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方法
6种检测方法

• 基本除校正因子步骤外,其余同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
2021/6/16
14
杂质检查法
优点:
相对较准确。首次验证时用相应对照品确定校正因子后,样品检测时只 要用供试品作为对照品。只需定位溶液或RRT定位。节省杂质对照品 有关物质检测溶液配制简单。
缺点
同外标法,需较高的仪器人员环境稳定性。
若供试品所含的部分杂质未与溶剂峰完全分离,则按规定先记录供试 品的色谱图1,再记录等体积纯溶剂的色谱图2.色谱图1上杂质峰的总 面积(包括溶剂峰),减去色谱图2上的溶剂峰面积,即为总杂质峰 的校正面积。然后依法计算。 即扣除空白溶剂法。
As/Cs
Ax
=
*
A’s/C’s
Ar/Cr
A’s/C’s
• 式中:Ax 为供试品峰面积或峰高; Cx 为供试品的浓度; A′s 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C′s 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f为校正因子。
2021/6/16
18
内标法
• 1、优点:
无损检测的方法有

无损检测的方法有
无损检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超声波检测: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如裂纹、气孔等。
2. 磁粉检测:利用涂有磁性粉末的材料,在施加磁场的情况下,检测材料表面和内部的裂纹和缺陷。
3. X射线检测: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适用于金属和一些非金属材料。
4. 电磁感应检测: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测量材料中的电磁参数变化,检测缺陷。
5. 热红外检测:利用红外辐射的热量分布,检测材料的表面温度变化,以识别缺陷。
6. 声发射检测:利用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声波信号,检测材料的疲劳破裂和其他缺陷。
7. 液体渗透检测:将渗透液施加到材料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显色剂显示渗透液渗入缺陷位置,以检测缺陷。
8. 核磁共振检测: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组织结构。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无损检测材料的质量和缺陷程度。
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材料的性质、被检测物体的类型和大小,以及需要检测的缺陷类型。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77个)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77个)1. 可视检查:检查食品外观、色泽、气味和质地等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 嗅觉检测:使用嗅觉感官检测食品的气味,以识别任何不正常的味道。
3. 味觉检测:品尝食品,以确保味道正常,没有异常的苦涩、酸味或腐败味。
4. pH检测:使用酸碱指示剂测试食品的酸碱性,以确定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5. 湿度检测:使用湿度计测量食品的湿度,以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6. 温度检测:使用温度计测量食品的温度,以确保符合储存和运输条件。
7. 外观检测: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检查食品的表面,以查看是否存在微观异物。
8. 磺胺类药物检测:使用色谱法或免疫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磺胺类药物。
9. 病原菌检测:使用培养基和PCR技术检测食品中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10. 重金属检测: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荧光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铅、汞等。
11. 农药残留检测:使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12. 色素检测:使用分光光度法或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色素是否合规。
13. 防腐剂检测:使用电化学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含量。
14. 抗生素残留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
15. 增塑剂检测:使用气相色谱法或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增塑剂含量,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16. 过敏原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如花生、鸡蛋等。
17. 氨基酸检测:使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食品中的氨基酸含量,以评估蛋白质质量。
18. 脂肪含量检测:使用脂肪测定仪检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
19. 糖含量检测:使用糖分析仪检测食品中的糖含量。
20. 维生素含量检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
21. 氨检测:使用色谱法或光度法检测食品中的氨含量。
22. 硝酸盐检测:使用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硝酸盐含量。
23. 硫酸盐检测:使用滴定法或离子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硫酸盐含量。
质量检测方法有哪些

质量检测方法有哪些质量检测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的一种方法。
