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导语:鲁迅作品中的配角儿童,虽然刻画不多,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不仅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欢迎大家阅读!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枪”创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连殳、单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在为他的理想而跳跃着最耀眼的光芒。
但不可否认他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儿童,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儿童,虽然大多仅仅出现了几笔,但这简单几笔就将这些孩子在这个“吃与被吃”的历史上所面临的处境描写了出来。
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这个腐朽的社会对无辜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戕害的愤懑。
鲁迅出生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的。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被下狱,鲁迅兄弟避难乡下,父亲久病不愈,随之是长辈的怨恨,亲友的辱骂,同族的倾轧,世人的冷眼。
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饱尝世态炎凉中认识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鲁迅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成为了他关注儿童命运的起点。
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
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不仅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大多在无意识间沦为了封建势力下的祭品,成为了那个时期最无辜的'苦难承受者。
如《药》中的华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流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 字。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经常出现,并且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分析鲁迅的儿童观念。
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往往是脆弱无助的,他们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回顾了自己童年的不堪回首。
他写道:“我也知道天才是孤独的。
”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孤独。
在《阿长与珍珠花》中,鲁迅通过描写患病的阿长与他的儿童妹妹珍珠花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残酷态度。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于儿童天真纯真的赞美。
他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代表着人类最初的状态。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对于草药、天然和动物的兴趣,表达了他对于儿童天真热爱的赞美之情。
另外,在《朝花夕拾》一书里,鲁迅回忆起童年的日记,述说了他和姐姐一起在乡村里游玩的快乐时光。
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儿童形象,向读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鲁迅的儿童观念还体现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环境。
在《子夜》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童年的主人公,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平等教育的追求。
他认为儿童不应该受到束缚,而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成长空间。
此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里,鲁迅通过对于自己受到的传统教育的反思,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念是丰富而深刻的。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批判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同时,他也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真,并呼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鲁迅的儿童观念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相互交织,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浅析鲁迅《呐喊》中孩子形象
浅析鲁迅《呐喊》中孩子形象
鲁迅的小说《呐喊》是关于一个受中国贫穷毒害的孩子的故事,他的作品隐喻了千百个真实的孩子,他们没有被父母、社会和制度给予关爱和安全感,被迫在贫穷中困扰,也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就孩子的形象而言,《呐喊》可以说是鲁迅最能表现孩子苦难的小说。
首先,《呐喊》把孩子一方面描写得无助可怜。
小马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他从小饱受疾病之苦,母亲早早过世,他总是处处接受到父亲的冷落,语言的伤害,甚至还有家庭的冷漠,活着的价值都被削弱。
挣扎于这样的苦难中,他却依然矢志不渝地以平凡的身份坚持自己,他渴望和梦想着生活能够拥有物质上的完整性,但作为孩子,他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控制,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另一方面,孩子在《呐喊》中也描绘出了朴实坚强的形象。
尽管温饱不保,甚至早早丧失了母爱,但他总是有勇气自立,尝试去改变自身的命运,自给自足,让自己的生活不再受到他人的监督。
他勇敢地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乐观、坚强的面对每一次灾难,努力和果敢的坚持,这样的英勇和活泼让小马齐在悲剧的世界里成为一把火光。
最后,《呐喊》里的孩子也对人类心灵进行了深刻地考验。
小马齐在最困难的环境里,仍然只有给予而不是抱怨和质疑。
他尽可能为自己去做事情,即使受到无法言说的痛苦,仍然以不屈不挠的活力活着,这样的精神象征着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对梦想的坚持。
