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64-微生物学-071120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第三、四节
《微生物遗传》课件
04
自然选育
利用自然变异选择有益的变异体,通过遗传稳定性和生产性状的鉴定,培育出新的菌种。
微生物遗传学应用
05
工业发酵是微生物遗传学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实现大规模生产各类发酵产品,如酒精、醋酸、酵母、抗生素等。
工业发酵中,通过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微生物菌种,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详细描述
基因表达是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并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DNA的甲基化、染色质构象以及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致病性等方面。
微生物基因突变与重组
19世纪末期
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提出基因概念,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期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20世纪50年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
02
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包括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总结词
工业发酵的微生物菌种通常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通过研究其遗传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发酵产品和工艺。
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药物成分,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的领域。
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可以改良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表达具有药效的蛋白质或其他活性分子。
生物制药中,对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和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开发新的药物候选分子。
生物环保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处理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领域。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复旦大学普通微生物学课件
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乳杆菌科-链球菌属
实验材料: 肺炎链球菌
光滑型(S)
有荚膜 菌落光滑 分泌毒素 致病
粗糙型(R)
无荚膜 菌落粗糙 无毒 不致病
1、动物实验
R型活菌 加热杀死 S型菌
(5)mega质粒(megaplasmid)
即巨大质粒,其相对分子量比一般质粒大几十 倍至几百倍,存在于Rhizobium(根瘤菌属)中, 其上有一系列与共生固氮相关的基因。
(6)降解质粒
这类质粒是由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所以在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
只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发现降解质粒。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 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型细胞获 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型细胞。
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
(1)从活的S菌中抽提各种细胞成分(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 (2)对各组分进行转化试验
以上实验说明: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在其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具有遗传 转化能力的物质,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使R 型细菌获得表达S型细菌荚膜性状的遗传特性。
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 : 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variation) : 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命的最本 质特性之一
基本概念
遗传(heredity): 生物的亲代传递给其子代一 套遗传信息的特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 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 遗传信息。
第7章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新)
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先后
有利用微生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
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 噬菌体感染试验 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 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人们普遍接受核
一、3个经典实验
(一)经典转化试验 最早进行 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的是F. Griffith(1928年),他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双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 起始和终止, 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p194)
定义:存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细
胞中,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 复制的遗传因子。
结构与大小: 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
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状态存在于 细胞中。约为1~1000kb,上面携带有 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
功能: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
解功能等,并可进行细胞间转移。
质粒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 存在的另一种方式
质粒
核外环状小型DNA独立复制稳定遗传
F因子 与有性接合有关
R因子
பைடு நூலகம்
与抗药性有关
种类
COL 编码免疫蛋白 Ti质粒 诱癌质粒 降解性质粒:编码降解有害物质的酶
用途
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
表型判断的标准:
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和遗传工程等研究中
——十分重要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
基因型:
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C
