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俗学姻亲关系研究述略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7月第27卷第4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27,No.4Jul.2010

【收稿日期】2010-03-21

【作者简介】刁统菊(1976-),女,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民俗学博士。

郭海红(1972-),女,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民俗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7CSH017)阶段成果。

日本民俗学姻亲关系研究述略

刁统菊,郭海红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要:日本民俗学有关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中关于婚姻关系、姻亲关系的研究更是较多地穿插于人生

仪礼、家族部分的研究中,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在日本民俗学非常有限的姻亲关系研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嫁女与娘家之间表现出的密切关系和频繁往来这一切入角度。文章着重从婚姻制度与婚俗的综述研究、植野弘子对姻亲关系的研究、有关嫁女与娘家之间保持密切往来的研究、相关的学会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对日本民俗学有关姻亲关系的相关研究做出梳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民俗学者特有的研究视角在日本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

关键词:日本民俗学;姻亲关系;植野弘子【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10)04-0033-07

日本民俗学研究一直以来侧重于家族、宗族的研究,有关婚姻制度、婚姻形态、女性民俗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瞩目,但是涉及到姻亲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却是寥若晨星。在有限的姻亲关系研究中,可以说绝大部分集中在嫁女与娘家之间表现出的密切关系和频繁往来这一切入角度。其中从正面关注姻亲关系,在长期和系统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对姻亲关系的内在理论展开考察的研究成果当属植野弘子对台湾汉民族姻亲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婚姻制度与婚俗的综述研究、植野弘子对姻亲关系的研究、有关嫁女与娘家之间保持密切往来的研究、相关的学会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对日本民俗学有关姻亲关系的相关研究做出梳理。

一、婚姻制度与婚俗的综述研究

这一部分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柳田国男的婚姻形态研究。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研究成果庞大,但涉及女性的研究、性方面的研究则仿佛在有意避开。柳田认为学问也分为适合男性或适合女性的不同领域,因此他大力提倡由女性民俗学家开展的有关女性民俗的调查研究。1937年他专门为女性开设了“日本民俗学之妇女座谈会”的讲座,以此为契机,每月都会在他的个人书斋开设由女性研究者参加的、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讨论会,统称为“女性之会”

。1946年“女性之会”改称为“女性民俗学研究会”

。柳田国男对女性的关注,集中在女性在延续家族层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女性具有的特殊超自

然力方面。在柳田为数不多的女性研究中

,《女同胞的力量》、《赘婿考》、《关于婚姻》[1]

尤其值得关注

。《女同胞的力量》一书阐释了女性特有的超能力、对男性的掌控力,并延伸到主妇、巫婆、萨满的行为表现来考察这种奇异力量。对于该书在民间信仰和女性研究中的贡献,宫田登做过这样的评价

:“‘女同胞的力量’一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俗宗教的深层内涵。……柳田明确指出了信仰世界中女性的超能力所起到的根本作用,这在30年代当时女性研究还只是一块不毛之地的现状下应该得

到高度评价”[2]

。1929年柳田国男发表了《赘婿考》一文,论证了日本的婚姻形态是由“赘婿婚”到“嫁女婚”的历史变化过程,之后经过有贺喜左卫门、大间知笃三的论证研究,赘婿婚和嫁女婚

的概念逐渐在民俗学界确立下来

。《赘婿考》一文得到了有贺喜左卫门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具有

以民俗学的姿态向史学挑战的气魄,是柳田先生众多著述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著述之一”

。[3]

对于柳田的《关于婚姻》一书,福田亚细男侧重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点和反省的角度入手,在《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条理的阐述。福田在第四部分“有关劳动的女性和祭

