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理性》通谕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西方文化里,理性与信仰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的不协调关系中。
不少基督教神学家们曾努力弥合这两者,用古希腊哲学来论证信仰的合理性。
但这种做法自近代、特别是康德以来受到质疑。
克尔凯戈尔极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超出了概念理性,不管这理性是否是辩证的。
「1 」他主张,这信仰只与个人的生存方式相关。
但问题在于,这种生存是完全“荒谬”的,还是能够容纳某种理性的光亮?海德格尔在1917年至1919年间所做的宗教学笔记表明,他那时已极为关注早期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宇宙论及古罗马法典思路之间的不同。
「2 」通过狄尔泰的著作的提示,他在奥古斯丁那里看到了这种不同或冲突的深刻程度,以及早期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具有“一种无实底可言的生活〔或生命〕性”。
「3 」按照这种看法,基督教的内省里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对终极实在的体验,与古希腊的内省大师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所体验者也很不同。
虽然现在还难以确定海德格尔最初是从哪里得到这种“生活”或“生命”观点的,,但很明显,这是他早期宗教现象学的出发点。
不过,更关键的是,这个思想在他那里经历了表达方式上的或解释学方法上的重大改进,以致发展出了一种在时机化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信仰的现象学,使得信仰经验以“形式显示”的方式进入了这种理性的视野。
这是他的前人,包括克尔凯戈尔和狄尔泰都没有达到的。
本文将主要介绍和分析海德格尔在二十年代初阐述的这样一种“形式显示”的解释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如何体现在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的解释之中。
一、实际生活的方法论含义如上面所提及的,在海德格尔之前已有一些哲学家强调人的生活经验是一切有意义的思想活动的源泉。
这种倾向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强调的是超出了当下片断的感觉观念的活生生的整体体验性。
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
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追求真理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个进步和多元的时代,理性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成为思想研究的焦点。
理性作为一种客观、合理的认识方式,强调逻辑和实证,而信仰则是主观的、凭借感知的一种态度。
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相融共生。
理性与信仰之间常常产生冲突是因为它们的起点和方法不同。
理性强调科学、理性的观察和实证,追求的是可以被证明的真理。
而信仰则是在对超越感知能力的事物的信任和依赖上产生的。
信仰基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的精神感受,缺乏客观的证据和逻辑推理。
当科学理性和信仰推翻了某个传统的信仰体系时,往往会引发思想上的冲突。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科学原理的发展对于宗教神话传说的解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科学与宗教的激烈争论。
尽管如此,理性和信仰之间也有相融共生的一面。
它们在不同层面上探索和揭示了现实世界。
理性与信仰都是人类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使用的工具,互相补充并推动人类的认知进步。
理性可以研究世界的客观现象,但对于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的探索相对较弱,而信仰则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信仰给予人们希望、慰藉以及对生活和未来的意义的探索。
它在一些时候也能帮助人们降低焦虑、恐惧和无助感。
由于理性和信仰的互补作用,人类能够在科学的同时满足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生活更加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理性和信仰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既不能过度偏重于理性的严谨和实证,也不能盲从于信仰的主观性和臆测。
理性需要思考、质疑和批判,以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进步性;信仰则需要经过反思、理性推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信仰观念中。
只有在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下,人类思考和行为的决策才能更加合理、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在当今社会大范围发生的信仰自由和多元化的背景下,理性和信仰的相互作用与碰撞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多元的信仰种类、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与理性的主张往往存在差异。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理性强调的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思考和推导,而信仰则是基于个人对神秘或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情感。
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信仰可能追求的是超越理性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理性与信仰的定义及特点理性是人类通过思维和逻辑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世界的过程。
它强调依赖证据、实证和逻辑推理,受到科学思维和理性主义的影响。
理性思维注重客观事实,倾向于用分析和推理来达到问题的解决。
理性的特点是严谨、客观和可验证。
而信仰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或神秘存在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信仰通常建立在个人或集体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上,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与理性相比,信仰更加主观,其特点是主观性、非理性和情感化。
二、1. 知识与信念的冲突:理性追求的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知识,而信仰却是基于主观信念和个人情感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信仰可能与客观的知识相冲突,导致理性和信仰产生矛盾。
2.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以实证、实验和验证为基础,而宗教则依赖于信仰和神圣文本。
在一些科学理论和宗教教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例如,进化论与宗教创世论在人类起源和生命演化等方面存在冲突。
3. 理性思考与宗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理性思考要求人们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而某些宗教教义要求人们相信教义中的神圣真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理性思考的原则相抵触。
三、理性与信仰的融合尽管理性与信仰存在冲突,但也有可能实现两者的融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式:1. 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将理性和批判性思考应用于对自身信仰的思考。
