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

合集下载

关于注射剂热原控制的探讨

关于注射剂热原控制的探讨

摘要: 注射剂 中如存在热原 , 会对病人造成很 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 作者根据热原的性质及污染的可能途径 , 结合
自 己的 管理 经验 , 出 了在 注 射 剂 生 产 中控 制 热 原 的 方 法 , 而 确 保 了药 品 的 质 量 。 提 从
关键 词 : 注射 剂 热 原 热 原 控 制
34 超 滤 法 . 一 般 要 控 制 超 滤 薄 膜 的孔 径 在 3 0~1 m, . 5n
13 热原 带有 正 、 电荷 , . 负 因此可 采用 离子 交换 法去 除热
原。
14 热原能 与血 管壁 细胞 的磷脂 强力结合 , 临床上 使人 . 在 体产生热原反应 。
15 干 燥 的热 原 提 取 物 在 较 长 时 期 内仍 很 稳 定 , 是 热 原 . 就
现 从 热 原 的 基 本 性 质 、 射 剂 热 原 污 染 途 径 等 几 个 方 面来 探 注 讨 注 射 剂 生 产 中控 制 热 原 的方 法 。
1 热 原 基 本 性 质
危害, 消除不 良的影响。
22 人 员 . 人 员 作 为 生 产 环 境 最 大 的 污 染 源 , 养 成 良好 应 的卫 生 习惯 和行 为 习 惯 , 少 生 产 区 的 污 染 , 别 是 与 药 品 减 特 直接 接 触 时 , 应 做好 消毒 等 防 护措 施 。 更
注射剂 生产 中 , 热原引入的途径通常 至少包括 以下 几个
方 面。
3 6 离 子 交换 法 . 药 品 生 产 环 境 是 药 品 质 量 的 基 础 条 件 , 药 品 在
2 1 环境 .
12型弱碱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8 2 %能成 功地 除去丙种 胎盘球

执业药师第六节 注射剂

执业药师第六节 注射剂






(三)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及其应用
凡与血浆、泪液渗透压相同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大量注入低渗溶液会导致 溶血,因此大容量注射液应调节渗透压。常用的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有氯化 钠、葡萄糖等。调节方法有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1.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冰点为-0.52℃,根据物理化学原理,任何溶液其冰 点降低到-0.52℃,即与血浆等渗。一些药物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可查表 得到。根据公式可以计算所需要加入渗透压调节剂的量。计算公式如下:
(2)酸碱法:玻璃容器可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溶液处 理破坏热原。
(3)吸附法: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热原作用,同时兼有助滤、脱色作 用。应选用针用规格活性炭,常用量为0.1%~0.5%。此外,活性炭与白 陶土合用也可除去热原。 (4)离子交换法:热原分子上含有负电荷的磷酸根与羧酸根,强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除去溶剂中的热原。 (5)凝胶滤过法 (6)超滤法:在常温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热原能被超滤膜截留 除去。 (7)反渗透法:选用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进行反渗透可除去热原。


(2)营养输液剂:用以补充体内营养成分,适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 养的患者。如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和脂肪乳输液。糖类输液中最为 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
(3)胶体输液剂:用于调节体内渗透压。常用的胶体输液有多糖类、 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4)含药输液剂



(二)乳状液型注射液的特点与分类

(二)注射用水与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1.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1)性状: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2)检查:pH应为5.0~7.0;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注射剂中原料、辅料、溶剂、容器具等由于各种原因均有可能被细菌污染,常用的热原去除方法如下。

