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带总复习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力求突出一下几点: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情境----相片,相片上的人或物都比实际照的这个面要小许多,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
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
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
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二单元比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数学好玩………………………………………………… 4课时整理与复习………………………………………………… 2课时总复习………………………………………………… 28课时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
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反比例》含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反比例》含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能识别并区分两种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比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1.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反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3. 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难点: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键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判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新授: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两种比例关系的区别。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判断是否为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正比例关系:定义、特点、例子。
2. 反比例关系:定义、特点、例子。
3. 判断方法:看商是否一定或积是否一定。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个正比例和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并解释原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两种比例关系的辨识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含有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学校:姓名:时间:数学教学计划(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校姓名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2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
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
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
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比例”、“图形的运动”、“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好玩”和“总复习”六部分。
“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1、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2、比例: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4个课题。
3、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旋转(一)”、“图形的旋转(二)”“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 4个课题。
4、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4个课题。
5、数学好玩:包括“绘制校园平面图”、“神奇的带子”、“可爱的小猫”3个课题。
6、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比例尺。
3、学生在图形的运动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总复习》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总复习: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引言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段教学经历进行反思,并总结出一些改进的措施,以期在将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过去的几个学期,我常常将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
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习等等。
然而,我发现并意识到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六年级数学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资源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我过去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有时候我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将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教材、课件、教具等等。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如提问、小组合作等等,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
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将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学生参与度的提升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1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
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
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2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1、底×高÷2=面积(一定)2、底×高=面积×2(一定)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反思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反思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高冰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学生系统的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以及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的完成也使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操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反思。
1、教学环节的安排较为合理,从复习旧知入手,使学生感悟到什么是平面图形,观察物体的方式等。
先让学生回顾,再说一说,整理归纳,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进行了复习。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整理。
这几环节的设计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备课之初没能设想全面,可以让学生选择两个或三个平面图形进行整理,这样既可以给后面的练习留出充分的时间,有能更多的展示学生的作品,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
3、教学中多次提到了本册书中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延伸。
如教学中提到的平面图形是封闭的图形,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是由长方形转变而来的等等。
没有做重点的强调,但都有提及,尤其学生动手画图时提出要求:必须是封闭的图形。
这要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意识,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形成较好的初步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4、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力求简洁,并突出本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有关图形和几何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记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教学最终,应由学生再系统的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这部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遗憾。
整体看来,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所有环节,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也较好,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这也说明学生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尤其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的平面图形的特征,比我所预想的还要全面、准确,这也使我更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整理能力可以更进一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做这方面的尝试,使学生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教案与反思
4、综合与实践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目标:
1.梳理在以前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灵活运用。
2.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学会整理知识,领悟学习方法,自觉反思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能够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并能画出它们的图像。
3.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速度、密度等。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通过实例识别正比例与反比例。
四、教学难点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混合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组织学生进行口算、识别实例并画图等活动。
3.实时提取学生的疑问解答和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自我介绍,交代当天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重点。
2. 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介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口算向学生举一些简单实例说明。
