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问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之动点问题一、选择题:1. 如图,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顿,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的面积是〔〕A、10B、16C、18D、20二、填空题:1. 如上右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BQ;④DE=DP;⑤∠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1.〔2008年大连〕如图12,直角梯形ABCD中,AB∥CD,∠A = 90°,CD = 3,AD = 4,tan B = 2,过点C作CH⊥AB,垂足为H.点P为线段AD上一动点,直线PM∥AB,交BC、C H于点M、Q.以PM为斜边向右作等腰Rt△PMN,直线MN交直线AB于点E,直线PN交直线A B于点F.设PD的长为*,EF的长为y.⑴求PM的长(用*表示);⑵求y与*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13为备用图);⑶当点E在线段AH上时,求*的取值范围(图14为备用图).2.〔2008年福建宁德〕如图1,在Rt△ABC中,∠C=90°,BC=8厘米,点D在AC上,CD=3厘米.点P、Q分别由A、C两点同时出发,点P沿A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厘米,行完AC全程用时0<x<,△DCQ的8秒;点Q沿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秒()8面积为y1平方厘米,△PCQ的面积为y2平方厘米.⑴求y1与*的函数关系,并在图2中画出y1的图象;⑵如图2,y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局部,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的速度及AC的长;⑶在图2中,点G是*轴正半轴上一点〔0<OG<6=,过G作EF垂直于*轴,分别交y1、y2于点E、F.①说出线段EF的长在图1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②当0<*<6时,求线段EF长的最大值.3.〔2008年白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矩形,点B 的坐标为〔4,3〕.平行于对角线AC 的直线m 从原点O 出发,沿*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m 与矩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 ,直线m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点A 的坐标是__________,点C 的坐标是__________; (2) 当t=秒或秒时,MN=21AC ; (3) 设△O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4) 探求(3)中得到的函数S 有没有最大值?假设有,求出最大值;假设没有,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 A二、填空:〔1〕〔2〕〔3〕〔5〕 三、解答: 2、解:⑴∵CD CQ S DCQ ⋅⋅=∆21,CD =3,CQ =*, ∴x y 231=. 图象如下图.⑵方法一:CP CQ S PCQ ⋅⋅=∆21,CP =8k -*k ,CQ =*, ∴()kx kx x kx k y 42182122+-=⋅-⨯=.∵抛物线顶点坐标是〔4,12〕,∴12444212=⋅+⋅-k k . 解得23=k .图1C Q → B图2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 方法二:观察图象知,当*=4时,△PCQ 面积为12. 此时PC =AC -AP =8k -4k =4k ,CQ =4.∴由CP CQ S PCQ ⋅⋅=∆21,得 12244=⨯k .解得23=k .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方法三:设y 2的图象所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是c bx ax y ++=2. ∵图象过〔0,0〕,〔4,12〕,〔8,0〕,∴⎪⎩⎪⎨⎧=++=++=.0864124160c b a c b a c ,, 解得 ⎪⎪⎩⎪⎪⎨⎧==-=.0643c b a ,, ∴x x y 64322+-=. ①∵CP CQ S PCQ ⋅⋅=∆21,CP =8k -*k ,CQ =*,∴kx kx y 42122+-=. ②比拟①②得23=k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⑶①观察图象,知线段的长EF =y 2-y 1,表示△PCQ 与△DCQ 的面积差〔或△PDQ 面积〕. ②由⑵得 x x y 64322+-=.〔方法二,x x x x y 643232382122+-=⋅⎪⎭⎫ ⎝⎛-⨯⨯=〕∵EF =y 2-y 1, ∴EF =x x x x x 29432364322+-=-+-, ∵二次项系数小于0,∴在60<x<范围,当3=x 时,427=EF 最大. 3、解:(1)〔4,0〕,〔0,3〕; 2分 (2) 2,6; 4分 (3) 当0<t ≤4时,OM =t .由△OMN ∽△OAC ,得OCONOA OM =, ∴ ON =t 43,S=283t . 6分 当4<t <8时,如图,∵ OD =t ,∴ AD = t-4. 方法一:由△DAM ∽△AOC ,可得AM =)4(43-t ,∴ BM =6-t 43. 7分 由△BMN ∽△BAC ,可得BN =BM 34=8-t ,∴ CN =t-4. 8分S=矩形OABC 的面积-Rt △OAM 的面积- Rt △MBN 的面积- Rt △NCO 的面积=12-)4(23-t -21〔8-t 〕〔6-t 43〕-)4(23-t =t t 3832+-. ·························· 10分方法二:易知四边形ADNC 是平行四边形,∴ CN =AD =t-4,BN =8-t .7分 由△BMN ∽△BAC ,可得BM =BN 43=6-t 43,∴ AM =)4(43-t .8分 以下同方法一. (4) 有最大值.方法一: 当0<t ≤4时,∵ 抛物线S=283t 的开口向上,在对称轴t=0的右边, S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 当t=4时,S 可取到最大值2483⨯=6; 11分当4<t <8时, ∵ 抛物线S=t t 3832+-的开口向下,它的顶点是〔4,6〕,∴ S <6. 综上,当t=4时,S 有最大值6. 12分 方法二:∵ S=22304833488t t t t t ⎧<⎪⎪⎨⎪-+<<⎪⎩,≤,∴ 当0<t <8时,画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下图. 11分显然,当t=4时,S有最大值6. 12分说明:只有当第〔3〕问解答正确时,第〔4〕问只答复"有最大值〞无其它步骤,可给1分;否则,不给分.。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东行驶,经过2小时后改变方向,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北行驶,求其位移。

