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三境界”
孔子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孔子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流传很广,但孔子的“三种境界”却鲜有人知。
孔子也有“三种境界”,是哪三种呢?“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这几句里面的“知”,是孔子的第一种境界。
“知”是指对的各类知识的学习把握。
如数学知识、语文知识、社会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等。
对这些文化科学进行学习、理解、把握,就是“知”。
这个“知”是一个基础,是一个过程,带有任务性、规定性的特征。
我们贯彻《义务教育法》,青少年必须受到培养和教育,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孔子的第二、第三种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机械的、勉强的、在任务似规定的约束下学习求知不如主动对知识产生爱好和兴趣,但主动对知识产生爱好和兴趣又不如对学习感到是极其快乐的事,从而沉醉在学习之中,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如痴如醉。
孔子的三种境界,是关于学习求知的境界。
层层递进,由被动到主动,再由主动到乐以忘忧,乐以忘倦。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借宋词人晏殊的句子)此为第一。
是说对追求目标的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宋词人柳永的句子)此为第二。
是说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的奋斗;“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借宋词人辛弃疾的句子)此为第三。
是说追求的理想忽然灿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惊喜万分,目标终于达到。
王国维这三种境界似乎比孔子的三种境界要抽象、宽泛一些,可以说是一个人求知的过程,也可以说对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还可以说是一个人对情人的恋爱。
总之,是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最终达到了目的。
但不论你要实现哪一个理想,学习求知是一个基础,干事业没有文化不行,就是谈恋爱,没有文化的感情交流实在是没有味道的交流。
所以,你要实现王国维这三种“模糊”的、“幻觉”的、“朦胧”的无具体指向的境界,首先必须达到孔子论求知的境界。
孔 子论学习三境界:时习、乐友、不愠
孔子论学习三境界:时习、乐友、不愠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就对学习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所提出的学习三境界——时习、乐友、不愠,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时习”乃是学习的基础境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不仅仅是指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更是强调将所学不断地实践和运用。
学习并非是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如果不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很容易就会遗忘。
比如,我们学习了数学的某个公式,如果只是记住了它,而不去做练习题,那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能就无法准确地运用。
又比如,我们学习了一门语言,如果只是背诵单词和语法规则,而不去与人交流、阅读相关的书籍,那么这门语言也很难真正掌握。
时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与我们所学的理论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而且,时习还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提高。
“乐友”则是学习的进阶境界。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切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与朋友交流,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经历都有所不同,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的启发。
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和竞争,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
当看到朋友取得进步时,我们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当与朋友在学习上产生竞争时,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力求超越对方。
这种良性的竞争和相互促进,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而且,与朋友一起学习,还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孤独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活力。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精神所在,儒家对中 庸有一 种 自 觉 而 清 醒 的 意 识,始 于 孔 子。孔 子 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 语·雍也》,以下仅注出篇名) 这是“中庸”一词最 早的文献记录。在孔子的义理系统中,中庸思想 具有一以贯之的重要地位,明儒刘蕺山曾说: “孔 氏之 言 道 也,约 其 旨 曰‘中 庸 ’。”① 但 是,历 来 人 们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支离破碎、 难窥全豹,就 是 任 意 歪 曲、乱 扣 帽 子。 人 们 常 把 孔子的中庸思想理解为搞折衷、和稀泥,②到了上 个世纪七、八 十 年 代,更 是 把“违 反 辩 证 法 ”等 罪 名扣到孔子 中 庸 的 头 上,③ 甚 至 到 了 上 个 世 纪 的 九十年代,人们还在讨论孔子与中庸有无关系。④ 究其原因,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孔子中庸思想中的 三重境界,即: 智者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仁者 无適无 莫 的“执 中 ”境 界 和 圣 人 无 可 不 可 的“无 中”境界。 孔 子 中 庸 的 三 重 境 界 层 层 递 进,构 成 一个有机 整 体,只 知 其 一 而 不 见 其 它,曲 解 或 误 解也就在所难免。