总之,鲁迅在《呐喊》里复杂地描写了孩子的形象,无助无助而又坚强朴实的孩子让人产生共鸣,而孩子的活力更鼓舞了人们对生活
的勇气和希望,让我们铭记贫穷是不可能阻挡孩子坚持奋斗的。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鲁迅对儿童形象的描述主要见于他的小说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当中。
说起鲁迅的《故乡》、《社戏》,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那充满童趣的水乡少年生活悠然神往,会对一幅幅少年迅哥儿的生活图景陶然迷醉。
鲁迅虽没有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儿童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鲜活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创造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社戏》中的阿发与双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等。
在《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章里也写到了一些各具特点的儿童形象, 如《猫狗鼠》中爱鼠厌猫的“我”,《阿长与山海经》中厌恶规矩而喜爱淳朴善良的长妈妈的哥儿, 以及《五猖会》中对父亲要背鉴略而心情不悦的小主人公。
这些形象经鲁迅之笔, 稍加点染便生动鲜活, 跃然纸上。
《风筝》是鲁迅回忆散文集《野草》当中的一篇。
其中写到一个和我截然不同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甚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一种儿童的天性, 爱玩的天性, 鲜明地被描绘出来。
在尘封的什物堆中自做风筝的作者, 对童年的游戏多么渴望。
鲁迅借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坚定了他的这一儿童观,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美好鲁迅是一位全身心地关注着下层群众命运的作家, 他的小说不仅以严峻的锋芒剖析着下层群众的精神病态, 而且也以热情的笔触展现和赞美下层群众的美好品德。
对于儿童的心灵之美, 鲁迅同样是欣赏的。
在他的笔下寄托着对儿童性格心理的思考, 他的文字中无不闪耀着儿童心灵的纯洁与向往自由的光芒。
鲁迅先生以阳光的笔触对待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 歌颂了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儿童们。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对教师的启示200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邹光凡提要:具有“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之称的鲁迅先生,在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光辉的见解,特别是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注更加深切。
在他不多的小说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仍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启示“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1。
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鲁迅,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深情保护者,他对封建教育毒害少年儿童的罪恶,是非常痛恨并竭力攻击的。
他号召人们要“看住黑暗的闸门”,把孩子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大声疾呼告诉人们“将来”是孩子们的时代,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指出这对于“我们名字、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
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他不仅勇猛的攻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有害影响,也提出了教育儿童的主张,他在《故乡》和《社戏》中。
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勇敢和富有生活知识的农民儿子的可爱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艺术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心目中真正的儿童生活,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对我们每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有启发作用。
毛主席把鲁迅先生概括为“三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我们给鲁迅先生封个“教育家”一点不为过。
在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封建教育的思想的流,正在汹涌地泛滥。
儿童从小就读难懂的古书,受种种封建宗法家规和礼节的约束,被迫成为“温文尔雅”的不苟言语的“小老头”,而鲁迅也正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
从他的父亲,私塾的先生到保姆阿长都无不用封建和礼教摧残过他的健康性格。
特别是“私塾先”,他的一生就是“不许孩子愤怒、悲哀,也不许高兴”的一生。
这种教育,是严重违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所以鲁迅在他的童年时期,就表现自发的反抗情绪;在他成年后,更自觉地向这种反动教育进攻。
他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精神的虐杀”,反对把孩子教育成“钩头耸背、低眉顺眼,一副死板板的脸相的所谓‘好孩子’”;他对把孩子培养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不会飞也不会跳”的所谓“听话”孩子○2。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处处充溢着自然、亲切、和谐的特殊氛围。夏夜,外祖母坐在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躺在小板凳上纳凉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许仙救白蛇”等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与“我”朝夕相处的保姆长妈妈不仅讲“美女蛇”和“长毛”的传说,还送给“我”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抒发了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从侧面说明,儿童应该受到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教育,而不是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教育。