通过质疑和探索,确保自己的信仰基于合理的推理和证据。
2. 相互尊重:理性和信仰不一定非此即彼,人们可以相互尊重和容忍它们的存在。
通过尊重他人的信仰和理性,可以促进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存。
3. 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如何运用理性。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人类是复杂而矛盾的生物,内心深处存在着久远的信仰和追求理性的欲望。
然而,有时信仰与理性之间产生冲突,甚至彼此排斥。
这种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例证。
信仰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虔敬和依赖。
它可以是对上帝、神灵、宗教教义或特定教派的崇拜,也可以是对科学、人性、自然等非具体对象的信任和敬畏。
信仰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提供安慰、指引和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信仰的影响力受到了理性的挑战。
理性是我们人类普遍具备的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判断来寻求真理和解释事物。
它是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帮助我们抛开迷信、迎合理智。
但理性的中立和客观性也常常使得我们质疑信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
首先,信仰往往靠着权威和传统来维系,追随者往往听从教规和教义的指引,忽视个体的思考和质疑。
这种盲从与理性的精神相悖,阻碍个体对真理的追求。
例如,在一些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群体中,人们死板地遵循规定的行为准则,而不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和合理性。
这种对权威的盲从与理性思维是对立的。
其次,信仰的主张通常是基于直觉和感受,并且很难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验证。
相比之下,理性要求我们基于事实和科学原理来推断和判断。
信仰和理性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从而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宗教领域,一些信徒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基于全能者的介入,而不是通过证据和逻辑推理。
这种基于主观感受的信仰与理性的要求相违背。
此外,信仰和理性往往涉及到我们对未知的态度。
信仰鼓励人们去接纳和相信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奇迹,而理性则要求我们通过科学方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信仰和理性对待未知问题的态度也会产生冲突。
一个例子是对待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信仰告诉我们,超自然现象可以是神迹或灵异事件的体现,而理性则倾向于将其解释为科学尚未能解答的问题。
这种对待未知的态度差异导致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冲突。
信仰与理性的矛盾
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人类作为一个理性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真理和理性思维。
然而,人们的信仰却与理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信仰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常常超越理性而存在,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并思考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首先,信仰是人们对于超越世俗的存在和力量的一种深信。
它可能是对神的崇拜、对道德和价值观的坚守,或者对于特定事物的执着与向往。
信仰通常是一种情感驱动,不受理性思考的制约。
相比之下,理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思考方式,它追求目的性、实证性和可证伪性。
在科学、哲学和逻辑推理中,理性是基本前提。
然而,信仰并不总是遵循这些前提,它们可能透过情感和个人经历的虚实模糊线条而确定。
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上。
理性思维追求的是真实和可验证的事实,而信仰往往是基于信念和虔诚。
信仰中的故事、传统、神话等,往往无法用理性的证据来证实或否定。
宗教信仰尤其如此,它们构建了一个与理性思维相背离的世界,强调的不是思想的证伪,而是对信仰的全然执着。
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我们如何在理性思维和信仰之间找到平衡点呢?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对信仰的合理解释与理性思维的结合。
即使信仰本身并不可证伪,但我们可以借助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释信仰中的故事和原则。
通过对信仰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进行解构,我们可以尝试用理性的语言来描述和理解。
例如,宗教信仰中的神秘经验可以被解释为心理学中的显现或情感体验。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下探索信仰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另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尊重个体的信仰选择,并在社会中营造容纳多元信仰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尊重不同信仰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仰与理性的矛盾。
在信仰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和实践自己的信仰,不被理性思维所束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可以完全逃避理性思考的约束,而是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下,保留每个人对于信仰的热忱和追求。
理性与信仰
理性与信仰
张德全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1)002
【摘要】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张德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
【相关文献】
1.理性信仰的现实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性信仰反思
2.信仰与理性——信仰导向理性衍生出未来
3.非理性信仰的理性对待——谈和谐社会中的非理性信仰问题
4.信仰的理性与理性的信仰
5.基于创发性性格取向的“理性信仰”——浅析弗洛姆对理性、信仰、怀疑的辩证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哲学思考
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哲学思考信仰和理性是人类思维领域中两个关键而又复杂的概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超越自身经验范围的事物或原则的信任和依赖;而理性则强调人们根据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来思考和判断。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矛盾或互不相干的关系,然而,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却能揭示出一种更为复杂和细致的关联。
首先,信仰和理性都是人类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天生具有一种信仰的本能,从原始信仰到宗教信仰,人们对于超越现实世界的事物抱有一种渴望与敬畏。
