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

一、知识概述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3、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

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

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2、噪声及其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所以,要从噪声的产生到噪声的传播以及人耳接收声波三个方面着手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5、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6、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调、响度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概念。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了响度(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261.6Hz,不管这个物体是钢琴、小提琴、军号、笛……我们都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为中央C调。我们常讲男同学说话声音“粗”,女同学说话声音“尖”,指的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它使人的耳膜振动幅度大。响度与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概念。打鼓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小鸟的鸣叫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小而音调高。

7、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要能听到声音,首先需具备3个前提条件: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其次人耳要听到发声体的声音,还应考虑到声音的频率和响度。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另外,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典型例题

例1、到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跳的声音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解析:

听诊器的基本原理:心、肺、内部的振动经固体(听诊器)传播,在橡皮管内声音振动把声波传递到耳朵,且声音在橡皮管中传播能量很散失,声音真实清楚,响度较大。

答案:D

例2、为什么给自己录音时,自己听起来不象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却没有多大的差别?

解析:

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方式传播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听起来感觉不同;别人平时和从录音机里听自己说话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听起来没有多大区别。

例3、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A.软橡胶B.泡沫塑料C.硬塑料D.硬纸板(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A.碎钢块B.硬纸片C.泡沫塑料D.木屑(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A.纸B.皮革C.木板D.绒布点拨:(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2)中对声音吸收性较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材料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

答案:(1)C(2)C(3)D

例4、小芳在书房记单词,爸爸在客厅看新闻联播。为了不受电视机声音的影响,小芳采用

的以下办法中较为合适的是()

A.把电视机关掉B.减小电视机的音量

C.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D.关闭书房和客厅之间的门窗

点拨:A项、B项虽然都运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原理,但A项因干扰了他人并不合适,应先B项。C项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防干扰反而会使噪声更大。D项是在传播过程中设置屏障来减弱噪声,对于本题来说是行之有效而又合适的办法。

故正确答案BD

例5、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少噪声污染

点拨:在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甚至很近的地方,就有居民的楼房或单位办公室,汽车的轰鸣车必然会影响到居民楼内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在公路两侧竖起隔板,就可以阻断一部分噪声向两侧传播,这是对居民的一种负责任的保护。

答案:D

在线测试

A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2、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是()

A.使劲拨动琴弦 B.在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

C.用力敲大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纽

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5、当你在家中复习迎考时,邻居却在家引吭高唱对你形成干扰,为了减少噪音影响,下列措施肯定无效的是()

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孔

C.与邻居好好商量请他小声点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通

6、表中列出一些音阶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

(Hz) 256 288 320 341

384 426

480

A.音阶越高频率越高 B.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频率越高越悦耳动听

D.相邻音阶的频率之差是相同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甲、乙、丙三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甲、乙、丙都是声源。甲振动频率为2Hz,乙振动频率为105Hz,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丙振动的频率为2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选C。

小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不仅与响度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人耳不能听到。

2、使劲拨动琴弦,用力敲大鼓,只能改变振动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在二胡的弓毛上涂松香,能改变音色。转动提琴旋纽,使琴弦变紧或松,从而改变振动频率,从而改变音调。选D。

第1题 C 第2题 D 第3题 C 第4题 C 第5题D 第6题A

B卷

二、填空题

7、“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8、女高音与男低音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引吭高歌与低声吟唱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不一样。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

10、张平同学学了声学部分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8、音调;响度;音色

9、“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10、(1)“音调”;

(2)像皮筋被拉得越长越紧,振动越快。

三、综合题

11、高级音响一般都配有立体声音箱,这种声箱至少装有三只或三只以上的喇叭,它发出

的声音美妙丰满,和原来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具有很高的保真度。你能说其中的道理吗?答案:因为立体声音箱里配置的喇叭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低频声音,能够清晰地放出几十赫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高频声音,能够放出千赫以上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中频声音。再加上用精选的木料做成体积较大的音箱,有利于低频声音的共鸣,所以听起来低音显得比较丰富而且强,放音效果很好,几乎没有失真。

12、对因衣物没放平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减弱?