它旨在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和期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质量检测方法。
1. 系统检测方法:系统检测是通过对整个生产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估的方式。
它包括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人员和材料进行审查,以确保它们符合质量要求。
该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确保产品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2. 随机抽样检测方法:随机抽样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检测方法。
它通过随机选择一部分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估,以代表整个生产批次的质量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使判断结果具有说服力。
3. 过程控制方法:过程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通过使用统计工具和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变异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偏差,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4. 零缺陷制造方法:零缺陷制造是一种追求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所有缺陷的方法。
它通过改进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设计和优化管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的缺陷率。
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质量,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客户要求。
5. 全面品质管理方法:全面品质管理是一种注重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和客户导向,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组织文化中,建立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以推动质量的持续提升。
6. 非损检测方法:非损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材料和产品内部缺陷的方法,它不会对产品造成任何损伤。
常用的非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隐藏的缺陷,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质量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1、离心的检测①把待测品装进离心管中,装大约2/3左右。
②把装好待测品的离心管放入离心机,在对称的位置放入同等重量的离心管(重量允许相差小于1g)。
③将离心机的转速及时间调到规定的要求。
④取出来用目测,如没油水分离、泛粗现象便合格。
注:离心管放位置要对称,且重量大致相等。
2、耐热、耐寒的检测2.1 耐热试验步骤:预先将电热恒温箱调节到45±1℃,取试样两瓶,一瓶放入恒温箱内,一瓶室温保存作标样,24h后取出耐热样品,恢复至室温与标样相比,应无分层、变稀、变色现象。
2.2 耐寒试验步骤:预先将冰箱调至-15±-5℃,取试样两瓶,一瓶放冰箱内,一瓶室温保存作标样,24h后取出耐寒样品,恢复至室温后与保存标样相比,应无泛粗、变色、分层现象。
3、pH的检测1.1接通电源,将PH计预热大约10分钟。
1.2将电极进行校正,使用缓冲液PH=4.0, PH=7.0(最好选用与样品PH值相近的缓冲液)1.3称取1份(精确到0.001g),加入经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10份,并不断搅拌, 使其完全溶解。
1.4标定后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头部,用被测溶液清洗一次,将电极放入配制好的样品内,且不断摇动样品1分钟左右.1.5待读数稳定后,读取PH值.注意事项:1、玻璃电极使用前和使用后必须浸入在3mol/L的KCL缓冲溶液内.2、在校正和测试样品时,必须先使用蒸馏水清洗,然后用滤纸或吸水纸轻轻拭去电极水分.3、当标准缓冲液值不能达到规定的数值时,应使用调节定位旋钮调节.4、粘度的检测1、接通电源,将NDJ-1型粘度计预热大约10分钟.2、取大约250ml样品放入250ml烧杯内,放入恒温水浴锅,将样品温度恒温在25+0.5℃,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均匀,使样品温度稳定在25℃.3、用改变转数的旋钮设定各条所规定的旋转数,将转子放入装有试料的液面与液体浸入的标记相一致。
推上电闸,开始转动,指针从0开始走动。
常用检验方法

常用检验方法
1. 眼睛观察法呀,这可是超级简单又常用的呢!就好比你看一个苹果,一眼就能看出它红不红呀,有没有斑点呀。
我们平常买东西的时候,不就是用眼睛看嘛,这多直观呀!
2. 触摸感受法也不错哟!就像你摸到一件衣服,能感觉到它软不软,材质好不好。
比如说棉花,一摸就知道它是不是很蓬松、很舒服呀!
3. 闻气味法嘿嘿,这可太好理解啦!像闻到花香,你能一下子辨别出是什么花的味道呀。
要是食物坏了,一闻那股怪味就知道不能吃啦!
4. 听声音法呢,就如同敲西瓜,听听声音脆不脆,就能判断熟不熟啦。
或者听汽车的声音,是不是有啥毛病都能大概听出来呢!
5. 品尝法虽然不是啥都能尝啦,但食物就可以呀。
比如一块蛋糕,一尝就知道甜不甜、好不好吃呀!
6. 重量衡量法呀,像拿个东西在手里,感受下重不重。
买水果的时候不也会掂量掂量嘛,重的也许水分就更足呀!
7. 测量法可少不了呢!比如用尺子量个东西的长度、宽度,多精确呀。
要做衣服不量尺寸怎么行呢!
8. 化学检验法这挺专业的呢!就好像通过一些试剂能检测出某种物质的存在呀。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呢!
9. 仪器检测法那可是厉害的很哟!比如医院里的各种仪器,能查出好多问题呢。
就像拍片子能看到身体里面的情况呀!
