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忘”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docx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院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匡长福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经过碰撞与结合,最后成功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及具体表现,进而总结出其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适用的启示。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原因启示正文2000多年前,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门宗教会有一天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印度到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东南亚、日本、朝鲜、欧美等,佛教在这些地区都与本土文化相碰撞,不断演化,形成本土的教派。
而在这过程中,佛教也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大国里中国化了。
首先我想大体说一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200年左右的传播,到了东汉末年,逐渐在民间普及。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佛教。
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蓬勃发展,中国本土的大乘佛教宗派纷纷建立。
其中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等。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
须知事物的改变都是有愿因的,即佛教的中国化必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这我觉得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佛教中国化的内因更多的是与中华民族的品德有关。
一方面,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儒家法家和道家盛行,儒重礼,法家讲法治,道讲宇宙规律,这正和佛教的事理和佛法相吻合。
佛教和儒法道形成了互补的局面,佛教甚至技高一筹,从而佛教极大地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我觉得更适合于现在的一方面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未曾变过的兼容并包的美好品德起了重要作用。
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其外因则更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每一个统治者都想建立一个永久的统治,要建立永久的统治,不外乎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下功夫,佛教本身的内涵,决定了中国的开明的帝王肯定选择佛教中国化,作为他精神统治的支柱。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一、译文与宣讲方式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学者在研究和讲说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时,为了便于理解,就用儒家和道家, 其中主要是老庄和玄学的名辞和术语,来比附佛教的名相概念。
这种简单而机械的对照、比附之法,对印度佛教经典发生歧解和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歧解和误读之中,那些翻译过来的经典开始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了意义,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以此为接生术或嫁接术而真正地得以植根于中国。
尽管在东晋时期有道安这样的高僧大德对格义之学颇为不满,但还是阻止不了这种研读方法的广泛运用和推行;即便是在道安本人、其高足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以及罗什门下僧肇等人的著作中,都随处可见佛教思想与老庄玄理的相互融合、相互解释。
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
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
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
这在当时和以后都是常见的现象。
佛图澄的另一个著名弟子道安,在著作中也常用格义。
他的弟子慧远善老庄,在讲经时常常借用老庄的词语进行解释。
据《高僧传.慧远传》记载,有一次慧远讲经,有人就"实相"(即"诸法实相")这个概念提出质询,他当即引用《庄子》加以说明,于是"惑者晓然"。
从“坐忘”看佛教中国化

的 自控进入无意识 的 自调 , 从而达 到三 忘 : 忘却 自身躯体 的存
在 ; 却 所 有 的 心 理存 在 ; 却 纷 繁 的 外 部 世 界 。 忘 忘
的精 神 内核 之 中 。
义乎 ?有见而不行其见 , ‘ ’ 非 忘 之义乎?何谓 ‘ 不行 ’ ?曰 :心 ‘
不 动 故 。’ 谓 ‘ 见 ’ 日 :形 都 泯 故 。 …其 意 就是 由有 意 识 何 不 ? ‘
时 至 今 日,坐 忘 ” 经 跳 脱 了道 家 或 佛 教 等 宗 教 概 念 , “ 已 更 进 一 步 融 人 了 中 国文 人 的行 为 习惯 与 精 神 追求 ,其 衍 生 出 的
过程中 ,坐忘”这一 思想 逐渐 融入了禅宗 ,并成为其重要 内 “ 涵。其 过程 与影响也正是本文探讨 的主题
一
灭, 后不 引起 , 前后继续 , 中间 自孤 , 当体不顾 , 应时消灭 。” 其 要 旨便 是顺 天地之 自然 , 于忘我后达到“ 梵我和一” 。
新 的 问 题 诞 生 了 : 忘 何 时 融 人 禅 宗 ? 二 者 为 何 能 够 相 坐
关键词: 学 ; 家; 宗; 庄 道 禅 坐忘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5 5 1 ( 0 0 — 0 3 0 1 0 — 3 2 1 4 0 3 — 1 0 2 0)
坐忘之名 , 来源于《 子 ・ 庄 大宗师》 “ 回日: 回益矣。’ :颜 ‘ 仲 尼日 :何谓也?’ ‘ ‘ 日:回忘仁义矣 。’ :可矣 , 日 ‘ 犹未也 。’ 日 他 复见 , :回益矣 。’ ‘ 日 ‘ 日:何谓也?’ ‘ 日: 回忘礼乐 矣 ! 日 :可 ’ ‘ 矣, 犹未也 。’ 日复见 , ‘ 他 日: 回益矣 !’ ‘ 日:何谓也?’ :回 日 ‘ 坐忘矣 。 仲尼蹴然 日:何谓坐忘?’ 回日 :堕肢体 , ’ ‘ 颜 ‘ 黜聪明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
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
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
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
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正如现在基督教常常讨论“本色化”问题一样,佛教史家也每每提及佛教“中国化”的问题。
佛教中国化,我国学者一般都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入手,探讨近2000年来,中国佛教徒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性发挥,对丰富世界佛教文化的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人打着原教旨主义的幌子,将佛教中国化偷换概念为中国歪曲佛教,进而对佛教中国化,中国传统佛教进行攻击。
近年来,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有那么几个人,利用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彻底否定,进而否认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的血脉联系,为“台独”势力张目,曲解已故印顺法师对中国传统佛学的批评、对印度早期佛学的研究和赞扬,认为当代(“正确的”)台湾佛教是通过印顺法师而直承印度佛教的精髓,与“中国化”了的佛教没有任何关系。
近20年来,日本兴起的“批评佛教”学派也对“中国化”(即他们所谓的“老庄玄学化”)了的传统佛学作了全面的否定。