(1)清洗与清洁容器可以通过充分清洗干净和灭菌,以减少微生物及热原的污染。

特别是暴露(开口)工序如配制、洗、灌、封等岗位,容器具清洁消毒不严格会产生热原。

(2)高温法凡能经受髙温加热处理的容器、管道、粗滤器、生产用具等可高温除去热原。

①针头、针筒或其他玻璃器皿,在洗净后,于250°C加热30min以上,可破坏热原。

②安瓿瓶一般红外加热300°C、15min以上,可破坏热原。

③粗滤器等及时洗净并煮沸灭菌,及时除去微生物,以防止热原的污染。

④不锈钢容器及管道可通入纯蒸汽消毒15~30min。

(3)酸碱法一些可拆卸的连接管道、针筒、活塞、器具药液冲净后,淋干,可用新鲜的重铬酸钾硫酸清洗液或强碱液浸泡0.5h以上,可将热原破坏。

重铬酸钾浓硫酸清洁液可以碳化一切有机物,所以热原亦能被强氧化剂破坏,但必须清洗干净,否则对易氧化药物容易引起色泽等方面的变化。

(4)吸附法活性炭具有吸附热原、脱色、助滤等作用。

配制时可加入0.1%~0.5%(质量分数)的活性炭,煮沸并搅拌15min左右,可去除大部分热原。

对于抗生素生产特别有用,因为发酵过程可以导致严重的热原污染。

但加人活性炭后吸附热原的同时也吸附注射剂中有效成分。

活性炭的加人量可根据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程度及其产品分子结构的不同酌情加入并且需延长活性炭吸附热原的时间、提高吸附热原的温度,吸附后必须根据检验的产品含量考虑投料量。

(5)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可去除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热原大分子中含有磷酸根与羧酸根,带有负电荷,易被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吸附热原效果较好。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热原的能力很弱。

因此常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热原。

此种方法必须具有离子交换柱、离子交换树脂,在应用过程中不方便,因此不常用。

输液反应的预防

输液反应的预防
施。
药 注 射 器 放 置 的 时 间越 长 , 染率 越 高 。 污
13微粒 .
多为不能代谢 的物质 。直径在 5 m 以下时, 0
人 眼 不 能 发 现 。 因 此 。 明 度 合 格 的 注 射 液 不 一 定 意 味 澄 着 微 粒 合 格 。 注 射 液 中 的 微 粒 已经 鉴 别 出 来 的 有 碳 黑 、 碳 酸钙 、 化 锌 、 维 素 、 屑 、 土 、 璃 屑 、 菌 、 菌 氧 纤 纸 粘 玻 真 真
维普资讯
( 部医) 沈 队药 阳


4 7 ・ 3
输 液 反 应 的预 防
输液反应
夏维 杰
原 因 预 防
当 前 输 液 反 应 发 生 率 仍 然 很 高 。输 液 反 应 系 输 液 引
注 射 器 进 行 细 菌 监 测 , 菌 污 染 率 平 均 为 2 .1 , 加 细 12 % 且
应 。微 粒 是 引 起 慢 性 输 液 不 良 反 应 如 肉 芽 肿 、 栓 塞 等 肺
的重 要 原 因 。
其 实质 是内毒 素, 要成 份为脂 多糖, 诱发 热原 反应 。 主 可 内 毒素 具 有 耐 热 性 、 过 性 、 溶 性 、 挥 发 性 等 特 点 。 滤 水 不

芽 胞 和 结 晶 体等 。大 量 微 粒 可 引 发 热 原 样 反 应 。 直 径 在 7 2 ~1 m 的尘 粒 , 静 脉 注 射 用 药 时 可 以 引 起 抗 原 样 反 在
1 输 液 反 应 发 生 的 原 因
1 1注 射 剂 污 染 热 源 的 途 径 .
热 原 系微 生 物 的代 谢 产 物 ,
料 药 物 : 生 产 过 程 中 , 用 了 染 菌 的 原 料 药 ; 容 器 设 在 使 ③

活性炭在注射剂生产中的潜在风险分析

活性炭在注射剂生产中的潜在风险分析

活性炭在注射剂生产中的潜在风险分析活性炭作为常用的吸附剂,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1],在众多行业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制药行业在注射剂的生产中,常使用活性炭对药液中的热原等进行吸附,以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

中国药典2015年版定义活性炭(供注射用)为以木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作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造而成具有很强吸附能力的多孔疏松物质[2]。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家企业获批生产药用炭原料药,1家企业获批生产纳米炭原料药,4家企业获批生产药用炭片,1家企业获批生产药用炭胶囊,未查询到活性炭(供注射用)获批。

活性炭在国内注射剂领域已应用多年,但针对活性炭给注射剂带来的潜在风险报道较少,本文主要针对活性炭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探讨。