我觉得这些常用检验方法都各有各的用处呀,在不同的场景都能帮我们准确地了解事物呢!。
临床检验方法

临床检验方法1.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通过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或组织标本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出细菌来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性状、荧光、气味和代谢产物等特性来鉴定细菌种类。
细菌培养法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可以通过对血液的化学成分、细胞形态和数量、凝血功能等方面进行检测,来帮助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常见的血液学检验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等。
3.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一种利用体内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或判断病情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传染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疾病。
4. 病毒检测病毒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来诊断病毒感染的方法,常见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酶免疫分析和核酸杂交等。
5. 电泳法电泳法是一种用电场移动带电粒子的方法,常用来进行DNA、RNA和蛋白质分子的分离和测定。
电泳法在遗传学、生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6. 灵敏度和特异性灵敏度是指一个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真阳性的能力,特异性则是指一个检测方法能够排除假阳性的能力。
在选择和使用检测方法时,应考虑到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7. 标本采集和保存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标本时,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标本不被污染或受到破坏,并且在采集后及时进行保存和处理。
8.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测和测定,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和比对。
9.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诊断或研究结果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根据样本来源和检测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和分析。
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
因此,通过测定物质在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并绘制其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图即得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
物质的吸收光谱具有与其结构相关的特征性。
因此,可以通过特定波长范围内样品的光谱与对照光谱的比较,或通过确定最大吸收波长,测量两个特定波长处的吸收比值而鉴别物质。
此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可用来检测重金属铅。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
耿广善等[1]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此检测中铅的仪器检出限为0.0218μg/mL,方法检出限为0.0299μg/mL,工作曲线拟合系数达0.9995,相对标准偏差2.0%,回收率为104.4%。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征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王文光等[2]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葵花籽样品中的铅进行检测,在0~80μg/L之间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5,RSD在1.75%~4.21%之间,回收率在90.0%~98.6%之间。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AFS的基本原理是基态原子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而被激发至高能态,而后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曹军等[3]研究了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连续测定铜精矿中铅的最佳实验条件,提出了原子荧光光谱仪连续测定铜精矿中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度检测方法:目前我国运动粘度测定方法的国家标准有GB/T265-1988和GB/T11137-1989.其中GB/T265-1988方法是使用品氏粘度计测定透明石油产品的运动粘度,GB/T11137-1989方法是使用逆流式粘度计测定不透明的深色石油产品和使用后的润滑油品的运动粘度。