信仰为人类提供了指引和支持,使人们能够在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中找到安慰和意义。
然而,理性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理性,人们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和思考世界的本质,推演出各种定律和原则。
理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清晰、客观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双方相辅相成,都在不同层面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支持与发展。
然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和固定。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
信仰常常涉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虔诚的信仰,而这往往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并不受理性的限制和证明。
例如,宗教的信仰常常要求人们去相信无法被证明的神迹或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与理性的核心原则相悖。
由于信仰缺乏客观证据的支持,它往往容易引发偏见和盲目,导致人们在实际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与此相反,理性要求人们基于推理和证据来做出决策,而不仅仅是凭借信仰和情感。
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方式有利于人们超越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识去发现真理和实用知识。
然而,信仰和理性之间并非纯粹对立的关系。
实际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和交织的关系。
信仰可以弥补理性无法回答的问题。
例如,在面对生命与死亡、人类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时,理性常常显得无力,此时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超验的解释和安慰。
同时,理性也可以调整和审视信仰,帮助人们对其进行合理和客观的分析。
理性促使人们追求的是真正的科学和哲学思考,而不仅仅是盲目的、不加思考的信仰。
信仰和理性的交织还能够激发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去思考和理解世界。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内容摘要: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哲学是神学的附庸,诉诸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
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从理性和信仰的调和、融通、分裂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理性信仰欧洲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表现为政治的腐败和残酷杀戮,经济的压榨和疯狂掠夺,精神的欺骗和愚昧统治。
恩格斯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时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1 ]在这个时代,“爱智慧”的哲学被披上宗教的外衣,只能以“婢女”的身份出现。
但尽管如此,这一千多年的漫漫岁月,却也不乏哲学智慧的闪光。
其实,中世纪并非像人们的习惯看法,与僵化和黑暗相联系,中世纪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连续着。
其中,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问题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
一、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的调和教父哲学形成于奴隶社会末期,流行于欧洲封建化过程中,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世纪前期的主导思想。
德尔图良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
德尔图良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
”[ 2 ]德尔图良认为: 为获得和维护信仰,必须排斥、摒弃理性,或者说,信仰拒斥理解,拒斥理性的阐明。
总之,信仰是绝对可靠的,教会具有绝对权威。
在教父哲学时期,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
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人们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
“信仰寻求理解”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能理解”,后来安瑟尔谟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人间喜剧文学剖析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人间喜剧文学剖析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人间喜剧文学剖析世间有许多的抉择,信仰与理性是其中两个永恒的话题。
信仰,是人们对超越世俗的追求和崇敬;而理性,则是将相信的理念和观念置于审慎思考之下,从而形成的一种理性思考方式。
然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碰撞,却往往引发了人间的悲喜剧,这便是我所想要从文学角度探讨的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激发出的人间喜剧。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哈姆雷特》。
在这部作品中,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性深思熟虑的人物,他向往真理和理性,但他却陷入了对信仰的困惑。
在面对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时,他陷入了对真相的追求与信仰的矛盾之中。
这种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一个滑稽而又荒诞的处境,将自己推向了人间喜剧的深渊。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在更多的文学作品中找到。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讲述了年轻学生罗迪翁·罗斯托夫斯基因理性的考量而犯下了一桩谋杀案。
这个故事揭示了罗迪翁内心深处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他为了理解人性、发现真相,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然而,正是这个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才使得该作品成为了一部让人深思的人间喜剧。
除了《哈姆雷特》和《罪与罚》,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信仰与理性冲突的人间喜剧。
例如,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描绘了一个面对起源与目的的普通人如何陷入浮躁和迷茫的故事。
这个作品传达了一种对于人类存在本身的思考,人们因为对于信仰的不确定而迷失方向、滑向荒谬的漩涡。
这种荒诞的人生旅程,使小说成为了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作品铺陈了人类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挣扎,它们将这种挣扎呈现给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人在信仰和理性碰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既是一种困境,也是一种机会。
