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地下森林断想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 教案
11地下森林断想【学习目标】1.了解张抗抗其人及其作品,积累生字词。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重点) 3.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4.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当代女作家。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
2.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沉湎.(miǎn) 堰.塞湖(yàn) 孱.弱(chán)愤懑.(mèn) 浩瀚.无垠(hàn)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3.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三、合作探究(一)品味语言的精美从文中选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 课《地下丛林断想》教课设计内容预览:11地下丛林断想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瘠薄、沉沦、孱弱、铺天盖地、浩大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尝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作品引出的深刻真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课要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怀不分彼此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华、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成效。
3.着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领会深刻而广泛的真理意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丛林,又称火山口原始丛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幽香迎面袭来,令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仍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日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丛林的赞歌 --《地下丛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 8 年。
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布第一篇小说《灯》。
1975 年第一版反应边境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限》。
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 年发布短篇小说《爱的权益》,反应新的历史期间,青年们对不一样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 年第一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一代知青展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诵录音带,学生听读,累积词语。
多媒体显示瘠薄 (j bīó):土地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课文导入与阅读理解2.1 课文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对地下森林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3.1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3.2 表达技巧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
2. 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4.1 探讨主题思想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丽。
2.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4.2 现实意义1.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展示5.1 创意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创作自己的地下森林故事或诗歌。
2. 教师指导下,修改和完善作品。
5.2 作品展示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深入分析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深入分析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6)我喜欢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7)我喜欢“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
4.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5.品味语言之美:
赏析散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
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品析)
(2)“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 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 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滕碍日晖.翳潭 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 歌《地下森林断想》.
2.把握要点:
1.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hdn y in袅袅ni血鼎盛d ing
沙砾1i万籁俱寂1d啾啾ji口镜泊湖po
嶙峋Imx tn瘠薄ji郁郁葱葱cn沉湎mian
吝啬I in se徘徊pcihud窥测ku1愤懑m®
孱弱ch an簌簌su崛起jue
2.重点难点突破:
沉湎()孱( )弱浩瀚无垠()袅袅()烟云
万籁( )俱寂启迪()徘徊( )( )愤懑()
3.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九年级语文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9篇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 1《地下森林断想》一文语言精美,情景交融,思路清晰,想象丰富,托物寓意,寓意深刻。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采用分层阅读法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可以教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习得一些阅读技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随意浏览——粗知大意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概。
”受学生自身认识经验、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制约,学生阅读兴趣千差万别,对部分阅读材料还会产生排斥心理,《地下森林断想》一文篇幅较长,读者容易滋生畏难情绪,鉴于此,设置随意性浏览作为阅读第一环节,能激发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克服上述阅读的障碍,激活阅读兴趣。
活动设置:1、学生随意浏览文本,就像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文学作品一样,勾画出最喜欢的文段和句子。
2、把自己读后最明显的感觉或最有价值的收获概括起来。
3、用“我阅读文本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的句式说话。
(设计意图:有效排除学生畏惧文本的心理障碍,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在纯自然状态下走进文本,随随便便勾画,自自然然感悟,轻轻松松概括,舒舒服服说话,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定向跳读——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指向,有目的地勾画一些有助于理清思路的句子、段落,为学生深层次地阅读和探究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活动设置:1、跳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结构意思转化的段落和句子。
2、指名学生读出勾画的内容,教师点明关键。
3、学生思考,划分段落结构,并概括大意。
(缺失教学目标的引领,导致学生阅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信马由缰,不得要旨。
跳读文本,不是随心所欲、目无目标、蜻蜓点水式的乱读,教师要求学生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可通过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式状态,产生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强烈冲动)三、探究性研读——援疑质理学生通过浏览和跳读两个层面的阅读过后,逐渐逼近认知对象的本质核心,提高了感悟文本的敏锐性和穿透力,文章结构初次呈蓬松状态的海绵体结构,可以渗透读者的价值取向、情感经验,阅读者思维张显个性、渐入深入剖析的理性思考境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的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1.积累字词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n) 沉湎.(miǎn)狼嗥.虎啸(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 (mǐn )簌簌.(sù)2.掌握词语的含义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Lesson 11 of the nin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地下森林断想范本2、篇章2:地下森林断想例文标准版3、篇章3:地下森林断想范文4、篇章4:地下森林断想模板5、篇章5:地下森林断想模板篇章1:地下森林断想范本【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地下森林景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地下森林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爱大自然。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3)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自我超越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标记出生词和难句,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2. 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3. 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聆听、进入新课学习
二、速读课 文,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或重要词语写到 黑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明确:本文主要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 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地下森林形 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品 质,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 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 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3、情感: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 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 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 的赞叹和讴歌。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 了。
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 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 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 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 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 词
三、自主探 究,圈点批注
根据课文写到的几部分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片断 从语言或写法上进行赏析,试着加以朗读
明确: a、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 它?实践又是如何公正?)
