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
巧妙处理文言文教学中 言与文的关系
巧妙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这样一种吾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要正确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那么教学效果甚佳。
文言文可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也;言者,语言也。
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就是古代的文学、语言的教学,两者即为“显性”和“隐性”两个目标,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应该说,有“言”无“文”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问题(尽管对“言”的理解也未必正确,方法也未必恰当)。
这既与狭隘的应考意识有关,也与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关。
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或者说不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不知道文言文应该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
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
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全面的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即完成由到白话的转换),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都极为漠视.重视的就是所谓的文言积累。
而这个积累其实也是很狭隘的理解,仅仅是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之类。
前些年有一次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很少有学生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个非常典型的材料。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
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
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一是从诵读人手。
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
始 终走不 出低效 之轮 回 ,以致 今 日还 在尴尬 中寻找 内 容 。
维普资讯
会其 中蕴涵 的中华民族精 神 ,为形成一定 的传统 文 读来 阐释 它所 承载 的内容 ,或许就 能捕捉到 作品 的
化 底 蕴 奠 定 基 础 ,从 中 汲 取 民族 智 慧 这 虽 然 指 明 象外之意 ,弦外之音 。 文 言 文 应 该 学 什 么 ,但 遗 憾 的是 并 未 言 明 或 忽 视 了
譬 如 教 学 王 羲 之 的 《兰 亭 集序 》,其 中描 写
“ 词 +语 法 ” , “ 了 背 还 是 背 ” ;对 “ ” 则 学 的 目的 既 非 运 用 文 言 ,也 非 研 究 文 言 ,而 是 学 习 单 除 文 是 轻 描 淡 写 , 即便 顾 及 ,也 是 蜻 蜓 点 水 。 如 今 人 文 文言 ,其核心 内容 包括 学习 ( 文言 ) 么和 怎么学 什 论 大 行 其 道 ,于 是 不 少 人 又 披 着 新 课 改 的 外 衣 , 或 习 ( 言 )两 方 面 。 实 际教 学 中 ,这 两 者 又 是 一 个 文 扛 着 “ 文 大 旗 ” ,结 果 矫 枉 过 正 , 走 进 了 另 一 个 相 融 相 生 的 有机 整 体 。 纵 观 当 下 教 学 现 状 , 无论 是 人 误 区 , 文 言 课 俨 然 成 了 培 养 学 生 传 统 美 德 的 品 德
个 “ 难 ”在于 “ 之学 ” 与 “ 之教” 两 生 师
价值取 向 即 “ 以谁 为价值 主体 ,并对价 值主体 的需
众 所 周 知 , 文 言 文 远 离 现 代 生 活 。缺 乏 语 境 ,学 生 要 、 目标和理 想作何 理解 ”的 问题 。文 言文教 学 自 把 它 戏 称 为 “ 二 外 语 ” . 然 文 言 文 如 此 晦 涩 难 然是 以文言文 为价值 主体 ,探讨 文言文 教学 的意 义 第 既
“文”与“言”的关系
成语印证,记忆深刻
大胆质疑,见解独到
……
实词:厚实的积累 虚词:诵读中体味
“文”的处理
● 基本原则 “文”不离“言” ● 基本方法 诵读 变形(重新分段、重新创编) 批注 札记
短评
……
背景资料适时出现
解读出文化底蕴来
请 指 正!