信仰带给人们希望、力量和慰藉,而理性则使人们从盲目中清醒,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信仰。
理性与信仰心得体会怎么写
理性与信仰心得体会怎么写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己的理性和信仰。
理性和信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但它们都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获取更多的智慧。
在我的小小心得中,我认为理性和信仰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理性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事物,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非常重要,而有些只是小事一桩。
如果我们的思考方式不够理性,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很难做到客观分析和公正裁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修炼理性思维能力,将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我们对待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不盲从、不喧宾夺主,相信我们可以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会让我们失去方向。
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时,信仰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路口。
信仰的力量无穷无尽,在外在环境诸多考验的时候,通过信仰我们还可以自我激励,焕发出更大的精神力量。
理性和信仰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需要理性思考和信仰的支撑来帮助自己走过一点点坎坷而不是停滞不前。
不要把人生的路看得太短,只是要能够走得坚定、认真。
我们需要发扬理性和信仰的作用,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我看来,理性与信仰不能仅仅成为人生中的一个部分,它们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我们需要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发掘出理性和信仰的作用,从而做出更加明智、正确的选择。
试着用更加理性和信仰支撑的心态和工具去迎接前行的每一天,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不同。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理性依赖信仰存在时期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
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
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
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
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
奥古斯丁认为,在人的思想过程中,理性与信仰是彼此交叉的。
上帝是要先信仰然后才能理解的对象。
对上帝的信仰而后理解不是无条件的。
一方面,信仰要求理性为其作适当的准备;另一方面,信仰为理性开辟道路,信仰不是精神生活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把信仰看成迎接与追求理性的序曲,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理性的灵魂,我们甚至不能信仰。
”实际上,信仰为理性打开了凭自身无法进入的领域。
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而有理性的信仰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理性还是没能超越信仰的界限。
二、理性与信仰分离的萌芽状态时期如果说教父哲学是神学与哲学的统一,理性低于信仰,依附于信仰而存在,那么经院哲学的产生与以往的奥古斯丁神学即教父哲学相比,已经有某种根本性的进步,哲学在一点一点地同神学分离,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现象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学科,它探讨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信仰和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宗教哲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信仰是指对超自然力量或实体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对未知、超越自然界的一种虔诚的心灵体验;而理性则是指人类运用逻辑和推理能力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它们既有着相互矛盾的地方,又有着相互融合的可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作用和关系。
首先,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可以从信仰的本质和理性的本质入手。
信仰往往是基于个人的情感、直觉和经验,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心灵体验。
信仰的形成往往是在人类面对无法用理性解释的现象或问题时产生的,它是对人类有限认识的一种超越和补充。
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理性强调逻辑推理、实证验证,注重客观事实和证据。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情感和理性、直觉和推理的辩证统一。
信仰激发人类对超自然的向往和敬畏,而理性则帮助人类理解宗教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其次,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还可以从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角度来探讨。
宗教知识是人类对宗教信仰、宇宙起源、人生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和体验,是人类对超自然领域的探索和理解;而科学知识则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和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在宗教哲学中,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互补和对话中。
信仰激发人类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而理性则帮助人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多维度认知。
此外,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中的关系还可以从宗教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角度来思考。
宗教伦理是指宗教信仰对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影响,是人类在信仰指导下对善恶、正误的判断和选择;而道德伦理则是指人类在理性指导下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决策。
理性和信仰
理性和信仰
安萨里认为理性和信仰分属截然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质的东西,把两者混同起来是不允许的,也不应该有某种非分的越界行为,即从理性的领域强行突入到信仰领域。
理性是无法完全解决信仰问题的。
理性引导人们走向信仰,信仰则在理性消失的地方取而代之,可见信仰和理性并不同质,我们反对非理性的信仰并不等于反对信仰具有非理性特性。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
正是人的理性的局限给信仰留下了存在的理由,在理性把握不了的时候人们才可能依据信仰来把握,信仰正是在理性的极限处发挥着自己的功能。
理性与信仰的碰撞与和谐
