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在脂质体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回复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回复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回复“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是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所占的摩尔比例。

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膜状结构,在医药及生物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药物传递、基因治疗、免疫学研究等。

PEG脂质体是一种通过添加PEG改善脂质体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果的改进型脂质体。

本文将从脂质体的概念、PEG的作用机制以及PEG脂质体的制备步骤等方面,阐述PEG脂质体摩尔分数的具体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脂质体的概念和作用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分子聚集而成的人工膜状结构,其磷脂分子构成的双层结构能够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球形封闭空间,称为“小囊泡”。

小囊泡的特点是能与水相溶液相容,同时能够通过调整磷脂的结构来携带和传递水溶性物质。

在药物递送领域,脂质体可以通过载体作用帮助药物进入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性递送。

二、PEG的作用机制PEG是一种亲水性分子,其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果。

PEG分子结构特殊,具有可以与水形成氢键的羟基官能团,从而使脂质体膜对水的渗透性下降。

PEG能够包裹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羟基保护层,防止水分子进入脂质体内部,并减小脂质体颗粒间的聚集作用。

此外,PEG还具有优良的纳米尺寸调控能力,可以影响脂质体的大小和分散状态,进而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稳定性。

三、PEG脂质体的制备步骤PEG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磷脂溶解、PEG添加和脂质体形成等步骤。

首先,将适量的磷脂溶解于合适的有机溶剂中,如氯仿、甲醇或双氯甲烷。

通常选择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去除磷脂中的杂质。

其次,在磷脂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PEG溶液。

PEG的摩尔分数通常是参考PEG与磷脂的摩尔比例,根据脂质体所需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整。

PEG脂质体的适宜摩尔分数范围一般为0.1-0.3。

然后,用机械搅拌或超声处理的方法将磷脂溶液和PEG溶液充分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混合溶液。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骨髓抑制
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肝肾功能损害
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 时发现并处理。
罕见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可能导致 心肌损伤,需密切监测心电图。
过敏反应
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 及时处理。
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化疗药物对快速增殖的肿瘤细 胞具有杀伤作用,同时也可能 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长效性
由于药物的缓释作用,可 以减少用药频率,提高患 者的依从性。
靶向性
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进 行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 细胞的损伤。
适应症与使用方法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 肺癌等恶性肿瘤。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确定用药 剂量和频率。
药物发展历程
01
心脏毒性的护理
对于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心功能状 况,限制活动量,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同 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骨髓抑制的护理
对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应加强病情监测,严 格执行隔离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注意 观察患者的体温、血象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问题。
其他不良反应的护理
对于其他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 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特殊情况下的护理建议
老年患者的护理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应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同时,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
规范操作流程
监测不良反应
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确保药物剂量、浓度和输注时间准确无误。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的研究进展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的研究进展

高 脑 内接种 纤 维组 织 细 胞 瘤 的 大 鼠注 射 P L D后 4 8
小 时肿 瘤 内药物 浓度 比用阿 霉 索 高 l 4倍 , 1 2 0小 时 后

组 成
聚 乙 二 醇 脂 质 体 的 配 方 是 氢 化 大 豆 磷 脂 酰 胆 碱 加
仍高 9倍 ] 。 显然 , P L D 远 比阿 霉 索 容 易进 入 颅 内肿 瘤 。在l 临床试 验 中 . 乳 腺癌 和非 小 细 胞 肺 癌 患 者 注 射
P L D或阿 霉 索 后 . 用P L D 者 肿 瘤 内 药 物 峰 值 浓 度 是 用
胆 固醇 及聚 乙二 醇 一 磷 脂 酰 乙 醇 胺 =这 种 脂 质 体 与早 期 应用 的脂 质体 的 不 同之 处 是脂 质 双层 上连接 有 聚乙
二 醇 大 量 的 聚 己 二 醇 基 圃 在 脂 质 体 周 围 产 生 空 间 屏
1 7 M i l L e r AC wh [ t l  ̄ k e r 1 Thl b  ̄ u l t A e t
1 9 9 7 ( 2) 。 21 1~ 21 8 J C! i n p 1 1 … c d
三、 药效 学 P L D亦改 变了阿 霉 紊 的药 效 学 性 质。 研 充 表 明 , 在 多种 动物 肿 瘤及 人 体肿 瘤 移 植 模 型 中 . P L D 的抗 肿 瘤 活性 比阿 霉 紊和 脂质 体阿 霉 紊都 强。如 脑部 接种 恶 性 肉瘤 的太 鼠 . 于 接种 后第 6天 和第 1 1天 分别 静脉 注 射 P L D、 其平均 存 活时 阿分 别 比不 给 药 的 对 照 大 鼠延 I 圭6 5 %和 6 8 %. 而 第 6天 静脉 注 射阿霉 紊 大 鼠平均 存 活 时 间仅 比对 照 大 鼠延 长 3 5 %, 接 种 后 第 儿 天 给 阿 霉 紊的 太 鼠则无 效 l 。在 接种 M- 1 0 9肺 癌 的 小 鼠中 , 用 PL D后 的存 活时 间比用 脂质 体阿 霉紊 显著延 长 l 。