答案:可从声源处减弱,将衣物摆平,使机身振动减小。

13、小雪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她:“小雪,快满了!”“真的,满了!”小雪说,小雪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林说:“听出来的。”小雪大惑不解,请你

帮助小雪弄清其中的奥秘。

答案:当向暖水瓶中灌水时,随着瓶里的水增多,瓶内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高,听起来越尖细。

小结:首先要搞清声音是由哪一物体振动发出的,然后再研究发生变化的因素。

14、夏天的晚上,蚊子叮人实在难受。可小明家不点蚊香,也不喷杀虫剂,却没有蚊子。

有人问小明,为什么你们家不怕蚊子?小明拿出一个跟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的盒子来,说这个盒子能驱蚊,为什么那个盒子能驱蚊?

答案:解:叮人的蚊子都是雌蚊,特别是育卵的雌蚊更叮得厉害。可是,雌蚊在育卵期却回避雄蚊,只要感觉到雄蚊的声音就逃之夭夭了。小明家的那个盒子是一只电子蜂鸣器,它能模拟雄蚊声音(频率在9500—12000Hz),雌蚊感到这种声音,以为雄蚊来了,就远远地避开。

小结:解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只有多联系实际,抓住问题的关键,去除与问题无关的因素。

15、居住在允许夜间通行的重型卡车和拖拉机路边的居民,防止噪声干扰的主要方法有哪

些?

答案:解:因为该路是允许通行重型卡车和拖拉机的,且居民区位置也已确定,因此无法在源处减弱噪声,只能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可在道路两旁种植防护林带,住房的门、窗背向道路,室内挂上厚些的窗帘,也可戴防噪声耳塞。

小结:减弱噪声的具体方法应考虑实际条件和产生噪声的根本原因,切不可忽略了人的行为目的。

16、噪声是有害的,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加以治理,而在这些办法中,最奇特的一个办法是“以声治声”。做法是:用电子计算机产生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的“抗声”,让“抗声”与噪声

在空气中合成,其结果减弱或抵消了噪声强度。问题是,本来噪声就有害再由电子计算机发出声音不是增加噪声的响度吗?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弱噪声呢?

16、解:控制噪声,就是把不希望有的声音减弱,即把不希望有的振动在传播介质中想办法减弱或抵消强度。“抗声”就起这个作用。当噪声在空气中传播时,同时也让一个步调相反的振动也产生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噪声和“抗声”合成的结果,就减弱或抵消了噪声的强

度,达到以声治声的目的。

中考解析

例、(海南)下面几种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晚会现场,舞台上的合唱团发出的激昂而嘹亮的歌声

B.交响音乐会上,几十种乐器演奏时发出不同音色的器乐声

C.正在放映精彩影片的影剧院里,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

D.春游活动中,同学们活泼轻松的说笑声

解析:

本题中考查噪声不是从其产生机制出发,而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A、B、D中所呈现的声音都是人们正常生活所需的,而C中

反映的两位同学轻轻的交谈声,虽然响度不大,但影响了其他大多数观众正常收看影片,因此属于噪声。

答案:C

课外拓展

噪声的防护技术

噪声是繁华城市里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为了贯彻我国噪声卫生标准,减小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对噪声进行防护.在噪声防护技术中,一是减小噪声源的噪声,二是减弱、控制噪声的传播,三是个体防护.下面概括介绍这三方面的防护技术.

1、对噪声源的防护技术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噪声源的发声体改为不发声体,例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锤打,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等.用这类无声或低声设备及工艺代替高声设备及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噪声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从声源上根治往往是不可能的,许多原有设备还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对噪声采取一些控制技术,仍然具有重要和普遍的意义.

