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反抗者:吕纬甫与魏连殳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黄正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导语: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动乱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

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幅真实反映某个时期某些不同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画面凸显出来,作家的文风和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现。

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封建势力日趋崩溃的时代里,旧的东西在作垂死挣扎,但谁也挡不住滚滚的历史车轮,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民众灾难重重而尚未觉醒,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充满怀疑与希望,在摆脱“空虚”和“动摇”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对农民寄予殷切的希望。

小说里的农民形象虽然落后仍保持坚韧的性格,深厚的蕴藏着一种终将爆发的革命的潜力,几种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漩涡和时代的风云中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一、旧知识分子鲁迅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有新旧知识分子之分,“狂人”则在旧知识分子之列。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简单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小说一开始写出“狂人”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

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作者:蒋智娟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

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形象转变悲剧不管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里面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些人物总是以启蒙庸众,反抗黑暗的形象出现,又都以失败告终。

鲁迅在文本中多次揭示了这些战士的坚决,又以极具讽刺的结果消解了他们的努力。

启蒙的艰难,让鲁迅在呐喊后终于陷入彷徨。

在小说中,魏连殳以一种更为决绝的姿态——并未作出主动启蒙庸众的行为:不同于之前文本中的启蒙者,没有像狂人一样在吃人与被吃中揭示封建礼教的恐怖,也没有同夏瑜一样为了启蒙大众而牺牲自己,更不用说像疯子一般反抗着封建观念,魏连殳只是坚持要为不愿他活的人们活下去这一愿望,结果仍然失败了。

“在《孤独者》以后,鲁迅的小说中就不再写孤独的个人了,魏连殳之死似乎结束了从‘狂人’开始的孤独个人的谱系”[1]。

《孤独者》给这些精神的战士形象画下了句号,而这些战士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也透露出鲁迅对于启蒙本身的担忧与失望。

一.“异样”的捣乱者到失败1.“异样”的存在在不算长的篇幅里,承载了魏连殳形象转变的全过程。

小说开始,魏连殳就是“异样”的存在。

“我”在S城时,“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2],学的是动物学却教历史,不爱理人却又爱管闲事……;甚至是连殳本家亲戚,“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3],对于整个山村的人来说,“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4]……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多次出现“异样”一词,用以形容魏连殳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

魏连殳形象分析

魏连殳形象分析

魏连殳形象分析作者:灿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无疑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人赋予的,更多的是自我设下的牢笼,渴望挣脱又无法挣脱。

整篇文章色调阴郁,沉闷,甚至说有些灰暗。

开篇就谈到送敛,凄凉之感略见一斑。

加之秋末冬初的季节,名为“寒石山”的村子,彻骨的寒冷不禁扑面而来来。

文章一开始,魏连殳便以一种怪异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做了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以领薪水却已订立积极给他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人们所说的古怪,正是对魏连殳的不理解,也正是他孤独的一个原因。

就拿家庭来说,魏连殳说家庭应该被破坏,此处的家庭真的是我们所理解的家庭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他还要给祖母寄钱,为什么还要回来来为祖母送葬,为什么在后文中会出现对孩子们那么富有温情的画面。

所以这里所说的“家庭应该被破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魏连殳是一个除外游过学的人,他接受到了新的思想与观念,他对中国旧的封建家庭制度肯定是不满的,所以他说的“家庭应该被破坏”绝非让我们妻离子散,六亲不认,相反地他对陌生的孩子都能那么喜爱与焦虑。

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人,他真正想打破的只是封建家庭的旧制度。

然而并没有人理解他,走进他。

他被人视为异类,视为谈资,视为可供围观的事物,他怎能不孤独。

魏连殳对于如何置办祖母的葬礼可谓是百依百顺,这未免让村子里的人有些“失望”,然而在大家即将怏怏而去之时,他竟落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好觉,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把他比喻成一头在深夜的旷野中长嚎的狼,更显现出他的孤独。

