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社会性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一、结构,见书P7——P15页,,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
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
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
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
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
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
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
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
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
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
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
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
市场营销第8章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
针对其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特点,提供高端、定 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中产阶级
推出符合其性价比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加 强品牌建设。
下层社会
提供价格实惠、质量可靠的基本生活用品,满足 其基本需求。
04 案例分析
家庭营销案例
总结词
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需求和价值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 销策略。
详细描述
参照群体的类型与作用
直接参照群体
指个体直接接触并有 直接影响力的群体, 如家庭、朋友、同事 等。
间接参照群体
指个体间接接触或通 过信息传播对其产生 影响力的群体,如明 星、名人、行业专家 等。
所属参照群体
指个体所属的群体, 如民族、宗教、职业 等。
渴望参照群体
指个体渴望成为其成 员的群体,如高端品 牌的目标消费者。
中产阶级
收入和教育水平中等,注重性价比和品质。
下层社会
收入较低,消费需求以基本生活用品为主, 价格敏感度高。
社会阶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中产阶级
注重性价比,寻求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上层社会
追求个性化、品味和品质,愿意为品牌溢价 买单。
下层社会
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对品牌敏感度较低。
社会阶层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05
02
详细描述
某品牌通过邀请明星代言和网红推广,利用 其影响力和粉丝群体,成功扩大了品牌知名 度和销售量。
06
04
详细描述
某品牌针对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推 出了一系列时尚、潮流的营销活动, 成功吸引了目标客户,提高了销售效 果。
详细描述
某品牌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满 意并愿意向亲朋好友推荐,通过口碑传播,提 高了品牌美誉度和信任度。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本章参考书目
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朴,CH5 产业经济学,干春晖,CH11-12 产业经济学,芮明杰,CH23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产业组织政策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 的市场失灵,政府为了维护有效的市场竞 争而制定和采用的调整生产结构、规范市 场行为的产业政策。
目标: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前言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中的核心部分 目的:理解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以便明智
地评判其效应 产业政策的基本步骤
确立评价标准 应用评价标准来鉴别私人部门表现失当的领域 政府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诱导、说服或迫使私
人部门修正其做法,减轻不合意行为的后果
主要内容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9.2 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9.3 反垄断政策
要点
• 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 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 经营者集中。
谢谢大家! 欢迎多提宝贵建议!
规制失灵
• 企业内部低效率的产生
•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 • 规制的目的和结果不一致争 • 特许投标制 • 价格上限规制 • 社会契约制
政府规制政策
放松规制
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和鲍莫尔等人发展的“可竞争市场”理 论都认为应当放松管制。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实行规制还是放松规制,采取何 种规制方式,应该视具体产业而定,并且最终取决于规制的成本—收 益分析。
政府规制政策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
进入规制 主要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但程度不一。
价格规制 采用了平均成本定价法解决了定价矛盾,主要形式是公平报酬率 规制。 公平报酬率=(负债资本/资本总量)*负债资本率+(自有资本/资 本总量)*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
第八章 社会组织
• 社会组织结构的功能:
1、提高组织效率 2、沟通信息 3、稳定情绪 4、合理分工,统一行动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
• 组织的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
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 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 其构成要素有权力、职位和部门。
(三)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一)非正式结构——指组织系统的成员 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自发形 成的一种群体结构关系模式。
• The following may thus be said to be the fundamental categories of rational legal authority: • (1) A continuous organization of official’s bound by rules. • (2) A specified sphere of competence... • (3) The organization of offices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y... • (4) The rules which regulate the conduct of an office may be technical rules or norms. In both cases, if their application is to be fully rational, specialized training is necessary... • (5) In the rational type it i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or administration... • (6) In the rational type case, there is also a complete absence of appropriation of his official position by the incumbent... • (7) Administrative acts, decisions, and rules are formulated and recorded in writing, even in cases where oral discussion is the rules or is even mandatory... • (8) Legal authority can be exercised in a wide variety of different forms...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8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 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 现,他们还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 质; 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受当时情绪的影响,因 此很不稳定。
程度。
可编辑课件PPT
17
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在幼儿形成自尊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早期教养方式的敏感性影响着婴幼儿建立一 个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模式。给孩子现实适中的 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高自尊。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会比 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评判他 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随着年龄 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价,在孩子 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用。
可编辑课件PPT
28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可编辑课件PPT