A. 40千米
B. 80千米
C. 100千米
D. 120千米
答案:D. 120千米
2. 一辆自行车向前行驶30分钟后,记下此时的位置。

然后车辆停下来,待30分钟后,以相同的时间和速度往后倒退,到达原点。

求此自行车的位移。

A. 0千米
B. 5千米
C. 10千米
D. 15千米
答案:A. 0千米
二、填空题
1. 一个物体从A点出发,以每秒2米的速度向东行驶10秒,
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南行驶15秒,最后以每秒4
米的速度向西行驶20秒。

求物体的位移为______米。

答案:-20
2. 一架飞机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向东飞行30秒,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300米的速度向南飞行40秒,最后以每秒400米的速
度向西飞行50秒。

求飞机的位移为______米。

答案:-4000
三、解答题
1. 一个人从原点出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西行驶1小时,然后改变方向,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南行驶2小时,最后以每
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东行驶3小时。

求此人的位移和位移方向。

答案:位移为-23千米,位移方向为东南方向。

2. 一个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向北行驶30秒,然后改变方向,以每秒15米的速度向东行驶40秒,最后以每秒20米的速度向南
行驶50秒。

求物体的位移和位移方向。

答案:位移为20米,位移方向为南方。

动点问题练习(含标准答案)

动点问题练习(含标准答案)

动点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ACBEDNM解:(1)①∵∠ACD=∠ACB=90°∴∠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ACD=∠CBE ,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 GB图1A D FC G B 图3ADFGB 图2AD FC GE B MA D FG B N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求:(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 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E 为AB 的中点,∴122BE AB ==.在Rt EBG△中,60B =︒∠,∴30BEG =︒∠.∴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 ⊥⊥,,∴PM EG ∥. ∵EF BC ∥,∴EP GM =,PM EG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2PH PM ==∴3cos302MH PM =︒=.则35422NH MN MH =-=-=.图1 A D E BF CGA D E BFCPNMG HA D E BF C图4(备用)AD EBF C 图5(备用)A D E BF C图1 图2A D E BF C PNM图3A D EBFCPNM(第25题)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则120PMN =︒∠,又60MNC =︒∠,∴180PNM MNC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M ,8BC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M , ∵10AB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M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EBF (P ) CM NGGRG又∵8PC BC BP BC =-=,厘M , ∴835PC =-=厘M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M/秒。

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

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

动点问题(习题)例题示范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C=90°,AD=3 cm,DC=15 cm,BC=24 cm.点P 从A 点出发,沿A→D→C 的方向以 1 c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C 点出发,沿C→B 的方向以 2 c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连接AP,AQ,PQ,设△APQ 的面积为S(cm2),点P运动的时间为t(s),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APQ 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吗?如果能,直接写出t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思路分析】① 研究基本图形,标注信息.315BQ C24② 分析运动状态,分段、定范围.△APQ 的面积 S(1/s) P : A 3 sD(2/s) Q : C C 12 s B总时间:0≤t ≤12,分为两段:0≤t ≤3,3<t ≤12.③ 分析几何特征,表达,设计方案求解.第 1 问,结合分段,画出对应的图形后,表达对应图形的底和高,根据公式建等式.(当 t =0 时,三角形不存在;所以 t ≠0)第 2 问,借助第 1 问的面积表达式来求解.第 3 问,由于直角所在角不确定,分类后,画出对应图形,表达,分析不变特征,设计方案求解.林老师编辑整理⎨ ⎪【过程示范】解:(1)当 0<t ≤3 时,S 1t 1515t 2 2当 3<t ≤12 时,B Q CS 115(3 2t ) 1 3(t 3)1 2t (18 t )2 2 2 t 2 9t 272 15t (0 t ≤ 3)综上: S 29t 2t27 2 (3 ≤ t ≤12)(2)当 0<t ≤3 时,S 15t,为一次函数,2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k = 15 >0,S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2 ∴当 t =3 时,S 最大,为 45 . 2当 3<t ≤12 时,林老师编辑整理S t 2 9 t 27 ,为二次函数, 2∵a =1>0,∴图象开口向上,又∵ b2 a 9 ,3<t ≤12, 4∴当 t =12 时,S 最大,为 117.综上:当 t =12 时,S 最大,最大值为 117 cm 2.(3)0<t ≤3①当∠APQ =90°时,A P此时,AP =EQ ,即 t =3-2t ,∴t =1.②当∠PAQ =90°时,A P 此时,CQ =AD ,即 2t =3,∴ t 3 . 23<t≤12①当∠APQ=90°时,B QC 易证∠APD=∠PQC,∴△APD∽△PQC,∴t=6 或t=9.②当∠PAQ=90°时,B Q EC 易证∠PAD=∠QAE,∴△PAD∽△QAE,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巩固练习1. 如图,在 Rt △ABC 中,∠B =90°,BC = 5 ,∠C =30°.点 D从点 C 出发,沿 CA 方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同时点 E 从点 A 出发,沿 AB 方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 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D ,E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过点 D 作 DF ⊥BC 于点 F ,连接 DE ,EF .(1)求证:AE =DF .(2)四边形 AEFD 能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 t 值;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当 t 为何值时,△DEF 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ABF CABCA3林老师编辑整理B C 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林老师编辑整理Q PDD2.如图,在Rt△ABC 中,∠A=90°,AB=6,AC=8,D,E 分别为边AC,BC 的中点.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D DE EB 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点Q 也从点A 出发,沿射线A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 到达点B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t>0).(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t 的值.(2)设△BPQ 的面积为S,当点Q 在线段AB 上运动时,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t 值,使PQ∥DB?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B E CAB E CADB EC 林老师编辑整理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B=90°,AD=6 cm,AB=8 cm,BC=14 cm.动点P,Q 都从点C 出发,点P 沿C→B 的方向做匀速运动,点Q 沿C→D→A 的方向做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求CD 的长;(2)若点P 以 1 cm/s 的速度运动,点Q 以2 2 cm/s 的速度运动,连接BQ,PQ,设△B QP的面积为S(cm2),点P,Q运动的时间为t (s),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3)若点P 的速度仍是 1 cm/s,点Q 的速度为a cm/s,要使在运动过程中出现PQ∥DC,请直接写出a 的取值范围.A DQB P CA DB CA DB C林老师编辑整理思考小结表达线段长是动点问题解题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表达线段长时思考方向如下:①利用s=vt,用动点走过的路程来表达;②利用动点所走路程和线段长组合,来表达新线段长;③和角度结合在一起,利用相似或三角函数来表达.林老师编辑整理【参考答案】林老师编辑整理。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1.已知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满足|2b-6|+(a+1)^2=0,定义AB的长度为|a-b|。