他的哭不仅仅是对祖母的敬爱,更多的是对祖母一生孤独的哀怜,及对自身命运的哭诉。

他和祖母一样,都把自己裹在了亲手造的独头茧里,他们无法挣脱。

没有人是生来孤独的,也没有人乐于孤独,魏连殳也一样。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他知道大人世界的可怕与冷漠,于是他转而把自身的温情与爱拖入到孩子身上。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社会根源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社会根源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社会根源作者:史立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8期摘要: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

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命运批判在鲁迅的现代题材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都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认为他们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且深刻的批评,希望他们能够摆脱困境,自强不息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鲁迅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

鲁迅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就是要控诉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要摆脱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要有自己的出路,下面我们就此作一番探讨。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地位卑微,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说,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人生呈灰白色,缺乏光彩,这是当时中国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

因此,塑造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灰暗生活,正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下这些被压迫和被损害人们的痛苦和不幸,让人们更能看清社会的本质。

在鲁迅的小说中,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们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

论《彷徨》中反抗者悲剧

论《彷徨》中反抗者悲剧

论《彷徨》中反抗者的悲剧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有一批反抗者,如祥林嫂,爱姑,涓生,子君,吕纬甫等人,这些人有一定的叛逆性,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人性及其他们自身的弱点决定他们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这些形象身上有着鲁迅先生深沉的忧思。

一女性的反抗悲剧反映旧社会劳动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是鲁迅一创作主题,通过他笔下女性悲剧形象,既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探索,也表现着鲁迅对出于五四时期一大主要社会问题——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

(一)劳动妇女的反抗——祥林嫂和爱姑1.残酷的看客。

“假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了一口痰,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大家准可以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便是一种看客心里。

对中国社会精神孤岛现状的解释与批判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内涵。

主人翁总是生存在一个灰暗的没有一丝光亮的人群中,阴气弥漫,冷漠的势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密不透风,令人窒息。

而庸众则是压迫的主体,祥林嫂在庸众的冷眼和柳妈的“热心”中迈进死亡的门槛。

“所以祥林嫂是死于这冷漠残酷的社会,死于形形色色的‘看客’心里”。

这种看客心里是长期封建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尘垢,鲁镇的世态集中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劣质。

2.依附的心理。

“当婚姻没有了情,人们也不必固执于以往的婚姻形式,应当勇敢地打破这种无爱婚姻的束缚,以离婚的形式将自己解放,同时也解放他人”。

鲁迅在创作中曾讨论了离婚自由的问题。

《离婚》刻画了为自己争取离婚自由权的具有无畏精神的爱姑形象。

爱姑,大胆泼辣,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她还敢于向维护夫权的传统势力挑战。

她对曾出面劝慰四次的地主慰老爷,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对庞然大物七大人,开始也没怎样看上眼,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她也批评他“看得陪贴得钱有点头昏眼热了”。

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他没有尊奉男权中心社会的清规戒律,真是敢想,敢说,敢干。

论《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

论《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

论《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作者:杨阳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0期摘要:魏连殳是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主人公,失意的知识分子代表,也是渴望突破重围的反抗者,更是鲁迅本人思想的折射。

本文将结合文本对魏连殳的形象进行分析,探寻其形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及相关体现。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鲁迅鲁迅在小说《孤独者》中,通过“他者”视角塑造出了一个让人非常唏嘘的人物形象——魏连殳。

在有限的篇幅中,魏连殳的一生通过故事讲述者“我”的视角展现了出来。

在小说中,讲述者“我”曾在一次聊天时对他说:“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里面了,你应该将这世间看得光明些。

”所谓“独头茧”,意为将自己孤立起来的处境。

这个具有绍兴特色的词语不仅鲜明地指出了魏连殳一生的处境,也促使着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处境背后的原因。

一、失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的作品中,失意的知识分子形象总是不少见的,魏连殳也算一个。

和别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样,他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对书中的理想世界有着自己的追求,想要顽强地活下去,希望能够探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可是,他的一切都在那个山村里显得格格不入。

在他落魄时,周围的人鲜有给他提供帮助,几乎都是在嘲笑他,连小孩子都不理他,有的甚至还落井下石。

这种一无所有的孤独加速了魏连殳个体的“独头茧”的建成。

他的追求和努力在现实的打压下接连失败,便只能活在自己的“独头茧”里自生自灭。

他在外祖母葬礼上的一声痛哭,像一个前兆,预示着自己的生活将不断会被渗透却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此后生活的先期祭奠。