礼是无过不及的标准,所以孔子一生非常重 视礼,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而礼以时为大,具有随 时而变的特点,所以孔子就必然重视守礼以时,随 时处中。《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日 常言行,“《乡党》篇记夫子言行皆中乎礼,而归之 时,中礼以时为大也”。③ 从《乡党》篇的记载中可 以看到,孔子的言行无不中礼,而且无不与当时的 具体情况相符合。当然,时中不只局限于守礼执 礼,只要事事、处处当其可,都是时中,都是无过不 及。《礼记·学记》说: “当其可之谓时”。可以做 而做,适合做而做,需要做而做,必须做而做,这都 是时中。公 明 贾 说 孔 子“时 然 后 言,乐 然 后 笑” ( 《宪问》) ,就是时中。孔子赞颜子“不迁怒,不贰 过”( 《雍也》) ,也是时中。后儒常说: “当怒即怒, 当喜即喜,更无定时。”④喜怒而当,却无定时,就是 时中。孔子几次出仕做官的选择,非常具体地表达 了孔子对时中的理解和体会: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
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
”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
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
”由此我想,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不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并实行的学习观念。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我理解,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想想看,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哪个不是被当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们官高爵显,都弄个司寇之类的职位一直做上去,中国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
孔子关于"学问"的三重境界
孔子关于"学问"的三重境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通常我们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这样翻译好像没错。
可是思考一下,就发现问题了。
比如:读书本身是不是很快乐?有朋友来时,是不是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会不会生气?为什么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孔子一口气说的这三句话是孤立的吗?一定不是孤立的。
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孔子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仔细阅读了一些专家的论著,结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一个浅显的认识----孔子关于“学问”的三重境界。
在这里与大家商榷,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重境界,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意思是“喜悦”,即发自内心的高兴。
也就是说这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能够使人发自内心的喜悦。
事实是怎样的呢?就拿小孩子来说吧,你教他几个字,他会很感兴趣地学,三分钟之后呢?他也就厌倦了。
再看看中学生,努力读书大都是迫于就业与生存的压力,而绝大多数是不喜欢读书的。
不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不断发生的学生毕业时撕书或焚书的事情引起社会哗然。
学生们面对撕成碎末或熊熊燃烧的书时,那股欢呼雀跃载歌载舞轻松无比的劲头,怎么都看不出有丝毫学习的喜悦。
我看学生们“学而时习之”不但不喜悦,反而是发自内心的厌恶。
由此可见,这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专门从事学习的人,是多么厌恶学习!学校对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非常理解,不加严厉制止,只是要求认真打扫卫生或注意烟火。
可见,教育者也能够体会到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之情。
话又说回来,我们成年人中每一个经历过或一直在学习的人也都身有体会,学习的过程确凿无疑是很辛苦的。
因为起码你得费眼费唇舌费时间去读书,当然更免不了还得费金钱买书或放下尊严去借书来读,很多人因此肩颈生病,疼痛异常。
从《论语》首章看孔子学习的三种境界
入道之 门、 积德之 基、 学者之先务也 。 ”( 《 论语集 注・ 学而 》) 钱 穆也说 :“ 孔子 一生 重在 教 , 孔子之教
重在学 。 孔子之教 人以学 , 重在学为人 之道 。 本 篇各
章, 多务本之义, 乃学者之先务, 故 论语 编者列 之全 书之首。 又 以本章 列本 篇之 首, 实有 深义 。 学者 循此为学, 时时反验之于心 , 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
“ 支”的 变形 ,“ 支” 是 老 师拿 着棍子 站 在旁 边 看着 并 指指 点点 , 摆弄 错 了是要 打手 板的 。 “ 习” , 繁体 是 “ 留”, 上面是 羽 , 下 面 是 白。 朱 熹 的解 释 是 “ 鸟 数 飞 ”, 小 鸟 学 习飞 翔 。小 鸟张 开 翅膀, 白色的 肚皮 就 露 出来了。 所以 习就 是模 仿、 实 习、 实 践 的意 思 , 就 是 照 着老 师 教 的去 做 。 光 掌 握 知 识 是没 用 的 , 要 把 所 掌 握 的知 识 转 化 为 行 动 能 力。 获 得 了行 动 的能 力 , 读 书 学 习就 达 到 了初 步 的
7 6 >> >
太字扫嘀秆宵i z 总 期
} U 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目标 。 学而 》篇第6 章 云 :“ 子 日:‘ 弟子入则 孝 , 出
违农时 , 孔子觉得 学习也 是有时的 , 不能错 过时 间。
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行有馀力, 则以学 文。 一 第7 章 云 :“ 子夏 日:‘ 贤 贤易色 ; 事父母 , 能
竭 其力 ; 事 君能 致 其 身; 与朋 友 交 , 言 而有信 。 虽 日
孔子的君子三境界
孔子的君子三境界孔子的第一句话(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子)说的是实践的重要性;第二句话说的是要全面的看问题、做事情,成为全才;第三句话说的是君子注重自己的气质、品格与内涵。
这三句话也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递进,从重视实践的具体到自身修为的上升。
当然孔子认为并不能到此为止,孔子的认为做好自身修为不仅仅是自身一人之事,内化之后更要外化,君子应该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做到有所作为,这也正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
孔子对实践的注重跟马克思哲学实践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可见孔子深邃的眼光与睿智的思维。
实践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最终实现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的一生不能离开实践,获得和得到从来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来完成。