1) 求线段AB的长度。

解:由定义可得,AB的长度为|a-b|。

2) 设点P在数轴上的坐标为x,且满足PA-PB=2,求x的值。

解:由题意得,PA-PB=|a-x|-|b-x|=2,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当a>b时,有a-x-b+x=2,即a-b=2,解得x=a-1.当a<b时,有b-x-a+x=2,即b-a=2,解得x=b-1.综上所述,x的取值为a-1或b-1.3) 设M、N分别为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解:由题意得,M、N的坐标分别为[(a+x)/2,0]和[(b+x)/2,0],则① PM÷PN的值不变时,有|a-x|/|b-x|=|a-x0|/|b-x0|,其中x0是PM÷PN的值不变时的一个定值,化简得(a-x0)(b-x)=(b-x0)(a-x),即ax0-bx0=ax-bx0,解得x=(ax0-bx0+bx0)/2=a/2+b/2-x0/2.② |PM-PN|的值不变时,有[(a-x)/2-(b-x)/2]^2=K,其中K 是|PM-PN|的值不变时的一个定值,化简得(x-a+b)^2=4K,解得x=(a+b±2√K)/2.综上所述,当①成立时,x的取值为a/2+b/2-x0/2;当②成立时,x的取值为(a+b±2√K)/2.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PA=|x-(-1)|=|x+1|,PB=|x-3|。

2) 若PA+PB=5,则有|x+1|+|x-3|=5,分成四种情况讨论:当x≤-1时,有-(x+1)-(x-3)=5,解得x=-2.当-1<x<3时,有-(x+1)+(x-3)=5,无解。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1。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则AC=5,BC=3,∵AC-BC=AB∴5-3=”14”解得:=7,∴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7"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 AP-BP=(AP-BP)=AB="7"∴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2。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解:(1)PA=t,PC=36—t;(2)当16≤t≤24时PQ=t-3(t—16)=-2t+48,当24<t≤28时PQ=3(t-16)—t=2t—48,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3。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含答案)动点问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 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 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5.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答○案1.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3.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 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4.分析: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 -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5.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6.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7.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1=8(秒),∴点P的速度是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t=4∴PD= 48-6×45= 245,AD=16-2×4=8AD= 82-(245)2= 325∴OD=8- 325= 85∴P(85,245)M1(285,245),M2(- 125,245),M3(125,- 245)。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一、单点移动问题1.【解答】(1)-21(2)14.5秒(3)37-2t(4)BC:2t-29当A在C的左边:AC:52-2t当A在C的右边:AC:2t-52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2)6﹣(﹣4)=10,10÷2=5,5÷2=2.5,(10+5)÷2=7.5.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4)根据图示,可得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二、两点移动问题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2)﹣4+2×2=﹣4+4=0.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3)由题意可知: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故答案为:﹣4;0.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由题意得:3x+3×4x=15解得:x=1∴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由题意得:y+3=12﹣4y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4×z﹣1×z=2×(+3)解得:,=64.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6x=24.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三、多点移动问题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故答案为:﹣3;(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AB=8,x的值是﹣2.故答案为:﹣2;(3)根据题意得:|x﹣(﹣6)|+|x﹣2|=10,解得:x=﹣7或3;故答案为:﹣7或3;(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有:=,解得x=1,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2)设经过时间为t.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6,解得t=6.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12+6,解得t=18.(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即:=,解得y=,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B的位置为=﹣.12.【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四、线段移动问题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2)由题意得:①11﹣(b+3)﹣b=(11﹣b),解得:b=.②11﹣(b+3)+b=(11﹣b),解得:b=﹣5.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故答案为:t+1.(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AM=|2t﹣1﹣t|=|t﹣1|,BN=|t+2﹣(11﹣t)|=|2t﹣9|,∵AM=BN,∴|t﹣1|=|2t﹣9|,解得:t1=,t2=8.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则此木棒长为:15÷3=5,故答案为:5.(2)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五、图形动点问题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用图)CEDNM CDMCEM(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AD=CE.CD=BE.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所以AE EF =.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ADFCGB图1A DF ADFC GE B 图2ADFC GB M ADFNDAE BEA∴∠=∠.NAE CEF∴∠=∠.ANE ECF∴△≌△(ASA).AE EF∴=.6、如图, 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 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7、如图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 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 DEBFCA DEBFCA DEBFC图1 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 ∵E 为AB 的中点. ∴122BE AB ==.在Rt EBG △中.60B =︒∠, ∴30BEG =︒∠.∴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 ∴PM EG ∥.∵EF BC ∥, ∴EP GM =.PM EG ==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2PH PM == ∴3cos302MH PM =︒=.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 EBF (P ) CMN GGRG图1 A D E BF CG图2A D E BFCPNMG H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 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动点专题(含答案)

