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2.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3.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为什么要有“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3.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4. 分组讨论:探讨“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天下的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的含义。

2. 探讨“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探讨“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丘不与易也”?2. 讲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讲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导入向学生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下有道”以及为什么丘不与易也。

1.2 文本阅读分配文章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1.3 讨论与思考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论据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

2.2 关键词汇解释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

2.3 论据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包括事实、例证和逻辑推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评估论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培养3.1 批判性思维定义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批判性思维在文章分析中的应用。

3.2 批判性思维技巧教授学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如问题提问、逻辑分析、证据评估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这些技巧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3 批判性思维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篇文章段落进行批判性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对该段落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综合与创新4.1 综合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文章中的各个论点。

学生需要将不同段落中的论点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

4.2 创新思维培养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在文章分析中应用创新思维。

4.3 创新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或观点,与文章进行对比。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的创新观点如何与文章中的论点相辅相成或相矛盾。

5.2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需要回答问题,如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分析文章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特别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领会其中的哲理。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入本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分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理解儒家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5. 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体会,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案例等。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 (1)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四、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先秦诸子概况以及孔子与《论语》一、导入上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语言的知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则的。

现代白话文是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附带产生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阶段,我们国家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文化伟人和强人。

我们把时代向前推进,在我们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阶段,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简介1、何谓先秦诸子?--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孔子吗?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文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呢?2.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第二章:文章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文章。

2. 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出讨论的话题或问题。

2.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篇章,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了解?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齐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3.讲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三、案例分析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案例,如颜回、子贡等。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孔子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感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合作探究a.孔子的观点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b.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文章。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深刻认识?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践行孔子的观点?三、案例分析a.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简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况。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引入文章主题,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文章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解读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1. 讲解法: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分析法: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讨论法: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教学步骤:1. 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文章中的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3.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小组讨论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1. 提供讨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于道德、政治的追求和理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孔子的思想。

2. 背景知识:介绍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原文内容,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推荐阅读:《孟子》中有关孔子思想的章节,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本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 一

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 一

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博苑2009-11-14 0729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多媒体演示课件):1、多媒体演示课件,让学生诵读《论语》妙语。

《论语》名句精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很渺小,/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3.经典素材(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来源和背景。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章,理解文意。

2. 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方法】1. 采用分句解读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2. 使用实例和图片辅助解释文章中的概念和场景。

第三章:深入分析1. 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逻辑和论证方式。

【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使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分析结果。

第四章:道德教育【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领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应用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彼此的思考和启发。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应用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法,解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使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解法,展示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使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文章的主题、观点和结构。

让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5.3 教学方法:使用问答法,让学生回答关于文章的问题。

使用自我评价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选择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简介: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

3.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义。

3. 阅读法:阅读相关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简介PPT。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3.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短文。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出生背景和生平经历。

2. 让学生理解孔子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出生和家庭教育。

2. 孔子创办私学,培养人才。

3.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周游列国。

4. 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举止。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2.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孔子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生平PPT。

2. 相关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3.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讨论。

2. 观看视频后的感想和体会。

第三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

2. 分析原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解释原文的意义和孔子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原文的含义和关键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2.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导入话题:讨论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解释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的看法,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的定义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讨论道德的价值: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体现。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分享个人观点。

讲座: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提供相关例子进行解释。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定义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章:道德原则与道德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道德原则。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道德决策。

3.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道德原则:如诚实、正义、助人为乐等。

讲解道德决策的过程:如何权衡利弊、考虑后果、遵守道德原则。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道德原则的应用,并分享个人观点。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道德决策的情境,练习应用道德原则。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和道德决策的理解。

第四章:道德行为与道德勇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培养道德勇气,勇于做出道德行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第二章:道德修养的含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含义的理解程度。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本教案的背景和目的。

引导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题产生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来源和背景。

解释教案的目的和结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

学生对教案目的的理解。

第二章:孔子与《易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易经》的基本概念。

2.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解释《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对孔子与《易经》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易经》基本概念的掌握。

第三章:《易经》的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易经》的哲学思想。

让学生了解《易经》在哲学上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解释《易经》的哲学思想,包括变化、阴阳、五行等。

分析《易经》在哲学上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易经》哲学思想的理解。

学生对《易经》在哲学上影响的了解。

第四章:《易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易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易经》的基本占卜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易经》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

教授《易经》的基本占卜方法。

采用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易经》应用的理解。

学生对《易经》基本占卜方法的掌握。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易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2 教学内容讨论《易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易经》在现代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第六章:《易经》的象、辞、变、占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易经》中的象、辞、变、占四个部分。

让学生掌握《易经》占卜的基本原理。

6.2 教学内容解释《易经》中的象、辞、变、占四个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实用文档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实用文档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论语》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章节内容,把握人物主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语言,领会___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论语》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领会___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研究《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新士人阶层出现,他们能___,博学多才,多为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

本课程主要研究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由___开创,代表人物有___、___、___,《论语》《孟子》。

墨家由___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___,《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___,《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___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提倡"礼",注重"诚信",追求"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