相应的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运动粘度测定标准是ASTM D445-96.运动粘度的测定采用毛细管法。
其操作方法是在恒定的温度(如常用20℃、40℃、100℃)下,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过一个经标定的玻璃毛细管粘度计的时间。
这个时间与毛细管粘度计标定常数的乘积即为该温度下测定液体的运动粘度。
测定运动粘度时,首先必须控制好被测油品的温度,控温精度要求达到±0.5℃。
其次则是根据被测油品的粘稠特性选择恰当的毛细管内径尺寸,保证被测油品流经毛细管粘度计的时间在规定的范围内。
另外,测定过程中毛细管粘度计必须保持垂直;毛细管粘度计常数须定期重新标定。
粘度指数检测方法:粘度指数是一个比较值。
它是用粘温性能较好(粘度指数定为100)和较差(粘度指数定为0)的两种润滑油为标准油,以40℃和100℃时的粘度为基准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为了计算石油产品的粘度指数,国际标准化组织石油产品技术委员会专门制订了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方法ISO2909-1998.我国也参照采用ISO2909-1981制订了国家标准GB/T1995-1998。
该标准规定了石油产品从其40℃和100℃运动粘度计算粘度指数的两个方法。
七种方法A适用于粘度指数低于100的计算,方法B适用于粘度指数为100或高于100的计算。
水分的测试方法:水分的测定标准为GB/T260-1977,也等效于ASTM D95。
测试原理是将一定量的试样与无水溶剂物混合,在规定的仪器中进行加热蒸馏。
溶剂和水一起被蒸发并冷凝到一个计算接受器中,而且溶剂和水不断分离。
由此从润滑油样中分离出水并并测定水分含量。
GB/T260-1977方法的水分含量(体积分数,后同)最小计量值为0.03%。
若水分含量大于0.00%小于0.03%则称为痕迹;而ASTM D95方法的水分含量最小计量值为0.05%。
闪点测定方法:(1)开口闪点测定方法:按GB/T267-1988执行,其基本操作步骤是先把试样装入內坩埚中到规定的刻线,其次快速升温,然后缓缓升温,当接近闪点时恒速升温。
在规定的温度间隙下,用点火器火焰按规定掠过试样表面。
以点火器火焰使试样表面上的蒸汽发生闪火的最低温度作为该样品的开口闪点。
(2)闭口闪点测定方法:按GB/T261-1983执行。
其基本方法是把试样加入封闭的加热杯内,在连续搅拌下用很慢的恒定速度加热。
在规定的温度间隙和同时中断搅拌的情况下,将一小火焰引入杯内。
试验火焰引起试样上的蒸汽闪火时的最低温度即为闭口闪点。
凝点和倾点的测定方法:(1)凝点的测定方法按GB/T510-1983进行。
测定样品凝点时,将试样装在规定的试管中。
在冷却到接近预计温度时,将试管倾斜45°。
经过1min后,观察页面是否移动。
记录试管内液面不流动时的最高温度作为凝点。
(2)倾点的测定方法按GB/T3535-1983进行,等效于ISO3016方法。
机械杂质的测定方法:机械杂质的测定方法是按GB/T511-1988进行。
其测试过程是先称取100g试样加热到70~80℃后再加入2~4倍的溶剂。
然后将混合液在衡重的滤纸上过滤,用热熔剂清洗滤纸后再进行衡重。
定量滤纸过滤前后的重量之差就是机械杂质的重量。
不溶物的测定方法:在用润滑油不溶物测定方法的标准是GB/T8926-1988,等效于ASTM D893。
具体方法是把一份在用润滑油样品与正戊烷溶剂混合,并在离心机上分离后慢慢地倒出上层油溶液。
用正戊烷洗涤沉淀物两次,再干燥称重,即得到正戊烷不溶物。
测甲苯不溶物时,则是在用正戊烷洗涤两次后,分别用甲苯-乙醇溶液和甲苯溶液各洗涤一次,然后干燥称重。
即得到甲苯不溶物。
斑点测定方法:GB/T8030-1987润滑油现场检测法中的滤纸斑点实验法规定了斑点测试的有关方法步骤。
按油斑点的沉积环、扩散环、油环的形状和颜色将斑点测试结果分为分别表示油品质量好、较好、较差、很差的四个等级。
该方法主要靠人工目测判断,判断级别也较粗糙,易产生误差。
针对GB/T8030-1987斑点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相继研制开发了一些数字化斑点测试仪,用于斑点的定量测试。
数字化斑点测试仪的测试原理是将已制好的油斑点,用高精度的CCD摄像头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对斑点的沉积环、扩散环和油环的面积、颜色分别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量化数值,然后根据有关经验公式,计算出油品污染指数(IC)、扩散性指数(MD)和油品缺点分数(DP)。
例如反映油品污染程度的IC指数测量范围可以是0.1~4,反映扩散性的MD指数测量范围可以是1~100.斑点数字化检测结果更加精确,能用量化的概念来反映油品的劣化趋势。
、抗乳化性测定方法:润滑油的抗乳化性主要用GB/T7305-2003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方法测试,该方法等效于ASTM D1401.当测定40℃运动粘度小于90m㎡/s油品的抗乳化性时,测定温度为54±1℃;当测定40℃运动粘度大于90m㎡/s油品的抗乳化性时,测定温度为82±1℃。
方法是将试样和蒸馏水各40mL装入同一量筒内。
在规定温度下,以1500r/min的转速将混合液搅拌5min。
停止搅拌并提取搅拌叶片,每隔5min从侧面观察记录量筒内油、水、乳化层体积的毫升数和响应的时间。
结果报告方式是:(油层mL-水层Ml-乳化层mL)时间min,例如(40-37-3)15min。
泡沫特性测定方法:测试方法是GB/T12579-2002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方法。
参照采用ASTM D892,该方法是:将200mL油样放入1000mL量筒内,按24℃、93℃、再24℃三个温度顺序进行测定。
每个程序通入净化过的空气5min,空气流量为94mL/min。
同时记录油面上的泡沫体积,这个体积成为泡沫倾向性,用mL数表示。
停止通气后泡沫不断破灭。
10min后再记录油面上残留的泡沫体积,这个体积称为泡沫稳定性,同样用mL数表示。