动点专题(含答案)

动点专题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向点D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PDQ≌△CQD.A.6B.5C.4D.3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2.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向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为( )秒时,△DCP≌△CDE.A.7B.3C. 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BPD与△CQP可能全等.A. B.C.3D.3或4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4.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cm,BC=6cm,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1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全等,则点Q的运动速度是( )A. B.3cm/s或4cm/sC.1cm/sD.4cm/s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4,AD=BC=5.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ABP和△DEC全等.A.2B.2或12C.1D.1或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6.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0cm,BC=4cm,动点P以4c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移动,同时动点Q以1cm/s的速度,沿CD方向向点D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 )秒时,线段PQ恰好平分长方形ABCD的面积.A.3B.4C.5D.6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4,BC=6,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时,△MNC是以MN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1B.2C.3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90°,AB=6m,BC=8m,动点P以3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2m/s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向点B移动;当P,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则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当t为( )秒时,△PQC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2B.5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9.已知:如图1,点G是BC的中点,点H在AF上,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图1的边线运动,运动路径为:G—C—D—E—F—H,相应的△ABP的面积y()关于运动时间t (s)的图象如图2.若AB=6cm,则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图1中的BC长是4cm;②图2中的M点表示第4秒时y的值为24;③图1中的CD长是4cm;④图2中的N点表示第12秒时y的值为18.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10.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B点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CD-DA运动到A 点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ABP的面积为y(),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 ).A.4B.8C.10D.1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带图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带图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带图
1. 动点问题是什么?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它关注的是运动中的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特征。

这种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动点问题。

2. 例题及解析
题目:一只乌龟从a点出发,沿着一条2公里的直路到达b 点,然后又在b点开始沿着长2.5公里的大圆路到达c点。

乌龟从a点出发时的速度是2千米/小时,走到b点时,它停了下来休息了2分钟,然后以每小时1千米的速度继续向c点走去。

请问:乌龟到达c点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pic.leetcode-cn/-djbjoh-%e5%9b%be%e7%89%871.png"
alt="turtle">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将题目中所给出的影响因素提取出来。

由于乌龟在a点时的速度为2千米/小时,因此在第一段路段中走了2公里,需要用1个小时。

在b点停留了2分钟,相当于耽误了2/60=1/30个小时,因此从b点到c点需要用
2.5/1+1/30=2.54个小时。

累计起来,乌龟从a点到c点共用了1+2.54=
3.54个小时,即3小时32分钟。

3. 动点问题的应用
动点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
物理、计算机科学、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动点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比如计算从家到公司的需时。

此外,动点问题还常常与逆向思维有关,比如确定交通规划中的最短路径、找到行进途中的最佳休息点等等。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从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从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类型:1.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相似及三角函数。

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

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

4.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

5.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6.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

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例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t=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1,B=60°,BC=2.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为l。

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

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

过点C作CE∥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

1)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α=90°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删除问题明显的第四个例题。