看起来,他清高狷介,“学新学、走异路”,不结婚、无子嗣,对亲人不热情不信任,戴上了一个看似“古怪”的面具生活。

实际上,魏连殳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与现实力量进行博弈,他渴望能够通过这种博弈为自己的反抗增添些许意义。

然而葬礼之前,他的那句“我同意”不仅给家人带来了希望,也为自己的强烈反抗画上了句号。

在此后的生活中,他多次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认命,甚至绝望,失意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工作和生活的相互映衬中更加凸显出来。

吕纬甫与魏连殳人物形象

吕纬甫与魏连殳人物形象

吕纬甫与魏连殳人物形象《在酒楼上》一文中,吕纬甫的从前和如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在描写吕纬甫的出场时,就写出了他的沧桑——“面貌虽然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这里提到他的改变,曾经的他是同小伙伴们一起去城隍庙里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这些都表明曾经的吕纬甫是个积极热情的革命者,对改革中国抱有强大的信心。

然而现在呢?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经和先前不太相同,就像他自己所形容——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但明明知道是这样,却又不想去改变,他对着传统的旧势力封建势力屈服了。

《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穿插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吕纬甫为自己小兄弟迁坟,一个是他为曾经喜欢的女子买剪绒花。

这两件事均是来自己吕纬甫母亲的交代。

即使小兄弟的坟烂的连头发都找不到,他依然迁了一个空坟,只为去骗骗自己母亲;即使阿顺已经死了很久了,他也要把花送出去,只为骗母亲阿顺见了喜欢的不得了。

母亲的这些要求只是在专制表面盖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皮,就像那时的旧社会制度一样,看似温情实则专制压抑人性,所以才使吕纬甫这种激进的思想启蒙者退化成一个颓唐的落魄者。

他的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说,像蜂子或蝇子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他觉得可笑,却又无法改变,无奈的痛楚使这一形象更为心酸。

与吕纬甫的悲哀的人生比起来,《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一生却是悲壮。

他的一生都在反抗着自己的命运。

小说第一节就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与古怪。

魏连殳的人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奋发向上的阶段,这个阶段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喜欢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与“我”讨论祖国之未来等重大而急切的问题。

这个时候魏连殳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但他没有选择逃避。

而且这个阶段他对小孩子是极其呵护与爱护的,坚信每个孩子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环境影响了他们。

第二个阶段是他因为毫无顾忌的言论被学校辞退了,这个阶段他确是已经颓唐了,有一种淡漠的孤寂和悲哀,这个时候的他无人能理解,是孤独者。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赵鼎新(井冈山大学)摘要:‘在酒楼上)争<孤独者)中,主人公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特色是不相同的。

吕纬甫由一个带有强烈个性主义色彩的反封建战士。

沦为一个对现实悲现失望,甘做封建传统奴仆的人道主义者:魏连殳则由一个奉行“民主”、“博爱”的人道主义者和民主战士.蜕变成一个时世人冷漠悲观的消极的个性主义者。

小说对这两个人物性格变化的悲剧表现出沉痛的哀伤和深刺的同情.对造成这一悲剧原因的强大封建传统势力和黑暗社会环境表现出强烈的悲愤和难解的彷徨.表达了鲁迅对吕纬甫式的人道主义和魏连殳式的个性主义及其社会背景原因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性格人道主义个性主义鲁迅小说被誉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他的作品.描写了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反封建传统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及其被强大的封建传统势力扼杀的悲剧结局.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极端艰巨性。

<彷徨>集中<在酒楼上>与<孤独者’,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既有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有个性主义的展示。

但是两篇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特色是各不相同的。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昔日曾是个拔掉神像胡子的激进的反封建勇士.他身上充分表现出了一种反抗封建传统观念的强烈的个性主义。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先觉者.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势力面前最终还是败下了阵来。

生活现实迫使吕纬甫做些自己不情愿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千里迢迢为小弟迁葬,为顺姑送剪绒花。