活性炭质量标准概述中国药典2010年版未收录活性炭,国内多数企业过去一般采用“针剂用活性炭”(如767型等)用于注射剂的生产应用,此类“针剂用活性炭”依据国家标准《GB/T 13803.4-1999 针剂用活性炭》生产[3]。

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ChP2015)二部收录了“药用炭”,四部收录了药用辅料“活性炭(供注射用)”[2]。

USP41、BP2018、EP9.0均收载了“活性炭”(Activated Charcoal)[4-5]。

各国药典相关标准对比见表1。

表1 活性炭各国药典标准对比“药用炭”与“活性炭(供注射用)”名称类似,在使用中易发生混淆。

中国药典中收录的药用炭为原料药,类别为吸附药,具有特定的剂型(如片剂和胶囊)和用途,其质量指标的关注点也与活性炭(供注射用)不同。

从表1中可以看出,ChP2015中药用炭比活性炭(供注射用)缺少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和无菌(供无除菌工艺的无菌制剂用)等多项指标,活性炭(供注射用)的质量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通过国内外药典对比可以看出,国外药典中未明确收录供注射剂生产使用的活性炭。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

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如何去除注射液中的热原,注射剂中原料、辅料、溶剂、容器具等由于各种原因均有可能被细菌污染,常用的热原去除方法如下。

(1)清洗与清洁容器可以通过充分清洗干净和灭菌,以减少微生物及热原的污染。

特别是暴露(开口)工序如配制、洗、灌、封等岗位,容器具清洁消毒不严格会产生热原。

(2)高温法凡能经受髙温加热处理的容器、管道、粗滤器、生产用具等可高温除去热原。

①针头、针筒或其他玻璃器皿,在洗净后,于250°C加热30min以上,可破坏热原。

②安瓿瓶一般xx加热300°C、15min以上,可破坏热原。

③粗滤器等及时洗净并煮沸灭菌,及时除去微生物,以防止热原的污染。

④不锈钢容器及管道可通入纯蒸汽消毒15~30min。

(3)酸碱法一些可拆卸的连接管道、针筒、活塞、器具药液冲净后,淋干,可用新鲜的重铬酸钾硫酸清洗液或强碱液浸泡0.5h以上,可将热原破坏。

重铬酸钾浓硫酸清洁液可以碳化一切有机物,所以热原亦能被强氧化剂破坏,但必须清洗干净,否则对易氧化药物容易引起色泽等方面的变化。

(4)吸附法活性炭具有吸附热原、脱色、助滤等作用。

配制时可加入0.1%~0.5%(质量分数)的活性炭,煮沸并搅拌15min左右,可去除大部分热原。

对于抗生素生产特别有用,因为发酵过程可以导致严重的热原污染。

但加人活性炭后吸附热原的同时也吸附注射剂中有效成分。

活性炭的加人量可根据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程度及其产品分子结构的不同酌情加入并且需延长活性炭吸附热原的时间、提高吸附热原的温度,吸附后必须根据检验的产品含量考虑投料量。

(5)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可去除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热原大分子中含有磷酸根与羧酸根,带有负电荷,易被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吸附热原效果较好。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热原的能力很弱。

因此常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热原。

此种方法必须具有离子交换柱、离子交换树脂,在应用过程中不方便,因此不常用。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作者:李晓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注射剂是用于静脉直接注入的,如果热原存在于注射剂中,必将会使病人危险甚至危及其生命,本文就从热原的性质、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的途径入手,并且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注射剂生产中控制热原的方法,保证了药品的质量。

关键词:注射剂热原控制热原是微生物的代写产物,是能引起恒温动物和人体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致热作用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的所产生的热原。

多数的细菌产生热原,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一、热源的性质热原除了具有致热性的性质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

1.耐热性。

热原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一般在60℃加热一个小时也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发生热解,只有在180℃2个小时、200℃1个小时、250℃30min至45min或者650℃1min可以使热原彻底破坏,虽然已经发现某些热原具有不稳定性,但在通常注射剂灭菌的条件下,不能使热原破坏。

2.滤过性。

热原的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所以可以通过一般滤器而进入滤液。

3.水溶性。

热原含有多糖结构可溶于水。

4.不挥发性。

热原本身不具有挥发性,但在蒸馏的时候,有可能随着水蒸气的雾滴进入注射用水中,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二、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的途径注射剂生产中,热原带入的途径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溶剂中带入。