3. 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老师用实例向学生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并提供应用实例让学生体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
4. 学生练习老师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实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5. 进行讲解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6. 学生巩固老师提供一些混合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体验所学知识。
七、教学成果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图像以及运用方法,更好地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门知识。
八、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讲解生动、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但是针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应当有一些补充说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同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带总复习-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带总复习-教学反思)课程介绍本课程为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共包括15个单元,分别为: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组合图形5.推理方法初步6.平面图形的性质7.面积的测量8.有理数9.等比数列10.比例和相似11.立体图形的认识12.立体图形的计算13.概率初步14.直线与角15.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每个单元均配备详细的教案,便于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
此外,本课程还包括总复习和教学反思两部分,帮助教师回顾教学过程,查找不足,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
总复习总复习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点回顾和习题练习。
知识点回顾1.第一单元:一次函数•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象•表格法和图象法求函数值•函数关系式,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的应用2.第二单元:二次函数•函数图象及性质•函数的解析式及图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二次函数图象的通项式•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应用•二次函数的应用…习题练习本部分提供大量的习题,覆盖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该部分旨在帮助教师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是否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必要的延伸和拓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有趣?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否有适当的技术支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否舒适安全?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是否有合适的资源和设备支持?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分析,以期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语本课程为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包括15个单元、总复习和教学反思三部分。
2019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含有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姓名:时间:数学教学计划(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校姓名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2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
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
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
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比例”、“图形的运动”、“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好玩”和“总复习”六部分。
“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1、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2、比例: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4个课题。
3、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旋转(一)”、“图形的旋转(二)”“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 4个课题。
4、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4个课题。
5、数学好玩:包括“绘制校园平面图”、“神奇的带子”、“可爱的小猫”3个课题。
6、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比例尺。
3、学生在图形的运动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
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面的旋转》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感觉做到了以下几点:1、素材——注重现实性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趣味的情境之中,如:生活中“旋转的美”“找一找”等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问题——呈现开放性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中“旋转游戏”、小组内的“操作活动”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上学生非常执着、认真、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每个问题都得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开放了课堂空间又开放了学生思维;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特别在探索、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和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潜能得到开发,他们所收获的远非数学知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把小球看成一个点,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课本(看成一个长方形),感受“面动成体”。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
“旋转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体验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推理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用2π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部分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可能会费时费力,出错率高,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辅导。
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验证“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猜想,在验证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经历的价值在于获得自主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教师通过直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产生合理猜想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体验,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想到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总复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信息,体会其中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包含整数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这些数的意义。
在学生举例比较大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举例的普遍性。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分数、除法和比的意义及联系。
在说各种数表示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图书中找一些分数、小数和百分数。
学生在总结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时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总结得不够全面,语言表述不够准确,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适时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心里充满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本节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蕴含了许多总结性的东西,知识量大,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此部分的教学一定要强调正确、细致地进行计算。
在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挑选的例题一定要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前,要学生进行一次“估算”调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思考许多问题,如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估算,是如何估算的,这就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了。
同时,利用学生收集的素材教学,增加了现场感,并且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际意义及估算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运算律、公式,并让学生分析、讲解、评价自己做的题目。
这样,学生一般都会积极参与。
这节课应该提供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复习运算律在计算中的运用,在练习中找到不足,弥补不足。
教学应避免学生说的话多,练的题少。
用字母表示数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在本节课上我通过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运用字母表示所探索出来的规律,唤起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回忆,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在整理、复习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整理与复习 可能性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学具:(学生6-7人为小组。