鲁迅发现:“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不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扑打,使其萎缩不前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尊重儿童,现在的课堂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才避免了这种思想的延续。
除了这两事例之外,鲁迅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反映这种倾向。在《孤独者》中,鲁迅认为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别人进行大骂,这种行为彻底让孤独者孤独下去,断绝了他对这个社会最后的一点幻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封建思想。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更是用血淋漓的事例证明封建思想的可怕。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侵蚀,更有着生命的危险。父亲生病时,医生开的药引有蟋蟀一对,并且要原配,即在一窠中,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在瓦背上面的,还有几年的陈大米,等等。一对蟋蟀,谁晓得它是“本来”在一个窠里,还是后来跑在一起的呢?为了寻找这些奇奇怪怪的药引,鲁迅算是吃尽了苦头。奇怪的药引是找到了,病人还是治死了。对那些庸医,后来鲁迅嘲笑说:“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见,这些迷信的做法是非常荒诞、让人无法理解的,鲁迅怀着极大的悲愤,揭露和讽刺了反动派利用封建迷信杀人的罪恶。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儿时的鲁迅许多道理:“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或生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在《五猖会》里,孩子们所盼望的除了过年过节,大概要数赢赛会的时候了,然而却被父亲勒令背书。这种描写把日常生活中的封建思想影响发挥到了极致,选取过年的时候来让人们感觉其无处不在,并且这种思想是大于亲情,大于一切的。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以“二十四孝图”为例,指出那些提倡封建道德的人们实在是把“肉麻当作有趣”,把“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的谬论拿来愚弄和欺骗人们,实在是令人不解、招人反感。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封建思想的基础上,让儿童形成一种“奴才”的观念,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是成为最好的封建卫道士,为了所谓的孝道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琐记》中,“我”来到南京求学,然名曰“水师学堂”却连水池也没有。原来,水池曾淹死过两个学生,因此现在被填平,上面还造了关帝庙,庙旁还有焚化字纸的砖炉,每年七月十五,还请一群和尚来放焰口(恶鬼名)、诵经念咒,这些都为的是不让那两个淹死鬼“讨替代”。所有这些“乌烟瘴气”、愚昧迷信的做法,鲁迅说:“我总觉得不大合适”。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感知与表达让人深感触动。
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察与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儿童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关心。
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常常展现出纯真、天真无邪的特点。
他认为儿童天性本善,与世无争,尚未受到社会艰苦现实的熏陶。
在小说《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冯雨山,他纯真而有着坚定的正义感。
鲁迅通过写作,试图让人们反思成人世界给予儿童的压力与束缚,以及儿童天性的可贵。
同时,鲁迅也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差异。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揭示了不平等和伤害。
儿童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镜子,以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儿童成长环境的压力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儿童天真与纯粹的阶段。
他也以批评者的眼光关注着儿童成长的环境与压力。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他反映了一个贫苦家庭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受的各种委屈与欺凌。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被经济困境击打的儿童,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儿童命运,鲁迅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教育鲁迅还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环节。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中国小孩的人,都使他们的脑髓塌下去了。
”鲁迅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持有批判的态度,他呼吁对于儿童的教育要以启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他希望改变教育方式,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结鲁迅的儿童观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纯真,以及儿童所受到的社会不公与压力,呼吁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心。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孩子形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孩子形象作者:李天宏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4期摘要: 鲁迅在作品里刻画了许多孩子形象,令人回味无穷,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关注着孩子的命运,寄希望于孩子,表现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他还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把孩子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关键词: 鲁迅文学作品孩子形象艺术手法鲁迅文学作品往往对孩子情有独钟,其中刻画、描绘出许多机智聪明、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孩子们命运的关注,并体会到作者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