对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引起的加速血液现象的研究

对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引起的加速血液现象的研究

对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引起的加速血液现象的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脂质体可提高被包裹药物的稳定性和改善药物的药动学特性,以及其本身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其在生物医学和药学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然而,普通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进入血液后,极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system,MPS)吞噬,导致其在血液中被迅速清除,并蓄积在肝、脾等器官,使药物不能到达靶器官而发挥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此,有人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类脂质插入到脂质体中进行修饰,结果发现此举可明显延长脂质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减少被MPS的摄取,使得靶器官的积累量增加,同时可提高脂质体及包裹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脂质体的PEG 化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向同一动物静脉重复注射(间隔几天)PEG化脂质体时,第2 次注射的PEG化脂质体会从血液中迅速被清除(即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 phenomenon,简称“ABC现象”),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对PEG化脂质体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拟以“PEG”“Acceleratedblood clearance phenomenon”“加速血液清除”等组合作为关键词,检索1987-2013 年在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维普数据库中关于PEG化脂质体ABC现象的研究进展,并对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进行综述。

结果,共查询到83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37条,现综述如下。

1 ABC现象的提出已有报道称,对啮齿类动物和恒河猴反复注射(间隔几天)PEG化脂质体时,第2 次注射的脂质体可从血液中被迅速清除,导致脂质体在体内循环的时间被缩短,同时在肝脏和脾脏的积累量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ABC现象。

奥沙利铂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的药动学_赵雁

奥沙利铂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的药动学_赵雁
色谱柱 YWG C18 柱 (4.6 mm×250 mm,10 m) ; 流动相 乙腈 - 水 - 冰乙酸 ( 98 ∶ 2 ∶ 0.01) ;流速 1.5 ml/min ;检测波长 250 nm ;柱温 40 ℃ ;进样量 100 l。 2.3.2 血浆样品处理
精密量取血浆 100 l,置 0.5 ml 塑料离心管中, 精密加入 6%高氯酸溶液 80 l,涡旋振荡 30 s,离 心 ( 13 160×g) 2 min,取上清液进样测定,以峰面 积按外标法定量。 2.3.3 专属性试验
在同一天内配制低、中、高浓度 ( 10、50 和 200 g/ml) 的血浆质控样品,按“2.3.2”项下方法 处理后进样测定,计算日内精密度。连续 3 d 测定, 计算日间精密度。结果,低、中、高浓度样品的日 内 RSD 分别为 2.54%、4.25%和 1.06%,日间 RSD 分别为 10.56%、4.97%和 4.43%,符合测定要求。 2.4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2.4.1 试验设计
联合碳化公司 );超滤管 (MW 50 000,Millipore 公司 )。 1 原药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含量 99.9%,批
号 190803031) ;蛋黄卵磷脂 E80、胆固醇及聚乙二醇修 饰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PEG 2000-DSPE) 均购自德国 Lipoid 公司 ;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去离子水,其他试剂均为 分析纯。
Key Words: oxaliplatin; PEGylated liposome; preparation; pharmacokinetics
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 20 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美国现有 120 万结肠直肠癌 患者,预计 2012 年将新增 143 460 病例 [1]。奥沙 利铂 (oxaliplatin,1) 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活性 高、抗肿瘤谱广,2004 年 FDA 批准注射用 1 与氟 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用于进展期结肠直肠癌的一线 治疗 [2]。1 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剂量限制性的 外 周 神 经 毒 性, 包 括 急 性 及 慢 性 神 经 毒 性。 研 究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简介
上消化道癌、头颈部肿瘤
里葆多®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
• 乳腺癌:含蒽环类的联合方案是乳腺癌的辅助、新辅助化 疗一线方案,拥有更优异临床表现的里葆多® LIBOD可以替 代这些联合方案中的传统蒽环类药物.
• 卵巢癌:其中里葆多® LIBOD是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首选用 药(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方案治疗).
• 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蒽环类药物是这两类疾病的一线 化疗方案基础组成药物,里葆多® LIBOD可以替代这些传统 蒽环类药物获得更好的疗效.
免疫脂质体实现主动靶向性 • 由于脂质体的亲水和亲脂两重特性,能够携带脂溶性药物
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弥补一些重要脂溶性药物不溶 于水的缺陷
里葆多®简介
里葆多® (LIBOD)即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 射液,又称为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是一种采用 先进的隐形脂质体技术包封,具有被动靶向特 性的多柔比星新剂型,用于传统蒽环类药物 (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的更新换 代,在肿瘤治疗学上具有疗效提高,心脏毒性 和骨髓抑制以及脱发等副作用显著降低等巨大
衰期为74小时)
逆转以P-gp膜蛋白泵为主 导的多药耐药
里葆多®在人体中的作用途径
A.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保持稳定
B.避免被巨噬细胞识别摄取循环时间延长
C.穿过肿瘤血管内皮向肿瘤组织富集
D.多柔比星在肿瘤组织中释放作用
里葆多® 的治疗优势
• 应用广泛: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 最有效的脂质体抗癌药物,适应症极为广泛.
里葆多®的结构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85-100 nm
磷脂双分子层
Lipid Membrane

细胞融合技术常用的方法和聚乙二醇作促融剂的原理

细胞融合技术常用的方法和聚乙二醇作促融剂的原理

细胞融合技术常用的方法和聚乙二醇作促融剂的原理细胞融合技术常用的方法问题的提出细胞融合技术是细胞工程中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在基因定位、基因表达产物、肿瘤诊断核治疗、生物新品种培育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单克隆抗体技术就是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发展起来的,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生物技术发展也很快,细胞融合技术也在发展,到底哪一种技术是最常用,教材也没有统一说法,所以也很难说哪种最常用。

