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 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难点:如何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涵盖人口迁移相关内容的课件。
2.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3. 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讨论话题,以便于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意义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 探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成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关于人口迁移的网站、文章、研究报告等,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掌握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认识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现象。
- 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二、教学对象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人口迁移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地图、统计图表等教学工具。
- 学生分组讨论的分组名单。
2. 学生准备:- 查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 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提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
-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 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以我国某地区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
4.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 讨论人口迁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实践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4.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目的在本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人类的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变化。
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人口数量和分布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人类迁移的类型和影响2.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三、教学内容1. 人类迁移a. 定义迁移和迁徙的概念b. 探讨迁移原因c. 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迁移包括农村迁移、城市化、国际迁移、难民流动和其他迁移2. 人口密度和分布a. 定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b. 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c. 讨论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a. 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b. 了解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四、课堂活动1. 群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迁移类型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 视频观看和分析播放有关现代人口迁移的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不同类型的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应该阅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相关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书面作业学生应该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法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小组报告。
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我们涵盖了人类迁移和人口密度的不同类型和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现象,并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3.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征1.人口迁移的概念;2.人口迁移的类型;3.人口迁移的特征。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影响;2.人口迁移的人口结构变化;3.人口迁移的环境影响;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 人口迁移的应对及解决方案1.引导人口分布合理;2.发挥技术和科学的作用;3.开展扶贫帮困政策;4.引导人才流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2.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资料、多媒体投影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视频,从中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2)学生了解视频内容后,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讨论,并撰写笔记。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组织学生讨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3. 分析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讲述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听讲并做笔记;(2)带领学生根据自身地方的情况,分析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判断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及找出适当解决方案的能力(1)讲述人口迁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2)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老师进行课程总结,包括已经学习的重点知识和练习。
六、作业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在的当地人口迁移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个小小议论文。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案;3.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二)讲授新课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
(2)社会因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3)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策、战争等。
3. 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产业结构等。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密度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现象,说明原因和影响。
2. 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政策。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6.观看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从不同角度了解人口迁移现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7.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人口迁移话题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和深入思考,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3.制作一份关于人口迁移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定义、类型、原因、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和特点、影响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分析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原因。学生能够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并分析导致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
2.掌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特点。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规模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数据进行描述。
3.学会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学生能够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5. 案例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分析,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讲解微观和宏观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 讲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城市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口迁移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相关的人口迁移数据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和数据。
4. 笔记本电脑:用于查找和展示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
(3)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2)尊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现象。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2)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地图和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1)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介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解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实际人口迁移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民工荒”、“城市移民”。
(2)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精选教案】《人口迁移》(第1课时)
《人口迁移》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通过学习,认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具体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口迁移是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将要开始学习世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哪些区别呢?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各种因素是怎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探究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板书)1.人口迁移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是什么?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重要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教师继续运用示意图讲述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力图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师: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工资、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境……设计意图:以布洛赫的话语引出同学们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初步认知,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全篇围绕着“更好的生活”这一主题,也为引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三页和十四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资料袋的卡片分类,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因素?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了资料袋的形式,让学生对资料袋的知识分类。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了知识基础,小组讨论使自学知识升华。
资料袋的运用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主动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篇一:《1.3 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走西口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由。
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人口的迁移 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教案标题:人口的迁移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研究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口迁移是什么吗?人口迁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解释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内迁、外迁、城市化和农村化等;4.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自然灾害、战争等;5. 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如人口密集地区的社会压力、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划问题、农村人口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小组讨论: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研究;7. 每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数据;8.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合作撰写一份简短的研究报告。
展示和评估:9.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10.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1. 邀请一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1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人口迁移现象;2. 学生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3. 研究报告的模板。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程度;2.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小组报告的准确性和合作能力;3. 学生理解:通过观察学生在展示和回答问题环节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人口迁移的理解程度。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教案标题: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
2.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a. 人口迁移的定义。
b. 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2. 人口迁移的分类:a. 内部迁移: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b. 国际迁移:移民和难民。
3. 人口迁移的影响:a. 经济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劳动力市场。
b. 社会影响:文化融合、社会结构变化等。
c. 政治影响:社会稳定、国际关系等。
教学方法:1. 展示和讨论案例: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如城市化和国际移民,并总结各种迁移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3. 板书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总结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并展示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每个小组就某一类人口迁移进行报告,包括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2. 书面测试:针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问答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际案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国际移民案例等。
2. 板书工具。
3. 学生教材和参考书。
拓展活动: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城市或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2.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报告。
3.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人口迁移相关的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2.认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探索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组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口迁移?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口迁移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快速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1.通过讲解方式给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2.以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为例,解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
步骤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因素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步骤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鼓励学生分析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步骤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通过教师串讲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人口迁移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展示地图和图表。
3.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人口迁移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新闻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
2. 讲授新课: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配合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教案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二、课程标准解读
1、识记:人口迁移得概念。
2、理解:人口迁移得分类;引起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学习时一定要在明确概念、类型得基础上,结合读图,理解人口迁移得路线。
重点把握人口迁移得类型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就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得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与世界人口迁移得“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得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与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得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得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得层面理解与处理事物得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得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得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与规律。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得形式来引
(一)
1、了解人口迁移得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得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3、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得能力。
2、通过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得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得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得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得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得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得基本情况,形成正确得人口迁移得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得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得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六、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国际人口迁移得特点与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自主导学法
九、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教学过程:
十一、板书设计
1.人口迁移得定义
2.人口迁移得分类(按就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①国际人口迁移
②国内人口迁移
3.引起人口迁移得因素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城市化、大型项目得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
③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得改变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4.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
乡村人口迁移城市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实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了教师得主导作用,学生得主体作用,这也就是新课标得要求。
其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得协作意识与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了学生得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得人,她们带着自己得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得发言,体验学生得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得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
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得基础上焕发“生成”得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得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得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得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如教材第16页得探索,通过阅读找出人口迁移得流向,以及新大陆发现前后人口迁移得特点。
在“我国当代人口迁移”这一课题中,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得迁移得路径,暗示人口迁移得意义。
(二)需改进之处
根据经验,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但就是,要将引起迁移得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就是有一定得困难。
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应该注意课堂时间控制,在规定得时间内完成活动。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
基础差一些得可以把一些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利用课外时间解决。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得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得教学智慧。
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得目标、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得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得课堂。
作者简介:李苗: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5年,对高中地理教材非常熟悉,教学经验丰富。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兆才大街75号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地理组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