对于其他例题,可以稍作改写,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25、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边BC的中点,且∠AEF 为直角,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一、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1. 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称作:(A.余弦曲线)2. 斜率等于负一,斜截式为$y=7x-5$的直线称作:(B.负斜率直线)3. 求函数$f(x)=x^3-7x+2$在$x=2$处取得最大值:(D.8)4. 直线$y=mx+b$中,m 为:(A.斜率)5. 闭合曲线$\frac{x^2}{4}+\frac{y^2}{9}=1$在$x$=4处的坐标是:(C. $(4,\frac{3}{2})$)6. 函数$f(x)=2x^{2}-3$的最小值是:(B. -3)7. 函数$f(x)=\frac{x^2}{2}+1$的图像是:(A.抛物线)8. 函数$f(x)=2x+5$的大致图象是:(B.直线)9. 三维坐标中,z 轴表示的为:(C.高度)10. 绘制抛物线需要:(A.二个点)11. 点$A(-1,2)$绕原点旋转$90^{\circ}$后,其新坐标是:(B. $(2,-1)$)12. 子弹以15米/秒的速度射出,它从出射点到返回出射点所需要的时间为:(B.2秒)13. 平面内的向量$\overrightarrow{a}$和$\overrightarrow{b}$的夹角为30°,且$|\overrightarrow{a}|=3$,$|\overrightarrow{b}|=4$,则$\overrightarrow{a}\cdot\overrightarrow{b}$ 为:(D.6)14. 直线$y=2/3x-3$的斜率为:(B. 2/3)15.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为$60^{\circ}$,则这个三角形是:(D.等腰三角形)16. 半径为4的圆的面积为:(B.50.27公分平方)17. 在正方形ABCD中,点P到边AB的距离是4,A点到点P的垂直平分线的距离为:(D. 2)18. 圆$x^{2}+y^{2}+8x+2y-13=0$的圆心坐标是:(C. (-4, -1))19. $f(x)=-2x^2+4$的最小值是:(A. 0)20. 角A,B,C构成的夹角是60度,AB=5,BC=7,AC=:(B. 8)二、七年级动点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练习一下关于七年级动点的知识吧!首先,对于函数问题,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应当称作余弦曲线。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代数动点问题总结(含答案)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代数动点问题总结(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代数动点题目总结一、解答题1.某超市在春节期间对顾客实行优惠,规定如下:(2)若顾客在该超市一次性购物x元,当x小于500元但不小于200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当x大于或等于500元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如果王老师两次购物货款合计820元,第一次购物的货款为a元(200<a<300),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多少元?2.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方案一: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方案二:西装和领带都按定价的90%付款。