1.《社戏》中描绘了一群机智聪明的少年双喜是孩子们的头领,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桂生——机灵勤快,阿发——憨厚无私。
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令人敬佩的。
他们具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同时又聪明机智。
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
“我”是一个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孩子。
“我”与农家孩子和睦相处,由于受他们的熏陶,在思想上和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热爱农村这一片自由天地。
“我”到平桥村这片“乐土”,不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艰涩难懂的诗文,而且受到优待,和小伙伴嬉戏,看社戏。
这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孩子被束缚在私塾里,过着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也表现出孩子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在这片“乐土”,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展示,而封建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
文中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这种“轻松”和“舒展”正反映了孩子们追求自由生活的真情实感。
《社戏》中以双喜为首的农村少年那迷人的人性之美,使作者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温馨的情谊,正是这种人性之美,使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时刻关注着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优化。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及艺术效果
18神州文化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及艺术效果林嘉杏华南师范大学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儿童,他们在鲁迅小说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塑造详略不一,性格跨度大。
笔者深入鲁迅的小说中去分析不同的儿童形象并进行分类,关注他们的共同点,发现“儿童”在鲁迅小说中的特殊艺术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儿童;艺术作用鲁迅小说中有一个群体——儿童的存在。
他们大多不是鲁迅小说中的主角,却穿梭于小说中。
他们大多似乎只被赋予一个名字,经常是以群像出现,少有鲜明的个性。
然而这些儿童在鲁迅小说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鲁迅在《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的结尾,便直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鲁迅先生笔耕反抗的病态社会里,为何他独独想要救救孩子?笔者认为答案就在小说中这群儿童独特的作用。
一、《呐喊》和《彷徨》中的儿童形象分类本文将研究《呐喊》和《彷徨》两部短篇小说集里的主要儿童形象。
下面,笔者将通过以下两个表整理出《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主要儿童的性格、命运。
表1 以儿童作为主人公的小说的儿童形象分类小说儿童儿童性格儿童命运《故乡》十多岁的“我”天真爱玩、好奇外地谋生的知识分子闰土淳朴善良、天真多子、饥荒、苛税侄儿宏儿害羞、天真随“我”离开故乡闰土的儿子水生害羞、淳朴无《社戏》“我”天真爱玩成为知识分子平桥村的一群孩子淳朴、热情好客无表2 以儿童作为配角的小说的儿童形象分类小说儿童儿童性格儿童命运《狂人日记》街上议论“我”的小孩脸色铁青、没有感情无“我”的妹子可爱可怜五岁死去《孔乙己》“我”无知、爱附和无《药》小栓无知、顺从痨病死去《明天》宝儿天真浪漫病死《风波》六斤爱撒娇、天真被打、裹脚《孤独者》大良、二良、三良、妹妹世俗、自私无连殳的远房侄子无知、世俗过继连殳在寒石山的破房子《在酒楼上》船户的女儿阿顺懂事能干病死阿顺的弟弟恶狠狠、不友善无《祝福》祥林嫂之子阿毛无被狼叼食《兔和猫》三太太的孩子们简单快乐、天真无《肥皂》八岁的女儿秀儿天真调皮不得进学堂念书小女儿招儿大儿子学程内向、唯父是从无《幸福的家庭》三岁的女儿可爱天真被妻子粗暴地教育《示众》胖小孩无聊、麻木无知无小学生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群体数量多,性格各异。
童稚·童真·英雄美 --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又 平常 一 单四 子 终 是 去 她 活 精 太 了 点, 蟀 最 还 失 了 赖以 命的
鲁迅先生所挖掘的这种天真无邪的童稚美 , 有着深刻的 思想内涵, 因为虽然它在瞒与骗的黑暗社会中一闪即逝, 但毕 竟显示了它的存在。 美的被撕碎与被毁灭产生了悲剧, 但也让 人们在其中发现了希望, 哪怕只是一点, 毕竟它存在过。 无独有偶 , 在另一篇小说《 祝福》 祥林嫂也有一个儿子 中,
作何感想呢? 在孔乙己离开这个酒店以后 , 而又是再也回不来了, 那些
人不屑一顾 (除了 )的 取乐 孔乙己, 则表现了 计独 不同 小伙 特的
点, 使鲁迅先生在黑暗中还看到一点或一线的光明, 正如他在 杂文《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所说,孩子的世界, “ 与成人截 然不同, 中国觉醒的人, 为解放幼者, 须一面清结旧帐, 一面开 辟新路” 在严肃而又无情地剖析民族劣根性, 。 发出“ 舟子在人
时, 也能感受到“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温馨, 时不时地能因这些 “ 孺子” 而稍有宽慰, 也平添一份责任与负担。 下面, 且让我们以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少年儿童形象来发
掘其童稚美、 童真美及英雄美。 在小说《 明天》 未被旧社会所浸染的唯一一个人物, 中, 是 尚未通晓人事的三岁的宝儿。 从这个故事的情节来看 , 我们依 稀能找到鲁迅先生幼年经历的影子。 何小仙是鲁镇颇有名气 、 众望所归的医生, 他的言语神态让单四嫂子这个“ 粗笨女人” 深信无疑, 济世堂所出售的价格不菲的“ 保婴活命丸” 一定能 保住宝儿的性命,悲剧性的结局在旧中国似乎太平淡无奇而
在《 呐喊》 仿徨》 虽然鲁迅先生描写的大多数是“ 与《 中, 老 中国的儿女” 的思想和生活 , 表现两千多年封建意识的积淀给