溶剂是市注射剂污染热原的主要途径,如纯化水器结构不合理,操作不当,注射用水贮存时间过长等都会污染热原,因此配制注射剂的时候必须按照规定使用新鲜的注射用水。

2.从原料中带入。

某些容易滋生微生物的药物,如葡萄糖等贮存时间过久,包装损坏等都会导致热原产生;用生物方法制备的药品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或者抗生素等,以及重要提取物,常因为致热物没有除尽而引发热反应。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

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药液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直接接触,因此对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要严格处理,合格后方可使用。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

浅析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的控制作者:李晓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注射剂是用于静脉直接注入的,如果热原存在于注射剂中,必将会使病人危险甚至危及其生命,本文就从热原的性质、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的途径入手,并且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注射剂生产中控制热原的方法,保证了药品的质量。

关键词:注射剂热原控制热原是微生物的代写产物,是能引起恒温动物和人体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致热作用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的所产生的热原。

多数的细菌产生热原,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一、热源的性质热原除了具有致热性的性质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

1.耐热性。

热原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一般在60℃加热一个小时也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发生热解,只有在180℃2个小时、200℃1个小时、250℃30min至45min或者650℃1min可以使热原彻底破坏,虽然已经发现某些热原具有不稳定性,但在通常注射剂灭菌的条件下,不能使热原破坏。

2.滤过性。

热原的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所以可以通过一般滤器而进入滤液。

3.水溶性。

热原含有多糖结构可溶于水。

4.不挥发性。

热原本身不具有挥发性,但在蒸馏的时候,有可能随着水蒸气的雾滴进入注射用水中,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二、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的途径注射剂生产中,热原带入的途径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溶剂中带入。

溶剂是市注射剂污染热原的主要途径,如纯化水器结构不合理,操作不当,注射用水贮存时间过长等都会污染热原,因此配制注射剂的时候必须按照规定使用新鲜的注射用水。

2.从原料中带入。

某些容易滋生微生物的药物,如葡萄糖等贮存时间过久,包装损坏等都会导致热原产生;用生物方法制备的药品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或者抗生素等,以及重要提取物,常因为致热物没有除尽而引发热反应。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

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药液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直接接触,因此对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要严格处理,合格后方可使用。

2012年初级药师考试辅导:注射剂中热原主要的污染途径

2012年初级药师考试辅导:注射剂中热原主要的污染途径
(4)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制备过程中室内卫生差,操作时间过长,产品灭菌不及时或不合格,均增加细菌污染的机 会,从而可能产生热原。
(5)输液器具:有时输液本身不含热原,而往往由于输液器具(输液瓶,乳胶管、针头与针筒等)污染而产品灭菌不及时或不合格均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从而可能产生热原
(1)注射用水:是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尽管水本身并非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但易被空气或含尘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
(2)原辅料:特别是用生物方法制造的药物和辅料易滋生微生物。
(3)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如未按GMP要求认真清洗处理,常易导致热原污染。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的污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在制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设备不洁净,可能会引入污染物质,如微生物、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

2. 包装和存储环境的污染:如果注射剂的包装材料有缺陷或存储环境不符合要求,可能会导致污染。

例如,包装材料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渗透到注射剂中,或者注射剂在存储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

3. 错误使用和交叉污染: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错误使用或与其他药物或物质交叉污染。

例如,同一个注射器用于多个患者时可能发生交叉污染,或者使用不干净的注射设备可能引入微生物。

为了预防和控制注射剂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按照制药规范操作:在制药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规范,设备洁净,并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以防止污染物质引入。

2. 注射剂包装和存储环境的控制:确保注射剂的包装材料符合要求,无缺陷,并在存储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污染发生。

3. 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注射剂时,必须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包括正确选择和准备注射器、使用干净的注射设备以及遵守个人健康和安全的规范。

