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https://img.taocdn.com/s3/m/73e5692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1.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诗文解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似乎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解释】纷纷:形容多。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文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观察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难过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凄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亮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叉,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看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看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https://img.taocdn.com/s3/m/fe0eb50fa32d7375a417806d.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四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出自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身处江南,老家在西安,祖上也在西安,清明时节他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的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这首七绝《清明》就处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
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高三复习-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注释
![高三复习-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7558ed76c66137ef06196d.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注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猜三个数字牧童遥指杏花村猜三个数字:猜数字为:4、1、9。
因为:杜牧的诗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所以:猜数字为:4。
牧童遥指:遥指就是用手指指向远处。
一般是用一根手指指向远处。
所以猜数字为:1。
杏花村:因为是: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是卖酒的地方。
所以猜数字为:9。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52bc780b4e767f5acfce8b.png)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清明》清明作者:杜牧年代: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李白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
![李白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https://img.taocdn.com/s3/m/a87f0a5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8.png)
李白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李白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李白的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词最早消失在南宋末年,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这首诗从来没消失过,讨论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后来突然冒出来,标著是杜牧(写的),最早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季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
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铺张的,肯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
假如写这首诗的人应当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反常理的。
所以这首诗词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过去的时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节,后来只剩下清明白,清明集合了过去全部春天节日的特征。
有的时候歌咏清明就是歌咏春天,所以清明节的诗词既有上坟的悲喜交集的,也有是纯粹的兴奋,就是游春喜悦的大量诗词。
二.李白的这首《杏花村》全文是什么池阳二月春气深,春江水溢春波新。
波影摇红上春树,枝头春头开遥岑。
遥岑曲曲青帘下,湘帘半卷花低亚。
宝马嘶回锦犊车,千金不换春风价。
谁家铁笛的飞声,芳草天际无限情。
古坞藤垂莺语路,明湖翠冷远山亭。
醉来欲傍黄公住,不记当年放歌处。
笑指高楼杨柳边,又向前村踏花去。
一. 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描写清明雨的诗
![描写清明雨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6e777b6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0.png)
描写清明雨的诗《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前后。
“纷纷”形容雨下得连绵不断的样子。
“欲断魂”表示行人那种哀伤、愁苦,就像丢了魂似的。
“借问”是请问的意思。
“遥指”就是远远地指着。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勾勒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奠定了一种哀伤的基调。
路上的行人个个面带愁苦,失魂落魄的,这种描写特别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在清明这个特殊节日里的情绪。
后面诗人通过向牧童问路找酒家,而牧童指向杏花村这一情节,又给这哀伤中增添了一点希望和生活气息。
短短四句诗,却将清明的氛围、行人的心境以及一种淡淡的希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在是妙。
三、作者介绍: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风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杜牧才华横溢,一生经历丰富,他身处晚唐,目睹了唐朝的衰败,这些经历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扫墓,那天也是细雨蒙蒙的,就像杜牧诗里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们走在山间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朋友的表情很凝重,我想他心里肯定也和那些“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样,满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突然我就想,这时候要是能像诗里那样找到一个酒家,进去喝上一杯,也许能驱散一点这种哀伤的情绪呢。
哎,这杜牧写的诗真的是太贴合这种情境了。
《临安春雨初霁》(选取其中涉及清明雨相关意境部分)原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衍生注释:“世味”指人世滋味,也就是世态人情。
“薄似纱”形容世态炎凉。
“客京华”指客居在京城临安(今杭州)。
“矮纸”是短纸。
“斜行”表示歪斜的行列,这里指写字。
“闲作草”是悠闲地写草书。
“细乳”指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是一种茶艺。
二、赏析:诗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出一幅春雨初晴的美好画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73c9b450e2524de5187ede.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清明》清明作者:杜牧年代: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七言绝句清明古诗
![七言绝句清明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b904c3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4.png)
七言绝句清明古诗
哎呀呀,说到七言绝句清明古诗,那可真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数都数不过来呀!就比如说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看,这诗多有意境啊!那纷纷扬扬的细雨,仿佛就在眼前飘洒,路上那些行人神情哀伤,好
像心都要碎了。
他们在干嘛呢?在找酒家呢!嘿,这时候可爱的牧童
出现了,小手一指,杏花村就在那边啦!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
还有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哇塞,那山头到处都是墓地,一到清明大家都
忙着去祭扫。
烧的纸灰飘起来像白蝴蝶一样,那伤心的泪水啊,都能
把杜鹃花都染红了呢!这得多悲伤呀!这描写得多生动啊!
