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口与发展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加快。 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 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 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 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 展到30亿(30年)。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 由30亿发展到40亿(15年),至1987年突破50个亿, 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 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 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 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 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 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 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 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 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 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 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 政策手段,促进人口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88.5%集中在北半球,
且集中在北纬20°-60°度之间,距海岸线200公里集中 世界人口的一半。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 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地图上取消陆地与海洋, 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大陆),世界上有四个人类 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 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 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地理课件(新教材湘教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四章课时56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地理课件(新教材湘教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四章课时56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一、海洋权益
(3)毗连区
位置 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海域 范围或宽度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权益 沿海国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 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一、海洋权益
(4)专属经济区
位置 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范围或宽度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权益 沿海国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 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的行为必须遵守 沿岸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的贡献率。 ①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②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
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③建设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
舟山群岛海洋经济特区
(3)创新海洋科技
奉行科技先行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 保护的技术瓶颈
深海热液探测大黄鱼自主水下机器人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一、海洋权益
2.主要权益:主要包括在领海
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 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 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 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一、海洋权益
3.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
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一、海洋权益
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域的划分及相应的海洋权益
中 国 海洋权益
地质角度
①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 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 岭的自然延伸。 ②钓鱼岛与琉球群岛以 冲绳海槽隔开,是我国 台湾省的附属岛屿。
我国政府一贯主张
➢ 双边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 ➢ 维护海洋权益不仅可以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平台、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

学习目标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
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定义与特 点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人类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强调人类行为与空间的关系。它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
文化区的特点与识别
总结词
文化区的特点主要包括内部相似性和外部差异性,其 识别方法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社会组织等方 面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文化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部相似性和外部差异性。内 部相似性是指文化区内的人群在语言、宗教、习俗、艺 术、社会组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外部差异性则 表现为不同文化区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这些特点可 以通过对语言、宗教、习俗、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分析进 行识别。此外,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 代技术手段对文化区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 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文化区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
目 录
• 引言 •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 文化地理学概述 • 文化景观 • 文化区 • 文化扩散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章节概述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 展历程,以及其在地 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 内容和学习重点。
阐述人文地理学的研 究对象和方法,以及 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化区;根据文化的起源,可以分为原生文化区和次生文化区。
文化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结词
文化区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 等。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知识点总结1.1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特点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人口发展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2、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3、发达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呈增长趋势,而且每10亿增长所用的时间一直在缩短,目前虽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

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

(1)★★★人口转变理论①兰迪“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3、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②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融合前人的观点)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出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并非始终由高往低降。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⑵政治因素 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 密集。
小结
• 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 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
五、人口迁移
• 概念 • 重要性 • 历史回顾 •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 人口迁移的机制
1.概念
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 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 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 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 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 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迁出率:年度内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 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
“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 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只有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揭示出科学发 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
§2.人口分布与迁移
• 人口分布与密度 •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 中国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人口迁移
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发展面临很
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
2.3基本原则: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互适应
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3.1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 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
3.2适度人口
2.成因探讨
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人文地理学导论

人文地理学导论

人 文 地 理 学 导 论
图中三角形的一个角M是 市场,其他两个角S1和S2是 原料产地 生产将不会在三角形以 外,因为这将产生不必要的 运输 在三角区以内运费最低 点应在何处,决定于每种原 料所需的数量和每一种在 加工中损失重量的特点 如果两种原料所需数量 相同,但其中一种失重较多, 则生产地点应设在靠近离 失重多的原料产地 如果两种原料失重情况 相同,但其中一种原料使用 数量较多,则生产将设在使 用较多原料的附近 韦伯的区位三角图
第二圈:林业圈(森林)。产品重 量大,供城市建筑和薪柴用.
第一圈:自由农业区(集约农业),生 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园艺作物,饲养奶牛等;
人 文 地 理 学 导 论
评价: 评价: 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1)从中心向周围呈环状,城市越大环带越多,环宽越大。小城 从中心向周围呈环状,城市越大环带越多,环宽越大。 镇不存在环带。 镇不存在环带。 (2)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程度由中心向外递减,越来越粗放。 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程度由中心向外递减,越来越粗放。 由中心向外,由多样趋向单一,产品自给率增强,商品性减弱。 由中心向外,由多样趋向单一,产品自给率增强,商品性减弱。 (3)从近郊到农村,由自由农业带向谷物带,畜牧带过度。 从近郊到农村,由自由农业带向谷物带,畜牧带过度。 (4)农业的布局的经济效益最终决定于: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成 农业的布局的经济效益最终决定于:市场价格、 运费的关系。 本、运费的关系。
主 讲: 刘 云 刚
b,原材料系数 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 b,原材料系数 > 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 运出工 厂产品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应设在稀有性原材料产区, 厂产品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应设在稀有性原材料产区, 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人文地理课件

人文地理课件

人文地理课件人文地理课件《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全PPT课件

--人文地理全PPT课件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 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利用价 值,呈固态、液态或气态产 出的出露于地表和埋藏于地 下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形成 以来的 46 亿年间,伴随着各 种地质作用逐渐形成的一种 不可再生资源。按其特点和 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 类。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产资源在我 国均已找到,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约有150种。其中,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有 钨、锑、锡、钼,锌、钒、钛、稀土等。 2.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 3.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4.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成考地理
肖秀云
目录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1
第二章 世界地理
2
第三章 中国地理
3
第四章人文地理
4
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
第二十七章 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 土地资源 • 水资源 • 森林资源 •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 源和矿产资源等。 分类
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 气候区。 (2)有利的区位因素: ① 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⑤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
南亚
东亚
东南亚
31
(3)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