4. 定期检查和监测:对注射剂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包括对生产设备、包装材料、存储环境和使用方法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总之,注射剂的污染来源多样,预防和控制污染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并且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以确保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污染热源的途径及方法
注射剂的污染热源可能来自多种途径,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途径及相应的方法:
1.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微生物或尘埃等物质可能会进入注射剂中。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在制药厂房内进行空气过滤,使用灭菌滤器进行过滤以防止细菌污染;另外,操作过程中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如戴手套、面罩,对容器、注射器等物品进行经过规定的灭菌操作。

2. 操作污染: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注射剂污染。

例如,操作人员没有正确清洗双手、穿戴无菌工作服等。

预防措施包括进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无菌操作意识,加强个人卫生要求。

3. 原料污染:制药原料可能携带有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

预防措施包括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选,确保原料的无菌和无污染。

4. 设备污染:不正确清洁和维护设备可能导致注射剂污染。

预防措施包括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无菌状态。

总之,注射剂的污染热源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操作、原料和设备等多个途径进行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正确的原料和设备,并定期对设备和环境进行检查和清洁是预防注射剂污染的关键方法。

卫生资格药学专业理论(药剂学):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

卫生资格药学专业理论(药剂学):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

(一)除去药液中热原的方法
1、活性炭吸附法:即在配液时加入0.1-0.5%(溶液体积)的针用一级活性炭,煮沸并搅拌15分钟,即能除去大部分热原,而且活性炭还有脱色、助滤、除臭作用。

但活性炭也会吸附部分药液,故使用时应过量投料,但小剂量药物不宜使用。

2、离子交换法:热原在水溶液中带负电,可被阴树脂所交换,但树脂易饱和,须经常再生。

3、凝胶过滤法:凝胶为一分子筛,利用热原与药物分子量的差异,将两者分开。

但当两者分子量相差不大时,不宜使用。

4、超滤法:超滤膜的膜孔仅为3.0-15nm,故可有效去除药液中的细菌与热原。

(二)除去器具上热原的方法
1、酸碱法:因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破坏,所以玻璃容器、用具及输液瓶等均可使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浸泡以破坏热原。

2、高温法:注射用针头、针筒及玻璃器皿等,先洗涤洁净烘干后,再在180℃加热2小时或250℃加热30分钟以上处理破坏热原。

(三)除去溶媒中热原的方法
1、蒸馏法:利用热原的不挥发性来制备注射用水,但热原又具有水溶性,所以蒸馏器要有隔沫装置,挡住雾滴的通过,避免热原进入蒸馏水中。

2、反渗透法:用醋酸纤维素膜和聚酰胺膜制备注射用水可除去热原,与蒸馏法相比,具有节约热能和冷却水的优点。

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

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

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分类:1.液体注射剂: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

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注射剂工作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

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

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

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

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液体注射剂按容量分为小容量注射剂(20ml以下,常规为1、2、5、10、20ml)、大容量注射剂(50ml以上,常规为50、100、250、500ml等)。

2.注射用粉剂:俗称“粉针”。

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

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人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

如青霉素、链霉素、苯巴比妥钠等均可制成“粉针”。

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

还有一些药物,如酶制剂(胰蛋白酶、α一糜蛋白酶、波罗蛋白酶、辅酶A 等),为了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下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粉针剂;有的生物制品亦采用冻干法制成粉针剂,如胎盘白蛋白注射用粉针剂等。

3.注射用片剂:系指药物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的模印片或机压片,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供皮下或肌肉注射之用,如盐酸吗啡注射用片。

