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教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材料、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实物与图像的关系等。

Step 2: 理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3: 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

2. 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总结虚实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并进行展示。

Step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虚实结合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撰写实践报告等。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虚实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在实践操作中有何收获?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践操作,如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创意作品等。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2.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作用和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真实的事物与虚构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表现效果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想象力、生动性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包括:(1)巧妙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内容。

(3)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几篇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要点。

4. 学生练习(2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虚实结合写作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虚实结合的作文。

3. 收集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关爱他人的意义、关爱他人的方法与技巧。

2. 实践部分: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关爱他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关爱他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教师讲解关爱他人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3.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案例中的关爱方法和精神。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有关关爱他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关爱他人的结论和建议。

5. 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关爱他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关爱他人方面的不足。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践行。

(2)学生完成作业,将关爱他人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学生关爱他人的实际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行为,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通过以上虚实结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①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②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③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答题步骤:
①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②分析虚写、实写内容,简要描述;
(诗中实写…或…是实写)
(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
的诗人的情感。
3.鉴赏示例
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题要点】
明手法: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阐运用: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析效果: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五、小结
通过对虚实结合手法的概念、具体表现、作用以及如何应用到题目当中,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虚实结合这一手法,提高了答题效率。
内容的设计
第一步:明辨“虚”、“”、“虚实结合”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虚实结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步:明确“虚实结合”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明辨概念
1.“实”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是古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具体表现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2.当前为实,将来为虚。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梦境、仙境、愿望等)为虚。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虚实结合写作教案我会虚实结合——增添景物的情趣一、看图片,发表感想1、描绘图片,区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2、这样有什么特别之处总结:全实太呆板,全虚太轻浮。

写作也是如此。

二、捡一片树叶,发表感想1、你看到这片树叶想到了什么2、那你觉得这片树叶是虚的还是实的,你自己刚刚联想出来的东西是虚的还是实的总结:课本34页,第4小题“老天却好像怒没发完,天气依然是那么热”该句是实写吗?为什么?三、欣赏美文《秋叶的思念》1、朗读2、作者是怎样进行虚实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法?四、扩写“月亮是变化多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五、课堂写作(40分钟)第二篇:虚实结合教案虚实相生摇曳生情《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

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 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 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一等奖创新教案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虚实结合的含义,能准确分清诗歌中的“虚”与“实”。

理解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关系,并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帝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招集天下画匠作画。

最后选了第二幅画。

你觉得为什么呢?明确:第二幅画的作者在构思这幅画时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使人从“和尚”自然联想到“寺庙”,从“老和尚”再进一步联想到这座寺庙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结合技巧,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也擅长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技法。

探虚实,明概念师: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们不妨通过以前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归纳总结。

请大家看到导学案上,判断下列诗歌中哪些部分是虚写,哪些地方是实写,并给古诗中的“虚”写和“实”写下一个定义。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虚——追溯历史)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梦幻想象)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虚——畅想未来)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遥想对方)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虚——梦中场景)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眼前之景)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实——眼前之景)虚写:诗人通过主观想象描绘的人、景、物和事。

实写:诗人眼前所见、真实存在的人、景、物和事。

虚实结合:就是一种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表达技巧。

当堂训练,完成以下练习,判断下列诗句的虚实: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场景的虚实结合教案

场景的虚实结合教案

场景的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场景的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场景的虚实结合对于实际应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解释。

2. 运用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3. 分析和评估场景的虚实结合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解释和示例。

2. 准备多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案例,如购物、旅行、体育比赛等。

3. 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如购物,引发学生对于场景的虚实结合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购物这个场景中,有哪些是虚拟的?哪些是实际存在的?探究:1. 教师给出场景的虚实结合的概念解释,并提供示例。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购物场景中的虚实结合,例如虚拟购物车、实际商品等。

3.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场景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虚实结合点,并记录下来。

展示与讨论:1.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他们选择的场景案例,并解释其中的虚实结合点。