咱再看看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
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你想想,整个春城到处都飘着花,寒食节
的东风吹拂着柳枝歪斜。
到了傍晚,宫里开始传蜡烛,那轻烟就飘进
了权贵人家。
这场景,是不是很特别?
这些七言绝句清明古诗,就像是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古代
清明节的各种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它们有的悲伤,有的宁静,有的还
带着点神秘呢!难道你不觉得这些古诗都特别有意思吗?它们就像宝
藏一样,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品味。
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每一
首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清明节的那份特殊情感。
所以呀,我们可
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好好去欣赏它们,感受它们的美呀!。
古诗《清明》杜牧打印
![古诗《清明》杜牧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4c00a5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e.png)
古诗《清明》杜牧打印
嘿,咱来说说杜牧的那首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哎呀呀,你想想看,那清明的时
候啊,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就好像老天爷也在为逝去的人伤心落
泪呢!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神情哀伤,简直就像是丢了魂儿一样,这得
是多悲伤的场景啊!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大家都一脸哀愁,
你是不是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呢?
然后呢,这人在悲伤之余,就想着喝点酒来解解愁吧!于是就问哪
里有酒家。
这时候,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出现啦,他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这画面,多有意思啊!就像你在迷茫的时候,突然有个小精灵冒
出来给你指引方向一样。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杜牧可真厉害啊!他就用这么简简单单
的几句话,就把清明时节的那种氛围、人们的心情还有寻找酒家的情
景都给描绘得栩栩如生。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诗就像一幅画一样,展
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啊,这首诗流传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还这么喜欢,为啥呀?不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嘛!不管啥时候读到它,都能让我们感
受到那种独特的情感。
我觉得啊,杜牧的这首真的是古诗里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对清明
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古诗的魅力!。
清明的古诗和意思
![清明的古诗和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4345f1a216147916112865.png)
有关清明的古诗和意思《清明》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原文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原文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用来形容多。
⑶欲断魂:用来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创作背景拓展阅读杜牧生平怀才不遇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杜牧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80e235852458fb770b56ca.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清明》清明作者:杜牧年代: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意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意](https://img.taocdn.com/s3/m/f4333e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b.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意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一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田园景象,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令人向往。
下面将列举十个符合题意的句子,描述酒家的位置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
1. 在温暖的春日,我来到了酒家,这里距离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并不远。
2. 酒家位于山脚下,牧童站在山顶上,远远地指着杏花村。
3. 我问过几个村民,终于找到了酒家,它就在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旁边。
4. 酒家坐落在一片绿树丛中,牧童站在远处,手指着那片杏花盛开的村庄。
5. 酒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牧童就在溪边站着,他的手指指向了杏花村。
6. 酒家的位置很特别,它位于山谷中,而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就在山谷的尽头。
7. 清晨,当太阳升起时,我站在酒家的门口,远处的牧童正指着杏花村。
8. 酒家坐落在一片稻田旁边,牧童站在稻田的边上,他的手指指向了杏花村。
9. 我搭乘着小船漂流而下,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终于来到了牧
童所指的杏花村。
10. 酒家的门前有一片开满了杏花的树林,而牧童就站在树林中,他的手指指向着村庄。
通过以上十个句子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酒家的位置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
这里的酒家可能位于山脚下、山谷中,或者靠近小溪、稻田、树林等地。
而牧童则站在远处,手指指向着杏花盛开的村庄,给人一种宁静、田园的感觉。
这样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到这个美丽景象,仿佛置身于其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75b3fd844769eae109ed9d.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鉴赏及原文注释出处唐杜牧《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唐·杜牧 译文