b、“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表达的感情 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人的 审美感受是非常强 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 会赞叹!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 教案
(过渡语:正像同学们看到的,地下森林生长在黑漆漆、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这样的地下森林不屈不挠地生长着,在它几万年的生长过程中他都遇到了什么呢?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蕴含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9-16自然段,思考:
1、阳光对待峡谷是什么态度?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情感
态度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
关
链
接
地下森林
杨炼
逃不走的落叶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
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
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
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
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的小草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
(如果学生没有找错就补充提问)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的是地下森林吗?森林有什么特点?地下森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用第二人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2.2把握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地下森林的好奇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积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5.2教师批改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6.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地下森林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讨论效果。
3.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2. 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描绘方法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 学生自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地下森林断想”,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生结合自学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教师引导并总结。
4. 景观描绘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自己心中地下森林的景象。
(2)学生互相展示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登高》、《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创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精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创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设计理念: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因此,本创意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
1.导语: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2.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题解。
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
愤懑(mèn) 瘠薄(jībó) 沉湎(miǎn) 孱(chán)弱窥(kuī)测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隐姓埋名袅袅烟云山崩地裂悄然无声装模作样万籁俱寂肃然起敬沉默寡言百鸟啾啾蔚为壮观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③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受?5.用简介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
课题: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四七班任课教师公娜
备课日期:2014年12 月12 日编号:37
学习目标
1、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重点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
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
3、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
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
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
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
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
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难点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
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
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
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
力。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
语言精美
情景交融
哲理深刻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拉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内容。
听读课文,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
3、学生活动
4、点拨:
(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
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
(三)品味第4、5、6问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读第10段
3、学生活动
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
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
(板书:几万年)合作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学生讨论。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结合课后习题。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个问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学生答:长成地下森林)(板书:地下森林)1、提出品味要求:同学们,从峡谷“几万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长成地下森林”这一生命历程中,我们可感受到它怎样的精神、品格?
2、朗读13—16段
3、学生活动,完成前三个品格的分析和板书(坚忍毅力、乐观自信、沉着谦逊)(点拨: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关键词;第二,14-16段中的长风、清泉、鱼鳞松为什么要帮它?)
4、地下森林还有其它品格吗?(完成第四个品格“无私奉献”的板书)(地下森林不仅仅热爱生命,要长出来,更可贵的是把自己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5、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句: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请中心发言人在全班来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了一些疑难问题。
文章的最后有这样
“你从哪里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参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从天上飞来,而是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从幽深的峡谷里成长为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因而,前七个问句,不仅仅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同情、热爱,还有无限敬佩之情)
(五)明确哲理(主旨)
1、过渡:尽管环境极其恶劣,幽谷里树木的强者在几万年之后终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迪,作者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成长史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讨论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样,人有时也会堕入低谷,人生中的艰难险阻也会考验人的耐力、意志。
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启迪,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你的启迪吗?你能
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学生总结反思。
月正值“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了38个春秋,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因此,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明确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
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六)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作者正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地下森林的礼赞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语言之中,因而,我们品味本文语言,就无不处处听到作者的心跳,强烈感受到作者深
挚的感情,并解读出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
这就是我们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的依据。
四、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1、同学们,本文语言不仅仅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启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时,还运用了多种修辞,使文章富有文彩美。
请同学们从修辞的角度,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分钟)
2、筛选出以下句子分类进行品味比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生动形象,形状相似)拟人:见14、15、16段
(明确:由于用了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处处体现人的品格与秉性)
五、朗读比赛
六、练习
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续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云雾笼罩象▁▁▁▁▁▁▁▁▁▁▁▁▁▁▁▁▁▁▁,夕阳映射似▁▁▁▁▁▁▁▁▁▁▁▁▁▁▁▁▁▁▁▁▁▁▁▁▁▁”。
(指导学生仿写的方法)
七、全文小结:
同学们,对语言的理解,既要从表情达意入手,也要考虑修辞句式角度(打出板书),二者是有机统一,这节课,只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老师有意识把它分为两个方面。
品味语言,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立足文本,联系语境。
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写作背景等。
今天,我们从这表情达意和修辞句式两个角度赏鉴了这篇美文,地下
森林成长的历史,让我们感慨万千,火山不给他留下生命,阳光不给他光辉,然而她不屈服于不公的命运,而是凭着自己坚忍的毅力,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亲爱的同学们,中考即将来临,在你们艰苦复习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去备考,相信中考的那一天,你们也会发出“我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的豪迈宣言!
教学札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