理性与信仰的碰撞与和谐在人类的思维世界中,理性和信仰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理性与信仰往往面临碰撞的情况,这一碰撞既有可能导致冲突和对立,也有可能达到和谐和互补。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信仰的碰撞,并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和谐点。
理性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石,强调逻辑推理和科学证据。
它追求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以此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判断。
然而,理性在面对一些超越科学和理性的事物时,往往束手无策。
这就引申出了信仰的概念。
信仰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它包括对神明、宗教、命运、道德等一系列非物质和超自然事物的信仰。
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信仰给予人们信心和力量,让我们相信自己不是孤单的存在,而是与宇宙和谐而生。
理性和信仰的碰撞源于它们存在的根本差异。
理性更加注重实证和目标,而信仰更加注重信仰的对象和价值观。
当我们面对决策时,往往会遇到理性和信仰之间的选择。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医学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冲突。
理性告诉我们应该尽力挽救生命,而某些宗教信仰则强调命运的安排,认为人类不能过分干预自然的运行。
然而,在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中,和谐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首先,理性和信仰可以互为补充。
理性可以为信仰提供科学的解释和支撑,而信仰则可以给予理性一种超越物质和功利的维度,使得生活更加有意义。
例如,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宗教信仰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解释,而宗教信仰则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人类的使命,使得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坚韧的意志和勇气。
其次,理性和信仰可以通过对话和思考达到和谐。
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讨,加深对于自己信仰的了解,并与他人分享。
通过对于信仰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仰的本质和价值,并将其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相互尊重和包容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和谐和共融。
最后,理性和信仰的碰撞也促进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在处理冲突和抉择时,我们需要运用理性的思维和判断力,同时也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和信仰的指引。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
宗教哲学:信仰与理性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现象和信仰体系的哲学分支,旨在探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信仰是人类对超越自身的存在和意义的一种追求,而理性则是人类运用思维和推理能力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性。
信仰与理性的定义信仰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某种宗教、神灵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坚定信念。
它通常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经验、传统、道德观念等因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和直觉的产物。
相比之下,理性是指人类运用逻辑思维、科学方法和推理能力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通过观察、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信仰与理性可能存在冲突。
例如,当科学理论与宗教教义相悖时,人们可能面临信仰与理性的选择。
在过去的历史中,许多科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宗教观念相冲突而受到迫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信仰和理性并不一定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融合的。
信仰与理性的互动关系尽管信仰和理性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但它们也可以相互促进和互补。
首先,信仰可以提供人类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根本回答。
它可以满足人类对于超越自身的追求,并给予人们希望、安慰和指引。
其次,理性可以帮助人们对信仰进行思考和解释。
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教义,并将其与现实世界进行对话和对比。
宗教哲学中的信仰与理性在宗教哲学领域中,信仰与理性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宗教哲学家试图探讨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和合理性的宗教信仰。
他们通过分析宗教经典、神学思想和哲学观点,来探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关于神的存在和本质的思考,而现代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则从不同角度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研究。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信仰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辩证统一的。
信仰可以提供人类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根本回答,而理性可以帮助人们对信仰进行思考和解释。
信仰与理性和科学我是如何理解的作文
信仰与理性和科学我是如何理解的作文在我的生活中,信仰、理性和科学这三个词,就像三股纠缠在一起的绳索,时而相互支持,时而又似乎在暗暗较劲。
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每一天的思考和行动。
先来说说信仰吧。
有一次,我跟着家人去爬山,那是一座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山。
山很高,路也很陡,刚开始的时候,我那股子新鲜劲儿让我冲在了前面。
可是,没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脚步越来越沉重。
就在我想要放弃,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爬到山顶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他步伐稳健,一步一步地向上走着,脸上带着一种坚定的神情。
我好奇地问他:“爷爷,您不累吗?”他笑了笑,说:“孩子,我心里有个念想,我相信我一定能爬到山顶,去看看上面的风景,去感受那种征服的喜悦。
这就是我的信仰,它让我有力量一直走下去。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信仰是什么。
信仰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能让你咬牙坚持下去的那股劲儿;是在黑暗中照亮你前行道路的那盏灯。
再讲讲理性。
记得有一回,我在网上看到一款超级酷炫的电子产品,广告说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我当时心痒痒得不行,恨不得立刻下单。