微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1.DNA: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微生物的基因组主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2.RNA: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中还包括RNA(核糖核酸),RNA在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mRNA、tRNA和rRNA等不同类型。
3.质粒: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中还存在质粒,质粒是细胞外遗传物质,可以自主复制和传递,在微生物的分子遗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1.突变:突变是指微生物遗传物质的突发性变异,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突变会导致微生物表型的变化,包括对抗药物的耐药性等特征。
2.重组:重组是指微生物遗传物质的重组和重排,包括同一基因组内的DNA重组和来自不同基因组的DNA重组,重组可以导致各种遗传特征的变异和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3.外源基因的导入:微生物可以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来获得新的遗传特征,包括外源DNA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和质粒的转移等方式。
三、微生物的遗传传递1.垂直传递:垂直传递是指微生物遗传物质从父代到子代的传递,包括细菌的有丝分裂、芽生、孢子形成和病毒的感染传递等方式。
2.水平传递:水平传递是指微生物遗传物质在同一代的微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包括细菌的共享基因池、DNA转化和连接转移等方式,可以导致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换和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四、微生物遗传的调控机制1.DNA修饰:微生物可以通过DNA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包括DNA 甲基化和DNA腺苷酸修饰等方式,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转录调控:微生物可以通过转录因子的结合和解离来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包括正调控和负调控,这些调控作用可以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3.蛋白质修饰:微生物可以通过蛋白质的修饰来调控蛋白质的活性和稳定性,包括翻译后修饰和酶的磷酸化、乙酰化和甲基化等方式。
4. RNA干涉:微生物可以通过RNA干涉机制来调控基因表达,包括小分子RNA的介导和crispr-cas系统等方式,这些机制可以抑制或靶向性地破坏特定基因的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量和基因组大小
5、基因水平 、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 传功能单位。 传功能单位。 原核生物通过组成操纵子系统调控基因的表达 真核生物一般无操纵子结构 6、密码子水平 、 遗传密码是指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 遗传密码是指 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 核苷酸排列顺序。 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是密码 每一密码子由3个核苷酸序列即 个核苷酸序列即1个三联体所 子,每一密码子由 个核苷酸序列即 个三联体所 组成。 组成。 7、核苷酸水平:是一个最低突变单位或交换单 、核苷酸水平: 位。
肺炎链球菌
RII(Rough) : 粗糙型菌落,不致病 ( 粗糙型菌落, SIII(Smooth):光滑型菌落,致病 :光滑型菌落,
R型菌 型菌
加热杀死 S型菌 型菌
S型菌 型菌
R型菌+加热杀死S型 型菌+加热杀死S
+
?
怎么来的呢? 怎么来的呢?
合理的解释: 合理的解释:
活的无毒( 活的无毒(R)型细菌受到 了死的有毒(S)型细菌的影响, 了死的有毒( 型细菌的影响, 转化为有毒( 转化为有毒(S)型
(二)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基因组: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基因组: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I、大肠杆菌 、 的基因组: 的基因组:
(1) 双链环状的 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分子( 分子 单倍体) (2) 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 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操纵子( 操纵子(operon): ) 功能相关的几个基因前后相连, 功能相关的几个基因前后相连,再加上一个共同 的调节基因和一组共同的控制位点(启动子、 的调节基因和一组共同的控制位点(启动子、 操作子等)在基因转录时协同动作。 操作子等)在基因转录时协同动作。 基因: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 基因: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 分子所必须的 全部DNA序列. 全部 序列. 序列 (4) 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 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基因的多拷贝 (5) 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07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注:古生菌的基因组在结构上类似于细菌。但是信息 传递系统(复制、转录和翻译)则与细菌不同而类 似于真核生物。
四、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二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3.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啤酒酵母)
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
啤酒酵母基因组大小为13.5×106bp,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中。
有关内容在讲细菌的接合作用 (conjugation)时具体介绍
五、质粒
第二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3. 质粒的主要类型——抗性因抗子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是,细R因菌子产)生抗药性的重要 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原类因之一。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 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
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
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染色体上
细菌素结构基因、 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 的蛋白质基因、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 物的基因
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 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表型由遗传型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
一、遗传变异是微生物的基本第特一征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概述
表型饰变:
即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是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 的变化,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的表型变化。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第二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 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 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是受体细胞表面上的一种蛋白质 功能使转化因子结合在受体细胞表面