• “文””言”不可偏废 • 不可偏废 ≠ 平均用力 •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离不开 “文”;“文”的理解离不1.疏通文字——美读涵泳——赏析品评 (短文) • 2.疏通文字与文章品读同步 (短文、长文)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流程 (余映潮)
“言”的处理方法——灵活多变 前后勾连,注重积累迁移 古今对比,解决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相生相伴不分离 ——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
重庆市第一二二中学
刘蜀黔
文言文教学的两个极端
• 死于章句
• 废于清议
重新审视“文”与“言”的关系
• “文”:文章、文学、文化
(文章技法、思想感情、文化底蕴)
• “言”: 字、词、句、语法、语感
• “言” 是工具、是载体;“文”是目的。
• “言”与“文”相生相伴 • 失去“言”,则“文”无依; • 失去“文“,则“言”不存。
从名家的两堂示范课中品“文”“言”教学
从名家的两堂示范课中品“文”“言”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孰轻孰重?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分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新课程培训的课题中,这一“关系”又摆在面前。
思考着这些问题,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的那两堂示范课上。
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000年,东郊宾馆。
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兰亭集序》,优美的音乐,悦耳的诵读,全场洋溢在美的氛围中。
那堂课,以诵读为主,将感情的变化贯穿始终,呈现给大家的是文言文美文赏析的新思路。
2003年,东郊宾馆。
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触龙说赵太后》。
还是优美的诵读,清晰的线索思路,不同的是,史老师加上了对重点文言字词的当堂讲解。
看似多了一个点,实际却是一种思想的变革:重视文言文的基础教学,有“言”才有“文”,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对“文”的探究,离不开对“言”的理解。
有“言”才能悟“文”,才能谈“道”。
所以,建议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基础,先从基础的字、词、句入手,读通文章,并且注意归纳各种文言规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这一任务却容易被教师忽视。
当然,主张重视基础,并非反对升华“文”的内涵。
领会作者的思想,培养人文情感,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审美鉴赏,批文入情,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者的智慧,课堂的内涵。
如何向这一目标努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和多角度思考文本,尽可能把握背景,运用现代观念解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所有这一切,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让文言课堂满堂生辉。
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提高能力,这就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胸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重点突出。
下面不妨以《五人墓碑记》为例略作说明。
《五人墓碑记》一文系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材,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在确定教学重点的时候,颇费周折,这么长的文言文,并且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我们该怎样把握文章的重点,使这篇传统的文章教法历久弥新,焕发出思想的光彩?如果按段讲解,句句点播,泛泛而谈,势必会旧瓶子装旧酒,很难做到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势必丧失她思想的光芒。
文以载道,言以承文—文本重心选择与文言文教学
【 文献标识码 】 A
“ 言” 的 重要 性 不言 而 喻 , 即使 到 了高 中 ,强记 文 言字 词 句 的 意义 和用 法 ,乃 至于 极端 的通 篇字 字 翻译 ,也 无可 厚 非 。我们 这一 代人 如果 有那 么一 点文 言功 底 , 都 是 当初语 文老 师这样 狠 抓 出来 的。 但如 何让 学生 更容 易掌 握 ,可 以做一 做文 章 。 ’ 童 校长 的课 无疑提 供 了一 个模 板 :文 以载道 ,言 以承 文 。 “ 道 ” 作 为文 本 重心 ,可 以指 文言 文 的文 本 主题 ,也可 以指创 作特 色 ,这在 前 面 已经提 到 ,它必 须 立足 于 “ 文 ” ,而 “ 文” 又必 须靠 “ 言 ”来 支 撑 , “ 言 ”是 “ 文 ” 的载 体 ,是理 解 “ 文 ”乃 至悟 “ 道 ” 的手段 。 比如 《 烛之 武退 秦师 》 ,它 的文本 重心 既可 以是 烛之 武 的语言 艺术 ,也 可 以是烛 之 武 的人物 形象 ,甚至 可 以是 《 左 传》 的叙 事特 色 。以烛 之武 的语 言 艺术 为例 ,整 堂 课 围绕 “ 退 ”字 展开 ,第 一段
2015年第2期疆受掰chineseforum镙夕i诗丈文以载道言以承文文本重心选择与文言文教学王永辉邬彩儿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浙江宁波315131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一直受到教师重视但又苦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2 0 1 5 年 第 2期
■疆受掰
C h i n e s e f o r u m
交代为何要退 , 第二段讲述为何非烛之武不能退 , 第三段是如何退 , 第 四段为 退 的结果 。教师 对文 本 的处 理重 点应 放在 第 三段 ,以 问题 引导 学生 探究 “ 言” ,从 而理 解 文本 。例 如 “ 敢 以烦 执事 ”一 句 , 句 式 是省 略句 , 省 略 了亡郑 这件 事 , “ 烦”是 “ 劳烦 ”的意思 , “ 执 事” 是对 秦穆 公 的尊 称 ,烛之 武如 此 恭敬 地请 求秦 穆 公 ,竟然 是劳 烦他把郑 国给灭了,这样的话着实 出人意料。料想秦穆公认为郑国 派使 者觐 见 ,无 非是 想让 秦 国退兵 以保全 郑 国 ,态 度 自然 是趾 高气 扬,不屑一顾 。没想到烛之武竟来这一招 ,下面的话当然很有兴趣 听下 去 了 。这 样 ,学 生借 助 “ 言 ”理 解 了文本 ,也 体 会到 了烛 之武
怎样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怎样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1、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
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
从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2、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
但是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以后,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的、具体的、实在的深层问题,就是两者怎么融合。
3、平日教学中对“言”的理解往往不到位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很多老师意识到要注意到“言”,但是他对这个“言”的理解非常的狭窄,他认为所谓文言文的“言”就是知识,甚至有更狭隘的理解,像我们高中,有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汉语的语法。