他接受的是新学,而生活却迫使他不得不教“子日诗云”、‘诗经)、<孟子>、‘女儿经>等代表封建正统思想的传统读物。

生活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昔日反封建传统的勇士最后成为传播封建传统观念的传声筒。

他昔日强烈的反封建的个性主义已被生活的现实磨灭殆尽。

是什么东西使吕纬甫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除了现实的客观环境这个强大的外因之外.吕纬甫身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因——人道主义。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

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作者:蒋智娟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

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形象转变悲剧不管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里面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些人物总是以启蒙庸众,反抗黑暗的形象出现,又都以失败告终。

鲁迅在文本中多次揭示了这些战士的坚决,又以极具讽刺的结果消解了他们的努力。

启蒙的艰难,让鲁迅在呐喊后终于陷入彷徨。

在小说中,魏连殳以一种更为决绝的姿态——并未作出主动启蒙庸众的行为:不同于之前文本中的启蒙者,没有像狂人一样在吃人与被吃中揭示封建礼教的恐怖,也没有同夏瑜一样为了启蒙大众而牺牲自己,更不用说像疯子一般反抗着封建观念,魏连殳只是坚持要为不愿他活的人们活下去这一愿望,结果仍然失败了。

“在《孤独者》以后,鲁迅的小说中就不再写孤独的个人了,魏连殳之死似乎结束了从‘狂人’开始的孤独个人的谱系”[1]。

《孤独者》给这些精神的战士形象画下了句号,而这些战士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也透露出鲁迅对于启蒙本身的担忧与失望。

一.“异样”的捣乱者到失败1.“异样”的存在在不算长的篇幅里,承载了魏连殳形象转变的全过程。

小说开始,魏连殳就是“异样”的存在。

“我”在S城时,“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2],学的是动物学却教历史,不爱理人却又爱管闲事……;甚至是连殳本家亲戚,“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3],对于整个山村的人来说,“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4]……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多次出现“异样”一词,用以形容魏连殳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

吕纬甫人物形象很详细

吕纬甫人物形象很详细

吕纬甫这个封建势力的反对者,力主社会改革的革命战士,在跟封建势力交锋了几个回合后就败下阵来。

两个刚刚经历的生活小故事——迁葬小兄弟和给顺姑送绒花的故事,活现了此时此际吕纬甫的生活、思想、和性格的真实。

吕纬甫已经沉溺在这种灰暗和消极的精神生活中间,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

他清醒因而痛苦地走在违背理想、违背信念的归途中,成为一个“痛哭而返”的战士。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在酒楼上》是一篇短短的小说,却概括了异常广阔的生活内容,具有异常深刻的思想意义。

鲁迅在小说里出色地描画出吕纬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剧遭遇。

吕纬甫曾经跟封建势力斗争过,他跟伙伴们一起去拔城隍庙里神像的胡子,热烈地议论着中国改革的方法,但是刚交锋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吕纬甫在小说里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显得十分悲观和颓唐,他完全解除了自己的思想武装,再也不敢动弹和挣扎了。

吕纬甫在酒楼上喝酒的这个短短的瞬间里,竟不断重复地谴责自己,再三诉说自己“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生态度,连明天会怎么样,也都觉得茫无头绪。

吕纬甫已经沉溺在这种灰暗和消极的精神生活中间,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

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吕纬甫,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步伐是沉重的,他经历的是一种悲剧性的生活,但是,吕纬甫的悲剧并不是在生死存亡关头抉择命运的那种悲剧,而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毒害和腐蚀自己灵魂的那种悲剧。

因此,吕纬甫的悲剧就常常沾上一种喜剧色彩。

这种喜剧色彩在吕纬甫叙述自己做的一件“无聊的事”中间,很清楚的表现了出来。

这件“无聊的事”就是迁葬他早已死去的三岁的弟弟。

当吕纬甫掘开墓穴,发现他弟弟的棺木已经腐烂的时候,他依旧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事情到了这儿本来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他不愿意立刻丢下这件“无聊的事”,他用被褥包了些泥土,装在簇新的棺木里,运到他父亲的坟地旁边,按照一切应有尽有的繁琐的手续去埋葬。