2. 教师带领全班讨论,探究不同场景中的虚实结合对于实际应用的影响。

3.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总结出场景的虚实结合对于实际应用的优缺点。

拓展与应用:1.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进行解决。

2.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3.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和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场景进行虚实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学生可以运用场景的虚实结合概念进行创新设计或实践活动。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资源第二章: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2.2 中国艺术的分类2.3 虚和实的概念2.4 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第三章:虚的表现手法3.1 线条的运用3.2 色彩的运用3.3 空间的运用3.4 构图的运用3.5 实例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虚表现第四章:实的表现手法4.1 形象的塑造4.2 笔墨的运用4.3 光影的运用4.4 透视的运用4.5 实例分析:雕塑作品中的实表现第五章:虚实结合的艺术作品欣赏5.1 绘画作品欣赏5.2 雕塑作品欣赏5.3 建筑作品欣赏5.4 园林作品欣赏5.5 摄影作品欣赏教学反思:1. 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2. 学生的学习效果3.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4. 改进措施第六章:虚实对比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6.1 对比手法的定义6.2 虚实对比的意义6.3 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6.4 实例分析:对比手法在书画作品中的应用第七章:虚实转换在中国艺术中的体现7.1 转换手法的概念7.2 虚实转换的作用7.3 转换手法的实践操作7.4 实例分析:转换手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第八章: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表现8.1 古代绘画中的虚实表现8.2 传统雕塑中的虚实表现8.3 古典园林中的虚实表现8.4 传统戏曲中的虚实表现8.5 实例分析:传统艺术作品中虚实的独特韵味第九章:现代艺术中的虚实探索9.1 现代艺术虚实表现的新趋势9.2 当代艺术家虚实表现的方法创新9.3 虚实表现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影响9.4 实例分析:现代艺术作品中虚实的突破与拓展第十章:虚实教学实践与创作展示10.1 虚实表现的教学实践案例10.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10.4 虚实表现的未来展望10.5 实例分析:优秀学生作品的虚实表现技巧教学反思:6. 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7. 学生的学习效果8.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9. 改进措施10. 对未来课程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虚和实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虚和实的定义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一、什么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是一种将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

虚构是假想的、编造的,现实是真实的、客观的,如何运用虚构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呢?在小学四年级的阶段,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现实。

比如,如果我们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小狗”的作文,我们就可以通过笔下的描写把小狗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可以通过描写小狗与我们相处的情形,虚构他拥有的人性,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这样的虚实结合,不仅可以给读者更多的视觉感受,还可以增强读者的感性认知。

二、如何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需要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掌握。

在写作前,可以观察、体验、感知,收集一些生活中有感染力的素材,比如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电影、小说等。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将虚构与现实相比较,从而突出表现虚构的特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打造更生动的描写,比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将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

三、如何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在小学四年级阶段教学中,应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设计类似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培养其自主思考、创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们在掌握这一技巧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断地尝试、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并掌握“实写”、“虚写”、“虚实结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生活中各种“虚实结合”的素材来诠释“虚实结合”。

2、结合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句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的具体写作手法。

3、通过两个小练习巩固并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并体验生活与写作中的“虚实结合”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句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的具体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并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虚实结合二、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何为“虚实结合”先看以下两个例子:1、云雾缭绕的山里,可能会飞出一位神仙……2、下雨天,雨点打在叶子上滑落,那是叶子在哭泣……3、古诗词中的虚与实:(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所谓实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具体实在的客观事物,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所谓虚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与“实”写内容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或想像,或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情感、思想、认识、理论或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

注意:虚与实是相对的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想象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是指把实的内容同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与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三、“虚”写的运用1、(1)回忆、幻觉、梦境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作用:烘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特定的心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虚实结合专题训练教案

虚实结合专题训练教案

虚实结合专题训练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专题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虚实结合的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2. 虚实结合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案例。

3. 设计和实施虚实结合的专题训练项目。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发学生对虚实结合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知识讲解:1. 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虚实结合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实践训练: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选择一个虚实结合的专题训练项目。

2. 项目设计: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学科领域,设计一个包含虚实结合的专题训练项目。

项目要求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问题解决等。

3. 实施项目:学生按照设计的项目方案进行实施,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项目,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结评价:1. 引导学生总结虚实结合的优点和挑战。

2. 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问题解决的创新性等方面。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项目中的收获和困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和思维。

2. 探索虚实结合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活动的资源。

2. 虚实结合应用案例的教材或网络资源。

3. 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的板书或投影仪。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交流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评价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虚实结合教学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1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宗白华课文注释练习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材料阐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的共同特征。