可是,我冷静下来一想,这东西虽然好看,但对于我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来说,并不是必需品,而且价格还不便宜。
我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的需求和经济状况,最后还是忍住了购买的冲动。
这就是理性在发挥作用,它让我不被一时的冲动和欲望所左右,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判断。
而科学呢,它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把万能钥匙。
有一次,我家的电灯泡突然不亮了,我第一反应不是盲目地去换灯泡,而是去检查电路、查看灯泡是否烧坏。
我用我从书上学到的简单的电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排查问题。
最后发现,只是一个小小的保险丝断了。
当我修好电路,灯泡重新亮起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信仰、理性和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就像那次爬山,如果没有理性地评估自己的体力,做好规划,仅仅凭着一股信仰的冲劲儿,可能会让自己受伤;而如果没有科学的知识,比如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分配体力,也很难顺利到达山顶。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信仰和理性这两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依据。
信仰是指对于某种宗教、哲学或价值体系的坚信和执着,而理性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来达到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虽然信仰和理性似乎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信仰在人类的心灵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是一种精神支撑,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几乎所有的宗教、哲学和价值体系都源自于人们对于意义和目标的追求,这种追求常常依赖于对某种信仰的坚守。
人们相信信仰给予他们道义的引导,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行事和面对人生的选择。
充满信仰的人往往能够在遭遇困难时依然保持强大的心理力量,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信仰不仅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探索,更是对于人生存在意义的思考和回应。
然而,信仰并非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现代社会,理性成为了人们认识和判断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作出理智的决策。
理性思维强调对现象的观察和实证,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达到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在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中,理性使人类能够越过传统的迷信和偏见,不断积累和创新。
理性思维使我们有能力审视问题,提出质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然而,信仰和理性并不是一对完全矛盾的概念。
相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
信仰能够给予人类以宏观的指导,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生活的方向;而理性则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理解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信仰和理性相互嵌合,构成了我们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通过信仰去提出问题,再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找到问题的解答。
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使我们能够在信念和实证之间保持均衡,既不偏信盲目,又不放弃对于现实的思考。
信仰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
理性主义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理性主义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在人类思想史上,理性主义与信仰一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寻求真理,而信仰则依赖于个人对神秘力量或超自然存在的信任和虔诚。
这两种思想方式之间的冲突常常引发许多争议和分歧。
然而,理性主义与信仰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也可以和谐地共存。
首先,理性主义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
理性主义注重逻辑和证据,追求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推理。
它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理性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回答一些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意义等。
在这些领域,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理性的维度,给予人们对未知的希望和安慰。
信仰可以填补理性主义无法解释的空白,使人们对世界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其次,理性主义和信仰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重点。
理性主义倾向于以人类理性和社会规范为基础来建立道德体系,强调个体的自主和道德责任。
它通过推理和实证研究来确定道德准则,追求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
相比之下,信仰更加注重传统和宗教教义,将道德和价值观建立在神圣的命令和信仰体系之上。
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的道德指导,使人们能够在信仰的框架下寻找道德的根源和目标。
理性主义和信仰在道德领域的不同重点使得它们可以互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道德体系。
然而,理性主义和信仰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可忽视的。
理性主义强调证据和逻辑的支持,对于没有科学依据的信仰常常持怀疑态度。
理性主义者认为信仰是一种盲目和不合理的偏见,它们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相反,信仰者则认为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过于冷漠和局限,无法理解人类情感和灵性的需求。
他们认为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根基,是超越理性的重要维度。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理性主义者和信仰者之间的对立和争论。
然而,理性主义和信仰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能够将理性主义和信仰结合起来。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演讲稿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
信仰和理性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两大支柱,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发现信仰和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于宗教、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信念和信仰。