这种理解尽管注意到了两者的结合,其实还是没有全面的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言的内涵不清楚。
◆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层次和方面,我梳理了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大家关注的,就是词语的积累。
这个词语积累,我觉得还要分开,实词主要是一个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
虚词就我自己的理解,恐怕不是和实词一样的,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个虚词多少用法还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这是一类。
那么第二个呢?我觉得文言文的“言”,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
要的,从我个人教学的思考和自己学文言文的角度讲,懂一点效率可能高一点。
第三个呢?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它有它的特点,这个都是“言”的基本内涵。
其中有一个,常常被我们老师和我们自己忽视的,这个文言文的“言”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言的语感,应该说语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层面,因为学生无论从高考做题也好,从平时阅读浅易文的过程来看,他真的套用去分析的也不多,要回想一下这个诗词有几个意象,一个一个套的也不多。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文言并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
2009年高考中,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就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
作为中学生,在考场中能大胆选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该考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有较强的古典文学功底。
此文对于革命先烈的赞颂,对于英雄主义的抒发,又体现了该考生独特的思想感悟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该考生取得如此成绩,不仅依靠文言知识的积累,更得益于平时古典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染。
如何让这一成功的个例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文言文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呢?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感慨良多:1、重“言”轻“文”的无奈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言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文言知识的检测,而弱化对文章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的考察。
如果高考考查形式改一改,设想在大作文之前要求用文言文写一篇小作文,或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人文思想的考察,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就不会如此被动。
高考考查方式不变,教师在分数的压力下,平时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很难有大的改观。
立足现实,我们不能奢求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在短时期内有大的改变,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
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
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
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重点强调。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明确区分“文”和“言”,同时还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掌握。
在掌握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文”和“言”的融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性加强,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会有显著性进步。
总的来讲,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关注“文”和“言”的融合,讨论“文”和“言”的融合策略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突出。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融合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并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升帮助巨大。
总结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割裂了文言文的“文”和“言” ,这种人文割裂“文”和“言”联系的教学方式使得文言文教学变得单一,且记忆点也更加多元,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有了显著增加。
长期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思维模式以及方法会走向歧途,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关注“文”和“言”的融合。
1.“文”和“言”关系解读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强调“文”和“言”的有效融合,首先要对“文”和“言”的关系进行明确。
就具体的关系研究来看,“文”和“言”就像是一对兄弟,二者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
1)文指的是文章,强调的是文章的整体解读,这对于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界定文章的情感表达有重要的意义[1]。
2)言指的是语言和文字,具体指的是构成文章的文言字词,其是文章的基础,如果没有文言字词,完整的文章表达是无法实现的。
简单来讲,“言”构成了“文”,是“文”的基础单位,而“文”的整体表达对“言”的利用有选择性,所以在文章中,“言”的具体使用需要以“文”的整体表现方向为参考。
简单来讲,“文”和“言”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一个强调整体,一个强调细节,二者的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二者割裂的情况,这对于文言文教学整体效果提升非常不利。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内容概要]:着力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分析了一些错误做法的原因,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教学的要求。
本文认为在文言教学中“文”与“言”这两者可以并重。
