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食源性疾病的特点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分类
1. 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 化学性: 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 有机磷农药、重金属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 亚硝酸盐
桐油、矿物油 工业猪油 工业酒精
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
3.物理性:放射性物质生产使用污染
经典食源性疾病案例
1986年,英国病牛病事件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鸡事件 1999年,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005年,苏丹红 2003年,SARS病毒 1987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1996年,云南假酒事件 1997年,云南食蘑菇中毒事件 1999年,甲胺磷农药残留 2001年,广东“瘦肉精”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
肠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
呕吐中枢 呕 吐 腹 泻 结肠炎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小时~5小时,最短1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 血, 常导致严重失水和休克,以呕吐为其主要特征, 一般不发烧。
病程短,一般1天~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首先防止各类食品受到污染,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含奶 糕点、冷饮食品以及剩饭; 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疖疮、手指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化脓性咽炎、口腔疾病)的食品加工人员、饮食从业人员、保育 员,应暂时调换工作; 及时彻底加热杀灭已污染食品的葡萄球菌,并在低温储藏食品, 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如果食品上已有肠毒素形成,须在100℃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才 能破坏其毒性,因一般烹调温度难以做到,关键在于积极防止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和形成肠毒素。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脂多糖):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医院感染的食源性疾病

医院感染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卫生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 卫生管理,减少食品污染风险。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 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个人卫生习惯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 手、不食用过期食品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 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01
02
03
感染性食源性疾病
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病原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 等。
毒素性食源性疾病
由于食物中天然毒素或人 为添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 疾病,如河豚毒素、毒蘑 菇等。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由食物中化学物质引起的 食源性疾病,如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等。
医院感染的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鉴别诊断
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 ,如食物中毒、化学中毒 等。
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止痛、止泻
等。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采取支持治疗措施 ,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抗菌治疗
针对特定病原体,采取抗菌治疗措 施,如使用抗生素等。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 食物和水传播,可引起甲型肝
炎。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可引起腹泻、呕吐、 发热等症状,常见于婴幼儿。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可引起腹泻、呕吐、 发热等症状,是食物中毒的常 见病原体之一。
腺病毒
腺病毒可引起腹泻、呕吐、发 热等症状,是食物中毒的常见
病原体之一。
其他病原性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影响因素与传播途径
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
传播途径
研究食源性疾病在人际、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途径与机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03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整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死亡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
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规范食品消费行为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在购买、食用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 和信誉良好的生产经营单位,不购买、食用 问题食品和过期食品。
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管理
鼓励社会监督
家庭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煮熟煮 透、不食用变质食物等,保障家庭食品安全 。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 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及时掌握食源 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爆发特点。
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监测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面和 数据质量,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 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食 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 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与预后
介绍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 疗、补液治疗等,阐述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 。
THANK YOU.
时间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特点,如季节 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等。
3
人群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等。
流行病学关联分析
疾病与因素的关联
研究食源性疾病与相关因素(如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之间的关联,分 析其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一、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1、食源性疾病定义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2、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①食物中毒细菌性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化学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物油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植物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毒蘑菇动物性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鱼类等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④长期、慢性损害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安全法)。

正确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可食状态、正常数量,以下不算:①非可食状态:未成熟的水果②非正常数量:暴饮暴食③特异体质或刺激性食品引起的症状:过敏、过食辛辣食品导致的腹泻2、食物中毒的特点:潜伏期短、集中发病、不传染、症状像、不分老少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分布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较多,涉及人数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否会有变化?--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食品更为常见--季节性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二、三季度是高发季节,尤其是三季度。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10



特征
l)食物中毒发病与食物有密切关系:中毒病人在相近 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的中毒食品,不食用者不发病。 停止食用该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呈突 然上升后又突然下降趋势,无传染病发病余波。 2)发病潜伏期短,病势急剧,常呈暴发性:短时间 内突然很多人发病。 3)中毒病人有类似临床表现:同一起食物中毒的所 有病人都有类似的;临床症状。消化道表现(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是多数食物中毒最常出现的主 要症状或前期症状。 4)病人与健康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35


(5)预防措施:
1)防止食品被沙门菌污染:①加强对肉类食 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及家畜、家禽屠宰前的兽 医卫生检验;②加强对家畜、家禽屠宰后的肉尸 和内脏进行检验,防止被沙门菌感染或污染的畜、 禽肉进入市场; 2)控制食品中沙门菌的繁殖:低温储存食品 是控制沙门菌繁殖的重要措施。食品企业、集体 食堂、食品销售网点均应配置冷藏设备,低温储 存食品。 3)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菌:加热杀死病 原菌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为彻底杀灭肉 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沙门菌并灭活其毒素,应使肉 块深部温度至少达到80℃,并持续12min。
2
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致病因子来源于食物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3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其中 以生物性病原物种类最多,也最常见。 1、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如沙门氏菌等。 2)病毒:如1988年上海居民因摄入甲肝病毒。 3)真菌:如黄曲霉菌。 4)寄生虫及其卵:主要指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5)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食源性疾病培训计划和总结

食源性疾病培训计划和总结

食源性疾病培训计划和总结一、培训目标1.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4.掌握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培训内容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食源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3)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和影响。