它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寻求。
信仰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让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所依靠。
然而,信仰也可能会让人们盲目迷信,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
接着,我们来看看理性。
理性是人们运用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思考的能力。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理性让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理性让人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然而,理性也可能会使人们变得冷漠和理智,缺乏对于人情世故的体谅和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时常发生。
有些人因为过分迷信而忽视了科学的解释,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因为过分理性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破裂。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呢?我认为,信仰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在信仰的指引下,运用理性的能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在理性的引导下,用信仰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只有当信仰和理性相互融合,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也需要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对待世界。
信仰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交织的。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信仰与理性,让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信仰,让我们用信仰的力量去支撑理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谢谢大家!。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姓名:郑胜男班级:本硕121班学号:53011121481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矛盾说歌德曾经把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视为世界史和人类史上最深刻的甚至是唯一的主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仰与不信仰往往被等同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与理性的对立也由此被人认为是贯穿西方历史的一条主线。
自中世纪,信仰与理性就被认为是矛盾的。
“13世纪托马斯在理论上赋予人类理性在自然之事的独立认知功能,似乎标志着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分裂的端绪。
14世纪神学的发展加深此种分裂,终于导致经院哲学的终结。
”启蒙运动时,冲突论愈加彰显。
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思想批判的主要目标之一即传统的基督教,当时法国的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无神论,力图全盘否定宗教。
在他们眼里,宗教的蒙昧对文明进步构成了巨大的障碍。
由此,代表信仰的宗教受到了来自理性的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批判。
信仰与理性更显得水火不容。
20世纪末,世界格局翻天覆地。
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纵观全球各国,所有文化观不出其外:或侧重理性,或偏向信仰,或寻求中立。
然而偏理性的民族往往不愿理解偏信仰的其他民族,反之亦然。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在现代文化背景亦是错综复杂。
2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和谐说社科院唐逸认为,中世纪的人们所体验到的本真存在即是个人直面上帝的当下的生命抉择,上帝的救赎即是个人获得的生命自由之路。
个人信仰具有“具体性、存在性、当下性、本己性、自由性”等特点,以这种信仰为中心的存在方式与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形成一种平衡”。
在中世纪思想家的身上“并无理性与信仰的分裂,却只见二者的和谐”。
因此,“对于生活在信仰时代的虔诚之士。
存在即信仰,上帝即理性,本来没有矛盾”。
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是分裂的,但有学者认为分裂的源头“与其说是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不如说是不同理性之间的较量。
这些理性都来自于希腊哲学,但它们之间的分歧造成了对信仰和教义的不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仰与理性」通谕目录导论「认识你自己」第一章天主智慧的启示耶稣启示天父面对奥迹的理性第二章我信,为叫我懂得「智慧知道一切,通达一切」(智九11)获得智慧,获得了解(箴四5 )第叁章我了解,为叫我相信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人类真理的各种面貌第四章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信德与理性相遇的几个有意义的阶段圣道茂的思想万古常新信德与理智分家的悲剧第五章教会训导介入哲学事务教会训导的分辨是为了服务真理教会关心哲学第六章神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信仰的知识与哲学理性的要求哲学的不同阶段第七章目前的要求与任务天主圣言迫切的要求神学目前的任务结论附注向可敬的各位主教弟兄致候与宗座祝福信仰与理性像两只翅膀,使人精神飞扬,瞻仰真理。
是天主把这认识真理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终能认识他,因认识而爱慕他,并达到对人自己的圆满真理(出叁十叁18;咏廿七8-9 ;六叁2-3 ;若十四8 ;若壹叁2 )。
导论「认识你自己」1. 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可以看出一个历程,人类经过漫长的世纪逐渐走向真理,与真理交往。
这是一条在自我意识前-必然如此-展开的道路:人越认识现实及世界、也越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而对现实的意义,及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越成为迫切的问题。
这就是凡成为我们认识的事物,自然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原因。
刻在特耳菲(Delphi)阿波罗神殿的门楣上的这句劝言「认识你自己」,是为证明一项基本真理-即每一个寻求辨识「人」之异于万物者的最低标准,就因为他是一个「认识自己者」。
此外,略一回顾古代历史,足可证明,在世界各地、文化尽管不同,但同时都发出一个基本问题,表达出人类存在过程的特征: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将何往?为何有恶?人死之后还有什么?这些问题存在于以色列的圣书中,也出现在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及的火经中;我们在孔子、老子的着作中也有所发现,而在蒂尔丹嘉拉(Tirthankara)及佛陀的讲道中也同样存在;在荷马的诗歌,及希腊尤里披蒂(Euripides)和沙孚克理斯(Sophocles)的悲剧中还是会碰到它们,而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着作中也是一样。
同样的问题来自同一根源,即永远存在人心中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将决定你生活的方针。
2. 教会并不自外于这条寻找的路,她也不可能这样。