国民的思维方式, 生活习性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但是在 近二十篇小说中, 均有多少不等的少年儿童形象。 鲁迅先生从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义,无价值。看客的心理正是因为无聊才去找寻心理安 想意识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无形的手’既
慰——取笑别人,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被看者的痛苦之 是他们不能改变而又不得不承受的封建统治制度,也是
上。当孔乙己问我茴香豆的写法时,我的好不热心,让 他们自身长期受这种统治思想束缚的麻木的、不觉悟的
56
里阿发和双喜充满孩子气的活泼开朗,这样纯真美好的 的,他们死毫无价值,没人理会,我们读此会感叹生命
画面只有在孩子们的眼里才能看见。
如此之脆弱。《明天》中的宝儿,“妈!爹卖馄饨,我大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个 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⑥ 这样一个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懂事的孩子,在庸医的治疗下,呼吸从平稳变为没有,
一旦进入社会他们的命运便不受自我支配他们的思想意识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无形的手既是他们不能改变而又不得不承受的封建统治制度也是他们自身长期受这种统治思想束缚的麻木的不觉悟的57现当代文学灵魂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陈书涵 浙江工业大学
摘要:儿童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据 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了看客的行为给予被看者冷
剥夺权利,殴打甚至杀戮。”[4] 而夏瑜的死,对于他们而
此外,还有《肥皂》中天真烂漫的招儿,《兔和猫》 言,是毫无意义的。《祝福》中的宝儿,随着他被狼吃,
பைடு நூலகம்
中一起看兔子的孩子们,《孔乙己》中围着孔乙己要茴香 祥林嫂的支撑也垮了,她变成了疯子,对周围人不断的
豆吃的孩子们,他们都是用自己那纯净的眼神去洞察身边 唠叨:“我真傻,真的”⑦ 明天会有希望吗?通过这样一
浑身充满着少年气。《社戏》中的小孩子们善良,他们因 众所疏远和虐待,成为孤独者。但这孤独者只能从拯救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与童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与童心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形象和童心思维被广泛探讨和描绘,反映了社会对儿童成长、教育和价值观的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与童心的表现。
首先,儿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形象。
他们天真无邪、纯真可爱,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例如,鲁迅的《祝福》中的小孩子们用他们的童言童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小孩子们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种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常见的。
其次,童心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广泛探讨。
童心是指成年人中保留的一种天真、纯真、单纯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使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的儿时回忆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些回忆中的童心思维让人们感受到了方鸿渐纯真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成长、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童心思维的描绘,钱钟书在小说中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此外,儿童与童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被用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儿童形象和童心思维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陈清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她对社会现实充满了疑问和不满。
通过陈清扬的眼睛,王小波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度和张力。
最后,儿童与童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还被用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文化认同的探索。
在巴金的小说《家》中,儿童形象和童心被用来描绘家庭和亲情的温暖。
小说中的小孩子们通过游戏和玩耍,表达了对家庭的依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们的童心思维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巴金在小说中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曾经 有 人 做 过 这 样 的统 计 , 鲁 迅 的两 个 小 说 集 《 呐喊 》 《 徨 》 、彷 一 共 有 2 篇 小 说 , 中儿 童 形 象 有 姓 5 其 名者 就 达 3 人 之 多 , 伙 出现 的孩 8 成 子 有 6 , 及 的作 品有 1 篇 。由此 伙 涉 6 可 见 , 鲁 迅 小 说 中 , 童 形 象 的 在 儿
学 教 育
论 鲁 迅 小 说 中的 儿 童 形 象
围 陈 琳
内 容 摘 要 : 鲁 迅 小 说 中 , 童 形 象 的数 量 之 多 , 及 面 之广 , 成 了 一个 突 出的 创 作 现 象 , 童 这 个 群 体 在 儿 涉 构 儿 直 都 在 鲁 迅 的关 注 视 野 和 思考 范 围之 内 。 观 鲁 迅 小 说 中 的儿 童形 象 ,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类 : 真 化 、 纵 大 纯 自然 化 的 天 真 者 ; 人 化 、 会 化 的经 验 者 ; 弱 化 、 态 化 的被 “ ” 。 成 社 虚 病 吃 者 关键 词 : 童 天 真 经 验 被 “ 儿 吃”
所 想 , 语 之 间往 往 还 有 着 成 人 世 言
界 里 没 有 的 惊 人 之 语 ,极 具 感 染 力 。 兔 和猫 》 当孩 子 们 看 到新 生 《 中