现某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1)若该客户按方案一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若该客户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2)若x=30,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按哪种方案购买较为合算?(3)当x=30时,你能给出一种更为省钱的购买方案吗?试写出你的购买方法和所需费用.3.如图,四边形ABCD和ECGF都是正方形.(1)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要求化简)(2)当a=4时,求阴影部分的面积.4.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某县城区四校决定联合购买一批足球运动装备,市场调查发现,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种品牌的足球队服和足球,已知每套队服比每个足球多50元,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经洽谈,甲商场优惠方案是:每购买十套队服,送一个足球,乙商场优惠方案是:若购买队服超过80套,则购买足球打八折.(1)求每套队服和每个足球的价格是多少?(2)若城区四校联合购买100套队服和a(a>10)个足球,请用含a的式子分别表示出到甲商场和乙商场购买装备所花的费用;(3)在(2)的条件下,若a=60,假如你是本次购买任务的负责人,你认为到甲、乙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5.点A、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c,且a,b,c满足(b+2)2+(c-24)2=0,多项式x|a+3|y2-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1)a的值为______,b的值为______,c的值为______;(2)若数轴上有三个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7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①若点P向左运动,点M向右运动,点N先向左运动,遇到点M后回头再向右运动,遇到点P后又回头再向左运动,……,这样直到点P遇到点M时三点都停止运动,求点N所走的路程;②若点M、N向右运动,点P向左运动,点Q为线段PN中点,在运动过程中,OQ-M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a是多项式﹣2x2﹣4x+1的一次项系数,b是最小的正整数,单项式﹣的次数为c.(1)a=_____,b=_____,c=_____;(2)若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_____ 重合(填“能”或“不能”);(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BC=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AB﹣B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7.某市为了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2元/吨收费;超过10吨的部分按2.5元/吨收费.(1)若黄老师家5月份用水16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2)若黄老师家6月份交水费30元,问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多少吨?(3)若黄老师家7月份用水a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用a的代数式表示)8.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决定调整居民用水收费方法,规定如果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水收费2元,如果每户每月用水超过10吨,则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小红看到这种收费方法后,想算算她家每月的水费:(1)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8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20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2)如果字母x表示小红家每月用水的吨数,那么小红家每月的水费该如何用x的代数式表示呢?9.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c满足|a+3|+(c-9)2=0.(1)a=______,c=______;(2)如图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b-c|,点B在点A、C之间,且满足BC=2AB,则b=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代数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时,此时x=______,最小值为______;(4)在(1)(2)的条件下,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C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用t的代数式表示).10.阅读下列两材料,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材料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第1项,记为,依此类推,排在第位的数称为第项,记为.一般地,若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数列为等比数列,其中,公比.【材料二】为了求的值. 可令则, 因此,所以,即(1)等比数列的公比为_________,第6项是________(2)如果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那么根据定义可得到,,,由此可得(用和的代数式表示)(3)若某等比数列的公比,第2项,则它的第1项,第4项,并求出的值.11.已知是最大的负整数,是多项式的次数,是单项式的系数,且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P,Q可以相遇?(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BC=4,P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A B C运动,Q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B C D运动,P、Q同时出发,任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用t的代数式直接表示AP的长度;(2)APQ的面积能否为2?能的话求出t的值,不能请说明理由.13.已知: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且a,b满足(a+26)2+|b+c|=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b=______,c=______;(2)在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①记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则AB=______,AC=______;②点P为该数轴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点A与点C之间运动时(包含端点),则AP=______,PC=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当点M运动到B点时,点N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N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设点M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N开始运动后,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两点间的距离.14.甲、乙两家批发商出售同样品牌的茶壶和茶杯,定价相同,茶壶每把30元,茶杯每只5元.两家都在进行优惠销售:甲店买一送一大酬宾(买一把茶壶赠送茶杯一只);乙店全场9折优惠(按实际价格的90%收费).某茶具店需茶壶5把,茶杯若干只(不少于5只).(1)若设购买茶杯x只(x>5),则在甲店购买需付_____元,在乙店购买需付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当茶具店需购买10只茶杯时,到哪家商店购买较便宜?试加以说明;(3)试求出当茶具店购买多少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购买所需付的款一样多?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16.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b>a),则线段AB 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7cm 到达B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2)若将点A向左移动xcm,则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点M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另一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原点O后立即原速度返回向右匀速运动,当MN=1cm时,求t 的值.17.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已知: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初步探究:(1)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9,CB=6,求线段MN的长;问题解决:(2)若点C为线段AB上任一点,且AC=a,CB=b,求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类比应用:(3)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C=a,CB=b,请你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拓展延伸:(4)已知:如图2,C为线段AB的中点,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BC上任意一点,M为线段EB的中点,DM=m,CE=n,请你直接写出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n的代数式表示)18.先阅读材料:如图(1),在数轴上A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则点A 到点B的距离记为AB,线段AB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图(1)解决问题:如图(2),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点C表示的数是6.图(2)(1)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AD=3,则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__;(2)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BC=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请问: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19.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的次数,c是单项式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0.5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问这样的点存在吗?如存在,请找出来,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和解析1.【答案】(1)530;(2)0.9x;(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解析】解:(1)500×0.9+(600-500)×0.8=530;(2)0.9x;500×0.9+(x-500)×0.8=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1)让500元部分按9折付款,剩下的100按8折付款即可;(2)等量关系为:购物款×9折;500×9折+超过500的购物款×8折;(3)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第一次购物款×9折+500×9折+(总购物款-第一次购物款-第二次购物款500)×8折,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不同购物款所得的实际付款的等量关系,难点是求第二问的第二次购物款应分9折和8折两部分分别计算实际付款.2.【答案】解:(1)方案一购买,需付款:20×200+40(x-20)=40x+3200(元),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0.9(20×200+40x)=3600+36x(元);(2)把x=30分别代入:40x+3200=40×30+3200=4400(元),3600+36×30=4680(元).因为4400<4680,所以按方案一购买更合算;(3)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x-20)条领带,共需费用:20×200+0.9×40(x-20)=36x+3280,当x=30时,36×30+3280=4360(元).【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x=30分别代入求得的代数式中即可得到方案一和二的费用,然后比较即可得到选择哪种方案更合算;(3)根据题意考虑可以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更合算.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的相关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目并正确的列出代数式.3.【答案】解:(1)观察图形可知S阴影=S ABCD+S CEFG-S ABD-S BGF.∵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a,正方形CEFG的边长是6,∴S ABCD=a2,S CEFG=62,S ABD=a2,S BGF=×(a+6)×6.∴S阴影=a2+62-a2-×(a+6)×6=a2-3a+18.(2)当a=4时,S阴影=×42-3×4+18=14.【解析】(1)依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a=4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列代数式,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解:(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题意得2(x+50)=3x,解得x=100,x+50=150.