吕纬甫的这种行为很有点喜剧的意味,他分明连自己也觉得做的是“无聊的事”,却还是那么煞费苦心地去做。

对魏连殳形象的妥协性评论

对魏连殳形象的妥协性评论
生 存状 态 的写 照 。 【 键 词】 关 魏连 殳 ; 孤 独者 》 知 识分 子 ; 《 ; 妥协 性 【 图分 类号】 4 中 G6 2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1 0 9 0 12 1 ) 1 0 0 —0 1 0 —5 7 ( 0 1 0 — 0 5 2
做 三 鲁 迅小 说 《 独 者 》 的 魏 连 殳 一 直 是 备 受 学 术 界 关 注 的 列 , 一 名顾 问或 者 门房 。魏 连殳 去 世后 , 位亲人 为 他穿 上 嵌 孤 中 人 物 。严 家炎 先生 在 比较 魏连 殳 和拉斯 科 尔尼 科夫 时 说 : 不但 着宽 红条 的 军裤 、 “ 佩戴 有 品级 的肩 章 的 军衣 , 边 放 着 黄 皮鞋 , 脚 这两 位 主人 公 都较 多地 带 有 作 家 自身 思 想 的烙 印 , 且他 们 的 腰 边 是纸 糊 的指 挥刀 , 置在 脸 旁 的是一 顶军 帽 , 而 搁 一幅 军政 府专 内在 灵 魂都 极 其 复 杂 , 经 历 着 内心 的剧 烈 搏 斗 , 对 黑 暗进 职人 员 的打扮 。魏连 殳任 由他 人 摆 弄 , 不 妥 帖 的衣 冠 穿 戴 中 都 都 在 行着 令 人震 撼 的 猛 烈 反 抗 而 灵 魂 又 经 受 着 拷 问 。 林 非 先 生 则 结 束 了一 生 。 ” 概括 :主人 公 魏 连 殳 是一 个 强 烈 要 求 冲 破 虚 伪 礼 教 和解 放 个 “ 鲁迅 开篇 说 , 和魏 连 殳的 相识 是 以送 殓 始 、 殓 终 , 连 殳 送 魏 性 的知 识 分子 。 而 笔 者认 为 , 连 殳最 突 出 的审 美 价 值 在 于 他 在祖 母 的葬 礼上 开始妥 协 , 自己 的葬 礼 中结束 一生 , ” 魏 在 却也 是 以
的妥协 性 。

共同的命运 异质的生命——吕纬甫和魏连殳人物形象比较

共同的命运  异质的生命——吕纬甫和魏连殳人物形象比较

Common Destiny and Different Life——A Comparison between L Wei-fu and Wei Liang-shu 作者: 王春燕 张文侠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110-11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吕纬甫 魏连殳 颓废 复仇
摘要:�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

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

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先觉者的生存困境——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人物形象比较谈

先觉者的生存困境——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人物形象比较谈

作者: 黄秀生
作者机构: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龙州5324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56-59页
主题词: 先觉者;生存困境;反抗绝望
摘要: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鲁迅注目于文化转型中先觉者的生存困境和灵魂的痛楚与蜕变,通过对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等孤独者形象的塑造,表现了鲁迅对"先驱者的命运"的持续关注和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寄寓了作家深切的人生感受和严肃思考,表达了作者深重的忧世情怀和内在精神的彷徨,体现了鲁迅创作中一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与精神出路的探寻.。

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日瓦戈医生与吕纬甫魏连殳的比较

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日瓦戈医生与吕纬甫魏连殳的比较

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日瓦戈医生与吕纬甫魏连殳的比较在鲁迅的研究领域,对知识分子的考察和研究,长期以来也备受关注。

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鲁迅对这些人物的开掘,仍以立人作为终极性人生理想。

对这些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的塑造过程中,伴随了早期鲁迅申讨礼教传统,解剖国民性弱点的深邃思考,作为对这种理性思考是小说中最形象,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表现。

