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胡航程--侯忠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结语:第27~30段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 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 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 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 这一探索过程。
2.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追求风趣 和含蓄。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其应注意体现积极健 康的思想。
二、中国航天成就显赫 1.“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 明、景海鹏飞向太空。27日16时48分,翟志 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刘伯明等人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 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航天史上 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探究二: 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在主体部分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提示】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3)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号的成功发射。
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 表现在生动性上。借用文学手段,可以用描写、抒情、 对话,也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通讯在报 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生动、形 象,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此外,通讯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 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只 是“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程》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课文标题内容概述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1 02课时安排第1课时第2课时030201课时安排与进度计划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梳理及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结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为引子,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的发展历程。
文章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语言简练、准确,信息量大。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读与情感表达探讨关键语句“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同时,“金色的秋日”和“勇敢的中国人”等词语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情感。
情感表达本文通过叙述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
文本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主题思想价值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早期探索阶段载人航天阶段深空探测阶段国内外航天领域最新动态关注国际合作与交流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如中俄联合月球探测、中欧航天合作等。
商业航天的崛起关注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如SpaceX、蓝色起源等,以及它们对传统航天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文章,使学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和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如写一篇关于航天事业的文章或进行一次关于航天事业的演讲。
2. 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科学博物馆或与航天科技工作者进行交流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学生思考和讨论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阐述。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鉴赏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太空探索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的拓展思考题。
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3. 文学鉴赏:15分钟4. 思考与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
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答案:解析:1.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024年《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章:太空探索的历程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从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星来预测天气,到现代的科学家通过卫星观测地球,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20世纪,人类终于迈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美国也在1969年成功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了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卫星观测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探测器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甚至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
第二章: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空探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
为了实现飞向太空的目标,科学家们需要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等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太空探索的需求,也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太空探索可以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资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
宇宙是无限的,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通过太空探索,我们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星系和行星,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第三章: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和探测器,如嫦娥1号、天宫1号等。
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
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3号探测器,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
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这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
201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4号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1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二、实力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溢了这种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造就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构造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构造特征,以之为范本,进展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三、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
样安排,自出机杼,富有创意。
文章开头运用什么叙述手法?有何好处?
开头采用倒叙手法。“神舟”五号升空是最 近发生的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重大事件,正 是写作缘起。这样写也突出了“神舟”五号 成功发射的历史意义。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
结构特殊,导语写完“神五”发射场景后,
没按一般写法接着写发射后的情况等,而是叉
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
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 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背景:第5~26段
结语:第27~30段
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
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作者用
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这对 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时间顺序。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 性的特点。
中 国 航 天 事 业 的 发 展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通讯文体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
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
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
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
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
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 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 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要有很强的时效观 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术语。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写作,培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培养团队合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 关键词汇: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如“航天”、“太空”、“火箭”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航天科技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课后阅读相关文章,扩展知识面。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航天科技的看法和感受。
2. 评价:(1)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章的情况和短文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航天科技的书籍、文章和视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航天科技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航天科技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探究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探究阅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第36期[入乎其内]于新闻中熔铸艺术的精妙《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通讯报道,文章除了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外,作者还融入了诗性语言和精妙结构,因而这篇新闻呈现出了别致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至3段,点明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发射。
把新闻的六要素全部简明扼要地展示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迅速抓住了有效信息。
新闻的主体部分紧扣标题,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而这些复杂多样的材料被作者以精妙的方式进行了组织,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构成若干侧面,精心组合剪辑,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了出来。
新闻的结尾部分,呼应导语部分,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别具匠心地形成了首尾圆合型结构。
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圆梦的辉煌时刻!”单独成段,既显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又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还彰显了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整篇新闻在结构上不仅显示出了经纬交叉的精妙、首尾呼应的完整,还把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在历史的纵深感中使事件的意义更突出。
正是作者这些艺术上的精心安排,才使得这篇新闻与其他媒体报道截然不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阅读新闻的正确打开方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电视、广播、报纸的普及,各种新闻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要想从这些繁芜丛杂且真假难辨的新闻中撷取有效信息,就需要我们拥有正确阅读新闻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新闻的分类及特点。
新闻分为狭义新闻和广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一般报道事实比较简单,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返回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陕西银行学校胡忠科【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