问题:常用的细胞融合技术有哪些?聚乙二醇(P E G)诱导细胞的机理是怎么样的?01诱导细胞融合的主要方法有: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剂诱导融合和电融合。

1.病毒诱导融合有许多种类的病毒能介导细胞融合,最常用的是灭活的仙台病毒(H V J),为R N A病毒。

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有:首先是细胞表面吸附许多病毒粒子,接着细胞发生凝集,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后,病毒粒子从细胞表面消失,而就在这个部位邻接的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胞浆相互交流,最后形成融合细胞。

2.化学融合剂诱导融合化学融合剂主要有高级脂肪酸衍生物、脂质体、钙离子、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性蛋白质和多肽,其中最常用的是聚乙二醇(P E G)。

P E G用于细胞融合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可促使细胞凝结;②破坏互相接触处的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从而使相互接触的细胞膜之间发生融合,进而细胞质沟通,形成一个打和的双核或多核融合细胞。

聚乙二醇是人工合成药剂,它具有高融合性,且每批融合活性始终如一,融合效率稳定,对细胞毒性亦较低,使用简单,成为细胞触合的良好促融剂。

3.电融合是指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着电力线排列成串,然后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穿细胞膜而导致细胞融合。

优点:融合率高、重复性强、对细胞伤害小;装置精巧、方法简单、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录像观察融合过程;免去P E G诱导后的洗涤过程、诱导过程可控性强。

植物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02聚乙二醇是一种用于原生质体融合中的优良化学促融剂。

修饰脂质体的可断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的研究进展_徐缓

修饰脂质体的可断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的研究进展_徐缓

醇脂质衍生物的 种类、断裂类型、在脂质体中的应用概况及在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关键词: 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 脂质体; 断裂
中图分类号 : R 943.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3- 4870( 2008) 01- 0018- 05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cleavable PEG lipid derivatives m odifying liposom es
18
药学学报 A cta P harmaceutica Sinica 2008, 43( 1): 18- 22
修饰脂质体的可断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徐 缓, 邓意辉* , 陈大为
(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 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可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 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传统的长循环材料由于连 接聚乙二
物。
传统的 PEG lip id衍生物如聚乙二醇 二硬脂酰 磷脂酰乙醇胺 ( PEG D SPE ) [ 1 ~ 3 ] 、聚乙二醇 磷脂酰 乙醇 胺 ( PEG PE ) [ 4] 和 聚 乙 二 醇 胆 固 醇 ( PEG CHOL ) [ 5 ~ 7] 等都应用于延长脂质体体内循环时间。 但传统的长循环材料具有体内不易降解的特性, 可
K irpo tin等 [ 10] 研究发现, 不加 还原剂 DTT 时, 两种长循环材料 ( PEG DSPE 有或无二硫键连接 ) 修 饰的酸敏脂质体在 pH 值降低时均未发生膜融合现 象, 表明可断裂或不可断裂 PEG lip id衍生物均可阻 碍膜融合的发生; 当加入 DTT 后, PEG S S DSPE 脂 质体组膜融合增加, 而 PEG DSPE 脂质体组没有变 化; 两种 PEG 衍生物 修饰的 酸敏脂 质体 在 pH 值 5 5条件下仅有少量药物释放; 当 PEG S S DSPE 脂 质体组加入 DTT 后, 对 pH 敏感性恢复, 药物释放增

聚乙二醇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聚乙二醇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实验测得的5%的PEG有效保护层 的厚度大约为5nm
85-100 nm
多柔比星脂质体 粒径控制在 85-100nm
Opsonization, biodistribu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Int J Pharm, 2006, 307: 93− 102.
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DOX
➢ PLD组患者发生心脏事 件的风险显著低于DOX 组(P<0.001)
PLD
➢ 当累积剂量>450mg/m2 时,PLD组的患者发生 心脏事件的风险并未增 加。
PLD心脏安全性明显优于DOX
主要内容
1 脂质体简介 2 聚乙二醇(PEG)脂质体 3 PEG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脂质体的不足
1
2
稳定性差 储存期限短
脂质材料易 被降解,药 物易渗漏
3
易被网状 内皮系统 ( RES ) 迅速清除
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体
聚乙二醇
极性的聚乙二醇增 强了 脂质体膜的亲 水性,减 少了血浆 蛋白与脂质体 膜的 相互作用,阻止网 状内皮系统细胞对 脂质 体的摄取,从 而延长了 脂质体的 体内循环时间。
度 >20倍
• 极大增强抗肿瘤活 性
• 逆转以 P-gp 膜蛋 白 泵为主导的多药 耐药Fra bibliotek人体中的作用途径
A.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保持稳定
B.避免被巨噬细胞识别摄取循环时间延长
C.穿过肿瘤血管内皮向肿瘤组织富集
D.多柔比星在肿瘤组织中释放作用
主要内容
1 脂质体简介 2 聚乙二醇(PEG)脂质体 3 PEG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脂质体药物的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脂质体药物的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脂质体药物的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质量掌控脂质体药物一般由活性成分、结构或功能性成分(包含脂质、非脂质)和其它辅料构成。