测试结果表示为:泡沫倾向性(mL)/泡沫稳定性(mL)。
抗磨性和极压性的测定方法:在四球极压试验机中三个直径为12.7mm的钢球被夹紧在一起,装于油盒中,并以实验油浸没。
另一个同直径的钢球安装在主轴上,并以不同的转速及负荷向上述三个固定的钢球施加负荷。
在试验过程中,四个钢球的接触点都被浸没在润滑油中。
通过测定每次试验后钢球表面的磨痕直径来求出代表润滑油抗磨极压性能的有关指标。
、酸值测定方法:酸值的测试方法分为颜色指示剂法和电位滴定法两大类(1)颜色指示剂法主要有GB/T 264-1983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和GB/T 4954-2002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
国外标准主要有ASTN D974。
颜色指示剂法主要用于浅色油品的酸值检测,深色油品的酸值用电位滴定法。
酸值颜色指示剂法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将试样溶解与方法规定的溶剂中,并用标准溶液滴定,以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并按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数量来计算式样的酸值。
(2)电位滴定法主要有GB/T 7304-2000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它与ASTM D664方法等效。
酸值电位滴定法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将试样溶解在含有少量水的甲苯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在采用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的电位滴定仪上,用氢氧化钾或盐酸的异丙醇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以电位计读数对滴定溶液作图,取曲线的突跃点作为滴定终点。
若无明显的突跃点时,取非水碱性或酸性缓冲溶液在电位计上的电位作为滴定终点。
碱值测定方法:润滑油总碱值的测定方法油SH/T0251-1993。
该标准系参照采用ASTM D2896,亦称为高氯酸电位滴定法。
方法规定可用正滴定法或反滴定法,通常用正滴定法。
其原理是:将试样溶解于滴定溶剂中,以高氯酸—冰乙酸标准滴定溶液为滴定剂,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进行电位滴定,用电位滴定曲线的电位突跃来判断滴定终点。
密度测定方法:密度计法密度计法是将密度计放入恒定温度的液体试样中读取密度计读数,用石油计量表将观察到的密度计读数换算成标准密度的一种密度测定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润滑油密度测定方法。
该方法是将润滑油样倒入清洁的密度计量筒中,再将装有润滑油样的计量桶放入某温度的恒温浴中,待温度恒定后,选用合适的密度计放入润滑油样中,当密度计在润滑油样中稳定后读取密度计上的刻度数并对该数进行修正,最后将修正后的读数换算成20℃时的标准密度。
水分测定方法:.重量法过程监控时采用的一种定量方法,其基本操作是在已恒重的称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油液试样后放入恒温烘箱中,烘干后冷却直至恒重。
方法操作简单、仪器设备费用较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不足之处是试样中水分含量高时,烘干过程中会发生飞溅,影响测量精度。
此外,试样中低沸点物质的存在也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2.变色法定性检测是否存在自由水的快速方法,基本原理是某些物质与水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包括变色试纸和变色膏法。
变色试纸法是将油滴在专用试纸上,如果试纸变色,说明油液含有水,试纸变色的面积大小和颜色深浅指示含水量的多少。
该方法仅适合透明或者颜色较浅的油,如液压油。
变色膏法是变色膏粘附在油尺或棒上,插入油中,如变色则指示有水。
3.目视爆裂试验对含量在500³10-6μg/mL以上自由水和乳化水的定性试验,不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操作现场都得到广泛应用。
其基本操作是将适量的试样滴在热板上观察,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听有无爆裂声。
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定量,且主观性较强,很大程度上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
热板的温度(通常控制在135℃为宜)、油中低沸点的组分、杂质及溶解的气体、油品的类型和黏度等可能会对结果判定产生影响。
在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人防护以防烫伤等。
判断规则如下:(1)无可见蒸汽气泡逸出,无爆裂声,可判断油样中无自由水和乳化水存在。
(2)有直径<0.5mm的气泡逸出且快速消失,判断水含量约0.05%~0.1%。
(3)有直径1~2mm的小气泡在油滴中聚集为大气泡后消失,偶有爆裂声,现象重复1~2次,判断水含量约在0.1%~0.5%。
(4)产生剧烈的气泡,并伴有明显爆裂声,判断水含量在0.5%以上。
4.红外光谱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特征峰位以及定量计算方法快速测定油中的水分含量,适用于水分含量0.1%以上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通常以3400cm-1左右的H-OH伸缩振动吸收峰作为测定油中水含量的特征峰,而以1630cm-1左右的尖峰作为油中存在水分的辅助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