仔细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精髓。

积累下列词语:宛然可见虚实相生恍惚洗练课文: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②”。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③”。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④;只讲“粹”而不→注释:①选自《文艺报》1961年第5期,有改动。

宗白华(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家。

江苏常熟人。

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译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②〔洗尽尘滓,独存孤迥(jiǒng)〕清初画家恽南田(1633—1690)的话。

意思是去粗存精。

孤迥,孤立、孤单,这里指少。

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孟子·尽心下》中的话。

意思是,充满(美好的品德)就叫做“美”;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就叫做“大”。

④〔自然主义〕文艺创作的一种倾向。

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忽视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

虚实结合作文说课稿模板

虚实结合作文说课稿模板

虚实结合作文说课稿模板
一、引言。

1. 问候学生。

2. 简要介绍今天要讲的内容。

3. 引出主题,以虚实结合的作文表现形式。

二、主体。

1. 虚实结合的定义。

虚实结合是指在作文中既有虚构的想象,又有真实的事物,通过虚实结合
的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丰富、有趣味性。

2. 虚实结合的优点。

a. 丰富想象力,通过虚构的部分,可以展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b. 增加趣味性,虚实结合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提高表达能力,虚实结合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可以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

a. 描写真实场景,可以通过真实的场景作为作文的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
进行想象,构建虚构的故事情节。

b. 虚构人物,在真实的背景下,创造虚构的人物,塑造他们的性格、行为、语言等,使作文更加生动。

c. 虚构情节,在真实的情节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发挥,增加作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 虚实结合的例子。

以某篇优秀的作文为例,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和优点。

三、结尾。

1. 总结今天的内容。

2. 鼓励学生尝试虚实结合的作文表达方式。

3.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说课稿结束。

以上就是今天的说课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尝试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作品。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作文表达的技巧,敬请期待!。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诗歌审美技巧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虚实结合是诗歌表现最为典型的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虚实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因此,本教案将围绕虚实结合这一主题,对诗歌审美技巧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现美好的愿景,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此,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衡量一首诗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虚实结合技法的分类虚实结合可分为多种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比喻比喻是把两个物体之间的共性联系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可引起读者的兴致,使作品更加生动。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人的特征赋予物体或自然现象,使物体或自然现象具有人的形象或动作。

拟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利用自然景色、物体或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借景抒情可使诗歌更具情感,且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

四、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古代诗人的诗歌秉承“清新雅静,自然真实”的原则。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技法的运用非常广泛。

唐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他们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得到普遍认可。

他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宋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宋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浪漫情怀和个人感受。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

诗歌中的“实”: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二、教学过程1.诗歌分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

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2.答题思路(1)、点出手法:虚实结合(2)、实写了......, 虚写了......(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归纳总结本题答案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和看法。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 教师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演示虚实结合的实验,加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

(三)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四)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拓展应用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拓展问题。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拓展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否得到充分讲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掌握了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虚实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中的虚实概念解释。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解析。

3. 鉴赏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引出虚实相生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3. 分析:选取具体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虚实相生的鉴赏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实相生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诗词鉴赏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提升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讲座:邀请诗人或诗词鉴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词艺术,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鉴赏比赛:举办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朗诵虚实教案模板范文

朗诵虚实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虚实元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虚实结合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元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诗歌中的虚实元素与情感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虚实元素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诗歌,探讨其中的虚实元素。

(二)课文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虚实元素,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虚实结合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哀愁、思念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诗歌,进一步体会其情感表达。

3. 教师总结诗歌虚实结合的特点,强调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四)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含有虚实元素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其积极性。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诗歌虚实元素的能力,评价其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创作诗歌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讲解是否清晰、深入。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相生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

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温习,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知新:
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什么是“实”和“虚”
诗歌中的“实”是眼前所见;
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想象。

(三)链接课本,探讨答题模式
•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的景物描写:
•雨霖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范: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
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讨论总结解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点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叙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虚实之间的关系: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四)点击高考,提升解题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
第三步:析效果
渲染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上片
第一步:点手法
上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第三步:析效果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
第一步:明手法
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第三步:析作用
虚实结合,用想像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