当然,学术上的各抒己见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即东亚范围内否定中国汉地传统佛教的历史贡献,甚至要“去中国化”,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此看来,“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成了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彰显中国佛教独特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却又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口实。
这样,“佛教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否还可以用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要明确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含义。
首先,中国化的佛教,还是佛教。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说,佛教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佛教有着不同的形态。
如果我们剥离开印度佛教、南亚佛教、中亚佛教、中国汉地佛教、蒙藏佛教……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或者“标准化”的佛教。
如果有人硬要把古代印度佛教看成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佛教,而以此来要求其他地域的佛教,也是削足适履,事与愿违的。
况且随着对古代印度佛教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考古学的深入发展,古代印度佛教也开始越来越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宗教,许多被认为是后世末法时代“堕落”的表现,在古代印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历程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遍布于世界。
两汉时期,佛教思想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不断地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汉代时期。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这时期,佛教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以至于佛教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佛教依附于玄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出现,既是玄学影响的结果,也是佛学企图摆脱对玄学的依附而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尝试。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撞的开端。
第三个是隋唐时期。
佛教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到此,隋唐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宗派的形成,由此奠定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第四个是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化的佛学在由盛而衰中持续发展,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逐渐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
但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第五个是近代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佛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革新思潮,特别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则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
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中,不难看出,任何事物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它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采用中国传统的格义方法来解释和翻译自己的经典,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适合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土壤。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 浅析佛教中国化

浅析佛教中国化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
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
”①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
”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中国哲学简史》21、22章梳理

《中国哲学简史》21、22章梳理先解释一下今天讨论的主题。
佛教是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由于古印度社会历史背景与中国并不相同,所以佛教的思想内容和宗教仪式,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难免有不相适应之处。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
佛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后来逐渐适应中国国情并逐步中国化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它的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所以,冯友兰在第二十一章介绍了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早期有代表性的思想,在第二十二章则介绍了佛教及佛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禅宗及其哲学。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1.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佛教传入: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
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有证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
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
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
(即《老子化胡经》)2)"格义":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了一步。
这时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
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
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3)"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
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
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引进中国的。
像相宗这样的宗派,都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
试析佛教中国化

1 初 传入 华 和 译 经 格 义 、
二 、 教 中国 化 的历史 进 程和 表 现 佛
中 国化 的 载体 , 们 才 能 更 加 容 易 的认 识 和接 受 佛 教 ; 人 从 “ 印度 佛 教 传入 中国 的大 致 年 代 , 该 是 在 西 汉 末 年 和 逻 辑上 来 说 , 经 翻译 是 佛 教 中 国化 的 逻 辑 起 点 , 佛 教 应 佛 为 东 汉 初 年 之 间 , 是 公 元一 世 纪 初 叶前 后 。”_而 关 于 佛 教 在 中 国进 一 步 中 国化 提 供 了前 提 和 基 础 。以梵 文佛 经 转 换 正 2
2 僧 官制 度 和 佛 农 结 合 、 从 三 国 时 期 到 南 北 朝 时期 , 会 一 直 战 乱 不 断 、 荡 社 动
