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

合集下载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学:三种观点:观察水平与抽象性区别,目的性区别,规范性区别。

2.传播学的四种定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信息说)3.信息特征:共同分享性,时效性。

“三位一体”性、知识秉性、抽象感知性、依附性(依附于符号)、相互转换性(符号的转换)。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实质是为人们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4.传播的定义特点:⑴定义: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⑵特点P4:共享性、关系性、互动性、共同意义性。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6.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7.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及效果的学问。

8.大众传播学的内在推动力:⑴新闻媒介、大众媒介⑵最早的新闻媒介和大众媒介:报纸和书信。

第2节传播学的层次9.自我传播:(也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

10.人际传播:⑴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要求。

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交往”(Verkehr)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感慨”理论“唱歌”理论“哟嗨哟”理论“约克”理论与工具相关联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

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

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

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学:三种观点:观察水平与抽象性区别,目的性区别,规范性区别。

2.传播学的四种定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信息说)3.信息特征:共同分享性,时效性。

“三位一体”性、知识秉性、抽象感知性、依附性(依附于符号)、相互转换性(符号的转换)。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实质是为人们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4.传播的定义特点:⑴定义: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⑵特点P4:共享性、关系性、互动性、共同意义性。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6.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7.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及效果的学问。

8.大众传播学的内在推动力:⑴新闻媒介、大众媒介⑵最早的新闻媒介和大众媒介:报纸和书信。

第2节传播学的层次9.自我传播:(也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

10.人际传播:⑴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要求。

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1、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级传播中提出⼀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群中那些在⾸先或较多接触⼤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再加⼯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的⼈。

意见领袖介⼊传播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的信息传播的影响。

2、扼要述评“报刊的四种理论”⾸先,论书报刊四中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介绍集权主义传播理论,⾃由主义传播林伦,社会哲⼈传播理论和苏维埃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注意适当介绍其理论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其次,结合⾃⼰的认识和观点,联系⼈类传播的历史现实,和对“报刊的四中理论”加以评析,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加以论述:A、正⾯评价这⼀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和⼴泛影响B、交代其⽚⾯和不⾜之处,⾸先这⼀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做辩护的,对其传播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的⽚⾯性。

带有“冷战”⾊彩;其次,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形式下,传统中带有冷战思维⾊彩的“报刊四种理论”已经不在适应传播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修正和发展。

3、试论述西⽅传播学效果研究发展历史A、早期的“⼦弹伦”或“⽪下注射论”这⼀理论⼤致出现在20世纪初⾄30年代,这是传播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这⼀时期的核⼼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上就像⼦弹击中躯体,药剂注⼊⽪肤⼀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们的态度和意见,甚⾄直接⽀配他们的⾏动。

B、⼤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1)、⼤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

2)、⼤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的因素单独起作⽤。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张亚军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隔阂:(1)指由于社会信息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间的隔阂则包括个人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4)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5)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1、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型2、皮尔士认为传播既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到的特俗作用。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4、我们把社会信息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题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6、传播的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7、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思考:学习传播学对大学生有什么帮助?8、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9、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

(理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10、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者表述的意义。

11、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有了语言,人类的信息交流才彻底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而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有了文字,人类信息活动实现了体外话记录、保存和传播。

文字是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

12、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13、语言失当:(1)死线抽象(2)自我投射(3)忽视差异(4)非此即彼14、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1)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的体态符号(3)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1、积极的受众:被动的受众: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一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3、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3、有限效果论时期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4、大众社会理论:1、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5、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1、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6、有限效果视角: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7、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8、新马克思主义: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9、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中推行的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10、文化批评:关于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11、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12、媒介素养: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13、第三者效应: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14、大众社会理论1、时间:19世纪晚期2、概述: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3、媒介通过对毫无防备的“普通”人的影响,破坏着社会秩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4、其最根本的观点是媒介对传统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破坏作用,为了避免破坏,必须采取办法恢复旧有社会秩序或建立新的社会秩序5、评价:这种观点过于夸大媒介迅速破坏社会秩序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媒介的威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受众对他们的自由选择6、缘起:大众社会理论是对黄色新闻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7、大众社会理论家认为媒介毁掉了礼俗社会,鼓励了非道德的、软弱的法理社会的发展。

15、功能置换: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16、媒介产业重构的力量:1、技术的变化;2、内容的革新;3、消费者的需求17、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1、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对它进行彻底重构2、媒介能直达普通人的大脑3、一旦普通人被媒介腐蚀,不良的且长期的后果不仅破坏个人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4、普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被从传统社会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立出来5、建立集权社会秩序就一定能够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6、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总体衰落18、礼俗社会:又称为民间社会,指传统的民间文化。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1,传播: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五要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传播模式简介:(1)线性传播模式;(2)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4)网络传播模式4,“5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5W。

“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被视为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研究中的经典式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

“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

线性模式5,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即“五W“模式”问世后的第二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是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而共享意义2、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符号: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4、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8、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自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9、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提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10、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即社会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1、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I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梅尔文·德弗勒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应集中在社会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及传播效果上。

