年1月,国务院又公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展现了未来1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护、保存、发掘、提高中医,不遗余力,中医的学校、医院、研究机构、人员队伍以及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目共睹。
但是,19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的“五老上书”表达了对中医教育工作的不满;1982年的衡阳全国中医工作会议发出了“中医事业乏人、乏术”的警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著名老中医专家,向中央上书,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表示对中医事业的极度忧虑。
尤其让中国老百姓不满意和不理解的是,现在中医事业发展了,能看病的好中医大夫却越来越少;到中医院看病住院,大部分中医大夫上的是西药、开的是西医检查化验单,中医药反而退居其次。
中医为何会衰落到如此地步,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问题在于我们始终没有看清楚中医的本质,没有认识到中医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以“人文科学”为主要方法论的人体生命科学,与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方法论的近代科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律。
几十年来,我们在继承发展中医事业的大局上陷于盲目,一直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西医的方法进行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完全漠视和违背了中医自身的规律。
长达半个世纪对中医的误读,怎能不导致中医事业出现乏人、乏术、乏成果的严重危机呢?中医科研的反思“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1950年代以来,这一观点,被过度延伸并被极端化,已不止限于指导中医的科研方向,而且辐射到整个中医事业,几乎成为继承、研究、发展中医的唯一指导方针,造成全面的导向错误,以至于长期忽略、耽误了真正的中医继承工作。
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在伽利略、牛顿所奠定的“还原论”基础上,主要运用实验的、数学的、分析的方法,把客观事物割裂开来,进行相对孤立的、静止的研究;主张“实证”,强调“清晰”。
近现代西医,主要使用这种研究方法。
中医则主要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即通过活体的、动态的、联系的、整体的方法考察人体和疾病。
这种方法论的典范,就是“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
“辨证论治”不是以静态的、形态学所见到的“病”为考察目标,而是以动态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证”为考察目标,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收集体内发出的信息,通过汤药、针灸等,输入治疗的信息,从而治愈疾病。
辨证论治还要求医生能够“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使是同样的病症,也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时令季节和气候变化,灵活地遣方用药。
中医研究生命和疾病规律所采取的这种独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医建立在对人体信息进行动态考察基础之上的有效治疗经验,与西医迥然不同。
既不需要以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学为基础,在动物实验中又往往得不到阳性结果,更经不起以“病”而不是以“证”为研究目标的统计学原理处理。
因此,大量在临床真正有效的中医方药和名老中医生动活泼的治疗经验,甚至像《伤寒论》中经历了一千八百余年考验、仍然疗效卓著的经方,一旦运用西医的标准来检验,无一不被“科学”地否定,无法得到继承、发扬和推广。
50多年以前,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98首不同的处方治愈了北京167例已经昏迷的乙型脑炎患者,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当时的卫生部领导却认为,一首方剂的治愈率不到两人,“不符合统计学原理”,予以否定。
可叹的是,5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把西医的科学方法作为衡量中医的“金标准”,导致中医临床疗效、中医的“科学性”全被否定。
毋庸讳言,中医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方面,应当向西医学习,以弥补中医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
然而,以举国之力,历50年之久,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的结果是,至今仍然拿不出几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和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这中间出现的反差与困惑,应值得中医科研工作者深刻反省。
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部门,都把这种按照西医标准设计的科研课题、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奉为中医考核、晋升、评级的首要标准,即使是中医教师、临床医生也概莫能外。
中医不能姓“中”,一定要改姓“西”,制定这样的政策标准,实质上是在否定自我,取消中医!倘若全部摒弃中医在人文科学方法方面的长处,完全用研究西医的方法来进行中医研究,而且以此作为衡量中医是否符合科学的唯一标准,作为衡量中医各种人才业务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必当严重危害中医事业。
错误的方法论必然导致方向的错误,方向的错误必然使振兴中医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南辕北辙”的中国古训,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此类含金量极低、充斥泡沫和水分的“中医科研”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国家的大量钱财,贻误了中医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还贬低了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临床经验总结等极其重要的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中医科研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污染了学术风气,助长了学术腐败,带坏了无数中医硕士、博士,致使中医真正有效的、鲜活灵动的临床经验,得不到继承、总结与发扬、传播;中医临床医生士气低落,中医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医在学术界(包括西医)的诚信受到质疑。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能看好病。
”这是任何时候中医事业都不可偏移的重点,“科研”至上的错误导向再不彻底扭转,中医成为“绝学”将指日可待!总之,中医的科学方法,既是古老的,又是前瞻的,它包含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模型方法等现代科学的许多要素,这些学科很可能成为揭示中医科学内涵、引领中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医的创新发展,也寄托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基点上。
然而,目前中医自身的这支科研队伍,整体上并不具备现代科学的基本素质,大多数人还是在沿用老的、近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医,继续做“缘木求鱼”的空头文章,怎能将中医“创新”、“突破”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中医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符合自身客观规律的价值体系和评估标准,必须依靠国家组织其他现代多学科的广泛参与,中医的科研现代化才能真正有望。
中医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仍然在于脚踏实地、搞好继承工作。
但是,决不能因为中医现代化路途艰难,就要“抛弃中医理论……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某些站在局外、并不真正懂得中医的科学家随意发表的不负责的观点,只能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方向起不良的干扰作用。
中医教育的反思古代中医成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家传师授”,一条是“由儒从医”。
第一种成才的学习方式,多“由浅入深”,学生年龄小,起点低,老师确定几本入门书,诵读几年,即跟师坐堂,白天看病,晚上讲解,还要学会认药、尝药、抓药、采药、制药等,以增加感性知识。
这种口授心传的收获最大,医理紧密联系临床,成才周期迅速。
学徒式中医教育的缺陷在于,低龄的学徒虽然记忆力好,但一般文化素质偏低,知识面不广,如果老师本身的理论修养不深或临床经验不丰富,或教授不得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才。
因此,老师的素质如何,学生是否勤奋,往往是决定能否成才的关键。
第二种成才的学习方式为“高屋建瓴”。
学生年龄较大,古代人文知识素养较高,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容易接受,可以通过自学读懂中医,古人形象地称为“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这种儒生一旦摆脱书本的束缚,投身于临床,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
明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景岳年轻时靠自学,40岁以后才从医,并没有家传师授的背景;被后世称作“妇科圣手”的清人傅青主,在政治、哲学、书法方面的声名比医名毫不逊色。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医家中并非少数,说明古代文化修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以上两种模式,与中医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
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既需要哲学的思考,又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
中医很看重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人文科学的认识论,早已在其他学科不复存在,却完整地保留在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中,并且仍然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中医很看重经验的积累,不仅因为这个学科两千多年以来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通过古代文献传承至今,对临床医生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主要靠四诊合参来收集人体信息,因而观察领悟、经验体会,对于一个中医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中医教育的关键,在于抓好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加强古代人文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打好基础,从而能够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其二是加强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能不能培养出大批能看病的中医人才,是衡量中医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目前中医院校招收的学生,虽然具有一般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于学好中医所需要的中国古代人文知识素养显然不够。
中医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直接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虽然具有硕士、博士的高学历,但是其本身的中国古代人文知识素养不高,又缺乏长期临床实践的历练,怎能把中医的经典著作讲好、讲透,有何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呢?故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