汉哀帝 元寿元年 ( 即公 元 前 2 ) 人 说 ” 口 《 国志 ・ 年 传 三 据
魏 志 - 夷 传 》 引 三 国 时期 魏 国 鱼 豢 《 略 ・ 东 注 魏 西戎 传 》 记 不 安 , 于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的人 民渴 望 过 上 安 定 的生 活 和 得 处 载 :“ 汉 哀 帝 元 寿 元 年 ( 或 即公 元 前 2 ) 博 士 弟 子 景 庐 到 精 神 的寄 托 。而 佛 教 正 适 应 了人 民的 这一 要 要 求 , 教 年 , 佛 佛 同 受 大 月氏使 伊存 口授 《 屠 经 》。”据 此 , 国佛 教 协 会 和 不仅 在 精 神上 给人 民 以 “ 国”的寄 托 , 时佛 寺 也 给人 民 浮 中 再 中国 宗 教 学 会 共 同确 定 l 9 年 为佛 教 传 人 中 国2 0 年 的 提 供 了避 难 的 场所 。 加 上 统 治 者 支 持 佛 教 以安慰 人 民 , 98 00 僧 纪 念 年 , 举 办 了纪 念 活 动 。这 也 说 明 了佛 教 界 对 此 种 说 使 得 佛 教 迅 猛 发 展 , 众 如 云 。 并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精选合集)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精选合集)第一篇: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印度,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因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产生后逐渐东传,后兴盛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的传播也极为广泛,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也逐渐被中国化。
佛教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广极深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后来在中国传播甚广的佛教流派以远非印度传统的原佛教,它已深深的中国化了。
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都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紧密的融合了。
所以我们若想对佛教中国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则必须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中的独特因素进行剖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信仰不十分热忱的民族。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第六章开头的引注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世界一切古文化民族中,唯一生长于温带而非生长于热带的民族。
中国文化不起源于肥饶的扬子江流域或主将流域,而起源比较贫瘠的黄河平原。
原始的中国人,无论是西方入侵,或是土著开化而来,总之有史之初他们所处自然环境,是比较清苦的。
这里没有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定期泛滥,亦没有像恒河流域那样丰富的物产。
黄河大约在古代已经不断的给予两岸居民以洪水的灾害。
西北方山脉高度,挡不住沙漠吹来的冷风。
人类在洪水期间,就只好躲到山西西南部的高原里去,和毒蛇猛兽争山林之利。
黄河既然不好行船,因此交通比较困难,知识交换的机会较少。
人们需要终日胼手砥足,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因此没有余暇以骋身外之思。
像埃及和印度那样宏大的宗教组织和哲理,以及由宗教所发生想象丰富的神话文学,不能产于中国。
中国原始的宗教,大抵是于人事有关的神砥崇拜及巫术之类。
这样,使中国老早已接受了现代中国“人”的观念。
中华民族是第一个生在地上的民族;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眼光,从①未超过地上的现实生活,而梦想什么未来的天国”。
从少林寺浅析佛教的中国化

从少林寺浅析佛教的中国化摘要: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积极适应中国国情,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在佛教的众多分枝中,当今以少林寺的最为声名显赫,成为中国佛教在国际社会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少林寺为例,谈谈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少林寺;与时俱进佛家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5年)。
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信徒们称他为佛祖。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至南北朝开始迅速传播和发展,隋唐时期达到极盛。
佛教最初的思想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背离的,出家人不但遁入空门,既不传宗接代,又不孝顺父母,而且不向国家纳税,不服从世俗皇权。
这些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孝顺观念和忠君思想严重背离,使佛教在传入我国的最初两三百年里不仅没有太大发展,而且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思想的寄托,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佛教也积极调整自己,适应中国具体国情,走本土化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首先是讲求孝道,积极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国人对其没有抵触情绪。
在魏晋南北朝的汉译佛经中,特别强调“孝”,《善生经》中加入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等等。
这里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和对父母的绝对孝顺,和佛教最初所讲的“众生平等”,不讲世俗礼仪的思想却甚远,是佛教在积极地吸收儒家学说中的“孝道”,为佛教披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其次是宣扬忠君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积极向世俗皇权靠拢,得到了很多封建帝王的支持。
东晋高僧道安说“不敬国主,则法门难立”。
佛家在这个问题上虽没有直接提出佛门弟子应该出世侍奉当权者,但认为众生应该服从皇权,尊亲敬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佛教源于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
在与中国文化交融之后,佛教发生了很多变迁,成为中国特色的佛教。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
历史上,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东汉末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寻求一种能够减轻痛苦和增强信仰的宗教。
当时,佛教正好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异域宗教,它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到了顶峰,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寺庙建筑极为壮观,文化艺术也极为繁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体系的交流和融合。
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空性和四谛等思想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逐渐渗透到了佛教中,促成了佛教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佛教的传入,使得佛像、佛殿、佛塔等建筑风格在中国得到流行。
历史上,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均可看到佛教元素的融合。
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文学方面,佛教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古典小说、历史著作等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充满了禅宗的意味;元代小说《西游记》则是中国文学中佛教思想的杰出代表。