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等无一例外。
实践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对主观的检验与践行,没有实践,思想只能是深陷漫无边际的黑洞,永远也不能闪光。
当然这里孔子这句话也正是为了规避只说不做的空洞,指导人们从实践入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这教育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认识真理,改造世界。
当然语言作为表达意识的一种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各种实践结果的交流汇总,以及其后对实践的指导等。
“君子不器”体现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不拘泥于一项技能的掌握,而是成为能应付各种局面的全能型人才。
正所谓艺不压身,多才多艺想必为每个人的向往,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社会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生活中留有一席之地,必须比别人更加优秀,于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请很多的家教。
现代社会更加多元,这也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这也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掌握更多的技能。
专才与通才早已在社会上引起过激烈的讨论,到底是专才好还是通才好至今也没有一个既定的说法,我觉得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以及这其中包含着如果成为专才那么就会以牺牲学习其他技能的相应机会,如果成为全才那么就会牺牲学习每项技能的深度,加上人们之间是有很大个体差异的,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具体到每个真是的个体,才能给出有指导性的意见。
孔子治学三境界
xx治学三境界
xx治学“三境界”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
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
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
方苞《与翁止园书》说得好:“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
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
”“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
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
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
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
1/ 1。
作文:学习的三层境界
作文:学习的三层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有三个同学,你是哪个?学习,就是通过‘学’,然后‘习’,然后让自己拥有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比如,我最近在学习格斗,每次2个小时,学一个半个新动作,然后反复练习,让这个新动作和之前的动作以及我的身体融为一体。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
孔子说,学习有三个境界,不同境界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非常不同。
所以,今天让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检验一下我(咱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层境界:梳理知识。
对,学习的前提是了解、理解知识,不了解,不理解,就没有学习了。
比如,我在学习拳击的格斗,我就需要知道左直拳,右直拳,左勾拳,右勾拳,打拳时重心要稳,眼要看拳锋,左右勾拳时,拳锋要微微向下,打中对方后,要及时收拳,不要把打击变成推,同时腰部要配合拳的转动等等等等。
格斗的知识,要写一本书的话,估计有大几百页,几百个图。
还好,我有教练,他会带着我一个一个动作,从分解到完整。
我的学习能力还行,很快我就知道了我需要的知识。
不过,这时的我,每次做出动作,都会很痛苦,因为动作不标准,挥右直拳时,右脚跟不知道转动,从而让自己的重心不稳,或者转动了脚跟,挥拳却没跟上,让自己像个傻子。
虽然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动作要点,还是很笨拙。
没几分钟,我就感觉自己很痛苦了:自己的脑子、身体像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第二个境界:感受美,也就是“好之”这时,教练对我说:你想一下,当你挥动右拳时,你的右脚怎么样最舒服,你的左手(拳)怎么样最安全,你的整体怎么样最稳。
你自己设计一下这个动作!我想了一下:我的左拳护住左脸,我的右脚配合右拳挥出而外转(调整重心),同时以腰部为中轴,右侧轻轻转动,这样是最舒服的,打击力度也是最大的,姿势也是最协调的。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
教练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不错,就是这样,这个姿势,是最安全,最协调的。
所以,你自己想一下,如何可以做到这个动作。
学习感悟 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
学习感悟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孔子这句话,我猜想其用意,它好像在告诉世人:"道"的重要,学习之路上,人学之不同,也全在于对"道"得与用的情况差异。
一、孔子口中"道"的含义我们要理解孔子上面这句话的深意,必须首先理解清楚孔子口中"道"的含义。
孔子有句很哲理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对"道"很看重,为得"道",他可以死相换。
孔子看重的所谓"道",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即自然规律。
孟子巜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孟子口中的"道"也指的是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
这自然之"道",很"玄妙",并且是"玄妙"中的更"玄妙"。
这自然之"道",不可名不可说。
孟子并教给世人一些认识"道"的方法:要常从“无”中去悟“道”的玄妙;要常从“有”中体会“道”的端倪。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们对"道"理解几乎是相同的。
他们给世人讲述的"道"特点:第一,它很玄妙;第二,它让人悟起来很难。
二、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孔子说,人在求学的路上,会出现三种境界:第一层境界,学习了,但未能得到"道";第二层境界,能够得到“道”,未必能坚守“道”;第三层境界,能够坚守“道”,未必能够随机运用"道"。
求学,有些人是机械的硬学,只是为考试、功名利禄来学,不是为自己活着的真正伟大意义而活。
这种学,还是蒙懂的学。
这种学,还是"无真目的"空洞的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一种境界。