13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 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 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 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可编辑课件PPT
14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① 1984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② 1984年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理论创新
(1)正本清源--1992年南巡讲话
(2)科学概括--1992年十四大
•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①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 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了我国社会 的社会主义性质。
②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 一步完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既非劳动者实际付出的个别 劳动,也非社会必要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 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 社会平均劳动。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基本要求:
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分配依据是要素所 有权
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 财富
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在华独
资经营企业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
第八章政府规制(三),
此外,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业的行为目标也存在一定的 差异,前者主要关注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与生 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实现,而后者主要追求自身利润的 最大化。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 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来处理。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政府规制部门是委托人,被规制企业是代理人。采用传统的规制理 论就会产生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 具体说就是:被规制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隐瞒成本水平,尽 量高报自己的成本(隐藏信息);同时,由于被规制企业为降低成 本而做的努力很难被政府规制部门观测到,所以前者可以选择“偷 懒”而不被发觉(隐藏行动),后者也不知道应该支付或补偿多少 才会使企业愿意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 传统规制理论没有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把政府规制部 门看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也就不会设计出克服逆向选 择和道德风险的规制方法,从而造成规制效率低下。激励规制理论 则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立论前提,把规制问题看作是委托代理问题, 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规制合同,以提高规制效率。
8. 政府规制(三) 内容摘要
激励性规制的目标:有效竞争
特许投标竞争
区域间比较竞争
直接竞争
社会性规制
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过程中,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 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政府规制部门掌握的关于企业 的信息要比企业自身掌握的相关信息少得多。表现在: 第一,被规制企业更了解必要的生产技术;被规制企业知道 自己为降低成本做出了多少努力,而政府规制部门对此却无 法测量; 第二,政府规制部门常常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产量 和质量等变量,等等。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 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因素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 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 做的一种规定。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一、品德概述
(1)社会性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3.道德规范的性质
‚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 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 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卢梭 (2)相对性 道德规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 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
第八章 组织文化(完整版)
第八章组织文化(一)判断题1.文化体现在外部环境中,包括人工创造的环境和自然原生态。
2.文化具有社会性、综合性、一般性、层次性、绝对性等基本特征。
3.组织成员不管处于哪个层次,都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和约束,但同时都能反作用于组织文化。
4.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5.如同文化一样,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有三个:潜层次文化、表层文化、显层文化。
6.精神层的组织文化是组织价值观的核心,是组织文化的灵魂,因此是维系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7.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和检验功能。
8.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竞争战略和发展方向。
(二)填空题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和_____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_和_____。
3,依据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将组织文化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
4.从本质上讲,组织文化是一种抽象的_____,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现象、意念性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
5.制度文化是指人类适应和_____和_____需要而主动创建的规范体系。
6.组织文化的核心是_____。
7.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它能够以各种徵妙的方式沟通组织成员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_____、_____和_____,培养和激发其_____。
8.选择正确的_____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
(三)选择题1.关于组织文化,正确的说法是()A.变化较慢,一旦形成便日趋加强B.变化较快,随时补充新的内容C.变化较慢,但每年都会会抛弃一些过时的内容D.变化较快,特别企业管理人员变更时2.下列关于组织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的文化都是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组织文化则可以是在组织努力的情况下形成B.组织文化具有自我延续性,不会因为领导层的人事变更而立即消失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组织文化应该使组织成员面对某些伦理问题时产生多角度的认识D.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会对组织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3.塑造组织文化时,应该注意_______()A.主要考虑社会要求和行业特点,和本组织的具体情况无关B.组织领导者的模范行为在组织文化的塑造中起到号召和导向作用C.组织文化主要靠自律,所以不需要建立制度D.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无须改变4.下列不是组织文化的特征的是()A.具有很强的系统性B.组织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受到所在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C.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现象、意念性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D.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绝对稳定性5.一家企业的组织精神是团结、守纪、高效、创新,严格管理和团队协作是该厂两大特色。
高二政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 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 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灾难中闪烁人性的光辉
灾难中闪烁人性的光辉
•
新奥尔良市被飓风带来的洪水淹没
灾难中闪烁人性的光辉
• 2005年8月30日,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 的新奥尔良市,由“卡特里娜”飓风带来 的洪水将城区淹没。“卡特里娜”飓风自 29 日在美国南部地区登陆以来,已经造成 至少55人死亡,100多万人受灾。
• 神舟系列飞船经过6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 得到进一步完善,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 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对吗?