但此类制剂目前应用极少。

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注射剂除热源

注射剂除热源

注射剂除热源1,去除热源是注射剂工艺很重要也很麻烦的一个问题,很多药厂因此而返工甚至废料。

所以用什么方法,什么设备十分重要。

2,用微滤(0.22um) 除热源不适宜, 但是有在微滤的膜上带上正电荷, 能够去除4~5个LOG 的大肠杆菌内毒素. 但是该方法使用时要注意, 您的主药成分不能是和热源一样, 在该PH 条件下带负电, 否则您就含量不合格了. 相应的产品有相应的FDA 认可的验证文件(4~5个LOG). 它目前用在纯水制备的最后一道工序, 紫外线消毒后同时去除细菌和热源, 效果很好. 国外和国内均有不少应用.3, 目前世界上唯一经FDA 认可的具有相应验证文件的产品是日本旭化成生产的6K 的中空纤维膜柱, 从实验室但Pilot 到生产规模全有产品. 但是使用该产品的前提条件是你的产品API 不能是大分子物质, 比如蛋白, 如果分子量小于2K, 最好是1000道尔顿以下最好, 所以他适合于中药注射剂或者化学药注射剂的去除热源. 目前国内有厂家应用.4, 用超滤膜包去除热源, 需要试验. 因为您的样品污染热源的主要分子量分布和您的产品是有关系的, 到底主要分布在多少分子量范围, 而且是强致热的成分? 您需要实验, 然后选择合适的切割分子量的膜包也是可以的, 要是您的热源分子量分布和您的目标物质分子量近似, 那是您的不幸! 您就不能选择这样的方法. 国内用的比较多的是小分子物质去除热源, 比如用10K 的膜包去除胸腺肽的热源. 我还遇到过用1000K 去除热源的生产例子.5, 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有层析法, 上文Chromatography 已经有介绍. 该方法如果选择好的话, 应该非常有效. 唯一遗憾的是价格可能高一点, 但是还是可以接受的.6, 活性炭当然是除热源的方法之一, 但是有2个问题:a,在低温下的去除热源是很不靠谱的. 你需要验证, 不能仅凭一次结果断定. 活性炭的吸附热力学是与温度很有关系的. 我个人认为低温下是很难有效的.b, 它吸附热源的时候同时吸附API 或者目标物质, 你的损失会很大. 要是您的API 不值钱, 那也罢了, 就象大输液那样, 谁也不在意Glucosi 的被吸附.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2011-01-25 17:10 【大中小】【我要纠错】1. 除去容器、用具上热原的方法①高温法:凡能耐受高温处理的容器、用具,如注射用玻璃针筒及其他玻璃容器,在洗净后于250℃加热半小时以上,可有效地破坏热原。

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

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

注射剂除去热原的方法在注射剂的生产小除去与防止L热原.应在配液前严格控制注射用水、原料的质量以及容器、用具等不得含有热原。

在配液的操作规程中,应加强防止污染。

一旦药液污染热原尚无理想的处理办法,即使加以处理也很不经济,成品也不理想:除去热原一般用以下方法:1.高温法凡能经受高温加热处理的容器、用具如玻璃器皿等,在洗涤干燥后,于250℃加热30min以上,可以破坏热原。

2.酸碱法玻璃容器、用具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浸泡处理或用稀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半小时以上.可将热原破坏,但碱法使用过久会损坏玻璃的透明性。

3.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刑为活性炭,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同时有助滤、脱色作用,所以在注射液中使用较广。

常用量为o.1%----o.2%.个别品种可增加至0.5%,视热原量多少而定。

活性炭吸附法,适合于无机盐类、高分子溶液、蛋白类等注射液,此外还可用活性炭与白陶土合用除去热原c 4.超滤法用于超滤的薄膜一般要控制其孔径在50—500A之间,而且在操作时要严格注意过滤时的温度与压力。

日本专利用超滤膜过滤10%-------15%葡苗糖溶液,采用市售的KP—00滤器,在10kg/cm2血压力下过滤,可以除去热原。

也有报道认为采用CA——1或CA——3型膜超滤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不加活性炭处理),除热原是可靠的。

5.离子交换法国内有用30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10%与122#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8%成功地除去丙种胎盘球蛋白注射液中的热原。

6.凝胶过滤法国内有用—乙氨基蓟聚糖凝胶(分子筛)成功地制备了无热原去离了水。

7.其他方法热原的耐热性是相对的,这与热原的种类、加热温度与受热时间、介质条件等均有关。

热原在水件介质中加热或不加热放置后,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比在中性介质中更不稳定。

有报道,采取二次以上灭菌或适当地提高灭菌温度和延长灭菌时间,处理含有热原的葡萄糖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等而能得到热原合格的产品。

注射剂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注射剂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注射剂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射剂热原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真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含有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大约半小时后,就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一般说来,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 ℃也不会发生热解,在180 ℃3~4小时,250 ℃30~45分钟或650 ℃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2、滤过性:热原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故一般滤器均可通过,即时微孔滤膜也不能截留,但活性炭可以吸附热原。