因此在鲁迅的笔下,有徘徊酒楼,难解人世的吕纬甫(《在酒楼上》);也有挣扎不堪,创伤难愈的魏连殳(《孤独者》),他们的人生轨迹蕴涵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二《日瓦戈医生》中的日瓦戈在知识分子环境里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父亲从小抛弃了他,靠别人抚养长大,这种经历是他从小便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和对不幸者的同情。

在大学期间,他读过历史、哲学和文学著作,加上年少时舅舅的宗教观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使他具有强烈的博爱精神。

他相信一个人应该在生活中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因此他选择了具有牺牲精神的医生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这种牺牲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在贫困艰苦的日子里,还是在在动乱的年代里,他相信人是为生活而生的,他将维护人的自由、纯洁、尊严的信念放进了具体的日常生活的温饱观念中。

在目睹了沙皇的虚弱无能以及旧军队中的腐败现象,日瓦戈希望革命力量来改变一切事物,每个人都得到新生。

所以当革命来临时,他欢呼并赞叹说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来发臭的烂疮切除了!①,但他并不理解十月革命的真正意义。

革命后的严酷现实,俄罗斯大地在内战中遭受的破坏,红军与白匪之间的残酷斗争。

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误差,使日瓦戈开始厌恶革命,但他始终坚持只能以善为善的处世信念,他所追求的依然是要在社会大变革中独善其身,维护和保卫人的个性自由、纯洁和尊严,他始终用这种理想主义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彷徨》《呐喊》鲁迅通过一批个性独异、蕴涵深广的知识分子形象,准确地记录、描述了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但无论他如何赞美他们优美的个性,如何赞同他们崇高的理想,但他仍然无情地,也是无奈地让这些先驱们走向悲剧的人生。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
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
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第八讲 第一节 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与顾念

第八讲 第一节 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与顾念

第⼋八讲沉沦之渊与超越之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的存在论意义第⼀一节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与顾念⼀一、⾃自曝“⽆无聊”的吕纬甫当我们从《祝福》来到《在酒楼上》,直⾄至《孤独者》《伤逝》的时候,《祝福》以及《祝福》之“我”的过渡性就更更明显了了。

似乎是⾛走出了了《祝福》之“我”通体的晦涩不不明,《在酒楼上》(⻅见《彷徨》)的吕纬甫坐在另⼀一个“我”的对⾯面,明晰、坦荡地谈论着⼀一个新“新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多数是留留学⽣生,并清末的⾰革命党)往⽇日的荣耀和今天的颓废。

相对于过去的理理想主义变⾰革,吕纬甫的确已在沉沦的路路上。

不不过,他不不像《祝福》中的“我”——⽆无论是对于可能存在的往⽇日荣光(“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言辞暧昧吧),还是对于今天的沉沦(对于祥林林嫂的⽣生死⼤大问,以“说不不清”三字,兜兜转转卸掉⾃自⼰己答话的所有责任,并且欺骗⾃自⼰己说,庶⼏几可以“逍遥⾃自在”了了),都给以某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的犹疑、晦涩。

吕纬甫反反复复,但却是直截了了当地,谈到⾃自⼰己如今“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生存状态:“模模胡胡的过了了新年年,仍旧教我的‘⼦子⽇日诗云’去。

”新“新党”在教“⼦子⽈曰诗云”,⽽而不不是ABCD,甚⾄至连学⽣生的算学也不不教——因为出钱为⼦子弟雇请⽼老老师的“⽼老老⼦子”们不不要教这些。

由吕纬甫的⼝口中,我们知道他曾经和“我”意⽓气⻛风发,意欲变⾰革中国现实的⾔言动:同到城隍庙⾥里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今天呢,吕纬甫也坦然⾃自惭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不认我做朋友了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而且,即使委曲求全,教着⾃自⼰己不不以为然的“⼦子⽈曰诗云”,但于⽣生活“也不不⼤大能够敷衍”了了。

对于未来,吕纬甫更更是悲观不不已:“以后?——我不不知道。

《吕纬甫》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吕纬甫》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吕纬甫》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三十年代,鲁迅曾经披露过他在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五年两年间创作《彷徨》十一篇小说的心情,他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一九二四年二月写出的《在酒楼上》,特别是其中的主角吕纬甫,大概可以说最清楚地反映鲁迅那两年沉郁的心绪了。