)每组准备装有黄、白两种颜色乒乓球的纸盒1个;记录纸一张。
教具:自制课件;视频展示台;常识课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小奖杯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听一听)“生死牌”故事。
(师口述古代一个聪明在押犯人利用“生死牌”巧妙地使自己死里逃生的故事。
)2.问题一:盒子里如果是生、死,这个犯人的命运怎么样?——生:可能活,也可能死。
问题二:盒子里换成了死、死,这个犯人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
3. 师:犯人从“可能死”→“一定死”→“生”,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4.小结展题。
这里其实还包含着数学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好吗? [生:好!]二、探究新知师:请看,老师把“生死牌”换成球。
(请注意观察。
)(一)确定性事件(摸一摸)1.第一次操作:3个黄球(1)猜测:摸出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抽1-2生摸)(2)师:如果再摸,重复10次。
你猜会得出什么结果?(生:全摸到黄球)从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黄球吗?有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吗?你们敢肯定吗?想什么方法验证?(生:动手摸一摸)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先讲)(课件显示“合作提示”:分工:摇盒、记录、摸、监督、汇报……)(3)生操作验证,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一句话?(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同意的请坐正。
(板书:完全确定、一定、不可能)(二)不确定性事件1.第二次操作:2黄2白(1)猜:放入2黄2白,先猜,①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球吗?②如果摸10次,会有几种可能?(2)说:谁能说一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复杂图形的体积和解决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采用直观入手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践来认识形体特征,并在掌握形体特征的基础上理解表面积的求法,通过变形和做实验的方法得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可形成几何体”,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想象相结合,这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等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1 面的旋转1课时2 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3 圆柱的体积 1课时4 圆锥的体积1课时5 练习一 1课时面的旋转。
(教材第2~4页)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
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长方形、三角尺、直尺、圆柱和圆锥模型等。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内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现在让我们做实验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进行旋转)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图形都可以通过旋转得来。
师:这就是旋转的奥妙。
师:首先我们把这个小球看成一点,那么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生:曲线。
师:能具体概括一下吗?生: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我们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点动成线”。
(板书:点动成线) 师: 那么,如果把这支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什么?生:面。
师:能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吗?生:线动成面。
(板书:线动成面)师:很好,(举起课本并旋转)如果把这本数学课本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样运动的呢?会形成什么呢?生: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也就是“面动成体”。
(板书:面动成体)师: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吗?生1:玻璃球的滚动轨迹可形成线。
生2:一把直尺在桌面上作平移运动时形成的轨迹可形成面。
生3:长方形的旋转可形成体。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板书课题:面的旋转)活动一:(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师:观察上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探讨、汇报。
生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条直线。
生2:雨刷器左右摇摆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平面。
生3:一扇长方形旋转门旋转后形成一个圆柱。
活动二:让学生用纸片和小棒做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生1:长方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柱。
生2:半圆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球。
生3:直角三角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锥。
教师出示:师:请同学们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学生拿出学具实际操作,然后讨论,最后汇报。
教师巡视,适时作出指导。
生1:1——1(圆柱)。
生2:2——3(球)。
生3:3——4(圆锥)。
生4:4——2(圆台)。
老师予以表扬。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分别有哪些特点?生1: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另一个面是曲面。
生2: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和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围成图形的面可能有曲面。
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学生自学第3页“试一试”中“认一认”,然后小组讨论。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
生2: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怎样测量圆柱的高呢?要注意什么呢?生1:先把圆柱竖着放平,然后用直尺测量。
生2:测量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圆柱的下底面。
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小组讨论、汇报。
生1:先把圆锥竖着放平。
生2:再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生3:最后竖直地测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师:大家通过动手操作与探讨,进一步认识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以及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大家来总结一下吧!生1: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
生2:线的运动形成一个面。
生3:面的运动形成一个体。
生4: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作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生5: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作侧面。
生6: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面的旋转点线面体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圆),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的高。
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只有一条高。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把小球看成一个点,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课本(看成一个长方形),感受“面动成体”。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
“旋转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体验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A 类1.填空。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作( ),它们是( )的两个圆,两底面( )叫作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 ),从圆锥的( )到底面圆心的( )是圆锥的( ),圆锥只有( )条高。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3厘米,以较短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 )。
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
( )(考查知识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能力要求:会根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判断旋转一个平面图形后形成的立体图形)B 类有一段公路要维修,设置了一排圆锥形路障,每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40厘米,一共摆了15个,每两个路障之间的距离是1米,从第一个圆锥到最后一个圆锥共占多长的路面?(考查知识点: 对圆锥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能力要求:会根据圆锥的基本特点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1)底面完全相同之间的距离(2)一个圆顶点距离高 1 (3)圆锥2.(1)✕(2) (3) (4)✕B 类:40×15=600(厘米)=6(米) 1×(15-1)=14(米) 14+6=20(米)教材第3页“练一练”1.1——3 2——1 3——4 4——22.(1)圆柱(2)圆锥(3)圆柱(4)圆锥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圆),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的高。
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只有一条高。
3.第一幅是圆锥,第三幅是圆柱。
4.略5.长:39厘米宽:26厘米高:11厘米6.1——4 2——1 3——2 4——3圆柱的表面积。
(教材第5~7页)1.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2.通过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根据具体情境,使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理解求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和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三个圆柱(其中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剪刀、圆规、三角尺。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的一些特征,拿出你们课前制作的圆柱,谁能指着它说说我们学了圆柱的哪些知识?生1: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