对噪声源的控制技术如下表.

安装消声器利用声的吸收反射干涉等消声设备,对空气声最有效

吸声处理吸收声的能量,对空气声最有效

隔声反射声的能量,对二次固体声有效

减振处理吸收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隔振反射振动能量,对一次固体声有效

消声器是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方法,它是一种阻止声音传播而使气流通过的装置.消声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限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以及微穿孔板消声器等.吸声处理是在噪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隔声是把发声体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使之与环境隔绝等.

2、减弱和控制噪声的传播,可以有四种技术

(1)远离噪声源.人远离噪声源,使噪声在远距离传播中衰减.

(2)改变噪声指向.噪声在低频时,一般无指向性,但随着频率的增高,其指向性也随着增加.因此,对于高频噪声,改变指向是一项控制噪声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3)筑墙控制噪声的传播.衰减量与声频或波长有关,与墙高度也有关.筑墙衰减噪声,在实用中被考虑的限度为25 dB.若在墙上贴吸声材料或在房间挂吸声板,也能有效地衰减噪声.

(4)大气、树木和草地可以削弱噪声的传播.噪声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折射、由上风

处向下风处折射.根据这一规律,噪声源应设置在低温处和下风处.绿化城市,不仅可以减弱噪声的的传播,而且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3、个体防护

如果由于技术或经济上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控制噪声的要求,只好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1)帽盔.优点是隔声量大,对高频的隔声量可达40 dB~50 dB,而且可以减少对内

耳的损伤,对头部又有防震和保护作用.缺点是笨重、不透气.因此只对强噪声适用.

(2)耳罩.外壳用硬质材料,内面用软质材料,内装吸声材料,隔声性能好.

(3)隔声棉.用石蜡或油浸透的棉花塞入耳道.

(4)耳塞.通常用软橡胶或软塑料制成.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余音不止”就说明声音并未消失,回声的效果与形容不符,所以选项A不对。传播介质只是传递声音的波动,并不能称之为“源”,声音源于振动的钟体,所以选项D不成立。选项C属主观臆测,没有物理意义。只有选项B正确。

答案:B

2.1994年,苏梅克—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这是因为

A.彗星的碎片太小了,没有份量

B.爆炸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

C.太空是理想的真空,所以声音不能传播

D.原因尚待考察

解析:彗星“碎片”并非“纸片”,彗星碎片的直径以数千米计量,每一块撞击地球,足以造成毁灭性灾难,所以选项A错误。这么巨大的“碎片”撞击木星,这种振动是极其强烈的,所以即便距离地球很远,假设传播条件均满足,肯定能听到声音,并且声响巨大。但太空属于真空,没有传播介质,因而巨大的声响,在地球上的人们是听不见的,选项C正确。

答案:C

3.《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后来常用成语“掩耳盗铃”来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故事中盗贼所犯的错误。

答案:当捂住耳朵时,因声波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由于鼓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因而盗贼听不到铃声。但声波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其他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因而盗贼是自欺欺人。

4.下列几种物质中,声音传播最快的是()。

A.煤油

B.空气

C.铁

D.大理石

答案:C 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0e2751548.html,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C.只要有发声体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回声

D.宇航员在月球上谈话和在地球上一样方便

答案:A

滁州市明光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

滁州市明光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将某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所示,可见波形竖直方向的最大值在减小,表示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 . 音色 B . 响度 C . 音调 D . 周期 2. (2分) (2019八上·长春月考) 如图所示声的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3. (2分) (2018八上·浉河期中) 下列关于音乐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乐曲时说法正确的是() A .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 . 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根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C . 小提琴的音色与二胡的音色相同 D . 小提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4. (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来减弱噪声的 C . 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可闻声 D .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听到身后传来小刚的说话声,小明是通过音色辨别出小刚的