求学,有些人是已知人活着的伟大意义,会有针对性的有趣的学,但却会受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而不能坚持下去。
这种学,还是"见异思迁"摇摆的学。
这种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二种境界。
求学,有些人是已知人活着的伟大意义,会有针对性的有趣的学,也会坚持下去,但现实中却不会灵活运用。
这种学,还是"纸上谈兵"的学。
这种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三种境界。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内容提要 中庸是 孔子一 以贯之 的思想。孔子的 中庸思想包括 三重境界 , 即无过不
及 的“ 时中” 境界 、 无遗无莫的“ 中” 执 境界 和无可 不可 的“ 中” 界。能 够做到 以礼周 无 境
流、 无过不及就达 到 了第一重境界。 能够做 到义之与 比、 无遗无莫就达到 了第二重境界。 能够做到从心所欲 、 无可不可就达 到 了第三重境界。 关键词 孔 子 中庸 境界 无过不及 无逋无莫 无 可不可
名 扣 到孔子 中庸 的 头上 , 至 到 了 上 个 世 纪 的 ⑧甚
8 3页 。
③ 相 关 讨 论 可 参 见 李 存 贵 、 虹 :关 于 近 年 来 “ 庸 ” 论 赖 《 中 讨
九 十年 代 , 人们 还在 讨论 孔 子 与 中 庸有 无 关 系 。 ④
究 其原 因 , 于不 能全 面 了解 孑 子 中庸 思想 中 的 在 L
[ 中图分类号 ] 2 2 2 ( B 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47— 6 X(0 0 0 0 5 0 0 4 6 2 2 1 )5— 0 7— 6
中庸 思想 是儒 家哲 学 的精 神 所 在 ,子 。孔 子 始
“ 过不及 ” 成了“ 无 就 中庸 ” 的代 名词 。 无 过不及 是 中庸 第 一 重 境 界 的形 式 表 示 , 意
谓 能做到 无 过之 亦 无 不 及 , 就算 是 合 乎 中庸 之 道 了 。但判 断无 过与不 及 的标 准 是什 么 呢 ?孔 子 认
视礼 , 以克 己复礼 为 己任 。而礼 以时 为大 , 具有 随
① 刘宗周 : 证学杂解) 五 ,刘 宗周全集》 《 - 《 第二 册 , 浙江古 籍 出版社 ,07年 , 2 7页。 20 第 7 ② 冯友兰 : 新世训 ・ 《 道中庸》 商 务印书 馆 , 4 , 1 0年 , 8 9 第 2
在论语中可以体现学的三种境界的句子
在论语中可以体现学的三种境界的句子学的三种境界是指学习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多次阐述,其中就包含了体现学的三种境界的句子。
下面列举一些例子: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初级境界,强调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反复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2. 已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而篇》)这句话中的“已乎”指的是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孔子问子贡,是否还记得曾经说过泰山不如林放的话,是考察子贡学习的进步和深入。
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子罕篇》)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中级境界,强调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整天思考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即刻学习相比还是不如。
4.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高级境界,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为公众利益着想,胸怀坦荡;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私利,心中常常忧虑。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
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避免迷失和错误;反过来,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
6.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警示人们要警惕虚伪和伪善,学习应该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技巧和外在的形象。
7. 君子不器(《论语·子罕篇》)这句话中的“不器”指的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学习。
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素养,而不是仅仅懂得某一门技艺或学问。
8. 学而优则仕。
(《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通过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的重要性。
浅析孔子治学“三境界”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治学“三境界”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翟强强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内容和方式进行探究,首先阐述了孔子治学主张的实践之乐、朋友之乐、静心之乐“三境界”,对于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重将思政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融入个人主见和朋友之乐、静心之乐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孔子;治学三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孔子治学“三境界”思想孔子治学三境界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在这里我就称它们为“三乐”:1、实践之乐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能有机会把它们付诸于实践,应用于生活,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满足和高兴的事情吗?学习到的东西,如:课本的理论知识、师傅教授的技艺、父母要求的规则要在实践中去用,才能更好的巩固,而且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我们会发现之中的优缺点,同时激发我们产生自己的想法,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体会实践之乐,然而第一乐还强调要善于主动学习理论,尤其要主动实践,只有在主动实践的想法驱动下,才能够体会到实践的真正乐趣,实践之乐在一定程度讲,也是一个由自身内在主要矛盾决定的过程,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于主动二字。