同时,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一些探讨。
标签::文言文“文”与“言”的关系教师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而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重“言”轻“文”,一是重“文”轻“言”。
前者“死于章句”: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忙着做笔记,课堂气氛沉闷。
后者“废于清议”: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大量拓展,无度挖掘,课堂教学虽激情飞扬,但语言根基不牢,学生收效甚微。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分析。
一重“言”轻“文”的原因理由之一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困难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应该成为教学重点;文本理解题也是建立在对“言”的理解基础上的。
理由之二是,考试决定的。
考试中涉及文言文时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实,分数见增,讲文是虚,功夫白费。
二重文轻言的原因理由一是只讲言,不讲文,必定是枯燥乏味的,引不起学生兴趣,而兴趣问题事关重大;再者,文言文辅导书比比皆是,学生们辅导书手中拿,字词句不用怕,字词句的意义只要记住就行了,教师讲解毫无意义。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呢?一、从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看: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前言文言文作为汉语的经典阶段之一,在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惑。
其中,对于文言文中“言”和“文”的区别和联系,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
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言文教学中“言”和“文”的关系。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形式,它主要流行于唐代末期至清代初期。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语法、词汇、用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属于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文言文教学中“言”和“文”的区别“言”的含义在文言文中,“言”主要指的是语言、言语,表达出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中,“言”还有表达、说话、言论等含义,它不单单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文”的含义与“言”相比,“文”更加广义。
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等语言形式,还包括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这种广义的“文”涵义,因为只有了解了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和思想风貌,才能理解和运用优秀的古文作品。
“言”和“文”的联系尽管“言”和“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言”和“文”的联系。
它们都是文言文的基本组成部分首先,“言”和“文”都是文言文的基本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由文字和语言组成的,只有把二者合成一体,才能够构成完整的文言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二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方式,才能掌握好文言文。
它们共同构成古代汉语的语言体系其次,“言”和“文”也构成了古代汉语的语言体系。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代表着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汉语这一整体语言体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文化背景最后,“言”和“文”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文化背景。
文言文文与言的关系
文言文“文”与“言”的关系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
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
那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统一呢,结合本次培训我谈谈自己对文言教学一点看法:一、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
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
本次培训中常州中学的章艳老师始终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
二、译读课文,积累词句。
对于这个环节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解决朗读问题,而绝对不能逐字逐句帮他们翻译。
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
章艳老师在教学《爱莲说》时把译读环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到很好效果。
三、品读课文,赏析妙处。
抓住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念。
章艳老师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引导学生对莲的生长环境、姿态、香气等描写,体会莲的内在品质,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悟读课文,感悟人生。
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们领悟了作者的思想之后教师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价值,感悟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培养学生们优秀的思想品质。
常州中学章艳老师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引导学生比较周敦颐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就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培训学员深思。
四个环节一二两个环节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文言的工具性;三四两个环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文章的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学 的提 升 。其 实 ,文言 文教 学 除 了要传 授学 生 古汉 语 的知识 ,还要 文 言文 除 了具 有极 高 的欣 赏价 值 ,其 中还 蕴含 着深 厚 的 民族精 神 ,
把精 力 放在 对 古汉 语文 化价 值 和 民族精 神价 值 的挖 掘上 面 ,让 学生 教 师可 以通 过 引导 学生 欣 赏 ,从 中领悟 更深 层 次 的精神 内涵 。我们
一Hale Waihona Puke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言 文诵 读 比赛这 样 的形 式 ,激发 学 生 的阅读 兴趣 。另外 .文 言 文知