3、水溶性:热原能溶于水。

4、不挥发性:热原本身不挥发,但在蒸馏时,往往可随水蒸汽雾滴带入蒸馏水,故应设法防止。

5、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污染热原的途径1、从溶剂中带入:这是注射剂出现热原的主要原因。

注射用水贮藏时间过长都会污染热原,故应使用新鲜注射用水2、从原料中带入:容易滋长微生物的药物,如:葡萄糖因贮存年久包装损坏常致污染热原。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因此在生产中对这些容器用具等物要认真处理,合格后方能使用4、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制备过程中,由于室内卫生条件差,操作时间长,装置不密闭,均增加污染细菌的机会,而可能产生热原5、从输液器带入:有时输液本身不含热原,但仍发生热原反应,这往往是由于输液器具(如:输液瓶、胶皮管)污染热原所致。

注射剂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包括环境洁净度不够、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等为注射剂污染热原最常见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生产过程中除去热原的方法1、高温法:将针头、针筒或其它玻璃器具,洗净后置250℃30分钟以上条件下破坏热原。

2、酸碱法:玻璃器皿、配料管道可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可将热原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热源污染的途径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分类:
1.液体注射剂: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

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注射剂工作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

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

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

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

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液体注射剂按容量分为小容量注射剂(20ml以下,常规为1、2、5、10、20ml)、大容量注射剂(50ml以上,常规为50、100、250、500ml等)。

2.注射用粉剂:俗称“粉针”。

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

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人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

如青霉素、链霉素、苯巴比妥钠等均可制成“粉针”。

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

还有一些药物,如酶制剂(胰蛋白酶、α一糜蛋白酶、波罗蛋白酶、辅酶A等),为了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下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粉针剂;有的生物制品亦采用冻干法制成粉针剂,如胎盘白蛋白注射用粉针剂等。

3.注射用片剂:系指药物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的模印片或机压片,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供皮下或肌肉注射之用,如盐酸吗啡注射用片。

但此类制剂目前应用极少。

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
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细菌性热原是由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细菌死亡后从细菌尸体中释放出内毒素等混合而成。

当细菌存在于药液中,并具备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细菌生长的温度与酸碱度,又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细菌就会快速生长繁殖,就有可能产生热原。

大多数细菌和霉菌都能产生热原,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

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热原的基本特征:
1.水溶性:热原能溶于水,其浓缩液往往有乳光。

2.耐热性: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分解,120℃加热4小时能破坏98%左右,在180℃~200℃干热2小时或250℃上干热45分钟,650℃1分钟可彻底破坏。

通常采用的注射剂灭菌条件下,热原不能被破坏。

3.滤过性:热原体积小,为1~5nm,能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不能截留除去。

但用小于1nm孔径的微孔滤膜或超过滤器滤过,则可滤去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热原。

4.不挥发性:热原本身不挥发,溶于水,但可随水蒸气的雾滴夹带入蒸馏水中,故蒸馏水器均设隔膜装置。

5.可吸附性:热原能被活性炭、白陶土、硅藻土等吸附,但属非特异性吸附,药物也会被吸附而损失;同时可被离子交换树脂,尤其阴离子交换树脂所交换而除去。

6.可被强碱、强酸、氧化剂等破坏,故可用强碱或强酸、清洁液来处理带热原的容器。

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
1.由溶剂带入:
注射用水含热原是注射剂污染热原的主要来源。

由于蒸馏器结构不合理,操作不当,容器不洁,放置时间过久等都会污染热原。

注射剂的配制,溶剂最好是
新鲜制备的溶剂。

如注射用水贮藏时间过久,被细菌污染后,细菌很快繁殖,短时间内可产生大量热原,虽然随后还有灭菌操作,但是已有热原存在,不易除去,因而产生热原反应。

所以配制注射剂时应用新鲜注射用水,最好随蒸随用,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注射用水应予制备后12h内使用。

2.原辅料带入:
某些原辅料,如中药提取物、蔗糖、含蛋白为主生物制品等,由于细菌容易繁殖而引起热原污染。

3.从原料中带入:
原料被热原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包装不符合要求或贮存日久,以及许多药品本身适于微生物生长。