吕纬甫有过踔厉激扬的年华,那是在辛亥革命时期。

他和其他感时优国的青年一样,怀抱着匡救众生、改革社会的志向。

那时候,他敢于闯进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可以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甚至激烈争论到与人打起来的程度。

那时候,他敏捷精悍,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双眼常常闪着射人的光。

但时代风云的变化,尤其随着“五四”的落潮,经过多次辗转流离,青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幻灭,于是消沉颓唐起来,几乎是用一种“模模糊糊、敷敷衍衍”的态度走上了由战斗者变为苟活者的路径。

仅仅十年的时间,他的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眼睛也失了精采”。

原来,这几年来,他不过是做着些等于不做的无聊事,新近半年在太原也是敷衍地教着“子曰诗云”。

此番回到S城,是认真的,然而事情却无聊得出奇。

他的母亲嘱他为一个三岁死去的弟弟迁葬,因为坟边已经浸了水。

他赶到那里,雇了土工掘开坟穴。

谁能料到不仅棺木已经快要烂尽,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而被褥、衣服、骨骼,连及头发都消尽了。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吕纬甫也明知道“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他却不,他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弟弟先前身体所在的下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再也不能卖掉的新棺材里,运到他父亲坟地上埋好。

他如此郑重其事而毫无实际意义的忙碌,说到底是为了骗骗他母亲也骗骗他自己,如此而已。

送剪绒花,在吕纬甫看来也是一件无聊之极的事,然而他却也认真地做了,并且还极愿意。

先前的东邻船家长富的女儿阿顺十多岁就没有了母亲,她看到别人头上戴着红的剪绒花,很是羡慕,弄不到,哭了半夜,还挨了父亲的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 倒觉得很爽利。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 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我”看到的何尝不是吕纬甫 的处境?这样看来,当时的知识青年的生存环境还有什么 区别吗?吕纬甫的敷衍颓唐也不再只是个人行为。他的沉 寂,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沉寂,是他们在压抑的现实面前无 语的抗争,只是这样的抗争是那么的苦涩无望。
结语 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迷茫,精神的苦闷 随着他们的或前进或退隐接踵而至。《在酒楼上》和《孤 独者》可以算作是鲁迅对这一境遇的思索和回答,吕纬甫 和魏连殳的选择也就更具思考的意义。他们在现实压抑面 前,从最初的激昂逐渐沉寂寞落,最后选择了爆炸式的毁 灭,这些都是带有绝望气质的反抗。作为曾经的觉醒者,
一 《在酒楼上》②被周作人称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冬日的一个午后,“我”与旧友吕纬甫在故乡的一个酒楼 里不期而遇,故事也在谈话中展开。我们知道,吕纬甫曾 是个进步青年,但现在,看到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须发, 苍白的长方脸”,“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 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 不像当年敏捷精悍”。再看他此番回乡的目的,受母所托 为小弟弟迁葬,给顺姑带绒花。而且为了生计,他也开始 教人“子曰诗云”了。当年那个“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 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的有志青年就这 样沦为精神落寞、敷衍度日的中年男人。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将吕纬甫看作“我”的对立面, 看成是一个落伍者形象。试想一个真正的落伍者还会反复 强调自己“就是这样了”、“麻木得多了”吗?作为曾经的 觉醒者,他的活泼其实并没有消散殆尽,只是隐藏起来 了。否则,他怎会“对废园忽地闪现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 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怎会在酒后“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 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呢?他的沉寂、敷衍只 是面对压抑的现实的无奈之举。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辜负了 朋友的好意,可他还能怎样呢?他也试过要有所作为,结 果如何?失败了。在现实面前,不仅仅是他失败了,否则 “我”又怎会在故乡的酒楼上喝酒呢?可见小说中“我” 和吕纬甫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彼此互为镜子。结