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
(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2. 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叙事清晰,语⾔流畅⽣动。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推荐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案以及原⽂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时:⼀课时 三、教学⽬的: 1、知识⽬标:分析⽂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分析长篇新闻的能⼒; 2、能⼒⽬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和⽅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引导学⽣多关⼼国家⼤事,感受中国⼈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贡献,激发其民族⾃豪感,使之树⽴为祖国繁荣发展⽽努⼒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耐⼼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章脉络、线索,获取有⽤信息; 2、引导学⽣多关⼼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导⼊: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师“冯如……我们这个古⽼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千年。
(边讲解边展⽰彩图,让学⽣轮流传阅)然⽽,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不断增强,科技⽔平逐步提⾼,国⼈才能亲眼⽬睹这⼀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骄傲⾃豪的“飞天”历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逐字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逐字稿(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2)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文体知识,梳理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法等方法分析新闻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民族自豪感,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出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如今我们的神舟14号都已发射成功。
那么为了登上最高处发出声音,中国人经历了哪些艰苦的历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划时代意义的神五的飞天现场,一起重新经历我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篇课文是新闻的一种,叫做通讯,我们先来明确什么是通讯,大家请看大屏幕。
通讯是对具有价值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较为详细生动而深入报道的新闻体材,被称为“时代传真”。
我们之前学习了《短新闻两篇》和《包身工》,他们也都属于新闻,却不是同一类型,分别是消息,报告文学。
我们将三者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异同。
请你试着谈一谈,哦你说,它们都强调真实性和时效性,其中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消息篇幅最短,通讯篇幅较长,报告文学篇幅最长;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通讯具有评论性。
你的回答很准确,请坐。
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我们接着来分析课文内容,昨天已经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有哪位同学可以落实文章的新闻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讲述的内容呢?好,请后排举手的同学你来回答,你的思路很清晰,请坐。
这位同学说“飞向太空的航程”是标题;文章的1~3段是导语,描述神五的发射现场以及意义;文章的4~9段是主体,描写我国艰辛的飞天探索过程。
我们先来分析导语部分,一般新闻的导语都指文章开头的一、二段,简要概括新闻事实和主要内容,可这篇课文的前三段都是导语部分,我们具体来看一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好我看到你举手了,那就请你来说,你说前两段描述的是神武发射的现场,第三段则是评论神五发射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探讨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 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 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谈谈你的看法。
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 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 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的背景 材料。 本文虽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 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的基础上。 把相关背景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的 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 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的回顾,也 使得事件的意义更加突出。
(2)拟写一句话新闻
常用格式:谁+时间+地点+事件
神舟十号飞船将于明年发射,计划搭载3名航天员。
前来上海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开幕式的中 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昨天透露,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明年适当时机发射, 目前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正在开展相关准备,届 时将有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号执行任务。 2012年10月29日 京华时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他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
2003年,他和中国最鲜明的亮色联系在一起。
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 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 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了 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他 就是杨利伟。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 品,他说这是他看到 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神舟” 十一号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1999年11月20日
神一回收
2001年1月10日
神二回收
2002年4月1日
神三发射成功ຫໍສະໝຸດ 神三回收2003年1月5日
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神四回收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文体知识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 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通讯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通讯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读新闻
段落 结构 1-3 导语
析结构
内 容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 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 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 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 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 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 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 顾了这段历史。
高考链接——新闻概写试题的常见类型
1、拟写标题 2、拟写一句话新闻
方法探究:
常用格式: 人物+ 事件
(1)拟写标题
一般不需写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 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神舟九号飞船返回
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 返回地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 古郎草原上空一声巨响,神舟九号飞船返回 舱冲破大气层,张开水母一样的降落伞,降 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 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 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万户 上天
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 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 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 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一种烟花)的椅子上,双手 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 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 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 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三者都强调真实性。 三者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 报告文学较弱。 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 的文学色彩更浓。 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 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 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本文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 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 真实性的特点。
嫦娥奔月
嫦娥是帝喾(kù) 的女儿(五
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 、 帝喾、尧、舜),也称姮 [héng] 娥。她美貌非凡,是
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 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 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 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 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 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 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 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05 分,航天员顺利出舱,在太 空中走出中国人的第一步。
翟志刚
神舟八号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 57秒
2011年9月29 日21时16分3 秒
你从中国载人航 天事业的发展历 程及其取得的成 果中得到哪些启 示?可结合自己 的亲身体验谈谈 自己的感想。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 日。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 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九号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 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4-26 27-29 30
主 体新
闻 事 实
新 闻 背 景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结语
释题:标题有哪两层含义?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在航空航天方 面的探索过程。
导语部分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描述式: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 场面与氛围中。 评论式: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 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 在。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费俊龙
聂海胜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 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 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 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 21时10分许,“神 七”飞船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成 功。
中国航 天事业 的发展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 日发射,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飞行33天。 飞天梦再进一层
课文结构: 首尾圆合型
神舟六号—神舟十号成功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中 国 的顺利升空 人造卫星的探索 航 天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分 析 【主体】4段——26段中国的飞天梦及我 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 星”的批示。 ②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③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④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⑤“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⑥“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