大多 数教 师对 文 言文教 学有 误 区 ,过于 偏重 “言”忽视 “文 ”, 识 的学 习 是一个 积 累 的过 程 ,一个 词在 不 同 的句子 结构 中有不 同 的
把 文言 文教 学 变成 了古 汉语 教 学 ,将文 言文 的教学 重点 放在 了对文 用 法 ,这就 需要 教 师定 期地 为 学生 归纳 常见 实 词 、虚词 的用 法 ,使
正确地 处理 “文”与 “言”的 关 系,才能从根 本 上解 决文 言 文教 学的 障碍 。本文根 据 自己多年 高 中语文 教 学的 实践 ,对 于 文言 文教 学 中 “文”
与 “言” 的平 衡 问题进 行探 讨 ,希 望可 以为 高 中的语 文教 师起 到借 鉴 的作 用 ,帮助 大 家提 高文言 文课 堂教 学的 效率 。
(二 1鉴 赏 “文”
动 思考 和探 索 知识 ,文 言 文教 学 的主体 变成 了教师 ,导 致 文言 文教
高 中语 文 教材 中文 言文 的用 词 比较优 美 ,文章 有一 定 的艺 术和
学 的效 果不 佳 ,使 得传 统 文化 的传 承遇 到 了 障碍 。针对 文 言文 教学 鉴 赏价 值 ,所 以在 文言 文 教学 过程 中要 通 过文 学 的角度 去欣 赏 它 ,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作者:陈燕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5年第01期【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言文合一【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0104-01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言”“文”二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言,什么是文呢?简单来说,言是指字、词、句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以及各种文言文句式的辨析等;文是指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意蕴和思想情感。
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教师要深入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掌握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教学时做到“言”“文”合一、“言”“文”并重。
一、炼“言”促“文”,辨明文本主旨文言文虽然行文简练,但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因此,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词汇难以理解等。
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应当注重积累,提高欣赏品味。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文本,加强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做到“言”“文”并重。
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为例,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讨论庄子的创作意图,并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文本主旨的句子,如“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之知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即“鱼即是我,我即是鱼”是庄子思想的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鱼和我是相生相通的,鱼儿快乐,我也快乐;我快乐,鱼儿也会快乐。
鱼儿和我相生相长,心意相通。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把握住了文本的关键,即庄子所谓的“请循其本”的“本”是指社会的根本,即做人的根本,文中的“濠水”也不仅仅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还可以引申为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
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本重点词句进行解析,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即庄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人本自然的思想,做人的本意便是遵循自然。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言并重”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言并重”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抓翻译,只重视“言”,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反之,如果只重视“言”,只讲文章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内容,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学,那么一些重要的句式,重要的虚词、实词等文言知识点,学生就无法学会。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文、言并重”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会体。
1.通过“通读”兼顾“文”“言”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容易遇到困难和障碍,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
因此教师要讲解文言文,在阅读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扫清语言的障碍,整体把握住“文”“通读”。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借助字典的注音读准文言文;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大概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带动对“言”的品味和学习。
例如教学《赵普》一文的第一课时,在疏通字词和理解文章大意后,可采用“通读”的方式,即由教师或者一个学生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说译文,让全班学生找到相应的文言句子。
在“通读”中,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赵普》这课的文言文内容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解决其中一些语言问题。
不管怎么说,立足在“文”中,立足在“通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
2.通过诵读理解“文”“言”要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和“言”离不开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有时甚至可以取代老师的分析与讲解。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诵读,把诵读贯穿到整过教学中。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古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教好文言文也一直是大家在探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古文中的“言”向来就是古文教学中的重点(尤其从考试的导向上看),似乎古文教学止于“文从字顺”是挺自然的一件事。