动物的属性
不同点
人的属性
相同点
人与动物相同的属性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 开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 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如食欲、 性欲、求生欲等。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 这崇高的追求目标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就是坚强的事业心。郑培民同志身居领导 岗位,心系人民群众,他始终把“做官先 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 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 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 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义重于生”的精 神风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 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 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 胜利。 • 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 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 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跨文化交际_第八章_第二节_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结构改良与语义 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结构形式上的分析已经逐步让位于语义的研究;语义
研究中又特别注重语言社会意义的研究。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反思与认知研究阶段。
一个重要变化:在语言认知研究同语言性别歧视研究之间建立了
一种关联。 这一阶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对前一阶段研究内容的认真反思,加强了实证研究;
(3)无视一性别存在,凸显另一性别的语言现象;
(4)刻意掩盖,极力粉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语料搜集与身份 验证阶段。 观察角度:基本上是采用女权主义的观察视野。 研究方法:内省式研究和民俗语言学方法,以书面材料为对象。 考察内容:现代英语中含有显性性别歧视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参与群体:媒体的积极介入,广大民众踊跃参与。 本阶段主要是唤醒公众意识,充分认识歧视危害性。现象分析缺
汉民族的情况也一样。古代汉语中用于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单数的
语言形式不少,但却没有一个单独用来指代女性的。从标记理论来看, 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系统中,阳性代词表现为非标记形式,所以理
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泛指的通称形式;如果要特别指明所指对象为女性,
有必要在上下文中采用其他形式标记,才能使得回指照应的意义落到 实处。
(二)词语形式上的不对称现象
许多英语词语仅有表示男性的用法,没有体现女性存在的形式。
Word of Man chairman Man of the Year Word of Woman —— —— Word of Man seminal virile Word of Woman —— ——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了解婴儿的气质对父母养育的意义
1、了解孩子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比较稳定的,但并 不是不可变的。婴儿的气质影响了其与抚育者之间 的关系。反者依然。
2、研究者发,影响同步性在提高难相处婴儿的自 我控制方面特别重要。影响同步性:有点像跳舞, 一个舞伴领舞一段时间,另一个舞伴又领舞一段时 间,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运动相互重叠、彼此对应。
结果表明,在这三个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抗拒引诱 的能力在年龄18~30个月之间稳定上升,言语发 展得较好的儿童自控能力也较高。
(3)抗拒型。当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 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 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 气的抗拒行为,甚至于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 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哭闹,很难安抚他。
(3)无组织的紊乱型。是最不安全的,当与母亲分 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 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 方,或用一种茫茫然的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 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 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40%) 很快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容易
适应新的经验。
(2)抚育困难型(10%) 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规律,接受新经验比较困难,
对环境刺激倾向作出强烈的否定反应。
(3)启动缓慢型(15%) 安静、不爱活动,对环境刺激作出温和低调的
反应,心境经常是不开朗的,对新经验适应的速度 比较慢。
实验是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的。室内摆放
着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椅子是给母亲坐 的,另一把是为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 其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 实验的整个过程。母亲和陌生人事先被告知要按照 一个实验情节次序行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概述
• 阶段三:胜利是无上的喜悦。到 42-60个月大时,情况开始有所 不同,赢得比赛获得的快乐强于 完成工作本身,幼儿已有输、赢 的观念。
2021/4/23
五、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 测量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通常有注意力集 中与分散测验,图形配对测验、迷津测验和延 迟满足测验等。
2021/4/23
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021/4/23
•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萌芽
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 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建立 自尊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2021/4/23
二、同伴接受性研究
同伴关系的测量
➢直接观察儿童的行为; ➢询问其他人:老师或家长; ➢询问孩子(社会提名法);
2021/4/23
二、同伴接受性研究
同伴接受性的影响因素
①父母的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的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2021/4/23
三、人际冲突与社会性问题解决
生理社会理论
• 莫尼等人(Money & Ehrhardt,1972)提出的 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 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 的意义。
• 动物实验揭示,对许多动物在出生以前注射 雄性激素,可以使雌性动物出生后表现出较 高的活动水平和更活跃的游戏活动,并会抑 制它们的母性关爱特征。
点: ➢ 在自尊的性质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很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 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
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 生问题,为人生观的最终确立定下了基调。但由于大学生 还没有真正地涉足社会,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再改变。只有等参加工作以后,通过理论 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 败的经验;
二是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
三是独立意识的发展;
四是个体在社会及家庭中地位及身份的变化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 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主要发 展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但后 来的研究表明,大约要到大学期间,才 能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因此,进入成年 早期的个体最初的发展课题仍是自我同 一性的确立。
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中的合 理成份以及创造性成份明显增加,克服了 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过于 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用。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 思维为主
❖ (二)成年早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 维的重要时期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新颖、独创、社会价 值
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科学 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为 25~45岁,最佳创造年龄具有领域特殊性。
➢化学家 ➢发明家 ➢数学家 ➢医学家 ➢物理学家 ➢植物学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
26-36岁 25-29岁 30-34岁 30-39岁 30-34岁 30-34岁 35-39岁 30-39岁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 值观的选择和确立成为一个十分 突出的时代问题。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个人空间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所谓的个人空间是指个体身体周围 存在着的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他人 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融于社会中 的个体的焦虑和不安。 个人空间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个体心理 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也叫“身体缓冲区”。
3.人为什么需要自我空间呢? 出于一种自我保护; 人类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一种本能。在 身体上,个体不需要和别人离的太近, 如果距离过近,个体会缺乏安全感。
人类也是群居的。但人类这样做,并不 是由于这样做是好的或正确的,也不是 因为它是有用的,而是一种人们天生的 本能的行为。 本能的观点具有无法检验性。
心理学家们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给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能观以可能的解释。 生存 繁衍后代
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任何可以 增加生物体生存机会的特性历经演变成 为生物体的显性基因。所以,具有这些 特性的生物个体在自然界生存下来,在 漫长的进化中,人类的后代就具有了这 些特性,并被先天的确定下来了。
第八章
人的社会性
人类具有群居性
一、人类害怕孤独
18世纪欧洲探险家史金克 四年独居生活
人是社会性的,对于人来说,任何一个 个体都必须或多或少的和其他人发生联 系,形成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并由此 组成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
人为什么是社会性的? 人类给体为什么非要和其他人类生活在 一起并进行相互交往呢? 大多数的人类为什么无法忍受远离尘世 的孤独生活呢?