![清明 唐·杜牧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4096b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9.png)
清明杜牧译文《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1.“清明时节雨纷纷”1.字词解释:“清明”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 4 月 4日至 6 日之间,这个时节天气多变,常常会下雨。
“纷纷”形容春雨细密、连绵不断的样子。
2.全句意思:清明节的时候,细雨纷纷扬扬地飘落。
这句诗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营造出一种迷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行人的心境做铺垫。
2.“路上行人欲断魂”1.字词解释:“路上行人” 指在外赶路的人,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或是扫墓祭祖,或是羁旅在外,心情本就复杂。
“欲断魂” 形容人伤心愁苦到了极点,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2.全句意思:在雨中赶路的行人,心情低落,神魂散乱,就像丢了魂一样。
这句诗通过描写行人的状态,表现出他们在清明雨中的哀伤情绪,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对逝者的缅怀,也可能是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愁等诸多复杂情感。
3.“借问酒家何处有”1.字词解释:“借问” 是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行人想要找个地方避雨、歇脚,同时借酒来舒缓自己哀伤的情绪,所以才会询问哪里有酒馆。
2.全句意思:(行人)向别人打听哪里有酒馆。
这句诗将行人的动作和需求展现出来,使诗歌的情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情绪的渲染过渡到具体的行为。
4.“牧童遥指杏花村”1.字词解释:“牧童” 是放牧的小孩。
“遥指” 是远远地指着。
“杏花村”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村庄中有酒馆。
2.全句意思:放牛的小孩远远地指着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说那里有酒馆)。
这句诗以生动的画面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通过牧童的动作和杏花村的意象,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在一片美丽的杏花掩映下的村庄酒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行人的哀伤情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https://img.taocdn.com/s3/m/95fd4c35844769eae009ed6d.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第四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出自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身处江南,老家在西安,祖上也在西安,清明时节他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的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这首七绝《清明》就处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
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赏析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67b930524de518974b7d95.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的答案是什么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的答案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0488c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e.png)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的答案是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意思是指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的答案是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一成语)——花枝招展关于成语更多解释【解释】: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等捧过茶来,才吃了一口,平儿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来了。
”【示例】: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的妇女们,笑语盈盈的不休。
◎冰心《六一姊》【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形容女子打扮得艳丽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蓬步轻移;如花枝招展一般。
”例句1. 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
近反义词近义词千娇百媚珠围翠绕浓装艳裹花团锦簇如花似锦姹紫嫣红浓妆艳抹珠光宝气反义词朴实大方朴实无华成语接龙展脚伸腰腰缠万贯贯斗双龙龙章凤函函矢相攻攻疾防患患难与共共贯同条条贯部分分情破爱爱富嫌贫贫而无谄谄上骄下下气怡色色胆如天天伦之乐乐昌分镜镜花水月月露风云云程万里里通外国国将不国国破家亡亡猿祸木木本水源源头活水水中捉月月夕花晨晨兢夕厉厉精图治治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彩耀目目瞪舌挢挢枉过正正正堂堂堂皇富丽丽句清辞辞巧理拙拙嘴笨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星掣电电掣风驰驰高鹜远远年近日日出三竿竿头一步步线行针针芥相投投河奔井井底鸣蛙蛙蟆胜负负义忘恩恩深义重重作冯妇妇人醇酒酒色财气气宇轩昂昂首望天天华乱坠坠溷飘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光山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走高飞飞流短长长材茂学学富五车车无退表表里为奸奸掳烧杀杀鸡吓猴猴头猴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自标树用花枝招展造句1、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正向我们这边走来。
2、学生不要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
3、小雅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去上班了。
4、女生有花枝招展的外表固然重要,但也得注重内在涵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清明》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
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
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
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