总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
佛教的确是一种异域宗教,但在中国,它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南北朝上层居士看佛教中国化

从南北朝上层居士看佛教中国化自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均非常混乱。
在这个时期,佛教也逐渐渗透到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尽管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但这一宗教还是逐步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一些上层居士开始关注佛教的中国化发展,这对推进佛教融入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上层居士的角度分析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并探讨其重要性。
从上层居士的视角来看佛教,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佛教何以融入中国文化中,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佛教相适应,以及如何让佛教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这时期有不少居士向佛教领袖请教佛教如何中国化及中国文化是否有借鑑之处,以便于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更为顺畅。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佛教的中国化在南北朝时期的表现以及对中国历史文明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如何中国化?具体来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需要在精神和学说上做出改变,还需要从物质和文化层面上逐渐适应中国社会。
举个例子,很多佛教的仪式和礼仪都融合了当时流行的中国文化元素。
比如,在庆祝佛诞日的仪式上,会将中国传统美食作为供品。
佛教徒还在佛教寺庙附近建立了香火旺盛的“素食店”,为参拜的信徒提供素菜、面食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餐食。
这些寺庙附近的素餐店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丰富了当地商业活动。
其次,佛教如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利用了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目前看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比如佛教的艺术形式,佛像和造像被塑造为与当地民族特点相似的形象,或者根据当时的背景和文化赋予新的含义。
例如,佛教中经常会将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等中国传统的图画与佛教中的“阿弥陀”,“药师佛”等结合,以便于让佛教信仰能够更好地传入中国大众民间。
第三,佛教如何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坐忘”看佛教中国化
作者:宋琢王露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坐忘”释名、禅庄坐忘之异同和禅宗坐忘论的诞生与传承三个方面对禅
宗“坐忘”思想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看佛教的中国化及中国化的佛教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
关键词:庄学;道家;禅宗;坐忘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33-01
坐忘之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坐忘”一词本是庄学概念。
但同时我们惊奇地看到,在后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坐忘”这一思想逐渐融入了禅宗,并成为其重要内涵。
其过程与影响也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坐忘”释名
何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中颜回之解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用身心求证达到一种物我、天人合一的超然状态。
可以显见的是,此处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显然不是儒家观点的自我阐释,更多的则是以他二人之口来阐释庄学的思想,这点也可从庄子其他篇目上获得旁证,如《庄子·人世间》:“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此段论述了庄学中的“心斋”思想,而庄学对老学的延续正可以体现在这方面,庄子认
为“道”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有所把握的,其方法即具体可行的“心斋”与“坐忘”。
后世对“坐忘”的解释也无处其外,如《天隐子·坐忘》:“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
’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其意就是由有意识的自控进入无意识的自调,从而达到三忘:忘却自身躯体的存在;忘却所有的心理存在;忘却纷繁的外部世界。
二、禅庄“坐忘”之异同
恒毓博士曾把“坐忘”和佛家参禅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如:虽然参禅与坐忘在各自修炼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相当,都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力量,但二者的过程、内容和最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参禅的对象是禅,坐忘的对象是物我;参禅的手段多种多样,坐忘的手段只是默而不答、瞑而不视;参禅可以是渐修也可以是顿悟,坐忘则只能是渐修;参禅的结果是开悟和解脱,坐忘的结果是得道和成仙。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不相同。
以道家来看,“坐忘”的终极目标即道,这使得它与佛教存在明显的分歧。
但我们也发现,禅宗与庄学的精神追求其实是一致的,而庄学中的坐忘无疑也是禅宗后世思想的一个起点。
禅宗中所讲的顿悟便是其体现,所谓顿悟,是一种“无休之休、无为之为”,恰恰切合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从具体行为来看,永嘉禅师曾言:“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继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
”其要旨便是顺天地之自然,于忘我后达到“梵我和一”。
新的问题诞生了:坐忘何时融入禅宗?二者为何能够相契合?
三、禅宗“坐忘”诞生与传承
禅宗初入中国之时,恰逢魏晋南北玄学最盛的时期。
就当时具体情况来看,名士们避世修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喜好清谈,道家思想空前繁荣。
而于当时乱世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十分迅速的,这其中原因除佛教本身教义能够贴近教徒对现世的恐惧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外,还有其对兴盛的道家思想自觉或不自觉的借用。
后世,禅宗进一步发展了坐忘思想,慧能继承达摩祖师“二行四如”学说,在《六祖坛经》里提出“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即“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而其禅法以定慧为本。
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
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
由此,“坐忘”虽未被明确写入经典,却已深深嵌入了禅宗的精神内核之中。
时至今日,“坐忘”已经跳脱了道家或佛教等宗教概念,更进一步融入了中国文人的行为习惯与精神追求,其衍生出的美学观点也被大众所应用。
而单单就禅宗中坐忘精神来说,它的诞生、
传承与发展也正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过程,正如胡适先生在所认为的,真正的禅宗是中国所创造的,“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
参考文献:
[1]慧能.坛经校释[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2]胡适.禅学指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