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歌的诗眼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能够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不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因为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

语文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1、内容定位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古诗词“诗眼”的鉴赏方法2、修辞定格概括性、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

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

为了实现一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

“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

“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

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眼”一词是宋人分析唐诗的所用之言,并成为宋元诗话中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术语;“诗眼”多产生于近体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

“诗眼”位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以近体诗为例,来探究局部诗眼在诗中的具体位置。

因为五言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型多为上四下三,所以,往往把五言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叫作“诗眼”,是所炼之字,要特别在这个字上下功夫。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是炼字。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赴”是炼字。

但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言诗中有炼在第二字的,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也有炼在第五字的,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还有炼在第二字和第五字的,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尽”“入”“流”。

七言也有炼在其他字上的。

炼在第四字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炼在第七字的,如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中的“尽”“深”。

局部诗眼的锤炼,就是炼字,炼字有??字、虚字、响字、拗字等说法,这里主要说实字和虚字。

所谓实字,一般是指动词、形容词。

在近体诗中,所炼诗眼以动词、形容词较多,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略见一斑,故有炼实字以炼动词为主之说。

怎样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

怎样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

怎样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怎样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解读诗歌虽然与鉴赏艺术是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内容,即要达到一字传神。

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诗歌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

那么,我们该如何辨析诗眼呢?一、关注词类活用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

诗歌不仅要借助非常简洁的语言外壳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因此很多时候必须对语言作适当加工。

这就是说,诗人必须懂得“诗家语”,即诗人必须懂得如何对诗歌的语言作适当变形。

改变诗歌语言所用词语的词性是最主要的诗歌语言变形手段,而这些词性改变的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其实,诗歌中这种词语改变词性的用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

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例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就是将形容词“红”与“绿”活用为动词后,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又如,周邦彦的“两肥梅子”一句,也是将形容词“肥”活用为动词,从而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

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虽然各有妙用,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增强了诗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留意重点字词1.从形象性入手,留意动词。

鉴赏古诗词必须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意的动词。

因为,对动词表意的提炼往往是古诗词炼字的主要内容。

比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前人对其的评价是:“等闲星月,着一‘涌’字便觉不同。

”又如,王维《汉江临泛》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浮”与“动”用得十分传神:明明是自己所乘的小船在上下浮动,却说是眼前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动荡。

此句诗正是在这一“浮”一“动”中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并流露了作者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注]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

“锁” 是诗眼,被锁住之意 ,它形象地表 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深宫之内,无法泄露; 而“春色”是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春天 ,也喻宫女的青春年华,那些貌美如花的宫女 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她们的青春年华 。由这“锁”字自然地抒发了宫女对自由的 渴望。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 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问题:诗中“?”是诗歌的诗眼,请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闲居乡村,首二句选用了梅子、芭蕉表现初夏
这一时令特点的意象,营造清新幽静的意境,为下面抒 发心情的闲适奠定基础;三四句写初夏午睡后,悠闲地 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直接点 明心情的闲适。(第一步)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 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 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第二 步)
北望燕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简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 它对全诗的 景物描写起到了统领作用。 诗人用茫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渐沉的 夕阳、归巢的寒鸦等景物,烘托了诗人哀怨 、惆怅、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亡国失家 、眷恋家国的悲伤之情 。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 诗简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 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 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 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 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 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 “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 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 罩全篇,堪为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歌鉴赏如何找诗眼

诗歌鉴赏如何找诗眼

诗歌鉴赏如何找诗眼诗歌是一种使用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技巧,表达出生活的美好与哲理。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何准确地鉴赏诗歌并领悟诗人的意图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诗眼,发现诗歌中的美和智慧。

首先,了解诗的基本要素是理解诗歌鉴赏的基础。

诗的基本要素包括韵律、节奏、意象和表达技巧等。

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它们给予诗歌一种动听的音乐感。

意象是指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比喻来传达诗人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

诗人通过意象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之更具感染力。

而表达技巧则是诗人运用语言的手法和艺术修辞,如借景抒情、夸张等,用以表达情感或呈现特定的思维。

其次,诗歌鉴赏需要我们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

诗歌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与诗人共情,体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

诗歌往往可以触动人心,唤起共鸣,通过与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意图。

此外,对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面。

诗歌往往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观点。

此外,灵活运用诗歌分析方法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诗歌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意象分析、语言分析和上下文分析等。

通过对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意图。

同时,将诗歌放在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进行上下文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含义和价值。

最后,诗歌鉴赏需要持续的阅读和实践。

只有通过接触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我们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

随着阅读的积累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诗眼将逐渐敏锐起来,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诗眼,更好地鉴赏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和智慧。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1. 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 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考点对接教材】01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02梦游天姥吟留别(必修上)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诗眼一般在诗的哪儿