其实只见“言”而不见“文”的教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害处已经不可忽视了,这正如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被肢解一般,原本有生命气息的文章、潜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字,常会在我们对“言”简单刻板的切割操作中失去活力而变得死气沉沉。
那么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能如何操作呢?我很愿意就自己在这个问题中摸索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就文论文,引发思考兴趣想找到读文的愉悦感,享受“读”的乐趣,当然需要学会设身处地进入情境,用“心”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如何搭建桥梁使学生们走进文本,引发他们求知的愿望,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顺利沟通,这正是我们需要下功夫推敲的地方。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时,我尝试用一种“以己度人”的思路来切入课文的解析。
我先根据课前同学们提出的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本文是游记却很少写景,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和考察后引发的感受(议论)上,这样写是不是符合游记的文体特点。
”作为切入点,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如果现在让我们来写游记,记一处游览过的名胜,我们会如何来写(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得出的比较统一的认识是:要写景,而且要写最有特色的景致。
我于是顺势引导:你们觉得石钟山最为有特点的是什么?当然是它得名的原因……其实作者正是以记此景“最有特色之处”为本文寫作构思的出发点的,这与游记的主旨并不相悖,只是文无定法,所以我们才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样才不会只因为写景文字在全文中所占分量少就认为它不是游记了。
也只有从“文”这个整体而不仅仅是“言”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进入文本的理解。
二、深入挖掘,选准突破口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为提高阅读能力服务的,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仍然是“以本为本”,只有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了文本、深入地挖掘出文本中那些精华的部分,让他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一次次的理解中不断地被激活和发展,才能最终积累并形成一种能力。
言文言文的意思
言文言文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言”的含义有多种,具体如下:1. 说,谈论:如《桃花源记》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 论,谈论:如《商君书·更法》中的“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
3. 表达: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的“诗以言志”。
4. 记载: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的“段不弟,故不言弟”。
5. 问:如《仪礼·聘礼》中的“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
6. 告诉;告知:如《礼记·哀公问》中的“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
7. 陈述;叙述:如《琵琶行》中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8. 号召:如《后汉书·何进传》中的“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9.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如《孟子·告子上》中的“言饱乎仁义也”。
10. 离间:如《礼记·缁衣》中的“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
11. 料想;知道:如《杂曲》中的“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12. 说出的话:如《尚书·盘庚上》中的“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13. 专指责备之言;谤言: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的“匪言勿言,匪由勿语”。
14. 汉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如《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5. 借指书;著作;文章:如《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 学说;主张:如《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17. 政令;号令:如《诗经·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8. 誓言;盟辞:如《礼记·曲礼上》中的“史载笔,士载言。
”19. 指古代臣对君的呈文: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
修补割裂的“文”“言”关系
学。文言 文既承载着 我们 民族精神 、传 统文化 ,还承载着 蕴 含 的 “ 可 喜 ,亦 多 可 悲 ” ? 所 以教 师 应 尽 可 能减 少 串 多 古人文学创 作上 的智慧 ,比如谋篇布局 、人物 塑造 、语 言 讲 ,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 的读的时间和量的积累。
“ ”的 识记与理 解 ,忽视 “ ”的朗读与 赏析 ,割裂 了 样 “ ”与 “ ”又很 自然地结合在 了一起 。 言 文 文 言
“ ”与 “ ”承 载 和表 现 的密 切 关 系 。 文 言 古代 那 些 脍 炙 人 口的佳 作 ,哪 一 篇不 是 借 助 反 复 的吟 诵
所谓 “ ”,往往 指 的是实词 的意思 ,虚词 的意义 或 朗读方能悟 出其中的情感 ? 《 言 陈情表 》,若不是含泪诵读 , 用 法 ,特殊 句式 的翻 译等等 文言语法 知识 。所 谓 “ ”, 文 安能体会至亲至孝? 《 出师表》,若不声情诵读,怎能体会
解 释 “ ” , 那 这 个 “ ”就 是 冷 冰 冰 的 字 。可 以 说 文 与 亭 集 序 》 ) 言 言
文 言 教 学 中这 种 简单 的 “ ”加 “ ”教学 形 式 , 言 文 有 时 “ ”是 强加到 “ ”上 去,而且 这种追加好 像是 附 文 言
在 教 学 中如 何释 义 “ ”字 ,就 很 值 得 玩 味 。简 单 翻 译 修
扫 除 “ ” 的 障 碍 ? 我 们 可 以 发 动 学 生 查 工 具 书 , 培 养 学 言
长期 以来 ,受传 统文言 文教学模 式的束 缚,受落 后陈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但 最 好 的办 法还 是 回归 到文 中 去 , “ 书读 百遍 ,其义 自见 ”,借助 对 “ ”的反复 朗读 照样 文 往 是 “ ” “ ”叠加 ,或 先言后文 ,或先 文后言 ,结果 可 以解 决 “ ”的问题 。 “ 文 言 言 言” 的问题解 决 了, 目的是什 是重 “ ”轻 “ ”,甚至 有 “ ”无 “ ”。过多 强调 么 ?还是 为了更好地 朗读 ,更好 地挖掘 “ ”的内涵 ,这 言 文 言 文 文
谈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谈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谈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对文言文的文和言的概念逐渐明晰。