5. (2分) (2016八上·丰城期中) 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 . 音调 B . 音色 C . 响度 D . 音色和响度 6. (2分)(2017·牡丹江) 下列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 .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B . 用麦克风唱歌可以提高音调 C . 听到的鼓声是通过地面传来的 D . 小声说话时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7. (2分)(2019·天门)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B . “男高音”和“引吭高歌”中的“高”都是指音调高

声音的特征填空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ok

声音的特征填空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1.简谱中的1、2、3、4、5、6、7七个音符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 2.在拉小提琴时如果音调不准就调一下弦的松紧;用手按住弦上的不同部位,使振动的长度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音调;在提琴上有四根粗细不同的弦,弓在不同的弦上拉动时音调也不同.根据以上的三例说明提琴音调分别与琴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拉二胡的手指上下移动,目的是改变_________. 4.甲同学说话时,在5s内声带振动1500次,乙同学说话时,在1min内声带振动7200次,乙同学发声的频率是_________Hz,_________同学的音调高. 5.人们能听到周围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入人耳的.在相同条件下,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最快的是 _________.有时说话嗓门很大,是指这个人的_________大.有时说歌唱家嗓门很高,是指歌唱家的 _________.乐音的三个特性中除了上面说的三个还有一个是_________. 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_________.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 7.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_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8.小明在表演小提琴时,用弓拉动琴弦,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9.多普勒效应指出,声波在从声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声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由多普勒效应可知,当火车从远处向我们高速驶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会___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10.高于_________Hz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Hz声波叫次声波.为了不影响学习、工作,声音不得超过70_________,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 11.简述超声波的应用: (1)在渔业生产上_________. (2)在航海上_________; (3)在医疗上_________,_________; (4)在工业生产上_________; (5)在农业生产上_________. 12.美国研究出了一种声波枪,如果这种声波枪用于战术攻防,目标在于打击敌人,使他们失去战斗力,则宜用 _________声波枪,如果用于战略攻防,如捣毁敌人的工厂、指挥中心、经济中心、战略要地等宜使用_________声波枪.(填“超”或“次”). 13.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蚊子的嗡嗡声,是由于蚊子的翅膀的_________产生的,而蝴蝶从身旁飞过却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蝴蝶的翅膀_________. 第1 页共1 页

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声音的的特征 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的特征; (2)了解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了解声音的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声音特征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重点:响度、音调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过程: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新课引入:1、播放课件开头的四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呢? 2、童心回放:《鼓上的小米粒》,让同学们思考,儿歌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二、新授 1、问题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1: 实验:敲鼓,使鼓发出声音,听鼓声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 思考:要使听到的鼓声响一些,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技巧:有时振动的幅度太小,看不见,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米或用乒乓球靠在鼓面上来显示微小的振动。 提出猜想:振幅、鼓的大小、鼓皮的材料等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视频验证: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鼓声的大小与鼓膜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交流:哪些事例说明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讨论:响度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有哪些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2、问题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引入:视频欣赏——青藏高原,在这首音乐中,你除了听到声音的强弱外,还感受到声音的什么? 学生活动2: 探究1:用小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一次划得快些,另一次划得慢些,听小纸片发出声音的高低和小纸片振动的快慢。 探究2 :音调的高低和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提出猜想:声源振动的快慢等 设计实验:视频提示实验的方法:如视频中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用示波器观察课件中视频的方法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巩固练习:播放课件中牛和蚊子的叫声,说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3、问题3:声音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3:辨别声音 音乐欣赏1:播放音乐时,调节音量,改变了声音的高低还是强弱,由此想到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大小的区别; 音乐欣赏2:听一听,用几种不同和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辩一辩:声波的波形 看书:P14图1—14 课件点击——小结:音色——声音的品质;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想想议议:由于每个人的声音千差万别,因此声音可以用作安全认证的依据之一。美国的