1919 年以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新文学阵 营内部出现分歧,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转而进入落潮期, 被时代唤醒的青年学者在现实的压抑下再次陷入苦闷与迷 茫。同时期,鲁迅也从激昂明快的“呐喊”期转入沉寂焦 虑的“彷徨”期,于是就有了《彷徨》的问世。关于《彷 徨》,鲁迅曾言:“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 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 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 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 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无拘束,而战斗的 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 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仿徨》。”①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就是其中的两篇,分别描述了 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青年吕纬甫和魏连殳在五四退潮 后的精神痛楚及他们带有绝望气质的反抗。绝望的反抗者:吕纬甫与魏连殳人 Nhomakorabea形象分析
文 / 许慧
摘要:五四运动转入落潮后,曾受过新式教育的吕纬 甫和魏连殳日益落寞,习惯上这被理解为对现实的妥协。 但其实,他们的沉寂、他们的毁灭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反 抗着,只是这样的反抗充满了绝望的气息。他们可以被称 为“绝望的反抗者”。
关键词:吕纬甫;魏连殳;反抗
下转 ( 第 34 页 )
32
种境界,就像周作人的《喝茶》一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 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 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种生活的情趣与王安忆小说中 所表现的一样,处处体现着普通市民的饮食观念与人生 形式。
三、陆文夫与苏州市民的饮食文化 陆文夫被称为美食家,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描写苏州 饮食文化特色的小说,他的这些小说被称为“糖醋现实主 义”,尤其是他的小说《美食家》发表之后。陆文夫对于 吃颇为讲究,是一个文化食客。这就使得《美食家》中的 朱自冶无时无刻不追求着吃喝的最高境界:喝茶要选门石 路的茶楼,那里的茶楼有考究,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 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天地。沏茶的水 是天落水,茶叶来自于洞庭东山,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 枝,宜兴出产的紫砂壶泡茶,别有一番滋味。 《美食家》中,陆文夫非常细致地介绍了苏州的传统 菜肴,如松鼠鳜鱼、笑蓉鸡片、蜜汁火腿、雪花鸡球、蟹 粉菜心、菊花鱼、冰糖蹄膀、剔心莲子羹、桂花小圆子、 藕粉鸡头米等。除此之外,还有家常炒菜,如白菜炒肉 丝、红烧鱼块、大蒜炒肝、豆腐干,辣白菜,兰花豆等。
二 此后,鲁迅又创作出与《在酒楼上》极其相似的《孤 独者》③,在一定意义上,《孤独者》是对《在酒楼上》的 补充与完善。它将《在酒楼上》含混模糊的险恶环境一一 展示了出来;并且,在同样的生存困境面前,魏连殳更是 迈出了决绝的一步,他用自我的毁灭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 不满,较之吕纬甫无声的反抗更加令人心痛。 魏连殳也受过新式教育,虽然遭遇着误解和挤兑,他 还是相信未来,相信孩子就是希望。但现实是残酷的,他 不仅被校长辞退了,也被自己认为的希望仇视了,大良二 良也不再要他的吃食了。为了生存,他变卖了器具书籍。 虽然此刻他已切身感受了命运的悲苦,却“依然发些关于 社会和历史的议论”。终于卖无可卖了,魏连殳乞求“我” 帮他想想法子,即便是钞写也好。然而,就是这样的迁 就,也还是没有。绝境中的魏连殳最终做了旧军阀的顾 问,于是,有了“新的馈赠”和“新的颂扬”。 虽然,魏连殳做了旧军阀的顾问,但我们不能轻易地 将他划分在旧军阀的阵营。他看似抛弃了自己的立场,但 也正是对立场的坚持使得他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对此,鲁 迅做过这样一番解释:“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 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 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 枪,自己也归于毁灭。”④如果,他向旧军阀的投靠只为了 苟且活着,那么做了顾问的他不是更可以长久地舒适地活 着了吗?为什么会有“新的失眠和吐血”?为什么他还是 死去了?他口角间含着的冰冷的微笑,告诉世人,他的死 其实是一场有预谋的自杀。他用自己的死亡嘲讽了也报复 了这世间的一切罪恶与黑暗,同时也警醒了和他一样正在 被这罪恶与黑暗吞噬的“我”及“我们”。他用“自毁式” 的反抗在密不透风的罗网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虽然微小, 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