转化过程
每个受体细胞表面约有30 -80个转化因子 结合点,当转化因子结合到受体表面结合 点上时 ,DNA一条链被受体细胞膜上的核 酸酶分解,另一条链进入受体细胞,通过 整合与受体细胞进行基因重组,有人发现 DNA也可通过双链形式进入受体细胞形成 双倍体的转化子。
喷入T1保温
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
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 感菌种
无药 培养基
含药 培养基
基因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一对碱基被另外的一对碱基置换。 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嘌呤或嘧啶被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嘧啶或嘧啶被嘌呤所置换。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核酸--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一)核酸--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
• Griffith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虽然 当时还不知道称之为转化因子的本质是什 么,但是他的工作为后来Avery等人进一 步揭示转化因子的实质,确立DNA为遗
溶源转变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的现象
温和噬菌体并不携带外源供体菌的基因 这种温和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 获得新性状的是溶源化的宿主细胞,而不是转导子 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的消失而同时消失
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的转移与重组
一、质粒 转移性质粒、非转移性质粒
二、细菌转座因子 插入序列:只含有编码转座所必需的基因 转座子:含有编码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和其他抗性基因 转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
③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 另一个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 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 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④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
⑤编码基因多样: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降解功能等。
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Shigella、Streptococcus lactis 、
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 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 2000~3000个/细胞。
3. 降解性质粒
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编码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 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 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解CAM(樟脑)质粒, XYL(二甲苯)质粒,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 酸)质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等。
2. R因子(resistance factor)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 (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和抗性决定R因子(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控制质粒 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因子分子量大小不固定,从几 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抗 性基因。
S.aureus 、 E.coli等
几种代表性质粒
Figure. Representative FERTILITY PLASMID. A fertility plasmid carries the genes for conjugation as well as a number of other genes. In this figure the fertility plasmid also carries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共26页文档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微生物的亲代 子代 下一代,并且相对稳定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微生物的遗传性。
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相对稳定的。
微生物群体中少数个体 遗传性发生改变, 这就是微生物的变异性。
变异由于是在遗传物质水平发生改变,因此是可遗传的,并且是普遍的,其变异现象很多。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从而使微生物不断进化。
变异了的微生物与原来的微生物有所不同,称为变种。
由于微生物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因而在现代遗传学研究中往往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生物学特性包括:1. 个体结构简单;2. 营养体一般都是(n );3. 生长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代谢和发育 生长繁殖 遗传特性 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 在遗传物质水平上发生了改变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4.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和终端代谢产物;5.环境条件对微生物各个群体作用直接均一,且重复性好;6.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等突变类型;7.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相应的病毒;8.特殊的生殖方式:无性及原始的有性;9.菌落形态的多样性和可见性。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在遗传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已经证明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
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得来的。
一、三个著名经典实验1.经典转化实验:以有荚膜和无荚膜的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为试验对象;2. 噬菌体感染实验:E.coli及其噬菌体;3.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TMV及与其近缘的HRV。
通过这三个实验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 (RNA病毒为R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只有核酸才是负荷遗传信息的真正物质基础。
但就微生物而言,其核酸类型、结构、存在部位等和其他生物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一)七个水平1. 细胞水平大部分DNA集中在核区,不同微生物或同种不同细胞中细胞核数目常不同。