答: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到甲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100(a-)=100a+14000(元),到乙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0.8×100•a=80a+15000(元);(3)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理由如下:将a=60代入,得100a+14000=100×60+14000=20000(元).80a+15000=80×60+15000=19800(元),因为20000>19800,所以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解析】(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方案即可求解;(3)把a=60代入(2)中所列的代数式,分别求得在两个商场购买所需要的费用,然后通过比较得到结论: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5.【答案】-6 -2 24【解析】解:(1)∵(b+2)2+(c-24)2=0,∴b=-2,c=24,∵多项式x|a+3|y2一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a+3|=5-2,-a≠0,∴a=-6;故答案是:-6,-2,24;(2)①点P,M相遇时间t==7.5,∴N点所走路程:7.5×7=52.5(单位长度);②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24,∴运动t秒时点N、P分别位于数轴上-2+7t、24-3t的位置,∴PN中点Q位于:(-2+7t+24-3t)÷2=11+2t,∴OQ=11+2t,∴OQ-MN=11+2t-(6t+4)=11+2t-2t-=,∴在运动过程中,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b与c的值,根据多项式为五次四项式求出a的值;(2)①由题意求出点P遇到点M的时间,也就是点N的运动时间,首先求出AC的距离,设相遇时间为t,分别表示出两点行驶的距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即可;②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点N和点P,进而表示出点Q,由于点N运动的快,且点N运动的初始位置离点O近,故点Q一直位于点O右侧,用OQ减去MN,化简即可得结论.本题综合考查了方程、多项式、动点在数轴上的表示的数及线段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6.【答案】解:(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涉及整式的概念,追及问题,列代数式等问题,综合程度较高,属于难题.(1)根据多项式与单项式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2)只需要判断A、C是否关于B对称即可.(3)根据A、B、C三点运动的方向即可求出答案.(4)将(3)问中的AB与BC的表达式代入即可判断.【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4,b=1,c=6,(2)能重合,由于-4与6的中点为1,故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能重合;(3)由于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后,AB=3t+1-(-4)-2t=t+5由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BC=2t+6-1+t=3t+5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见答案.7.【答案】解:(1)10×2+(16-10)×2.5=35(元),答:应交水费35元;(2)设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x吨,由题意得10×2+2.5×(x-10)=30,解得x=14,答: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14吨;(3)①当0<a≤10时,应交水费为2a(元),②当a>10时,应交水费为:20+2.5(a-10)=2.5a-5(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分清楚如何计算水费.(1)根据题意可得水费应分两部分:不超过10吨的部分的水费+超过10吨部分的水费,把两部分加起来即可;(2)首先根据所交的水费讨论出用水是否超过了10吨,再根据水费计算出用水的吨数;(3)此题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0<a≤10时,②当a>10时,分别进行计算即可.8.【答案】(1)16;45(2)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2.5x-5元;【解析】解:(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8×2=16元,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故答案为:(1)16,45.(2)见答案【分析】(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16元;超过10吨,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于是可得: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2)分类讨论: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元;本题主要考查列代数式和代数求值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列出代数式,此题难度一般.9.【答案】-3 9 1 1 12【解析】解:(1)∵|a+3|+(c-9)2=0,∴a+3=0,c-9=0,解得,a=-3,b=9;(2)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b.∵BC=2AB,∴|c-b|=2|b-a|,即9-b=2[b-(-3)]解得:b=1;(3)当x=b=1时,|x-a|+|x-b|+|x-c|=|x-(-3)|+|x-1|+|x-9|=12为最小值;(4)当t不超过4秒(或表述为0≤t≤4或4秒以前),d=12-t;当t超过4秒(或表述为t>4或4秒以后),d=3t-4.(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3,b=9;(2)分C点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当P与点B重合时,|x-a|+|x-b|+|x-c|即当x=b时,取得最小值;(4)分当0<t≤4时,当t>4时,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即可.此题考查是列代数式,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两地之间的距离求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答案】解:(1)2;96;(2);(3)1;125;∵++++=,令①,由①×5得:②,由②-①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字字母规律和整式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给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题.【解答】解:(1)∵,,,∴公比q=2,∴a6=a1q5=3×25=96,故答案为2;96;(2)∵ ,,,由此可得:,故答案为;(3)∵ ,,,∴ ,即:,a1=1,∴ ,故答案为1;125;见答案.11.【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AB=6,两点速度和为:1+2=3,∴63=2,答:运动2秒后,点P、Q能相遇;(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M对应的数是2或者.【解析】本题考查数轴有关计算以及单项式和多项式问题,注意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解题关键;(1)根据题意写出a、b、c即可;(2)计算PQ两点距离后除以总速度即可得出答案;(3)假设坐标是x=m,用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解:(1);(2)①当时,,t=或t=-(舍去),②当时,PQ=t-(2t-6)=6-t,,t=(舍去),③当时,,t=5或t=8(舍去),综上所述,t=或5时,APQ的面积能否为2.【解析】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熟练运用动点问题是解答的关键,(1)由题意可得AP的不等式;(2)根据t的取值情况分3种情况讨论.13.【答案】解:(1)-26,-10,10;(2)①16,36 ;②x+26,10-x;(3)点N运动的总时间为:2(36÷3)=12×2=24,24+16=40,设t秒时,M、N第一次相遇,3(t-16)=t,t=24,分五种情况:①当0≤t≤16时,如图2,点M在运动,点N在A处,此时MN=t,②当16<t≤24时,如图3,M在N的右侧,此时MN=t-3(t-16)=-2t+48,③M、N第二次相遇(点N从C点返回时):t+3(t-16)=36×2,t=30,当24<t≤30时,如图4,点M在N的左侧,此时MN=36×2-t-3(t-16)=-4t+120,④当30<t≤36时,如图5,点M在N的右侧,此时MN=3(t-16)-36-(36-t)=4t-120,⑤当36<t≤40时,如图6,点M在点C处,此时MN=3(t-16)-36=3t-84,【解析】解:(1)∵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a,b满足(a+26)2+|b+c|=0,∴c=10,a+26=0,b+c=0,∴a=-26,b=-10,c=10,故答案为:-26,-10,10;(2)①∵数轴上a、b、c三个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A表示的数是-26,点B表示的数是-10,点C表示的数是10,所画的数轴如图1所示;∴AB=-10+26=16,AC=10-(-26)=36;故答案为:16,36;②∵点P为点A和C之间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AP=x+26,PC=10-x;故答案为:x+26,10-x;(3)见答案.【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a、b、c的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①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AB=x B-x A,可得AB和AC的长;②同理可以表示AP和PC的长;(3)先计算t的取值,因为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且AC=36,所以需要36秒完成,又因为当点M运动到B点时,即16秒后,点N从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所以点N还需要运动24秒,所以一共需要40秒,再分别计算M、N两次相遇的时间,分五种情况讨论,根据图形结合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MN的长.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的化简,学会用参数表示线段的长,有难度,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答案】解:(1)设购买x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所需付款分别为:甲店:;乙店:.(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代数式得:甲店需付款为:125+5×15=200元,乙店需付款为:135+4.5×15=202.5元,答:当需购买15只茶杯时,选择去甲店购买更合算.(3)设购买茶杯x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由题意得:,即,所以x=20.答:购买茶杯20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设购买x只茶杯时,甲商场收费为,在乙商场收费为;(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两店表达式,款数较少的甲店为所选;(3)利用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建立方程,计算得结论.15.【答案】解:(1)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则:AC=6x,BC =4x,AB=10,∵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如图①),MN=MP+NP=AP+BP=(AP+BP)=AB=5.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如图②),MN=PM-PN=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解答】解:(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故答案为1;(2)见答案;(3)见答案.16.【答案】解:(1)(2);(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解得;第二种情况如图:,解得 ;第三种情况如图:,解得;第四种情况如图:,解得.综上可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等.(1)根据点的移动方向确定,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最后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需要分情况讨论,根据题意要分四种情况分别讨论,直至得出全部结论.【解答】解:(1)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见答案.17.【答案】解:(1)∵AC=9,点M是AC的中点,∴CM=AC=4.5,∵BC=6,点N是BC的中点,∴CN=BC=3,∴MN=CM+CN=7.5,∴线段MN的长度为7.5;(2)MN=,∵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MC=AC=a,CN=CB=b,∴MN=;(3)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时,如图:得:MN=;(4)AB=2m-n.【解析】本题考查了线段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的性质.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 即可求出MN的长度;(2)由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可表示线段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求得MN=;(3)点C在A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N分别为AC、BC的中点,即可求出MN=MC-NC=问题的解;(4)由D为线段AC的中点,M为线段EB的中点,CE=n,得,整理得AC+BE=2m-2n,所以AB=2m-2n+n=2m-n问题得解.18.【答案】(1)-7或-1;(2)-4-t,t+4;(3)解: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理由如下:∵3BC-AB=3(t+4)-(3t+6)=3t+12-3t-6=6.∴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1)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代数式即可;(3)先求出BC=t+4,AB=3t+6,从而得出3BC-AB=6,得出结论.【解答】解:(1)设点D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4)|=3,解得:x=-7或x=-1,故答案为-7或-1;(2)因为A点向左运动,所以A点表示的数是:-4-t,B、C两点向右运动,所以BC=t+4; 故答案为-4-t;t+4;(3)见答案.19.【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设运动x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根据题意,得2x=0.5x+6解得x=4答:运动4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设M对应的数为t,当t≤-2时,-2-t-1-t+5-t=10,解得;。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点的运动与位置的变化。