诗眼一般在诗的哪儿

诗眼一般在诗的哪儿
一首诗的眼睛的位置要根据不同的诗来判断。

因为每首诗的结构都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诗眼是全诗的关键词(也就是写这首诗的主旨)。

诗眼一般处于诗歌生产的关键位置。

怎样找准诗眼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和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很大的一个词,尤其是点石成金这个动词。

诗眼所在位置的作用
1.第一句或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引导全篇,为全篇定调。

2.在第三句或颈环节,是一个转折或递进的步骤,深化了整篇文章。

3.在尾句或尾联中,目的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或概括,使之简洁有力。

4.一般绝句的第二句或者格律诗的对句比较少见。

诗歌鉴赏复习:浅析“诗眼”

诗歌鉴赏复习:浅析“诗眼”

浅析“诗眼”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一、句中眼。

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

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一般是、。

(一)、动词
例1: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例2: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例3: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二)、形容词
例4:王维《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二、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例5: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例6: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7: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诗词鉴赏的十大技法

诗词鉴赏的十大技法

诗词鉴赏的十大技法技法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技法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诗歌鉴赏之诗眼

诗歌鉴赏之诗眼

答题示例
闺 怨 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请指出哪个字是诗眼,并分析妙处。 答: “忽”字(一) 。 “忽”字表明少妇漫不经意间 忽然看到闯入眼帘的柳色(二) ,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一个 “忽”字将这位满脸稚气的少妇在情绪上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字。(一)表明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 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二) 主人选取劝酒辞这一细节集中表现此刻强烈、 深挚的惜别之情。 (三)Leabharlann 作业:见课后作业单
谢 谢!
2、“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 (词):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 “愁”、“思”、“忆”、“凉”、 “孤”、“冷”等; (2)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运用比 喻、拟人等手法,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以 动词或形容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 或暗地围绕它来写,常以动词或形容词为 主。
古诗鉴赏之“诗眼”训 春晴 练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是诗眼,为什么?
“疑”字是诗眼 (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 蜂蝶以人的情感,想象奇特,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此时的小园、蜂蝶、春色顿时焕发出异样神采, 那种残春之景一扫而光(步骤二)。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 “满”字(一)。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 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二);从情景关系 上看,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堪 悲”(悲伤愁苦)之情(三)。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语言——诗眼

鉴赏诗歌的语言——诗眼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

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古诗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什么是诗眼呢?简单地说,诗眼就是诗词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详细地讲,诗眼就是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的能够统领全句、全联或全篇的字词,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诗眼有很多特性,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鉴赏诗词。

一、诗眼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用做诗眼的词语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比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就直白地流露了诗人虽然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却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不仅读之令人扼腕,还准确深刻地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二、诗眼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与情趣性这类用做诗眼的词语一般都是动词。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盎然之景,还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了诗人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更流露了作者经历罢相后虽被征召回朝却依然忧虑重重的情思,其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与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

这大概也是王安石不厌其烦地易“十许字,始定为‘绿’”的原因吧!再如,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更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怒放时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形象且极具情趣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并被王国维赞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三、诗眼能统领全句、全联、全阕甚至是全篇白居易《长相思》的上阕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根本不会觉得词句有什么奇特之处,无非就是写了两条河在流,而且还是流到了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到“愁”字诗意就陡然发生变化,不仅山水含愁,而且万物齐悲,词人的哀愁一下子就弥漫于山水,充塞了天地,一个“愁”字便点燃了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一。因此是该诗的诗眼句。(步骤一、二)
一、“分析诗眼”题解题技巧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的时
候用描 述的方法解释,不能用直译的手法。如上面
的[例3][例4]都属于这种情况。 2.联系全诗的感情作答。有的诗以抒情为主,那么分 析诗眼就要联系全诗的感情。如上面的[例3]即是。
3.联系全诗的表现手法作答。有的诗的感情是 与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联系感情的时候, 还要顾及表现手法。如上面的[例4]即是。另外, 对于“诗眼”的鉴赏,还应注意在结构上的关 键作用。
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二、“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 理由。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
[参考答案]
(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
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 (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 合在一起。所以“凉”字是诗的诗眼。(步骤一、二)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例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答:
[思路分析]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
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为诗眼的句中意;(2)将诗眼延伸 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
豁,舒展。
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句,特别 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思路分析]
(1)先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峰清瘦
出云来”一句的意思,(2)特别要点明“清
瘦”二字的妙处,(3)再结合全诗表现的作 者的精神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1)“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意为云彩散去,
数座峻峭的山峰显露出来,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 ”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 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 始出来”的艺术效果。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写出了 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反映了作 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诗句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
如何分析诗眼
考查点
分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
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
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 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这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 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 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