认识到言指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和解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等。
文指的是文章.文学.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先来实词虚词的言,再来文章分析,似乎把两者割裂开来。
只有把文和言有机融合在一起没,学生才有学习兴趣,文言文才能绽放它的魅力。
文章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实现传授语法知识的语言材料,在此次专题中,对<<狼>>的饿主旨的把握,抓住了一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品味,就是文和言融合成功的教学处理。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架空不贴标签。
也可从语感入手,反复诵读,渐进文本本的语境,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或词,若光凭语感说不清,要借助于适当的语法知识,语法知识要在语境中举一反三。
如果要体现言,可以有适时适当适度的集中解决,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问题的讨论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句的玩味中解决,也可以在写作方法的欣赏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去解决。
教师一定要定位.引导.点拨,使两者统一,相得益彰。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浅略思考
语文组钱东梅文言文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我们选编入教材当中的一些名著名篇。
它们跨越了古今,穿越了时空,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思,能够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共鸣。
而这种共鸣并非是无缘由的产生的。
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会产生。
绝大多数的文言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学生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语境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中国古代的经典文言作品,一是很多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色彩的变化等等,导致学生很难读懂;二是因为时空的间隔,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一些知识背景,年代背景作为铺垫。
而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遇到很多困难。
有些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心理,觉得一学习文言文就昏昏欲睡。
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并有信心去学好文言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处理好“言”的问题,只有弄懂了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而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有意义,必然要让他从中学到一些知识,这就需要对文言文“文”的掌握。
因此,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如何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这一难题。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想将文言文讲的生动形象,讲出风采。
但是,无形当中,学生学习知识还要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极为重要的高考。
所以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我们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将重点偏向了“言”。
而且偏向较为严重。
对于一些课文,学生学完之后,老师抽出的重点也仅仅是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而对于文言文的“文”方面却很少涉及。
所谓“文言文”,显而易见,既有“文”又有“言”,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其一。
离开“言”,古今汉语意义的差异导致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只剩下字词的意义,又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文言兼顾”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既要重视“文”,又要重视“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教案和上课思路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做到“文言融合”。
那么如何将文言融合了?我觉得应该在“言”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的理解;在对“文”的掌握中巩固“言”的意义或作用。
就拿《陈情表》这篇文章来举例,这篇文言文情感充沛,感情真挚,情感丰富。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闵”、“茕茕”、“吊”、“除”、“薄”、“矜”、“以”、“于”等实词虚词的意思,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切的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文章情感切入,提出疑问,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让他暂且辞官侍奉祖母的?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在弄懂“言”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如“李密非得辞官侍奉祖母的原因有哪些?”来深入理解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
找出相关重要语句,重点解释说明,这又巩固了“言”的知识。
这样“文言融合”既掌握了“言”的知识,又把握了“文”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文”和“言”之外,最好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语言运用或者写作当中。
但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学习文言文时,对于文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也是有必要了解,甚至是把握的。
如学习《师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
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从而深刻的体会韩愈所说的从师的道理。
再如学习《长亭送别》,只有在学生了解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情况下,才能体会这种能够获得婚姻自由的不易,从而对“莺莺”这一女子形象的深刻认识。
那么在以后的言论和作文当中,才不会将这些例子引用错了。
文言文的教与学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