通过解决动点问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动点问题,并附带一些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1. 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动点问题之一。

在直线运动中,点从一个位置沿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

我们通常需要确定点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出发,经过15分钟骑行到达学校,全程约5公里。

求小明的平均速度。

解:根据题意,小明骑行的时间为15分钟,即0.25小时。

位移为5公里。

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所以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公里/0.25小时=20公里/小时。

2. 圆周运动问题圆周运动是另一类常见的动点问题。

在圆周运动中,点围绕某一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我们通常需要确定点的角度、半径和时间等,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一个车轮的半径为30厘米,转动一周需要走过的距离是多少?解:根据题意,车轮转动的一周是一个半径为30厘米的圆的周长。

周长等于2πr,其中π取3.14,r是半径。

所以车轮转动一周需要走过的距离为2×3.14×30=188.4厘米。

练习题:1. 小明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从A地出发,向B地行驶,2小时后小刚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从B地出发,向A地行驶。

求他们相遇时的距离。

2. 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车轮转了5分钟,这段时间内车轮走过的距离是多少?参考答案:1. 解:小明行驶的距离为60公里/小时×2小时=120公里。

小刚行驶的距离为80公里/小时×2小时=160公里。

所以他们相遇时的距离为120公里+160公里=280公里。

2. 解:根据题意,车轮转了5分钟,即1/12小时。

车轮的周长为2×3.14×15=94.2厘米。

所以车轮走过的距离为94.2厘米/小时×(1/12)小时=7.85厘米。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C G E B 图1 AD FG B 图3A D FC GE B 图2A D F C GB M A D FC G B N7、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 ∠B=6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问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 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 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 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点评: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6.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答○案1.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3.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 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4.分析: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 -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5.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6.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7.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1=8(秒),∴点P的速度是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t=4∴PD= 48-6×45= 245,AD=16-2×4=8AD= 82-(245)2= 325∴OD=8- 325= 85∴P(85,245)M1(285,245),M2(- 125,245),M3(125,- 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