2、朋友之乐孔子为何专门讲述朋友之乐,是因为,在他认为,当一个朋友不远万里来寻找知己,是为了讨论知识、辨别真理、谈古说今、预测未来的,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可见孔子的治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学生学、与朋友学、与老师学、与万物学,这就是人生一大乐事;同时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这正是孔子和不同的朋友、师长、学生等等各行各业的人相处中总结而来的,他强调要反省自身,见到贤者就要思考和打量他的做事方法及做人风格,并借鉴他的长处,向他优秀的一面靠齐,见到不贤的人反要从内在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缺陷,并加以纠正。
学不可以已——孔子学习的三种学习境界
•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 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 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不是书来管你。试想,一 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 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 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 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 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 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 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 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 为“书痴”者鲜矣。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之者。”
学习的态度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的态度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学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 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唐
颜真卿《劝学》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清钱泳《明日歌》
•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 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 至云尔.”
学习感悟 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
学习感悟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孔子这句话,我猜想其用意,它好像在告诉世人:"道"的重要,学习之路上,人学之不同,也全在于对"道"得与用的情况差异。
一、孔子口中"道"的含义我们要理解孔子上面这句话的深意,必须首先理解清楚孔子口中"道"的含义。
孔子有句很哲理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对"道"很看重,为得"道",他可以死相换。
孔子看重的所谓"道",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即自然规律。
孟子巜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孟子口中的"道"也指的是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
这自然之"道",很"玄妙",并且是"玄妙"中的更"玄妙"。
这自然之"道",不可名不可说。
孟子并教给世人一些认识"道"的方法:要常从“无”中去悟“道”的玄妙;要常从“有”中体会“道”的端倪。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们对"道"理解几乎是相同的。
他们给世人讲述的"道"特点:第一,它很玄妙;第二,它让人悟起来很难。
二、孔子所谓求学的路上的“三种境界”孔子说,人在求学的路上,会出现三种境界:第一层境界,学习了,但未能得到"道";第二层境界,能够得到“道”,未必能坚守“道”;第三层境界,能够坚守“道”,未必能够随机运用"道"。
求学,有些人是机械的硬学,只是为考试、功名利禄来学,不是为自己活着的真正伟大意义而活。
这种学,还是蒙懂的学。
这种学,还是"无真目的"空洞的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一种境界。
求学,有些人是已知人活着的伟大意义,会有针对性的有趣的学,但却会受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而不能坚持下去。
这种学,还是"见异思迁"摇摆的学。
这种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二种境界。
求学,有些人是已知人活着的伟大意义,会有针对性的有趣的学,也会坚持下去,但现实中却不会灵活运用。
这种学,还是"纸上谈兵"的学。
这种学,是属求学路上第三种境界。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君子、仁者、圣人《论语》有几段话集中讨论了君子、仁者和圣人的层级区分、境界之别。
《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载,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宪问》载,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以为“仁”应具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品性,但是,孔子却认为广泛地施恩于人民并能周济大众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为圣人的典范了。
由此可知,圣人已经超越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而升华为参与社会群治、为天下苍生求福祉的终极层面,诸如尧、舜这样的圣君也担心自己不能为天下生民立命开太平,因而孔子眼中的圣人之道并非常人所能承担。
“圣人,吾不得而见”就明确表明了孔子的态度。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
当子路在向孔子求教关于君子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圣人三重境界修炼进阶的历程。
君子“修己以敬”,其关注的重点是修炼自己的身心,从而达到对外在人事的敬畏,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修炼的入门功夫。
第二步登堂之功是“修己以安人”,“安人”则强调君子能以自己的修为安抚身边更多的人群,亦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已经不是君子独善其身的境界了,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宪问》)。
仁者超越君子,具备兼济大众的仁爱胸怀。
孔子对子张问仁的回答亦可说明“仁”的内涵。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孔子对仁的阐释已经超越了个体内学之功,仁者所行应在“天下”,恭、宽、信、敏、惠五者皆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群体间关系之经营,已然超越君子在小我天地的内修。