22声音的特性

樊城区学校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备课组长:蹲点领导(签字):课题: 2.2声音的特性课型:新知探索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3、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4、主动参与,大胆展示,学会倾听,提出质疑。 重难点:重点是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难点是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独立思考个体探究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启发探究 随堂笔记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 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重点摘记、 成果记录、 规律总结 观察实验 初读文本 再读文本探究规律 三读文本 学以致用板块一:音调 学法:.独学课本32、33、34页,关于音 调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自主探究活动 (1)演示课本图2.2-1 观察到的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钢尺振 动得越,听到的声音。 (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 比较声音的音调。 观察到的现象:快划时硬纸片振动的快,发出 的音调_______,慢划时硬纸片振动的慢,发出 的音调_______。 思考:以上两个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 快慢有关,你能总结它们之间的规律吗? 2、什么叫频率,频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频 率的单位是什么? 3、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它们都是声 音吗?为什么我们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次声 波? 4、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地震到来 之前,有些动物会有特殊的反应? 板块二:响度 学法:阅读教材34、35页,关于响度的相 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5、自主探究活动(3)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声音的 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图 2.2-3,思考:敲击力度和振幅、响度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响度还与什么有关,如何能够增大响度? 板块三:音色 学法:独学课本35页,关于音色的相关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 7、演示探究活动(4)演示图2.2-4 学生边听边比较他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思考:不同的乐器即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 们也能区分它,这是为什么?音色与什么有 关? (预时: 15 分钟) 对学 分享检测: ①对子之间检 查独学成果,用 红笔互相给出 评定等级②对 子间针对独学 的内容相互解 疑,并标注对子 间不能解疑的 内容。 群学 研讨: ①小组长先统 计本组经对学 后仍然存在的 疑难问题,并解 疑②针对展示 的方案内容进 行展开小组交 流讨论,帮助解 决组内疑难。 预展: 针对展示方案, 分组进行思考 展示方式及预 展。 ①组长要检查 本组成员是否 都掌握了所学 的内容,对有疑 问的成员找其 他同学开展帮 扶。 ②组长确定本 组展示方案,组 长分派任务,确 保有成员板书, 有成员检查板 书,带领其他成 员完成展示前 的预演。 (预时:10 分钟) 展示主题: 方案一 1、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实验说明 方案二 2、响度与由什么因素有关?用实验说明 方案三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实验说明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预时10分钟) ★基础落实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气中飞行,却很难听到蝙蝠发 出的声音,原因是() A、蝙蝠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人们常说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是 高低是指。“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 很大 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 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 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 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4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 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发展能力 5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 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 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 音的什么特性 (预时: 8 分钟) 对子评定: ☆☆☆☆ 课堂 结构导学 流程

声音的特征选择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ok

声音的特征选择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1.“高声大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2.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3.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是相同的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见声音 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不可以传递信息 D.“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6.在往保温瓶里灌开水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灌水时,水越来越多,因而音调越来越高 B.灌水时,由于瓶的振动加剧,所以音调越来越高 C.灌水时,由于瓶内空气柱越来越短,我们听起来音调越来越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超检查身体疾病,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拉琴时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相同 D.太空中宇航员间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低音”和“女高音”歌手同台演出,这里的“低”、“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B.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 C.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D.利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9.小华是一名二胡爱好者,在全县元旦中学生艺术展演中,她代表一中进行了精彩的表演.演奏前,她细心地调整了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是为了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1.2“声音的特征”过关检测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1.2“声音的特征”过关检测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小猫、小狗等动物比人对声音敏感,主要是因为 A.这些小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大B.这些小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大 C.这些小动物比人聪明D.这些小动物的耳朵大 2 .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乐器之一,它能演奏各种优美的旋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演奏各种旋律是因为编钟传声好 B.能演奏各种优美的旋律是因为编钟是铜做的 C.能听出是编钟的声音是由于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于其他乐器 D.能获得美的享受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 3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减小声音分散,可以增大响度 B.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C.声音大小不同是因为音调不同 D.捂住耳朵可以减小噪声的频率 4 . 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内装有质量不等的水,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振幅B.音色C.音调D.响度 5 . 挑选西瓜时,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就知道是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就是熟瓜.医生常用叩诊术来检查胸腹内器官是否正常(如图A所示),脏器不正常与正常的叩诊声音是不同的.有趣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奥地利人用敲击酒桶的方法来判断桶中酒的多少(如图B所示).上述实例中都是根据声音的哪一个共同特征来判断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6 .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 D.如果卧室中的灯突然熄灭但电视正常工作,那么一定是卧室中的灯短路 7 . 如图,小刚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C.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8 . 吉他是一种弦乐器,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主要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9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乐器合奏时,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 同步练习试题