脂质中的磷脂用于形成脂质双分子层,胆固醇能够嵌入到磷脂膜中,调整膜的流动性,修饰磷脂(如聚乙二醇化磷脂)可以改善脂质体的理化性质或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

另外,一些非脂质成分也可参加脂质体结构形成、稳定脂质体或给予脂质体新功能,同样应对其质量进行研究与掌控。

对于新辅料或超出常规用法用量的非活性成分,需供应充分完整的研究资料以支持其使用。

1、脂质体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表征对于合成或半合成的磷脂(如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氢化大豆卵磷脂等),应基于标准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或基于对照品的色谱等证明其结构,并明确脂质的构成(如各磷脂成分和脂肪酸的百分比、酰基侧链的具体位置、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对于自然来源的磷脂混合物(如蛋黄卵磷脂或大豆卵磷脂),应供应重要磷脂成分的百分比范围,并对脂肪酸进行掌控。

对于修饰磷脂,如聚乙二醇化磷脂,聚乙二醇的分子量及分布、聚乙二醇和磷脂的连接臂、聚乙二醇的端基修饰等,可能显著影响脂质体药物的制备、体内外稳定性、脂质体的粒径和药物的释放等属性,应准确表征其结构。

2、脂质体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来源和生产应依据脂质体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类型、特征或来源供应相应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质量掌控研究。

对于合成或半合成磷脂等结构或功能性成分,应确定起始原材料、合成工艺和纯化步骤,并对关键步骤、关键工艺参数以及中心产品进行适当掌控。

应供应起始原材料、其它原材料子、溶剂或试剂的质量标准。

对于自然来源的磷脂混合物和用于制备半合成磷脂的自然来源的起始原材料,应明确生物源(如鸡蛋)及其国家或地区、供应商等,并供应提取和纯化步骤的描述。

应供应动物蛋白、病毒去除和/或灭活的研究及验证资料,并合理掌控热原/细菌内毒素。

3、脂质体结构或功能性成分的质量标准磷脂或其它结构或功能性成分可能在非脂质体剂型中或类型显著不同的脂质体中使用,并具有药典标准或其它质量标准。

PEG修饰的长春瑞滨脂质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PEG修饰的长春瑞滨脂质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PEG修饰的长春瑞滨脂质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春瑞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肿瘤药物,其对多种肿瘤细
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然而,它在临床使用中的细胞毒性和药物代谢
等问题,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

脂质体是一种基于脂类的复合物,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效率
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应用效果。

因此,将PEG(聚乙二醇)引入脂质体中,可改善其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效率,从而增强长春瑞滨的抗肿瘤作用。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设计PEG修饰的长春瑞滨脂质体,探索其对肿瘤细胞生
长的抑制作用。

1. 合成PEG修饰的脂质体,并进行表征;
2. 测定PEG修饰的脂质体的疏水性和胶束稳定性;
3. 比较PEG修饰的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4. 探索PEG修饰的脂质体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索PEG修饰的长春瑞滨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输送系统。

同时,研究结果也有助
于深入理解PEG修饰对脂质体性质和药效学的影响,为脂质体药物输送
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聚乙二醇的应用

聚乙二醇的应用
1.2.1 PEG亲水性单纯PEG2000,以任意线圈构象存在时,每个分子能结合136±4个水分子,而以Brush构象存在的DHP-PEG2000中的每个PEG2000分子能结合210±6个水分子。随PEG-脂质复合物浓度增加至约7mol%时,脂质体双分子层绝热压缩系数增加,提示脂质头基区水分子减少,使脂质体表层脂质双分子层缺如降低,磷脂酰基链侧面包蔽增加。PEG水合作用与脂质头基区去水合作用对含有5~7mol%PEG-脂质复合物的脂质体热力学稳定性均有正向作用,而当PEG-脂质复合物浓度更高时,由于PEG侧面排斥作用,脂质头基区水合增加,双分子层包蔽弱化,脂质体稳定性反而降低[10]。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5000)与预先制备好的脂质体膜中的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共价结合,制成SLs。后者在体外血浆中能稳定存在,其与血浆成分的吸附比不含MPEG的脂质体慢;体内
研究表明,与末修饰的t1/2最长的脂质体相比,SLs的血循环清除可减慢30%[5]。
1.2影响PEG立体位阻的因素
右,但从PEG一2000开始随分子增加,溶液的粘度增大,溶液的混匀程度下降,导致反应物无法充分接触,得到的产率也下降至65%左右。
N.N一二乙基苯胺是制备优秀染料、药物和彩色显影剂的重要中间体,传统合成方法是将定量的苯胺、氯乙烷放人装有液碱的高压釜中,夹套蒸气升温到120~C,压力1.2MPa时,停气。其后由于反应热产生,温度可升到215~230~C,压力达4.5~5.5 MPa,反应3h,出料用水汽蒸馏,得粗品,加苯二甲酸酐酯化,再进行一次蒸馏得成品。
药片等固体药物制剂配方中如加入适量大分子PEG可增加打片时药物的流动性,并提高主药的胃内溶解性最终有助于增加生物利用度。
PEG在医药行业的其它新用途包括: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

《中国癌症杂志》2017年第27卷第9期CHINA ONCOLOGY 2017 Vol.27 No.9687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 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刘 欣,张晓伟,王惠杰,吴向华,罗志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 [摘要] 背景与目的:软组织肉瘤一旦出现远处转移,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不到1年。