C.亲密关系 关系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站得越近。
5.个人空间的的四种常见关系 心理学家赫尔最早对人际沟通与个人空间 距离进行了研究,他把人际沟通与个人空 间距离划分为四种常见的关系: 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 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 指有亲密接触的人在交往时的空间距离, 如恋人或爱人; 双方的距离一般是0-50cm
学习使社会性成为了人类的一种特性。
4.社会性源于人的需要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随着人类的成长, 人类个体将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强烈的想 要得到满足:如爱情的需要、成就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权利的需要等等。 这些需要中的每一项都必须依靠其他人 的提供才能得到满足。个体在孤立的状 态下是很难使这样的一些需求得到满足 的。
为了生命中不断涌现的需求的满足,人 类保持着与其他人一起生活的习惯,并 使之成为我们人类的一种特性。
三、影响人们社会性欲望的因素
是什么因素在加强或减少着人们要和其 他人相处的社会性的欲望呢?
对人类社会性实验研究的最具发言权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沙赫特。 他在1959年发表了被认为是心理学历史上 的经典的关于人类社会性的实验研究的 报告。
2.社会性源于人的内在决定因素
持此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内 在决定因素,特别是人类在其生命早期 孤弱不能自助的特性,引起了人类个体 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
3.人类的社会性源于学习
人们和其他人在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学习 的过程。
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儿童学到了:当个体有 需要时,只要和其他人在一起,求助于他人, 就可以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人们要和其他人 生活在一起的联系就被强化了,强化的结果, 使要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成为其日常 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特性。
二、心理学对人类社会性的解释
人类的社会性,即指人类的群集性,是 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 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 社会性是人类社会一个及其普遍和重要 的现象。
1.社会性是人的本能
最早对人类的社会性进行 研究的心理学家是麦独孤 (William McDougall)。 麦独孤认为:社会性是人 类的本能之一。人类天生 带有许多先天故有的特性, 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 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 倾向。
个人空间也不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也 就是说,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没有绝 对的意义,需要的量和我们对被侵犯的 反应取决于特殊的环境。
4.个人空间距离的个别差异 a.种族
英国人和瑞典人,相互站得比较远; 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相互站得比较近;
南美洲人、巴基斯坦和阿拉伯人,相互站得最近。
B.性别 女人比男人相互间站得更近。
五、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的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心理学研究发现,陌生人之间自由选择 位置时通常会遵循这样的法则:一方面 既不会紧紧挨着陌生人,任由其他位置 空着;但同时也不会离那个陌生人太远。
在生活中,人们通常选择既能给人留有 一定空间,又不会对人家造成无声伤害 的位置。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度疏远原则”。
1.此研究结论:恐惧是引起并影响人们 社会性欲望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生活中的现象:孩子在家中的排行,会 影响一个人的社会性欲求。 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越往前,社会性欲 求相对也越强。
有没有天 生就喜欢 孤独的人 呢?
【自闭症患者】 : 自闭症发生的时间往往是在人生早 期阶段(两岁以前)。 表现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冷漠,自 我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他人 接触,没有目光语言的交流。 自闭症的根本原因是先天生物学因 素。
荒岛上的孤独者、修行过的教徒 孤独产生恐惧感
假设:如果孤独会使人产生恐惧,那么 人在恐惧的状态下是不是就会产生要和 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倾向呢? 是否恐惧感越强烈,要和其他人在一起 的欲望就越强烈呢? 经典实验——女大学生、电击、社会性 寻求(减小恐惧的感觉、社会对比)。
个人距离 : 指有亲密友谊关系的人或日常生活中同 事间在交往时的空间距离; 彼此的距离一般是50-130cm
社交距离 : 指非个人化的或公务性的社会交往时的 空间距离; 相互间的距离一般是1.3-1.4米
公共距离: 指政治家、演职人员等公众性的人物与 公众的正规交往时的空间距离; 一般为4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