鲁 迅 的 小 说 以 儿 童 作 为 主 人 公的不多 , 最为典型的要数《 故乡》 和 《 戏 》 无 论 是《 乡》 少年 闰 社 。 故 的 土 , 是 《 戏 》 以“ 还 社 中 双喜 ” 为头 的 帮 孩 子 , 向惜 墨 如 金 、 言 简 一 语 练 的 鲁 迅 都 以 极 大 地 笔 墨 描 绘 了 这 一 群 天 真 的 孩 子 , 们 身 上 所 散 他 发 出 来 的 率 真 与 可 爱 也 不 禁 让 读 者 动 容 。“ 有一 个 十 ~ 二岁 的少 年 , 项 带 银 圈 , 捏 一 柄 钢 叉 , 一 匹 手 向 猹 尽 力 地 刺 去 ,那 猹 却 将 身 一 扭 , 反 从 他 的胯 下 逃 走 了。 ” 样 的一 这 个 少 年 闰 土健 康 、 泼 , 捕 鸟 、 活 会 刺 猹 、 贝 壳 、 西 瓜 …… 闰 土 的 心 捡 管 里 有 着 无 穷 无 尽 的 稀 奇 的 事 , 身 浑 上下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朝气。《 社 戏 》 中的 儿 童 则 是 以一 群 出现 的 , 他 们 有 着农 村 孩 子 最 淳 朴 的 本 质 。 遇到“ ” 个远客的到来 , 我 这 他们 高 兴地一起与“ ” 我 游戏 , 到 “ ” 看 我 的 胆 小 都 嘲笑 起 我来 , 到 “ ” 为 看 我 因 没 有 船 不 能 去 看 戏 时 又 都 叹 息 且 同情 , 于是 想 出法 子 满 足 “ ” 听 我 去 戏 的 心愿 。 《 戏 》 文 中最 天 真 而 社 一 可 爱 的 莫 过 于 将 自家 的 罗 汉 豆 贡 献 出来 的 阿 发 。 当 看 戏 归 来 , 伴 伙
浅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浅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作者:刘依依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3期摘要: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与农民、知识分子的形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具有儿童的固有天性,他们勤劳淳朴、热情和善、热爱自然,同时也受到成人世界的巨大影响,压制了一部分天性,改变了原始的世界观,这些儿童形象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鲁迅小说儿童形象初中语文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25-02鲁迅小说作品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那就是儿童。
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出鲁迅提出的“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的基本命题和对“救救孩子”的彷徨和怀疑。
一、儿童的固有天性儿童天性主要表现在鲁迅的散文作品中,小说中也有涉及。
鲁迅以充满诗意的笔调塑造出儿童天真纯朴、热情勇敢的形象特征。
这类儿童形象反映了孩子最原始、最单纯的世界观,富有童真童趣。
1.对大自然的热爱《故乡》中“我”早在闰土没有来之前,因为听说过他是能装弥捉小鸟雀的,所以日日盼望闰土的到来。
“我”也对闰土所说的捕鸟、捡贝壳、管西瓜等新鲜事非常感兴趣,以至于“我”在二十余年后仍能在脑中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少年闰土在海边的沙地用力地刺一匹猹。
“我”在文中發出了这样的感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不仅表现出年少的“我”对自己的这种整天生活在高墙深院里、眼界狭窄生活的不满,也深刻体现了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广泛地接触大自然的迫切心情,十分具象地反映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
《社戏》里的“我”终于有机会到一个叫作平桥村的、离海边不远的小村庄中住上几天,在这里“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做成诱饵去钓虾,或者是去放牛。
鲁迅笔下的儿童世界
鲁迅笔下的儿童世界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在他的作品中,儿童世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儿童的描写多半是悲惨的,他通过对儿童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的小儿子阿毛就是一个典型的儿童形象。
阿毛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父亲阿Q虽然是他的亲生父亲,但却对他毫不关心。
阿毛和他的母亲生活在贫苦的环境中,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鲁迅通过对阿毛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另外,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小孩子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形象。
小孩子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孤儿,他没有父母,也没有家庭,只能靠在大街上乞讨为生。
小孩子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他身上的疾病和污垢也让人心痛。
通过对小孩子的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无情和冷漠。
总之,鲁迅笔下的儿童世界是一个悲惨而残酷的世界。
他通过对儿童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虽然这些描写充满了悲伤和苦痛,但它们也启示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摘要:鲁迅作品中的配角儿童,虽然刻画不多,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不仅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
关键词:鲁迅;儿童;承受者;继承者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枪”创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连殳、单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在为他的理想而跳跃着最耀眼的光芒。
但不可否认他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儿童,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儿童,虽然大多仅仅出现了几笔,但这简单几笔就将这些孩子在这个“吃与被吃”的历史上所面临的处境描写了出来。
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这个腐朽的社会对无辜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戕害
的愤懑。
鲁迅出生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的。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被下狱,鲁迅兄弟避难乡下,父亲久病不愈,随之是长辈的怨恨,
亲友的辱骂,同族的倾轧,世人的冷眼。
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饱尝世态炎凉中认识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鲁迅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成为了他关注儿童命运的起点。