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关于声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C.公共场合要“轻声说话”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 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3 . 对下列词语的声学含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鼾声如雷”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莺声燕语”形容的是声音的音色 D.“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B.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 . 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韩红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B.根据音调可以判断出是韩红的歌声 C.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D.韩红的歌声不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6 . 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控制噪声的是() A.小孩对着山壁喊话 B.蝙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 C.工人用电钻钻墙 D.路旁安装隔音壁 7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内部探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一定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8 . 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就是要把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为主,在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时采用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即让学生学会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培养学习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物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乐曲出发,引出声音的特征,在讲解每一个特点时,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比如:梳子,尺子,乒乓球,乐器等都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声音的相关问题。充分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有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苏科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节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基础的知识点。本节教材突出了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二是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三是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口琴、吉他、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虑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新概念较多,初二学生要完全接受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将声速的内容定为第二课时,该课时仅解决声音的特征问题。 3、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很强烈,学生对声现象都较熟悉,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一般都知道声音千差万别,但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音色的概念不够明确,没有系统深刻的认知。因此要通过对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质疑,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探究的欲望和需求。并通过大量探究实验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声音的特征。探究学习这种方式,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但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还不能熟练应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课题 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特

声音的特征练习题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声音的 特征练习题 欧阳家百(2021.03.07) 1、小明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按键实质是改变 电视机发出声音的 3、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 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 声音的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 度”)。 4、小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如图2所示,他抓住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

柱由于发出声音。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5、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同学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的。能区分是小提琴发出声音是利用这个特性。 6、发声体在振动,音调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____________决定.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9、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 曲时,他们的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 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大. 10、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以上都可以 11、二胡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拉二胡时,由于琴 弦的而发出声音,人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传来的.用二胡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 1.2 声音的特征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2 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频 2.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振幅 C. 音色 D. 响度 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4.调节电视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5.如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同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6.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7.闭着眼睛听到熟人说话也可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 A.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 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 C. 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D. 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8.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传播速度 9. “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反射 二、填空题 10.我们平时说某个声音“刺耳”,这说明说话声音________;说某个声音很“震耳欲聋”,这说明声音 ________。 11.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其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________发生变化。 12.有人形容歌手李健嗓音清澈,辨识度极高,是指李健声音的比较独特;李健自弹自唱时,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声的________;李健轻轻拨动琴弦,是为了改变琴声的 ________.(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能发出声音。吹气时,瓶口外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促使瓶内气体向外流动,使瓶内气体压强小于瓶外的压强,空气又向内流动。这样空气在瓶口不停地________,就发出了声音.空气进出瓶口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14.声音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2.1声音的特征