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IFO)(AI方案)是晚期软组织肉瘤常用的一线联合治疗方案。

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活性成分为盐酸多柔比星,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可减少多柔比星的临床毒性反应。

该研究探讨PLD联合IFO治疗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25例,使用PLD联合IFO方案,PLD剂量3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IFO剂量1.8 g/m2,静脉滴注,第1~5天;美司钠360 mg/m2,用IFO时0、4和8 h,21 d为1个周期。

结果:所有患者化疗1~8个周期,中位周期数4。

2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9例(36%),疾病稳定12例(48%),疾病进展4例(16%),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为84%(21/25)。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3个月(95%CI:4.6~10.0个月)。

由于失访病例较多,中位总生存时间未随访到。

化疗后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20%)、粒细胞下降(28%)、贫血(4%)和呕吐(4%)。

只有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予以减量。

结论:临床应用PLD联合IFO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疗效确切,且毒性反应较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晚期;转移性;软组织肉瘤 DOI: 10.19401/ki.1007-3639.2017.09.002 中图分类号:R73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17)09-0687-06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ncin combined with ifosfam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ft tissue sarcoma LIU Xin, ZHANG Xiaowei, WANG Huijie, WU Xianghua, LUO Zhiguo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Correspondence to: LUO Zhiguo E-mail: luozhiguo88@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purpose: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soft tissue sarcoma has a poor prognosis with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less than 1 year. Doxorubicin combined with ifosfamide (IFO) (AI regimen)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soft tissue sarcoma.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PLD) is the liposomal formulation of doxorubicin and has exhibited less toxicity. Therefore our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LD combined with IFO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ft tissue sarcoma (STS). Methods: A total of 25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etween November 2013 and December 2015. All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of PLD30 mg/m2, d1, plus IFO 1.8 g/m2, d1-5, repeatedly every 21 days. Results: All patients received 1-8 cycles of treatment,at a median of 4 cycles. Among 25 patients, partial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9 patients (36%), stable disease (SD) was observed in 12 patients (48%) and progressive disease (PD) in 4 patients (16%).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CR+PR+SD) was 84%.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was 7.3 months (95%CI, 4.6 to 10.0 months). The grade 3/4 toxicities included leukopenia (20%), neutropenia (28%), anemia (4%) and vomiting (4%). Conclusion: Combination therapy comprising PLD and IFO was effective and well tolerat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TS, which warrants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Ifosfamide; Advanced; Metastatic; Soft tissue sarcoma通信作者:罗志国 E-mail:luozhiguo88@ 软组织肉瘤是一类起源于软组织及内脏器官的间质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和使用方法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和使用方法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和使用方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109562057A
(43)申请公布日2019.04.02(21)申请号CN201780030294.4
(22)申请日2017.05.15
(71)申请人传染病研究所;弗吉尼亚大学专利基金会
地址美国华盛顿州
(72)发明人C·B·福克斯;S·S·林;D·卡特;N·范霍温;M·M·阿布海恩卡;W·A·小彼得里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全信
(51)Int.CI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
(54)发明名称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和使用方法
(57)摘要
本文提供了聚乙二醇化脂质体,以及其制
备和使用方法。

所述聚乙二醇化脂质体至少包含
胆固醇、非聚乙二醇化中性脂质和聚乙二醇化脂
质,其中所述聚乙二醇化脂质中的PEG组分的平
均分子量是约5000道尔顿或更小。

所述聚乙二醇
化脂质体是稳定且能够递送用于产生免疫反应的
药剂,例如用于疫苗、治疗剂或诊断用途的药
剂。

还提供了与制备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有关以及
使用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刺激免疫反应的组合物和。

聚乙二醇在脂质体中的作用

聚乙二醇在脂质体中的作用

聚乙二醇在脂质体中的作用
牛国琴;陆伟跃
【期刊名称】《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年(卷),期】2000(21)3
【摘要】兼有亲水性和柔顺性的聚乙二醇高分子,能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阻碍血浆成分与脂质体表面的吸附,从而降低网状内皮系统对脂抽体的摄取,使脂质体在体循环中的时间延长。

本文从作用机理角度,综述聚乙二醇对脂质体及免疫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其在脂质体中的应用。

【总页数】1页(P178-81)
【作者】牛国琴;陆伟跃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药物靶向制剂研究所;上海医科大学药物靶向制剂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0.4
【相关文献】
1.盐酸米托蒽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制备及对A549细胞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 凌云;程婷;宋礼华
2.可断裂聚乙二醇和穿膜肽共修饰脂质体肿瘤靶向作用初步研究 [J], 石志蓉;肖羽君
3.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与表柔比星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比较 [J], 薛梦圆;刘柳荫;谷元廷
4.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及其对脂质体的稳定作用 [J], 牛国琴;潘弘;张静;徐雯;陆伟跃
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抗病毒作用的比较: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J], Silva M.;Poo J.;Wagner F.;张红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peg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 PEG 脂质体
2.解释摩尔分数
3.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的作用
4.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的测量方法
5.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对药物传递的影响
正文
PEG 脂质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纳米载体。

它由磷脂和聚乙二醇 (PEG) 组成,具有高度的可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药物传递性能。

在研究 PEG 脂质体时,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其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是一种描述混合物中各组分摩尔数比例的物理量。