【生物课件】第七章微生物遗传
2020/12/18
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 HRV ) , 分 别 拆 分 取 得 各 自 的 RNA 和 蛋 白 质 , 将 两 种 RNA 分 别 与 对 方 的 蛋 白 质 外
三、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参见 P197-200)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例外:布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染色体是线状的
链环状的染色体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 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nucliod),其上结合有类组蛋白蛋 白质和2020少/12/量18 RNA分子,使其压缩成一种手脚架形的致密结构。
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
2020/12/18
二、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参见 P197)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促进下开始的, 最开始是作为模式生物,后来不断发展,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学 的最有力的手段。
/tdb/mdb/mdb.html
•
分离
活的SIII菌
2020/12/18
Griffith 转化试验
示意
RII型活菌
SIII型活菌
健康 健康
健康 病死
SIII型热死菌
健康 健康
健康 病死
RII型活菌
健康
病死
2020/12/18
混合培养 SIII型活菌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黄嘌呤(X)
腺嘌呤(A)变成次黄嘌呤(H)后 引起的转换过程
烯醇式次黄嘌呤 酮式次黄嘌呤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这类诱变剂主要是一些碱基类似物 ,如:5-溴尿嘧啶 (5-BU)和5-氨基尿嘧啶(5-AU)、叠氮胸腺嘧啶( AIT)等等; ➢ 作用: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参入到DNA分子中, 主要是在DNA复制时碱基类似物插入DNA中,引起碱 基对配对错误,造成碱基置换。
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 突变体: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按是否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来分:
➢选择性突变株:具有选择标记(如营养缺陷性、抗 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 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 分离到。
➢非选择性突变株:无选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 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
❖ 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 ❖ 诱变剂:丫啶类染料和ICR类的化合物。
丫啶类化合物的诱变机制
❖ 至今还不很清楚。 ❖ 有人认为,由于它们是一种平面型三环分子,结
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故能嵌入两个相 邻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 个碱基对原来相距0.34nm,当嵌入一个丫啶分子 时,就变成0.68nm),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 会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结果就引起了移 码突变。
真核生物基因结构
编辑ppt
11
3、基因的命名——三字命名法
(1)基因名称一般用三个小写字母表示,且排成斜体; 例:赖氨酸基因: lysine——lys——Lys
(基因) (基因产物) (2)产生同一突变型表型的不同基因,用三个字母后面所加 的斜体大写字母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转化的基本条件 (1)感受态:
受体菌最容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能实现 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感受态因子;种属的特异性;) ---外部因素(CAMP、聚乙二醇、二价阳 离子---低温低渗CaCl处理、培养条件)
----处理单胞(孢)悬液 ----选择单倍体或单核细胞 4)剂量:低剂量; (表示方法) 5)提高检出效率 ----利用形态特征 ----鉴别培养基
●利用鉴别培养基检出突变株 ----蛋白酶高活性菌株的检出 (酪蛋白为N源,加HgCl2观察透明圈) ----淀粉酶高活性菌株的检出 (淀粉为C源,加I2液观察透明圈) ----有机酸高产菌株的检出 (培养基加CaCO3观察透明圈)
(5-BU, 5-AU)
(2)移码突变
DNA序列中插入或缺失少数核苷酸,从 而使该处后面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的突变。
2)染色体畸变 DNA分子的大段损伤,包括缺失、重复、 插入、易位(转座)和倒拉等。
●转座:DNA分子通过非同源重组方式, 从染色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另一部位的 现象。
●转座因子:凡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 均称之~。 特点:
2、局限转导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的基因 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A、低频转导(LFT) 1) 噬菌体感染 2)诱导裂解 3)不正常切离(低频转 导裂解物)( dgal、 dbio) 4)形成局限转导子
B、高频转导(HFT)
1)概念
●低频转导(LFT)裂解物:溶源噬菌体感染后, 带少数局限转导噬菌体的细胞裂解物。
(2)转化因子
●大小:每一转化DNA片段分子量约 1×107, 约占 染色体组0.3%,平均 15个基因。
●结构:一般转化因子都是线状双链DNA,少数为 线状单链DNA。
●转化频率:0.1~1%(很低),最高10%,质粒 为良好的转化因子。
●浓度:10-5 ug/ml
●转化因子
非交换
2、转化过程
株生长营养要求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2)三类遗传型个体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不论
营养状况如何,均称为~。(A+B + ) ●营缺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由于代谢障 碍,而必须添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
株。
(A+B - ) (A-B + )
● 原养型:营缺型回复突变后的菌株。
(A+B + )
基本基 完全基 补充基
野生型 + +
+
营缺型 — +
+
原养型 + +
+
(3)筛选步骤
1)诱变 2)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3)检出: 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法
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
(4)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
1)制备基本培养基; 2)加充分洗
涤菌悬液; 3)加待测营养物; 4)观察生长。
1、普遍转导 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任何DNA小片
段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 受体菌的现象,包括完全普遍转导和流产
普遍转导两种类型。
●完全转导 (形成转导子)
感染复数:感染的噬菌体数/被感染细胞数
●流产转导:(不形成转导子, 产生小菌落)
●经转导进入受体菌的供体菌DNA片段,在受体菌内不交换、整合、 复制,也不迅速消失,仅进行转录、翻译、性状表达转导现象。
(3)溶源转变 温和噬菌体 感染宿主后,宿主通过
溶源化而获得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 象。
●白喉毒素: 白喉杆菌的ß-噬菌体带有“TOX”基因
(三)接合
● 接合: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由质粒
介导的遗传物质转移的现象.