课题:§1.2.1 声音的特征复备 主备人:陈德杰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 关系。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掌握 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声现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 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媒体演示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 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 横笛竖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你离它远近不同。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3)、你模仿一歌星唱歌且很象。 教师提问: 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大小不同。 2)、声音的高低不同。 3)、声音的音色不同。 你觉得很茫然吧,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板书) 一、声音的特性: 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 同。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大小的不同的力 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提问: 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 2)、发声强(响)的时候,用的力大还是小? 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 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 学生口答:用力大尺发出的声音响,用力小尺发出的声音小。 学生口答:用力大,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尺发出的声音响。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教师提问: 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 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 教师引导分析: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教师提问: 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 2)、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用力大,振幅大…… 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教师总结: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 大。 演示实验: 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 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 教师提问: 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学生回答: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 学生回答: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 教师补充说明: 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 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 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以同样得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2)、用同一张硬塑料片分别接齿轮数目不同的旋转发音齿轮。 教师提问: 1)、不同的梳子齿和齿轮片在振动过程中的快慢有何不同? 2)、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学生回答: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 学生回答: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 教师补充说明: 声音在这方面的不同,反映了声音的第二要素。 平时老师叫我们读书时,声音高点,是怎么回事? 其实是叫我们声音大些。 (二)、声音的高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期末专题复习:2.2声音的特征

2.2 声音的特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答案】C 2.在2019年《歌手2》的总决赛中,来自美国的歌手Jessie·J获得了冠军,当她在台上与帮唱嘉宾李玟一起高歌时,她们两人声音最大的不同是 A.音调B.响度 C.音色D.声速 【答案】C 3.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答案】C 4.第十七届科技博览会中,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进行背唐诗比赛,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小朋友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D.可以根据音色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 【答案】D 5.“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频率 【答案】B 6.“小关,上学去啦!”。正在看书的小关听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超在叫他,小关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频率 【答案】C 7.如图是第十四届梧州宝石节骑楼城创意水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情景,一导游利用扩音器讲解:“装满六堡茶的小船正缓缓前行,演绎着六堡茶‘茶船古道’的历史故事”。导游用扩音器讲解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声音的音色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提高声音的音调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B 8.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色和声音的传播时间。 难点: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别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让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入声音的特征。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拿一根钢皮尺(或锯条)把它夹紧在抽屉缝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皮尺(或锯条),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皮尺弯曲的程度,用眼看钢皮尺振动情况(振动幅度的大小),用耳听钢皮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强弱,并把观察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用稿《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三个二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声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同时也为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学习作好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教材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梳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3)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有关知识,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有能量,声速的有关知识。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了音的特征。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声音的特征(基础) 知识讲解

声音的特征(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乐音和噪声; 2.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知道影响乐音特征的因素。 【要点梳理】 要点一、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发声体的距离及声音的集中程度。 要点诠释: 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为音调变低了。 3.增大响度一般可以增大振动幅度和使声音集中来达到。 要点二、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高清课堂:《声音的特性》】频率: (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 3.影响音调的因素: (1)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2)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通常与其结构有关。如: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儿童和妇女的声带短而薄,所以成年男子的音调比儿童和妇女的低;战国时的编钟,大钟音调低沉,小钟音调高亢。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 (2)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3)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诠释: 1、挑选西瓜、瓷器、医生叩诊利用了音调。 2、声波的频率和声源振动的频率是一样的。振动一旦发生,频率就确定了,所以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频率是不变的。 3、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4、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三、音色 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主要是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2.音色与声音的频率组成有关。一般发声体不变,声音的音色不会改变。 要点诠释: 一般而言一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由多种频率的波合成的,从波形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声音的本质。如图所示,不同乐器奏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从波形图上可以看出它们主要的振动频率相同,但小的附

声音的特征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声音的特征 一、知识概述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3、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2、噪声及其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所以,要从噪声的产生到噪声的传播以及人耳接收声波三个方面着手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5、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6、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调、响度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概念。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了响度(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261.6Hz,不管这个物体是钢琴、小提琴、军号、笛……我们都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为中央C调。我们常讲男同学说话声音“粗”,女同学说话声音“尖”,指的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它使人的耳膜振动幅度大。响度与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概念。打鼓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小鸟的鸣叫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小而音调高。 7、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要能听到声音,首先需具备3个前提条件: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其次人耳要听到发声体的声音,还应考虑到声音的频率和响度。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另外,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