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
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不仅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
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大多在无意识间沦为了封建势力下的祭品,成为了那个时期最无辜的苦难承受者。
如《药》中的华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流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已经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孩子。
他的父亲华老栓为了给他治病,用他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他治痨病。
华老栓怀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经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把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华老栓同他周围的人都愚昧麻木的相信只要有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小栓的病,同样的,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
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子里
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
”他吃了人血馒头却茫然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安排。
“人血馒头”最终没治好华小栓的病,而华小栓终于还是病死了。
华小栓表面上是死于病痛,实际上却是死于父母和周围人的愚昧和封建迷信。
《祝福》中的阿毛,他死的令人心寒。
由于生活所逼,阿毛过早的分担了家庭的重负。
两三岁的幼童,竟能对母亲的话“句句听”,这是何等难能可贵。
但他被狼吃后,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一声悲啼,更成为了人们看热闹、听故事以达到满足自己的空虚和无聊的工具。
而听过之后,也就感到了厌倦,人性的冷漠无情在此得到了惊人的表现。
鲁迅笔下这些可怜无辜的孩子,在周围人冷漠麻木的对待下,过早的成为了封建道德、封建迷信下的祭品,他们的父母、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积淀下,早已成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麻木的人。
他们的行动都无意识的传承着历史上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麻木,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为了他们封建迷信和愚昧麻木的承受者,毫无意义的死去了。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写了苦难的承受者,同时又写了一批受历史和环境所影响而成为新的如他们父母一样的麻木的继承者。
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形象生动的笔墨刻画了几个不同的小看客。
卖包子的十二岁的胖男孩,在炎炎夏日里,他昏昏欲睡地细着眼,可当对面马路边刚出现“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和“一
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时,他睡意全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接着,他挤在人群的最里面看犯人的脸、白背心和上面写着的一行行不认识的字。
当他看到被示众者正研究着一个读他白背心上字的秃头时,他便也跟着研究,当人群中挤进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时,他又去看学生,后来又随着学生的眼光去看红鼻子胖大汉的奶子和奶头四边几根很长的毫毛,最后由于看得兴起而忘了卖包子,被掌柜的在人群中一掌几乎打到。
而那小学生按着自己雪白的小布帽,也向围观示众的人群中挤去,这个学生受过教育是人群中除了秃头老头外识字最多的一个人,但他却偏偏不看犯人白背心上其他人看不懂的字,只顾出神地盯着胖大汉的奶头。
而最令人可悲的却是老妈子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当这个小孩子被人碰了一下嚷着要回去时,老妈子却把他转过身来,面对着被示众者的白背心,一手指着说:“啊,啊!看呀!多好看哪!……”如此幼小的一个孩子,却因老妈子把这无聊的示众当成一件好看的东西而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儿童是一个人人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被环境和封建麻木的父母用自身的行动教育成了一个又一个象他们父母一样麻木的吃人
者与看客。
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
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
《狂人日记》中的“恶狠狠的看着我”的一伙小孩子、《白光》中七个学生对于落榜的先生陈士成的“小觑”、《长明灯》中从嘴里吐出清脆的一声“吧”的孩子等等,他们本应是未来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但他们被生存环境和身边的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所毒害,变成了同他们父母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识的“吃人者”。
鲁迅这些形象的塑造,是对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
在《故乡》中,他把少年闰土描写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是鲁迅生命中的“小英雄”,但在经历了30年的艰难生活之后,“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面貌苍老、灵魂呆滞的“木偶”。
强烈的对比,愤怒的揭露了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戕害,这也使鲁迅看到了孩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
他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榨下变成封建势力“吃人”的帮凶。
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最后,他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希望以此挽救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孩子作为生命的延续、时代的承接,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继续这样因袭着几千年固有的“吃与被吃”的历史,那么国家将随着这些愚昧麻木的小继承者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