在 PEG 脂质体中,摩尔分数用于描述 PEG 和磷脂的摩尔比例。

这个比例对脂质体的性质,特别是其药物传递性能,有重要影响。

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可以通过测量其组成成分的摩尔质量来计算。

首先,需要测量脂质体中 PEG 和磷脂的质量,然后根据它们的摩尔质量计算出它们的摩尔数,最后用 PEG 的摩尔数除以磷脂的摩尔数,就可以得到 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

PEG 脂质体的摩尔分数对药物传递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摩尔分数越高,脂质体的稳定性越好,药物的释放速度也越快。

但是,如果摩尔分数过高,脂质体的溶解度会降低,药物的释放可能会受到影响。

第1页共1页。

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与脂质体立体稳定性

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与脂质体立体稳定性

时发 现,%摩 尔分 数 以上 的 P G(0 0 3 0 )二棕 榈 酰 7 E 10  ̄ 0 0.
磷 脂 酰 乙醇 胺 ( P ) 1 % 摩 尔分 数 的 P G( 0 0 . DP E 和 1 E 5 0)
脂 质 微 粒 ( 室 、 小 单 室 、大 单 室 脂 质 体 )稳 定 性 较 多 , 好 :半年 后 P G. 脂 脂质 体在 缓冲溶 液 中释 出的 亲水 E 磷 性标 记 物小 于 5 在 血浆 中 t2 %, l 长达 几天 f / l 。L tig r i n e z 等}】 l制备 了> 0 h 、10 2 0 m ̄ < O m 的 3 粒 径 7 3Om 5  ̄ 0n D 7n 种
12构象云结构具有柔韧性和亲水性的peg聚合物在脂质体表面形成的致密构象云conformationalclouds可产生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stericbarrier抑制其它高分子物质与脂质体表面接触包括血浆成分的吸附防止脂质体被res识别和摄取甚至在较低浓度下就能产生很强的保护作用
维普资讯
油酰 磷脂 酰 乙醇 胺 [ P G(0 0 .. O E (04 :, Me E 2 0 ) P P 】 5 :55摩 S
尔 比) 成 的大 单 室脂 质 体 ( UVs只 能 稍延 长 循 环 时 组 L )
间 。 而 由 DS C、 C 和 M e E 2 0 )S DS E 组 成 P H P G(0 0 . . P
体 的 保 存 。
P G. E 磷脂 在脂 质体 的脂 质双 分子 层表 面形 成聚合 物 保 护 层 , 粒 子 间斥 力增 加 , 而 使 脂质 体 稳 定性 增 使 从
收 稿 日期 :0 2 .6 2 0  ̄7 1
作者简介: 丁劲 松 (9 2 , 男 , 师 , 从 事 药物 新 剂 型 及 其 生物 有 效 17 ) 讲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内容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内容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内容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淋巴瘤) 是一组起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两大类。

欧美国家淋巴瘤发病率为7. 8~18. 4/10 万。

2012 年我国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 6. 68/10 万,男性高于女性,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8 位,占全部癌症发病的2. 34% 。

每年我国大约有10 万例新发淋巴瘤患者,且每年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重大杀手。

淋巴瘤治疗现状HL 占淋巴瘤的9% ~10%,在国外有15~34 岁和50 岁以后两个发病高峰。

在我国一般认为没有类似国外的双峰现象,主要为年轻患者。

近三十年来HL 的发病率呈现稳定缓慢上升的趋势。

NHL 发病率高于HL,约占淋巴瘤的90%,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1988 年至1992 年我国发病率为2~5/10 万,1993 年至1997 年发病率为3~6/10 万,1997 年至2012 年发病率为6. 68/10 万。

观察发现,发病率增高多见于60~70 岁的老年患者。

过去的20 年中,NHL 患者的中位年龄在升高。

老年NHL 患者可能患有严重的合并症(如冠心病、糖尿病等),使治疗的选择更加复杂。

多发性骨髓瘤(MM) 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并产生克隆性免疫球蛋白以及骨骼破坏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率居血液肿瘤的第3 位,仅次于白血病、淋巴瘤。

我国MM 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0 岁,明显低于欧美中位发病年龄72 岁。

男性与女性之比约2∶1,发病率为1~3/10 万。

随着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新型靶向药物联合传统化疗的应用使MM 治疗有效率得以提高,生存期逐渐延长。

1. 淋巴瘤的治疗HL 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 方案,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到目前治愈率可达80% 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二醇在脂质体中的作用兼有亲水性和柔顺性的聚乙二醇高分子.能在脂匝体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阻碍血浆成分与脂质体表面的吸附,从而降低网状内皮系统对脂质体的摄取,使脂匝体在体循环中的时间延长。

本文从作用机理角度,综述聚乙二醇对脂质体及免疫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具在脂质体中的应用。

聚己二醇脂质体免镀脂质体脂质体(Ls)和免疫脂质体(ILs)作为药物载体有许多优点,如易被生物降解,无毒,能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减少用药剂量等。

但传统脂质体(CLs)和免疫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的细胞识别并摄取,导致血循环半减期(t1/2)很短(通常低于30分钟),到达靶器官之前即被清除,故应用很受限制。

脂质体膜表面引入聚合物分子而形成的空间稳定脂质体(SLs)为脂质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最常用的也是研究最多的聚合物分子是聚乙二醇(PEG)。