孔子:学习的三种境界
孔子:学习的三种境界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习,是古往今来人生无可逃避的人生内容。
很多人把学习看作是苦事,“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让人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知识、学问的学习真的如此让人痛苦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学习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何苦之有?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的人,乃是因为学习的境界不够。
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勤奋好学之人,孔子指出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的境界。
他向人们揭示了人生学习的不同境界或者阶段,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知识、学问,知道、了解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
在孔子看来,学习分为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
在这种境界阶段,人们学习、了解知识、学问,也许是为了求得利益、好处,或者是像现代教育制度让人从小学到高中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来自父母家庭的压力。
这时候,知识、学问外在于人,两者只是一种理性的学习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知之”境界的学习很难持久,也无法真正深入进去。
传统中有所谓“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式的学习,即是如此。
孔子曾经感叹,读书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头,是很难的。
潜台词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想着如何当官、发财。
脑子里如果总是这些思想,又哪能专心学习呢?如果人们停留“知之”的学习境界和阶段,学习就是件苦差事。
因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之外的财富或者官位,其实,他们并不想学习,学习不过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然就显得无奈而痛苦。
第二是“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学习乃是一种兴趣和喜爱。
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知识、学问在人心中激发了情感和兴趣,两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关系。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古代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论,它包括“读、述、思”三个境界。
这种学习方法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方法。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三读境界”学古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来看看“三读境界”的基本内涵。
三读是指“看、揣、悟”,即“看”是第一次阅读古文,了解其表面含义;“揣”是第二次深入阅读,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悟”是第三次阅读,达到内化领会其真谛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读书的方法,还需注重内心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读境界”是一种通过反复阅读、思考、领悟来达到心领神会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一种深入理解古文内涵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三读境界”学古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真正懂得领会和理解古代文化的人却愈发稀少。
学习古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更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而“三读境界”正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内涵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古文的内在魅力。
“三读境界”也是一种能够提高我们思维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方法。
在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中,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简练表述能力,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灵感,让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三读境界”也是一种提高我们的心灵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方法。
在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中,我们会从古代文化中感受到一种“入木三分”的人文情怀,更会从中汲取到一种宽容、仁爱和谦卑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
“三读境界”学古文看似简单,但是其内涵却是深远而丰富的。
它要求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端正正确的态度,不断的去揣摩和悟道,从而领会古文的内在精神。
它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思维水平,用智慧和心灵去体味古代文化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孔子治学“三境界”
作者:王向东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8期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
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
“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
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
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
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