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64-微生物学-071120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第三、四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生长营养要求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2)三类遗传型个体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不论
营养状况如何,均称为~。(A+B + ) ●营缺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由于代谢障 碍,而必须添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
株。
(A+B - ) (A-B + )
● 原养型:营缺型回复突变后的菌株。
(A+B + )
●抗性突变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产 了对某些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 变异类型。
表示: 基 因: strr、strs; tetr、tets; 表 型:Str r , Str s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些菌株或病毒经基因 突变后,在某种条件可生长并实现表型,而 在另一条件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
2、修复作用
1)光wenku.baidu.com活作用
光解酶-二聚体复合 物为光激活
2.暗修复作用:
二、 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定向培育) (二)诱变育种
1、基本原则(应考虑的问题) 1) 诱变剂的选择 (有效性,安全性,简便性)
●诱变剂诱变效果测定(回复突变率的测定) ---艾姆氏试 验(检测三致物质)
2)出发菌株 3)诱变菌株的状态
6)设计高效的筛选方案 ----初筛(数量、定性) ----复筛(质量、定量)
7)创新性的筛选方法
2、营缺型的筛选 (1)三种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 :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
最低营养要求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满足所有营缺型菌株
生长营养要求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A],[B] :满足相应营缺型菌
1、普遍转导 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任何DNA小片
段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 受体菌的现象,包括完全普遍转导和流产
普遍转导两种类型。
●完全转导 (形成转导子)
感染复数:感染的噬菌体数/被感染细胞数
●流产转导:(不形成转导子, 产生小菌落)
●经转导进入受体菌的供体菌DNA片段,在受体菌内不交换、整合、 复制,也不迅速消失,仅进行转录、翻译、性状表达转导现象。
2、 F+ 菌株
Orit:起始子
3、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 F+整合在染色体上 成为附加体的状态,若与F -接合,有很高的重组
频率。
1)细胞接触
2)Hfr断裂、 转移、复制
3)接合中断
4)形成接合子
●利用接合中断法绘制染色体图谱
4、 F ′菌株
(质粒带有部 分染色体片断 的菌株)
初生F ′菌株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转化的基本条件 (1)感受态:
受体菌最容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能实现 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感受态因子;种属的特异性;) ---外部因素(CAMP、聚乙二醇、二价阳 离子---低温低渗CaCl处理、培养条件)
(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
●形态突变株 ●抗原突变株 ●产量突变株
●突变株类型划分:
----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抗性 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突变株:形态、抗原、产量 突变型
(二)突变率及其捡出
●突变率: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 变的几率。常用单位群体中每一世代产 生的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处理单胞(孢)悬液 ----选择单倍体或单核细胞 4)剂量:低剂量; (表示方法) 5)提高检出效率 ----利用形态特征 ----鉴别培养基
●利用鉴别培养基检出突变株 ----蛋白酶高活性菌株的检出 (酪蛋白为N源,加HgCl2观察透明圈) ----淀粉酶高活性菌株的检出 (淀粉为C源,加I2液观察透明圈) ----有机酸高产菌株的检出 (培养基加CaCO3观察透明圈)
(2)转化因子
●大小:每一转化DNA片段分子量约 1×107, 约占 染色体组0.3%,平均 15个基因。
●结构:一般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少数为 线状单链DNA。
●转化频率:0.1~1%(很低),最高10%,质粒 为良好的转化因子。
●浓度:10-5 ug/ml
●转化因子
非交换
2、转化过程
2、局限转导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的基因 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A、低频转导(LFT) 1) 噬菌体感染 2)诱导裂解 3)不正常切离(低频转 导裂解物)( dgal、 dbio) 4)形成局限转导子
B、高频转导(HFT)
1)概念
●低频转导(LFT)裂解物:溶源噬菌体感染后, 带少数局限转导噬菌体的细胞裂解物。
(5-BU, 5-AU)
(2)移码突变
DNA序列中插入或缺失少数核苷酸,从 而使该处后面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的突变。
2)染色体畸变 DNA分子的大段损伤,包括缺失、重复、 插入、易位(转座)和倒拉等。
●转座:DNA分子通过非同源重组方式, 从染色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另一部位的 现象。
●转座因子:凡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 均称之~。 特点:
次生F ′菌株
(四)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 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继而遗传重组,借 以获得兼有双亲性状,遗传性稳定的融 合子的过程。
●主要步骤:
1)选择亲本 2)制备原生质体 3)原生质体再生 4)促融 5)融合子检出 6)筛选
●突变株的捡出及突变率的计算 捡出方法: 1)选择性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 2)回复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1)非对应性;2)自发性;3)稀有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如何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和自发性? 三个经典实验
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 称之为~。
●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最低营 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
(一)突变类型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丧失 了 某种营养合成能力,而无法在基本培 养基上生长的变异类型。
表示:
基 因:his+,his - ; 表 型:His + ,His -
基本基 完全基 补充基
野生型 + +
+
营缺型 — +
+
原养型 + +
+
(3)筛选步骤
1)诱变 2)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3)检出: 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法
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
(4)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
1)制备基本培养基; 2)加充分洗
涤菌悬液; 3)加待测营养物; 4)观察生长。
---转座作用 ---末端重复序列 ---转座酶基因
●转座因子类型
插入序列 转座子(或称 复合转座子) 转座噬菌体
a)插入序列 (IS)
b) 转座子(Tn)
●转座机理
●转座子的遗传效应和生物学意义 遗传效应
1)插入突变 2)DNA重排
意义:
进化,获得突 变株,抗药性
(复制型转座)
(五)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1.损伤的机理: 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3)溶源转变 温和噬菌体 感染宿主后,宿主通过
溶源化而获得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 象。
●白喉毒素: 白喉杆菌的ß-噬菌体带有“TOX”基因
(三)接合
● 接合: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由质粒
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的现象.
● 接合子:通过接合 而获得新的遗传
性状的受体细胞。
● 存在方式:四种接合型菌株 1、F -
●双重溶源菌:同时感染有正常噬菌体 和缺陷噬菌体的受体菌。
(来源:LFT裂解物以高的感染复数感染宿主)
●双重溶源菌
2)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用双重溶源 菌诱导后产生的高频转导裂解物转导受体菌 可获得的高达 50% 的转导子,称之~。
3)过程: 1)双重溶源菌 2)诱导,获得高频转导裂解物 3)高频转导裂解物低m.o.i感染受体菌
1)酶解和吸收单链 2)同源区配对、
整合 3)复制 4)形成转化子
5.转染(Tranfection)
提纯的病毒DNA或RNA进入宿主细胞 并增殖出正常的病毒后代现象。
----原核生物遗传学慨念 ----不同于正常的噬菌体感染、也不同
于转化
(二)转导
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 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 状的现象。
1) 变量实验
2)涂布实验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
(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诱发突变 (点突变, 畸变) 1)点突变 (1)碱基置换
---转换 ---颠换
●可能的 突变型: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同义突变
●相关的诱变剂 --直接引起置换:
亚硝酸、亚硝基胍、羟胺、烷化剂
--间接引起置换: 碱基类似物
●夹层培养法
● 定位(点)诱变
第四节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遗传重组): 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物质,通过
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的基 因组过程。
●遗传工程
----基因重组技术 经典、同源、生物自然属性、 体内
----DNA重组技术: 分子水平、同-- 异源、体外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