从教会自逾越奥迹中领受了有关人生命最后真理的恩赐,她就走上世界的朝圣之旅,到处宣扬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及生命」(若十四6)。
她应以多种方式服务人类,其中有一项她应格外负责的:就是为真理服务[1]。
一方面,这个使命使信者的团体参与人类共同的努力,为达到真理[2];另一方面,她有义务对已获得的真理,负起宣扬的责任,虽然明知,任何已获得的真理只不过是朝向最后天主启示的圆满真理的一小步:「我们现在是藉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
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格前十叁12)。
3. 人们保有许多资源,以促进认识真理,并使自己的生活更合乎人性。
这些资源中最显着的就是哲学,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对生命的意义发出问题,并给予初步的答复;哲学因此显出是人类最尊高的任务之一。
哲学一词,按希腊文的字根就是「爱慕智慧」。
事实上,哲学的诞生与发展,就从发问开始,寻求事物的原因及其目的,哲学以不同的形态与样式显示出,对真理的渴求是人类的本性。
询问事物的缘由是人类理性天生的特点,即便渐渐累积起来的答案,显示出人类的不同文化原来是彼此互补的。
哲学在西方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巨大影响,不应使我们忘记它在东方对存在的想法所有的影响。
实际上,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土和原生的智慧,这是文化的真正财富,趋向于用纯哲学的方式表述及发展。
有一例子可资证明,即有些哲学的基本知识在今天已成为公理,各国及国际的立法,都从其中汲取灵感以建立社会生活的规。
4. 不论如何,同一名词后面却隐藏着不同的意义。
因此,一个事先的解释是必要的。
人急于发揭存在的终极真理,设法追求普遍的认知,为能更了解自己,并日进于自我的实现。
基本的认识是从观察自然界所得的「赞叹」而来:人类惊讶地发现自己置身世界之中,与自己相类似的存在息息相关,分享着共同的命运。
从此开始,人启程发现知识的新领域。
缺少这份惊奇,人类会沉沦于因循不变之中,逐渐失去人之为人的生活本质。
人类理智本有的思考能力,藉着哲学活动,可以达成严格的思想方式,用逻辑的连贯性及内容结构的一致性,建立起一种系统化知识。
凭着这种过程,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发展出真正的思想体系。
然而,历史上曾有过不少次,企图以一个单一流派来概括全部哲学思想。
这种情形显然混进了一种「哲学的骄傲」,企图将自己不完整的看法,当作普遍的解释。
实际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哲学系统的整体性,不应将之工具化,但每一个哲学系统仍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本身的优先性,因为哲学体系由此而来,也应该以适宜的方式为之服务。
在这种意义下,不管时代怎么改变,知识怎么进步,总可以辨认出哲学知识的核心,这在思想史上是不会改变的。
譬如不矛盾原理、目的及因果原理,又如肯定人是自由的、理智的主体,有能力认识天主、真理和美善;再就是众所公认的某些基本伦理原则。
这说明在各种思潮之外,可以肯定有一些知识是人类的精神祖产。
这好像我们面临一种隐含的哲学,使我们每人都觉得自己握有这些原理,即使是以一种概括的和不经思考的方式。
正因为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所公认,应该成为衡量各学派的标准。
如果理性对之有所认识,并将之形成存有之基本的、普遍的原理,由之正确地引发出逻辑及伦理的适当结论,就可以说有了正理,此即古人所说的「论正理直」(orthos logos,recta ratio)。
5. 教会始终欣赏理性为达成其使人之存在更有尊严的目的而作的努力。
事实上,教会认为哲学是认识人类生命基本真理的路径。
同时教会也认为为加深明了信仰,为向不认识信仰的人通传福音真理,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助手。
跟随着前任教宗们的足迹,我也切望关注理性此一特殊的活动。
我之所以认为有必要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尤其在今日,似乎经常忽略了对最后真理的追求。
无疑的、现代哲学很大的贡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
由此起步,理性博思审问,渴望知道得更多、更深;如此建立了复杂的思想体系,在不同的知识场合提出了贡献,助长了文化与历史的发展。
人类学、理则学、自然科学、历史和语言等…,差不多包括了全部知识领域。
但所得的成果不应该让人忽略一件事,就是那同一理性在片面追究人的主体性时,似乎忘记了人常被召走向超越他的真理。
偏离了这真理,每个人会任性而为,而人与周遭的关系只得建立在以经验资料为基础的实用利益上,因而误以为一切都应以技术为主导。
如此一来,理性不惟无法使人更趋向真理,反而在庞杂知识的重压下垂头丧气;日复一日地变得无法举目向上,以期达到存有的真理。
现代哲学忘却了对存有的研究,集中精力于追寻人的认知;不善用人认识真理的能力,反而画地自限,作茧自缚。
由此导致各种形式的不可知论及相对主义,使哲学研究迷失在怀疑论的流沙里。
近来又有些理论企图把已经达到的确定真理贬值。
合法的多元性,让位于不加区分的多元主义,认为任何立场都一样:这是在当代社会中可观察到的各种对真理缺乏信心的流行症状之一。
还有东方的一些有关生命的观念,也不脱这一巢臼;事实上,这些观念否认真理有专一性,首先假设在不同的道理中,甚至彼此矛盾的道理中,真理都同样地显示。
这样一来,一切都仅是意见而已,令人有茫然若失的感觉:而事实上,哲学的反省,一方面,已经成功地走近人类生命的真象及其各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它却倾向于追寻有关存在的、诠释学的以及语言学的问题,而对有关人的个人生活、存有和天主等基本真理,则略而不提。
结果是不祗一些哲学家,而是现代人,对人类伟大的认识能力,抱着普遍不信任的态度。
还假谦虚地说,人已满足于部分及短暂的真理,不再追寻人类生命、个人及社会的意义和最后基本原理等的根本问题。
总之,人们已不再期望能从哲学得到这些问题的最后答案。
6. 作为耶稣基督启示的保管者,教会重申反省真理的重要性。
因此,我决定向您们各位主教弟兄致意,我们共同负有宣扬「真理」的使命(格后四2),我也问候有责任自各不同角度研究真理的各位神学家、哲学家,和其它研究人员,为与他们分享走向真正智能之路的一些反省,以便所有爱慕真理的人,能稳走于真理正道,在真理中得到他们辛劳的报酬与精神的愉悦。
我之所以如此做,首先是因为梵二明言主教们是「天主的及公教真理的证人」[3]。
因此为真理作证乃是托付给主教们的一个使命;如果我们放弃这使命,就不能不说我们有亏职守。
我们重申信仰的真理,可以重振我们同时代的人纯正的信心,相信他们的认识能力,也可以对哲学提出挑战,使它恢复并发挥自己的尊严。
还有另一个理由促使我写出这些反省。
在《真理的光辉》通谕中,我曾经呼吁大家注意「某些天主教道理,在今日环境中,濒临于被歪曲或被否认的危机」[4]。
我希望藉此新通谕,继续这个省思,并集中注意力于「真理」的主题,及其与「信仰」有关的基本原理。
事实上,不可否认的,在这变化迅速而复杂的时代,首当其冲的是年轻的一代,而将来是属于青年,也取决于青年,但他们似乎感觉到失去了真正的判断标准。
个人与社会生活需要有一个基本原理的感觉日益迫切,尤其当人们被迫面对一些支离破碎的主张,把短暂的事物当作真价值,妄想用以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
许多人就这样一生踉踉跄跄,直至悬崖,懵然不知将何所之。
这也要归咎于那些有使命把他们思维的成果以文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人,一时不顾真理,本来该辛苦钻研生活的真价值,却偏爱立竿见影的成就。
哲学既负有培养思维,及钻探真理的永号召,就有责任勇敢地找回自己原有的使命。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不仅有需要,而且有责任介入这个问题,为使人类在进入公元第叁个千年时,真正理解上主赐给我们的伟大资源,以重新振作的勇气去实行正在写成历史的救恩计画。
第一章:天主智慧的启示耶稣启示天父7. 教会所作的任何反省都以这个意识为基础:教会是以天主为来源的信息的保存者(参格后四1-2)。
它提供给人的知识,并不来自她自己的思维,即连最高深的思维亦然,而是来自她在信德中所接受的天主的话(参阅得前二13)。
在我们信仰生活的开端,曾有一次相遇,独特的一次,开启了世代隐藏的奥迹(参阅格前二7;罗十六25-26),现在启示出来了:「天主因他的慈善和智慧,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并使人认识他旨意的奥秘(参阅弗一9),因此人类藉着成为血肉的圣言基督,在圣神内接近天父,并成为参与天主性体的人」[5]。
这是一种完全白白给予的创举,始自天父,达于人类,施以救恩。
天主是爱情的根源,希望人认识他,这项对天主的认识成全其它一切人类心灵对生命意义所有的认识。
8. 梵二《启示宪章》沿着特伦多大公会议的原则,重新拾取梵一大公会议《天主子》宪章的教导,继续多世纪以来「理智(了解)信仰」的传统路程,在圣经的教导及全部教父传承的光照下,反省天主的启示。