● 接合子:通过接合 而获得新的遗传
性状的受体细胞。
● 存在方式:四种接合型菌株 1、F -
---转座作用 ---末端重复序列 ---转座酶基因
●转座因子类型
插入序列 转座子(或称 复合转座子) 转座噬菌体
a)插入序列 (IS)
b) 转座子(Tn)
●转座机理
●转座子的遗传效应和生物学意义 遗传效应
1)插入突变 2)DNA重排
意义:
进化,获得突 变株,抗药性
(复制型转座)
(五)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1.损伤的机理: 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双重溶源菌:同时感染有正常噬菌体 和缺陷噬菌体的受体菌。
(来源:LFT裂解物以高的感染复数感染宿主)
●双重溶源菌
2)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用双重溶源 菌诱导后产生的高频转导裂解物转导受体菌 可获得的高达 50% 的转导子,称之~。
3)过程: 1)双重溶源菌 2)诱导,获得高频转导裂解物 3)高频转导裂解物低m.o.i感染受体菌
●突变株的捡出及突变率的计算 捡出方法: 1)选择性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 2)回复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1)非对应性;2)自发性;3)稀有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如何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和自发性? 三个经典实验
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抗性突变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产 了对某些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 变异类型。
表示: 基 因: strr、strs; tetr、tets; 表 型:Str r , Str s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些菌株或病毒经基因 突变后,在某种条件可生长并实现表型,而 在另一条件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
1) 变量实验
2)涂布实验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
(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诱发突变 (点突变, 畸变) 1)点突变 (1)碱基置换
---转换 ---颠换源自●可能的 突变型: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同义突变
●相关的诱变剂 --直接引起置换:
亚硝酸、亚硝基胍、羟胺、烷化剂
--间接引起置换: 碱基类似物
1)酶解和吸收单链 2)同源区配对、
整合 3)复制 4)形成转化子
5.转染(Tranfection)
提纯的病毒DNA或RNA进入宿主细胞 并增殖出正常的病毒后代现象。
----原核生物遗传学慨念 ----不同于正常的噬菌体感染、也不同
于转化
(二)转导
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 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 状的现象。
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 称之为~。
●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最低营 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
(一)突变类型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丧失 了 某种营养合成能力,而无法在基本培 养基上生长的变异类型。
表示:
基 因:his+,his - ; 表 型:His + ,His -
次生F ′菌株
(四)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 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继而遗传重组,借 以获得兼有双亲性状,遗传性稳定的融 合子的过程。
●主要步骤:
1)选择亲本 2)制备原生质体 3)原生质体再生 4)促融 5)融合子检出 6)筛选
(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
●形态突变株 ●抗原突变株 ●产量突变株
●突变株类型划分:
----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抗性 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突变株:形态、抗原、产量 突变型
(二)突变率及其捡出
●突变率: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 变的几率。常用单位群体中每一世代产 生的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2、修复作用
1)光复活作用
光解酶-二聚体复合 物为光激活
2.暗修复作用:
二、 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定向培育) (二)诱变育种
1、基本原则(应考虑的问题) 1) 诱变剂的选择 (有效性,安全性,简便性)
●诱变剂诱变效果测定(回复突变率的测定) ---艾姆氏试 验(检测三致物质)
2)出发菌株 3)诱变菌株的状态
6)设计高效的筛选方案 ----初筛(数量、定性) ----复筛(质量、定量)
7)创新性的筛选方法
2、营缺型的筛选 (1)三种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 :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
最低营养要求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满足所有营缺型菌株
生长营养要求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A],[B] :满足相应营缺型菌
2、 F+ 菌株
Orit:起始子
3、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 F+整合在染色体上 成为附加体的状态,若与F -接合,有很高的重组
频率。
1)细胞接触
2)Hfr断裂、 转移、复制
3)接合中断
4)形成接合子
●利用接合中断法绘制染色体图谱
4、 F ′菌株
(质粒带有部 分染色体片断 的菌株)
初生F ′菌株
●夹层培养法
● 定位(点)诱变
第四节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遗传重组): 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物质,通过
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的基 因组过程。
●遗传工程
----基因重组技术 经典、同源、生物自然属性、 体内
----DNA重组技术: 分子水平、同-- 异源、体外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