2.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3)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注意事项;(4)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5)食品检测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3. 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1)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2)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操作规范;(3)食品卫生检查和监测的方法;(4)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4. 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应急处理方法(1)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预警和监测;(2)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紧急处置和应急预案;(3)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信息发布和宣传。

三、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授课,讲述食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加强学员对食源性疾病的应对能力。

3.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四、培训评估1. 知识测试对学员进行知识测试,评估其对食源性疾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对学员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其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能力。

3. 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估。

五、培训总结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品或饮用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健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了解了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掌握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应急处理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食品安全。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1 感染型 (infection type)
1)病原菌 胃肠道 繁殖 胃 肠 道 黏 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 病理变化
2)死亡的病原菌 内毒素 刺激体温 调节中枢—体温升高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特点
3) 沙门氏菌病奶牛的牛奶
4) 蛋类污染 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 30%
-40%。
5) 烹调后的熟制品的再次污染
3 季节性特点 夏、秋两季
(三)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中毒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四)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潜伏期(the incubation period): 12 – 36 h, 一般 12 – 14 h,短 6-8 h, 长 48-72h 特征:发热 腹痛 呕吐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G(+),耐干燥,耐热 (80°C需30min灭活)
毒素:不受胰蛋白酶影响
218-248℃ 30min破坏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 、剩饭
3.食品被污染原因:人和动物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 防止污染 – 控制繁殖 – 杀灭病原菌
治疗原则
– 迅速排除毒物 – 对症治疗 – 特殊治疗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菌 (disease-causing bacteria) G(一)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 常见的菌为 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 致病性最强 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eimurum) 食品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第十一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一、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概念: 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
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 的一类疾病。
基本特征: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
范 围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 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转基因食品
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 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 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区别于:暴饮暴食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慢性中毒性疾病 有毒有害污染物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物中毒特征
引起食物过敏的食品
• • • • • • • • 牛乳及乳制品 蛋及蛋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 谷物及其制品 鱼类及其制品 甲壳类及其制品 坚果类及其制品
食物过敏的症状
• • • • 皮肤瘙痒 哮喘 荨麻疹 胃肠功能紊乱
流行病学特征
• 婴幼儿及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病原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兼性 厌氧菌,多为致病菌。 对热具较强的抵抗力,70℃需1小时方可 灭活。 50%以上的菌株可产生肠毒素。一株金黄 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两种以上的肠毒素,多 数葡萄球菌肠毒素能 100℃30分钟。
葡萄球菌肠毒素是单链蛋白质,8个血清型
A型毒性最强,B型耐热性最强,100℃加热30分钟 仍保持部分活性。
病原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方案

食源性疾病方案

食源性疾病方案汇报人:日期:•引言•食源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目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食源性疾病的治疗与护理•食源性疾病的宣传教育与培训01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

定义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重要性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过本方案,旨在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加强食品监管、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医疗救治等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方案的目的和目标目标目的02食源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

沙门氏菌感染志贺氏菌感染李斯特菌感染志贺氏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等。

李斯特菌引起的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等。

030201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厌食、恶心、呕吐等。

甲型肝炎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诺如病毒感染由蛔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

蛔虫病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

阿米巴病由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

绦虫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其他食源性疾病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皮疹、呼吸困难、呕吐等。

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有毒物质污染或食物本身含有毒素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等。

营养缺乏症由于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症等。

03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储存环境要适宜将食品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定期检查食品质量对储存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食品没有变质或被污染。

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篇一:卜宜乡卫生院食源性疾病培训总结卜宜乡卫生院食源性疾病培训总结为做好我县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平遥县卫生局及平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培训的《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材》,结合实际,在2011年09月02日对卜宜乡卫生院全体职工及所有乡村卫生人员进行了培训,由冀文韬院长主讲。

培训内容如下:一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意义二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1.定义: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分类:(1)食源性传染性疾病(2)食物中毒(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4)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特点:具有季节性,流行过程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三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及特点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动物性食物中毒(4)植物性食物中毒(5)化学性食物中毒 3特点:有进食史,潜伏期短,发病人数集中,无传染性,中毒类别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程多数较短,无二代病例。

四食物中毒的监督和调查监督储存食物的冰箱,案板,刀具等的隔离情况。

调查基本情况如发生地点,人数,所食食物,症状,采取过哪些措施,报告人电话,姓名,性别,联系地址。

五食物中毒的处置和报告处置时1.无论何种情况无条件救治病人。

2.情况不详的对症治疗3.采取现场控制建议相关部门配合报告时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从知道消息到调查清楚2小时内报告,网报同时电话告知卫生行政部门;构不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所有临床医生不得诊断食物中毒,统一使用急性胃肠炎或疑似食物中毒。

经过这次的培训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感觉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反映良好。

篇二:2011年食源性疾病培训总结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为切实做好我乡食源性疾病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等上级文件精神,我站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我站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工作,为确保其工作任务切实落实到位、到人,我站召开会议安排开展,为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的特点
1 饮食传播: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人体。

2 暴发性/散发性: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小时~数天);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3 地区性: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人群,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4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夏秋季多发;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