人文地理学-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文地理学-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颧骨较高。
白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 洲等地,肤色较浅,呈白色或浅 黄色,头发细软而呈波浪状,眼 色多为浅蓝色或灰色,面部轮廓
清晰,鼻梁高而窄。
黑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肤色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卷曲 而浓密,眼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 面部特征较为突出,嘴唇较厚。
人种地理分布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口、人种和民族差异
生育观念的差异
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念存在较大差 异,如一些地区或民族可能更倾向于多 子多福,而另一些则更注重少生优生。
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对于人口、人种和民 族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一些宗教或民 族可能有特殊的饮食禁忌、节庆习俗等。
婚姻制度的多样性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成为可能,进一步促 进了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资源利用
人口迁移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可能对 迁入地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环境
人口迁移可能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等。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01
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 整。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要点一
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经济差异驱动人口迁移 。
要点二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政策调整等政治因素导致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
教育、文化、宗教、语言等社会文化差异影响人口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人口迁 移。

《人文地理学》课件

《人文地理学》课件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人 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社会 结构等。
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律,以及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的相互 关系。
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结构、城市扩展和城市化等方面,探究城市发 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和社会经济问题。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空间等。
总结词
人文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它关注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布 局和相互关系,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 质量和环境质量。
VS
详细描述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城市的人口分布、交 通需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为 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它有助于合理规 划城市功能区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 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总结词
人文地理学在旅游规划中具有重要价值,它 有助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详细描述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和演变,为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它有助 于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提升旅游 目的地的文化品质和旅游体验。同时,人文 地理学还关注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环
文化地理学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 特色、文化扩散和文化认同,探 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空间
行为和社会结构。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化 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学等。
人口地理
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口现象 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地理学关注人口数量、结 构、迁移和分布等方面,探究 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 境变化的影响。
0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PPT

人文地理学PPT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分布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 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 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 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 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 的文化产品.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地关系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 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 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 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 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 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 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 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课件 (共45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课件 (共45张PPT)
A.高山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
3.云南南部的傣族人“穿短裙,住竹楼”的主要原因是(A )
A.气候炎热多雨 B.地表蜿蜒崎岖 C.气候炎热干燥 D.地表以平原为主
4.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 B.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 C.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 D.核心是对优秀文化的保护
聚落与地形
B
A
C
聚落与水源
荒漠
湖泊
河流
聚落与土壤
盐碱地 荒漠土
黑土地
聚落与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而湿润
终年严寒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终年炎热干燥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北极圈附近
内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 西亚沙漠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假设你生活在这些地区,你将选择什么材料、搭建成什么样 式的房屋呢?
云南丽江
坐落于玉龙雪山下 古朴自然, 兼有水乡之容、 山城之貌。
古城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 融汇了各个民族 的文化特色。
秘鲁马丘比丘
建于500多年前, 整个遗址建在海拔 2350米的山脊上。 是著名的古印加帝 国的遗址。
这座石头结构的 城寨,墙上石块 之间的缝隙连匕 首都无法放进去
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 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大利威尼斯
世界文化遗产
始建于5世纪,这 里河多、桥多, 市内只有船艇,没 有汽车。
四周环海, 由118个小岛构成。
西班牙托莱多
建于2000年前, 曾是多个民族、多 种文化的交汇点。

人文地理学课程第四章by尹海伟——人文地理学课件资料文档

人文地理学课程第四章by尹海伟——人文地理学课件资料文档
起飞阶段: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 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 上; 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 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 化风俗环境。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 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 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 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 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 期如下:英国1783-18××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 德国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国,则在1977—1987年间实 现了起飞。
➢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 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在 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 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 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6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
1、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走向成熟阶段: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 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 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 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 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 创新极。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成熟阶段的时间为:英国为1850年、美 国为1900年,德国为19××年,日本为1940年。中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了这一 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30多年来,我 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
.
三、人口与发展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 二、性别比失调
阶层分化
.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
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 ➢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
.
世界亿人口日
.
1999年10月 12日凌晨0时2 分,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右)专 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 望成为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的男 婴。
.
1. 西北欧模式
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 平稳,历时较长。
2. 日本模式
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 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 成果。
.
3. 中国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 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
4. 印度模式
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 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
➢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 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 种趋势。
.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人口增长(亿)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起止时间 ~1804
1804~1927 1927~1960 1960~1974 1974~1987 1987~1999
.
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
➢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
一步加大 ➢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
.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
➢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 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
➢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 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
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 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出生率
单位:% 原始静 前现代 转 变 现 代 现代静 止时期 时 期 时 期 时 期 止时期
5.00 4.37 4.57 2.04 1.29
死亡率
5.00 3.37 1.57 1.04 1.29
自然增长率 0.00 1.00 3.00 1.00 0.00
.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
低生—低死—低.增长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 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
.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
.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人口密度增大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
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23 33 14 13 12
.
世界人口的增. 长过程图
.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
.
1 世界 6,302,309,691(2007年) 2 中国 13.19亿(2009年) 3 印度 11.69亿 4 美国 3.02亿 5 印尼 2.16亿 6 巴西 1.865亿 7 巴基斯坦 1.636亿 8 俄罗斯 1.425亿 9 孟加拉 1.587亿 10 尼日利亚 1.481亿 11 日本 1.277亿 12 墨西哥 1.033亿
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 1958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 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 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 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 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 第4节 民族 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
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
.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 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
期) 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 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 衰退阶段(D)
.
.
(二)人口转变模式
➢ 1. 西北欧模式 ➢ 2. 日本模式 ➢ 3. 中国模式 ➢ 4. 印度模式
结论:人口转变能否顺利实现,与经济、 政治、文化和技术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尤 其是经济要素。
.
三、人口与发展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 一、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 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 人,增长1.41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