PEG具有结构简单,价廉,无毒,无免疫原性和端羟基易于衍生化等优点。

本文就PEG延长脂质体的血循环作用及其立体位阻影响因素,对脂质体渗漏的影响,被动靶向作用,在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中的桥接作用及应用作一综述。

1PEG对脂质体血循环的延时作用1.1PEG立体位阻一般认为,决定脂质体与RES产生亲和作用的是脂质体与RES细胞的非特异性疏水作用和一些血浆成分(主要是调理素,opsonin)对脂质体的特异性调理作用[1,2]。

PEG的亲水性使其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掩盖脂质体表面的疏水性结合位点,阻碍血浆成分接近脂质体,从而降低RES对脂质体的识别和摄取,延长脂质体的血循环时间[3,4]。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5000)与预先制备好的脂质体膜中的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共价结合,制成SLs。

后者在体外血浆中能稳定存在,其与血浆成分的吸附比不含MPEG的脂质体慢;体内研究表明,与末修饰的t1/2最长的脂质体相比,SLs的血循环清除可减慢30%[5]。

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是荷电大粒径脂质体被清除的一条基本途径。

在100nm的阴离子脂质体中,分别加入PEG600胆固醇,或PEG1000胆固醇、或PEG2000-磷脂酰乙醇胺,均有抑制Clq(其能识别IgG,IgM的补体结合点,启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结合及补体活性的作用。

当上述三种物质浓度分别为15.10和5mol%时,补体活性受抑制程度最大[6]。

PEG同样能阻碍某些蛋白质的吸附和细胞粘附。

使用Langmuir-Blodgett方法,把单层DPPE与不同摩尔百分比的DSPE-PEG(PEG750~5000)混合后,加入到DPPE覆盖的玻璃表面上,结果显示,随着PEG 百分比增加,牛血清白蛋白(BSA)及海带氨酸(laminien)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吸附量明显减少;红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粘附作用明显降低[7]。

用流动单核吞噬细胞与脂质体于血浆中一起保温,表面含PEG的SLs,血浆白蛋白吸附减少,吞噬降低,血循环t1/2延长[4,8]。

PEG分子量不同,链长不同,其立体位阻强弱不同,保护强度也不同。

静注分别含有PEG750-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磷脂酰乙醇胺.PEG5000-磷脂酰乙醇胺的SLs,其血液t1/2依次为0.7,1.7和6.2小时,而不含PEG的脂质体t1/2仅为0.5小时[9]。

1.2影响PEG立体位阻的因素1.2.1PEG亲水性单纯PEG2000,以任意线圈构象存在时,每个分子能结合136±4个水分子,而以Brush构象存在的DHP-PEG2000中的每个PEG2000分子能结合210±6个水分子。

随PEG-脂质复合物浓度增加至约7mol%时,脂质体双分子层绝热压缩系数增加,提示脂质头基区水分子减少,使脂质体表层脂质双分子层缺如降低,磷脂酰基链侧面包蔽增加。

PEG水合作用与脂质头基区去水合作用对含有5~7mol%PEG-脂质复合物的脂质体热力学稳定性均有正向作用,而当PEG-脂质复合物浓度更高时,由于PEG侧面排斥作用,脂质头基区水合增加,双分子层包蔽弱化,脂质体稳定性反而降低[10]。

1,2.2PEG柔顺性脂质体表面包被亲水性的葡聚糖不能保护脂质体免受血浆成分作用,也不能使t1/2延长[8,11]。

因此作为保护剂,单有亲水性还不够,柔顺性更重要,后者可使脂质体表面聚合物层出现一个构象云,使之在相对较低的浓度时也能阻止溶质渗透。

该假说已使用高分子溶液的简单统计模型建立[12],模型把高分子溶液视为一个三维网络,每格均被一个聚合单元或溶剂(水)分子所占据。

聚合物分子柔顺性越好,聚合单元相对于邻近单元的运动就越独立,这样它可能构象的总数就越多,从一个构象转变为另一个构象的速率就越快,结果是水溶性使高分子所有可能的构象分布柔顺成为一种统计“云”而存在。

高分子的柔顺性使其在溶液中占据许多格,可瞬时把水分子挤出,故使那些需要自由水分子进行扩散的溶质变得不可通透。

因此,少量的具有水溶性和高柔顺性的聚合物分子就能在脂质体表面形成足够密的“构象云”,从而保护脂质体不受破坏或发生修饰作用。

如果固定在脂质体上的聚合物有一刚性链,其可能构象很少,构象之间转变很慢,这就导致其“构象云”密度很低且不均匀,其在网络模型中,表现为存在足够多的水分子空间,使得血浆蛋白能扩散到达脂质体表面。

Torchilin[11]应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将固定在脂质体表面的聚合物空间分布用一个三维随机飞行模型来模拟.发展了柔顺性高分子在粒子表面的行为模型。

假定聚合物由能围绕链段连接点自由转动且刚性的链段组成,其长度是柔顺型的5倍。

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柔顺型聚合物形成高密度“构象云”,而同样长度刚性聚合物则形成宽松可渗透“云”。

该模型的另一结论是PEG在不饱和浓度时,脂质体表面可有两种反应活性中心,一种是未被PEG占据的部分,性质与CLs相似,另一种是被PEG占据的部分,其能阻碍修饰作用发生。