质及传播效果上。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 2.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 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 第一、实地调查法第一、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 (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3)确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 (4)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 (5)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第二、内容分析法第二、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制定分类表,,包括两个层次包括两个层次(3)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 第三、实验法第三、实验法•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 1.1.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提出假设2.2.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3.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4.4.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 第四、个案研究法第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 •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1010——20年代,形成于20世纪4040——5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题型分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传播学的定义(从西方学者的定义)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霍夫兰1953年指出:“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2、我们对传播所作的定义: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1)传播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过程(2)传播是与信息相关的行为(3)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换、沟通(4)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3、传播的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就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重点考点美国传播学家斯蒂文·W·小约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建设"传播学核心理论"的问题动物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5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构成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集合行为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流言的传播公式R=I×A(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R=I×A×U(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流的特异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With what effect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主我指主观意愿的我,客我指社会期待的我,人在两者的互动之间形成自我,实现社会化库利--"镜中我"理论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改变自己的社会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4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1.技术"善"论2.技术"恶"论3.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技术决定论2.社会决定论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麦克卢汉的书《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网瘾症的5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信息超载成瘾4.网络游戏成瘾5.网络视听成瘾大众的主要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传播流"研究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卢因("把关人"研究)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传播学科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哈特--传播媒介的分类(3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麦克卢汉--3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等印刷媒介——视觉延伸,广播——听觉,电视——视觉,听觉综合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不需要读者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读者更多的想象力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理论的一种修正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拟态环境)1.在人与"他的环境"中插入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复习题1.什么是传播?它的类型有哪些?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类型:即将人类传播分成四部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报纸的传播特点:1.报纸是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信息,诉诸人们视觉,供人们阅读。

)2.时效性较弱。

每天出版,印刷次数最多二三次,排版、印刷和发行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比起其他三类稍逊。

刊登的新闻与新闻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3.保存性较强。

(印刷在纸张上,传递的信息固定、持久、生命周期比其他长,可长久保存)4.选择性较强。

(选择权掌握在读者手中,根据自己喜好和习惯阅读报纸内容。

)报纸善于传达深度信息。

一、以文字传播为主。

抽象文字比具象的声音和图像更适合传递深度信息二、空间性媒介,非线性媒介。

读者可自行决定阅读速度、顺序和详略,可反复阅读。

这是线性的典子媒介无法做到的三、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当读者为了通过文字了解事实的时候,必然调动更活跃的抽象思维,从而能深入思考新闻的背景以及对其作出的解释和评论。

广播传播的特点:1.听觉媒介。

(最根本特点是通过声音符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来传播信息,对于文化水平和设备要求较低。

)2.时效性强和便捷性(最大优势)。

时效性可达各媒介之首。

(利用电波传送信息,传递速度是其他任何载体无可比拟的。

与报相比,制作、传输、接受环节少、过程较简单。

比电视制作简单,可全天播放,一旦发生大事可随时插播,并可现场直播,使得与实际新闻事件之间的时间差距几乎为零,如路况和新闻。

)3.保存性较弱。

(传播内容以声音的方式存在。

声音转瞬即逝,只能一次性接收和解读,如不拥有专业设备,很难保存。

)4.选择性较弱。

(时间性媒介,按事件线性顺序传播,听众只能沿时间这条线顺序收听,无法灵活选择。

广播是伴随性的,任何媒介无法比拟,可在听广播时从事其他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宣传公益目标,一是人口统计学的群体比如性别,籍贯;二是社会关系意义的群体比如家庭,单位)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受众选择性接触信息,所以媒体并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支配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营利目标受众与媒体是卖方买方的关系,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商品,各个
媒体间竞争激烈)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宣传目标,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P156~p159作为社会群
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

拉扎斯菲尔德“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存在的问题:它容
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单纯的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培养理论和传播技巧:传播技巧,一种是两面提示一种是一面提示。

两面提示会产生一种免疫效果。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诉诸理性通过冷静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达到说服的目的;诉诸感性是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

警钟效果,也叫恐惧诉求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使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变化。

P184~p188培养理论也叫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格伯纳提出。

培养理论”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例子:飞机失事的不停报道是人们不敢坐飞机p205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
忧虑态度。

其中布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作为核心的传播媒介起着重要作用。

塔尔德提出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库利提出镜中我和印刷意味着民主的观点p108
谈谈你对媒介跨界融合的看法在网络传播的今天,传统的大众传媒的管制模式遇什么样的挑战,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思路按照麦奎尔归纳的“三分法”的媒介管制模式自由报业模式,广播电视的特许模式和电信的共同载体模式,因其高度的内容管制和垄断态势,已经遭遇了新传播技术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整合的挑战。

由于数字化科技、宽频传输和压缩技术在短时间内同时进展,不同形式的传媒之间出现了互换及互联现象。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之间的藩篱已经被打破,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不知不觉地消弭,其管理者难以分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属于哪一类,应该套用哪种管理模式,新科技还衍生出新的规范议题,如网络的全球传播,网络恐怖主义,网络色情与表达自由等。

因此“三网融合”是整合电信传播市场的大势所需,要求传媒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对传媒发展重新定位并进行规范。

三网融合为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业务空间。

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广电网与互联网结合将促使一系列新业务产生,广电向电信业务发展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挑战,但是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发展机遇。

比如IPTV、手机电视等增值业务的发展将加快,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良好发展。

大众的概念、象征符、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网络热词、人类语言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人类传播史呈现的特点、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把关理论、知沟理论。

1.大众的概念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
明显不同的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群体或集团 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与社会各个阶层 3匿名性,成员之间不面识 4流动性,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 6同质性,大众成员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象征符象征符有以下的性质,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
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一)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媒介即是讯息包含着这样含义: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很大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二)媒介:人的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本身就是“热”的
冷媒介就恰恰相反,他传达信息含量少儿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网络热词
5人类语言的特点、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7人类传播史呈现的特点
人类传播史经历了五个时代:口语传播时代(采用了早期的体外化媒介)-文字传播时代(从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时代(形成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网络传播时代。

发展的趋势是加速发展的;方式是叠加发展的;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积累密切相关的;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

8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1“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4“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9把关理论、1947年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了“守门人”理论,也叫“把关人”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作用,媒介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新闻的一小部分,因而让受众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决定作用。

10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知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

因此,当大众媒介2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