33—

神的女性”中,将内容细分为柳田国男和女性、日本的婚姻史和女性、家族生活中的女性、信仰与女性、传播文化的女性等条目,对柳田国男的女性观、婚姻史研究领域集中进行了论述。福田指出“柳田在阐释劳动的女性和祭神的女性中存在矛盾之处,论述不统一”。[4]同样从批判的角度关注柳田婚姻形态研究的还有社会学家江守五夫①,他在著述《婚姻的民俗———基于东亚的视角》中,比较探讨了东亚各民族的婚姻习俗,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日本婚姻的原型,提出了日本存在两大婚姻形态———“一时访妻制”②和“嫁女婚”,它们分别与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相对应的观点,批判了柳田国男关于嫁女婚之中世起源说的观点。江守五夫认为今天的嫁女婚并非都是由历史上的“一时访妻制”形式衍生发展而来,日本的婚姻史研究也不应该是学界形成定论的从“赘婿婚”到“嫁女婚”的一元化发展模式,在日本一部分地区,最初就不存在“赘婿婚”,而是“嫁女婚”形态的存在。[5]对于江守五夫的有关现有婚姻形态研究定论的批判之言,一方面坪井洋文、大岛建彦等民俗学者提出了质疑,如坪井指出“对于最初就存在的嫁女婚形态,究竟是指日本的哪个区域,江守无法予以确定”;大岛则从强调“嫁女与娘家保持有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即使仪式是在男方举行,但嫁女在适应婆家生活方式之前,仍旧会频繁地往来于娘家,直至完全融入男方家庭,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而要求江守对其最初就存在嫁女婚形态的这一假说予以重新思考)”[5]。另一方面樱井德太郎在肯定了多元化思考方式的合理性之后给出了慎重的意见,指出“从现有的民俗资料看,即使能追寻到从赘婿婚到嫁女婚的衍变足迹,但从反方向的证明却是十分困难的。只有留待日后”。[5]

柳田国男之外,在婚姻形态、婚姻制度研究领域必须提到的研究者还有濑川清子、大间知笃三、高群逸枝、中山太郎等民俗学家、社会学家。

说到高群逸枝,其《日本婚姻史》被视为婚姻制度研究的权威。她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对日本的婚姻史进行了体系化考证。高群将日本婚姻制度、婚俗形态的变迁按照历史的脉络进行了完整、细致的梳理和考察。书的正文共分为原始时代(无土器绳文弥生时代)、大和时代(古坟时代)、飞鸟奈良平安(初)时代、平安(中)时代、平安(末)时代、镰仓南北时代、室町安土桃山江户时代、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八个章节,分别对不同时代下的各种结婚离婚、法律规定、财产分配、仪式做法做了描述。在绪论“日本婚姻史的体系”部分,高群首先对婚姻史研究学者和相关著作进行了学术史梳理。提及柳田国男的《赘婿考》一文时,高群一方面评价该论文奠定了日本婚姻史研究的学问体系,同时又批判了柳田国男将“赘婿婚”视为“嫁女婚”的中间过渡形态的论点。紧接着高群阐述了其个人关于日本婚姻史体系的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点: 1.日本的婚姻史大致分为“赘婿婚”(母系社会)和“嫁女婚”(父系社会)和“自由结合”(个人型)三个阶段。其前提是群婚。2.群婚存在于原始社会,又分为族内婚和族外婚前后两个时期。3.“赘婿婚”依据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可以分为“访妻制”(走婚)和“赘婿婚”前后两个时期,其婚姻形态依旧归属原始婚范畴。4.“嫁女婚”形成于14世纪末,是封建父权社会形态的体现,同时不是一夫一妻制。5.“自由结合”式婚姻在明治时代萌芽,是近代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下的一夫一妻制。[3]

中山太郎也著有同名的《日本婚姻史》[6](1928)一书,不仅涉及结婚,还涉及到不同时代的离婚,调查资料翔实,尤其是从战前的价值观角度出发所作的考证,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分为进化篇和时代篇两大部分,进化篇中按照婚姻形态的发展进程,如共同婚、团体婚、掠夺婚、买卖婚、契约婚、其它形态表现和婚姻中的巫术信仰体系的发展设置章节进行论述,时代篇中则以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江户时代等历史时期划分设定章节,对不同时期下女性的贞操观、道德观、女子教育进行了论述。

濑川清子③作为女性民俗学家,对女性的婚姻

4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

①②③江守五夫,社会学家、民族学家。1929年生于石川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历任东京家政大

学教授,千叶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村落和家族,在婚姻史和婚姻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成就。

“一时访妻制”即为柳田国男所说的“赘婿婚”。指在结婚后的最初阶段,每天晚上由男性定期走访女方家,早上再返回,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或在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以后,女方再随同丈夫完全归属男方家的婚姻形态。被认为是日本古代最早的婚姻形态。

濑川清子(1895—1984)民俗学者。生于日本东北地区秋田县,毕业于东洋大学伦理学专业。师从柳田国男,其著述《女性的民俗志—其污秽观与神秘》被授予柳田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