这为在同一脂质体上连接不同功能基团奠定了基础。

1.2,3PEG-脂质夏合物种类通常认为,脂质体的破坏是由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把磷脂分子从双分子层中拖出来,破坏了脂质双分子层的紧密程度,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脂质体包封物泄漏。

单纯Me-PEG或PEG-硬脂酸不能降低RES对脂质体的摄取,因为这些化合物与脂质体连接很弱;PEG-二棕榈酰甘油酯和PEG-胆固醇使脂质体t1/2延长的作用大于Me-PEG和PEG-硬脂酸而小于DSPE-PEG.其较易被HDL从脂质体中转移或交换出来,或与PEG相连的键断裂,使PEG衍生物或PEG离开脂质体,导致脂质体被破坏而清除;DSPE-PEG有两个饱和脂酰基链.与脂质体连接最牢,保护作用最强[13]。

脂质体组成为鞘磷脂(SM):卵磷脂(PC):胆固醇二1:1:1(摩尔比),DSPE-PEG浓度为5~7mol%时,其血液循环t1/2最长。

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MI)要达到同样效果,需用10mol%浓度。

与GMI相比,PEG除用量较少外,其优点还表现在:易于合成,无毒,无免疫原性,能使粒径范围较宽的脂质体的t1/2延长,且生物分布更广[14],同时,DSPE-PEG适用于与高或低温相转变的磷脂配伍,而GMI只适用于高温相转变磷脂[15]。

1.2.4PEG链长和浓度随PEG-磷脂酰乙醇胺浓度增加,PEG链加长.其抑制脂质体凝集程度也增大[9]。

在10mol%时,PEG750-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磷脂酰乙醇胺,PEG5000-磷脂酰乙醇胺对脂质体凝集抑制程度分别为14%,55%和100%。

当浓度处于0~10mol%时,PEG750-磷脂酰乙醇胺抑制RES搔取的作用呈线性增加,t1/2呈线性延长:而对PEG2000-磷脂酰乙醇胺和PEG5000-磷脂酰乙醇胺而言,当浓度增加到5mol%时,这种抑制作用达到坪期。

脂质体凝聚结构从层状转变到胶束状会经历一个双层平盘中间态。

一旦转变为开放结构,其药物包裹能力丧失。

因此掺入到SLs中的PEG-脂质复合物的上限取决于形成双层平盘的浓度,而不是混合胶束形成的浓度,该点浓度受PEG链长和磷脂链长影响,而磷脂饱和度和胆固醇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16]。

2PEG对脂质体渗漏的影响渗漏率是评价脂质体性能的重要指标。

脂质体渗漏率低意味着有尽可能多的药物被送到靶位。

对含7mol%PEG-磷脂酰乙醇胺的EPC-胆固醇(摩尔比1:1)脂质体与单纯EPC-胆固醇(1:1)脂质体在磷酸盐缓冲液和90%血清中的稳定性进行比较,PEG-磷脂酰乙醇胺并不增加脂质体内容物的渗漏,包封的钙黄绿素在12小时内约有10%渗漏[17]。

体内持续给予含DSPE-PEG的DSPC:DSPE-PEG(摩尔比9:1)脂质体,发现脂质体在血液中含量较高,t1/2超过20小时.药物渗漏率为每小时2.4%[4]。

PEG与DSPE通过氨基甲酸酯键连接,在生理pH条件下,磷酸基部分带负电荷,因此含DSPE-PEG的SM-胆固醇脂质体中长春新碱体内渗漏较快;而PEG-酰基鞘氨醇呈电中性,没有表面电荷,其SM-胆固醇脂质体中长春新碱渗漏很慢,且酰基鞘氨醇的酰基链越长(C8~C24),脂质体在血循环中的时间就越长,长春新碱血浆浓度就越高[18]。

3PEG被动靶向作用经静脉注射后,不同分子量的PEG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聚程度不同,分子量增大,PEG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延长,而在肿瘤组织的渗透速率却减慢。

不论PEG分子量如何,以及肿瘤位于何种部位,PEG均表现出对肿瘤部位的高积聚性,停留时间也比在正常组织中长。

另外,PEG对任何器官没有特殊亲和力,表明PEG与血浆成分等没有特异性作用[19]。

因此SLs不会因PEG本身发生调理作用而被RES细胞摄取,而体内时间延长则能增加肿瘤组织的积聚,且由于肿瘤组织血管的高通透性而有较高的积聚速率,SLs这种靶向作用属于被动靶向作用。

SLs在体内靠滤过作用到达肿瘤组织[20]。

PEG-脂质复合物能增加SLs在肿瘤组织的积聚,载药SLs在肿瘤组织的聚集量是载药CLs的10倍[21];包载金胶粒的SLs在C-26结肠癌模型的小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金胶粒主要集中在肿瘤血管外的细胞间隙,并能到达深部空间,分散于整个肿瘤部位[22]。

SL-DOX 是一种阿霉素的SLs,其在治疗AIDS并发的卡波济肉瘤中疗效明显[23]。

SL-DOX在卡波济肉瘤中的聚集量比直接给予游离DOX的聚集量高11.4倍。

4PEG在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中的桥接作用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SILs)兼有长循环t1/2和主动靶向作用,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药物载体。

SILs的性能,如抗体密度,靶向识别。

循环t1/2,载药能力等,受诸如PEG,抗体(Ab),脂质体大小和组成等因素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