配制注射剂的容器、用具、管道、滤器等,使用前未彻底清洗、灭菌和除尽热原,均有可能污染热原。

所以,在选用原料时应加注意。

4.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带入:
注射剂的整个制备过程要在规定的洁净工作室中进行,尽可能减少微生物污染的机会。

由于包装不严密或灭菌不完全而产生热原:
(1)在制备注射剂时,如果包装材料未经严格挑选,如玻璃瓶底或颈间有微细的孔隙,瓶口边缘不完整,橡胶塞质量不好等,都可使注射液瓶有漏气现象而滋生细菌,产生热原。

因此应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包装材料,灭菌时应注意温度、压力和时间,防止灭菌不完全。

(2)临床应用前,应注意按照注射瓶笺上的注意事项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者,绝对不能应用。

我院老年病区曾发生过一例严重输液热原反应。

经我们检查发现,该输液瓶近底部有一碰撞造成的微小裂痕而致输液漏气污染,护士在给病人用药时未经认真检查而导致热原反应。

5.从输液器中带入
有时注射剂本身虽不含热原,但注射后却有热原反应,这很可能是由于输液用具污染了热原。

当前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生产厂有很多,质量良莠不齐,我院曾发生过多起输液热原反应,经检查均为一次性输液器(江西×××县生产)热原不合格所致。

6.在注射过程中带入
加药时污染:①在输液中加入其他药物时,如所加药物本身已污染热原;②加药时操作室的洁净度差,消毒及操作不严密;③加药后放置时间长。

据反映某些医院个别病区有上午加药,下午输液的现象,这在常年室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是非常危险的。

7.引致热原反应的其他因素
(1)与季节(如春夏季节,气温、湿度适合细菌生长)及病人的体质及疾病的危重程度有关。

一定量的热原质对不同病人可能会产生不同反应,临床上体质弱和自身过敏体质病人热原反应较多。

(2)与输液速度有关:对输液速度监护不够,其结果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会产生致热、过敏、恶心呕吐和药物毒副作用增强等不良反应,而且可能导致肺水肿、心衰、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3)热原反应还与机体的内环境有关:如神经抑制型(包括病理状态下的抑制),对热原相对的不敏感;热原对处在兴奋状态下的机体(特别是致病因子引起的兴奋),较为敏感。

(4)输液的温度:因临床应用输液的剂量较大,所以输液的温度以接近人体体温为宜。

(5)输液中的微粒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

预防治疗编辑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师在输液热原反应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收到很好效果。

过去多采用异丙嗪作为治疗热原反应的首选药物。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资料证实,山莨菪硷(654-2)对防治热原反应与异丙嗪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①拮抗机体受损时所激活和释放有害的活性物质所致的血管收缩,保护细胞膜,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从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并吸收组织液入血,增加灌流量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压回升;②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使休克者心率快者变慢、慢者变快、高温者降温、低温者升温;③有利于清除微生物的内毒素和各种休克因子。

654-2具有用药量小,作用迅速,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是目前临床防治热原反应的理想药物。

异丙嗪可作为辅助药物。

在预防热原反应时,可采用654-2 10mg~20mg加入输液中静滴;治疗时,按0.5~2mg/kg/次/静注。

必要时可重复用药(青光眼患者忌用)。

用药后可在15分钟~20分钟使反应终止。

此外,解热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能阻止磷脂多糖在体内产生致热作用的白细胞性热原,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因而输液前30分钟投药亦能预防热原反应的产生。

出现热原反应时,与654-2伍用退热效果加强。

重度热原反应者,应采取给氧、糖皮质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西地兰等综合治疗措施。

此外,还有报道用哌醋甲酯(利他林)、阿托品、安定、樟脑磺酸钠、安痛定,安络血等防治热原反应,均收到满意疗效。

特别是应用安络血的作者认为:安络血注射液治疗输液反应,在中枢,可抑制致热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在外周,可阻止致炎致热物质的渗出,具有双重作用,比其他药物安全、有效、快速。

其用法用量为:在病人出现输液反应后立即停止输液,用安络血注射液20mg立即肌注,80%病人在10分钟内恢复正常,20%病人在20分钟内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